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国内形势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报刊的理论宣传要注意好引导舆论。坚持正确导向、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正确的理论引导,能够凝聚人心,振奋精神,激励斗志,促进团结,推动事业的发展,维护社会的稳定;错误的引导,会混淆视听,涣散人心,瓦解斗志,妨碍事业发展,成为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所以说,报刊的理论工作者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不管形势怎样变化,都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把握好理论宣传的度,这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模糊,不能动摇。
在现实社会中,有些新闻宣传单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编辑记者的理论学习抓得不紧;有的年轻采编人员学习理论的兴趣不浓,对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体会不深,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闻理论不甚了解,对党的政策把握不准,对最新的理论成果知之不多。由于理论根基不实,功底不厚,他们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写出的理论文章仍没有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他们面对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或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感到无所适从,对社会现状缺乏全面了解、全面分析,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有的甚至良莠不分,出现了某些偏差和失误,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不应有的损失。要克服这种现象,就需要我们的广大理论工作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丰富发展理论,形成扎实的理论功底。
报刊的理论宣传要注重释疑解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我们的理论宣传才会感人、动人、迷人。理论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那么,它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要求我们在理论宣传上,要紧扣时代脉搏,倾听群众呼声,善于关注群众期望解决的现实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运用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诠释和解读,把道理说透,把理论宣传的科学性和权威性细化软化为群众向往的人文关怀、人性关切、生命关爱和生活关注。
解疑释惑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就会无的放矢,就会无病,就会人云亦云,跟着人家的后面跑。这样你的理论文章就没意思了,也没人看了,理论宣传和读者需求就会形成两张皮。那么针对性来自哪里?针对性来自实际。今天的社会经济变革与社会变迁正在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面临一场新的考验,新事物层出不穷,新现象目不暇接,要摸清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从理论上给予及时而权威的解答和指导。在具体工作中,报刊的理论编辑要和广大通讯员建立密切的联系。一般说来,通讯员是各条战线、各个单位的工作骨干,他们生活在群众之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最能反映群众的情绪和思想脉搏,和他们的紧密联系,我们的理论工作者就耳目多了,嗅觉灵了,消息来得快了,文章也有活力了。要处理好群众来信、来访。群众的来信、来访是社会舆情的反映,它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群众的情绪,听到群众的呼声,可以说,它是一种经常性、大量、真实的民意测验,列宁称这种来自群众的信件是社会政治气候的晴雨表。只有这样,报刊的理论文章才能迅速、积极、准确地反映发展着的、色彩纷呈的世界,给予广大读者的不仅仅是新鲜的东西,还有深刻的思想启迪和明智的规劝。
报刊的理论宣传要善用引导艺术。理论文章要力戒长、大、空、浅和形式上的单调、粗糙、呆板。报刊的理论工作者要始终明白一点,理论宣传的权威性不等于硬邦邦,指导性也不是板面孔,生搬硬套、空洞说教、大道理吓人、千人一面、千人一腔,只会脱离群众,只能断送报纸的理论宣传功能。针对这个问题,列宁有一句非常经典的话:“对人民不要故作高深,要通俗易懂。”也曾在对出版界的谈话中指出:“报上的文章,‘短些,短些,再短些’是对的,‘软些,再软些’要考虑一下,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爱看,可以把软和硬两个东西统一起来。文章写得通俗、亲切,由小讲大,由近到远,引人入胜,这就很好。”
理论文章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练。有些理论工作者喜欢搞一些生涩的东西,外行看了不懂,内行看又不深,这是很犯忌的。多年来,有些报刊的理论宣传内容空泛和形式陈旧,即各部门工作总结之类的文章多,解读有关社会热点难点的文章少;空话套话大话多,联系实际朴实生动的语言少;重复图解文件条文多,新观点新角度、真知灼见的理论观点少;高高在上的说教多,平等待人循循善诱的少。结果是造成“作者自写自看、编辑不得不看、读者基本不看”的局面。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在具体的理论宣传过程中,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和简练。准确,就是语言要切合被表现的对象,从逻辑学的角度说,应该是概念明确,判断确切,推理符合逻辑,做到无懈可击,把高深的道理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表达出来,让读者易于接受。鲜明,就是态度分明,不含含糊糊、吞吞吐吐。作为党和人民的舆论工具,在理论宣传上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态度。坚持真理,旗帜鲜明。生动,就是具体形象,富于感染力,使自己的理论文章既要深入浅出,又不流于庸俗浅薄;既生动活泼,又不损害理论的科学性,把抽象、严谨、厚重的学术概念转换成形象、生动、活泼的具体词汇来表达,“写起来如行云流水,读起来似江河放舟”。简练,就是用最经济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不说废话,不舞文弄墨而以词害意。当然,简练并不等于短,更不能简单地说理论文章越短越好,而是要“量体裁衣”,该长则长,该短则短,尽量用短小的篇幅论述丰富的内容,尽量写得精粹、简练。这样,理论宣传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才能吸引读者去看,使读者在轻松中捕捉知识,在愉快中解读学问,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先进理论的熏陶,收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素质的跨世纪新人,适应当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社会已成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立志探索、研究的新课题。我作为一名班主任,面对新时期不容回避的任务和目前部分学生懒散、无进取心、混日子的情况,就如何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能力、激发竞争意识和竞争行为,在班集体建设中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
