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艺术教育 人文素质 综合素质

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完善人才培养格局,一直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改革课程体系、考试及评估体系,优化教师队伍,为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几年来,我们虽然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进行了一些努力与尝试,但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任重而道远。基于新世纪对艺术专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高等艺术院校素质教育实施相应的对策就显得尤为重要,有着极其特殊的时代意义。这也是教育工作者应关注的深刻主题。

一、当前艺术院校素质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特殊的转型期,人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社会责任观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等艺术院校的教育在扩大和提高“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前提下,注重强调“科技与艺术结合”。信息的普及化、思想的多元化,使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更为复杂。把握大学生人格塑造的素质教育,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未来。因此,深入开展素质教育,是关注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优化民族整体素质的上策。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教育制度本身的缺失,艺术院校连年扩招等原因,考生艺术潜质与文化素质差异较大。教师素质及教学质量还有待提高,高校素质教育被摆在可有可无的位置。有些教师不以教学为主业、不以学生为本,而是忙于寻找科研经费项目、追求晋升职称的论文数量等,缺少对前沿资讯及社会对专业技能需求的了解,没有把社会上需要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没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学教育中功利主义在现实中有相当的表现。其次,也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据2003年《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及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的研究报告》调查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占16.51%。有些学生对未来盲目,无人生目标,爱心及社会责任感缺失;他们认为上学只为拿到文凭,在校期间并不重视个人思想品德修养及文化课学习。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及专业设置之局限,使社会实践技能缺乏,更忽略综合素质的提高。再者,艺术教育与市场出现脱节现象,艺术教育没有很好地与市场供需相结合;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

二、探索与艺术高校相适宜的素质教育对策

面对素质教育的若干问题,必须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高度深思。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对策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素质,提升素质教育的整体水平

艺术教育教学是一门宽交叉、综合性的学科,教师除授业、传道、解惑外,自身全面的综合素养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即所谓的“学为人知,行为师范”。由于艺术类高校连续扩招,学生数量急剧增多,使教师背负了繁重的教学任务,无暇去进修学习,扩展知识。在经济高速发展,文化相对匮乏的情况下,更需要教育工作者从自身做起,提高专业素质。学院应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安排教师的进修学习与深造,扩展专业视野。教师更应走出去,了解艺术专业最前沿的资讯,把社会需求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艺术类专业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强化素质教育课程的系统性与趣味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艺术类的素质教育课程更应该从实际出发(切忌教条主义),探求规律,主动、智能地驾驭教学动态;深刻领悟学科的教学原理,增加教学责任感及教学技巧,使学生明白一碗水与一桶水的关系,把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学有所用。学生的社会能力得到锻炼加强,良好的人文素质及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教师就更需要淡泊名利、以教学为主体,不断地加强自身综合修养、增加人格魅力。从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力实施及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

转贴于 (二)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

进入21世纪之后,世界各国的教育都十分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我国高校培养人才的标准,应既有较高的科技水平,又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大学生能否成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关键是他们能否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良好的综合素养,对于一个好学生以及今后做一个好国民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而仅有科技知识,没有综合素养,将会失去一种人文精神。在现实中,高技术与低素质教育之间的冲突体现得已经很明显。如某些掌握了高技术、技能的人,因为素质单一和道德缺乏,变成了“科学奴隶”或者成为仅有IQ却没有EQ的人。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遗憾。目前,各地高校都把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纳入重要的教学日程。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塑造,对于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等方面整体素质的系统培养,构建他们作品的鲜明的艺术个性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指出:“艺术的本质在于把一个对象的基本特征,至少是重要的特征,表现得越占主导地位越好,越明显越好。”应鼓励学生养成社会责任意识及互助精神,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人格及塑造纯洁的灵魂。启迪学生学习爱人如己,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标准及人生理想,建立高尚的思想情操。这种引导式教育,会让同学学会关心别人,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才可能减少或消除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同时,重视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及面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培养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以备将来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竞争,全面塑造他们不同的艺术个性。再者,也要加强大学生宿舍管理的力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眼前和长远的关系,并以充满生机活力、健康的寝室文化缔结深厚友谊与互助关系,建立和谐的校风、学风,(转第69页)(接第33页)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应利用一切可能的条件,使学生全面的综合素养逐渐得到培养。如:优美的大学校园文化熏陶,是素质教育隐性课程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有利于完美人格的形成。可以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抓,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应从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加强对校园环境硬件设施的管理,美化校园整体的环境,营造温馨静谧、适合科研的学术环境,对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规划与定期检查;其次,精心组织策划育人专栏,提供学习、就业、实践等有益信息,美化校园气氛;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引导和管理力度,使网络成为深化、促进学习的力量。还可以借助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搞好各级各类的有奖比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依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序的管理,营造幽雅的育人环境,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

(四)培养大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当今社会的人才开放型格局,就业虽然存在着专业竞争,但个人的综合能力及品德素质永远是成功的路径。“作为艺术高校来讲,应当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调整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使人才的培养趋于合理化。”艺术教育不能脱离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需求,应从事实出发,总结以往的失误和教训,提出问题、探索规律并实施与社会发展需要想适应的教学规律。目前,由于社会对于人才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致使部分学生面对社会感到力不从心、社会沟通能力欠缺,缺少快速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艺术教育改革的深入,艺术高校应在专业课程设置中增设必要的艺术实践环节,教师可带领学生通过艺术实践,拓展视野、零距离接触设计行业,学生需要走出课堂,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与调研,亲自去熟悉和了解设计、印刷、传播的整个流程,了解产品生产环节及功能。加深对设计的理解。通过实习,把握技术应用与标准,通过与社会资深设计师交流,培养学生社会沟通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定期、定量完成规定的实践项目。因此,艺术理论与实践准确衔接,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工作历练、积累了工作经验,更多地掌握了实践技能。这会让他们摆脱对未来职业的盲目,对他们个人价值有了重新认识。

