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初中美术欣赏课 教学意识 美育

丹纳(1828-1893)在《艺术哲学》一书中曾说:“人要能欣赏和制作第一流的绘画,有三个条件——先要有教养……”[1]而早在魏晋时期,曹丕(187-226)在《典论·论文》中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2]这两种说法,前者针对普通大众,道明教养的重要性,后者指向专业人才,表明艺术修养后天习成的艰难。事实上,曹丕和丹纳都是某种程度的天才论者,但他们无意间都提出了艺术人才产生所依赖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问题。人们对自然美、社会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欣赏、爱好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除个体生理和心理的因素外,最重要的是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关,而个体受教育程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因素。正因为这样,在《美育书简》中,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759-1805)就把美育看做人的感性和理性同步发展,自然与人有机统一,使人们重获自由、和谐、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3]

中学美术课程,属于普及性的美育单元,而其中所涉及的艺术欣赏模块,面对身心正在快速发展、审美情趣正在培育、审美经验正在积累的教育对象,涉及面广泛,影响力较大:对个体而言,通过美术欣赏,学生的审美心理得以形成,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学会鉴赏美,进而创造美,同时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向往真善美,自觉放弃假恶丑,从而使学生达到人格完善的目的;对艺术环境而言,通过欣赏学生了解不同美术作品的审美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感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产生的不同类型的美术作品,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美术作品的呈现方式和文化意义,热爱本民族文化,发扬本民族文化——小到学校的美育教育,大到整个社会审美层次的提升,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初中美术教材中除了工艺课和绘画课,欣赏课约占总课时的五分之一,一般分为中外优秀作品的专门欣赏、随堂欣赏和参观欣赏三种类型,可以说,每堂课都有欣赏课的相应成分,但是很多教师却不能发挥欣赏课的作用,教师课堂以讲授为主,多是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教师讲过后留给学生的印象很浅,美术欣赏起不到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更不能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也有教师讲完理论知识后让学生自己看课本图片,以自学为主。这样使学生对欣赏课慢慢失去了应有的兴趣。针对这些情况,我就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思考总结了一些经验,愿与同仁们分享。

一、“但丁之舟”上的维吉尔:教师的自身修养和人格魅力意识

诗人但丁在小船上之所以能领略“地狱”世界里的各种情景,离不开他伟大的导师维吉尔。“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个比喻暗示了教师修养的高广度,却未道出教师这桶水如何引动学生那杯水,使其逐步自注而致满,如何让两杯水相互映照,彼此溢满且动力无穷。我以为,教师要想上好欣赏课,就要具备深厚的艺术知识修养,拓宽知识视野,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使自己的水尽可能完满,厚积薄发,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及课堂,然而,如何引发学生主动、自发欣赏并受益,更值得我们思考。

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正宛然一条宽广幽深的大河,其间虽无“冥河”之险恶,但误解、不可知同样存在,接近真理的路程同样艰难。一个教师穷其一生,也无法尽数各类作品的妙处,难免有盲区,遑论让自己的一桶水日日注满。因此,立足于教学需要扩展知识面、提升修养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引导作用。教师不是万事皆能的超人,而是和学生一道了解、体验、感受、发现、探索的同路人,其间教师能以自己的艺术修养和钻研精神打动学生,自会引发学生欣赏感悟的兴趣,学会基本方法,乐在其中。比如在欣赏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时,教师可在与学生一道逐一领悟画家分组处理人物、色彩运用等美术内容外,还可与学生一起了解开国大典前后的国内外形势,了解画面主要人物的经历和贡献,这样,将师生收集来的各类知识综合起来,便能更进一步了解画家创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艺术创作的过程,从而加深印象。

二、以“问题”为中心:化整为零的材料意识

人类几千年的发展历史给我们留下了数不清的艺术珍品。在中学有限的课时内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只有对作品进行筛选,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才能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另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宽学生的视野,或增加一些欣赏内容,或组织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选择学生自己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材料无穷尽,因此,结合当地及学生实际情况,用化整为零的方法,精选一些作品进行赏析就显得十分必要。精选作品的依据和原则,是教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对此,我们可以粗分为几个层次:

审美能力层:审美的感受、分析、表达、评价等;

作品属性层:作品内容、形式美感、风格、意蕴、商品价值等;

