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1篇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不同专业如何结合专业实际需求开展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学时、案例、生源背景的差异性等方面进行了综合分析。

关键词:无机化学课程;化学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206-02

无机化学课程是高等院校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药学、环境科学、临床医学等化学和近化学专业本科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理工科专业如物理专业的必修课程。该课程讲授的内容是立足于学生在已掌握的高中化学知识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平衡、化学动力学、近代物质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和四大化学反应及平衡、元素化学等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具备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的能力,使学生在科学思维能力上得到良好训练和培养,为他们今后各门后继课程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无机化学课程群除了传统的无机化学[1,2]外,还包括基础化学[3]、无机及分析化学[4]、普通化学[5]、大学化学[6]等不同名称的课程和相应的教材。尽管课程名称不同,但核心内容都为传统的无机化学课程基本内容。与此同时,课程名称的变化和教学内容的差异也体现了课程教学过程中具体专业具体对待的必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践行人才培养分作。本文以绍兴文理学院无机化学课程群授课情况为例,对不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授课的差异化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通过本研究,对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如何切合专业特点、因材施教提供一些经验和建议。

一、结果与思考

1.不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学时的差异性分析。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普通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在不断优化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过程中,许多老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教学内容与学时的矛盾,如何看待不同课程对所授课专业的支撑作用,按照有限的学时精心选择授课内容,是每个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表1概括了绍兴文理学院本科教学中涉及无机化学课程的专业、学时和主要教学内容。由表1可知不同专业的无机化学课程设置在学时和教学内容上都具有很大差异,例如化学专业无机化学课程设置的学时数是临床医学专业学时数的4倍,其教学内容不论从光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要远远高于临床医学专业。从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来看,在差异性存在的同时也有共同性,即所有专业的无机化学(包括基础化学、普通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等)课程教学内容都包含酸碱、氧化还原、沉淀与溶解和配位四大化学反应理论、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这些核心的基本知识。上述这些差异性也正是客观反映了不同专业对化学知识结构的不同需求,是人才培养的客观需要。

2.教学案例的差异性分析。本科教学是基础教学,着重培养知识面宽、适应性强、素质好的后备人才。但这种基础教学不同于中学的基础教学,它带有专业性和研究性的特点[7]。在对不同专业学生授课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熟悉自己的教材,更要了解不同专业对同一授课知识点的不同需求,结合专业实际,开展生动活泼的案例教学。例如对于溶液依数性教学内容的讲解,在渗透压这一知识点,除了共同的基本理论原理外,针对不同专业可以开展不同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案例探讨,如表2所示列出了针对化学、化工、医学、药学以及生物科学等不同专业渗透压知识点的不同例题。通过上述讲解,不仅让学生学到了基本原理,而且将基础理论与自己的专业知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得学生能够感觉到学有所用,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

3.高中化学基础的差异性问题。在大多数高校中,无机化学课程是面向大一新生授课。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达地区与边远地区间的教育水平有一定差异,同时不同地区高考模式不同,导致高中课程教学体系也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有的学生在高中阶段没有学过化学。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应该及时了解和掌握大一新生的高中化学知识背景,使大学化学知识与高中知识既不脱节,又不大量重复。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二、思考

从以上对不同专业无机化学课程教材差异性的分析比较,不难看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之间专业背景、个人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是一种合理性存在。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让所有的学生用同样的方式,在相同的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美国学者汤姆林森曾经说过差异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将学生个别差异视为教学的组成要素,教学要从学生不同的准备水平、兴趣和风格出发来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最终促进所有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我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教育,更加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意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在传授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差异教学”必然成为课程改革的新增长点。

参考文献:

[1]大连理工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下册)[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下册)[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魏祖期,⒌掠.基础化学[M].第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4]董元彦.无机及分析化学[M].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5]展树中,刘静,傅志勇.大学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实验教学方法;Bb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5.23.068

《无机化学实验》是一门独立的基础实验课程[1],是化学实验的重要分支,许多化学理论和规律都源自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类、医药类、生物类、环境类等专业的大学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授课方式主要是教师单向表述,课上简单演示。教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和被动接受,学生按照教师所讲述的进行实验,不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的培养,因此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愈发迫切、重要。网络教学平台是各高校开展网络教学的一个重要平台,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Bb网络教学管理平台(BlackboardLearningSystem)为教师、学生提供了强大的施教和学习的网上虚拟环境。因此,将Bb教学平台应用到无机化学实验中,对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1目前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无机化学实验与无机化学课程衔接不紧密

无机化学实验是基础实验课,高校的化学院、生命学院、药学院、环境学院等理科专业均为实验必修课。无机化学实验对于化学院学生来说学时非常多,实验课程紧密,时常出现实验课所涉及的知识理论课还没有讲授,实验的时候学生只是模仿,不明白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1.2学生重理论,轻实验

无机化学实验课是依附于无机化学课的,实验主要目的是验证理论课所讲过的化学概念、理论等。这就决定了实验课只能是从属地位,不能体现实验课的特点和规律。

1.3学生预习效果不好

学生普遍认为实验是听老师讲解后动手完成即可,很少会考虑预习的问题。纵然老师要求学生交预习报告,学生也只是在完成任务般的抄写,不能认真预习实验内容。甚至有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直接抄写同学的预习报告,根本无预习目的可言。