竞争是人际关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人群各自努力,在希望和达到某一目标的过程中,通过某种较量而区分出高低优劣,从而推进事物发展的活动,就是竞争。马克思曾说:“在共同劳动的过程中,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合为一个总力量而产生新的力量,在大多数生产劳动中单是社会性接触就会引起竞争心和特有的精神振奋,从而提高每个人的工作效率。”今天是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由于科技的迅猛发展,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竞争也就更加频繁和激烈。社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竞争和有竞争力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竞争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主要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进行:
一、在班干部任用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干部作为老师的小助手和班集体的核心力量,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带头人,在班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班干部的培养既有利于减轻班主任的工作负担,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还有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加强。但作为班干部不可避免干许多学习之外的工作,同时对他们要求也高些,要一定程度上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有的学生和家长认为吃了亏而不愿意当班干部,他们愿意在学习上比而不愿意在当班干部上争。针对这种情况。(班主任工作 )我在进校初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当班干部并不是苦差事,它可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不断激发自己奋发向上,会使自己不断进步。联系当前激烈竞争的社会,还给学生讲了大量的中外事例,特别是改革开放中成功都和失败者的事例。从感性和理性上对学生进行开导,将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起来,然后适时引入竞选班,结果学生踊跃参加,全班不管成绩差的还是成绩好的都积极参与,尤其是成绩好的,原来参加活动不积极的学生变化尤为明显。竞选成功的学生工作热情高,认真、负责,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失败的学生找原因,争取先进以等下一次竞选。班干部任用上的竞争机制,使班风明显改观。
二、在常规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
班级是学校的细胞,小组是班级的细胞,为了在班级管理各项中达到较好的成绩,必须加强班级的基层组织——小组的管理。小组长都是通过推荐产生的。我给小组长以“组阁”——在全班范围内选自己的组员的权利。于是出现一些双后进生没人选的情况,使得这些后进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也认识到了竞争的残酷性。这时,我及时对他们进行帮助教育,若是以前这些学生许多是根本听不进教育的,现在都能虚心接受;我又去动员小组长能接收这些后进生,给他们以改过自新的机会,通过这一过程,后进生中的绝大多数都能改正以前不正确的做法。小组成立后都要制定出各自小组内的管理办法,这样,组员对小组长负责,小组长对班长负责干部,班长对班主任负责,班主任当好导演,让学生自己表演。为了激发竞争、鼓励进步,每周评选一次先进小组,一名先进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采取这些办法后,扭转了部分学生难管的局面,各小组成员群策群力互相竞争,争当先进。整个班集体也就形成了争当先进的好风气。
三、在学习上引入竞争机制。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从来就不是轻轻松松的事情,“不经寒彻骨,哪得梅花香”,正因为这样,许多学生怕吃苦、怕动手、怕动脑筋,成绩就一塌糊涂,成绩差就没信心而不想学,变得更懒惰,形成恶性循环,学习成绩始终上不去,为此,我充分利用班会课,给学生介绍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分析我国在国际上的位置以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让学生实实在在的认识到祖国的强盛、振兴将寄托在他们身上,要有进取心、责任心和信心,要有拼搏的勇气,找准自己的位置,订好目标去努力学习,将自己的成绩在小组中比、在班上比、在同年级中比,再把眼光放远点,在全泸州市比……,每期至少进行四次成绩评比,成绩进步大的给予较重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这样,就在班上形成了一种比、学、赶、超的良好学习风气,许多学生尤其优生进步非常快,常出现几个同学成绩非常接近的情况。
通过以上实践,现在我班学习风气较浓,班风也较优良,学生各种能力得到良好培养,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竞争机制给我班带来了无限生机。当然,竞争机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是广泛的,以上只是我在教育教学中的一点体会和尝试,如何把班级管理得更好,还有待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索,但我坚信:只要大胆实践,不断充实自己,适应形势,就会取得可喜成绩。
一、思想品德课为什么要吹入时政风雨
(一)时政风雨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讲课前首先吹吹时政风雨,很容易把学生从课间的激动、分散和放松引入课堂的冷静、集中和思考中来。当然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通过报纸、电视或网络等多种渠道,把握最近的国内外时事热点,对学生有的放矢。激发学生关心时事,使之成为有理想、有志向的爱国青年。比如,新闻报道最近发生的国内外时政,给予简要的分析,并进行简短评论。如与日本有关的争端;美韩军演促使朝鲜局势紧张及对我国的影响;我国在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的争端;美国“无暇号”监测船与我国舰艇的冲突;香港游客在菲律宾遇难等国际最近发生的热点时政,还可列举国内发生的热点问题,如上海世博会,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事件。由于今年9月11日是星期六,所以在9月10号那天上课时,我在课堂与学生重温了美国2001年“9.11事件”,简述了飞机撞楼的场面,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并及时分析了此事的偶然和必然结果,当然这些问题不是在课堂上一两句话就能分析完整的,但是抛砖引玉,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口头讨论或以小论文的形式进行阐述,这样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课堂,对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起着奠基作用,但随着素质教育的改革,思想品德课更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理应受到思想的感化和熏陶,从而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不是仅凭上课之时的知识传授就能实现的。