创作过程层:艺术家、创作环境、创作意图、艺术手法等;

传播接受层:后人的认识和评价、作品的真伪、传播效应等;

艺术文化层:作品间的联系和区别、中西方交流和异同、文化意义等;

以这些问题为中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索材料,开展欣赏,而各问题之间亦存在紧密的联系,只要解决了对部分问题的理解问题,其余能力则相应得到提升。

三、参与互动: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意识

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应在“以创新精神”为核心和“学生本位”观念的指导下,打破原有教学模式的束缚,树立“开放教学”观念,根据创造性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提供开放、自由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自由度,让每个学生的创造个性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程实践表明,在欣赏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组织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极大的发挥。要营造一个宽松自然的课堂教学氛围,绝不能板着面孔把美术欣赏教学变成道德训诫,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熏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根据不同内容采用互动式和讨论式等。比如对中国古陶瓷的欣赏,教师出示器皿,先让同学眼观、手摸,亲自体会陶瓷的肌理、质感,然后让其品评。在欣赏外国雕塑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同学给全班示范罗丹的《思想者》,米隆的《掷铁饼者》等可行的形体展示,使学生乐意积极主动地参与整个教学。讨论式教学在培养学生视觉能力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有赏而感,有感而讲,强调学生读与说的能力。教师可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内容,如《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古希腊雕塑《拉奥孔》痛苦的表情等,再通过生动恰当的语言描述,以此为突破口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

四、历史视野:多角度、深层次的情境体验意识

在欣赏教学中,学生虽然或多或少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对古今中外,各种艺术门类、各种艺术流派的艺术特色及作者,知之甚少。特别是抽象艺术,学生不知从何欣赏,究竟美在什么地方?学生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认为画得“像”的就是好作品,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不好,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是世界名画,画得“好看”的作品又可能庸俗不堪。这时教师要通过讲述,引导学生欣赏,帮助学生分析、认识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样他们渐渐会发现艺术品的水平并不是以“画得像不像”为唯一标准的。在欣赏不同流派艺术时,教师不要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而应当从上而下地引领学生体验历史情境,将不同美学观念放在不同的作品中介绍给学生。在引导学生欣赏具体的美术作品时,应该注意选取不同理念的作品,使学生认识到在艺术史上这些观念并存的局面,从而拓宽他们的思路和眼界,而不要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里。比如欣赏莫奈的绘画《日出·印象》时,就可有三种思路:一是将绘画和摄影进行对比。照片可以真实地反映外在世界,每一个细节,不管放大多少倍,都绝对真实,都忠于生活。而一幅好的画,却能做到高于生活,超越生活,用独特的表现手法,经过观众自己视觉的参与,更加栩栩如生,更加活灵活现,更加接近“真实”,这就是“不求形似,而求神似”;二是拿自风景油画诞生以来的名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让学生了解几个世纪里风景画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画家们提出了哪些课题,用了哪些最主要的方法,逐步得到解决。在这个过程中,莫奈及印象派的创造性和独特性便在历史情境中逐渐清晰;三是拿中国山水画与印象派绘画作对比,从而使学生体会中西方造型观念和审美方法的异同,既能加深对具体作品的理解,又能获得整体的认知。

五、媒介之助:多媒体技术及交互功能的发掘意识

传统的美术教学缺乏有效的媒体去刺激学生的思维能力,仅靠教师所能收集的美术图片资料是有限的,现代多媒体技术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很多自然风光、世界名画,以及雕塑作品都能一一展现。当你欣赏经典名作时,某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音容就出现在你的眼前,不但可以窥见作品的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不但可以将某件作品逐个观赏,还可以有选择地将一些作品观摩或打印出来。学生将陶醉在美不胜收的艺术氛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例如:在上民间剪纸艺术欣赏时,我将各种剪纸图片及制作过程的录像输入多媒体计算机,学生在欣赏时完全沉醉在剪纸艺术的世界里,欣赏着剪纸那种独特的美,而且通过录像了解了它的制作过程和原理。在播放媒体时,我将《高山流水》这首曲子贯穿始终,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而美术欣赏离不开情绪的调动,没有充满感彩的欣赏过程,必然得不到情感的体验。而多媒体教学将音乐自然地融合在美术教学的课堂上,将学生带入一个诗情画意的氛围中,给学生营造了一个美的世界。学生虽在课堂,但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绘画长廊迈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当你欣赏建筑艺术时,不但可以用惯常的欣赏方式欣赏建筑物在静止状态下形成的内部构造,而且可以做动感显示,让建筑物旋转起来,欣赏建筑物的多个侧面。如此欣赏过程,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我们在欣赏教学中,必须更好地运用多媒体,使欣赏课从“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求达到更好的预期效果。

