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南方建筑论文

南方建筑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南方建筑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

南方地区自然环境

南方地区位于秦岭一淮河以南的东部季风区,气候以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年降水量大,且集中于夏季,雨季由南向北变短。大部分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气温日较差小,春末夏初为梅雨期,多阴雨天气,常有大雨和暴雨出现;气候主要特点表现为潮湿、炎热、多台风,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湿润。这些客观自然条件使得建筑与服装形式呈现多元化,建筑结构较之轻盈、通透,服装造型较之轻便、透气。

南方地区特色的民俗文化

建筑与服装拥有着丰富悠久的民俗文化,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性,它在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中而产生,是历代人们在特定社会区域内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南方建筑由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不同,生活方式和审美要求造成了传统居民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立面外观和内外空间处理也有所不同,赋予了中国民居建筑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性。如:南方地区盛产竹材,所以许多住宅用竹子建造,因此干栏式建筑较多。

同样生活、生产方式对服饰影响也很大,例如:南方地区气候炎热,妇女们喜欢穿筒裙,不但透气性好,而且便于下河洗澡、淌水过河、下田劳动。又因气候湿热,在服饰用料上偏重于轻盈、薄透;色彩上着力表现南国的蓝天、碧水、绿树以及缤纷明快的色调,极具鲜明的民族特色。

南方地区地域环境对建筑与服装的影响

南方地区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在市场经济网络体系的孕育下给建筑与服装提供了优势的条件。

南方地区是服装产业聚集地带,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地区。优越的地理环境,进出口贸易的发达,造就了服装产业迅速的发展,因此服饰流行速度快,紧追国际潮流与国际流行服饰同步,风格新颖、个性、时尚感强。南方地区四季分明;使得服装具有抵御寒暑、日晒、风雨、虫咬等基本作用,且造型变化多端,工艺精巧复杂。

南方地区建筑主要也可划分为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岭南地区两大区域,建筑风格与服饰一样精美典雅、清新通透,幽静细腻。南方地区年降水量大,气候炎热,建筑设计必须充分考虑防热、防潮为依据,因而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等措施,做有阁楼的设计,正房的中堂需要做的更加宽大,以避开底层的湿气,建筑立面涂料多为浅色为防止吸热,以架空的坡屋顶为主,达到通风隔热的效果。

总体分析建筑讲究布局秀雅、空间处理、细部装修,强调清新通透、隔热防潮、自然通风;服饰同样讲究廓形秀玲、结构变化、细部修饰,强调防热、吸汗、透气等功能。

举例 南方地区建筑服装的美学共性

1.中西欧陆风

自以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走起了国际化路线,“中体西用”新航路的开壁,中国进入了新的时期,在西式文化的带动下,建筑与服装都走起了欧陆风潮。

上海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深厚的近代城市文化底蕴和众多历史古迹,又有“东方巴黎”的美称。

开放的上海是国际化之都,也是中国的时尚之都,无论是建筑还是服装,都具有引领潮流的影响力。亚细亚大楼,外观主要以巴洛克式的建筑风格,该建筑每层都采用了古典风格爱奥尼式的柱子,用来承重之外又有装饰的作用,运用了曲面、曲线、断折、疏密等多种手法,突出立面与空间的凹凸起伏和动感,采用半突圆繁复的浮雕作为装饰,使大门外形线条富于变化。巴洛克式的卷涡状山花,垂花雕饰,增加了建筑物立体和漩涡形变化,使建筑形象更为动感、浪漫。

当时的西式裙装,融入了建筑中优美的线条,凹凸起伏的外立面在服装中形成了层层的衣褶,富丽华美的浮雕装饰元素运用在服装中,使服装设计出了纷繁累赘的花边、缎带、纽扣、蝴蝶结等装饰,散发着浓浓巴洛克式的柔美甜蜜的浪漫气息;巴洛克时代让服饰进入了“花边时代”。

2.本土民族风

中国的民族文化是传统文化,在汲取外来文化元素的同时,中国人始终改变不了华夏炎黄子孙的血脉,民族的、特色的在华夏儿女的内心已根深蒂固。最具民族特色的建筑与服装才是劳动人民心中最淳朴的表达。

在长江以南的湘西地区,因气候潮湿,森林资源丰富,居民住在这里为了防潮热和避开野兽虫蛇,选择了干栏式建筑。栏式建筑的吊脚楼尤为出众,土家的吊脚楼,它翼角飞,走栏周匝,腾空而起,轻盈纤巧,亭亭玉立。土家建筑立屋坚柱之后便是钉椽角、盖瓦、装板壁、廊洞下雕龙画凤,装饰阳台木栏。土家建筑门窗的雕刻、木棂拼条技术精湛,窗格纹饰构图典雅,图形变化多样,线条潇洒刚劲,层次分明,具有很高的造型艺术观赏价值。革新纹样图案有菱形、长方形、六角形扇形等,极富装饰效果,产生出动感的韵律,建筑长窗、半窗和漏窗上的纹样运用了,菱形网格二方、四方的连续组合,起到优美和谐的整体效果。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保温;围护结构

Abstract: nowadays the use of the plant is more and more common. Cold areas building more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energy consump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thermal insulation design, roofing aspects of the design of steel structure plant design core issues to discuss, summarizes the key points of the design of the building energy sav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problems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the design and the suggestion, choose mainly from the process flow, energy conservation of the building design, technic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comprehensive consideration.

Keywords: building energy saving design; Heat preservation; Palisade 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单位产值能耗名列世界前茅,表明我国经济效率能源利用率较低。我国建筑能耗目前每年已高达2亿吨左右标准煤,占全国总能耗量的1/4~1/3,是能耗大户。在节约能源中,建筑节能尤其值得关注。建筑节能不仅是为了减少能耗、提高经济效益的迫切需要,而且也是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改善气候与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

一、我国建筑能耗现状

建筑能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和建筑设备的生产用能、房屋建筑时施工用能、建筑物在使用期间的日常用能(采暖、空调、降温、电气、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房屋维修、拆除用能等四个方面,其中尤以日常使用能耗为最大。据国外分析,使用能耗与其他能耗之比一般为8:2~9:1,而采暖建筑大部份为9:1,其次是建筑生产能耗。所以在建筑节能中应以日常使用能耗为节能重点,而在使用能耗中则以采暖用能为主。据统计我国采暖地区约占国土60%,在全国城市民用建筑中采暖建筑占45%,而住宅建筑又占民用建筑中的70%,因此建筑的节能重点应是采暖能耗。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厂房的节能设计及节能措施更加重要。