更多的是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学生运用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的过程有一个外在条件,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认识,特别要求学生尽可能扩大自己的视野,把握尽可能多的时政风雨,并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通过不断的转化和学习,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三)时政风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中学生是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由于个性心理趋向独立,希望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心,渴望了解国家大事,渴望了解国际风云变幻。但是,由于受自身知识、阅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加之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使他们在观察分析问题时不免带有局限性,如果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思想品德课任务的完成。因而,要多些吹进时政风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正确的观点、立场,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帮助学生提高正确的认识,培养全面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如何让时政风雨沐浴思想品德课堂
时政风雨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通过外在感性的材料,丰富的内容和形式,滋润思想品德的课堂,影响学生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课时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上为数极少的案例进行简单枯燥的理论陈述,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时政风雨以它的现实性和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教师要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有趣的语言魅力来增强课堂教学的时效性,教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时政风雨,课堂教学就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如沐春风的感觉。在寻找时政风雨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切合点时,教师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针对性。
思想品德教材的编写有其滞后性,其中有很多案例比较陈旧,需要教师根据情况及时补充新的内容,以便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增强学生关心时政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在良好兴趣下的自主学习精神。所以,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紧密结合当前的形势,适时把社会上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和国内外重大事件引导到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做,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国际国内人事直接与课本内容发生联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的理性认识,用辩证的观点去看问题,克服盲目性。(二)德育性
思想品德课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尤其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很多新思想新观念丰富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但如果政治立场不坚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堕落思想,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在此环境下,更要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把时政风雨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把自己的发展成才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成为祖国未来合格的接班人。如今期我上初二“难报三春晖”一课时,我引入了刚在土耳其举行的男篮世锦球一事,列举了球星易建联,告诉同学,易建联本次比赛成绩很好,成为球队核心人物,全国赞扬他,但你们不知他是带伤上阵的,每次临阵前总是先疗养一会,再上阵,并且咬紧牙关拼尽全力。他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呢?他完全有借口不参加比赛,可以利用时间养好身子参加NBA球赛,因为他在美国打球工资是非常高的,而参加世锦赛并没有什么工资,但他仍然能给全国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是爱国思想的支撑。通过这点时政风雨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成才离不开家与国的培养,在必要时,要不计个人的得失报效家与国。
关键词:研究生 思想道德教育 问题 对策
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是为国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最重要的教育形式。因此,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民族复兴。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招生人数从2000年的12.9万增加到2007年的42.4万人,增加了3.29倍,录取的研究生在数量、结构和质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且,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不断产生,如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这必将导致研究生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人生探索,从而出现各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
1 研究生思想道德现状
1.1 诚信意识缺乏