1.4学生被动实验

由于学生对实验课的不重视,导致学生做实验过程中不能认真思考,只是机械的模仿、重复实验步骤,不明白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甚至对错误现象也不能识别。学生本次实验中用过的实验方法、操作步骤等,当下次还需要操作时又都不记得,充分说明学生是被动的重复。1.5综合性、设计性等实验难以开展现行课程体系内容基本以验证基础理论为主,实验内容过于陈旧,需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来反映出当前化学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但现行化学实验课由于实验条件所限,很多实验涉及危险品或昂贵仪器时,这种综合性的实验就很难实施。

2Bb教学平台解决无机实验教学问题的实施方案

通过引入Bb教学平台能够解决目前无机化学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更好的掌握实验知识跟技能,实施方案如下:

2.1利用Bb教学平台做课前预习

针对学生不会做预习的情况,授课教师将该实验的原理、仪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内容分别以PPT、文本文档等形式上传至Bb教学平台,学生登录后,参照老师提出的要点进行阅读,并预习相关问题,自己查阅预习内容并回答问题,这样提高了知识的针对性及学科的交叉性。

2.2利用Bb教学平台做预实验

学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教师上传的课程相关内容,根据原理写出反应方程式,预计实验现象,推测出实验结果。这样学生在做实验过程中,就不会只是盲目的重复步骤,有利于巩固学习效果。

2.3利用Bb教学平台做课后答疑

学生在课后写实验报告的时候,如果发现疑难问题可以通过平台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使学习过程不只局限课堂时间[2]。

2.4利用Bb教学平台拓展实验内容

一些危险性大、仪器设备受限制的实验,实验教师可以通过上传视频的方式,让同学自学。同时授课教师还可以上传一些国外实验课程内容,让同学们感受不同的教育方式。

3应用Bb教学平台需要注意的问题

《无机化学实验》Bb教学平台在使用中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①为学生提供的内容是否“因材施教”。平台可以大量信息内容,授课教师必须有选择的提供给学生参考,否则容易事倍功半。②是否根据课程内容不断更新。《无机化学实验》由于课程的限制,不能做到经常换实验内容,所以在同一实验内容中要找出不同的问题重点,或贴近科研进展,扩大实验内容。③培养学生使用平台的意识。平时课上要多介绍Bb平台的使用方法及优点,调动同学使用该平台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优秀的教学资源。

参考文献:

[1]高敬群,吴琼,王君,杨奇.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几点尝试[J].教育教学论坛,2014,(5).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分析化学 课程网站 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网络课程构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产物,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有针对性的建立一个教学应用系统,其价值在于改革原有的教学观念与形式,有助于改变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个具有信息时代特征的全新教学模式。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较为复杂的学科,涉及到众多的理论知识与分析数据,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理解能力,而网络立体课程的构建,能够有效的简化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复杂性,便于学生快速掌握。

1基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网络课程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涵盖了教学观念、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众多内容,是整个网络立体课程构建的主要环节。结合学科对学生所掌握的化学基础知识的要求考虑,明确教材建设标准为“少而精、精而新”。结合此原则将传统教学内容与现代全新化学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对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与素质教育为核心观念进行开展教材建设工作。在全新的立体化课程中教材建设所关注的是解决传统学科与全新交叉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维持基础原理与概念性知识不变动的基础上实现内容的更新。在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化学基础理论和化学分析方法及四大平衡是最为重点的内容,针对此,采取了简化分析法,促使这些难度较高的内容在试验课程中予以解决,同时在理论课程中编写环境与化学等众多容易引起学生兴趣的延伸知识阅读材料。

2基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网络立体化网站构建

结合相关机构的教学大纲要求,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进行网络立体化建设,构建基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将课程介绍、教师信息、项目化教学、试验教学等栏目内容放置在学校网站中。结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实际教学需要构建立体化网站,其中包括课程作业、教学笔记、答题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个人资源等模块,在各模块中构建相应的内容,形成一个全面的且具有立体化特征的教学系统。学生在学习此门课程时,可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学习流程,实现自主学习,同时也能够对此系统提出自己的建议。

就教学观念而言,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创新精神方在首位,将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明确为学生学习科技知识的基础课程,同时又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基础课程。在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学科所涉及到的众多理论,将各理论原理进行重构,指导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占据主要地位的是化学分析技术与技能训练,制定基础技能训练实践操作课程,关注系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强调系统性与综合性的实验教学形成。

3网络立体化网站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式改革

网络立体化网站教学模式具有多样性特征,能够针对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提供适合的教学平台。此种教学模式中,对教学方式的改革首先体现在学科安排方面,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其学时数在不断的减少,在此情况下,对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以及教师的教学能力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不断的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及测试方式进行改革。另一个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教学内容,无机及分析化学所涉及到的内容众多,且较为复杂,包括物质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定量分析、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配位平衡与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反应与氧化还原滴定法、沉淀溶解平衡与沉淀滴定法等,这些内容不可能在理论教学课程中进行完全讲授。基于此,需要重新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突出重点内容,可应用精讲与对比分析讨论法。第三个改革的主要方向是教学方式,在此种教学模式中较常应用到的包括讲重点、讲难点、讲思路、讲方法、讲应用等教学方式,形成一个在课堂中讲授、在课外进行讲座、在网络系统中解答疑问的互动性教学形式,关注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学习能力。