我国自八十年代才开始重视建筑节能,自八六年七月颁布“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以来,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更缺乏监督,导致与国外差距拉大。譬如:我国建材工业能耗仅次于电力工业而居备工业中第二位,用于生产建筑钢材、水泥、砖瓦等各种建材的能耗,每年约1亿吨标准煤,占建材工业总能耗50%,随着经济发展、基建项目增加,这个比例还在扩大,而且单位能耗比发达国家高得多。因此,一方面要大力降低建材生产的单位能耗,另一方面要大力研制、开发低能耗的建材产品,以取代传统性粘土砖瓦的墙体材料,这已成为当前建筑节能中一个非常重要环节。

二、屋顶设计的问题

1、屋盖支撑。

规范第9.1.20条规定,屋盖支撑杆件宜用型钢,目前多数采用圆钢,甚至在8度地震区也有用圆钢的,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由于人们对震害的感受不深,认为地震发生的概率很小,因此重视不够。作者建议8度地震区应用型钢截面,7度及7度以下视刚架跨度和荷载大小可考虑是否一律采用型钢。

2、钢结构厂房屋面设计的防水问题。

屋面防水设计涉及屋面坡度、天沟形式、单坡屋面长度等因素。屋面坡度,根据《屋面工程技术规范》的规定,屋面坡度最小为5%。但在实际工程中,一些外资钢构公司屋面坡度经常做到3%,甚至2%。考虑到同前国内钢构厂家技术力量、节点的处理、材料性能方面参差不齐,人们将屋面坡度控制在5%。在积雪较大的地区,坡度应适当增大。单坡屋面长

度,主要取决于工程所在区域的最大温差以及降雨所形成的最大水头的高度。根据收集的资料和工程设计经验,单坡屋面长度宜控制在70m以内,若超过70m,需做专题研究、特殊处理。哈尔滨地处严寒地区.冬季气温低,堆积的冰雪反复冻融,容易对普通钢屋面造成破坏,尤其是天沟处,造成渗漏,根据以往的经验,内天沟尚无成功的实例,故确定设计方案全部采用外天沟。另外哈尔滨冬季雪大,在高低跨处宜积很高的雪,威胁厂房安全,故确定设计方案采用一个屋脊双坡屋面。

3、提高屋顶的热工性能

屋顶构造设计应综合考虑防火、防水、保温、隔热措施,提高保温材料厚度,选择优质的保温材料。提高或改善屋面热工性能在北方着重是保温,在南方着重是隔热,因此要选择容量轻、吸水率、含水率较低的高效保温材料,如聚苯乙烯板,岩棉等。常见屋顶做法:

1)平屋顶,在北方较多应用,保温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50。100mm),已逐步推行岩棉制块、聚苯板等。

2)尖屋顶,在南方应用广泛,在顶内铺设轻质保温材料(玻璃棉、聚酯板),也可在天棚上铺设轻质保温材料。尖屋顶做法在西欧或发达国家很广泛。

三、提高围护结构的热阻

1、厂房围护结构存在的不足

建筑热工设计不仅应满足建筑热工和卫生要求,而且要立足于能源经济学的观点。现在一般厂房所用的围护结构的热阻仅仅是考虑了建筑热工和卫生的要求,即满足内表面和材料内部不结露,而很少考虑能源消耗的因素。欧美各国的研究分析认为:隔热保温是建筑节能最有效的途径并把改善建筑保温性能当作建筑节能的首要任务。许多国家制定了建筑节能法规。现在,我国厂房外墙外窗的综合传热系数一般在2.O~3.0W/m℃之间,超过美国节能控制标准的22%~52%;屋顶的综合传热系数一般在1.05~1.396w/m℃之间,超过美国节能标准50%~100%。美国建筑节能法要求采暖房屋的护结构必须采用导热系数小于0.233w/m℃的保温材料,对导热系数O.814w/m℃的砖砌体不视为保温材料。西北建筑设计院通过对北京和哈尔滨采暖耗能与造价之间的分析,得出两地采暖砖混建筑的外墙最佳保温厚度分别为2砖和3砖,但从墙体结构受力和室内有效面积等角度考虑是不合适的。我们应从设计上改变过去的传统和习惯,从建筑节能和能源经济学的角度出发,适当增加主厂房围护结构保温厚度或采用新型的高性能保温材料,以提高主厂房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2、一般的解决措施

(一)尽量减少外门数量,缩小外门尺寸。有的工程中,工艺专业仅根据本专根据本专业的需要提出所需外门的数量和尺寸,建筑专业应对此逐一落实,是否需要这么多,这样大,尽量压缩。门洞留大了,热风幕吹风作用范围达不到封堵冷风的作用。在较寒冷的地区,这一条十分重要,设计人员一定要充分考虑到气候因素的影响,绝不应把东北地区与江南地区等同对待。

(二)凡有外门必设门斗,必加装热风幕。经验表明,凡这样处理的外门,保温效果根好,门斗加装热风幕,可在门斗区域造成一个缓冲空间,有利于减少室外渗入的冷风。地处严寒地区的某电厂主厂房主入口,就是做了上述处理,实际运行中,保温效果很明显。

(三)注意门型的选择。选用的主厂房外门一定要密闭性好,关闭可靠、结实。较大的外门上要特设供人通行的小门。据了解,目前电厂主厂房常用的大门的保温密闭效果都不太理想,急需设计一种新型的主厂房外大门。

(四)注意外门的位置。外门尽量避免放在当地冬季主导风向的位置,也要尽量避开当地寒潮来临时主导风向的方向。显然,在设计主厂房外门时,多做些工作,多动动脑筋,会收到十分明显而可靠的节能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结束语:

节能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建立节约型社会是我们的目标。作为耗能大户的工业厂房,节能工作任重而道远。厂房建筑节能可采取以下措施:1、充分利用设备散热量,从节能角度看,锅炉不应露天布置,应把锅炉放在厂房内,以回收锅炉设备的散热量。2、锅炉送风机室内吸风量应根据室外温度进行调节,以回收余热。尤其是在夏季,送风机应在室内吸风。3、提高围护结构保温性能,限制外墙综合传热系数在1.60~1.80w/m℃之间。4、减小窗墙之比,建议主厂房窗墙之比值控制在10%~20%之间。5、为减少冬季冷风渗透量,应改进大门结构、形式,设置门斗,凡有外门处均应设置热风幕。

