首页 > 文章中心 > 汉语毕业论文

汉语毕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汉语毕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日语;毕业论文;写作方式

高职教育有着培养学历以及职业两者的特点,需要两者兼顾,教育有关管理部门在对外语专业毕业论文的大纲当中给予了明确的建议。作为一个三年的学习成果的考察项目,毕业论文的写作在其学习考察当中是不可忽视的,在学生们心中的重要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假如照搬照抄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不能排除个别学生能够写出比较优质的毕业论文,但是对于很多学生以及老师来说则有着很大的困难。虽然有部分学校使用了比较容易完成的形式,但是距离培养计划仍旧存在一部分的距离。除此之外,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态度也有着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态度不端正、抄袭现象时有发生、指导教师的建议不重视等,其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也出现上述的问题。该专业的学生以后从事语言研究的人数不多,他们就业时唯一有利的也只有说明自己日语考试的级别证书,如果招聘企业没有特别说明,学生们也不会主动说自己的毕业论文情况,这种招聘形式反馈到了学校后,学校的一些老师对于毕业论文不重视的情况由此出现。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入手,从培养人才任务出发,寻求一种有着高职文化的毕业论文写作测评的方式。

一、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测评体系改变的原因

学生在今后实际工作当中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说:在学校期间学习日语专业的过程中仅仅注重写作方面的培养,在听、说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了在实际过程当中不能很好的运用本专业的知识,出现这种情况和一直延续下来的教学方法、教学设施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和社会当中日语能力考试的考核方法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日语的社会测评方式是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引入,至今已经有20余年的时间,因为中国和日本都属于汉字文化,所以学生一般能够在放弃听力的情况下达到有关考核的标准,这样一来就让一部分人拥有日语二级或者一级证书但是并没有达到证书的颁发要求,在听、说方面还没有达到标准,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的普遍现象。作为培养全面的日语人才目标,显然这种考试并没有对于学生的全面能力进行测评,因此,需要从高职教育的培养需求入手,探究如何完善教学成果的另一种方法———毕业论文。通常的高职日语专业的学生一般在学习之前为零基础,因此对于他们来说,虽然日语是一个没有基础的语言学科,但是往往都采用学习英语的模式来学习日语,现在日语也没有改变“聋哑日语”的情况,但是在这三年当中,不仅仅有日语考试,还有毕业论文,今后的实践等考验,所以,就一定要求在学习和实践当中建立起一定的联系,毕业论文就是两者联系的一个枢纽。

二、高职日语毕业论文改革初步实践

其毕业生的日语语言使用能力,在通常情况上来看就是“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能力,其毕业论文也可以从这几项能力方面入手,对其进行实施以及规划,毕业论文能够将听力能力以及翻译能力作为最基本的能力,使用“听—翻译—写综合”方法,最后使用答辩等手段来完成,这样不仅仅能够对于学生日语学习情况给予综合的评价,也能够让老师反思在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在这种角度来看,高职日语“听—翻译—写综合”的方法可以依照下面的顺序进行:

(一)“听”

指导老师所提供的题材范围应该比较广,并且主题确切,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内涵性,比较适用于学生采纳,也不会产生侵害知识产权的现象。在其录音资料所出现的内容中可以确保同学们借助网络平台搜查到相关的参考资料与文献,也可以确保其完全不抄袭。当同学们选择好录音材料之后,应将其录音内容采用相应的方式转换为文字模式。而这一过程也就是“听一译一论”的综合体现,这项能力不但可以有效的评定学生们的听力水平,也可以对其以后的深入化学习形成重要的影响,进而为指导学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译”

在日语和汉语中,原本均源自于汉字文化,继而导致学习日语专业的同学们在多种情况下均忽略了对译文表达的不断训练与深化,在一般情况下翻译也仅停滞在“日式中文”中。学生们不断练习“译”,不但能够更深入的提升其自身的学识与素养,也可以有效改善这一课程的学习内容。

(三)“论”

在NHKjournal录音内容中,可以包含多个领域,并且学生们在此能够按照其想法进行选取。当完成听和译两项流程之后,学生们能够自主的进行思考,并且在搜索有关的文献以及资料之后,采用“论”的模式将个人的观点与理论进行阐述,继而表明出学生个人的认知、想法与目的,使其毕业论文能够得到更深层次的拓展,乃至于上升至新的层次,得到升华。这一现象的出现可以促使学生们在搜索文献资料以及创新能力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意义。然而,并不是每个学生经过学习知识均可迈向这一层次,一般均是源自于其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决定。