4 结论

在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化下,不仅仅需要做到教育理念c教育模式的改革,还需要更为细化的针对学科进行深入改革。立体化教学系统是借助于信息技术以及网络技术所构建的一个教学系统,全文基于无机及分析化学学科展开了网站立体化教学系统的构建以及应用,其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有效的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促进了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形成。

课题名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下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编号:ZY2015-09。

参考文献

[1] 冯燕.基于项目教学的《使用构建动态网站》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亚太教育,2015,05(25):117.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4篇

 

CAI是“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ng)的英文名称缩写。多媒体CAI课件的含义为:把自己的教学想法,包括教学目的、内容、实现教学活动的策略、教学的顺序、控制方法等,用计算机程序进行描述,并存入计算机,经过调试成为可以运行的程序[1]。

 

无机化学是药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药学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使学生掌握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操作技能。内容包括普通化学原理和元素化学两部分,这些内容的掌握不仅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也是今后从事专业工作所必须。我们在药学专业的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全部采用教师自制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无机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一)改进传统教学方法,教师易于讲授

 

缓冲溶液对药剂生产、保存具有重要作用,是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内容。我们在讲授缓冲溶液概念时,运用Flash MX 2004制作以下实验:在三个试管中分别都加入纯水或NaCl溶液,然后各试管中加入数滴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这种指示剂在pH值为7.0的溶液中呈绿色,在pH< 6.0的溶液中呈黄色,在pH> 7.6 的溶液中呈蓝色),这时试管中溶液由无色透明变为绿色;接着我们在一个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盐酸,则溶液立即由绿色转变为黄色;在另一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则溶液立即由绿色转变为蓝色。教师演示完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是纯水和一般溶液的pH值是不稳定的,其pH值容易受外来少量强酸或强碱的影响而改变。再制作另外一个实验:在四个试管中分别加入由NaH2PO4和Na2HPO4所组成的pH=7的溶液,然后分别滴加溴麝香草酚蓝指示剂,这时溶液均由无色透明变为绿色。接着我们在第一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盐酸溶液,溶液仍呈绿色。在第二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溶液也是仍呈绿色。在第三个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水进行稀释,结果溶液的颜色仍然是绿色。上述实验表明这一类溶液能够保持溶液的pH值基本不变,不因外界加入少量强酸、强碱或稀释而使其溶液pH值有明显的变化。教师通过应用二维动画手段形象生动地在课堂上展现缓冲作用过程,从而可以使其教学内容清晰工整,讲授形象生动,提高学生的感知水平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较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本节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更新授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CAI课件的优势,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综合应用到无机化学多媒体CAI课件中,不仅有利于形象逼真的表现化学世界,还可以对微观现象和抽象事物进行模拟和直观表现,同时将重点、难点内容再现等。应用无机化学多媒体CAI课件授课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忙于做笔记,课下利用拷贝下载的多媒体课件可以自由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学能力,提高了教学效果。同时,教师通过学生反馈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对自制的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取长补短,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二、发挥多媒体课件优势优化教学效果的措施

 

(一)发挥教师授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多媒体课件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应用多媒体无机化学课件使一些难以理解的、抽象的教学内容等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除了制作动画外,还要用专业化学术语、肢体语言等对动画和相关知识进行详细讲解[2]。同时,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操作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课件,灵活应用课件,随机应变地处理某些偶发的小故障,使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3]。

 

(二)利用计算机的虚拟仿真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在药学无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杂化轨道理论是比较抽象,一直是学生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我们通过网上搜集素材,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具体实例分子,例如BeCI2、BF3和H2O等分子的形成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动画演示将不同类型的杂化过程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复杂的教学过程简单化,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和学习效率。

 

三、制作多媒体课件注意的问题

 

(一)设计课件内容时注重表现形式简单明了,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文字表达尽量简明扼要,以提纲式和结论性为主。避免将课本内容或讲稿内容简单的复制粘贴到幻灯片上。课件页面布局简洁美观,画面色彩搭配合理、生动形象。

 

(二)文字编辑要注意采用合适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编辑和设计课件文字内容时要注意标题醒目,文字内容的字号要尽量大,选择的字体要醒目,同一级别的内容采用同一字体和字号,突出课件的整体感。对于文字内容中涉及关键性结论、总结等,考虑用不同的字体、字号、字形和颜色设计加以区别,从而强化视觉效果上的冲击力,加深印象;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相匹配,如果不是为了制造特殊效果,尽量采用无图案的简单背景;文字和背景颜色搭配的原则一是醒目、易读,二是长时间看了以后不累,把握好文字颜色与背景颜色的对比度。

 

(三)音频、视频、图像和动画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课件中设计的音频、视频、图像和动画要与教学内容相符合。视、听觉配合和谐;视频、动画中的对象运动流畅,有跳跃的感觉。同时注意使用量得当,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当应用,简单易懂的教学内容就没必要应用,避免喧宾夺主,过分花哨,影响教学效果。

 

在药学无机化学教学中采用多媒体CAI课件教学,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药学相关的化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坚持对传统的理论课教学进行改革,在课前制作多媒体CAI课件、课堂教授以及课后总结经验上,注意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合理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坚持自制多媒CAI体课件,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作者简介: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 职业 制药 教材 基础化学 教学内容