参考文献:

[1]王小华.陈侨建筑设计与节能措施[期刊论文]-科技信息2008(24)

[2]胡伟民 建筑设计与节能浅论[期刊论文]-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10)

[3]陈明 对绿色建筑设计与节能技术探讨[期刊论文]-城市建设与商业网点2009(21)

[4]李先林 浅析提升我国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策略分析[期刊论文]-科技资讯2011(3)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3篇

【Abstract】Improve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riority road project in Southern Sri Lanka, the total road length of 102km, road width 8.2m, dense graded aggregate base is not less than 150mm, bituminous surfacing is asphalt concrete in wearing course 50mm compacted thickness. Using self-built asphalt concrete mixing plant (Mixer model JS1500) mixing, dump truck transport, segmented paving asphalt pavement. introduce how to selection of asphalt concrete mixer, mixing plant location, layout, construction and installation, advance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论文关键词】: 沥青混凝土搅拌站; 选型; 布置; 建筑; 安装

【Key words】: Asphalt Plant; Selection; Layout; Construction; Installation

中图分类号:0 319.56文献标示码:A 文章编号:

工程简介

斯里兰卡南方公路重建工程位于南亚斯里兰卡国中部地区,有三条道路,两条路在M镇交汇,另一条距M镇18公里,三条路总长102km,双向行车道2×3.1m,左右各有1m的硬路肩,沥青路面宽8.2m,基层为厚度不小于150mm的密级配碎石,面层为50mm的沥青混凝土。道路重建包括重新设计,路堤、路肩、底基层、基层、沥青面层,道路排水沟、管涵、箱涵、桥涵、挡土墙,道路标识、标牌等重新修建,合同额7,082万美元,合同工期24个月。

项目开工前,通过实地考察,附近有3个商品沥青混凝土搅拌站,但供应能力均不能满足施工强度需要,成品沥青混凝土价格偏高,故决定采用自建沥青混凝土搅拌站拌制沥青混凝土。

沥青搅拌机选型

2.1 沥青混凝土需求强度

总工期24个月,开工准备2个月,路面移交2个月,每年雨季4个月不进行路面摊铺,沥青摊铺实际总工期12个月,故沥青混凝土需求强度为:

Q需总=102×1000×8.2×0.05×2.4

=100368(t)

Q需月平均=100368/12=8364(t/月)

Q需最大=8364×1.5=12546 (t/月)

2.2 搅拌机选型

搅拌强度计算

Q拌= Q月max/(每月有效工作天数×

每天有效工作小时数)

式中:Q月max=12546(t/月)

月有效工作天数,取25天;

每天有效工作小时数,取6小时(考虑预热和清洗时间)。

计算得:

Q拌= 12546/(25×6)=84(t/h)

2.2.2 厂家选择

依据质优价廉,有海外经验优先,就近采购等原则,设备采购招标后,由中交西安筑路机械有限公司中标。

2.2.3 搅拌机选型

根据西筑厂不同型号搅拌机的铭牌参数,对实际生产能力进行计算,比较后选定该厂JS1500型沥青搅拌机。

该型号搅拌机铭牌生产能力120t/h。

实际生产能力:C实=kC铭 ;

式中:C实为实际生产能力;

K为系数,取0.60~0.75;

C铭为铭牌生产能力。

C实=kC铭=0.7×120=84(t/h)

JS1500型沥青混凝土搅拌机实际生产能力最接近月强度最高需求,即能满足强度要求,又不浪费,故选择用该型号。

经验总结:(1)设备实际生产能力与铭牌能力有一定出入,在进行设备选型时,要考虑足够的余量; (2)要充分考虑特殊环境,以防止设备不能适应长期低温、高温和灰尘过大的环境;(3)对不需要的部件要精简,以降低设备的采购价格。

作者简介:李玉凡(1971-),男,河南登封人,高级工程师,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从事土木工程技术与施工管理工作

3.拌和站位置选择

3.1 道路位置与参数

三条路(道路编号分别为A26、AB44、B36)的位置见图1,三条路位置示意图,图中实线所示道路为本工程重建的公路。

图1三条路位置示意图

三条路的具体参数见表1三条路参数表。

表1三条路参数表

3.2 搅拌站经济最优位置

3.2.1搅拌站经济最优位置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沥青混凝土原材料采购、运输和仓储成本,成品沥青混凝土运输成本,搅拌站满足环境保护投入成本等3个方面进行综合比较。

3.2.2根据三条路位置示意图可以初步判断出搅拌站应该布置在三条路的附近比较经济。现场实地考察后,发现原材料的采购、运输和存储成本基本相同。区别较大的是成品料的运输成本和环境保护成本。

3.2.3 成品料运输成本计算:

根据三条路的相对位置和沥青混凝土的设计参数,则成品料运输最优经济点应该在A26公路(距离M镇3公里的位置)到B36公路(距离A镇24公里)之间。假定该点在距离A镇x公里的位置(确定由A镇到B镇为正方向,由A镇到P镇为负方向),则 x的取值范围为(-21,24),则成品沥青混凝土的运输数值F(t.km)为:

F=f(x)

=(29520+23616)×(21+x)+47232×(24-x))

=2249424+5904x(1)

因x∈(-21,24),

则Fmin=2249424+5904×(-21)

=2125440(t.km)

故成品沥青混凝土的运输成本最优经济位置在A26公路距离M镇3公里的位置。

3.2.4 环保投入成本最小位置

在M镇及附近人口稠密,环境评估要求高,很难通过环保认证,土地租赁价格很高。在B36公路附近人口稀少,即由A镇到B镇之间,场地开阔,通风效果好,环保评估容易通过,土地租赁价格低。故环保投入成本最低位置在A镇到B镇之间的B36公路。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夏热冬冷地区(以湖南地区为例)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0.前言

在全世界总的能源消耗中,建筑能耗约占25%~40%。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随着一系列关于建筑节能的国家法规及地方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整个建筑行业从业人员不仅从观念上对建筑节能有了一定的重视,而且在具体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使建筑节能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上均获得了一定效果。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关于建筑节能,我们尚有许多工作要做。

本文试浅谈在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设计中综合考虑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的一些技术手段,借此对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实践操作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

