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师论文

高师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高师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高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于声乐教师的“教”的评价,我们改掉过去仅仅以学生的专业成绩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的传统评价方法,要对声乐教师进行教育思想、业务素质、教学态度、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既要以学生全面发展的状况来评价教师工作业绩,还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与需要。对声乐教师“教”的评价不能仅仅简单地把声乐教师语言表达能力强、专业技能过硬、讲解清楚流利、所教学生的专业技能分数较高等指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完美无缺的唯一标准,而更要注重评价声乐教师是否在声乐教学中,根据声乐教学内容选择了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否注重对学生声乐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挖掘了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和知识点,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民主具有启发性,信息沟通是否体现多向性,随着教学情境的不断变化,教师是否能灵活机动地处理所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寓声乐教育思想于教学中,教学过程中是否留有悬念等等方面,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声乐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既要肯定声乐教师教学的优势又要指出教学存在的不足,使声乐教学评价起到促进声乐教师专业整体发展的作用。

二、实现“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评价理念

传统的声乐教学中“学”的评价大多停留在仅仅对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的评价上,仅以一次期末考试的一、两首声乐作品的演唱定为最后成绩。这种评价方式会导致学生在声乐领域的知识结构单一和狭隘,与相关学科的交流和渗透能力也无从谈起,不利于声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扩展相关声乐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学生也只是热衷于演唱技能的学习,对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也不感兴趣,牺牲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培养的机会,更是牺牲了基础差、条件一般的学生对声乐学习的兴趣,使得“唱、表、讲、研、导、德”综合声乐能力教学目标的实现成了一句空话。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首先从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差异和需要入手,关注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情绪体验、学习过程与参与、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采用在声乐训练和演唱的教学中有机穿插重要的声乐理论、相关文化知识,扩大声乐训练和演唱在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的评价内容和方法,根据他们基础水平的不同层次,看他们是否学得积极主动、动脑、动手的实践机会是否多而恰当,如平时作业、口头表达,技能展现、小论文写作、课堂参与、活动表现等,注重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效果、能力等的综合评价,真正实现由关注“教”转向关注“学”,教是为了促进学,让“教师的教”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的目的。

三、“管”是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的必要手段

高师论文范文第2篇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内容丰富,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笔者以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材中国画内容的教学为例,分析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在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可以看出,在中小学美术教材中,国画的教学重点主要有“欣赏•评述”和“造型•表现”两种课程类型。在“欣赏•评述”类课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赏自然和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感、材料、形式、内容等,感受美术作品传达的思想、情感,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作品的看法,体会不同美术形式多样的表现力,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在“造型•表现”类课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中国画的一些简单技法,帮助学生用毛笔、宣纸等绘画工具大胆画画,体验国画用笔、用墨的不同方式和效果,运用形、色、肌理、空间、明暗等美术语言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想,发展个性表现能力,传递情感和思想。国画教学在基础美术教学中是一个循序渐进过程,教学目的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小学到初中的学习,能够对中国画的用墨(焦、浓、重、淡、清)、用笔(中锋、侧锋、逆锋)、色和墨的结合以及审美情趣等有深入了解。从国画的教学内容来看,首先,教师要有相当的基础人文素养。如教学《飞天》《敦煌莫高窟》等内容时,教师必须向学生传达这些艺术作品背后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而不是止于对造型、色彩等技法层次的分析。其次,教师要有相当的专业素养,即专业绘画的能力。美术课程是操作性极强的课程,在“造型•表现”课程类型中,教师要让学生了解线条、形状、空间、色彩、明暗等造型要素,能够运用笔、墨等国画的绘画工具进行大胆创作,因此,教师的绘画演示必不可少,对教师的技法掌握和运用的要求也较高。最后,教师要有相当的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传授知识的能力,能够较好地组织课堂、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等都是教师上好课的必备素质。

