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手机设计毕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1.定义对一学年期间全部课程按实际选课人数进行班级规模统计,并折算为一学分的基本学分单位。统计人数标准分别按<20人,20—39人,40—49人,50—99人,≧100人进行统计,最后分别除以全部课程的基本学分单位总数以获得百分比。以上班级规模统计的人数分段与北美高校保持一致,因而便于高校进行相关数据的国际比较。2.统计说明(1)高等学校的课程分类高校课程可以细分为三类:非实践课程,包括讲授课与小班研讨课;实践课程,包括田野(野外、操作现场)实习课程和实验课程;本科生研究课程,包括本科生科研课程和毕业论文。(2)“基本学分单位”概念某教授开设一门6学分课程和一门2学分课程,在统计教授开课时如果仅仅简单统计为开设课程2门,则忽略了不同课程的学分权重。考虑不同课程的学分数不同,课程班级规模统计均以一学分课程为“基本学分单位”。由于不同高校学时与学分对应关系不同,以下以15学时=1学分的高校为例简单说明。该高校在一学年仅仅开设以下三门课程:“高等数学”课程4学分,一学期,班级规模为200人,该课程折算为≧100人的基本学分单位4个。“高等数学”“习题课”不计学分,40人为1个班共5个班,每学期上课15学时。由于15学时相当于1学分,因而该习题课折算为200÷40=5个基本学分单位。“科学原理”课程2学分共30学时,一学期,班级规模为80人。其中教授大班讲授课时间为15学时,另外15学时由4名助教作为引导者,分为4个小班研讨课进行讨论,每班20人。则该课程分别折算为:80人课程15学时=1个基本学分单位。20人课程15学时4个班=4个基本学分单位。该高校在一个学年基本学分单位总数为:4+5+1+4=14<20人0÷14=0%20—39人4÷14=28.6%40—49人5÷14=35.7%50—99人1÷14=7.1%≧100人4÷14=28.6%(2)实践课程的统计说明实践课程可分为(田野、操作现场)实习课程和(实验室)实验课程。该类课程按总选课学生数并考虑辅导教师人数进行分班统计,并折算基本学分单位。例如,“有机化学实验”课程注册学生总数为120人,学分数为6,其中安排4名研究生助教进行实验辅导。该实验课程的班级规模为120÷4=30人,共4个班,该课程共折算为4×6=24个基本学分。(3)本科生科研课程统计说明这类课程与其他课程不同,均为教师指导少量学生参与研究,在统计班级规模时一般为小班课程。这类课程加入统计可以更加全面、充分地反映高校班级规模准确状况,包括本科生科研的规模情况。例如,“在教师指导下的小组研究”课程选课人数为三人,在统计时间段中三名学生获得4学分,则在这一时间段中该课程班级规模为3人,折算为4个基本学分单位。例如,中文系某副教授指导10名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在统计时间段中10名学生获得毕业论文学分为6,则在这一时间段中该课程班级规模为10人,折算为6个基本学分单位。有些高校1—3人的本科课程基本为本科生科研课程,因此可以另行设置<3人的统计分段,以区分本科生科研课程和其他课程,获得关于其他非实践课程和实践课程班级规模的准确情况。3.质量内涵高校非实践课程分为两类,一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讲授课程”(Lecture),一种是师生互动的小班“研讨课”(Seminar)。缩小班级规模,开设小班研讨课对教育质量的提升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班级规模缩小有助于增加师生课堂上的互动,提高教师对每一名学生的关心,有助于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育质量。这有助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第二,小班研讨课在知识论层面与讲授课存在根本不同。讲授课倾向于将知识作为确定的知识,研讨课必须将知识作为不确定的、可以怀疑的知识,并且持续引导学生怀疑这些知识。这一点是我国高校回答“钱学森之问”的关键[2]。另外,本科生科研课程是小班教学课程的重要种类,增加本科生科研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2009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课题组完成了“清华大学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与美国顶尖研究型大学相比较”的重要报告。报告指出,清华大学在教师和学生互动这一重要教育指标方面表现低于美国大学,同时,清华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两个问题之一就是本科教育课程和课堂教学质量不高[3]。复旦大学《2011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公布了其三年本科课程班级规模的统计数据,其中2011年班级规模在30人以下的课程已经达到全部课程总量的54%以上。虽然该校统计分班以及具体统计方法可能与本文有所不同,但仍然充分表明班级规模问题已经被复旦大学所感知。缩小班级规模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对班级规模百分比的统计和公布有助于促进高校逐步缩小班级规模,积极开展研讨课教学,努力提高本科生科研课程的比例,这对于提高我国高校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关键性作用。相关数据的公布也会建立我国高校和美国高校质量比较的数据基础。4.美国高校班级规模的比较美国高校均将课程规模作为其教育质量的关键数据。表1呈现美国部分高校2010年度本科班级规模百分比数据,所选择的高校选择包括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包括小型大学和巨型大学。