总之,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作为独特的美育普及课程,要求每位教师花费心血钻研和参与,而在艺术作品赏析过程中,师生之间亦可教学相长,共同领略世界各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遗产,正如列维·施特劳斯在分析、欣赏了各民族艺术后总结说:“人类只是通过它们的作品才有区别,甚至才存在。就像那个生下小树的木雕像那样,唯有艺术作品表明,随着时间的流逝,在人类社会中确实发生了某些事情。”

注释:

①[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第130页。

②[魏]曹丕.典论·论文.见: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第158-159页。

③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第61-63页。

④[法]克洛德·列维·施特劳斯著.顾嘉琛译.看·听·说[M].北京:三联书店,1996.第174页。

参考文献:

[1][法]丹纳著.傅雷译.艺术哲学[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1.

[2]郭绍虞、王文生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一册)[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对摄影与美术比较、摄影艺术的本体性及边缘性的美学理论探讨,更新数码摄影理论与教学知识结构等,都是这门学科在教研中所面临的新课题。

在综合大学、业余大学里,摄影作为一门素质教育的选修课,起着培养美学品味、提高审美水平的作用。由于无需较高的美术基本功,使学生在纯技术层面上学习该课的难度大为减轻。在艺术类学科中,摄影由于跟绘画雕塑、艺术设计等关系密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艺术创意。

现在的大学摄影课教学,一般都从纯技术理论层面、作品赏析人手,最后安排些基本功作业和专题作业就完成课程了。看似比较容易,但教学也有很多需改进和知识更新的地方。从技术层面上看,大部分学生使用小型自动数码相机等业余相机,进阶水平良秀不齐;夜大学课程实习拍照的课时也非常有限,而数字软件对摄影后期加工越来越重要。从摄影美学方面看,很容易忽略从艺术学、美学角度与纯技术理论相结合。因而达不到摄影教学应有的深广度。

要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从数码摄影理论与实践、摄影美学与摄影教学结合等方面予以加强。

1摄影与美术的横向比较

在横向与美术比较,纵向与摄影历史发展比较的基础上,探讨摄影艺术的自律性及与兄弟艺术的联系性,能促使摄影眼光、品味和美学理论修养的提高。

美术的特性具有造型性、视觉性和空间性,在平面或三维空间塑造形体、创造可视性的艺术图象。绘画雕塑具有瞬间凝固或静态的特性,与摄影关系最近。所不同的是媒介材料。美术思潮的写实技法、流派在摄影发明后,趋向更为主观的风格和流派的发展,甚至有意与摄影拉开语言距离。摄影以纪实性语言特性见长,深受美术的现实主义、写实风格等影响。如人像的“三角”造型光,就来源于荷兰大画家伦勃朗的灵感;20世纪最杰出的摄影师一一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 " cartit " Bresson , 1908-2004),自幼学画,深受超现实主义绘画影响,以“决定性瞬间”的优秀作品,被称为是现代纪实摄影的奠基人;美国风景摄影大师、世界环保运动的先驱者安瑟·亚当斯(AnselAdans,1902-1984)以对风光摄影的独特理解而闻名于世,发明了“区域曝光法”,重视后期制作,主张比客体更重要的是表达内心世界的独特感悟。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和纪实摄影等,都深受美术的影响,从而产生了许多流派风格。

不仅是美术现实主义的典型瞬间,超现实主义的怪异、印象主义的斑斓颗粒、结构主义的构成影调、表现主义的粗犷等风格图象、后现代主义的兼收并蓄,也影响着摄影流派的产生。摄影与美术在互相交融中擅变。摄影与美术类似,有着客观为主或主观为主的两大类流派风格。当代的艺术形态是一种包容性、多元化更强的时空,使得美术与摄影的交融更为普遍。

