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学教学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科学教学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一、结合生活经验,创设课堂情境

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教育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门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广泛、最复杂、最崇高和最必要的艺术。”因此,教学不是简单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抽象枯燥的书本知识,而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联,师生之间有效互动的“思维艺术”活动。要想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灵性,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必要的,而且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景,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快进入学习角色,也容易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课堂所学的知识技能,更能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原动力。以学生兴趣为基础和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是创设生动有效课堂教学情境的两个关键点。首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当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主动去学习知识,教师在教学之始就应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第二,当学生发现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时,学习会变得更为主动,所以根据学生实际生活经验为依托创设教学情境是提高他们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如教学《研究透镜》,上课开始时教师可以提问“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显微镜为什么能看清微小的细菌,望远镜为什么能观察到很远的地方”等一系列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问题,这时学生纷纷陷入思考,求知欲增强,便会主动投入到透镜的学习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二、提倡自主探究学习,鼓励积极动手实践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是当前的教育提倡的教学形式,即教师在课堂中扮演指导者角色,把自己的“教”改为学生的“学”,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科学教师的授课仍以灌输式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识的遗忘程度也很大。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者通过自己练习、探索、发现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有效的②。”在灌输式教学下,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很难有效获取知识,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旁辅导,采用“扶一把”的方法③,让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与发现者,激起他们获取知识的热情及科学探究的信心,这样他们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掌握知识,且记忆更为牢固。动手实践也是科学教学环节的重中之重。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可以建立正确的科学概念,提高学习能力,而且可以使思维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与提升。例如,在《沉与浮》一课中,教师准备了几种不同的材料(石子、塑料泡沫、橡皮泥、回形针、蜡烛等),首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判断这些物品放入水中是上浮还是下沉,再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当实验结果与原有预测发生冲突时,学生便会重新对沉与浮概念进行思考,打破原有观念,顺应平衡新的概念,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摸索出新的学习方法与技能。

三、注重知识拓展,践行“学以致用”的原则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所谓民主型课堂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看成能动发展的个体,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均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为出发点。与民主型课堂教学相对的是专制型课堂教学,在这类课堂教学中教师表面上是以"学生"为中心,而实际上是以"我"为中心,教师的一切教学方法和手段均以如何顺利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为出发点,学生稍有不顺便产加斥责。总而言之,把学生视为一个能溶纳知识的"活容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思维的活跃性与所处的环境氛围紧密相关,当人在一种宽松自由的、心情舒畅的氛围中时其思维相当活跃,想象力也很丰富,所思考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而这些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这种自由的、活跃的、愉快的课堂氛围只有在民主型课堂教学中才能实现。很难想象一个学生能在专制型课堂教学中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他们的思维活跃性往往是被教师"专制"的严厉形象压抑下去,他们提出的一些奇怪的问题往往被老师一棒子打死,学生便变得越来越没问题可提,对周围事物越来越缺乏好奇心与思考。其结果是所有学生"唯书唯师,干人一面",还谈什么创造能力呢?

二、激发学生好奇心,开启学生创造力的源泉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总是从提出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是思维的闪光点,一切思维总是由问题引发的。能使学生提出问题的源泉在哪里呢?那就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观察与实验中敢于提出问题,正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所说,"好奇心很重要,有了好奇心才能敢于提出问题。"怎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呢?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决定了他们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认识开始的。诸如对实验器材、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等提出"这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假如¨¨¨会怎样¨,¨.?"一类的问题。如当学生走进实验室见到桌上摆设的仪器便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好奇心:这些仪器是什么?将会做什么实验?有的学生还经常请教科学老师,为什么天会下雨?为什么冬天冷夏天热?学生的这些好奇心促使他们动脑去思考、关心周围的事物,便他们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能具体感知的物"为出发点,充分激发学生好奇心,让学生多提出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如准备实验教材应与教学紧密相关,具有典型性、趣味性;在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多进行启发性提问。另外,精心设计课堂导入,设置悬念也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一种好方法。