(四)“答辩”

即便是在听—译时期,有很多学生也会出现投机取巧的现象。但是,只要正确的应用录音资料,便可以针对某一程度进行评定,继而顺利完成答辩流程。在答辩过程中,通过对其应对能力进行观察,便能够有效判断出其能否应用日语来体现出个人的思维活动。在“听—译—论”综合应用的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听与说之间的关系是呈正比的,均受对方的影响。

三、高职日语毕业论文改革的研究

“听—译—论”也是在经历过很长时间的实际操作之后方可进行应用的,然而,其所应用的效果却为大家提供出了较多的经验与启发,有利于学生学习与拓展。首先,一定要正确的理解高职教学和普通的本科教学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使高职教学能够切实的尊崇职业化以及实际化的原则,进而培育出符合大众发展需要的全能型人才。在最近几年以来,因为大学教育已经面临大众化,所以本科教学针对此也逐渐开始迈向实际化与职业化的模式进行发展,在这种状态的驱使下,高职院校更应当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改善教育方案,方可得到有效发展。其次,在日常的生活中很难对毕业论文有所意识,所以对其指导教师而言也具备极强的工作强度与难度。此项专业自身如果没有切实的尊崇其相应原则,而学生则将会更加难以对其认真对待与学习。大学毕业生在其完成学业之后仍旧会存在很多学艺不精的现象,由此则可证明在日语专业教学过程中仍旧存在很多需要改善的地方。然后,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汇报与总结的时候,日语水平测试则会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然而,毕业论文则属于一项严肃的过程,不但可以改正测试中所存在的不良之处,并且也能够体现出测试不能取代的效果。最后,“听—译—论综合”这一流程比较明确,并且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能够凭借自身的感受进行思考,进而引起无限的遐想,极其有利于加快教学改革的实施。在实现这一流程之后,学生们能够切实的掌握到一种正确的外语学习方式,极其有利于其今后各项能力的开展,并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的总结。在日语专业中“,听—译—论综合”的论文模式在世界各地中均未对其进行过比较深入的探讨,然而,实际结果则表明,这种方式是比较可行的。假设能够在此专业中将这一学习模式广泛推广及使用,不但能够有效改善其本身的不足之处,也可以为教学活动增添活力色彩。

参考文献

[1]符小军.高职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7,4:46-48.

[2]王小伟.高职院校日语专业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34-35.

[3]刘文琪.提高商务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若干思考[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1:161-162.

汉语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英语课程标准;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纵观我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发现,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理念、模式、观念、目标方式、对象、要求等变化给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带来严峻的挑战。面对现实,迎接挑战,适应新世纪英语专业师资的需要,是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义不容辞的任务。本文拟从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科的现实出发,结合新英语课程标准,在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改革的建议和对策。

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科教学的现状

(一)职前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理论贫乏问题[1]

1.学科起点低。英语专业师范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还是学习基础英语。它实际上相当于说英语国家的小学低年级水平。而兄弟系的师范生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已经具备高中汉语水平,学习起点要高。

2.学习条件差。英语专业师范生是在汉语环境中学习英语。汉语的周边环境使英语教师和学生养成了汉语思维、汉语交际的习惯。同时英语教学设备的滞后也给英语的教和学带来许多不利因素,给英语教与学质量的提高带来障碍。

3.英语学习的使用范围不广。英语虽然是一种交际工具,但其交际的对象在汉语的环境中也非常有限;由于语言习惯是人们长期自然养成的过程,它还不能一开始就成为师范生有效的思维工具。它必须借助母语才能间接发挥交际的作用。

4.英语学习的内容偏易,造成英语师范生素质低。[2](76-77)一个英语专业学生4年中几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语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上。加之由于学科条件的限制,无论是他们在大学还是大学毕业后从事英语教育教学工作,每天接触到的,或所教学的内容基本上都与英语知识和技能相关。他们也很少抽出时间和精力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哲学等相关教育理论,结果造成中小学英语教师教学科研能力低下。

5.外语学习缺乏理论研究和指导。[3]一是外语教师“一枝笔、一本书就能教好书”的传统教学思想导致师范生学习效果差,思路偏窄;二是各种四级、六级、八级英语考试的影响,导致师范生整日为通过等级考试而奔忙,至于本学科的其他考试也就认为只要考试60分就万事大吉了。而师范生是否真正学到了知识、是否接受了正规严格的能力培训那又得另当别论了。

