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与教育论文

与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与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从在校大学生的成长历程来看,他们从接受幼儿教育开始至高中毕业,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教育。从知识结构来看,缺乏系统的安全科学知识;从能力结构来看,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欠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各行各业都有自身的安全需要,如果一个大学生不具备基本的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则将很难面对成长道路上的重重困难和考验[4]。目前,我国高校安全科学教育仅仅局限在安全工程专业,且是大安全观教育。实践证明,各个专业的高校生,包括文科生都应学习一些有关安全科学的理论知识,懂得安全的原理和本质。因此,只有经过了系统案例科学知识教育的人,才能更好地深层次发现安全隐患,识别重大危险源。现在大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加强大学生的安全科学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其真正成为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已经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2.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2.1教学目标。高校中安全科学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介绍正确的安全思想,并使大学生能够牢牢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用系统的安全科学理论知识武装大学生头脑;让他们在现实生活、工作中能够识别、解决安全问题。安全科学课程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和观念,根除他们错误的安全观念和没有安全的安全思想;将“生产必须安全”、“安全是投资而不是消耗”和“生产与安全双赢”的正确观念植入他们的心里。其次应引入国外先进的安全理念,介绍国外完备的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体系,使大学生在以后不同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具有特定的安全观念,产生不同的安全认知和态度,进而做好对安全的规划、决策、管理和指挥。在具备了安全意识之后,学习一定的安全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理论上,要学习安全法律、法规,懂得事故为什么会发生,事故有哪些类型,针对不同的事故类型采取哪些预防措施,事故发生后应该做何处理,日常工作中如何识别危险源,等等。

2.2教学原则。安全科学理应看做是一门像法律基础课一样的基础课或工具课,文理科专业都应开设,让学生学会拿起这把工具在工作中保护自己、他人和国家的财产安全。安全科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门工具课程,课时不宜太多,教学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旨在让学生形成安全概念、树立安全意识,了解安全法律法规。具体的安全技术与管理还是由安全工程专业毕业的学生完成。大学教育中,如一些矿业、化工、建筑、石油、交通和冶金等子学科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应该结合专业课的相关内容进行授课,课时可以适当多一些。安全科学课程的讲授任务应该由高校专门配备安全专业毕业的专职老师进行,有些课程最好能够和相关专业课老师一起讲授。

3.高校中安全科学的教学内容

3.1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目前对安全科学的研究是运用系统工程原理进行的,即对生产中的安全问题进行系统预测、系统分析及系统评价,并采取系统控制,所以应向学生介绍系统和系统工程的概念。其次必须让学生掌握事故理论,了解生产中的危险性是怎样变成事故的,要讲授事故的涵义、分类及构成要素;事故的影响因素和原因;事故模式理论;事故的发展阶段、特性、法则和预防原则。再次,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对系统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解、查明系统存在的危险性,估计事故发生的概率和可能产生的伤害及损失的严重程度,确定哪种危险能够通过修改设计或改变控制系统运行程序加以预防,应向学生介绍常用的安全检查表、事故树、事件数、故障类型影响分析和因果分析图法等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最后,要特别强调系统安全预测方法,这样才可以在工作中有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科学手段,分析研究历史资料,对安全生产发展的趋势或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事先分析。

3.2介绍安全经济和安全投入的辩证关系,明白现代社会对安全科学技术提出的要求,即用社会有限的投入实现人类尽可能高的安全水准,在人类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上尽量节约社会的安全投入。

3.3介绍安全管理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清楚我国安全工作的指导方针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了解我国从中央至地方各省、市,已基本制定了对各种行业及特殊性质工作的安全法规、规定、条例和办法等;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到具体的《安全帽GB2811-2007》等法律法规,基本做到职工工作中的安全和健康有法可依。了解我国各方面的安全监察执法机构,并学会利用它,为自身的案例提供保障。了解我国企业安全目标管理的意义和内容,以及企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与认证等。

3.4介绍安全生产危险性评价和重大危险源的识别、评价,监控和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导致安全事故危险因素的系统管理。

3.5介绍应急救援预案的制订与实施等内容,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遇到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不延误救援工作,在第一时间内作出应该做的正确决重。同时,掌握必备的卫生急救技术。介绍安全文化的培养,让学生知道安全文化建设,是通过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人的理念、意识、态度和行为等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对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作用,以达到减少人为事故的目的。