结语

当然,对实施素质教育对策的探索与改革不是一日之功,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经验、不断探索规律的过程。它不仅需要教育者深厚的人文知识,更要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原则,不能搞一刀切。这需要有面向未来的胸怀、勇气和改革力度。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进一步加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是高校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必须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以免走形式主义。艺术院校素质教育进程的推进,必须从根本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营造和谐、优化的教育环境,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较高、创造力较强、应用型的艺术人才,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特色 推进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48

1 转变观念,领导高度重视

对于现在学生存在的种种不良行为习惯和心理问题,很多教师在观念、方法、手段上还没有足够准备,相当然地把本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简单地归为思想品质问题,习惯于居高临下地说教。对此,枣强中学深刻认识到:重点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忽视,应该刻不容缓地提到深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议程上。

2 健全组织、抓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独唱”,而应该是全员参加的“合唱”。枣强中学“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这一专门负责辅导全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机构应运而生,组织了一支学校领导、科研人员、德育工作者、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医在内的90多人的心理辅导队伍。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全面有效地贯彻落实下去,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交流活动,抓好队伍建设。

在广大教师内开展心理教育理论学习,印发各种有关心理教育的理论、经验转变教师观念,提高理论修养,掌握心理教育方法。开展各级培训,在几年中,我校邀请河北师大教授刘茗、山西教育科研所主任张载曦、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中心教授罗江、华中师大心理教授尹邓安、石家庄市德育处处长曲连坤等来我校做精彩报告;同时,我校又组织30多人次到北京、武汉、石家庄、承德、衡水等外地参加学习培训。开展经验交流,发现好的典型马上召开现场会推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不断提高。学校购进大量的心理教育图书、资料、录像带,组织全体教师观看、学习。

3 形式多样的对策,全方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3.1 利用教学课堂主渠道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绿色课堂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按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和组织教学,抓好三个基本环节:一是课前设计环节。充分挖掘教材教法中的心理教育资源,围绕学生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要兼顾学生现有水平和学习能力差异,体现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二是课堂组织环节。要优化教学过程,符合学生认识规律,注意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心理健康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三是师生交往环节。教师的言谈举止包含心理健康的内容和价值,对学生要求多激励、多表扬、少批评、少否定,不要挖苦、讽刺。强化学生自尊心、自信心、用爱心抚慰学生心灵,这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2 班主任工作要注重让学生在参与自我管理中发展自我

班主任要运用心理教育原理,面向全体,系统优化学生心理品质,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成长氛围,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制度的制定、执行、监督,并把许多问题提交到学生自律委员会处理,就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中,学生学会了互相帮助、合作,学会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3.3 优化学校的心理环境,创造良好成长氛围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及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深刻影响,学校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原则,抓好校园建设,发挥校园文化环境教育功能。近几年,学校投资近百万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建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地图两个景点。我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为我校书写了“为着民族伟大复兴”的校训。在校园醒目地段,设置着爱国名人的名言警句。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倡导团结、勤奋、严谨、竞先的优良校风,树立敬业、爱业、求真、创新的良好教风,培养学生尊师、守纪、厚德、笃学的学风。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入竞争机制,使学生保持良好心情

学校每年组织大型的三节,即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要求全员参与,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高雅的文化生活中,使学生得以展现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受到美的熏陶,发挥创造才能,增长实践能力。每学年新生入学组织为期10天的军训,安排国防知识报告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耐挫力。每学期组织演讲会、知识竞赛、剪纸、书法比赛、手抄报比赛等活动,展现学生自我,增强自我意识。开展“我爱我家”、“走好青春第一步”、“认识自我”等主题班会。举办成人仪式,不断完善学生自我形象能力,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意识。每周一举行升旗仪式,讲话主题具有针对性、教育性、激励性,增强了学生奋进、爱国、自律意识。建立了枣中广播站,创办了《枣中生活》、《班级参考》、《阳光驿站》等校报校刊,开辟了校园板报、橱窗,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传授学生自我保健知识和心理卫生常识,促进学生保持正常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培养其社会适应能力。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我校在高一、二年级设置每周一课时的心理活动课,由专职心理教师按省编教材对学生进行科学、有效的心理教育。同时,健全了学校、家庭、社会相互协作的心理教育网络。

4 阶段性成果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平等、尊重、沟通成为当前教育的主旋律,绿色课堂成为学校的一大亮丽风景。

学生心理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全方位的工作,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耐挫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不断提高。2011年11月,衡水市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现场交流会在我校召开,与会全体40多人到我校进行了参观指导,对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对衡水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了示范作用。2011年12月,专职心理教师董秀影的《快乐每一天》活动课,被评为省级二等奖。2012年12月,我校杨晓燕老师的《团结就是力量》活动课,获得衡水市优质课一等奖。近几年来,我校发表相关论文16篇,其中获衡水市心理教育论文奖四篇。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音乐的作用;教育现状;观念改革;结束语

一、高中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音乐教育对人才培养的巨大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我们的古代先哲早就提出了乐教思想,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可以正身形、广教化、美风俗”。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证明,音乐教育可以综合地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各种素质,是培养品德、锻炼意志、开发智力尤其是发展创造力的良好途径。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是指以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为对象、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手段、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音乐知识和音乐审美为基本内容的艺术教育。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时代要求更加突出。可见,对大学生实施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全面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使学生的感情世界和艺术想象力得到丰富和发展,使他们用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未来和整个世界,同时,对他们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造能力的提高、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身心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二、当前高中音乐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中音乐教育,还存在着某些滞后的观念,这与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日益更新的文化是极不谐调的。这种滞后与不谐调,使我们愈来愈深刻地认识到,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观念之一:重音乐技巧轻文化知识。