本科课程任课教师类型全口径数据

1.定义将本科生一学年的全部课程以基本学分单位为统计基础,对任课教师进行全口径统计。全口径包括:校内教师:教授(含研究员),副教授(含副研究员),讲师,助教与研究生助教。校外教师:按来源进一步分为境内和境外,其中境内主要统计来自其他高校(含退休)教师和来自业界的兼职教师;境外指教师的身份属于境外(含港澳台)2.统计说明以上统计为全口径课程数据,因而在百分比方面,横向加总为100%;纵向表明某一类教师在全部课程中承担的课程百分比,例如教授承担的课程占全部课程的百分比可以一目了然。由于统计以基本学分单位为折算标准,因而可以全面比较各类数据,也可以进一步按院系细分。3.质量内涵传统上我们只统计教授上课比例,这一比例没有放在学校整体课程的背景下进行,因而对教育质量并非全面地呈现。另外,一些课程如实践课、小班研讨课由博士研究生主持已经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但这些数据都没有得到全面真实反映。本科课程任课教师类型百分比全口径数据反映一个学年全部课程的任课教师情况,因而是教育质量更真实和全面的数据。本科生课程任课教师类型全口径数据将有效替代以下三个数据: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高等学校有些课程需要企业界深度参与,在某些领域高深知识直接掌握在企业科技人员手中,比如手机程序设计、网络搜索、反病毒程序、手机设计、家具设计、大规模基因组计划等;有些农业大学的课程需要一线的农业科技人员、如育种人员深度参与;在法律、建筑学、医学等领域,资深律师、建筑师和医生直接讲授的课程非常重要。教师来自境外的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代表高等学校国际化程度,高等学校建立暑期学校并聘请国外教师讲课将有助于提升这一数值和百分比。

生师比

1.定义生师比=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2.统计说明生师比计算中必须包括学校全部各类学生。高校专任教师数非常容易统计,因而计算生师比的关键在于如何对各类在校生数进行折算。目前存在几种不同折算比例。教育部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教发【2004】2号)”中,折合在校生数计算公式为: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数×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美国教育经济学家鲍文确定的折算比例为:大学本科1、2年级1.0,3、4年级1.5;研究生1年级2.1;职业性研究生2年级以后2.5,学术型研究生2年级以后3.0。目前国内通用的折合比例参考国家拨款数取得,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折合比例曾是1:2:3;北京大学财务部陈淑梅根据财政拨款并参考其他因素(如新西兰的折合比例和教育部要求比例等)将本科生、硕士、博士折合系数调整为1:1.5:2。美国加州大学(UC)系统和加州州立大学(CSU)系统制定了统一的全日制学生折合数(FTE,FullTimeEquivalent)折算办法。这一办法为处理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与本科生成本计量、拨款提供了基础。该方法以学生学分学时数(SCH,studentcredithour)为关键计量转换单位。学生学分学时数被定义为学生在一学年中(两个学期,或三个学季)所选课程的学分数(与学时紧密联系),其中每30个本科生学期学分单位等于一个全日制学生折合数(或45个学季学分单位);每24个研究生学期学分单位等于一个全日制学生折合数(或36个学季学分单位)。转换之后,拨款、教师数核定、成本计量和生师比统计都以FTE为学生数基本单位[4]。仅仅以注册学生数对学生进行统计在加州大学称为点名法(headcount),由于每名学生课程学习量不同,因而点名法确定的学生数与FTE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般前者大于后者。如果非全日制学生增多,则点名法确定的学生数量会显著超过FTE学生数。值得注意,博士生进入完全研究阶段,因为没有课程学习而完全不参加FTE统计。根据对于高等学校生均成本的精确分析,特别是研究生与本科生占用教师教学精力的分析、研究生参与课程成本的归属和精力分析,本研究建议在生师比计算中采用美国加州的计算方法。以北京大学为假设案例。北京大学本科毕业总学分要求为140,因此可以将本科SCH确定为140/4=35等于一个FTE。硕博连读学分实际要求各院系不同,大约在40—60学分之间,可以将50/2=25等于一个FTE。如此假设安排大约可认为一个全日制本科生等于一个FTE,一个硕博连读学生(前两年中)等于一个FTE。在计算出FTE学生折合数之后,可以顺利计算出生师比。3.质量内涵生师比与高校教育质量相关,这一数据衡量高校教师可以投入学生成长方面的精力,这些精力在全部在校生上有所分布,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以及其他类型学生。质量内涵“本科生留学生规模(百分比)及国别”在教育质量方面有两方面含义。首先,留学生对一所学校的选择代表了这所学校的国际质量声望;其次,来自不同国别的留学生有助于构成学校国际化的学生群体,便于学生形成国际化的知识观和交往观,便于学生间相互学习。这一数据统计提示高等学校努力使留学生的国别呈现出多样化。例如某高校韩国学生占比过多,这表现出在留学生国别构成方面存在缺陷。进一步的数据分析可以对留学生就学的专业学科领域进行统计,以反映学科领域国际化方面的情况。比如,留学生大都集中于商科,这表明理工科在国际化方面需要特别努力。这是一项有关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数据。