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另外,在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就业简历失实,助学贷款失信等一系列问题上,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所做也有些令人失望。例如,在毕业填写推荐材料时,部分毕业生为了能在众多应聘者中用人单位的注意和重视,使出浑身解数使自己的材料精彩夺目、完美无缺以至言过其实;虚构在学校间的任职情况,编造社会实践经历;采取“偷梁换柱”的方法摇身一变,成为“三好学生” 、“优秀学生干部”。部分毕业生在面试中面对招聘主管人员的提问时,对自己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夸夸其谈,结果到了实际工作中,用人单位发现其能力平平。
1.2 集体主义淡化
现在,研究生只有一年的时间在一起上课,其余时间分散在各自工作室,跟导师做课题,做实验,再加上集体活动较少,基本处于相对分散、以个人为主的状态。学院对研究生的管理也大多采取“自由式管理”,与管理人员接触较少。加之平时缺乏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民主生活,研究生的集体活动少,从而造成研究生之间关系比较平淡,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缺乏集体荣誉感,造成了集体主义观念淡化、个人意识加强,缺少团体协作意识。目前,又加之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在部分学生中蔓延,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膨胀也导致了集体主义的淡化,一些青年学生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什么是都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没有兴趣,不关心国家大事,逐步丧失社会责任感 。
1.3 组织性、纪律性淡薄
随着研究生的来源、年龄范围不断拓宽,他们思想意识差距逐渐拉大。经历的不同、需求的不同、求学目的的不同造成了思维方式的不同,种种差异给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存在着人员分散、难于集中,安排集体活动困难等实际情况。有些研究生以个人事情多、学习忙为借口,躲避教育与管理;有人认为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拿到学位,而忽视对自己思想的自我完善和提高,处处强调个人价值与利益,对思想政治教育持冷漠或抵触的心态,组织观念淡薄。
1.4 人生目标缺失
当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轻奉献,重利益轻追求,还有的学生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使用主义的影响,把升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在他们心中金钱和人的地位是等同的。这些都说明我们的部分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1.5 心理素质较差
部分研究生不会自我减压,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遇到难题总是压在心里,从不与人交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挥之不去的心理障碍,使得他们精神萎靡不振、意志消沉,严重的甚至造成精神问题,无法继续学习。
2 加强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
2.1 配备专职思想教育辅导员
现在有些学校研究生也配备了辅导员,但是,由于研究生辅导员是兼职的,大量的本职工作必须完成,辅导员工作也就变成了额外负担,由此导致出现研究生几乎没有思想政治辅导员,日常的德育教育几乎变成了空白的现象。为此建议,设立专职辅导员,保证他们德育教育有专人负责,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生德育教育制度。
2.2 培养过程中加重思想道德考核比重
现在,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也把思想德育表现作为是否达到培养要求的考察指标之一,但是从来没有把它作为一项硬性标准。这样一来,不论是思想道德上存在着什么问题的研究生,只要毕业论文、科研能力达到了学校要求,就会顺利毕业,从而使研究生的培养只有专业标准,而没有思想道德标准。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有关部门必须制定出相关政策,把思想道德标准作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硬性标准。
2.3 加强对导师思想道德考察
目前,高校研究生教育都实行导师负责制。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导致导师匮乏,从而出现了导师队伍把关不严的情况,部分导师思想觉悟很差,自然不可能培养出思想觉悟较高的研究生。因此,今后必须重视导师的思想觉悟、道德觉悟的严格选拔,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具有较高德育觉悟的研究生。
2.4 改革完善思想道德课程体系和内容
学校除了开设思想政治课,同时应开设研究生形势与政策课,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研究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组织几场大型报告会,邀请相关专家为研究生作形势报告,与研究生座谈,回答研究生关心的社会、经济问题,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时效性。还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设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由静态变为动态,由抽象化变为形象化,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采用专题讲座、学术论坛、知识竞赛、论文演讲等多种形式,在研究生中加大思想政治理论的宣传教育力度,将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同专业学术研究相结合。
2.5 加强学生间的相互交流
学校每年定期组织全体研究生进行1-2次集体活动,为大家相互交流创造机会,增进同学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理解,学院也尽可能的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如大型学术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体育比赛,增强大家相识的机会,促进大家尽可能的多交流,增强研究生彼此间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研究生日常管理中,我们一定要注意观察,总结经验,加强学习,在新形势下把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不断推向前进。
参考文献
[1] 程华.高校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1):60-61.
[2] 方燕.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7,23(8):4-7.
[3] 陈汉能.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7(27):105-108.
[4] 毛保华.新时期研究生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5):18-20.