1.从理论上谈谈建筑节能与建筑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措施

节能方面,不论从冬季保温还是夏季隔热方面,建筑能耗构成主要是通过围护结构(墙、屋顶、楼板、门和窗)的传热及空气渗透。关于围护结构的传热,与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W/m2?K])紧密相关,而解决空气渗透在于增强建筑的密闭性,密闭主要是在门窗这一块,门窗要有很好的气密性。噪声控制方面,主要考虑建筑围护结构的隔声,为使所设计建筑达到允许的噪声标准,必须使围护结构具有足够的隔声性能,以防止来自外界的噪声干扰。

因此,在建筑围护结构中采用传热系数较低而又可提高围护结构隔声量的材料(例如离心玻璃棉等)或构造,可取得节能和隔声两方面的效果。另一方面,虽然增强窗的气密性与减少围护结构的孔洞、缝隙面积是不同的概念,但是,对建筑密闭性的要求使其在构造上具有某些相近的措施。

2.可综合考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

可综合考虑节能和隔声的围护结构主要有外墙,外门、窗等,下面谈谈在这些围护结构的构造和材料的选取上具体如何兼顾节能和隔声。

2.1外墙

现阶段南方地区建筑外墙以240厚粘土空心砖为主,分层增加约20~60厚膨胀聚苯板或聚苯颗粒保温砂浆等材料形成外墙保温构造以满足整个建筑节能设计要求。而砖墙本身面密度大,隔声较好,240厚砖墙双面抹灰的计权隔声量达到54.5dB,完全能满足建筑隔声要求。但建筑外墙有提倡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的趋势,这种材料虽导热系数较低,约0.2~0.3,可很大程度上降低墙体传热系数。但其隔声性能不如砖墙,200厚加气混凝土墙双面抹灰的计权隔声量为44.5dB,这与其面密度有关(质量定律)。此时,若只采用200或240厚加气混凝土砌块外墙自保温则可能在某些情况下难以达到隔声要求,须采取增加其他材料或设空气层等构造措施来提高隔声量。在设计中应注意此类情况。

2.2门窗

2.2.1外窗

(1)窗墙比

不同朝向的窗墙比的大小对能耗有很大影响(由于外窗的传热系数一般来说比外墙小很多,影响外围护结构的综合传热)。随着窗墙面积比的增大,外窗的传热系数要求更小,以达到相近的节能效果。不同朝向、不同平均窗墙面积比的外窗传热系数不同。

同样,窗墙比对外围护结构的综合隔声能力也是有很大影响的。窗户的隔声性能不好,如果窗户的面积不大,隔声性能与窗面积大、隔声性能非常好的窗几乎差不多,由此可见,在适当范围内减小窗墙比可使节能和隔声均更易满足要求。

(2)窗体材料

节能方面,湖南地区窗框材料木、塑料、断热铝合金优于钢、铝合金。 转贴于

但木、塑料非现代建筑所青睐,断热铝合金由于造价较高,使得铝合金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窗框材料,同时采用复合层玻璃(如中空玻璃窗)等方法提高窗的节能效果。

隔声方面,同济大学声学研究所对于不同的窗框材料的隔声性能做了测试,可从其实测结果得出结论:铝合金窗框与塑钢窗框在1KHz以下,两者隔声量基本接近,但铝合金窗框在中高频隔声性能优于塑钢窗。而关于玻璃,我们知道可以单纯增加玻璃厚度来提高隔声量。但在实际应用中,往往使用复合层玻璃来替代,可以取得窗扇重量大为减轻的优点。在随复合层玻璃的变化,隔声性能的数据对比中,可以得出一个很有实用意义的结果,即在玻璃+空气层+玻璃的复合层中,单层玻璃的厚度宜控制在4~6mm,空气层厚度约在10mm左右。经过对比,若节能设计时的采取相近的中空玻璃参数,可以取得节能和隔声两方面的效果。

(3)双层窗

双层窗对节能和隔声都有利,双窗的间距受到建筑物外墙厚度的限制,可供采用的间距一般为10cm左右。双窗间隔10cm的计权隔声量为33dB。在双窗间隔作吸声处理后,其隔声量达36dB。隔声效果较好,而双层普通玻璃窗的节能效果从造价来说,双层窗的工程造价约为复合玻璃窗的50%。

2.2.2住宅外门及阳台门

住宅外门及阳台门在节能设计中可采用多功能户门(具有保温、隔声、防盗等功能)及夹板门等。夹板门一般中间填充玻璃棉或矿棉等作为保温材料,而玻璃棉或矿棉等同时也是吸声材料,节能设计中应用较多的如:双层金属门板,中间填充15mm厚玻璃棉板,可考虑适当增加填充厚度来提高隔声量。而门的密缝处理对于门的隔声也有很大影响,在防止空气渗透上也能起一定作用。

3.建筑绿化

建筑绿化在节能上的含义及作用已是众所周知的,而利用绿化减弱噪声,也是常用的噪声控制方法。

3.1节能方面,绿化可以调节温度,尤其是降低夏季温度,树木枝叶形成浓荫可以遮挡太阳辐射和地面、墙面和相邻物的反射热。经过测试,夏季林地及草坪的气温与普通场地气温比较,平均降温值约为2.5~3℃。而西墙外有绿化的房间的室温低于无绿化的房间约3℃,同时在11~16时段内的升温速率有绿化房间也明显优于无绿化房间。不同的建筑绿化布置方法对节能均能起到一定效果。如:临街绿化,楼间绿化,楼旁绿化,建筑本体绿化等。

3.2减噪方面,在噪声源与建筑之间的大片草坪或是种植由高大常绿乔木与灌木组成的足够宽度且浓密的绿化带,是减弱噪声干扰的措施之一。在道路边设置1.8~2.4m宽的灌木绿带+6m宽的大乔木绿带,其隔声量可达8~10 dB。

南方植物基本属于常绿植物,以香樟最为常见,香樟属于常绿乔木,一般来说,可形成浓密的树冠及浓荫,在建筑绿化中以香樟与灌木绿带的结合布置较为普遍,设计得当,在节能与减噪方面均能产生效果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柳孝图.建筑物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区域文化;环境艺术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充分体现了不同区域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而环境艺术设计的不同表现手法充分展现了不同区域的文化及其魅力。区域文化的魅力不断影响子孙后代,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充分研究环境艺术设计对传统区域文化的应用,可以进一步加深设计者对传统区域文化的了解。