二、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教育活动的“产品”是学生,高师美术教育的“产品”就是高师毕业生,而“产品”质量的好坏要由需求方即用人单位评价。在笔者对中小学美术课程开展情况的了解中,有部分毕业生的教学能力存在不足,最常见的就是“懂而不会教”。部分毕业生专业水准不错,但不懂得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一肚子知识倒不出来,这是教学方法和技巧存在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师美术教育目标定位模糊,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课程设置上过于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了教法和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重点应该有所区别。专业美术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艺术家,而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则是为基础美术教育输送合格教师,二者办学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如在中国画的教学中,以中国美术学院为例,其课程设置注重学科知识的精湛,并以专业方向教学为特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设有中国人物画、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中国画综合四个专业方向。一年级主要是中国画基础课程阶段,包含书画常识、书法、素描、线描、写生、古画临摹、理论基础等。第二至第四学期结束后,学生自由选择深研的专业方向,不同的专业学科方向教学内容各不相同。如中国画花鸟方向课程为白描花鸟、古画临摹、工笔花鸟、没骨花鸟、写意花鸟、下乡写生、论文创作、画论、诗词题跋等。我们可以看出,专业院校课程设置详细具体,学生对中国画的学习由浅(基础)入深(方向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中国画创作能力,其教学目标是培养艺术家。应该说,在中国画学习方面,专业院校侧重于知识技能的精研,高师美术教育则侧重于中国画的基础学习。但目前部分高师院校美术教学的“师范性”立场不坚定,从培养方式到评价体系都片面效仿专业美术学院,忽视一般高师院校在师资和专业建设力量上与专业美院的差距,轻视美术理论、教育教法等课程的开展,甚至急于培养出艺术家为学校打响知名度,这种功利的取向模糊了教育目标。如,在高师美术教学实践中,一般设有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学科专业课以及教育实践类课程。在一些高师院校中,通识教育课是大学语文、英语、体育、计算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这类课程大概占总课时数的20%,专业课程占50%左右,而突出师范特色的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仅占10%左右,专业课程的受重视程度不言而喻,而教育理论、实践类课程被轻视,课程设置存在偏颇,反映到毕业生的质量上,其教学能力不高也是可以想见的。

三、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现实路径

1.明晰定位、回归“师范性”价值取向

上已述及,由于部分高师院校片面追赶专业院校,在教育目标上偏离“师范性”的价值取向,课程设置上偏重专业课,弱化了教育理论及实践类课程,导致毕业生在教学能力上存在欠缺。因此,高师美术教育课程改革首要的就是明确办学目标,回归“师范性”,回归为中小学培养合格美术教师的目标。师范美术教育与一般的专业美术教育不同,如果在教育教学方面按照专业美术院校的标准进行教学,过于强调美术专业训练而忽视师范性,便失去了美术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意义。

2.增加教法训练内容和人文基础课程

现在部分高师美术教学中,教法训练的内容受重视程度不够,而“师范性”的要求正是要培养“会教”的教师,因此,增加教法训练课程的比重是必然的趋势。目前,高师美术师范技能课程一般将中小学美术教材作为素材进行讲授,高师美术教育教法训练应紧贴基础美术教育教学内容。以中国画教学为例,基础美术教育在教学内容上包括山水花鸟的造型、表现技法及欣赏和评述,那么在高师课程教学中,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山水画、花鸟画临摹及创作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模拟中小学课堂教学实例,选取适合中小学教学的山水画、花鸟画的教学范例,为学生做示范课。如,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讲解山水画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分为2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欣赏山水画,分清近、中、远景在山水画中的不同表现方法,讲解树和石头的画法(1课时);第二,教师指导学生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画,体会用笔、用墨的关系和对工具性能的掌握(1课时)。示范课后,应该让高师学生准备试讲,组织学生听课、评课、讨论,以取长补短,探讨适合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在教法训练课程中应增加计算机辅助美术教学这一内容。计算机是现在中小学生熟悉的工具,在美术教学中,运用计算机辅助美术欣赏课,使其呈现方式更加生动有趣,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3.增加人文基础课程