三、通过类比观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类比观察,就是把同一类事物中的相似事物或不同类事物中的相似事物混在一块让学生观察、判断、分析、比较。透过事物表象找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其实质是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找出所观察事物的"不同"与"相同";然后"求同","求导",找出每类事物的本质规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学生一种"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而这种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标准、不同的方法采恩考问题的思维实质上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强弱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如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叶》时,书上列出枫叶、玉米叶、银杏叶等六种树叶,并要求学生从形状上比较有什么不同。当做完这道训练后,教师应进一步启发学生,它们还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以顺利进行,他们会从叶子的颜色、叶脉及叶缘等方面作出比较判断,并把发现的结果兴奋地告诉老师。如有的学生发现有的叶子的叶脉是平行的,有的却是网状的;学生还发现有的时缘很光滑,有的却有剧齿等等。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从"叶的形状"这单一的角度来比较叶的不同的,而是从叶的形状、颜色、叶脉、叶缘等方面来分析比较叶的不同与相同之处的,因而学生的创造思维得到了很好的训练。

四、通过对比实验,培养学生创造

科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不行,还必须培养学生的创造。只有这样,才能便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成为一个整体。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最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多做对比实验。所谓对比实验,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似的实验组成,通过对实验条件的有效控制进行单一因素比较,分析某种因素存在与否是不是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在教学《大气压力》一课时,书中的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一般是教师组织几个学生进行演示,每个学生很难亲自体会大气压力的大小。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运用类比观察发现每个方便挂钩(用大气压力原理制成的)像一个铜半球。学生在此基础上作出创造:把两个方便挂钩合在一起做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学生通过对比,发现用方便挂钩比用铜半球做实验更方便,且能亲自感受大气压力的大小。这其实就是创造法中的"替一替"方法的运用。其实,对比实验中的"增加某一因素"、"减少某一因素"实际上也是创造思路中"加一加"、"减一减"、"重组"等创造方法的真实体现。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高校学生当前较为喜欢的体育项目中足球所占比例越来越小,而游泳、拓展训练、网球、乒乓球、健身操等项目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越来越大。高校体育教学中足球运动渐趋边缘化,大学生对足球课的兴趣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足球课堂班型设置不合理、教师水平不足、足球运动对天气条件要求较高等是学生主要选择的原因。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高校足球教学,探讨足球教学训练科学性是必由之路。

2高校足球训练内容

2.1高校足球基础技术训练

足球基础技术训练是高校足球教学训练的重头戏,很多高校由于课时限制,往往在足球选修课上只有足球基础和足球基本技术的教学安排。足球基础技术训练不仅是教师对足球技术动作、体能的训练,还包括对足球基本理论知识,这其中在当前高校足球教学中占主体地位的无疑是前者。高校足球基础技术教学训练分为四个步骤,教师讲解、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纠错。教师讲解是教师用简洁的语言和动作对足球技术进行概述介绍,让学生了解足球基础和技术动作的概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掌握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原则。教师示范是教师用直观的示范教学法让学生建立起对足球技术动作形象的概念,这一过程教师要做到动作准确规范,并对重难点动作进行重点反复示范,让学生领会掌握贯通。在此基础上是学生的模仿试做,教师要负责随时纠错和调整。

2.2高校足球战术训练

战术训练是高校足球教学更高层次的内容,是让学生更好认知足球魅力掌握足球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首先要求的就是对学生足球战术意识的训练,战术意识包括个人战术行为意识、基础战术配合意识、全队战术配合意识等,良好的战术意识是学习足球战术的基础。个人战术行为意识是通过基础的足球教学和技术动作熟练掌握来实现的,这是形成基础配合战术和全队配合战术的保障。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分组对抗中向学生传输战术配合意识,在攻防演练中让学生体会足球战术的魅力和作用,从而在基础配合战术训练中形成良好的战术意识和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战术思维。最后是全队战术配合意识的教学与训练,这是足球运动的魅力所在。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要学习队友间的配合方法,更要掌握教师布置的攻守阵型和各自站位。全队战术配合可以分解为局部战术配合,由局部而整体,最终建立学生的战术意识。