一、传统区域文化的魅力

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区域的人有不同的体悟,这也造就了不同文化区域人群的性格。如,北方人粗犷豪放,南方人温婉细致;北方的建筑群高大庄严,南方建筑精巧玲珑;等等。所有区域的文化汇聚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不断加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这是炎黄子孙最根本的精神源泉。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讲究

古时人们对屋、树、水、石等形成的整体环境有较高的艺术追求,讲究天人合一的思想,最典型的就是园林建筑设计。北方的颐和园大气、雍容华贵,南方的拙政园、留园精致典雅,不同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不同区域文化对环境艺术设计的要求和影响。环境的设计还体现了人们对于美的不同追求。要想展现独有的个人特质,可以融情于景。当然,最重要的是根据功能需求进行设计。北方冬天寒冷干燥,建筑物一般紧密严实,而南方多雨湿润,建筑物一般宽敞通风。

三、传统区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不同应用

环境艺术的构建体现了设计者对于整体的把握,融合了各个方面的参考体系,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就是当地人文文化的融入。环境艺术设计必须结合传统区域文化才能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形成天人合一的和谐氛围,同时也展现出环境所应当具备的文化认同感和人文精神。环境艺术设计不仅要能够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还应该与人文环境相统一。1.生活方式的影响北方天干物燥,民风较为粗犷,其生活方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南方由于滨江临海居多,物产丰富,可以自给自足,多为精耕细作。由此导致的不同生活方式直接表现在建筑等环境设计中,北方建筑与室内外空间设计多为对称的大型建筑,厚实、密不透风,显得大气、沉稳、庄重,很有气派;南方的环境艺术设计则精致小巧,多给人以小桥流水的感觉,尤其是其园林设计,运用透景、移步换景等多种手段,将树木、流水、假山怪石充分结合,显得相当精致,体现出内敛、文静的气质。不同的区域环境设计将不同的生活方式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一眼就可以区分,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吸引着不同区域的人对另一种区域生活方式的向往与体验需求,带动了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2.传统绘画的应用自古以来,琴棋书画就是传统文化瑰宝,设计者可将其运用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房屋的墙梁设计、窗花的镂空雕刻甚至地面石子的铺排都凝聚着艺术的氛围,这在一些景区得到了充分展现。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体系,西北的敦煌石窟壁画显示出其神秘苍凉,直接作于壁上形成独特的视觉体验;中原士人文化的吟诗作对,用于石刻、碑铭等,形成独特的景观和文化载体;南方绘画很多体现在刺绣、扇面等设计上,用于装饰,极其典雅高贵;北方独具皇家气质的绘画则多见于雕梁画栋,显得气派十足。这些都是不同区域的绘画特色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典型体现,展示着绝无仅有的文化魅力。3.传统习俗的展现不同地区的显著差异当属习俗的不同,这些差异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人身上,对于环境设计的影响也是潜移默化的。江南地区房屋邻水而建,家家户户坐落于水边,将水文化元素融入雕塑,置于城市之中,充分体现了人文特色和地域文化。江南地区不论是园林建筑还是公园广场建设,必须有水才完美。人造湖、人造池塘比比皆是,里面少不了锦鲤、睡莲等动植物,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水文化环境,充满地域特色。传统习俗对人的影响是最鲜明的,这些是传统文化最直接的载体和记录形式,将文化一代又一代铭刻在每一名炎黄子孙的心中。4.本身就具备传统文化的建筑很多建筑物或环境设计元素本身就具备相当浓厚的传统区域文化内涵。如,江南一带多是小桥流水人家,鱼米之乡的地域特色极为鲜明,因此桥梁、房屋的设计精致小巧,可以与周围环境自然而然地融合为一体,且不需多加修饰,因为其本身就可以展现浓厚的区域文化氛围。如福建的土楼,整体建筑就是地域文化、习俗和环境艺术交相辉映的产物,即使仅有一座建筑,周围并没有其他的环境艺术设计,依旧可以充分展现当地文化。这些建筑物可以直接用于环境的构建,不需要再进行加工,只要建成,就是典型地方特色的代表。

四、传统区域文化在环境艺术设计应用中的意义

将文化融入环境并不是人为有意添加,而是文化传承本身的需求。自然地在环境设计中融入传统区域文化,这对民族团结、民族精神认同、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以及民族文化传承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有利于民族团结日复一日地滋养在文化的海洋中,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人们能加深民族意识,自然凝聚成一股力量。在重要时刻,这种深入骨髓的精神就会促使同一区域的人团结在一起。中国不同地区的不同地域文化也会展现其共性,形成整体的中华民族文化体系。这就是文化的重要魅力和强大作用,每个民族都必须具备,才能使自身不断发展壮大。2.有利于民族精神的认同没有文化支撑的国家就没有凝聚力。优秀的文化同样需要环境氛围的支撑。将文化融入环境设计,贯穿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不断加强人们对民族精神的认同,将优秀的民族文化永久保留,发扬光大。当不同的区域文化升华到民族文化的层面,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展现其共性,这就是文化精神的力量。3.有利于精神文化的传承文化的传承需要介质,这种介质不仅仅指书本或图书馆。要想让更多的人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必须加深环境对其的影响。优秀的传统区域文化不仅能够很好地展现地方特色,增强人们的文化自豪感,还能不断地融入每个人的思维,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必须借助环境对人的影响才能实现的。4.有利于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环境设计的灵感需要不同区域文化的激发,如此各式各样的文化才能迸发出不同的火花,造就各式各样的环境艺术氛围。中华民族深厚而多样的文化底蕴给了环境艺术生存和发展的广阔空间,这是不可多得的资源,也是中华民族传统区域文化的特色。结语中国形成了诸多不同的传统区域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应用到不同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中,形成了一处处别样的景致,造就了不一样的地域特色,这是中华五千年历史给予炎黄子孙最珍贵的馈赠。

参考文献:

[1]崔春,李双.略谈传统民间美术与当代艺术设计.职业时空,2010(7).

[2]张鑫.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中的再认识.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8).