(二)职后师范院校毕业生存在学历补偿教育与继续教育相冲突的问题

首先,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来高等师范院校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一张专科、本科或教育硕士文凭,[4]学习目的不明确。其次,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为中小学英语教师授课的内容难以把握。中小学英语教师必须学什么,想学什么,似乎与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缺乏沟通,结果导致教学内容重复,并脱离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5]第三,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缺乏教学交流与情感沟通。大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对原毕业学校的留恋之情,他们大都不愿意回到原毕业学校参加学历补偿教育或在职提高培训,结果造成大学与中小学之间存在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缺乏教学科研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三、新英语课程标准的制定给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带来更大的挑战

新英语课程标准使英语教学理念、观念、模式、方式、对象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关系在发生变化

新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是“突出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体差异”。[6]那种单一的、教师权威的至高无上的空间相对变小,而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相对扩大。因此,这种权威空间的缩小和学习空间的扩大使得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关系发生很大变化。

(二)英语教学目标在发生变化[7]

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英语教学目标为:将语言构成规则和语言使用规则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在不同的情景中进行英语交际的能力;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由于新课标对英语能力作了明确的要求,而高等师范院校如何适应这一要求的变化,使英语专业师范生具备相应的自学、教学、交际能力,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三)英语教学对象在发生变化

2001年以前,我国绝大部分英语初学者是初中生。2001年以后,英语初学者由11~12岁左右的初一学生向年仅7~8岁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转化。这些学生从年龄性格特征来看,具有记忆力强,直观形象思维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好奇心,活泼、外向、好动等特点。这批学生从2004年开始进入初中一年级学习,2007年将进入高中阶段学习,2010年左右将进入各类大学学习。为此,作为培养中小学英语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如何超前地搞好2001年小学开设英语后的中小学师资培养模式,如何调整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结构,如何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做好各种衔接工作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问题。

(四)中小学英语教学、科研并重的理念在发生变化[8-9]

21世纪基础教育要求中小学英语教师既是英语教学的专家,又是研究英语教学的专家。而作为英语师资培养培训的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如何调整英语课程设置,培养现代型的英语教师,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和实验。

四、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优化教学环境,加强校际英语专业教学的交流与合作

这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成立全国范围内的师范院校英语教学协作机构。组织和协调各地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不同层面的英语教学课程设置标准、教材建设,以及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加强英语教学管理、各校信息网络的沟通、师资的培养培训等工作。

(二)加强大学、高中、初中、小学英语教学的一体化建设[2](76-77)

1.做好各项衔接工作,包括:大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衔接;中小学英语教材与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一年级教材的衔接;英语专业四级、八级和本科毕业考试、教育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衔接;英语教学实习、见习与毕业就业的有机衔接;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的衔接;学历补偿教育与继续教育的有机衔接。

2.做好各级英语教材的建设工作,全面提高英语专业一年级教材的起点。打破英语教育理论教材与英语教学实际相脱离的现象。正确处理好教材中的相关学科知识与英语知识技能、基础英语教材与英语教育理论教材的关系。解决教材的思想性、趣味性与知识性、技能性不协调的矛盾。

3.做好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信息化网络的流通工作,包括:英语教学经验交流,英语教学资源共享,英语教学信息的流通,英语会考、联考、统考以及英语教学研究活动等。

4.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的课程设置一体化。将教学法课程分散在大学第5~8学期,分别开设中学英语教学法理论基础、中学英语课堂教学说课理论、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技能技巧、中学英语教学科研与论文写作、新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等课程。

5.英语教学评估体系一体化。根据新英语课程标准中的二级、五级和八级要求,重新设计和划分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四个年级的四级和八级等级要求。同时,在英语教学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和评价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的过程中,还要做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同时并举;听力、口试与笔试相结合;学生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师范毕业生毕业论文写作、答辩与师范院校教师科学研究相结合。

(三)实行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

1.改革教学内容。调整英语基础知识技能课和师范教育课程的比重。淘汰过时的教学内容,及时把学科研究的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开设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理论课程,例如,外语教育哲学、外语教育学、外语教学心理学、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外语教学科研等。通过全国英语专业协作组,组织专家、学者编写适合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使用的各种教材,实现教材的更新、优化和配套,构建与英语教师培养和英语教学改革需求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新体系。

2.推行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分级教学模式。学生一入校就根据入学成绩将其分为A、B两级。对A级新生实行高起点、高难度、高标准的教学;对B级新生侧重英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英语基本应用能力的训练。通过英语讲座、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等多种言语交际形式,为一年级新生创造英语实践的环境。