4.高校中安全科学教育的辅助途径

高校中除进行课程教学外,高等院校应结合全国的“安全月”、“消防日”等活动在校内开设一些诸如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职业病防治类的讲座、报告和学习班等。大学校园中的学生会,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成立大学生安全社团或协会;在校园生活中,应各个季节时期和学习生活各个环节进行相应安全的宣传。另外,对于交通、建筑、冶金等特殊行业,学校的专业教研室应根据情况在学生毕业期间进行一次专业安全培训;在毕业论文答辩时,可以根据各个学生的论文提问一两个有关安全的问题。

5.结语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思想理论,这种思想理论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更加具体化。陶行知先生在这一理论中曾指出:生活中的做就是对事情而言的,学就是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的,而教则对人产生的一种影响。教是为了更好地做。做是为了发现问题、更好地学,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这样有助于幼儿将所获得的感性认识更好地、更有效地转化为理性认识。将“教、学、做”三者结合,有助于幼儿更好地吸收知识,也有助于幼儿学习兴趣与积极性的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于幼儿来说,这种方式更有趣、更轻松,他们更容易接受。

二、“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用的策略分析

(一)创设优美画面,在环境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首先表现在环境的影响上。对于幼儿来说,幼儿园所有周围的环境与事物都能对幼儿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注重环境对幼儿的重要作用,为幼儿创设优美的画面,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比如:在幼儿园的走道上或是幼儿园园内四周的墙上设计一些比较生动、颜色比较亮丽的一些图画,并且图画要切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仿佛置身于美好的童话世界中学习与生活,这样更能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另外,还可以师幼共同讨论所设计的图画,让幼儿能够从视觉和听觉中发展逻辑思维,幼儿在这种画面中,既收获了视觉上的体验享受,又学到了知识。

(二)模拟社会生活,在园中体验生活

“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还要求幼儿园的教育需要模拟社会生活,使幼儿在园中能够体验生活。比如:一些农村的幼儿园可以利用先天具备的地理条件,在幼儿园内设计一些具有农村田园气息的、充满水果芳香的“果园”。果园中的水果树在春天会开出各种不同颜色的、美丽的花朵,秋天时,会结出累累硕果。幼儿在春天能够感受到百花的芳香,在秋天能够体会到收获果实的喜悦,这样对于幼儿更好地感悟春天和秋天,将是一种不错的体验,有助于提高幼儿对事物的认知与学习的能力。在大自然中学习,有助于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主题教育,在活动中体验生活

此外,“生活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需要幼儿园加强主题教育,使得幼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比如:冬天到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还可以组织幼儿观察环卫工人风雪无阻地打扫马路的卫生,让幼儿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磨炼意志,培养他们不怕吃苦的精神与毅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能够不退缩、直接面对。

三、结语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德国美术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注重课堂教学的开放性与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启发性的统一。开放不仅仅是指课堂教学方法的开放,更重要的是指开放式的教学能够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美术教育与其他自然科学相比更具有艺术性特征,而在绘画技艺学习中,一方面,学生要从绘画技巧上来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如线条的对应、明暗的配合、对象的比例、动态中的侧重点等;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上,更加注重师生的平等与和谐,课堂分组探讨与交流是主要的课堂教学方式,在对待艺术的认识上,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畅所欲言,而这种对课堂互动的友好方式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发挥其想象力。课堂探讨只是课堂教学的方式之一,在教学观念的认识上,教师是课堂探讨的引导者,将问题作为探讨的中心,并依此来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学生不受过多的思想限制,可以依据自我的思考来形成对艺术的认知。对于探讨后存在的问题,教师并不作详细的规定,而是鼓励学生以自我的体验、自我的思考来把握课堂教学的主题。对于课后作品创作,多由学生自己与相关技术工作室建立合作,对于不同专业的不同技术,学生可以从技术工作室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而对于创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则多由学生通过与工作室教师进行探讨来加以解决。其次,注重美术教育过程。从教育目标来看,德国的教育目标是明确的,即让学生通过艺术实践增强民族文化艺术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关系,进而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增强艺术的社会功能。从艺术的发展来看,长久以来,对艺术的质疑是争论的焦点,但同时,在不断的否定与争论中也促进了艺术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德国美术教育尊重人的心理、生理规律,并将其融入到艺术创作的具体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增进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德国教师往往尊重学生自己的艺术思想,鼓励其在绘画创作中去体验、去体会。再次,注重对教学环境艺术氛围的营造。环境对于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德国的多数学校都会从环境的营造上来促进对学生的艺术感化和影响。同时,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德国美术教育具有全民性,特别是在对学生的艺术品位的提升上,既要体现求真、求异,又要突出创造性。对于德国文化艺术氛围的营造,无论是民族的、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国际的,都能够从环境中见证统一与和谐。