[3]王静.传统装饰元素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哈尔滨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 2契合环境,彰显人性。传统聚落十分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与地方环境紧密衔接,求得和谐统一。如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小巧宜人、姿态轻盈,屋檐出挑深远,不仅适应了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也与南方人细腻、内敛的个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点。

1.1. 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安全的地理环境;通过外围水体的引人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水域—月沼,不仅解决了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消防等用水需求,还极大改善了区域的小气候环境,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工生态系统。

1. 2景观特征

1.2.1异彩纷呈的地域景观。传统聚落由于区域地理位置的不同,所受自然条件、地方文化、风土习俗等因素的影响各异,故而在聚落景观上体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如江南水乡的“小桥、流水、人家”,云南傣族的“芭蕉、竹楼、缅寺”,湘黔侗族的“鼓楼、风水桥”,四川临江聚落的“吊脚楼、坡屋顶”,西北高原的“窑洞”景观等。

1. 2. 2形胜取意的符号景观。传统聚落为祈求平安、保一方稳定,除十分重视聚落选址,还在聚落形态和空间布局方面大做文章,形成特殊的空间格局。如芙蓉村为期望后代人才辈出,子孙发迹,以“七星八斗”立意构思,整个村落以七颗“星”加以控制,联系东、西、南、北4条道路,构成完整的道路系统;又以“八斗”为中心分别布置村落的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并通过流水系统将8个区域沟通串联,构成一幅大型的图案景观。

1.2.3秩序井然的形态景观。传统聚落由于规模小,等级低,加之受地形、地貌等因素制约,更强调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受中国尊老爱幼传统习俗和尊卑贵贱等级思想的影响,村落通常以族中长老领地为基准,由内向外自然推进,形成若干个居住组团,且约定俗成村东为长房,村西为次房,由此形成秩序井然、分区明确的聚落组团,展示出一种奇特的形态景观。

1.2.4寓意深远的节点景观。古人十分讲究尊重地形、地物,强调在自然中寻求秩序,尤其体现出对特定自然物的崇拜,于重要节点处常保留特定物件或栽种特定植物,以此寄寓整个村落的兴衰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重视。“风水树”就是其中的一种,云南大理的白族就将大榕树视为生命与吉祥的象征,故而几乎每个村落都种有大榕树,且整个村落以大榕树为中心展开布局,构成整个村落的中心和地标,由此形成村落一大重要的节点景观。

1.2.5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受地形因素制约,聚落多随地形高低起伏,上上下下,人字山花墙面亦层层上叠,且暴露出大量建筑的侧立面,展示出数以百计的方格子,由此呈现出层层叠叠、纵横穿插、错落有致的城镇外轮廓空间,黄白相间的方格子不仅增添了景观的层次感,还极大地丰富了视觉效果,成就了城镇色彩斑斓的立面景观。 2传统聚落的思想文化探源

传统聚落之所以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生态特征和景观特征,除了体现出尊重自然、适应自然的结果外,更多地折射出文化的深层次内涵。

2.1生态理念中国传统哲学十分讲究“天人合一”的有机思想,强调把人看作大自然的一部分,故而人类居住的环境特别注重自然山水的保护,强调因借自然,强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由于枕山可挡冬季寒潮侵袭;面水利于生产、生活、灌溉、行船,又可迎纳夏日凉风,调节区域小气候;坐北朝南可获得充足的日照;良好的植被既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又利于调节小气候,丰富聚落景观,故而传统聚落多选择“枕山面水、坐北朝南、植被茂盛”的地理环境。除了对自然的尊崇,传统聚落还表现出对白然极大的适应能力,各地所具有的不同的聚落景观呈现出不同的建筑形制和空间格局,均是对自然环境的一种主动适应。如四川沿江地区由于山势陡峭,故而城镇只得“吊脚为楼”以节省空间;加之气候炎热,城镇建筑多设天井,并采用出檐深远的坡屋顶,以此达到降温排水的目的。

2. 2宗族意识中国古代是一个典型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社会,遵循以父系血缘关系区分嫡庶亲疏的宗族礼制,外化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各个方面,物质形态主要体现在聚落空间组织、层次分布、房屋等级等方面,故而聚落多以宗祠为中心,呈“向心式”的空间布局模式。不仅如此,宗祠建筑在建筑形制、建筑体量、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等方面,也均与其他建筑存在明显的差异,使其在众多建筑中脱颖而出,成为整个家族的“精神空间”和“引力场”,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由此可以看出,宗族意识不仅在传统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聚落空间和聚落景观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 3耕读文化“耕为本务,读可荣身”,一直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时期的至理名言。由于受自给自足生活观念的影响和儒家理学思想的长期教化,传统聚落多取法自然,尺度宜人,少人工雕琢的痕迹,形成青山绿水、古朴典雅的聚落空间,以此体现“耕者”坦诚、率真、淳厚的胸怀和“读者”崇尚淡泊、潇洒脱俗的个性特征。如楠溪江苍坡村就以“文房四宝”规划布局,其中笔街直指西面笔架山,村东西各开二池为砚池,砚池旁各置一条石,意为墨,方正的村落如同一张白纸,以此寄寓村民“兴文运、出人才”的美好愿望,充分体现出耕读文化对传统聚落规划布局、聚落景观等方面产生的重大影响。

2. 4风水理论传统聚落普遍选择有山、有林、有田、有水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且多布局于土地肥沃、人身安全、生活方便、风光优美之所,是理想的趋吉避凶的生活场所。不仅如此,传统聚落还通过对周边地理形制、聚落形态的构建,形成特殊的象征性符号,以此寄寓趋吉避凶、光耀门嵋的愿望。上里古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占镇背山面水,后面山势蜿蜒,山脉层层拔高,植被繁茂,若干河流在此汇聚,上里居于河流相交的夹角内,有“财源”汇聚宝地之意,周围18个馒头式的小山环护左右,又兼十八罗汉呵护上里古镇之寓意。又如安徽绩溪县的冯村,不仅村落四周地形环境安定祥和,颇具安全感,而且还将村口处几座护卫的山头命名为狮、蛇、龟、象,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

2. 5多元文化的融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有56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杂居在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共同的生活促进了民族间文化与信息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在聚落空间、建筑单体上,即表现为异域建筑风格、建筑形制的相互借鉴和拼接,使得本土建筑风貌被频频打破,出现一幕幕奇特的异域景观。如四川本土的硬山式屋面,受移民文化影响,被植人了“外向、张扬”的峰火山墙,打破了原有“内敛、保守”的个性特征,为其增添了另一番韵味;又如原本兴盛于我国北方的廊坊街,经移民传人南方,与南方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相得益彰,故而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地区,成为城镇又一道独特的异域景观。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自然通风;实现方式;多样性;建筑设计

风是人类生存空间的生态因子。通风就是所谓的室内外空气的流动。而自然通风就是在不消耗不可再生能源的情况下降低室内温度,带走室内污浊的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及热环境;提供新鲜、清洁的自然空气,在过渡季节使人们享受到自然风,有利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1自然通风的实现方式