3.革新英语教学手段。培养培训能熟练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英语教学活动的英语教师。推进师范专业英语教学现代化。借助各种电教媒体向学生传输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在英语课堂教学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借助各种电教媒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4.根据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全面修订师范专业英语教学培养计划。为高年级师范生开设任意选修课和专题研究课。学生可根据教师公布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方向,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某项研究,以培养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增加英语教学实践课的量,包括英语教学的基本功训练与见习、英语教学设计与实习、英语毕业论文设计与撰写。

5.实施多样化的英语教学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施菜单式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需求自主选择教师编班。

6.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方法和手段,包括:新生入学时,给予英语学习策略,特别是资源策略、计划策略的指导;为学有余力的一年级师范生开设课外英语视听课、口语课,提供跨学科英语研究课程,使学生能自然用英语进行交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为学生开辟更多语言实践机会和自主学习内容。

(四)注重师范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1.英语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和“教学与研究并重”的思想。一是通过搞课题研究,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趋势,明确科研的发展方向,学会如何确定课题,如何论证课题,如何申报课题,如何制定教学实验计划,如何进行具体的教学实验活动,如何结题,如何撰写各种类型的科研论文等。鼓励他们亲身经历教学科研的全过程,并关注中小学英语教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二是通过广泛阅读有关英语教学理论和教学研究方法的论著,来增长英语教育理论知识,直接用于英语教学实践。三是通过与中小学建立英语教育教学合作伙伴的方式,为解决某个英语“理论与实践脱节”问题,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研究活动。四是通过理性思辨法针对某个实际问题进行理性思辨的实效研究。五是通过完善师范生奖学金制度,变单纯的以学习成绩为主要内容的奖学金制度为学习成绩和科研相结合的奖学金制度。鼓励更多的师范生和中小学英语进修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科研活动。六是加强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师与地方英语教育研究部门的沟通与合作,改变省地市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研究会与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学研究各自为战、相互脱节的现象。积极协调各个英语教学部门的关系,鼓励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和指导省地市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各省地市英语教研室、英语教学研究会也应当为高等师范院校英语教师在帮助中小学英语教师提高教学科研能力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

2.有机衔接英语教学问题能力的培养

第一,英语学习习惯衔接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相互作用理论培养学生课前预习找出问题;课内认真听课,认真做笔记,积极思考,积极提问的习惯;课后整理笔记,完成家庭作业,及时复习,巩固提高的习惯;早上朗读,晚上默读的习惯;课前找出问题,课内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分析问题,课后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语法规则,独立归纳语法规则,自觉运用语法规则进行真实情景下的言语交际的习惯。

第二,英语学习内容衔接能力的培养。小学英语教学内容通常是简单的日常情景功能对话,语法知识不多。所以,学生步入初一、高一、大一之后,应当将入初一、高一、大一之前的英语学习内容系统地复习一遍。这就要求师范院校英语教师了解和熟悉中小学英语教材的全部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教会学生如何有机衔接教学内容,避免学习内容重复而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损的现象。

第三,英语学习兴趣衔接能力的培养。小学生的性格特征是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好问,对好奇的事情容易产生兴趣和好感。所以他们对与母语完全不同的英语会产生较大兴趣。进入初一以后,这些性格特征以及对英语的兴趣依然存在。学生到了高中之后,他们的英语学习兴趣又该如何保持呢?为此,师范院校英语教师要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激发、保持中小学学生英语学习的浓厚兴趣能力培养上。这就需要师范院校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师范生学会如何把握好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利用各种直观教具营造形象生动的语言交际情景,使中小学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英语,体验英语学习的趣味性,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

第四,英语学习技能衔接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技能基本上是机械模仿,学生学习时只凭一时兴趣,缺乏主动性,视听说的活动多于读写的活动。[11]所以,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应当设法使学生的语言积累、语言的扩展和使用转化为以听说为主,逐步向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转化;从简单英语学习向内容较复杂的英语转化;从用三格练习本书写英语单词、字母、音标向不用三格本书写转化;从只用YES、NO的简单言语交际活动向用整句回答或用特殊疑问句的回答方式转化;从机械模仿向有意义的操练和真实情景中交际的活动方式转化;从学生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化。为此,师范生应当在校期间,就要学会在不同学段、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英语教学技能能够自然得到转化,达到有机衔接。