高师论文范文第3篇

如今,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培养目标上偏向职业性,从根本上混淆了高师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传承着最初以写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教授技术性的东西,研究画种的技法,过分强调既定的知识结构与单一技能,这种滞后性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很难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社会的很多艺术语言都依赖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大众传媒与数字媒体。然而,处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一些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故步自封,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未能浸染这种多元化的时代精神,无视当代艺术的创造性,缺乏学术前沿性。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吸收当代艺术的优势,做到与当代社会文化真正的对话与交流。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示了高师美术教学在艺术观念培养方面的滞后。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学科完全独立出来进行封闭式的教学,会使其无法与当代艺术相联系,且导致一些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匮乏,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1.明确的培养目标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将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美术专业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的不同,高师美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职业画家或专业设计师,而是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所以要特别重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而不是把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等同。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就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必修课稍作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教学实践内容,提高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使其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师范生特有的师范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如,对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求做到全面发展,多激发其他方面的潜能;专业拔尖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一专多能,涉猎书法、设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另外,选修课作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一个平台,应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师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还要提供见习机会,先让学生了解教学过程,感受教师这个工作身份,为教育实习预热。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回顾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在教育实习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状况,培养其美术素养。

3.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培训第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结、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质量;第二,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第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四,面对教育实践课、教育理论知识和美术专业课能不偏不倚,合理分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比例。为适应中小学美术培养目标,学校不仅应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4.加强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高师美术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要求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高师美术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代艺术潮流的步伐,吸纳新潮的优秀思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以适应当代美术教育的要求。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高师论文范文第4篇

如今,一些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在培养目标上偏向职业性,从根本上混淆了高师美术教育观念,美术教育传承着最初以写生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注重技能,教授技术性的东西,研究画种的技法,过分强调既定的知识结构与单一技能,这种滞后性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其很难融入当今社会的多元化与开放性。当代社会的很多艺术语言都依赖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如大众传媒与数字媒体。然而,处于当代艺术背景下的一些高师院校的美术教育故步自封,采取一种排斥的态度,未能浸染这种多元化的时代精神,无视当代艺术的创造性,缺乏学术前沿性。高师美术教育的发展应该顺应时代的潮流,吸收当代艺术的优势,做到与当代社会文化真正的对话与交流。3.课程设置有待完善目前,我国一些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显示了高师美术教学在艺术观念培养方面的滞后。把油画、国画、版画、水彩等学科完全独立出来进行封闭式的教学,会使其无法与当代艺术相联系,且导致一些师范生的理论知识匮乏,没有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二、当代艺术语境下高师美术教育改革的对策

1.明确的培养目标高师美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综合能力较强、适应我国基础美术教育状况的美术教育工作者,这就要求将从事美术基础教育的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美术专业功底,还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知识。要区别对待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的不同,高师美术教育的重点不是培养职业画家或专业设计师,而是合格的中小学老师,所以要特别重视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师范性,而不是把高师美术教育与职业美术教育等同。高师院校还应加强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理论知识教学,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认真上好就业指导课,转变学生的就业观念。总而言之,只有明确了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才能培养出真正为社会服务的优秀人才。

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就目前我国高师院校美术教学内容以及课程设置来看,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重视理论教育,忽视技能训练的现象依然存在。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对必修课稍作调整,可以适当增加一部分教学实践内容,提高师范生所应具备的教学能力,使其了解我国的教育现状,培养师范生特有的师范性,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如,对专业水平一般的学生要求做到全面发展,多激发其他方面的潜能;专业拔尖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的一专多能,涉猎书法、设计等相关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发展。另外,选修课作为学生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一个平台,应该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高师院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教育实习的机会,还要提供见习机会,先让学生了解教学过程,感受教师这个工作身份,为教育实习预热。学生可以通过见习回顾其他教师的教学过程,反思自己的不足,进而完善自己。在教育实习中,教师可以更好地完善美术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前沿的发展状况,培养其美术素养。

3.加强师范生的职业培训第一,高师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结、教学实习等实践课程的质量;第二,注重师德师风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第三,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对自己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评价;第四,面对教育实践课、教育理论知识和美术专业课能不偏不倚,合理分配高师美术教育的课程比例。为适应中小学美术培养目标,学校不仅应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还应加大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力度,帮助学生明确发展方向。

4.加强高师美术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了培养出优秀的师范生,高师美术教师在注重自身专业要求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与职业道德素养;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断提高创新意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作为高师美术教师,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以此丰富教学内容;在做好教学的本职工作外,还要与时俱进,紧跟当代艺术潮流的步伐,吸纳新潮的优秀思想,帮助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以适应当代美术教育的要求。此外,高师美术教师还要注意课堂内容的拓展与延伸,打破固有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资源,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使教学质量有所提高。