高职《制药》专业,要求学生掌握制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具备将生物技术和制药技术结合起来进行初步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具有独立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的能力,具有现代生物制药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方面的基本知识,了解生物制品、制药等相关企业的生产工艺和流程,使毕业生有较宽的就业机会和较强的竞争力。除了学习专业知识外,还包括相关类课程的见习、实验操作(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和实习等。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就业和职业能力为向导,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制药及相关专业在教材的编排和组织上,体现注重实践、突出应用,以金典实验教学为线索实施教学,有一定的可取性。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下列问题:

1、《制药》高职教材改革上希望打破原有的单纯理论框架,改为以应用为主线,辅以理论教学。基础化学现在普片开设《有机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而原有的《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停止开设。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组织上,主要框架定在典型实验上,围绕这些实验展开理论教程。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上不连贯,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上有难度,会出现一知半解。实验做完了,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作,只能按部就班的操作。

2、教材采用的典型实验为主线教学,单从课程上看是可行的,但毕竟《有机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基础课,是为专业课程的学习打基础的。这些实验有些跟后续课程联系比较紧,有些联系并不大。制药专业是工科类专业,《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所涉及的内容对本专业是必要的。仅仅通过《有机化学》和《无机及分析化学》若干个典型的实验来完成整个专业基础化学的学习是不够的。

3、实验和实训是不同的,实验的目的是为了理论课的需要,是一种教学手段,不能等同于实训,实训是一种实践性教学,专业性更强,两者有很大的区别。通过实验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有局限性。把实验等同实训,夸大了实验的功能。加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单靠实验训练是不够的。

4、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还是理论学习,很多实践性的知识应该在实践过程成中掌握,所以,教学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理论教学上。高职学生应该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但没有理论作为支撑,那是办不到的。我们在强调对实践性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削弱理论课的教学。

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的问题,在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作如下调整:

1、制药专业属于工科类专业,主干课程包括生物化学及生物化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药理学及药理学实验、药剂学及药剂学实验、生物技术制药、生物制药工艺学、发酵工程、药品与生物制品检验。从专业上看,基础化学部分应该基础上应该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物流化学》、《化工原理》等内容。

2、化学基础课的课程设置上,不应该是保留几门而去掉几门,应该是统一成一门作为基础课程,内容上以满足专业需求为原则,要揉进《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内容。化学基础部分可以统一成一门《化学基础》。这样,教材体系上是完整的,学生学习起来有连贯性。课程的难度可以适当降低,但整个化学基础部分的主要内容应该包括。可以舍去一些计算、解题技巧等内容,但课程的完整性还应该具备。真真做到宽基础,重实训,教学学时可以压缩,内容难度可以降低,但知识面还是应该广。

3、将《物理化学》、《化工原理》等课程内容适时穿插到到化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特比是实验教学上。例如:《有机化学》化学经典实验之一的“升华”中可以补充《物理化学》中的物质的相图,这样不光对实验教学有帮助,对后续课程的理解也是很有必要的,食品药品干燥中常使用的“冷冻干燥”,有了相图的概念,理解起来就容易了,如果没有相图的概念,要说清楚“冷冻干燥”还真不容易。又如有机化学实验“蒸馏”、“精馏”等也需要《物理化学》的相关知识,是不能省略的。在实验课上,应该适当补充《物理化学》和《化工原理》的相关内容。

参考文献:

[1]黄运瑞.制药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9期.

[2]沙鸥,刘英红,马卫兴.现代教育新技术在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17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6篇

摘要:以“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一章的教学为例,以环境科学专业学生(30人)为实施对象,探索了Sandwich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内容,将重点、难点、新成果及其应用设置成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模式,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思考的能力。

关键词:Sandwich教学法;无机及分析化学;配位化合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79-03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的基本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对于环境相关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对他们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都是不可或缺的。课程内容多、知识点较分散,有些内容又很抽象,理解较难。学生普遍反映课程内容繁杂、枯燥难学,学习目的较不明确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以教定学、以本为本、教法单一、学法单一、评价单一等缺点,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理想。为此,我们将Sandwich教学法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堂教学中,以提高教学效果。

Sandwich教学法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桑德兰技术学院,后由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院将该教学法应用于医学教学,建立了Sandwich医学教学法,并应用于医学教学的大部分学科[1,2]。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06年开始将该教学方法引入医学教学中,教学效果良好,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近几年,Sandwich教学法在国内的医学教育领域,如医学微生物学[3]、系统解剖学[4]、临床麻醉学[5]、药剂学[6]、生理学[7]等学科中进行了实践应用,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仅有少量化学相关课程进行过该教学方法的改革实例[2,8-9],我们希望将其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尝试课程教学改革,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表达、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沟通的能力等。本文以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的教学为例,具体详谈Sandwich教学法在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过程以及教学效果。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课前准备

1.教学材料准备。选择“第七章配位化合物与配位平衡”实施Sandwich教学,课程组的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内容进行集体备课,查阅文献资料,共同商讨和设计讨论的问题及案例、制作课件、讲稿内容设计、测试题、考核细表等教学材料。将Sandwich教学法介绍、思考题、课件、分组情况、参考资料、参考书目等及时至天空网络教室(学校课程网站),供学生熟悉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

2.编写Sandwich教案。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分析授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开场白,提出6个可供讨论的问题,设计教学以及讨论实施过程进展计划。问题的设计是关键,既要符合教学目标和大纲内容要求,又要具有探索性以引起学生兴趣,便于展开讨论。

3.分组与编号。将学生30人分为6组(A、B、C、D、E、F),每组5人(A-1~A-5,B-1~B-5…)。每组确定一名组长和秘书,每组成员采取随机抽签,确定名单后到微信群。