二、德国美术教育对我国师范教育的启示

(一)对学生个性化教育的关注

20世纪30年代,包豪斯美术教育理念为德国教育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对学生天真情趣的激发,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艺术的魅力,展现学生对美的认识,并从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上培养其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艺术来源于创新,更源自对审美态度的培养。德国美术教育关注学生的感受,倡导个性化的艺术教育,教师在课堂讲授中更关注学生各自的体验和感受,鼓励其从创作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并通过对学生作品的探讨,促进学生独立思维和能力的养成。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开设辅导课的方式,基于学生的差异性开展针对性教学,还可以借助小组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组成小组,并在小组的学习与交流中明确教学内容,锻炼能力。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德国美术教育多融入项目教学法,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专业教学,都通过与企业实践的结合来确立研究方向。需要强调的是,德国美术教育注重从美术这一基本概念上来构建美,并在对美的探讨中融入对人的综合性的培养。而我国美术教育往往忽视实践环节,尤其是在与行业发展、企业融合上缺乏有效衔接,大多停留在素描、手绘、色彩上。因此,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引入更是改善美术教育的关键点。

(二)注重艺术与技术的有效衔接

德国的美术教育理论大多源自哲学家和思想家,他们对德国美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起到了促进作用。如康德提出实物与图画能提升学生的记忆力,而借助于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席勒从审美理念上将艺术与感性、理性建立联系。我国道家创始人老子在构建自己的人生体系时,将婴儿状态与赤子之心作为人生境界的最高层次;明代思想家李贽也提出童心论思想,这些思想与美术教育的融合为学生的艺术修养与技术进步开启了创造的思想动力。中国美术院校的学生与德国美术学院的学生相比,大多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特别是在技巧的运用上更为娴熟,而由于人文素养的缺乏,其技术只能成为艺术创意的工匠,缺乏个性与灵性。如对于线条的训练,西方绘画多注重基本元素的造型训练,德国美术教学中对于线条的运用更具特色,教师鼓励学生从线条的长、短、曲、直、交错中来体现出艺术化的节奏;而我国美术教育则限于对体系框架的学习,学科性太浓,难以从艺术与技术教育的协同上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强化对美术教育内容及学科范畴的延展

从美术教育的实践来看,作为艺术科学,应该在教育中体现渗透性。德国美术教育实施的是模块化教育,为了凸显学科综合素质,在课程开设上有绘画、素描、陶艺、影像、自由绘画、玻璃艺术、木刻艺术、摄影艺术、印刷艺术、雕刻艺术、拼贴艺术、木材教育、纺织教育、多媒体教育以及美学、教育学、社会学、音乐美学等课程,其课程范畴的广泛性与学科独立性并列,足见其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同时,在学科拓展课程上,还融入了音乐、美育、人文、社会科学等知识,从美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上建立融合。德国的美术教育环境也是丰富的,在艺术馆、美术馆每天都有不同的人群来参观与学习,有拍摄的,有临摹的,有写生的,他们在对美的发现与体验中感受创造美的快乐。在课程设置宽度上,德国美术教育注重课程的广泛性;而我国美术课程则多以教师为中心,依据教师的认知结构来设定课程宽度。因此,在我国美术教育课程中,应该适当增加一些美术延展课程,如金属艺术、木材知识、玻璃艺术、纺织课程及装饰画等知识;在艺术修养课程上,应加大对人文学科知识的延伸;在教学方法上,可以借鉴德国的探究式课堂,将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三、结语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一方面,素质教育对音乐教学具有一定的促进的作用。受到人文科学的影响,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正是这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才能创造出不同风格的音乐。因此我们在学习音乐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地理、历史、民俗等有关的人文科学知识,用这些在音乐中学到的来充实自己的文化素质,陶冶情操。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的学生需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也要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同时,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我们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这种不断地学习中,我们的音乐也可以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音乐教学也对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影响。第一,音乐教学可以培养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而在素质教育中也强调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所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利于我们人格的健全发展,有利于我们未来的发展。第二,音乐教育可以激发青少年的想象力、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培养具有创造力的人才正是我们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