0 引言
形势与政策课紧密联系着当前世情、国情,是大学生认识国内国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要途径。由于该课程时效性强、更新快、课时量少等特点,如何在短时期内提高学生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正确判断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是开设这门课程的重要目的所在。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开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结合笔者所在的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1 形势与政策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足,独立性不够。虽然教育部重视形势与政策课课程建设,充分肯定其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独立地位,但由于形势与政策课没有固定教材,教学内容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时事选择而来,灵活多样。加之时效性强、更新快,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撑,更多被认为不能算做一门独立课程,至多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形势与政策课只是阶段性开设,一般安排在学期期中开设,主要针对大一、大二学生,采取大班集中教学,课时少,教学量小。
(2)课程建设缓慢,有待加强。目前,部分高校缺少形势与政策课常规性的教研活动、教学实践活动等,对课程建设和规划没有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的要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在课程安排上,存在着形势政策课课时缩短,学分不足,教学管理较宽松,考察多以开卷方式进行等现象。在教学内容上,由于没有全国统一使用的编撰教材,大多是任课教师根据当前热点时事汇集而成,教学内容不稳定,较为零散,缺少必要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在教学实践活动上,往往集中于课堂教学,对课外理论联系实践部分关注点不够,课程完整性被简化。
(3)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很多高校中,担任该课程任课教师的大多是辅导员、党政管理机构的行政人员等兼职教师,专职教师人数较少,往往以兼职教师为教学主力,教师的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以阜阳师范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为例,由专职辅导员担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比例高达80?G以上。辅导员本身既有日常的学生工作、行政工作及相应的教学工作,还兼职形势政策课教学工作,精力的有限性往往会让他们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上投入不足。此外,教师准入制度不完善,刚性条件不明确,会带来师资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员结构配置不合理,这将势必给形势与政策课进一步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4)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主动性较弱。在当前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更多是灌输式教育,理论说教多,案例分析少,实践教学少,学生主体性参与度不够,主动性不强。尤其是在一些国家方针政策宣传上更多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即使伴随着相关实例分析,大多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透彻分析。课后围绕方针政策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较少,学生理解消化速度慢。另外,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学生兴趣不大。有的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法,但有时往往流于形式,变为单纯播放课件或者视频影像资料,实际教学效果不大。
2 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有效途径
针对形势与政策课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应着力探索有效途径以充分发挥该课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作用。
(1)加强重视,深化认识。“高校领导班子是否认同、是否重视、是否真抓是决定加强和改进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成败的关键。”[1]因此,要促进校领导、职能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性认识,把该课程作为学校的重点课程来建设,将其作为考核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参考指标,逐步建立起严格规范的组织管理体制。同时在此领导管理体制下,不断加强课程教研室建设,推进相关教学、科研、实践活动,强化师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视。
(2)专题教学,规范课堂。为进一步规范课堂教学,促进课程建设,我们应采取集体备课、专题教学方式来教学。即每个任课老师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结合学生所关注的国际国内时政热点精选专题内容,形成专人负责专题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通过对专题资料的全面收集、深入研究、理性分析、与学生互动探讨,带动学生去认识、理解、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政策,掌握基本观念、发展趋势、基本规律等,形成正确的形势政策观、世界观。比如在讲授“中国梦”这一专题时,任课教师不仅广泛搜集整理中国梦提出的背景、内容、意义等,还可以围绕学生个人的美好梦想展开探讨,由学生感受深切的个人梦、家庭梦、社会梦构筑起特色中国梦,将个人、社会、国家联系一起,脚踏实地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3)实践教学,发挥学生主体性。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教学,需要知与行的统一。 “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让形势与政策的内容进入学生的头脑。”[2]一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形势政策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方面,营造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参加诸如“三下乡支教”、“青年志愿者活动”、“关爱留守儿童”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进一步修正、提升他们的形势观、政策观,增强他们身上的社会责任感、担当感。比如,笔者在进行“中国梦”这一专题教学时,让学生围绕“中国梦与个人梦”这一主题,课外进行随机采访、调查问卷等实践活动,并撰写论文作为考察的主要依据。不少同学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有着较深的感触,尤其是下乡采访留守儿童的梦想让不少人潸然泪下,直接叩击到他们的内心深处。