3高校足球训练科学性途径

高校足球训练科学性不是一句空话,其作用毋庸赘言,其训练途径应从“五个结合”入手——学生足球情感与足球训练相结合、合理运动量与规范训练安排相结合、传统教学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足球技术与战术相结合、个人足球训练与集体足球训练相结合。学生足球情感与足球训练相结合是以人为本足球教学理念的要求。传统足球教学模式过分追求教学效果,忽视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调动,很多时候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上单调死板的足球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学训练效果自然不如人意。激发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和情感,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里开展足球训练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合理运动量与规范训练安排相结合是高校足球训练科学性的必然选择。规范的课程设置和训练安排能够促进足球教学活动的开展,这其中就内蕴着对合理运动量的要求。合理的运动负荷是避免运动损伤的基础,而加强对足球技术动作规范性训练则是提高足球训练科学性的保障,通过对学生技术动作规范化的指导,让学生在充足的准备活动后开展科学的足球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身体机能,提高教学质量,避免运动损伤。传统足球教学模式与现代科技成果相结合实质是就是要将高校足球课堂教学“讲解-示范-模仿-纠错”的教学过程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促进高校足球教学的现代化。教师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内外经典赛事片段展播让学生感受足球魅力,在足球技术动作教学中通过多媒体技术让学生更加生动准确地感知掌握足球技术。足球技术教学与足球战术教学相结合是高校足球实战化、培养学生实战能力的要求。足球比赛瞬息万变,场上攻守转换频繁,没有战术则技术也无法发挥,空有战术则失去了足球竞赛的魅力,因此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在高校足球教学全过程向学生强调战术的重要性,在学生开展基础技术动作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足球战术的熏陶,从而避免在足球比赛中出现技术到位但“意识不够”的问题。一方面强调足球战术意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将足球战术意识培养融入到技术训练过程中是高校足球科学训练的必由之路。

4结语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方面是非常多并且涉及面非常广泛,从计算机技术的作用来讲主其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很多教师将计算机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能够帮助教师完成一些教学管理以及教学的过程。在很多高校学生都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通过让学生参与一定的项目并用计算机辅助完成,这使得学生学习的速度和学习的能力大大提高了,使得学习的过程中更加简短和有针对性。另外还有的老师将计算机用于自己教学成果的检验和对自己教学思想的检验,也就是这种教学软件工具对于计算机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教学工作中交互式的计算机技术应用

将多媒体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交互性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的一个最为典型的应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关于一门课的教学资源也是越来越丰富,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得网上的教学资源进一步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在这些教学资源中不乏精品的课件、视频或者是图片这些对于教师本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绝大多数的教学资源都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以及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教师可以将这些多媒体技术巧妙的应用于自身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多媒体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效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增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使得学生对于教师上课的或者是教学过程存在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及时的反馈到教师这里,对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调整以及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2远程通信、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

在高等院校的教学工作中,网络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应用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技术是网络技术以及通信技术的一个结合,另外还有多媒体技术作为教育的基础,利用计算机技术的网络交互性,使得远程教育得到实现。这种远程教育的方式已经在很多著名的高校流传开来比如网易公开课,在远程教育实现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在我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将经历放在远程教育的研究上。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虽然也存在师生之间的交流,但是二者之间的交流大多是以语言为载体,并且很多学生碍于面子不愿意和老师进行过多的交流,这个时候计算机技术中的交互性优势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计算机在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

3.1营造良好的创新教育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通过教育的环境的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种教学环境的创新包括教学心理上的创新以及计算机教学环境上的创新,如果在学生讨论的过程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畴,作为教师来讲不应该强行的将学生的思路拉回到课堂当中来,而是应该对学生的质疑给予鼓励,讲出心中的疑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再利用计算机实现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于老师的讲述提出了质疑,作为教师不能给学生一味的否定,应当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自身想法所出现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否定自身不正确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帮助其树立信心,使得学生在课堂当中时刻保持活跃的思路。但是在这种教育创新环境的营造过程中,要将这种做法的起始点和落脚点都放在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计算机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再利用计算机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时刻了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将可以利用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教学当中。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教学的过程中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学校内延伸到学校外,要不断的将计算机中的有利于教学的新技术应用在教学过程当中,将计算机应用在各个学科和各个专业领域的教学实践当中,通过计算机使得学生对于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得到增强,使得学生面对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3.2激发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3.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了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动机才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唯有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才会对课堂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感兴趣,在课堂中才能够保持注意力。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帮助,通过计算机多媒体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校的效果。

3.2.2灵活结合教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计算机与相应课程的结合来开展教学,按照教学大纲与相应的教育理念来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使得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在进行教学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学科知识与计算机知识的结合,来出相应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要难度适中而且还能够提高学习创新学习的能力。

四、计算机科学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展望

要想使得计算机技术在教学中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加强计算机应用的范围以及应用的深度,那么就要对学生的教学方式进行积极的创新。目前很多很多方面的应用创新都是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的思路。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创新,才能够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彻底的变革,在一定程度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在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在对某个领域中的模型或者是知识进行验证理解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建立相应的推测方法,或者是数学模型来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利用计算机来建立实际问题数学模型并利用计算机编程来求解模型的结果最终对于数学知识以及其应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对于知识的理解以及能够灵活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又推进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这使得学生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使得学习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升,这使得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理解知识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五、结语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1.紧扣教材的环保主题,渗透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中,结合塑料制品的生产,造纸工业的生产活动,布批印染的工作原理,冶炼企业的生产流程等,为同学们介绍工业污染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应采取的环保处理措施。课堂是教师的第一阵地,作为科学教师,我们要抓住这一阵地,紧密联系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让学生理解环保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逐步培养起环保意识。