二、在素质教育中发展音乐教学

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以培养提高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品质等基本素质为目的进行的教育活动。而音乐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我国提倡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我们的音乐教学应当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的教学中,从而实现师生的互动。第一,营造音乐氛围,培养音乐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而这种思维在音乐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才可以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真正成为主体,而不是那种被动的参加教学的方式。想象力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是人的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在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异于他人的想法,会用自己的较强的想象力来创造出不同的作品。第二,创设情境,激发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从以下的几方面着手:一,通过音乐表演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素质。在音乐表演教学中,让学生自己亲身参与到教育中,真正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校可以为学生举行文娱晚会,组织学生参加文艺表现,发挥学校的作用。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与情感。审美是音乐教学的核心,只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才有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例如,我们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音乐作品,让同学们对音乐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这种交流中提高音乐素养。三,以音乐创作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在音乐课堂中,不仅仅的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中心,老师可以在音乐课堂上鼓励和指导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来独立的创作,在这种不断地创作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真正的融入音乐教学。第三,在音乐教学中提高身心健康素质。科学证明,音乐教学可以提高人的身心健康,陶冶人的情操,愉悦身心。所以,在学生紧张的学习之余,可以通过音乐教学使同学得到放松,使学生在课堂上精力集中,提高学习的效率。

三、结语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国古代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幼教思想,民间也有“小树不剪不成材,小孩儿不教不成人”的俗语,反映了古人对“幼教”的深刻认知。孔圣人周游列国授经讲学,感悟出教习真谛“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绝妙论断。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谕教”的主张: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纯洁的心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就要及早教育,造就循规尊礼的言行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倡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之久,对“幼教”领悟颇深。他认为,幼童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扞格不胜之患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也特别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苟且颓惰,即将事无一济矣。”“少年血气未定,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幼童时期,思维稚嫩,早以教育,生性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否则,“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任何有所作为者,幼年时就确立了奋发向上之志,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教”主要是家庭教育。施教者一般是婴幼儿的父母尊长,注重根据幼童身心发展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灵活机动、适时而教,感知知识、遇物而教,顺应幼儿的性情,引发幼童的兴趣,顺导幼童行为,讲究教育的方法。“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教以幼童坐、卧、爬、行等肢体运动、戏耍锻炼;按照幼童生理发育的特点创设幼童感知知识、辨析事相、发展语言能力的环境;造就幼童勤于动手、生活自理、讲求卫生的行为养成;培育幼儿日常生活、接人待物、言行举止等礼仪修养;塑造幼童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积德行善的行事之道;确立幼童为人处世、谦卑恭敬、诚实正直的德性;还特别重视对幼童言行举止的垂范和影响作用,朱熹论定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中国古代“幼教”的品德教育崇尚“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思想,并把其作为品德教育的“主旨”。

汉代的王修教育自己的儿子,“未必读书,并学做人”。朱熹则倡导:“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钱穆在其《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说: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教育的主要对像“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钱穆认为:儒家思想精髓,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孝、悌、忠、恕、仁、义、礼、智、信都是为人的条件,是人所遵守和具备的素养。幼童在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塑就长成难以改变。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古代的“幼教”在立德遵礼、修身养性的铸塑上是成功的,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才成为了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二、古代的“幼教”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借鉴