三、结语

高师论文范文第5篇

首先,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第一步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演唱,也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声乐入门,可以概括为声乐技术的掌握。众所周知,对声音的训练是必要且循序渐进的,包括呼吸的支持、声区的扩展,还要结合学生自身的情况,如天生的嗓音条件、学生的喜好、对声音和音乐的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声乐这门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等等,老师在教学生掌握声乐技术的时候,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生理、心态等各方面的适应能力和因素,唯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其次,声乐的综合素质是老师在教学生的时候能够完全体现的。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素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较好的艺术修养,才能感染和启发学生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师就好比一面镜子,既能照出自己,也能折射出学生的问题所在。在平时的教学中不难发现,有的老师所教授的学生所反应出来的问题竟然如出一辙,虽然看似巧合,但认真思考一下还是有原因的,对高师声乐教学的老师而言,声乐方面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只有自己重视了才能影响学生去重视和积极对待。比如,声乐表演专业配有专门的钢琴伴奏,也叫艺术指导老师,所以不用担心伴奏的问题,而在高师声乐教育这一领域,很少有专门的钢琴伴奏来为同学们合伴奏和指导,基本都是声乐老师全权负责,这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老师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对于学生来讲就是有利的,如果老师不重视这个问题,那么学生的问题有可能得不到解决,当他们踏入工作岗位时就会发现自己的不足,所以声乐的综合素质对于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不容忽视的。

再次,声乐艺术是音乐与文学相结合的一门综合艺术。在我们欣赏很多好的声乐作品时,打动我们的都是那优美、扣人心弦的文学语言,是它们给这门艺术融入了更多的生命和动力,也直接表达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所以对声乐中思想素质的教育也会对学生的情操、思想、品格、道德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帮助,发挥一定的作用。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也曾说过,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增强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自身的综合能力,至此,也可以把大家觉得深沉的内容以简单通俗的形式传递给高师声乐教育专业的学生。

最后,在课堂中教学素质是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一般理解为两个方面,其一就是教学的信息,即学生在学习声乐过程中通过加工处理,掌握了声乐技术以及相关的声乐理论知识;其二是声乐课的观摩是看似不起眼,但其实效果是很显著的。根据笔者调查研究,一般音乐院校的高师声乐教育专业课为一对二,也就是2个人一节小课,而地方院校很多则是一对4或者一对更多,虽然老师的教学量和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但是这样的教学模式肯定有它存在的意义,教师在课堂中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能力,比如:把声部相同、问题相同的学生安排在一起上课。笔者才开始教学的时候就遇到过此类问题,始终能不到解决,后来想到这个方法,把学生调到一起后,效果是很明显的,而且学生之间也更有沟通的机会和学习的平台,在一定程度上较快地拉近了教学上的差距和不足。此外,教师在跟不同的学生授课的时候,特别是程度相差很大的学生,就一定要跟学生讲解为什么你和他不一样,为什么我要求你这样做。因为很多学生在观摩他人上课的时候,很少会去找自己的问题,倾听自己的声音,往往都是在看他人的问题,模仿他人的优点,但是声乐是因人而异的,有时一个误区就可以耽误一个学生几年的光阴,所以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一定要把不同点告诉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声音审美观,而不是盲目地学习别人,模仿别人,否则学生在课后的练习中会有很多问题,这样下去很可能物极必反。另外,在高师声乐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发挥本专业的特色,体现教与学的运用,可以多变换演唱形式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声乐教学中来,如齐唱、重唱、合唱的练习。在笔者的教学经验中,其实大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模式还是很感兴趣并且能够较好完成的,而且这样的训练能够让他们提高团队协助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考验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可以带动不自信或者有问题的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他们自己来指导训练,参与训练,正如在我们音乐教育系统中五项全能比赛包含合唱指挥这一项,这些在平时的教学中就可以得到训练和提高。当学生在掌握了这些基本技能和水平的时候,要让学生进行教学应战和舞台实践的训练了。我们每一年都会举行教学班音乐会,其中有学生担任独唱或合唱的任务,可以在音乐厅,在社区,在广场或者更多的地方进行我们的教学实践,也让学生担任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在准备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一种进步,为他们今后踏上工作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师声乐的“教”与“学”体现了这门课程的双重性,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形成日益完善的高师声乐教学体系,从而让更多的高师声乐教育工作者受益,也让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好地面向社会和市场,做全方位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作者:韩悦单位: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高师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课程;教师指导