1.1 风压的实现

风压的实现有赖于室外风环境良好的地区。实验证明:当风吹向建筑时,由于受到建筑的阻挡,会在建筑的迎风面产生正压力,同时气流在建筑的背后及各侧面产生负压力。风压的原理就是利用建筑表面的迎风面和被风面之间的压力差实现。风压差的大小是与建筑的外形、建筑与风的角度和建筑外环境是息息相关的。

1.2 热压的实现

热压的原理就是利用建筑内部空气的热压差――即“烟囱效应”来实现建筑通风。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热空气上升,室外新鲜冷空气进入建筑的底部,通过建筑上部开设的通风口将室内污浊的空气排出,从而实现建筑节能(如图4)。热压的实现与建筑的底部开口和上部出口大小、形状、高差以及室内外温差有关,进、出风口的高差和室外温差与热压作用是呈正比的。

1.3 风压和热压相结合

实现建筑自然通风往往是个复杂的工作,一般来说,风压受到建筑周围环境、天气情况、环流等因素的制约,只能在进深较小的部分利用风压实现自然通风。在建筑进深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利用热压实现自然通风,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1.4 机械辅助实现自然通风

在一些体型庞大的建筑中,由于路径较长,流动阻力较大,需要机械辅助实现自然通风。随着城市化的进展,空气污染和噪声污染已经是城市的致命伤,直接的自然通风反而会将污浊的空气和噪声带进室内,降低室内空气质量,违反了自然通风的初衷。所以,机械通风也是必须的。

2 实现自然通风的复杂、多样性和相关建筑设计要求

自然通风的实现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宏观上来说建筑物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和绿化等影响,会受到水陆风、山谷风、林原风、街巷风、天井风、庭园风等地方风的影响;从微观上来说建筑物之间的间距、朝向、立面和构造设计的不同也对实现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有影响。

2.1 地区气候差异性要求

不同地区气候是不尽相同的,对自然通风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在我国湿热的南方地区,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考虑如何组织自然通风,最大限度的实现穿堂风,同时还要防止“泛潮”时期引起室内湿度过大的问题。对于远离海洋或有山岭阻挡的地区,要考虑其早晚温差过大,防止通风导致的室内温度变化过大,造成人体热舒适度下降。所以利用自然通风要充分考虑建筑物所处地区及其特殊的气候。

2.2 朝向、间距的要求

在建筑朝向上要尽量将建筑纵轴与其所在地区的夏季主导风向成0°~45°的夹角,应用风压工作原理获得良好的通风效果。同时建筑与建筑之间适当的间距与合理的楼群布局也是很重要的。一般来讲, 在综合考虑了风向投射角与房间中风速、风场和涡漩的关系上, 房屋间距应该为0.7-1.1H(H为楼房的高度)最为理想,同时建筑群平面布局以错列式和斜列式较好。

2.3 细部构造的要求

建筑物细部构造对通风效果有很大影响。例如室内隔墙的位置、形式不同;窗口的面积、位置、高差等都会影响室内风的流场的分布不同,造成不必要的卫生死角。同时窗上檐口出挑的大小、形状, 窗扇的开启方式与开启角度, 外立面遮阳板的形式等对自然通风都有较大的影响。

2.4 房间进深与高度比A

为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房间的进深与高度的比值(设A=L/H):①对于单侧通风的房间,A应小于2.5;②有对开窗、可形成穿堂风的房间,A应小于5;③此外,房间进深不宜超过15m,在两面外墙的房间加开外窗,单面外墙的房间则宜在外墙上设置多个开启窗扇,其平面距离越大越好。

2.5 南北通透

在住宅建筑中,客厅与餐厅南北相对布置,最好能有南北相对的窗,这是形成南北穿堂风最有利的条件,对风向和风速的适应能力最广,通风效果最好。主卧与次卧南北相对布置通风效果受到很大限制,因此需要精心布置,使外窗―门―外窗形成相对通路,尤其储藏空间等辅助用房不宜使入口空间过于局促,以免使主要居室在南北通风的流线上受到阻碍。

2.6 剖面设计

据有关资料表明,进风口的设计大概在人的高度有利于改善室内人活动区域的热舒适状况,设置在高处则可以实现散热和夜间通风。在中央楼梯、坡屋顶设计时可以综合利用风压、热压、文丘里效应促进自然通风。

2.7 绿植导风

众所周知,绿色植物可以吸尘、防燥、降声、净化空气。当风流过建筑物周围的绿化带时, 即可以将风降温、减缓风速,有利于减小建筑物迎风面的压力,引导通风。同时,可以改变风的流动方向,这对南方引凉风入室很有价值。

3 封闭阳台的妙用

阳台封闭后,就成为一个“阳光室”。该控件介于室内与室外之间,具有缓冲效应,但设计时应避免阳台温度过高(以低于室外温度为参考)。保持阳台与房间相连的内墙是必要的,否则会使得阳关室的生态效果适得其反。南向封闭阳台的夏季通风策略包括:

3.1 夏季促进阳台通风

夏季白天打开阳台外窗,并采用遮阳措施,此时阳台温度等同于室外温度;夜间尽量开窗,保持自然通风冷却的作用。要保证内隔墙门应一直保持关闭状态。

3.2 阳台内遮阳的巧妙利用

阳台窗帘和外窗相距一定距离(10cm),采用反射率高的材料(起到遮热板的作用),使得窗帘和外窗之间存在一个小空间。夜晚开大窗,白天关闭大窗,开启上下两个小窗,利用小空间与室外的温差产生热压自然通风,将这部分热量带出室外。这样保证大部分进入封闭阳台的热量不进入封闭阳台中。

4 总结

自然通风技术是建筑设计中需首要考虑的一部分,它的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的过程,需要多方面考虑,各专业之间的配合。设计师应该从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构造设计这三方面考虑如何利用这些地方风和如何防止这些风所带来的危害,将建筑达到最佳的通风效果。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自然通风显著减少空调的使用,减少由于大量使用空调带来的“密闭建筑综合症”等问题,值得在现代追求更高节能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中引起重视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松华.热压自然通风和机械自然通风相互增益的多元通风模式研究.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6).

[2]张金萍,李安桂.自然通风的研究应用现状与问题探讨[J].暖通空调,2005,35 (8): P.38.