中国古代的“幼教”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古代教育家倡行的顺应幼儿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导幼儿性情,鼓舞幼儿兴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幼儿成长规律施行穿衣膳食、肢体运动、感知知识、辨析事相、礼仪规矩、德性品行的塑造养成的“幼教”理念,对于幼儿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育是立国之本,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幼儿为本体,顺应幼儿的发展”,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等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根本的目标要求。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要借鉴古代“幼教“以道德教育为主,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渗透入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培养、感知知识之中。克服幼儿教育为义务教育服务,重智育、轻德育,重识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倾向,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幼儿素质教育,体现对幼儿权利、权益的尊重,对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对幼儿个性、潜能、情趣的尊重,对幼儿认知、习学、天赋差异的尊重。把幼儿教育视作幼儿入小学做准备,漠视幼儿纯真、洁净、喜玩、快乐的天性,不顾幼儿的实际智力发展、能力所及,概以知识文化教授、肢体运动训炼、智力开发挖掘等为幼儿教育的规制,其实质是压抑幼儿潜在智力、能力的发挥和个性发展。幼儿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是要“以幼儿为本体,顺应幼儿的发展”,为幼儿创设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促进幼儿天赋的凸显、潜能的释放、个性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培养德、智、体、美等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总结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人文需要”是人作为一种历史的生命所产生的“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以及“筹划自我”的需要。作为教育的主体,儿童同样有这种人文的需要。这一点,现代教育理论对此进行了很好的认同和论证。现代教育理论承认并尊重儿童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他们同成人一样,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是完全独立的生命主体,对自我有认识、表达、理解、质疑、反思、体验、筹划等需要。童诗的特点正好与儿童的人文需要深刻吻合。童诗创作为儿童的人文需要找到了一条很好的途径和表现形式。古人说“诗言志”,将“志”字解释为“人文需要”也是恰当的。诗歌的抒情言志、直觉感悟就是以指向人的内心世界为前提的。朱光潜先生认为,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然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人称为“灵感”。可以说,童诗创作是儿童自我体验、反思、感悟、表达的结晶。儿童眼中的世界与大人眼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眼中的世界更加纯洁、神秘,更加新鲜活泼,更加富有吸引力。一句话,更加富于童话的色彩和诗意的感受。所以,朱光潜先生曾说,“真正欣赏诗,要有几分原始人或婴儿的制造神话或童话的心理”。因此,不能把儿童天真的体验简单地斥责为“不深刻”而怀疑儿童是否可以写诗。例如,有一次,我发现不少同学喜欢玩纸飞机,我借机引导学生以“纸飞机”为题创作小诗。有几位同学合作写了这样一首小诗:“我们把欢乐/变成小飞机/在蓝天下飞翔/时起时落/时高时低/载着童年美好的记忆/将秘密珍藏在心里”。简短的诗句中体现了儿童对内心体验和感悟的一种欢乐的表达。诗在古希腊文中是创造的意思。创造是诗的本性之一。引导学生尝试创作儿童诗歌,学生会感受到学习语文,运用语言进行“创造”是多么富有乐趣。宜晓华在诗中写道:“我自由地飞翔/只因用梦与想/编织心灵的翅膀”;徐珺说:“给心灵装上眼睛/带心灵去放风/让它瞭望蔚蓝的天空/带回缤纷的彩虹”……天地间的一草一叶,一蝶一鸟,一砖一瓦,蠢动含灵,山河大地,日月星辉,整个天地世间的人情物事都可以成为吟咏的对象,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积累,唤醒自己的生活经验,激活自身的思维方式,用整个身心来创作,乐在其中,乐以忘我。其意义早已超越作品本身的水平,其目的也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文学水平,“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儿童诗歌创作就是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就如我的学生所说:“写诗是一种创造,思想就有多妙,诗就有多妙。写诗是一种乐趣,每写完一首诗,心情别样的舒服。诗是生活中的伙伴,每当不开心时,把所有的一切写上去,折成飞机,放飞在天空中。学诗使我生活中的话语变得优美,泛着一些诗意。”这就是一种人文需要。