(4)创新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针对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偏理论性,教师应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多媒体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带入感强,让学生在身同感受中加深课堂知识的理解消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通过主题辩论赛、学生试讲、模拟演示等方式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跃融洽的课堂氛围内有效完成教学任务。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将班级同学分成几组,每周课前十分钟让一组学生收集播报一周时政热点,由其他组同学点评或补充,老师做总结,这种方式受到他们的欢迎。通过这个平台,他们既可以收集所关注的形势政策,增长知识,又可以提高团结协作和展现自我的能力,寓教于乐,受益匪浅。
(5)强化师资,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效果的关键。”[3]任课教师是大学生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引导人、带领者,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有效发挥。因此,高校要重视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的建设,严格遵照准入制和淘汰制原则,遴选优秀人才,选拔出一支业务精、政治强、作风正的教师队伍。同时,坚持以专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补充的专兼职相结合道路,加强任课教师的学习培训工作。定期组织专兼职教师进行相关学习、进修;召开学术研讨会,就教研中的疑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研究等,为切实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营造教学相长的良好氛围。
(6)规范课表,严格教学管理。学校教务处认真做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与日常管理工作,包括任课教师教学计划的编排、教案的设计、课表的制定等。明确教学要求,遴选任课老师,拓展教学资源,科学合理安排课表,将其作为一门公共必修课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各个阶段。同时,严格教学日常管理,以定期和不定期方式抽查学生出勤率。通过平时考核、期末考试、计算学分等方式强化师生的重要性认识,以规范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进形势与政策课建设。
论文关键词:酒店;文化建设;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人们满足了对物质需求之后,便逐步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这一点在各个方面凸显。酒店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它的品调高雅,个性突出,文化氛围浓,能给人以精神上的愉悦。因此酒店文化建设是现代酒店提升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一、酒店文化
企业文化是将企业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体现在企业制度中,体现在经营实践中,员工的行为方式中,由此构成一个良好的组织气氛,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凝聚力,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酒店的文化则是酒店的经营理念、酒店精神以及酒店全体人员的共同价值观,它渗透在酒店经营整个过程中,是酒店的灵魂。酒店的价值所在就是酒店全体员工提供的服务。而影响服务质量的因素决不仅仅是靠提高科技含量、利用高新技术进行管理所能达到的。它通过利用酒店文化的微妙性来管理员工,从整体上提高员工的素质,才是提高酒店服务质量、增强酒店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一)酒店文化的基础建设
酒店的物质文化是酒店的基础建设。它包含酒店的硬件定位,也就是酒店的硬件设施它包含两个方面:1、要给顾客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它包含酒店的地理位置,周边设施及道路交通情况,酒店内部布局环境如灯光,格栅等等;2、给员工一个什么样的后勤保障,其中也包含了给员工的福利待遇,以及奖惩制度等。它也包含了对员工物质教育,以及员工的物质观等。对物质利益的需要是人之天性,趋利避害是人之本性。这是物质文化建设中最重要的一项,也是影响员工与酒店关系的最重要的环节。
(二)酒店的精神文化建设
酒店的精神文化建设核心是在充分汲取和借鉴中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在酒店建立起独具一格的精神文化,营造一个宜人的特色文化氛围,并运用有效的经营管理,达到培养高素质员工,实现高质量服务之目的。从我国的酒店精神文化的发展现状来看,只能说尚处于较低层次,“酒店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酒店精神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大多是传统文化在酒店中的缩影或变形。目前酒店员工的整体素质是比较低的,我国多数酒店服务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故而,酒店文化的建设需要酒店全体员工的努力,并且员工本身综合素质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在这种酒店文化里,管理人员是环境的创造者,是维护者和保养者。 现代酒店企业个管理层,应该认识到:成功之道不是理论计划而是人,衡量一个主管的才能应该看他是否能最有效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力,作为主管最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带动团队,适当激励和尊重员工成就,同时营造好的环境来为员工发挥创造力和创新技能服务,这才是员工满意的精神文化境界。酒店的精神文化可以是一个口号,但不是一个只长在口,不长在心的口号,不是没有内涵缺乏实质内核的口号,因此,确立以关爱员工为前提下的员工满意为主导的企业精神文化,必须在酒店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必须在酒店员工行为活动中得到反映;在协调酒店内部人际关系上,应成为一条原则;在无论何时何地的工作状态上必须得到认可;在服务态度上应有此境界。使满意的员工持续塑造满意的酒店,满意的酒店成就满意的员工,酒店与员工良好互动,共同发展。