4.反馈问卷以及成绩评定。设计反馈调查问卷和成绩评定表,反馈问卷中包括:教学目标是否明确,组织方式是否恰当,教学效果是否良好,是否有助于启发思维、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时间分配是否恰当……,同时设计了建议事项或意见:你对本次Sandwich教学是否满意?是否愿意在接下去的课程中继续开展;与传统的讲授法比较,Sandwich教学法的主要优缺点有哪些?你认为哪些地方还需改进?成绩评定表中涉及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问题回答、综合表现、相互评价以及随堂测试等。

(二)学生课前准备

熟悉Sandwich教学流程,预习教材相关内容,阅读有关专业书籍及资料。学生在天空网络教室中自行下载教学方法介绍、任务布置、注意事等,使所有学生明确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任务、具体步骤等。召集组长会议,强调实施过程、教学环节、组长职责等,指导其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带动和管理。

二、教学实施

教学实施过程包括9个步骤:课程导入及问题提出、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交叉讨论、学生汇报、学生小组PK、教师总结、金鱼缸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学生反馈等。

(一)课程导入及问题提出

教师提供本次课程内容的基本背景信息,同时提出本次课的学习目的、要求和内容。教师以小故事引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课程导入。1799年Tassaert往CoCl2溶液中加入氨水,先有粉红色沉淀生成,继续加入氨水则沉淀消失,放置一天后析出橙色晶体。经分析沉淀为Co(OH)2,橙色晶体是CoCl3・6NH3,Co(OH)2在过量的氨水的存在下被氧化成3份。起初,人们把这种橙色的晶体看成是稳定性较差的CoCl3和6个NH3加成物。但将这种橙色晶体加热至150℃时,却无法释放出氨;稀释溶解后回流数小时也不生成硫酸铵。由于该化合物的成键作用的本质不详,故将其称之为“复杂化合物”。那么这种橙色晶体到底是什么类型的化合物,化合物结构式是什么?直到1893年Werner对这类化合物提出了天才见解,被后人称为维也纳配位学说,Werner也因此获得1913年诺贝尔化学奖。那么,这一类化合物如何命名、如何分类、几何构型特点、稳定性如何判断?通过教师导入课程,学生明确了学习内容,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突出学习的重点内容。

2.讨论问题的提出。教师导入课程后根据教学大纲提出需要讨论的具体问题:A、如何定义外轨型配合物和内轨型配合物,何种情况/条件易形成外轨型或内轨型配合物?B、配合物的命名原则;C、影响配位平衡的条件有哪些?如何影响?(总结影响配合物稳定性的因素);D、配合物的分类(类型);E、影响配位数的因素?一般配位数大小的规律?F、杂化轨道类型与配合物的几何构型的关系?

(二)分组讨论

根据事先分组进行讨论,1个问题/组,全班分成6组(见表1)。讨论时,秘书负责记录讨论、发言情况,组长负责组织和协调。

(三)交叉讨论学习

小组讨论结束后,重新组成新的小组进行讨论,数字相同的为一组(如A-1、B-1、C-1、D-1、E-1、F-1为1组,共5组),再次讨论。交换各自的意见,以便完善自己的答案。

(四)学生汇报

每组派一位代表发言(组长或秘书),汇报各组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也可积极参与,进行点评,可提出不同观点,进一步展开讨论。

(五)组间PK(交叉提问)

由一个组提出1个问题后(事先准备或课堂讨论过程中的疑问),另一组准备5min,汇报2~3min(组长)。如若回答正确,回答者及所在组加分;如果回答错误或无法作答,则提出问题组加分;累计未回答问题由其他组回答,回答正确则相应组加分。

(六)教师总结

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和问题的理解程度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围绕本次课堂的学习目标解析每个问题,针对问题答案不足之处给予补充,并且纠正错误回答。与此同时,教师简要介绍一些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综合知识,用以拓展知识点,例如:一种古老的蓝色染料即为配位化合物(普鲁士蓝);金属配合物和疾病的关系以及重金属中毒时常用的解毒剂;植物中的叶绿素是镁的螯合物(配合物的一种),维生素B12是钴的螯合物。

(七)教师结合实际应用提出新问题(金鱼缸)

教师总结后提出新的实H问题,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随机抽取5人组成新的讨论组,讨论小组展开新一轮讨论并汇报,其他同学倾听讨论小组的讨论和发言,如有新观点也可以参与讨论。提出综合性的问题:体内酸碱性的变化对一些配合物类酶的活性影响?配合物在工业、医药、环境污染、生活、生物体等方面的应用?