有些人认为摄影是次要艺术甚至不是艺术,理由是它依赖或复制客观影像。其实.从本体论上看.摄影并非是附属的,纯客观的图像复制。仅从物理学上说,照片不可能完全真实地复制自然,人眼对客体感光的宽容度要比照片大得多。格式塔视知觉理论以大量实验证明,视觉有着思维特征,它是能动的,有选择性的。既然是人操控着机器,那么不同层次的人对摄影就有不同的理解。贡布里希认为:一个用于传达视觉信息的图像不管多么忠实于原型,它的选择过程总是表现了制作者对他认为有关的东西的解释。即使是名人的蜡像也必须考虑原型该以哪种特定的神态和角色出现。人像和事件的摄影者也必须精心选择他的材料,以得到“泄露底蕴”的图片。中国传统美学则在似与不似之间、无限与有限时空之间、主观与客观之间,以“意象”审美观照为最高境界。摄影的最高品味是言简意赅的意象构成。主体的参与,使作为纪实工具的摄影有成为艺术的潜质。因此,主体的选择性和一定的主观性,是摄影成为艺术的关键所在。

当然,在摄影艺术和美术中,甚至有强调绝对客观真实的语言表现的流派。如美术中的超级现实主义,毫无主题,构图随意,复制照片等。摄影中有纯自然主义等与之呼应。美国曾有号称“F64”的摄影团体,以取消虚实相间的语言为特征,主张摄影应该象用“F64”这个相机最小光孔来纪录。但这种流派的产生,是以相对主观的艺术存在为背景的;它的极端性,实际上也是主体的一种主动选择,一种有意为之或有意不为的价值判断:强调科学与美的结合,以反抗摄影过分接近美术。

从媒介材料上看,摄影是光与影的色彩交响的瞬间组合。摄影通过光化学、数码等成像,极具感性特征,是主体和客体的空间交融。而光影的开合,是选取最具意味的一种决定性瞬间,使摄影又有着一定的时间性。随着摄影审美观念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图像后期加工占据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摄影图像在前期更多地具有“素材”本性。摄影特别是数码影像,利用新兴的图形软件,代替了繁琐的传统暗房,使图像后期“剪辑”变得更加自由、方便和更具创意。

以当今电脑技术数码影像占主导和统治地位的高科技为后盾的映像艺术(电视、摄影、计算机)已形成规模,科学技术所产生的视觉艺术形象,不仅意味着它从根本上制约着设计艺术的更迭和演化(手绘、喷绘等手法已逐步被摄影图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现代高新技术所代替),反作用于美术、设计艺术,而且还对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体验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图像后期处理的方便,颠覆了传统暗房复杂繁琐的工艺。美术构成了新的设计艺术形成的技术基础,数码影像则是新的艺术形成产生的审美心理基础。

在这一单元中,结合美术与摄影的共同点,重点讲授构思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同时,将美术与摄影碰撞交融所产生的流派风格等,融合在纯粹的技法传授中,使学生具有更开阔的眼界。

2摄影艺术的本体性

摄影与美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摄影自身语言特性及其艺术规律的研究,属于摄影美学的范围。

早在1927年,中国北京大学教授刘半农在《半农谈影》一书中,曾提出过“意体摄影”概念,以与单纯技术性的实用摄影相区别。关于摄影的本体性,一种观点认为摄影与美术是近亲,因为摄影通过拍摄和暗房技巧,以追求意境美或有意味的“画意”见长。摄影史上的“画意摄影”流派曾是主流风格。反对者大都用摄影的纪实性来把握本体特征,反对摄影成为美术附庸。《辞海·摄影艺术》写道:摄影艺术的主要特点在于“它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实际存在的,所表现的人物、事件和环境都要求是真实的,并且只能表现现实生活题材,而不能表现已经过去的和尚未发生的事件。”但有人也提出纪实性不能作为摄影的本质特性,如曾有过“好的新闻照片是否艺术作品”的争论。不是所有新闻照片都是艺术作品。有人认为只有通过生活真实达到艺术真实的典型瞬间,才是“艺术摄影”,审美在首位。这样,就与把真实放在首位的“新闻摄影”区别开来。正如安瑟·亚当斯所言,摄影艺术最重要的便是内心世界的东西。艺术家和平常人的差别就在这里一一在于有没有能力抓到那些观察和感觉,有没有技巧将之传达给别人。