南方建筑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竹子;景观;日照市;园林应用

竹子枝叶秀丽,幽雅别致,四季常青,是一种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梅兰竹”岁寒三友之一等美称。我国古今文人骚客,嗜竹咏竹者众多。据传,大画家郑板桥无竹不居,留下大量竹画和咏竹诗。大诗人坡则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

1.1 竹子的科属分类

竹子为禾本科竹亚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全世界有竹子60属1200多种,我国有26属370种,竹子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植历史。

竹按生长形态分为两类,一类为散生竹类群,如楠竹、水竹、桂竹、紫竹和苦竹等;一类为丛生竹类群,如青皮竹、撑杆竹、绿竹等。在这些类群中,有不少种类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观赏价值,非常适合应用于城市绿化,在发挥较高观赏价值的同时还能发挥应有的生态价值。

1.2 竹子的生长习性

竹类是常绿浅根性植物,适生或较适生气候的年平均气温12至22℃,一月平均气温5至10℃,极端最低温度-20℃;年降水量1000至200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为65%至82%,大都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竹子对水分的要求高于对气温和土壤的要求,既要有充足的水分,又要排水良好。

2 竹子的景观功能

2.1 组织空间

如游园绿化,步行小道等,用大面积的竹子密植成流畅的线条或成片林,可以在空间上把不同的景点协调统一起来,构成格调一致的景观效果。同时也可以将与主格调相悖的因素进行有效的遮挡。

2.2 渲染空间

有相当一部分竹子如紫竹,菲白竹,金丝竹等,由于其枝干色彩上的引人注目,也常常成为景观园林中的焦点。

2.3 协调空间

如果用竹子做绿篱,如观音竹双行列植于草坪或建筑物的周围,不但会使景物更加明显,增加多样化的美感,而且还与修剪过的植物造型外观相呼应,使周围环境更为协调。

2.4 分隔空间

亦采用绿篱形式,将景区划分为大小不同的空间,并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用各种高度不等的竹类,将绿地布局分隔成各种观赏或者功能区域。

2.5 添景

园林风景中主要题材称为主景,围绕主景加添人工布置材料即为添景,具有实用和美观价值。如用竹建造的竹亭。

3.1 日照市区位

日照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东临黄海,西邻莒南、莒县,北接五莲、胶南县,南靠江苏省赣榆县,东经119°04~119°39,北纬35°04~35°36。境内南北长59.95公里,海岸线长99.6公里。

3.2 日照市气候状况

日照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地带,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年均温12.7℃,年平均降水量917毫米,无霜期213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540小时,日照率57%,常年平均风速3.4米/秒。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既有南方空气湿润的特点,又有北方四季分明的特征,被誉为“南方的北方,北方的南方”。

3.3 日照市栽种竹子历史

日照市从60年代起就从南方引种竹子,经过改良驯化已经有100多种竹子在日照安家落户,为南竹北引最成功地区。

3.4 竹子在日照市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3.4.1 竹子作为主景,创造竹林景观

日照市最具代表性的竹子大面积种植区域为竹洞天风景区,竹洞天位于日照城区西端的将帅沟毛竹园,总面积1000多亩,其中毛竹面积200多亩(毛竹一共有四个品种,这个景区里面就有三个,分别是绿毛竹、紫毛竹和花毛竹。),其他竹子面积400多亩,生长着毛竹、淡竹、斑竹、箬竹、紫竹、钢竹、慈孝竹、黄槽竹、金镶玉竹、石竹等100多个竹子品种。是南竹北移的成功典范,被国家旅游局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另外,日照市海曲公园、银河公园、海天绿地及文华绿地等局部景观区均采用竹子构成景观焦点,展现竹子优美的自然形态及群植景观。

3.4.2 竹子与建筑搭配,丰富景观空间

在亭、堂、楼、阁、榭等古典建筑及现代建筑附近,栽植数株翠绿修竹,能起到与建筑色彩和谐的作用。根据园林建筑的高度和体量特征,一般选用中小型观赏竹种,软化墙角廊隅的生硬线条,增强自然、生动的气氛,同时对建筑构图中某些缺陷起到阻挡、隐蔽的作用,使环境更为优雅。照市竹洞天的入口影壁后及竹兰亭、大森林艺术馆及银河公园的艺术馆、咖啡馆、紫烟亭、沙墩河管理房等周围均栽植了竹子,以毛竹、淡竹、紫竹、早园竹、慈孝竹居多,既衬出建筑物之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幽静的环境。

3.4.3 竹子与山石、水体以及其它植物材料组景

日照市的很多小区入口及公园以松、竹、石等组景,将中国传统的竹子造景手法应用其中,形成写意山水式的组合景观,例如兴业春天花园北入口、城建花园的中心广场位置、银河公园、梦翔运动花园等均采用了此手法。

3.4.4 竹子作为屋顶、地下车库上盖绿化的最佳选择

竹子属浅根性树种,喜湿,鞭根系统横向发展盘根错节在50cm浅浅的土壤中,对社区管网等地下设施没有太大影响,且竹子翠绿婆娑,生机勃勃,枝繁叶茂,四季常绿,在不适宜深根种植的屋顶、地下车库上盖,竹子具有先天不可替代的优势,例如日照移动大厦屋顶,四季圣园南区、水晶花园、都市花园的地下车库上盖均栽植了竹子。

3.5 竹子在日照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总结及前景展望

综上所述,竹子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不可替代的功效,但目前竹子在日照市园林绿化中,占有率还是比较低,竹子在园林应用中的品种也是比较单一,多作为配景应用,对于设计者及决策者要依据日照市独特的地理及环境优势,积极探索竹子新品种,勇于尝试对竹子的设计与栽植,加大竹文化宣传,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对于专业苗圃而言,要在起苗―运输―移栽―养护,各各环节制定严格的技术及管理标准规范,做好抗风抗冻措施,降成本,保成活。经过多方努力,竹子一定会为日照的绿化增添更多的文化韵味,为日照的冬天更添靓丽色彩。

参考文献:

[1] 党英杰.竹子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及养护管理[J].园林绿化,2013.5

[2] 胡长龙.城市园林绿化设计[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4一6.

[3] 徐佳蕾.竹子与风景园林一基于美学、社会学、生态学三种价值之上的竹子与[川:[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3.

[4] 江泽慧.世界竹藤[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6一110.

[5] 李杰.植物造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山西林业.2005,(1):24一25.

[6] 李世东,段华.中国竹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7] 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59一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