(八)课堂测试

结合教学大纲以及课堂授课以及讨论内容,设计10个客观题,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和掌握的情况,测试分数计入考试成绩。

(九)学生反馈及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以不记名方式用文字表达学习体会及建议。教师设计《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Sandwich学习调查表,让学生对该教学模式与效果进行评价。教师收集反馈意见,然后统计和整理,对教学内容、讨论问题、教学流程等进行改进和修订。

统计和整理学生的反馈意见发现:学生课前主动预习,查阅资料,课堂上学生之间相互影响和督促,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学生普遍反映对于Sandwich教学法表示出极大的兴趣,愿意在后续的课程教学过程中继续开展。少数同学表示,在交叉讨论环节,多数时间学生上网查找资料或闲聊,未参与讨论。另外,其他组成员的意见有时干扰正确答案,并无参考价值。基于此类情况,我们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减少或取消交叉讨论环节。课堂讨论以及汇报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由于预习不充分,准备资料不足,导致讨论过程中忙于上网查找资料,并且汇报时一些内容为网络资源,易造成讨论不积极,缺乏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今后的教学实施开始前应当进一步加强思想引导,加强学生主动预习的意识,做好充分准备;课堂上加强管理,督促学生独立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讨论氛围,提高教学效果。

三、成绩评定

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将作为课程总成绩的一部分,评定细则包括:平时成绩(登陆记录:教学方法学习、自学测试等);课堂讨论(自评、组内互评、组长和秘书评分、小组互评、教师评分等,教师根据组长和秘书的组织协调能力适当加分);汇报;课堂测试成绩。

四、结束语

通过Sandwich教学法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该教学方式更容易发挥同学们的主动积极性,通过互助讨论学习,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深入,有助于启发思维,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效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增强了师生间以及同学间的交流,教学上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然而,Sandwich教学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不适合大班教学,教学内容适用范围有限(不适用于自学以及难以开展讨论的内容),短时记忆好而长期记忆差。为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选用教学方法,将Sandwich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BL)、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和传统的讲授教学法(LBL)联合应用于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过程中,取长补短,百花齐放,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亚玲,马建辉,彭义香,蔡馥丞.Sandwich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医学与社会,2008,21(3):55-56.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英语 旅游专业课程 无缝衔接 项目课程

1.引言

旅游英语专业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英语和旅游专业开设的课程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英语课程,但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相互脱离,从而影响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旅游专门人才能力的提升。要克服两者相互脱离的现象,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达到两者之间的完美结合。

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重要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业之一的朝阳产业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行业引领职业的发展是职业教育经验的精髓。旅游英语专业只有建立项目课程体系,实现英语课程,尤其是英语口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的无缝衔接,才能使学生成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高级旅游专门人才,在人才市场具有明显的综合竞争优势,才能使旅游英语专业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光明前景。

2.2 必要性

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由粗犷型向集约型发展,国民经济将进入到一个经济转型的发展时期。旅游业作为绿色环保型产业具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业要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就必须大力进行硬件和软件的建设,尤其是要努力培养更多的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特别是从事涉外旅行社和涉外饭店工作,既懂业务,又能讲一口流利英语的一线工作人员。目前,这方面的工作人员十分缺乏,其中,最紧缺的人才是英语导游。

3.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

3.1 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及要素

3.1.1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内涵

所谓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Mechanism for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English and Tourism Specialized Curricula)可以理解为:以学习者为本,凸显课程结构设计中英语课程的主导地位,强调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确定英语课程以英语口语教学为主线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突出英语语音和听力教学,注重课程内容向工作任务描述的转换,反映专业课程对应岗位群所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体现旅游工作领域的特征,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效整合。

3.1.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机制的要素

无缝衔接机制由两大要素构成,即专业的贴近度和岗位的结合度,其核心是工作任务的细致描述,其关键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两大要素融为一体则是通过英语口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主线和旅游专业英语项目课程系列这一辅线共同来实现的。该主线包括英语口语、旅游英语口语、领队英语等项目课程,这一项目课程系列主要是培养学生从事旅游工作岗位所必备的英语口语能力,它是一条教学明线;与之相对应的是由旅游英语、饭店英语和领队英语三门项目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结构设计辅线,它是一条教学暗线,它所包含的这两门英语课程在教学中仍将突出口语教学的比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前者更强调旅游专业知识的广度,而后者更注重旅游专业知识的深度;在教学中,这两条线相互依托,齐头并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专业知识的输入更具系统性和专业性。两条凸显英语口语教学的明暗线的交叉点就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其综合实践体现为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种形式的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3.2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综合评定效度

衡量和考察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的教学效果,需要一个合理的综合评定效度,该综合评定效度可通过相应的主体系列考试(Main Suite Examinations)来实现。该系列考试旨在考察学生运用英语来谈论和解决与旅游行业相关问题的能力,共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线英语口语系列课程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60%;另一部分是辅线专业英语课程系列中的口语考试,占口语总分数的40%。这两个百分数植相加,构成综合评定效度(Integrated Assessment Efficiency)。该效度可分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它能够比较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英语口语水平。

3.2.1关联的深度

英语课程有关介绍旅游背景知识的内容是以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等课程为主,强调英美文化,兼顾中国民族文化和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了解知识文化(knowledge culure),突出普通文化(common culture),强调不同民族的普通文化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特别是跨文化交际所涉及到的各国风俗方面的禁忌要着重介绍。

3.2.2关联的广度

鉴于课时所限,课堂教学中讲授的文化所涉及的广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因此,应遵循“够用为度”的原则,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具体的实施标准应依据旅游行业的发展与变化对人才市场的需求来确定。另外,还可以通过开设与专业相关的选修课程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关联的深度和广度是对立的统一,在“够用为度”的原则下保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力求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达到“学有所长”,这是至关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努力达到“博而精”的境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一线教学和二线校园文化建设联系起来,成立各类英语社团或俱乐部,营造跨文化交际的氛围,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英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在实践中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实现英语口语学习由试误到顿悟的转变。