随着艺术思潮的发展和数字时代的来临,典型性的瞬间艺术,已成为传统艺术或一种流派风格的代名词,艺术图像越来越多元化了。摄影象美术那样,可以表达类似超现实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多种图象,可以先设计构思,再摆放物体来摄影和后期进行特别加工。电脑数字软件使这类摄影变得越来越可行,更具有视觉传达效果上的陌生感。这类观念性图象的特征,是具有可计划性和可预见性;而且,摄影也可以象现代美术那样,表达一种多义化的“有意味的形式”。仅靠“纪实性”、“典型性”已远不能解释摄影的本体性了。因此,艺术摄影是担含着具有艺术真实的纪实性或观念性的图象信息,具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摄影自身的语言特性是用瞬间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法国摄影大师布勒松认为,绘画构图是制作构图,摄影构图是剪裁构图,而且,是在瞬间中决定的。这就是两者根本的不同。他提出了著名的“决定性的瞬间”一说。他解释说,所谓决定性瞬间,就是当一个事件展现它的意义时,(摄影师)在顷刻间认识到这一点,同时严格地组织形式并准确地将它表达出来。当然,这个瞬间是相对而言的。虽然摄影有着从几千分之一秒到长时间曝光的感光,但都是时间中的一段流逝。而短时间感光最具有普遍性。我们可用决定性的瞬间,用来代替以往的“典型瞬间”等相似说法,更具有兼容性。它包含纪实摄影、艺术摄影、观念摄影等在内。决定性的瞬间,体现出摄影语言的本质特性,一是语言特性;二是摄影者自身修养、眼光、技巧、个性等在这个瞬间中的登场亮相。没有后者,就不成其为艺术摄影。

摄影具有自己所特有的静态的二维图象性。摄影作为静态的图象,与动态摄像、三维雕塑区别开来;二维空间的绘画尽管也是一种决定性的瞬间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但它的完成并非是瞬间成像的。而且媒介材料根本不同。从摄影的媒介方式上看,前期有银盐化学媒介感光、电子感应技术数字成像两种;后期是传统暗房冲印技术、丰富多彩的电脑数字软件加工。用“画笔”一一各种照相机进行前期拍摄和后期暗房(数码暗房)加工,实现图象的产生。

摄影具有独一无二的自身语言。摄影的光圈与速度的组合,可以产生虚实快慢的各种变化。在快门上,通过对时间快慢的控制,产生对比的影像;通过对进光口径大小的调节,还能制约空间的清晰深度。镜头长短的选择,可以表现不同透视效果的图像视角。在一个底片上,用多重曝光可以产生多重图像的特殊效果。一幅平庸的素材,在后期处理中,可以升华成鲜明生动的艺术性图象。胶片的颗粒性如加以突出,能具有语言的纯度、冲击力和缺陷美感。摄影构图剪裁的可塑性,往往能使素材“废片”成为好片甚至是艺术品。对光影造型元素的巧妙组合,更是摄影的长处和奥秘。越是切近这些语言特征的图像,越能体现摄影的自身魅力。

在分工细化的时代,有着各种专题的自由撰稿人或职业摄影师。发达国家的摄影公司,细化到有专拍皮具、玻璃等的广告摄影师。各门类摄影的专业性都很强,都可以从微观的美学理论上来予以探讨。在这方面,摄影表现出它的一定独立性。

综上所述,艺术摄影是以决定性瞬间的曝光成像,来形成静态的二维图象,经过后期暗房加工,塑造鲜明生动的光影形象用以表情达意,或通过观念性图像来休现意境、意味的视觉艺术。摄影是外在客体和内在主体的统一,或是内在世界在外在客体上的投射。其中,“决定性瞬间”的摄影前期是最重要的环节,可以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在这一单元中,着重把握摄影自身规律,通过典范作品形式和内容的分析,进一步提升对摄影语言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并借以摄影艺术的大众化,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3摄形的边缘特性

摄影有成为艺术品的可能性,也有一定的边缘特性。毕竟,摄影是客观纪实的实用工具。在满足实用的一般技巧上,是比较简单的。这也是它的特殊性。不是所有的摄影记录都具备艺术性。一个单张的照片可以是新闻、一张肖像、艺术或纪实,可以是它们之中的任何一种、或它们的全部,或什么也不是。