(三)品牌文化建设
品牌文化发展战略指创造良好的酒店形象,提高酒店的知名度。良好的酒店形象,较高的酒店知名度不是随意就能够得来的,是酒店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而形成的。它是酒店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也是酒店建立竞争优势和未来盈利的基础,拥有一个强势品牌是酒店竞争力的源泉,它可以为酒店创造长期优良的经营业绩;品牌具有提升酒店价值的作用,品牌特色越鲜明,就越容易获得顾客的认知,越能增强顾客的购买信心和顾客忠诚度。一个好品牌是提升酒店竞争力最为有利的武器。
二、酒店的文化与其竞争力
酒店竞争力,指的是酒店在市场竞争中取胜获利的能力。它主要表现在酒店的当前经营业绩,还表现在酒店的持续发展能力。酒店竞争力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它不仅仅是一种外部的“卓越”,更多的是一种内部支撑外部卓越的能力。酒店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酒店文化和精神底蕴。健康、优秀的酒店文化才是形成酒店竞争力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科学性,就是指课堂的教学内容要科学,组织要科学,评估体系要科学。只有采取科学的方式才能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注重科学性,坚持以理服人,增强知识的可信度,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认同情感。任何学科都有它的知识体系和内在的逻辑体系,每个理论问题又具有它的系统性和层次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从教材的逻辑结构上,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上,从不同年级学生的层次水平上,尽可能地把知识道理讲清讲透,不给学生留下疑惑和不解,而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画条条,背条条上。
除了理论上讲透之外,还要在实践上落实“透”,具体把好“三关”,即制度关、过程关、检查关。要根据国家的教育导向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一套可操作性的制度依据。对教学的全过程进行细化,每一个环节如授课,成立兴趣小组。社会实践指导、撰写和批改调查报告都要认真对待,不能搞形式,走过场。特别是实践教学每一次都要有计划、有申报、有检查、有反馈等材料反映整个实践教学过程。通过探索着力于构建符合实际的中学教学模式,真正达到目标定位更加明确、制度机制更加完善、组织保障更有力、方式方法更加灵活、教学评估更加科学。
二、增加情感性,做到以情动人,在“活”字上下功夫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认识发展的过程,也是情感发展的过程,是认知发展和情感发展的统一。情感是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动力。因此,在中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在“活”上下功夫,首先要善于调节情绪,演好“情感角色”,优化课堂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开场白”,抓住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走进课堂要启动真情实感,根据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表现出相应的喜怒哀乐,声情并茂,形象逼真,让学生始终陶醉在美的情感中。教师还要善于运用表情动作手势等非语言行为表达情感。其次,要善于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教师不能照本宣科,对一些疑难问题或有争议的问题要发表自己的独特的见解和看法,也可以把学术最新的动态告诉学生。第三,善于对部分教材进行适当的“编辑”.对于不十分适合教学的部分教材进行适当的编辑,向学生表明对教学的严谨态度。第四,要探索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课堂评价是反映学生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完成,并有助于课堂教育教学活动。
三、渗透趣味性,做到以趣引人,在乐字上下功夫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乐学才能有善求。有了兴趣才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锲而不舍,孜孜以求。学生只有兴趣浓厚,才会主动积极的参与,才能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趣味教学的核心是以趣引人,在“乐”字上下功夫。只是在课堂上讲授,学生是“乐”不起来的。
首先,配合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可以组织社会调查,义务劳动,野炊活动。辩论会,演讲会哲学小漫画创作展评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参与意识,而且感到无比乐趣。其次,在教学中应用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比如鉴于漫画自身所具有的高度抽象性,代表性和形象性,特别是趣味性,对漫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较为常见,甚至成为考试的必考形式。很多有趣的和有哲理的漫画能够在让学生一笑中增加记忆和理解,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同时,对漫画的分析也要仔细深入,不可就是论事,要同教材内容相结合,提高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再次,让学生乐于被问。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向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发展智慧。”大凡学生都害怕比老师叫道提问的,因此听到老师要提问检查,大多都提不起精神来,因此提问也要讲究趣味性。
四、增强实用性,做到学以致用,在“用”字上下功夫
论文摘要:探索《福乐智慧》这部名著中所反映出来的政治伦理思想,不仅时于全面反映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整个伦理思想体系,评价和准确地掌握《福乐智慧》的科学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而_且在今天促进民族间的沟通交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为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1《福乐智慧》的写作背景