4.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构建

4.1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

在旅游英语专业项目课程体系中,项目课程以工作任务为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在其结构设计方面英语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具体而言,英语听力针对政策与法规、主要客源国概况或中外文化比较方面,英语口语注重导游基础知识,旅游英语口语作为核心技术课主要是国内景点讲解,遵循“立足本市、本省,辐射全国”,注意将教学内容同领队考证与英语导游考证挂钩,使之更具实效性和针对性。旅游英语侧重对导游业务和饭店管理的总体介绍,旅游英语口语注重沿途讲解和景点讲解,领队英语强调其需要履行的职责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尤其是要注意主要客源国家的禁忌。饭店英语应以口语练习为主,突出前厅用语、兼顾客房和餐饮用语。

4.2项目课程的工作任务

根据项目课程的要求,英语课程与旅游课程的教学分为入门、深入和强化三个阶段。课程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所有课程均应通过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来实施。第一学期为入门阶段,侧重英语语音练习操练及提高英语的辨音能力,熟悉和掌握英语变体,这是英语听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听力课程开设四个学期。第二、三学期为深入阶段,重视学习和掌握与旅游行业相关内容的英语常见表达方式,强调英语语音的规范性,这一阶段旨在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运用能力和综合就业竞争力。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上半段为强化阶段,注重将所学旅游行业工作领域的主要内容实际运用于专业相关领域的能力,为第五学期下半段和第六学期的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4.3项目课程的知识负载

按照项目课程的要求,所教授的知识必须均匀地分配到每个教学单位里,每个项目的内容必须保证在规定的课时内完成。因此,每个项目只有在课程取材和课时分配上保持知识布局的均衡,才能确保细化描述的工作任务的完成。

4.3.1课程取材

为实现英语和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 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在知识负载方面必须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其对应度所遵循的标准是英语课程的知识点应取材于旅游专业课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而不厌,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学有所长。这就要求必须找到英语课程和旅游专业课程之间的最佳切入点,以及切入的深度和广度。为此,旅游背景知识所涉及的与跨文化交际有关的知识文化和普通文化知识,可以通过专业英语课程系列和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获得;旅游交际技能则通过英语口语课程系列来掌握。

4.3.2课时分配

在旅游项目课程体系中,英语课程应超过旅游专业课程,保证英语总课时占专业总学时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英语听说课程学时占三分之一,覆盖三至四个学期;综合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涉及三个学期,专业英语课程占三分之一,跨越两到三个学期。旅游专业课程只占专业总学时的四分之一。其中,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模拟导游、饭店客房服务管理等课程可以考虑采用“1+1”教学模式来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英语课程总学时所占专业总学时的比重,这也是旅游英语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创新。

4.4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整合

旅游英语专业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所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非常重要。这些校内仿真模拟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项目课程所确定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提供了整合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外部框架,但是,仅有这一框架是不够的,还必须建立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内部机制,找到两者在工作过程中的结合点,从而达到有效整合的目的。该内部机制必须是全方位、多形式、多层次的校企合作,如订单培养、工学结合、校企股份合作等。无论是哪种合作方式,都必须强调长期性和互惠性。只有合作建立在长期的、互惠的基础上,才能体现其整合的实效性,才能真正使学生在由仿真模拟实训室向实际工作环境过渡中逐步学会执行项目课程所规定的工作任务和完成相应的工作过程。

5.结语

通过建立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项目课程的结构设计、课项目程的知识负载、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整合四个方面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是摆在高职院校旅游英语专业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旅游英语专业的课程改革、专业建设和发展,关系到国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所急需的人才培养。所以,实现英语课程与旅游专业课程无缝衔接必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英语专业的整体教学水平,增强旅游专门人才的综合职业技能,更好地促进国家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庆斌,徐国庆.基于工作任务的职业教育项目课程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5,(22).

无机化学课程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大学新生;教学质量

无机化学作为“四大化学”之一,在化学与相关领域的学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我校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能源、食品等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化学课程。我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将化学由理科单科卷调整为理科综合卷(含物理、化学、生物)的一部分,中学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大幅下降,导致学生的化学基础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但是,大学阶段无机化学课程的信息量基本没变,内容包括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物质结构基础理论和元素化学基础知识。大一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后续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学习,也影响其对大学学习的态度和兴趣。因此,面向处在由中学到大学过渡期的大一新生,如何有效衔接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方法和化学知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无机化学授课教师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多管齐下了解新生化学基础,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方法

(一)新生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内容和标准降低

新课标高中化学《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系。新课标高中化学以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实验基础、化学与可持续性发展为必修内容,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和实验化学等教学内容放入选修课程,大幅改变了学生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要求。同时,理科综合高考试卷中高中化学分值为100分,占高考总分数的13.3%,比150分的化学单科卷在高考总分中的比重减少6.7%。而且,由于化学试题多为容易和中等难度,导致近年来高中化学教学课时、学生投入学习时间显著下降,大部分新生的高中化学基础变差,底子变薄,他们进入大学后学习无机化学感到困难。

(二)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基础,使学生初步建立改变学习方法的意识和预期

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省对高中化学选修课程有不同要求,学生个体的化学基础也参差不齐。为了更好地了解新生的化学基础、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与困难、对教学方式的期望和建议,引导大学新生尽快改变依赖教师教学内容和计划的被动学习模式,积极适应大学自主性学习方法,教研组老师在正式上课前对大一新生进行了不记名方式的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高中化学基础、新生喜欢的大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自主学习的频率等8道选择题及对大学阶段学习方式的思考和对无机化学课堂教学的期望等2道开放题。我们期望通过调查问卷活动调整大一新生的学习心态,引导大一新生初步建立一种意识,即大学阶段和高中阶段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式。