这种观念,有一定的历史背景。我们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招生的文化录取分数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种观念是其录取标准的“派生品”。尽管近些年我们已经意识到降低高校音乐艺术专业的文化录取分数的危害性,但由于历史的因素,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意识:“高校艺术专业录取的文化分低”。言外之意,考不上普通院校,考艺术院校。报考艺术专业是部分考生开启大学之门的一把“金钥匙”,是通向大学之门的一条“捷径”。抱有上述观念的学生在每年的师范艺术考生中占60%左右,其中一部分考不上其他专业的考生把眼光转向音乐专业,从而日夜加班突击音乐技巧,以尽快实现大学梦。那么,其他40%的艺术考生呢,对音乐的热爱是真实的,同时文化知识也开始“滑坡”,但是他们并不担心考不上大学,原因不言而喻。不管抱什么心理,这些学生进入高校之后重音乐技术,轻综合文化知识,是必然的结果。

上述学生带着业已形成的观念进入高校后,尽管教师每天强调综合文化知识的重要意义,也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先期形成的观念。

观念之2:重文本知识,轻实践能力。

首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开始由以前的学历型、知识型转变为综合型、能力型。但由于在我们的教学内容中,音乐技术课,音乐理论与文化知识的选修课,几乎占据了90%以上的课时,而对学生的教育实习,被迫将以前的统一安排、统一指导的集中实习,变为个体自主、宏观指导的分散教育实习,使学生失去了更多的提高能力的机会。其次,对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动口能力、教学能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有些院校并没有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因此,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四不像”,“高不成,低不就”是可想而知的。根据调查了解,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教学岗位后,因综合知识贫乏和艺术修养的肤浅,十分渴望重返校园。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校是学生学习的推动者。只有三者互动,才能真正落实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提高。

三、新的教育观念改革

1、转变教育观念。

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的过程中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摆正美育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专才教育思想,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尽快摒弃不利于新型人才培养的陈旧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工程人才积极创造条件。

2、由技能型向思考型、理论型人才观念转变。

摆脱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从机械的技能练习,转变为思考式、思辨式、智能式的理论把握和理论指导,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由培养知识型、技巧型向培养能力型人才观念转变。即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把握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提高。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为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在综合素质和基本能力等方面做好准备,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又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因此,艺术实践应规范化、系统化、多样化,新观念、新方法和新兴课程应纳入常规教学,而不应仅是某一学生或教师的个人行为。

3、音乐素质教育应走普及之路。

音乐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承担着对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不是针对少数学生提高他们的艺术技能的专业培训教育,应该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的均等性及音乐文化素质在最低可接受水平之上,保证全体学生受音乐教育权利的公平性。

二、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大学生非常渴望有文化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渴望艺术的陶冶,渴望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因此,探索高等院校音乐素质教育改革之路,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发挥音乐教育在培养人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上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是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音乐教育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业,它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音乐技能,又善于将音乐理论运用于教学实际。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只有增强创新意识,才能逐步摆脱传统观念带来的种种束缚,为社会培养优秀的音乐教育人才。

参考文献: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㈠、创造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

21世纪将是竞争激烈的世纪,竞争最根本的是人才的竞争,而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核心因素是创造力。未来社会需要教育培养出大批创造型人才。而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则是摆在每个教育者面前的首要任务。因此,创造教育是时代的需要,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能力的教育和未来的教育。

㈡、创造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中小学教育要为未来社会人的发展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因此,教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重要目标。创造教育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我校始建于1945年,曾是区重点小学,在社会上享有“治教严、质量高”的美誉。但从客观上看,因校舍小而分散,给各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因设备简而落后,现代化教学手段均受到一定制约;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方法及课堂氛围已不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三条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在小小的院落里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新型人才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要想开创工作新局面,创出一流的成绩,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走创造教育之路”这是全校教职工的共识。于是从1995年7月开始,我校参加了区“开发全脑,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题研究。经过探索研究,增强了我们进行教科研的信心,我校还确立了以创造教育为突破口,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方法步骤

㈠方法:即实验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

㈡实验步骤: 第一步——组织落实

第二步——学习培训

第三步——探索研究

第四步——实验总结

三、实验过程(“四个寓”)

㈠寓创造教育于课堂教学之中,探索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主渠道。我们遵循主体主导、民主和谐、成功激励、延缓判断等原则,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敢于发问、勤于发问,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及创造性地学。具体作法是:

⒈探索学科教学中创造教育的方法(归纳“六法”)

⑴激励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采用以下方法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①情景激励法。根据学科内容采用录音、录像、挂图、布置环境、语言表达、课本剧、小品等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

②质疑激励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师生),激励学生去思考、探索、达到理解掌握新知。其中包括探究质疑、发散质疑、求异质疑、逆向质疑、比较质疑。

③猜想激励法。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动脑思考、操作实验,解决问题。

⑵操作法。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

实践能力。如马昕老师数学课《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为了更好地贴近日常的生活实际,让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老师请同学们在课前搜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进行发芽实验。课上,老师根据学生搜集的资料讲授新课,既浅显又实际,易于理解新知,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⑶绘画法。即把课文中的“话”变成“画儿”,把“画儿”

变成“话”。通过绘画,一方面借助于形象思维,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⑷游戏法。即玩中学、学中玩,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学习知