摄影的纪实性横跨新闻报道和艺术摄影两个疆界,有着边缘性图像的特性;记录性强的图像靠近新闻报道,艺术性强的图像则更靠近艺术摄影的视野;观念性摄影图像则更具有纯摄影艺术特征。一张照片有可能既是艺术摄影又是纪实摄影。相对美术而言,绘画雕塑成为艺术品的可能,要远大于摄影者手中的照片。摄影无所不用、无所不能的实用性,或多重性质,构成了摄影的边缘特性。

最普遍的纪实摄影,如果它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就更为感人或更有表现力,更有视觉传达效果;除信息传播外,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这样的图像就成其为摄影艺术。象布勒松所说那样,艺术摄影要尽量让形式服从主题需要,讲究光线、构图、影调、色调、虚实等审美规律。

由于同属静态图象,共享一般的美学法则,摄影必然要与美术发生联系。在艺术价值观、光影色调等审美理论上,摄影确实与美术非常接近;在人物、风光、静物等摄影中,绘画典范的影响非常之多。而摄影所获得的图像,往往成为绘画、设计艺术中的素材来广泛使用,摄影作为艺术的模糊性、边缘性相当突出。在现代艺术看来,各门类艺术应该强调自身的本体语言特性。但后现代艺术主张兼收并蓄,语言交叉。因此,在后现代美术和后现代摄影艺术里,连美术也具有这种模糊边缘性了。在这些作品里,人们往往分不清哪些是摄影或绘画。摄影在这种艺术无中心、无明显分野的交融中,获得了比以往更大的地位。

摄影另一个边缘特性,在于它的文、理结合或交融的学科性质。摄影更多地要求艺术与科学、图像与设计的交叉或结合。数字图像与设计艺术的互相交融性很强,摄影图像数码制作和广告设计共享着电脑图像软件、图像制作、设计平台、照片修整、演示、图形管理、桌面排版、模拟传统手工绘画、图像输出设备、光盘刻录以及数码照片输出系统等。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电脑处理,把摄影图像转换为严密的数码程序,使艺术与科学得到融合,使图形创意得以升华和更加理想。传统的艺术摄影以拍出好照片为荣的价值观,受到“用”好照片的高科技挑战。

边缘学科并不意味着摄影艺术只是作为依附性的存在,或是非主流的艺术。而只是说明它有着横跨多学科的特征。如艺术设计或应用美术设计,也是典型的边缘学科。摄影的边缘学科性,在于它共享绘画的一般美学规律,又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视觉语言形式,有它自身的一定规律。摄影师要想得到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作品,需要具备美术学、美学、文学、心理学和印刷制版、软件处理等相关理工科学知识结构,并需要付出大量的艰苦实践。

摄影的边缘性,体现在它作为实用工具的边缘性,和它具有边缘学科的交叉性两个方面。

4影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

在数码图像器材占压倒性优势的时代,传统摄影理论必须变通是肯定的事实;胶片暗房实践和理论更多地让步于数字暗房。过去摄影必须通过镜头感光,构成潜影;感光片经过显影和定影,成为负片或反转片。相对数码摄影而言,这种摄影已被称为“传统摄影”。那么,就摄取影像来说,数码摄影只有“通过镜头”一词与传统摄影相一致,保留了最根本的本质。光学透镜的运用成为摄影理论共享的唯一依据。

数码图像全方位的知识结构更新有如下方面:

传统摄影理论与数字成像的交融。各种不同档次的器材、特色、成象介绍和探讨等;

加强教学相长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到国内外网上优秀的摄影网站自学、互动等,用QQ群进行作业互动交流、和作品品评等。

在教学条件受限制时,要善于因陋就简,进行简单实践。如夜大学摄影课,只有课堂顶棚的栅格式日光灯和课桌,外出拍照也不可能有很多课时。大部分学生只有小型自动数码相机,而不是可以控制快门速度、光圈的准专业以上的相机。这些相机,也可以对摄影色温、构图、用光、色调深浅、闪光摄影、恰当的曝光等等做现场简易实践。用些黑、白卡纸、专用灰卡和简易的反光板,也能在每节摄影课中,结合理论讲授来就地取材,穿插摄影实践。