毕业论文写作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是学生取得毕业资格、获得学士学位的必备条件。为了更好地规范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的教学与指导,我们以长春师范学院英语专业2009届学生

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及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的设置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并未规定高校是否需要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程,因此鲜有高校把毕业论文写作纳入教学计划中。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开设毕业论文写作课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撰写能力,并且培养其独立思考、探索的科研能力。我校2009―2011三年开设了毕业论文写作课程,笔者仅以此为基础得出一些经验:

1.课时安排

毕业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在二年级与三年级开设写作课时,教师可以渗透毕业论文写作要求,安排学生查阅资料、写学期论文等。在此基础之上,我们把毕业论文写作课程与教师单独指导相结合。

2.教学内容

毕业论文写作课往往涉及如下内容:论文选题、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文献检索、写作技巧、专题写作、研究方法、论文格式、论文修改、常见错误评析、论文答辩及注意事项等。近年来,我国出版了很多关于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方面的专著与教材,但考虑到此门课程的实用性及学时的局限性等因素,任课教师需要自行选择与整理,总结出适合所教学生学习程度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快速、清晰地掌握论文写作要领。

3.教学方法

此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学形式应该是教师讲授与学生操练相结合。教师讲完每章节内容后,布置相关任务要求学生课后完成,之后再根据其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或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互相评价与修正。同时,教师也应该提供优秀论文与问题论文供学生参考、借鉴,让学生从评论者的角度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通过讲解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下一步的工作,通过实践又能使学生避免不必要的错误。

4.考核办法

本课程以考核学生的平时任务完成为主,辅以期末考试考查理论知识及对知识的实际应用。平时的任务形式包括小组活动、资料搜集、实验设计等,而期末考试可以以开卷形式进行或是要求学生事先准备,写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综述、论文各部分,如引言等。

二、教师的针对性指导

论文写作课只是为学生建构了毕业论文写作的大体框架,而具体的实施则需要指导教师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辅导。两者应同步进行,相辅相成。

1.毕业论文的选题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完成质量

在论文写作课初步介绍完论文选题之后,教师可以给出和自己研究方向紧密相关的论文题目供学生选择。这样,教师可以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的研究中,做到教学相长。

2.指导学生科研方法,培养学生科研能力

教师还应该着重注意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避免学生思路闭塞以致题目陈旧、没有研究价值。另外,由于专业特点,很多学生选择了英语教学法,但他们的论文往往只限于文献研究,并不能真正与教学相联系。教师可以指导并帮助学生结合论文课上所讲的科研方法,设计试验,做调查分析等,真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3.要加强对毕业论文的监督力度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强化指导与监控,力求避免抄袭现象。同时,也要督促学生合理规划时间,及时与老师沟通,保质保量地完成论文撰写工作。

毕业论文写作是大学英语专业毕业前最后一项也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它的顺利完成需要学生、学校和教师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希望规范的教学及指导能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研究态度,形成严谨的学术作风,为他们将来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小蔷.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策略研究[J].成人高教学刊,2010(2).

[2]吴俊.关于本科院校开设英语毕业论文写作课的思考[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08.

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曹佳[(1981―),女,汉族,长春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作者:孙莉莉(1975―),女,汉族,长春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社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

高师论文范文第7篇

1、女性主义音乐的理论与实践。音乐教育中的女性理论受整个女性主义的影响深远,不同条件下,都有着不同的音乐内涵,女性主义视野下的音乐理论以西方女权理论为发展基础,对千年以来的男权音乐领域发起挑战。男权思想存在了上千年,并不可能一朝一夕便可以改变,女性主义在斗争过程中也存在种种阻碍,但女性主义的研究并没有停止,很多音乐界的研究者也开始意识到“社会性别”的重要性,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开始尝试打破长期以来男性主义在音乐教育中的统治地位。

2、中国女性音乐教育的发展。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都采取压制态度,在中国音乐及教育领域中,女性通常都作为男性的从属身份出现,从没有对女性音乐教育的直接研究。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我国的女性才开始学习高等音乐教育,并随着女子学堂的兴办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直至今日,我国的女性音乐教育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女性也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力量[3]。