2.把握科学实验过程,渗透环保教育

利用科学课的小实验,是一个不错渗透环保教育的方式。第一,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来渗透环保教育。例如怎样处理实验中产生的毒气,毒液等有害物质;实验中如果要用到有害的物质时,应该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或在通风良好的环境中进行。对于实验后排出的毒物,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回收,处理,不可随意排放,乱丢。从而使学生从思想上、重视环保,从行为上养成环保的良好习惯。第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在进行科学实验时,教师应该从环保角度引导学生,组织设计实验方案,选用实验用品,实验伊始就应考虑到环保的重要性。使学生尽可能采用一些无毒无害、低污染、低能耗的实验方案和选择一些无污染、可回收、可循环利用的药品。从小培养学生在科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上的环保意识。

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领域内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享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有的还是不可再生的,激发同学们保护自然资源的意识,并产生节约利用资源,科学配置自然资源的动力,从自身做起有效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对已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了解形成的原因,和合理治理的有效措施,并利用科技作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对环境现状的呼吁、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形成适合我们农村小学自身发展的小学科学环境教学的有效优化融合课程。

二、参观调查法

可组织学生对周围的河流湖泊的水质情况,周围企业的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情况以及校园内生活垃圾清理调查情况,比较严重污染的环境与不受污染环境差异,通过这样的亲身体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利用实践活动课或假期,组织学生到一些典型的污染源(印染厂、造纸厂、水泥厂)和遭受污染的河流、湖泊实地观察,通过与相关的人员交流沟通,让学生深刻感受污染的危害,懂得环境保护是当务之急,促使学生能自觉加入到环境保护的队伍中去。

三、媒体宣传法

发挥各种传媒的积极宣传作用,搞好环保知识的宣传推广工作。如专题讲座,张贴报刊杂志环境污染内容或通过黑板报,图文并茂地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让学生更关注自己的生存环境,并形成一个良好的氛围———保护环境。结合国内外重大的环境污染问题和重大的环保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结合6月5日“世界环境日”向学生介绍当前世界关注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结合我国提倡消除白色垃圾活动和实行“禁塑令”等,让同学们讨论后发表对上述活动的看法,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塑料制品的危害,并能在生活中自觉地拒绝塑料制品,减少周围环境中的白色垃圾产生。

四、实践活动研究法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科学的课堂常规是课堂教学管理的有效措施。学生从进入学校开始,就应当共同制定为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行为准则,即课堂常规,它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违纪行为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在制订课堂常规时,务必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认识到规则的意义,它是为了维护同学们自己的学习利益;同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执行起来是否有困难,比如可以采取民主的方式由师生共同来制订,这样的课堂常规才不致流于形式。特别是刚刚升入初一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作业习惯上都存在诸多问题,一是生性好动,坐不住,管不住自己的嘴;二是上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面对初中数学课堂知识容量的改变,一部分同学无法适应,选择逃避,容易开小差;三是没有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学科增多,知识变难,作业量变大,容易形成学生抄作业的现象。一个科学合理的课堂常规,可以有效预防学生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作业习惯。

二、做好深入的学情调查

一个科学的课堂常规可以保证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确保教师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教学步骤得以顺利实施,但还不能说就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积极的课堂学习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来,努力追求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尽力克服各种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只有学生具备了主人翁意识,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课堂气氛,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综合的心理状态。课堂气氛按照师生之间所表现出来的表现特征,大体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三种类型。要建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积极的课堂气氛,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一定要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地位,设身处地去体会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学业基础;平时应主动和学生交流、谈心,听取他们的各种想法和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机、态度和对学习的期望值。特别是在刚刚进入初中学习阶段,收集学生对老师的要求和对自我的学习目标,半期或期末考试后,可以布置学生写试卷分析和自我总结,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客观的分析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态度,为教学设计提供有效的参考。在与学生有较多接触以后,还可以就“我心目中的数学老师”这个话题让学生写一个富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你会了解到学生普遍喜欢那些知识渊博,讲课生动形象,富有激情和幽默感,平易近人,能和学生交朋友的老师;而不喜欢那些衣着不整、无精打采,处事不公正,体罚学生的老师。不同层次的学生还会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对于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会可能会提出多讲学习方法,经典题型以及解题技巧等;而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放慢讲课速度,多讲基础题目等。我们可以通过这些信息,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学业基础的教学目标,分层设计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达到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把他们融一个整体,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有效的课堂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1)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人文教学目标