本科生自境外大学获得学分数折算比

手机设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基础医学论文2400字(一):基础医学专业早期科研能力培养的思考论文

[摘要]基础医学专业是一门新兴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从事基础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能力的拔尖人才。通过设计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基础医学学生的科研需求,评估目前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训练的成效与不足,以期进一步优化现有培养方式,探索更高效更合理的科研能力培养模式。

[关键词]基础医学;科研能力;拔尖人才

基础医学是现代医学的基础,主要以现代科技手段研究人体的基本结构、功能及疾病的本质。我国于1996年在原北京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等学校承办了该专业[1]。南京医科大学于2014年开始招收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旨在培育能够在高等医学院校和医学科研机构等部门从事基础医学各学科的教学、科学研究及医学实验研究工作的医学高级专门人才[2]。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基础医学专业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重中之重[3,4]。本文针对我校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开展了“科研实践能力培养”的问卷调查,旨在分析近年来我校基础医学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调整与优化科研能力培养模式作参考。

一、调查问卷设计

从学生对科研的认知、科研的动力、科研的收获、科研实践的困难和建议等四个角度设计问卷。调查对象为我校2017级基础医学专业本科生,共72人。学生已完成公共基础课及医学专业基础课学习,正在或已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类科研训练项目。通过网络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各自匿名填写。问卷结果导出到Excel表格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问卷结果统计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0%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将来进入临床的学习和工作。目前有接近46%学生正在或已参加科研训练,包括暑期科研训练、式闾计划、挑战杯、或直接进入科研导师实验室等多种形式。学生参加科研训练的驱动力依次是:作为课堂专业知识学习的补充,加深对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源于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为以后考研、出国和工作奠定基础;学分和综合测评上的奖励。通过科研训练,70.8%学生懂得了如何查阅中英文文献及资料、69.4%学生掌握了至少一项研究技术和方法、51.4%学生知道如何撰写综述或调查报告、8.3%学生参与发表了SCI文章。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仍有54%学生目前还未参与过任何形式的科研训练,学生反映开展科研训练最大的阻碍源于理论课学习任务繁重,可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有37.5%学生提出不能很好地开展科研训练,源于自我定位模糊,不清楚自己适合参加哪种类型科研实践。

三、反思

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大部分学生意识到科研训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各项科研实践活动中,但仍然有部分学生对科研的认识不足,参与意识不强,有悖于基础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升学或就业。为此,在学生入学时我们要对基础医学专业新生开展专题报告,详细介绍学科特点、发展前景、科研动向等,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树立清晰的学业和职业规划。为了更好开展“科研导师制”,第一学年安排学生在多个实验室进行轮转,了解导师的研究方向,第二学年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导师,在导师和学生双向选择的基础上确定科研导师。