识,锻炼能力。这种方法更适合于低年级学生。(请林春老师介绍“立定跳远、造型接力”一课的教学设计)

⑸观察想象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一定情景,让学生去观

察、想象,激活学生的思维。如姚健老师语文课《火烧云》的教学。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理解作者能把火烧云写得那么美妙神奇,是通过长期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教师以课文为例,出示图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并表达出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

⑹合作学习法。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思考问题,组织学生或

小组或全班进行讨论。在讨论中互相交流,思维火花互相碰撞,产生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⒉探索创造思维训练课的教学模式。

开设思维训练课,因没有教材,造成教学中的困难。我们采取试点方法,与老师们一起研究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们根据创造思维训练课计划,确定每节课的发散点,设计出能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提问和创造思维含量高的练习题。

目前,创造思维训练课课型大体分为:⑴故事课;⑵议论课;⑶技法课;⑷操作课。同时,初步形成了创造思维训练课的六个基本环节:

⑴、提出问题,激发探讨欲望。

⑵、集体讨论,大胆想象,激起思维火花的互相碰撞。

⑶、独立思考,合理构思。

⑷、动手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⑸、汇报展出,引入竞争,标新立异。

⑹、老师讲评,总结归纳,表扬激励。

(请王晶老师介绍“打破常规”一课教学的设计)

㈡寓创造教育于多彩活动之中,培养创造才能

我校把创造教育渗透于各项教育活动中,力求让学生在多彩的班队活动、课外活动中受到启迪,体现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自信心、独创性以及敢于质疑、富于挑战的创造性和非智力因素。

动手动脑的科技活动。我们抓住科技月活动这一契机,通过让学生拼摆七巧板、组装赛车、写小论文、搞小发明、小制作等活动形式,展示学生创造和实践能力,树立科技意识,培养创新精神。

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我们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兴趣活动,让他们把所学到的书法知识、绘画知识、英语知识等运用到实践之中。学校则为他们开辟园地,展示其创作画、自创英语小报、红领巾小报、篆刻作品、手工艺品……每年坚持举办合唱节、艺术节、劳动竞赛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兴趣,使他们乐于创造,学有所长,全面发展。

少先队的“五自”实践活动。我校少先队大队为突出学校创造教育的特色,以“五自”实践活动为载体,努力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在活动中充分体现队员是少先队的主人,自己的活动自己搞,自己的伙伴自己帮。队员们自己认领小课题,成立课题小组;队员们走向社会、步入家庭、走访老师、进行社会调查;队员们自制道具、自编自演小品、召开主题队会;队员们充分发挥想象力,自行设计21世纪新型的汽车和独特的车标;自行设计红领巾电视台台标、迎宾旗以及21世纪的上三条小学。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实践证明:创造来源于生活,动手实践则是创新人才具备的必要条件。

小型多样的体育活动。我们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体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街巷长跑;在院内做体育游戏、组织小型体活比赛;请全国跳绳大王、踢毽冠军、武术教练来校表演,以此推动全校性体育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体质。

快乐课间的创造活动。为保证良好的秩序,全校班班开展文明、有趣的课间活动。如跳绳、踢毽花样翻新、集体舞等。班班有高招,月月有新意。学期末,校内评比自创活动特色班。

㈢寓创造教育于环境建设之中,发挥渗透功能

我们全校教职员工发挥聪明才智,充分利用现有的空间,创造性地进行校园环境建设,力求每年都变一点、新一点、发展一点,力求“小巷陋室开新花,创造教育结硕果”,真正使学生喜欢自己的校园,达到环境育人之目的。

巧设专用教室。我们把平日上课教室与兴趣班活动室合二为一,利用墙报、园地显示兴趣班的特色。如书法室、美术室、篆刻室、象棋室……。无荣誉室,则在校园门道设立了荣誉窗;无少先队大队部,则建立了红领巾走廊;无多媒体教室,则在教导处隔墙建立了电视台控制室。师生们在这简陋狭小的天地中,倍感创造的无穷乐趣。

力求墙壁说话。玻璃窗前挂名人画像、挂地图。院墙根下画儿童壁画、设书法园地。利用山墙设置标语、警句牌。利用校门口仅有的一面墙办橱窗,面向社会展示教育成果、教育特色,展示学生各方面学习收获,让家长和学生共同感受成功的喜悦。既可以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鞭策。

文化建设统一。即校园环境与班级环境相结合,体现“四有”:有主题、有系列、有特色、有展评。让校园文化建设与班级文化建设融为一体,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㈣寓创造教育于家庭社区之中,产生合力作用

以学校为主导,把创造教育引入家庭、社区教育,使其三者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则成效更大。

为了取得家长的认同,我们先后组织家长观看天津市右脑智力录像

灌输开发全脑的思想,进行会后座谈。我们请全校家长一起举行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观看中央教育电视台对我校创造教育纪实报道的录像。我们组织过家长与学生的同场电影、同台演出。请家长来校听课、参加班会、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还通过每学期的家长会及个别访谈,向他们汇报学校教育工作,听取家长的意见。家长对学校工作也给予大力支持。如为配合课堂教学,主动绘画课文插图,为班级设计壁报,为班队活动录像;带领学生开展假日小队的实践活动;为配合体育达标,带领孩子在校外、家中进行左右肢体训练…… 。

另外,社区是个大舞台。学生们可以实践在社区,服务在社区,教育在社区。同时社区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依托。他们为我校开办家长讲座,市民学校,提高家教的认知水平,净化街道、家庭的环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和谐幸福的氛围。我校学生在社区里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如动脑动手设计各种宣传卡,为居委会出板报等,得到了居委会的称赞。今年7月,我校的社区工作经验总结在全区进行了交流。