(三)从绪论课开始,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无机化学是大学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既传授基础知识,又教授专业性理论。该课程具有比高中化学更为扩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求大学生除了掌握书本知识,还要具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大一新生处在由中学到大学的过渡期,对校园生活和学习模式尚不适应。教师需要从绪论课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培养新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着力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研组通过在绪论课上与新生讨论、分析问卷调查结果,指出大学阶段和中学阶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学习模式。与中学阶段相比,大学教育方式有很大不同:一是大学课表没有中学时排得满,学生在课外有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大学课堂教学节奏快,信息量大,大学一节课的内容是中学的几倍甚至几十倍,授课时往往只讲授重点、难点和疑点,很多知识需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学习、消化和掌握;三是大学学习中没有大量的习题、频繁的考试、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大学生不能像中学生那样完全依赖任课教师的教学计划和安排,以课堂教学内容为基础开展学习,而是需要在课外进行自主性学习,掌握课堂内容,实现多层次学习目标。通过教师在绪论课和后续课堂上的引导,大一新生认识到了自主性学习和改变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时我们再引导大一新生重视学习的三大环节(预习、听课和复习),重视知识点的归纳和整合及前后所学知识的关联,促使其实现高中化学与无机化学学习的无缝衔接。

(四)以典型应用案列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无机化学课程内容几乎全部属于基础无机化学的范畴,特别是基础理论部分很少涉及无机化学的实际应用,不能反映无机化学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当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导致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学习无机化学没有意思,因此对其缺乏兴趣。我们在讲授基础理论时注重引用科技前沿和生活实际应用的案例,或无机化学与物理学、材料学、生物学等学科交叉的典型案例,这样做不仅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而且使学生认识到无机化学在科学和应用领域中的重要地位,激发了学生掌握知识、思考问题的兴趣和动力。例如我们讲解熵变、焓变和自由能变时介绍天然蛋白质的G298大小与稳定性的关系。G298若太大即稳定性太强,则蛋白质不易降解或难以发挥生理功能;G298太小对稳定性又是有害的,会使得蛋白质对微小变化过于敏感;天然蛋白质的G298位于-30~30kJ/mol之间,其稳定性既不强也不弱。我们讲授沉淀-溶解平衡时结合幼儿吃太多糖容易产生蛀牙的原因及用含氟牙膏可防止蛀牙的现象,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这些典型应用案例不仅拓展了学生对无机化学学科前沿和交叉学科知识的认识,而且促使学生将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深入思考并理解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和结构知识。案例教学极大地调动了新生主动学习无机化学的兴趣,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探索

元素化学部分是无机化学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与高中化学内容联系比较多的一部分,包括s区、p区、d区、ds区和f区元素,几乎涵盖了周期表中的所有元素及其化合物。其中卤素、氧、硫、氮、磷、碱金属和碱土金属、铁等重要元素和无机物的性质与应用是高中化学的必修内容,大学阶段可根据元素化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实行分层次教学。第一,课堂讲授。理论性较强的重要结构、化合物性质可重点讲授,以点带面,使学生举一反三,如大π键和极化对碳酸盐分解的影响。第二,实施“问题教学法”。教学采用预先布置问题课前自学课上讨论与讲授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熟悉、易懂的内容,从而有耐心、信心、能力去思考问题,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第三,学生完全自学。一些简单易学的教学内容(如氢、稀有气体等)可安排学生课后自学。教学中将讲授、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进行合理分配,既节约了课时,又提高了元素化学的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无机化学的积极性,并将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总结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元素及化合物重要内容时,应突出微观结构决定或影响性质与性能这一内部规律,引导学生将元素核外电子结构、价键结构、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等前半部分学到的化学理论贯穿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质学习,培养学生由物质的微观结构推知其宏观物理及化学性质的能力。同时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宏观性质及其应用再反过来理解化合物结构,把微观与宏观结合起来,将相关理论知识与枯燥繁多的化合物性质前后呼应起来,使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变得较容易理解和记忆,以此培养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自主应用化学理论寻找解决方案的科学意识。

三、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能力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基本上沿用以考试为导向的应试教育模式。大学生为考而学,没有将学习目标和重心放在掌握知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方向上。无机化学中的不同教学内容有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考核也应采取适应教学目标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方式,以引导学生将学习重心和关注点放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上,自觉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不同形式的考核方式,如期末考试、专题小作业、课堂提问与讨论、平时作业等。元素化学部分以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主,期末考试为辅;基础理论以期末考试为主,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为辅。期末卷面成绩、平时作业成绩、课堂提问与讨论+专题小作业在总评成绩中所占比例为6∶2∶2。创新考核方式不仅能对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评价和导向调节作用,还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促使其将精力主要用在综合理解、灵活运用各种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创新上。通过教学改革,大多数新生学习无机化学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气氛也更加活跃,教学效果显著提升。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灵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的能力,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应用人才。(文字编辑:李丽妍)

参考文献:

[1]龚孟濂,乔正平,巢晖.基础无机化学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大学化学,2011,26(1):20-22.

[2]张燕.无机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47-48.

[3]徐志珍,张敏,田振芬.对无机化学课程教学的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12(2):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