二、当代女性主义视野下中国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方向

1、母语化。母语是人类成长过程中最先接触的语言,其对音乐教育也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匈牙利率先提出了“母语音乐教育”这一概念,并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相应,1995年末,我国也提出“母语化音乐教育”这一理念,并指引着中国未来的音乐教育发展方向。

2、生活化。现当前快节奏的音乐发展方式下,高师音乐教育更应该提倡“生活化”的发展模式,推崇“视学生为弟子”的教育理念,倡导在音乐教育中传播人文关怀,在教学过程中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关怀理念。强调用“关怀”的方式教育学生,体现高师音乐教育的生活化。

3、对话性。所谓的对话性,指的是在音乐教育系统中,进行多种音乐形式的相互对话,构建出一种属于中国高师独有的音乐教育体系与模式。让学生从根本上感受世界音乐的多元化,建立起各种音乐互相沟通的对话渠道,并通过高科技的音乐传播技术,体会个音乐之间的“对话”碰撞。

4、情感性。在高师音乐教育中,要注重情感型的表达,教会学生运用自己的情感去表达和体验音乐的魅力,从音乐教育的哲学要求中,理解音乐的价值和内涵,并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体会音乐文化的情感意愿表达,给予音乐艺术情感上的反馈,反映出音乐的价值与本质。

三、结论

高师论文范文第8篇

肩负着在社会中传播音乐文化的重要使命及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任务,高师音乐教育为我国基础音乐教育不断地输送人才,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高师音乐教育却一直没有找到自身真正的定位。一方面从我国目前就业形势来看,我国各地中小学校的音乐师资大多数呈饱和状态,就业情况不容乐观,对高师音乐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造成困扰。不少学生迫不得已选择其他行业,以至于学生在学期间没有动力和目标,甚至荒废学业。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相似,通常是以传统的小规模授课为主,并以其他一些课程为辅助的教学模式。不仅忽视了培养基础音乐师资的使命,还和以培养演奏、演唱等专业表演人才为目的的音乐学院相混淆。并且高师院校在师资方面远不如专业音乐院校,生源的平均素质低,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就业时无法与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抗衡。在保护和继承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人才时,把高师音乐教育的改革同发展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相结合,是一个比较好的思路。一方面,从高师音乐院、系建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相关专业入手,着手创办不同于专业音乐院校的具有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兼具理论知识、专业技巧和实际教学能力的优秀毕业生,为学生就业问题答疑解难。另一方面,利用高师院校分布广泛的优点,与各地方的特色文化如民间曲艺等联系起来,制定出有利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有利的社会氛围,从而带动整个国家的“非遗”保护事业。不仅在基础音乐教育之外开辟了广泛的就业渠道,也提高了整个高师音乐院校的教学水平。

二、探索高师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师音乐专业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目前高师音乐专业培养模式存在重技术、轻理论、重教学、轻实践等普遍问题。高师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经历多次改进,但由于整体教学定位不精准,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课程安排上,以钢琴、声乐等为主的必修课是专业技能培养方面的主要课程,对其理论方面的研读比重较小。并且在理论课程方面重视西方专业的传统理论和历史,忽视中国在其专业领域的历史,至于地方民族的传统音乐理论更是没有一席之地。教学过程中,重视西方艺术,一些必修课均以西洋曲目为主,主要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中国的声乐及唱法均为辅。学习过程中教学实践经验几乎为零,存在一定形式主义,没有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以致用。

(二)发展文化遗产事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现有培养模式进行优化与互补

以就业方向为指导,加强社会实践,从新生入学时开始加入实践课程,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及理论知识并做出及时改进,在实践过程中提高并掌握自身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在社会上举行宣传活动,到人员密集的场所进行演出和讲解。建立完善的上岗实习体系,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历、学习并逐步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学生成为专业人才。让实习不流于形式,帮助学生尽早建立职业角色意识。在专业技术课的授课上应增加民族民间音乐课程的比重,比如多布置中国乐曲,使学生能够了解到一些地区的民族艺术。同时在声乐课上增加中国声乐课程,增强自己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且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及文化修养的提高,加强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程度的培养,以满足音乐教育师资素质方面的要求。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