四、初步的成果

㈠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五年来创造教育的实验,推动了教师自觉学习教育理论,教育观念得到了更新,教育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科研意识普遍增强。大家一致认为:要想培养出创造型的学生,就必须首先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要通过不同渠道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因而对实施创造教育充满了信心。

五年来,干部教师共撰写论文765篇,在全国、市、区获奖296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43篇。其中撰写创造教育论文453篇,获奖135篇,公开发表36篇。干部教师共做区级以上创造教育研究课22节。实验班数学老师连续3年在全市上研究课并在电视台录像。有2节创造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纪实分别在《星星火炬报》和中央教育台进行报道。目前,我校有特级教师1人,区学科带头人2人,区骨干教师4人,区级导师4人,区研习生4人,区徒弟6人,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

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了显著的提高。

99年,我们请教育分院童长江老师对我校实验班学生进行了创造思维水平的测试,结果是:发散思维、思维的变通性及创造性思维与对比班相比,均达到了P<0.05的显著性水平。其中独创性达到了P<0.01的非常显著水平。这表明,经过四年的培养和训练,实验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另外经过测试,学生的创造性个性品质也初步形成。学生在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这三项主要品质的总分上均达到了P<0.05的差异显著性水平。实验班的学生善于联想,敢于发言,词汇丰富,逻辑性强,善于分析说理,语言表达能力强。从学生学习的结果看,仍表明他们创造性地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明显提高。

㈢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创造教育取得了可喜成绩。中国少年报、中国教育报、中央教育电视台先后对我校创造教育进行了纪实报道。98、99年曾两次召开创造教育成果汇报会,受到区领导、兄弟学校的好评。我校创造教育实验荣获区“九·五”教育科研中期研究成果二等奖,创造教育课题组荣获区教育学会先进集体。今年9月,在全国创造教育研讨会上,我校被评为全国创造教育科研实验先进单位。

创造教育的研究,带动了我校各项工作。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全面育人,保持了连续10年无一名留级生,《中国教育报》曾予以报道。全校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率达80%以上。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竞赛活动,均榜上有名。98年我校被全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书法实验校。98年在区政府的教育督导中,给予学校很高的评价。我校还被评为区先进单位、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单位、优美校园等。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受到了对口中学的好评,也取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赞誉。

四、讨论与结论

㈠实验证明:创造教育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办学模式之一。开展创造教育可覆盖学校整体工作。实施创造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㈡实验表明:创造教育不仅出优秀成果,而且能锻炼队伍、培养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教育将是21世纪教育的灵魂。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 要:《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育在以技能训练为价值取向的年代,欣赏教学只偏重于作为在学习和体验造型表现时起到某种参照和补充的功能,但是现在,当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面貌出现时,欣赏教学的功能就有了新的拓展,并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基于此,文章从四个角度构建了欣赏教学在中美术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欣赏、评述”是美术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它充分体现出人文性质,使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在作品欣赏中被唤醒,提高他们的审美的感受、情感、想象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学生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欣赏教学呢,笔者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总结出实施欣赏教学几个环节,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正。 

一、感受环节 

感受是进行美术创作表现的基础和前提,学生表现活动缺少感官刺激,就不能获得感性认识和创造灵感。直观知觉和理智分析是人类认识过程中的两个程序,美术课有利于两种认识相互配合发挥作用。美术教学中一方面通过感知启发学生的美感潜能;另一方面,注意发展学生视觉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直觉训练提高学生的感性知觉、审美知觉和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主动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运用美术创造性语言与人交流和合作的能力。因此,欣赏教学也要从学生的自主感受入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搞满堂灌。学生对一些艺术作品知之甚少,但目睹这些艺术品,总会有所感受和感觉,而学生不知道的正是教师设置质疑的宝贵契机。抓住这个契机,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追求新的鉴赏知识,使审美的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上升。在这一环节,要鼓励学生看和触,多渠道获得感知信息,丰富学生的审美感受。 

二、赏评环节 

在这里,笔者把美术教学中的赏析改为赏评,其目的是欣赏课要有意识地开展对美术作品的评论,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所说的“评述”。尽管在创作课中的赏析环节也有理性的分析,但不可能也不必要进行细致的评论;而在欣赏课中,细致的评论就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评论的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和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地位和价值,更重要的是对作品本身内容和形式的分析。当然,评论的深度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审美经验水平来确定。同时,评论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赏评中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应包括听、读、说等等。比如,在学生初步感受了白石老人精美作品的基础上,整理出白石老人的画作,让大家欣赏、分析、议论:“作品美在哪里?为什么那么惹人喜爱?”学生们可以分组讨论,教师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大家纷纷发言,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说,白石老人的画与真的一样,很好看,都是活生生的,充满着生命和生机。此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加以点拨:这就是艺术家作品的动人之处,他把自然界中生物的形象同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和认识融为一体,抓住最能表现生命力的特征而删掉累赘的细节,把它的活力表现出来,这就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但又形神兼备”。就以虾来说吧,同学们都觉得像极了,虾体透明,似乎活泼地在水里游动、在跳跃,但是与真的虾相比较,可以看出,虾的头、颈、足等细部都经过了提炼和概括取舍,与真的虾不一样。白石老人通过长期的仔细观察,按着自己的审美规律,进行夸张取舍,画作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激发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学生的社会意识,并转变了教师为主体的传统观念,并在共同合作中发展了教学。 