第五,学习方法衔接能力的培养。切实把握好高中、初中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的异同之处,是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效解决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的关键。为此,师范院校应当使师范生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全过程。高中、初中、小学英语教学是不同学段的三个方面。这三个学段的英语学习内容、方法、手段都有密切的联系。如果师范院校,特别是本科师范院校,一味强调所谓的“高品位、高起点”的教学,以为本科师范生主要是从事高中或初中英语教学,而忽视师范生小学等各个学段英语教学能力、方法、技能的培养,势必使师范生毕业之后,不能从整体上来考虑教学的内容、方法、策略和手段问题。所以从课程设置上师范院校就很有必要考虑如何培养师范生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对象进行教学衔接的能力等问题。

3.正确处理好师生之间关系能力的培养

一是培养他们树立师生教学相长的思想,培养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的能力。二是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情感关系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转换角色。注重师生之间的角色定位。通过情感教育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培养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探究性学习意识、相互合作的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自主学习的意识。三是培养学生构建一种新的友好合作的教与学的关系的能力。

4.注重对师范生进行因材施教、防止两极分化教学管理能力的培养

中小学英语学习的特点是在中小学低年级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容易,但在高年级如何保持中小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比较困难。例如,在小学5~6年级和初中2年级,部分学生由于受英语知识技能量增加的影响,产生对所学知识技能遗忘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由此而产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是中小学英语教学面临的非常棘手的问题。所以,在师范院校,无论是课程设置的管理,还是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都应当考虑如何培养师范生树立因材施教、防止两极分化的意识,如何根据中小学学生年龄、性格、性别、家庭、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培养他们从事因材施教,防止两极分化教学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

(五)建立适合于当代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

1.切实把好继续教育的教与学质量关

破除只为文凭而学习或只为提高办学效益而从事教育活动的功利观念。在继续教育过程中,既要抓好学历补偿教育,又要抓好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更新的教育。真正做到学历与学力、学习目的与教育目的、学习内容与教育内容协调统一。

2.建立继续教育过程中的教与学的竞争机制

制定相应的继续教育政策的考评制度,规范继续教育行为,使中小学英语教师意识到在职继续进修学习的紧迫感,创造宽松的继续进修的学习气氛。

3.优化课程结构,让更多的课程尽量贴近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

有意识地让广大中小学英语教师自己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课程,例如,对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解读、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理论的探讨和教材分析、国内外英语教学新方法的比较和运用等,从而促使广大英语教师根据新的情况,灵活地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4.建立继续教育的“访学”教学模式

以研究课题为线索,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学问题的研讨,提高在职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有针对性地让更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积极参与到英语教学的课题申报、论证、实验、调查和讨论等研究活动之中。有意识地通过科研来培养学习者的科研能力和探究意识。让他们有机会通过进修学得科学研究方法,为提高中小学英语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提供更广阔的活动空间,也为高师英语教师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实际提供便利条件。高师英语教师也应时刻关注国内外英语教学科研的发展趋势,注意英语教学的新动向、新理论、新方法。紧密结合外国英语教学实际,不断更新英语知识、技能和教学理论,并用这些理论来指导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

5.建立高师院校英语教师与中小学英语教师网络教学模式

真正使多层次的学历补偿教育向更新能力的继续教育培训方向发展,使更多的中小学英语教师能通过网络技术与高师院校英语教师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的交流以及教学科研的交流。

6.建立“以老带新”的师徒科研进修模式,对新教师给予教学科研的指导

通过本科师范院校培养使更多的教师获得教育硕士学位,以此来促进在职教师提高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7.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师继续教育与教育硕士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在继续教育的基础上,选拔学习成绩优秀、学习功底扎实、在中小学是教学骨干的英语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学习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成绩合格,并且通过论文答辩,授予教育硕士学位。

参考文献

[1]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5):62—63.

[2]崔晓明.对我国英语教学现状的思考和改革建议[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8):76—77.

[3]白秋梅,陈鸿雁.我国中学英语教学状况调查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5):65—67.

[4]庞华南,陆原安.消除误区,树立企业人才继续教育的发展观[J].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季刊),2001,(3):26—29.

[5]王建华.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J].教育评论,1998,(5):28—30.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9,50,115—117,120.

[7]庞红梅.中国英语教育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148.

[8]王松美.中学英语教学动态专题[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77—87,194—196.

[9]田贰国.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17—121,281—282.

[10]温为辅,谢泽源.跨世纪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三点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小学),1999,(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