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科研普遍很感兴趣,但由于繁重的公共课和专业课的学习任务,学生的课余时间被片段化,不利于系统性地开展科研工作。对此,我们应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开展科研工作。在开展科研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每个阶段的学生知识背景和每个学生的接受程度,实施分阶段、分步骤的渐进式培养模式,以培养科研兴趣为导向,让学生真正从内心接受、喜欢上科研。低年级阶段,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参加课题组会,开拓学生的科研思维,拓宽视野,根据导师的研究方向和结合学生的兴趣,指导学生撰写科研综述;第二阶段,利用研究生“传帮带”的作用,提供本科生独立实践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技能;通过以上两阶段的科研训练,学生对科研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学生可依托导师已有的研究课题,或根据自己的想法,通过与导师讨论,制定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我校开展了暑期科研训练、挑战杯、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多种类型科研训练项目。然而,在这些项目开展的同时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缺少相应的奖励机制,致使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为此,学校应进一步健全奖励机制以调动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老师的责任感。比如对在大学生挑战杯、基礎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中获奖、大学生创新训练立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绩点加分,在同等条件下获得奖学金或保研等优先权。对获得相应成果的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在职称评定中给予一定的激励分。此外,应进一步规范科研导师制制度,建立完整而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明确导师和学生的任务和职责。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说过“凡物莫不相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任何事物均有不同于他人的特殊性[5]。因此,在科研能力培养过程中,我们应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自身兴趣和优缺点,因材施教。对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鼠模型构建等实验;对于比较细心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分子生物学方面实验;对于擅长软件分析和数学统计的学生可以适当安排一些生物信息学方面的预测与分析工作。此外,对于个别参与度相对较低,或积极性不高的学生,应安排其承担力所能及的工作,以培养科研兴趣为主要目标。对于科研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重点培养,指导他们申报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挑战杯等。鼓励一批勇于创新的学生、发挥他们在本科生中的榜样作用,体现初探科研的魅力。

总之,科研素养的培养是一项艰巨且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用心思索、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科研创新精神,为基础医学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基础医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二):互联网+下的高职基础医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近些年来,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我国互联网技术也得到了极大地完善和进步。现阶段,社会中各行各业的发展几乎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互联网技术有效地利用起来,将会极大地推动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因此,文章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实践操作教学部分入手,分别从资源共享、互动教学、仿真教学等多个角度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礎医学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能够为今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基础医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6-0142-04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借助互联网技术和设备开展教学已经成为了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我国高校的教学硬件愈加完善,计算机设备越来越普及,这为互联网技术与教学的有效融合提供了基础和前提。除此之外,高职基础医学侧重于实践操作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也难以满足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需求。所以说,加强对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研究,尽快提升我国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的教学水平是当前高职教育工作者应该严肃对待的问题。

在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中,实践操作部分是连接互联网技术和教学理论的纽带和桥梁,想要从根本上改革我国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模式,就必须要从基础医学的实践教学部分入手,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来推动整个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进步。

一、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互联网融合的重要性

(一)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与其他学科不同,基础医学教学更加注重实践操作教学部分。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的有效融合不但能够让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意识,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往往选择单一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繁重且枯燥,不但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具体的来讲,传统基础医学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体系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在过去的医学教学中,实践部分主要以验证性实验为主,例如动物体液的采集以及动物血糖的测量等等。这些实验一方面体现出了传统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的错误理念,难以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则是忽视了实验设置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难以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科学思维。

二是教学时间难以满足实际的教学需求。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人体解剖学为例,这一分支学科在基础医学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医学机能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却面临着教学任务繁多,教学时间不够的尴尬处境。这一现象的存在,导致学生很难快速掌握一些重要的实验方法和原理。

三是教学方式缺乏创新。现阶段,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开展基础医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单向输出的教学模式,没有充分认识到提升课堂互动性和生动性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主动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发展与国家进步对于我国高职医学教学水平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不但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无法达到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与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当前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深刻认识到网络教学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通过实现基础医学教学与网络技术的有效融合来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具体来讲,实现互联网与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能够实现以下几方面的功能:1.赋予基础医学教学资源共享的功能。通过构建网络平台,能够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海量的教学资源和信息存储空间,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方便和快捷。2.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教学课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为学生提供更多新鲜有趣的教学实验,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3.通过采用直播和慕课等教学方式,讓教学活动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也能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平台。

(二)符合当今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

当今时代,想要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有大量的高水平、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通过实现高职基础医学与互联网技术的有效融合,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水平,能够为社会建设提供一大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近些年来,为了尽快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我国高校陆续对网络平台进行了引进,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设了非常优渥的环境。除此之外,在2013年之后,我国还挑选出一百个国家级示范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正式开展了对虚拟仿真平台的研究和探索。在虚拟仿真实验环境的帮助之下,推动了一系列传统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变革,逐渐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提倡自主开放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网络教学的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策略

在开展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首先要从硬件方面入手,加强教学平台硬件设施的完善。其次,要制定出符合自身院校发展的改革策略,可以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相互联合的方式构建一个统一丰富的网络教学平台,从而满足今后我国高职院校开展基础医学教学的需求。具体来讲,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研究和应用