二、童诗创作要体现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精神体现在对于自己、他人、社会、环境等总体存在关系的关注和关心,对“人在这个地球诗意地安居”(荷尔德林)的一种精神理解,期望从内心对此进行综合的和谐的把握。童诗创作对儿童的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创作是心灵“诗化”的过程。用“诗”的眼光观察世界、把握世界,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诗心”可以说是童年的天性,有人将童年期称为一种“缪斯性存在”,正说明了这一点。创作实践基于儿童的诗心,将这种诗心引导出来并进行渲染、培养、放大,使它能够有力支撑起儿童充实的内心世界,这就等于铺设好儿童人文关怀精神培养的“温床”。学生的童诗创作实践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如《绿》:“你把年轻还给大树/你把清澈还给小河/你把生机还给小草/你自己的生命/却属于———整个世界”(周乾);《理解》:“因为向日葵理解太阳/所以它的笑脸总与太阳面对/因为枫叶理解秋风/所以秋风一吹它就笑红了脸/因为自然的一切理解我们/所以总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精神饱满地迎接我们/但人类却最最不理解/自己生活的地球/这,是为什么?”(林俊安)等,都有着人文关怀的内涵。创作是“擦亮”生活的过程。生活是诗歌创作的源泉,儿童用诗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也是内心对生活中的人、事、物、境的解读和交流的过程,这是一种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唤起儿童对生活更加深刻的体会,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情感,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调动起来,用到升华自身的精神品质之中去。他们在创作中用更加睿智的眼光将生活“擦亮”,正如学生的一首诗《信》:“采一朵七色花/写成一封信/寄给———/小鸟白云田野/寄给———/老师同学朋友……/所有的祝愿/如花瓣/美丽留在他们的身边”(林晓曼),童诗创作将一种“坚实的美丽”留在了学生的心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中本然包含着向善的一面,最突出表现于人类的童年时期。饮誉全球的儿童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讲到,在儿童身上具有“爱的智慧”,儿童的爱从本质上来讲是单纯的。儿童对环境的爱,对成人来讲似乎是他们天生的乐趣和活力,成人并没有把这看作是一种精神的能量,一种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并且,儿童爱成人胜于其他任何东西。儿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的能量”、“伴随着创造力的道德美”是什么呢?就是儿童一颗向善的心。这种向善的精神,如果没有得到引导、得到巩固、得到培育,随着儿童向成人过渡,它一样有退匿甚至消失的可能。而儿童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种种美好的真情、高尚的情趣、优秀的品质等,是引导儿童向善的绝佳材料。

三、童诗创作要锤炼人文信念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培养幼儿的适应能力,以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开展“亲子教育”活动时,父母通过自身具有的良好感应性和创造力,创设一种适合自己孩子的特点、特长的育人环境,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充分挖掘他们的创造性潜能。在“亲子班”活动中,对于幼儿每次活动的表现,家长要及时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其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成功的喜悦。另外,在“亲子班”活动中让孩子通过与小伙伴的接触与交往,培养其交往能力,以促进孩子适应能力的提高,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的能力和需求,捕捉最佳教育时期。

在开展亲子活动中,家长要与孩子共同讨论、确定活动主题,通过讨论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尊重与满足孩子的要求。确定主题后,准备活动材料,布置活动环境,以及在以后的活动中家长和孩子要在一起想办法,共同商量、一起动手,这样有利于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活动能力和存在的问题,便于捕捉最佳教育时机,及时给予必要指导,帮助幼儿解决问题。

(三)亲子活动有利于发展良好的亲子关系。

因孩子的家长平时只注重自己的事物或忙于家务,与孩子的交往有所减少,忽视了孩子的情感体验。而开展“亲子”活动后,作为父母必须抽出一定的时间参与此项活动,在活动中让孩子与父母充分的交流,使其感受家长之爱,体会到家长的关心,以增加家长与孩子的亲情,使亲子关系更融洽。在活动中父母的参与状态和表现,对幼儿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不仅能促进其适应社会能力的发展,还能帮助其更好地发展认知能力。因此,我们说“亲子班”的建立,促进了亲子关系的发展。

开展亲子教育活动后,更有利于教师进行家庭指导,使家园共同配和搞好幼儿教育。幼儿在家的表现往往是园内学习、活动的反应,从中家长可以发现许多问题或不足,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家长还可以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反馈给教师,使两者的教育互补,并取得教育的实效。

二、亲子活动的教育效果

亲子教育活动的开展,便于家长指导幼儿在家的游戏活动,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活动天地,对于煅炼幼儿地独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地情感发展、丰富幼儿想象力方面都有一定帮助。如有一名小朋友,怕生、不敢大生说话、胆子小,参加亲子活动以后,性格开朗了许多,在人多的场合也不会惧怕,会大声的说话介绍自己,并能勇敢地表现自己,增强了自信心。

三、结语

与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不论是从艺术的角度,还是站在生活的立场上,人文精神都与设计艺术是紧密相连的,脱离了人文精神的艺术设计显得空洞无力,人文精神则可以设计艺术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1.1设计艺术离不开人文精神。设计艺术源自西方,历史上西方文明高度发展的希腊和雅典城邦时代,一些艺术家把人文精神引入到艺术领域,设计出了大量不朽的、充满人性关怀的作品,这些经典的作品直到现代还在影响着设计艺术的发展进程。随着中世纪黑暗时代的到来,宗教色彩开始统治设计领域,一些艺术学家不得不抛弃了人文精神,设计出来的作品就显得空洞发力。这种现状直到文艺复兴的到来才得已打破,一些艺术学家,例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重新把人文精神运用于设计领域,又使得艺术作品重新焕发了生命力,又诞生了大量不朽的艺术作品。