对各种品牌的相机生产商的图象处理软件和专业的图像软件的把握有较高水平,能指导学生进行创意摄影或后期加工。熟悉这些软件,对专业摄影或普通摄影的教学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设计、观念性美术等与摄影的结合,具有较强的实战意义。

针对在校生业余相机的特点,重点讲授色彩构图、色调构图、风景人物静物等专题。对以美术设计为专业的学生,则在广告摄影、摄影图像与设计的结合方面以重点,收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结合观念摄影等主观艺术摄影作品赏析,做一些画意摄影的实践。

艺术作品赏析论文范文第3篇

一、根据课程特点,更新教学内容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的文学教育公选课一般是30学时,相对短暂的教学学时和教学对象的非专业化决定了文学教育公选课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教学内容有所区别,它有较强的灵活性。我们以大纲制定的教学内容为蓝本,每学期对教学内容不断拓展、局部更新,尽可能地将最新的信息和资料带进课堂,做到经典性和时尚性兼顾。90后的大学生多元化的审美需求和对时尚性表达的偏爱要求教师充分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引领他们鉴赏那些以前教材中、课堂上未被关注的文学样式,如流行歌曲、网络文学等,我们把其中适合做教学内容的文学素材引进课堂,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审美趣味,提高鉴赏能力,形成正确的文学阅读观。例如:大学语文课程讲授白居易的《长恨歌》时,插入当红男旦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这是一首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多学生都爱听爱唱,“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番轮回为你歌舞。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愿为真爱魂断红颜。”我们引导学生就这几句歌词从原诗里找到相应的表达,并说说各自写法的妙处。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导语”中有这样的话“现代的流行歌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乐府诗”,流行音乐入耳入心,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影视与当代文学课程讲到知青题材的小说时,把网络上红火的“最温馨感人的情感读物”——《山楂树之恋》推介给学生在线阅读,让学生把小说文本和张艺谋执导的同名电影进行比较,思考这部小说所写的“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在追求性解放的今天还有没有价值?法国小说欣赏课程讲莫泊桑作品时,把当今流行的《金陵十三钗》和《羊脂球》放在一起阅读,比较二者表现的“崇高的人道主义”和“救赎的主题”。把古今中外的文学文本、文学文本与影视、文学文本与流行音乐进行参照阅读阐释,“可扩展课堂容量,充实教材中一成不变的内容,使得教学对象在文学体验之路上获得更多知识”[1]。我们还密切关注当代文坛发展动态,在课堂上及时向学生推介国内的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国外的诺贝尔文学奖、普利策奖等奖项的获奖作品,保持教学内容的新鲜性,增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二、强化主体意识,优化教学方法

目前工科学校公选课基本都是大班(180-220人)上课,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人们常常将讲授法与灌输式、填鸭式联系在一起,并把教学的呆板、照本宣科、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看作是讲授法带来的必然结果。其实,造成这些弊病的不是因为使用了讲授法,而是运用得不恰当,即方法本身未能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及环境相协调[2]P269。讲授法对教师的表述语言要求较高。90后大学生“他们对图像化与游戏化的世界相当熟悉,对种种轻巧、有趣的表达非常热衷,对大话式的网络语言更是驾轻就熟”[3]。教师讲授语言应尽量适应这样一个教学群体的阅读风尚和欣赏旨趣,可以适当采用戏仿、戏谑式议论、调侃式转译等表述方式,让阅读过程变为“悦读”过程。“在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景与人物形象的领会”,“均少不了言语直观”,这就要求“教师讲解声调要有抑扬顿挫,语言应精炼、优美、富有情绪性”[4]P164,加上巧妙剪裁内容、适当制造悬念、适时提出问题、适度穿插花絮,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使课堂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教师要对讲授法不断改进和创新,并实现与其他教学方法如讨论法、自学指导的优化组合,引导学生进入文学情景,获得美的体验和人生启迪。“文学经典作品的阐释与互动是文学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且对经过十多年应试语文学习的工科院校大学生来说,他们“普遍的要求是在课堂上能够多参与,希望能和老师一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将自己的认识放在课堂中与大家交流,以便能够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6]。所以要增强师生互动环节。互动不是形式上的热热闹闹,而是一种情感、情绪的互动,教师要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所有的教学行为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的思想、观念、行为、情感的大量高扬,而不是无视甚而压抑。教学属于文科教学,“教师提供更多的是认识论上的判断、机会、视界,以让文科教学固有的大开大合的教学场,承载大学生真实生活自我解放的性灵之声”[7]。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师生一起探索未知的过程。“在大学阶段,教师降低的是认识尊严”,古人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要真正放下身段与学生对话交流,实现彼此精神的相遇、心灵的共鸣,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课堂上学生开小差、学生对老师的提问表现冷漠、教师自圆其说的尴尬局面。