一般来讲,虚拟仿真实验平台主要是指借助计算机技术对实验环境和操作进行模拟的一种技术。同时,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的应用还有助于构建一个资源丰富和开放的共享教学管理平台,对于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有着非常显著的推动作用。从2012年起,我国一大批高职医学院校开始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进行引进和应用。从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结构来看,其主要以医学机能学、组织学以及解剖学等为主体,并且包含了临床学、护理学以及药学等辅修学科,具有非常强的系统性和丰富性。在实际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只需要通过电脑、手机以及平板等终端设备就能够对实验的操作流程进行深入的学习,从而极大地节省了教学时间。除此之外,虚拟仿真实验平台还有助于实验设计的创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从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二)进一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

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明,想要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效率和水平,首先要采取有效手段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因此,在对基础医学教学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认识到提升教学互动性的必要性,在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信息化互动平台。通过这一平台,一方面教师能够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料上传到平台中,方便学生的下载和学习;另一方面,为教学平台配备一个医学信息数据库,让学生能够第一时间对医学界的前沿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除此之外,还要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一个特定的版块,采用网络论坛的方式,用积分和赏金的方式来调动师生问答交流的积极性。这样,学生可以将自己不懂的问题到版块中,教师也能够在空闲的时间为学生们解答难题,从而解决了过去教学模式中师生交流不充分的问题。

(三)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

提升网络教学的开放性主要是要构建一个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网络平台。开放平台构建的目的在于在提升实验室管理系统自主性和安全性的同时,实现实验时间、地点以及内容的开放性。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资助设计实验的兴趣,为今后学生科研水平的提升奠定基础;另一方面则是能够在安排专门的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实现实验室管理的开放性。在实验开放平台应用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在网络平台中对实验室进行提前预约,然后实验室管理人员再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约进行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针对教师设置一些科研项目实验室,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科研项目公布在管理平台中,让感兴趣的学生报名参加,这样就能够在充分利用实验室资源的同时有效提升基础医学实践操作教学的效率。

(四)对现有的考核体系进行优化

考核体系的设置既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是为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测评。以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实践操作教学为例,传统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往往是在实验报告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考核。这种传统的考核方式难以符合考核体系的科学、全面以及客观的要求。因此,在今后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在现有考核体系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和完善。具体的来讲,可以将考核体系分为形成性评价体系以及终结性评价体系两个部分。其中,形成性评价体系占到考核体系的百分之七十,其评价指标包括学生实验报告的书写情况以及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技能的熟练程度。

从考核形式来看,在开展形成性考核的过程中以两种主要形式为主,即实践技能考核以及实践设计考核。实践技能考核是让学生在题目中进行抽选,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验题目对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的主要步骤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说明,并独立完成相应的实验项目。实践设计的考核则需要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题目,通过查阅文献等方式自行对试验进行设计,这一考核的目的在于对学生的分析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进行考核。

与形成性评价体系不同,终结性评价体系是在考察学生基础医学知识理论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理论、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察。为了进一步提升考核的效率和效果,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构建一个网络考试平台,该网络平台通常包含练习和考试两个基本模块。一方面学生可以登录该平台进行理论、技能的复习和预习并定期参加学校开办的考试;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登录考试平台设置学生的学习内容、安排考试内容,还能对学生的考试情况进行及时、准确和全面的评价。

(五)进一步加强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想要实现互联网与高职基础医学教学的有效融合,保障网络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首先要构建一个科学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今后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以学校自身的管理部门为基础,加强与相关科技企业以及高等教育研究所等機构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开放、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平台。结合高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制定一个统一、科学和全面的信息管理规范和标准,提升高职院校基础医学网络教学的规范性;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优化和完善,可以在现有网络平台的基础上增设资源管理平台、学生管理平台以及教学评价平台,这样就能够对后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教学安排需求以及资源应用需求进行满足,也能够打造出一个集教学安排、资源利用、教学反馈以及学习评价等为一体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为今后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

(六)加强翻转课堂的应用

相对于发达国家,我国对于翻转课堂的引用和推广相对较晚,现阶段翻转课堂在中小学阶段的教学活动中应用较为广泛,而在高职教学中却开展较少。在高职院校基础医学教学的改革过程中,必须要将翻转课堂重视起来,从掌握学习理论、构建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以及成长进步理论四个角度进行入手,将翻转课堂的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提升基础医学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赋予基础医学教学新的魅力。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