小学科学教学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教学的出发点,对于科学教学具有指导意义。小学科学要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搞清楚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目标的制定中要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结合起来,建立科学的目标导向。

(2)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

所有的教学都是围绕小学生而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进行民主的交流,达到心灵的统一,并做到能尊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缺点要包容、指导改正。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一起开发课程,共同学习。

(3)鼓励学生去经历科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要以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这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渠道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设计教学就要给学生探究的时间与机会,让他们面对真正的科学研究,像科学家那样“真枪实弹”地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亲身经历科学研究,提高科学能力,从而真正地学会学习。

二、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1)科学教学以身试教

传统的科学教学是以教师的言教为主,但言传不如身教,教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学只是说得天花乱坠是不行的,要以自己的行为举上来影响学生,做到从自身做起,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要得体,对学生有一个好的示范。如在科学实验时,有的教师不注意就会把用过的实验材料乱扔,也有的在实验时丢三落四,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在做实验时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行为不好而影响了实验的效果,同时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不严谨的坏习惯。因此,教师在实验时要做到有准备、有顺序、严谨、精细。

(2)教学要打造民主的课堂

这种民主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而且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是一种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如学习影响种子发芽的因素,在做实验时,有的学生浇水太多,有的同学就提出反对说不能浇水太多,于时两个学生产生了矛盾,此时教师不要批评他们,可以与他们一起做实验。教师没有制止任何一个人,而是用事实说话,用做实验的方法解决了问题。这时,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对教育评价体系大胆改革

小学科学课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如是不是创造性的学习、对科学有没有创新能力等,这些可以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观察他在平时的学有没有创新精神,有没有小小的奇思异想,重点评价学生“做”科学的兴趣、技能、思维水平和活动能力。这些都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评价。

科学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随着现代教学观念的形成,教师的教学已经不再是传统的仅仅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还包括了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训。就拿小学科学来说,学生想要学好科学,观察能力、试验能力、自学能力缺一不可。而思维能力与三者密切相关,对三者起到了制约的作用:观察时若没有思维活动,那就不可能将视觉上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思想中的理性思考;做实验时,要做到手脑并用才能提高试验水平,加强对试验目的认识;没有思维能力做保障,自学就无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由此可见:科学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有就成为了当代教师的工作重心所在。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一)指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

人类的思维存在有目的性,在学习中明确一堂课的目的是重要的,然而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明确思维目的,意义则更大。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思维能力不仅仅对现阶段文化学习有巨大的帮助,而且对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生活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授人鱼,不如授人渔”。教师交给学生知识重要,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思维能力更重要。

(二)通过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的知识都来源于对疑问的解答,对疑问的解答就要考人们的思维。可以说疑问便是思维的火种。因此在现代的科学教学中,教师提问的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问题必须要具有启发性或质疑性,改变以往的对明确答案存在于书本上的知识的一问一答模式,创设新异的教学情境,给学生一个创造思维的良好空间,让学生经过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当然,提问也不是盲目的,它也有一定的要求存在。

1、提问要难易适度

在学校教学之中,提问应该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依据,从低到高,从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深入。其难易程度不能低于或超过学生的实际水平,既不能好高骛远,一头雾水,丧失学习自信;也不能唾手可得,盲目自信,失去学习的兴趣。最好是让学生不能一眼看出答案,经过思考可以自己解决,就想是摘果子,站在地上摘不到,跳起来就可以摘到。

2、提问要新颖独特

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的时期,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他们的共性,同样一个问题,提出的方式和角度不同都会影响到学生对此问题的感兴趣程度。如果提问时平平淡淡,老生常谈,就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导致学生的厌烦心理;但如果提问时多加入些新颖的、包含艺术性的方式和角度,那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被新奇感所吸引,从而自觉的去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3、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教师的教学就是知识的传递,而知识传递的“通畅程度”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启发程度。所以,教学必须富有启发性,诱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教师教学中,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问题的时间,在提问时,也要将关注点从以往的只关注答案转变为既关注大拿更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点拨,帮助学生以正确的方法冲破思维障碍,获取知识的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培养。例如:在教学《导体与绝缘体》一课时,教师故意向学生抛出“不纯净的水”不是导体,使学生对不纯净的水是导体产生疑问,并借机启发学生,于是,有的学生便提出为什么不纯净的水才是导体,有的学生说那纯净水是不是导体,有的学生则进一步提出水的纯净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平时喝的纯净水算不算等问题此时,教师借机通过实验、辨析等方法,帮助学生解决了各种各样的水是不是导体的问题,更好地理解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