三、表现环节 

本环节实践中,教师可以把一堂欣赏课的美术作品分成两组:一组是用于赏评,另一组是用于表现。在赏评环节中通过欣赏第一组作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因为审美是美术实践活动的源泉,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文化教育。在表现环节,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表现,让学生在对第二组作品进行自由的感受和自由的赏评,鼓励个性发展。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力。个性发展唯一的目标是使个体活动自我满足、自我完成或自我实现,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和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教师主要起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使学生学会参与、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习和发展。表现是一种应用,在应用中去复习、巩固前两个环节的学习所得;表现又是一种开发,启发学生依靠直觉感受、想象和灵感,通过自由的表现去开发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表现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说、写,还可以是表现性地搞点小创作,让学生对范画作品的形式美特别是技法等形成更深刻的体验。为每个学生提供充分表现并获得成功的机会。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鼓励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喜悦和获得参与活动的乐趣。写和作不必局限在课堂以内,而应该鼓励学生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寻找感兴趣的主题,围绕主题去拓展阅读、拓展欣赏、创新构思、创新技法等。这实际上就是美术课程标准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 

四、总结环节 

这里所说的总结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中的评价环节,其目的不在于比较学生学习成果的优劣,更在于让每个学生认真归纳、概括本课学会了一些什么。既要总结本堂课所欣赏的同类美术作品的共同艺术特征,又要总结所学习到的鉴赏知识,还有所获得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经验。总结不仅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应该说和写。教师也可以借此机会向学生推荐好书、好的艺术节目等。让学生课外去欣赏、看展览、去继续延伸学习。 

总之,中学美术教育中应加强艺术欣赏,在美术欣赏教学要力求体现人文性、自主性、创造性,最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美术教育在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更好实现新美育中的新理念。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9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主要工作成效

(一)加强管理,规范办园行为

(1)加强对幼儿园保教常规的管理

①开展“幼儿园半日活动观摩”

为了规范各级各类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全面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9月份我们出台了《芮城县幼儿园一日活动常规要求》,对幼儿及保教人员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做了规范化的要求。并于10月15号在党政南北园举办了“幼儿园半日活动”观摩。观摩活动从幼儿的来园活动、早操活动开始,到教育活动、游戏活动、自由活动、生活活动、最后到离园活动的全部环节完整地展示给前来观摩学习的200多名幼儿教师。活动结束后,老师们议论说:不论是教育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还是环境创设都为我县各级各类幼儿园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我们要求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都开展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以促进全县保教质量的整体提升。

②对全县幼儿园一日常规进行检查

11月24—28日,由幼教组人员与南北园省市能手组成的检查组对全县乡镇中心幼儿园大班的一日常规活动进行了检查。通过检查,我们发现我县幼儿园一日活动的组织安排都较为科学合理,能够注重动静交替和幼儿的实践活动,教育教学行为已经朝着规范化迈开了步伐。

(2)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

自从国家提出对于社会力量办园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以来,社会力量办园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规范社会力量办园,确保幼教事业健康发展成为近年来幼教工作的重点。

①对社会力量办园进行全面的清理整顿。

3月份,我们出台了《芮城县关于清理整顿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实施方案》,并制定了《芮城县社会力量办园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文件精神,4月上旬,幼教组与职成办、教育股两个股室联合作业,检查评估了全县16所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对它们的办园资格、办园条件、办园方向、园务管理、教育教学及从业人员资格和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确保社会力量办园的正确方向,引导它们走出一条投入和产出良性循环的路子。

通过整顿,合格的园所有6个,限期整改的有7所,被取缔的有3所。

②是积极扶社会力量办园的典型。

我们通过多渠道宣传社会力量办园的典型,扶持了2—3所保教质量好、社会信誉高的社会力量办园作为示范园,以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范围,使社会力量办园学有方向,赶有目标,如:大风车幼儿园、大王新兴幼儿园等,就是社会力量办园的典范。

目前,全县共有社会力量办园15所,在园幼儿2800余名,占幼儿在园人数的三分之一,是学前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所以,规范社会力量办园行为将是我县幼儿教育一项长期的重要的工作。

(3)是加强对幼儿园安全工作的管理

“安全工作无小事”。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做好幼儿园安全工作的通知》精神,我们今年对全县幼儿园进行了两次大型的安全工作检查。一是春季开学初的安全工作排查。二是秋季开学初的安全隐患排查。检查内容包括:幼儿园安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幼儿园活动场地、器械、房舍是否安全;用水、用电等设施有无事故隐患;食堂卫生状况是否良好;消毒设施、冷藏设施是否齐全;从业人员体检是否合格;活动室、休息室是否干燥、通风;厕所是否卫生、安全;幼儿接送制度是否完善;接送车辆证件是否健全;车况是否良好;门卫值班是否认真负责等等。同时,我们要求各单位必须成立以园长为首的幼儿园安全工作领导组,针对各项具体安全工作进行排查活动,定期开会,定期培训,使每位教职工把安全工作当成头等大事,努力提高责任意识,增强安全常识,切实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使幼儿园各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安全要求,把安全工作落实到每个人头上,做到防患于未然,保证把孩子教育好、管理好,让家长放心地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同时使孩子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搭建平台,推动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为使更多的孩子接受更优质的学前教育,我们采取“资源共享、名园带动”的策略,确立了“以省级示范园和乡镇中心园为龙头,带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模式,积极促进我县学前教育水平整体提升。一是示范园教师下乡支教。南、北两大园分别派出骨干教师到农村薄弱园支教,手把手地教农村教师,使农村孩子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二是在示范园进行观摩活动,如:今年3月份的环境创设观摩,5月份的教育活动观摩,10月份的半日活动观摩。三是广泛开展城乡园“手拉手”活动,充分发挥示范园在贯彻幼教法规、传播科学理念、开展教科研等方面的示范、辐射作用,逐步形成了以示范园为中心,覆盖全县各类幼儿园的指导和服务网络。如县直南、北两大园分别拉手县西和西东五个乡镇的中心园,中心园再带动农村园,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抓教科研,大力推进素质教育