《福乐智慧》原名“Qtadghu bilik",意为“赋予(人)幸福的知识”。m这本书写于“11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进人经济、文化繁荣时期。当时的文化是相当开放的、既有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又有波斯、阿拉伯文化的移植。(本文所说的祖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是指儒家传统文化或传统的汉文化,而是指到11世纪以前已经容纳了许多外来文化的中国文化传统。)《福乐智慧》正是在这一文化开放的时代,广泛地吸取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有益营养,才被创造出的举世瞩目的宏伟著作。”冈但是这个时期政治上却日益衰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斗争迭起,国家情况江河日下;社会风气日益败坏,信仰发生危机,甚至穆斯林之间相互敌视、自相残杀。而且喀喇汗朝本身实行的是军事色彩的统治制度,即土地分配制,统治者将自己的土地分配给自己的子弟和部落首领。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战争,加上国内封建统治阶级的剥削,国内的贫富矛盾仍然十分尖锐,这就必然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进一步稳定国内形势,发展经济巩固封建王权的统治,在客观上不仅仅是封建统治者的需要,而且是遭受长期战争痛苦的广大劳动者的需要。王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一书正是适应这一客观形势的需要,为进一步巩固封建王权的统治而阐述的治国之道。
在《福乐智慧》中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为了吸引读者注意自己所描述和坚持的观点,把自己的观点通过四个人物形象之间的大量对话展现出来,他们是国王日出、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及其宗亲觉醒。这四个人物分别象征着四个范畴,并通过这四个范畴来表达自己对社会、法度、伦理、道德、哲学、政治、治国之道等问题的看法。它们构成了社会政治的基本形态,也寓意着人生的基本价值。
2《福乐智慧》中提出的政治伦理观
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又为经济基础服务,并给予经济发展以匡大影响”。政治伦理就是处理政治关系,解决政治问题,开展政治活动,应当遵循的普遍法则。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政治问题是非常重要。
在《福乐智慧》中,作者优素甫·哈斯·哈吉甫主要是以如何统治、制定和实行法律法规出发,提出了关于人生、社会、自然和政治等问题。即是通过四个人物之间的大量对话展现了自己的观念。这四个人物是:国王日出,象征着公正和法度;大臣月圆,代表了幸福;月圆的继任者贤明是智慧的化身;而修道士觉醒,则象征着“知足”或“来世”。作者通过描写这四个人物之间的对话从而解释了自己的治国安邦策略。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关于治理国家的政治伦理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他特别注意到国王以及在一个王国中的其他官员的职业道德在国家中的作用。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国君应虔诚、心地纯洁,出生纯正之人追求纯正。"(1985行)“仁君啊、你要保护人民,昏睡者报应是一碗毒药。”(2142行)“对广大的庶民要心怀仁慈”(2160行)“莫危害庶民,要造福于民”(2161行)“这是书中第二十八章贤明论国君应具备的条件时所提及的。因为国王对职业道德的遵循程度,不仅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风气,反映行政管理水平的高低,而且关系到民族、国家的兴衰成败。《福乐智慧》塑造的日出王是道德的楷模,是权威和公正的象征。他具有谦恭、大度、善良的品质,又是大公无私、清正廉明。第十二章中就这样说道:国王要行为端正,处事公正,他说话诚实,心地善良,他既聪明又有才智。对穷人是火,对敌人是狂庵。他自重,品行端正,所有这些使他的威望日见提高。 优素甫·哈斯·哈吉甫还谈到了国君以下的各大臣,官吏等国家官员的职业道德。”做大臣是件大事,需要人杰,要德才兼备,品行高尚。极富智慧又博学多才,和蔼可亲又心明眼亮。"(2187-2188行)”大臣虔诚又有纯洁的信仰,国人则会对他寄托希望。"(2190行)”大臣应知耻、知足、品德完善。"(2199行)将领担负保卫国家安全,打击外敌人侵的重任,必须智谋双全,有胆有谋。而御前侍臣”要可靠、贤良,还应有纯洁的宗教信仰。"(2436行)之后作者依次论述了侍臣、秘书官、外交使节等的职业道德。反复强调具有高尚品行,廉洁奉公,忠实可靠,知识丰富应是上述人物必须具备的品格。
由于1l世纪的喀喇汗王朝国内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存在着许多不安定的因素。因此作者将《福乐智慧》作为一部治世之书,希望借助此书扭转社会风气。所以其中关于国王以及国家官员职业道德的内容很多。换句话来说,作者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政治观通过《福乐智慧》密切结合在一起。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道德观不仅为他的政治观服务,而且是政治观的重要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他的政治哲学中的主要的组成部分。
第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认为,对治理社会而言,不仅要靠道德的约束作用,而且要靠法律的强制力。如果不建立法制,”人民将遭殃,国家将受损。社翟的基石将毁坏殆尽“(252行)等。在强调法制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之后,作者紧接着指出要健全、完善已有的法制,认为”法制健全,国内大治,社樱巩固,君王欢欣“(237行)作者认为好的法度能使社翟巍然屹立,”制法者啊,要制定良法,制定了酷法,作法自毙。(1458行)可以看出作者不仅提倡要有法制而且要求要完备,而且应是良法、反对酷法,肯定了良法在一个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在当时的封建社会,《福乐智慧》提倡的这种法制观念在保障普通民众免受酷法的残害方面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当然只有健全的良法还是不够的,有法之后执法公平更重要。无论是我的儿子,还是亲友,无论是异乡人,还是过客,在法度上对他们一视同仁,对他们的裁决毫无二致。作者强调了执法的公平性。此外,玉素甫·哈斯·哈吉甫在德治与法治问题上,主张德治与法治并重,在《福乐智慧》中具体体现为礼法并重。
在《福乐智慧》中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写道:既要宽厚宏仁,又要严威。所以,刑罚是实行法制的重要保证。“国君靠刑罚治国执政,庶民靠刑罚端正品行。(2128行)前面提到的反对酷法是反对用刑过量,不是对刑罚的一概否定,而是主张公正的实行法与刑,用刑适度。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这些观点都是为了在社会上建立一个公正的、人人获得幸福的、安定的社会而提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