(三)通过各种训练,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

思维方法不是仅考教师口头上的教导和学习上的引导就可以掌握的,他还要靠各种相应的训练来辅助,强化。

1、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现在的教学过程中,各种新知识、新概念不断涌入,这些新事物的涌入,增加了知识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就以试验容量仪器为例: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材质、容量范围、刻度规格、外观形状和精确程度的不同来区分他们,并能了解他们的应用范围。教师应该经常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将一些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出来,加以分析,使学生从根源上掌握它,再出现这类问题的时候就可以杜绝,以此来锻炼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例如:在上《昆虫》一课时,老师可以拿出昆虫的图片,如:蛾类、蝶类、蚂蚁、蜜蜂、蜻蜓、蟑螂、蚁子、苍蝇等,再拿出一些其他小虫的图片,如:蜘蛛、蚯蚓、蜈蚣、蝎子等。叫学生比较昆虫的共同点,还有昆虫和其他小虫间的区别,从而学会如何辨别昆虫,了解昆虫的定义。

2、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思考的过程其实就是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有长有短,短者几分钟,长者几个世纪乃至更长。对与学生而言,他们要解决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属于短的一类。学生的学习就是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解若干的东西的过程,所以,教师结合一些媒介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让学生对客观对象的本质的规律性有一定的认识,对所见事实经过抽象、概括,从中寻求答案。这样可以强化学生抽象、概括思维的能力。例如,在讲空气中含氧量时,可以较学生做实验来证明,教学生在装水的盘子中点上蜡烛,在用玻璃罐罩住蜡烛,实验是玻璃罐中的水面上升可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老师在从旁讲解原理,学生就更容易理解。3、推理能力的训练推理就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与演绎推理。在科学教学中,大多数知识都可以通过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加深认识。可以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也可以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从而加强学生的推理能力。例如,有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时,他是这样做的:首先出示日全食课件,让学生对日全食现象进行观察:挡住太阳的边缘是弧形的;日食发生时都是在太阳的右边开始;有时候整个太阳都被挡住了。再引导分析现象猜测出挡住太阳的是月球。进而猜测出日食的成因:月球绕着地球转,当但月球绕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它们三个在一条线上,月球就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月球影子里的人就看不到太阳了,这就形成了日食。

(四)加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

立体思维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打开一个全新的空间。变单调的点线静态思维为立体动态思维。提高了思维的品质,开创了大量的创造性思维。

1、整体思维的训练

简单来说正题思维就是放宽视野,把握全局的大局观思维。站得高,看得远。这就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局限与书本和本学科的内容,要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利用其他学科知识以及自然科学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2、动态思维动态思维就是用动态平衡的观点观察现象,理解概念,探究物质的性质,掌握物质的制备原理,分析反应规律,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逆向思维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理论来说,逆向思考往往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从事物的相反功能去探索、质疑,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甚至会发现个令人惊奇的新天地。

4、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形式。收敛性思维就是以集中思维为特点的逻辑思维,具有同一性,程序性、比较性三个特点。对于已设计出来的方案,它能按照严格的程序进行审查比较,以确定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因此它又是一种批判的思维过程。在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注意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品质上的表现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就是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的外在表现。思维品质包括思维过程的迅速程度,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归纳来说就是: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五种思维品质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我们不可能用一个问题去训练学生某一种思维品质,同时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提高也需要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智力层次。

三、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维培养光是老师一头热是不行的,同时也需要学生的配合,让学生发挥自己在思维培养中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善于质疑,勤思好问,注重反馈,学会反思,提高思维质量,为终身教育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一)善于质疑,勤思好问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总是从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应从教会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的习惯。思考是有问题开始,又是有问题结束,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主动学习。我们一方面教给学生质疑的基本方法和途径,如何发现问题:在思考中发现问题,在探索因果中发现问题,在归类判断中发现问题,通过类比、比较发现问题,从实际中发现问题等等,同时对提不出问题,或提不出好问题的学生进行帮助,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并创造让这一部分学生发问的机会,并善于抓住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进行充分肯定,以增强他们的意志,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我们注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与积极性,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局面,通过质疑不断把思维引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