为进一步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一年来我县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纲要》,努力将《纲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转化为教师的教育行为,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逐步确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教师观,积极开展幼儿园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1)是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

园本教研是激发教师研究智慧,解决教师教育实践中所面对问题的有力举措。一年来,我县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如南园的“利用一物多玩开展幼儿园游戏活动”,北园的“利用手工活动培养幼儿的各种能力”等课题,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教研水平。教师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撰写出了许多教育随笔、观察日记、教学经验、教育论文等,使教师在实践中总结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进步。现在我们正在征集《幼儿教育探索》第十集文稿,并从中择优向省、市级推选文章60多篇。这些成果不仅凝聚着全县幼教工作者的辛勤和智慧,并且真实的记录了我县教改实验的发展历程。

(2)是开展手工活动,培养幼儿多种能力

“利用乡土资源、开展手工活动”是我县多年来一直推广的特色活动。今年我们以党政南、北园两所示范园为切入口,重新开展了更加丰富多彩的手工活动,并在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全面铺开,教师、幼儿共同收集多种自然材料、废旧物品,通过折、编、卷、撕、穿、揉、捏、搓、剪、粘、画等方法制作了形象逼真、惟妙惟肖的各种手工作品。在手工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不仅使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而且语言能力、交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3)是注重督导评估,全面提高保教质量

每年我们都要对全县幼儿园保教质量进行督导评估。今年6月份,根据《山西省幼儿园课程指南》,结合我县实际,我们整合五大领域内容,与县直南、北园业务骨干共同设计和制定了一套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测查题,对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大、中、小、托幼班的幼儿进行了全面的评估测查,以评估为杠杆促进了全县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升。

(4)是完善业务指导网络,帮助教师专业成长

为进一步加强对全县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管理、研究、指导和服务,整合教科研力量,完善县、乡幼教业务指导网络,加大对我县幼儿园保教工作的指导力度。经过层层推荐,10月份我们从全县省、市、县级保教能手中选拔出23名师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骨干教师作为县级幼教兼职教研员,为规范我县学前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专业支持

三、存在问题

(一)经费投入缺乏保障,幼教发展严重受限

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基本都是依靠家长交费来维持园所的正常运转,而解决教师的工资就占据了幼儿园相当多的经费,所剩无几的收费用于园舍建设、配套设施、办公经费等方面就极其可怜,尤其农村幼儿园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二)教师队伍以教师为主,待遇地位得不到有效保障

(1)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

我县除县直南北两个园幼儿教师有编制标准外,农村学前教育机构幼儿教师都没有编制。在我县个别联校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由于农村幼儿园教师没有编制,公办幼儿教师占的是小学教师的编制,因此公办教师所在单位就要每人每月向联校缴纳400元钱。《教师法》规定,中小学教师含幼儿教师,应该享受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但中央和省在编制关于中小学教职工新标准时,却没有涉及幼儿教师的编制问题,幼儿教师的各项待遇从政策上得不到落实。

(2)农村教师队伍结构不够优化

全县603名幼儿教师中,有415名农村幼儿教师,占全县教师总数的68%。其中教师350名,占农村幼儿教师总数的84.3%。这些幼儿教师既不同于历史上的中小学民办教师,也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身份,没有纳入教师序列由人事部门统一管理。这种似是而非的身份,使得农村幼儿教师在编制、职称评审、评奖及其继续教育等许多方面都无法获得相应的权益。

(3)农村幼儿教师待遇低,队伍不稳定

一是工资待遇低。由于农村幼儿教师没有固定的工资来源渠道,其工资主要从幼儿园收费里解决,工资相对较低。最低300/月,最高600/月,平均工资为415元,低于劳动用工最低工资标准530元。

二是队伍不稳定。由于待遇太低,导致幼儿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农村幼儿教师一般是结了婚就脱离了幼教队伍),严重影响保教质量的提高。

(三)社会力量办园发展迅速,管理却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县民办学前教育发展迅速。这些学前教育机构的存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幼儿园数量的不足,缓解了入园难的矛盾。但由于目前对民办园的审批与管理还不规范,同时,一些办园者为经济利益所驱动,为降低成本,增加赢利,或扩大班额,或克扣幼儿伙食,或低薪聘用不合格的教师和工作人员等,这些问题造成了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办园条件差,保教质量低,而且存在大量安全隐患。

(四)保教常规管理不够规范,小学化现象依然存在

虽然《纲要》颁布已经快10年了,但在我县幼儿园教育教学中,依然存在着重教育轻保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非常严重。很多教师根本不知道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是什么,更不知道《纲要》的教育理念和目标是什么了。尤其是农村幼儿教师素质低,根本就不知道该教给孩子什么,日常教学基本以识字,算题为主,更别谈注重幼儿情感、态度、能力、兴趣和习惯这些有益于幼儿终身发展的良好品质的培养了。

总之,幼儿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加强幼儿教育管理力度,规范各类幼儿园的办园行为,在幼儿园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入小学和其一生的发展打好坚实的基础,切实推进芮城幼儿教育事业健康均衡发展。

为了使我县幼教工作在新的一年开好局,起好步,把视点推向更新更高的目标,特对2011年的幼教工作做如下安排:

2011年幼教工作安排

1、推进公办标准化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农村幼儿园整体办园水平的提高。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分期分批对全县幼儿教师进行全员培训。