1.2现代科技的发展,呼吁人文精神的回归。工业革命之后,流水线作业和机械化大生产,慢慢就背离了人文精神的发展要求,尤其是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艺术设计领域之中,电脑基本上了代替了传统的人脑构思,设计出来的作品批量大增,但艺术型明显不足,更缺乏人文关怀,这就引起了消费者的反对,也使得自身的审计人士深感不足,故此,现阶段,设计艺术的发展仍不能偏离人文精神,而是应加大人文关怀的使用力度,适时加大人文精神的教育力度。

2人文精神对艺术设计的重要意义

设计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和艺术,需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和不同的思想运用到设计过程之中,艺术作品不是用来自娱自乐的,而是用于共同欣赏,或者是满足消费者的某种需要,设计艺术就应兼容并包,这其中,人文精神就是设计艺术的重要源泉之一。

2.1人文精神是艺术设计的源泉和动力。艺术设计创意的动力,来自人所提供的信息而产生的情感,各种信息源于人对自然的认识、理解和创意结果给人带来的功利。“人”即指各行业的作者,也包括团体、社会、国家和民族。艺术设计创意也一样是理智与情感的结合。所以艺术设计如同创造一样,一是要有感情,二是要有方法。艺术设计基本上是理性的,但理性需要感情来激发。可见,感情和方法两者,感情起着根本作用,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感情的真实体现,为艺术设计提供了真实的源泉和灵感。

2.2人文精神可以提升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艺术设计理念是情感与创意思想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包括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艺术设计师的工作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人文社会因素。只有高度的人文精神,才能激发起高度的设计创意,因此人文因素是艺术设计工作者是否有艺术设计理念,是否具有创意、情感的试金石。人文精神也是现代设计人士抵抗功利化思潮的思想武器,只有心无杂念、不为功利目的所熏陶,才能设计出人们满意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最强。现阶段的设计艺术领域万万不能忽视人文精神,可以把人文精神和现代设计技术进行结合使用,提升人文氛围。

2.3人文精神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方向。艺术设计首先是思维方式,研究出好的创意要有正确的思维。艺术设计创意不仅需要逻辑和实证的理性思维,同样需要形象思维,直觉,领悟与灵感,以及有机的整体观与感悟。艺术创意是在激情下产生的思维火花,这是人们对创意动机的一种通常理解。艺术设计进入当代,与其他学科一样,已经到了“大科学”时代,多数学科研究需要合作。要学会与人相处,要有平等待人,彼此尊重,互相理解的态度。设计师需要学会使用人性关怀的理念,不能置现实生活于不顾,更不能忽视消费者对于人性关怀的呼声,用真、善、美来指导自己的设计过程。

3人文精神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具体运用

艺术设计既是专业的,又是大众的,除了考虑设计本身艺术性的考虑之外,更应照顾大众阶层的现实需求,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更应立足于现实生活,回归艺术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本源,现阶段设计艺术的发展,不应排斥人文精神,而是应加大人文精神的教育力度。这种教育不仅仅是依赖于校园之中,更应渗透于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3.1设计环节中增加人性关怀。现实生活中,一些消费者就反应我国商品的包装设计重在强调功能效果,对于一些与消费者密切相关的问题,则考虑不足,比如药品的包装重在突出疗程疗效、食用油包装中是否非转基因标志不明显、一些产品的设计不偏于携带,等等,这种功利化倾向应切实加以纠正,增加人性理念,包装中可以明确一些标志信息、突出环保色彩、强调使用方法等,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

3.2把人文内容融入到设计艺术理念之中。艺术设计不能仅仅站在艺术思维的立场上开展工作,而是应拓宽思维理念,积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内容,提升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现代设计艺术的艺术理念,应容纳宗教、历史、文学、哲学的经典内容,这些内容就是人文精神的真实体现,只有摆脱了单纯的艺术束缚、更新设计理念,才能设计出具有人文精神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