三、开放教学空间,丰富教学手段

对文学阅读经验有限的工科学生来说,多媒的教学手段可以让看似静止的文字变得活色生香,产生“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的效应。所以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寻求文本和音像媒介的最佳结合点,用丰富、鲜活的感性材料充分展示文学作品美的内质,激发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文本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音频、视频播放只是手段,不能代替学生个体对文字的含英咀华,因此在插入音像媒介时一定要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适当、适时、适度,不能本末倒置,不无原则地迎合学生。同时不应忽视传统的板书。课堂是一个师生双方不断传递与反馈信息的信息场,蕴含着师生巨大的生命张力,具有丰富的现场生成性。事先设计得再完美的多媒体课件也不能面面俱到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那些师生思想碰撞的点滴火花,那些对文本的独特解读,那些对突发事件的即兴发挥等,面对这些情况,做好的课件不便即时修改,简便快捷的板书就成了不可取代的辅助记录手段。对文学类课程教师而言,精心设计的具有书法美、内容美和形式美的板书,不仅能够辅助教学,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美的熏陶、滋养,能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学习和人生态度。有创意的板书和多媒体交错使用,可以消除审美疲劳,刺激学生注意力集中。信息时代的标志的网络,是文学课程教学的有力助手。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多媒体教室基本都可以上网,我们充分利用此便利条件,提前在课件里做好链接,课堂上随时点击相关网站,例如《红楼梦》导读课程,在讲到红楼梦的版本时,我们链接“红楼资料网站”,此网站对红楼梦的版本介绍较全,并且清代至民国的红楼梦研究资料应有尽有;在需要引用脂评本原文资料时,我们链接“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网站”,它在以庚辰本为底本的基础上,吸取了甲戌本、王府本、戚序本等其他脂批本的部分脂批,它保存脂批文字相对较完整。把网络引进课堂,既能了解有关本课程最新最鲜活的资讯,引导学生熟悉对文学作品多元、多样、多视角的解读,启示学生获得自我的评判;又能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搜索引擎查阅资料,并学会从海量信息里筛选对自己有用的信息,把文学阅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四、针对学生特点,巧抓课堂管理

如何防止学生“必逃”,硬性点名是一种比较消极的方法,对大班来说费时且效率不高。我们的做法是:课堂考勤在做到常规化的同时注意方式的多样化。例如,我们允许学生请一次假,但一定要有正当的理由,这样可以给学生一定的选择空间。平时采取抽点名、签到等方式检查到课情况,课堂做随机小练习、即兴提问也是一种变相的考勤方式。如何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课?现教传媒曾对全国五大区域的城市的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进行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9.7%的学生表示课堂上持续集中注意力达30分钟以上,大学生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的比例比中学生低将近17个百分点。无论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自习时比上课时,能集中精神的时间都更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五届理事会会长冯伯麟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老师授课方式、课程内容是否有吸引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关键”[8]。由此可见,教师如果始终让自己的课讲得生动有趣那么就能吸引学生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不断的求新、求变意识,要加强业务进修,吸纳本专业、相关专业最新研究成果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们课堂管理在做到规范化的同时注意实施时的人性化。大学生独立意识和自尊意识较强,那些动辄训斥讽刺甚至打压学生的做法只能引起学生的反感。教师既要治学严谨又要有亲和力,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旁敲侧击以语言暗示,也可以用小幽默让学生在轻松一笑中注意力回归,或者借机生发,创设活动情境让学生参与。从学生角度看,好的课堂纪律让他们受益,我们在与学生访谈时了解到,学生对课堂管理不力的教师很有意见,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好的课堂纪律能够让他们学起来更轻松,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