3、结合培训工作,在县直南北园开展全县教学观摩活动。

4、加大教科研工作力度,在县直南北园开展“丰富多彩的幼儿园游戏活动”课题实验,并向全县推广。

5、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园的管理,规范其办园行为。

6、对全县各级各类幼儿园进行分类定级,并按标准收费

7、开展新一轮的学前教育机构登记注册工作。

8、做好幼儿园布局调整工作,办有一定规模的幼儿园。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定“办人民满意教育”宗旨,进一步落实“生本教育”主导理念,坚持县域推进生本教育“理念定魂,培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实施策略,以深入广泛开展“生本德育、生本教学、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实践为重点,让学生成才、教师成长、课堂变化和学校成功。提升办学水平,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内涵、创新、和谐发展。

二、主要工作

(一)进一步推行以自主管理为核心的生本德育,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式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生本德育”方向,创新学校德育工作。继续开展“五好”教育活动(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全区组织一次成果评比展示活动。全面推行“自主管理”,初步形成区学校自主管理经验模式。加强市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中心建设,建立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鼓励教师报考心理咨询师、社工师证。加大开展多形式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学生法制教育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各学校深入研究和挖掘入学教育、班级事务管理、大小主题班会、小组建设、学校活动学生自主开展、“零教师”课堂、无人监考考试、毕业仪式等方面的“德育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阶段,坚持开展年级特色学生活动,实现由“仿”到“创”的转变,初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德育模型。

(二)进一步构建以自主课堂为内核的生本教学,探索具有特色的生本课堂教学模式

针对前期出现的“前置小研究”不够科学合理、小组合作虚假繁荣、课堂效率不高、学科特点把握不准等问题,充分发挥好教研室、教研员、生本基地学校、学科骨干教师在生本改革中引领、攻关、推广作用,教研室分学科召开生本教学专题研讨会进行重点突破,促进我区生本教育向深度、广度进军。

各学校对2013年秋季、2015年春季期末检测成绩做好对比分析,针对问题做好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按照学习——实践——反思——实践的路径做好基于问题解决模式的生本教学实践研究。根据工作学习、实践反思中的问题与发展思考,适时开展教学研究和课题研究,用教育科研助推生本教育。

继续探索完善生本教育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不同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年段的可操作方式并基本定型。重点研究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形成组建学习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规范及评价,展示小组建设成果。

研究并建立与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相匹配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制定好备课基本要求、课堂教学基本框架、学生发展性评价指南等。召开区小学生本开放性评价现场会。

(三)进一步实行以自我发展为内涵的生本管理,整体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教育局继续实施生本教育联动机制,完善指导小组和督查小组,加强生本教育研究工作指导,开展生本教育专项督导,确保生本教育实施计划在每个阶段都能达到预期目标。

区生本办围绕生本教育的深入推进构建评价机制,改革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以及评价办法。对学校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素质变化进行调研抽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通报,强力推进教师教学行为方式的转变。

召开以生本管理为主题的校长论坛。各校要建立并不断完善以降低重心、注重实效、低耗高效、跟踪反思等为特征的校本化生本管理机制,通过改革行政管理、教师管理和后勤管理,把“为教师好管而设计的管理”切实改变为“为学生发展而设计的管理”,逐步使生本理念内化为本校教职工的自觉追求。

(四)进一步实施以教师提升为重点的生本研修,多形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继续深入学习生本教育理念,做到学习实践化,实践学习化。实施“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度强化生本培训,分学校干部和教研员、核心团队和骨干教师、全体教师三个层面,分批组织到生本教育研究中心培训和全国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学习考察。本年度,力争培训教师1000人次,促进干部管理能力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

实施“榜样引领”行动,建立名师工作室制度,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教师学习研究。加大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以教育信息化助推生本教育实施。

构建校际间学习型研究共同体,推进“教育集团办学、学校联盟发展”,充分依托现有11所生本基地学校、7个教育集团作用带动薄弱学校发展。探索同区域、同类型学校“联盟发展”机制,形成具有特色的学校“联盟发展”模式。鼓励区内名校与全国生本名校结亲,吸纳先进理念,提升发展层次。

由师培中心牵头,在11所生本教育基地学校和一些发展势头良好的学校,建立学科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整合全区学科骨干和该学校的学科优势推进全区学科教学水平提升与各个学科的均衡发展。

各学校要扎实推进校本研训,基于学校实际问题,定期开展集体备课、学科教学研讨、同课异构、读书交流等活动,促进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的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五)进一步开展以激扬生命为主旨的生本活动,引导学校定位校园文化特色

在生本理念指导下,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开展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主要特征的游戏活动、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竞赛活动、演讲活动、展评活动、社团活动、科创活动等文体艺活动,唤醒学生生命、启迪学生生命、激扬学生生命。

以深化落实生本活动为主导,以规范教育行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争创“省艺术教育实验区”为契机,建立课外活动制度,广泛开展阳光体育锻炼,深入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以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和校外活动辅导站为平台,丰富学生发展内涵,拓展学生发展外延,积极开展体育艺术、兴趣特长教育等,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艺体特长、德育实践、科技创新活动项目,树立川北地区校外活动教育旗帜。

各学校要创设一些能够点燃学生心中“神圣”的、终身难忘的“学校仪式”,不断创新、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内涵,并固化成为学校独有的“形象品牌”。

(六)进一步构建“1+5”生本教育体系,形成“县域实践生本教育样板”

经过一年努力,11所基地学校在生本德育、生本课堂方面初步形成各类模式;在生本研修、生本活动、生本管理等方面初步形成经验成果。其他学校初步形成生本德育、生本课堂等基本模式和成果。

推进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教育改革 公平 质量

一、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原则

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社会发展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然而,城乡教育的巨大差距在相当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在知识结构和经济水平上难以适应城镇的生活,这对于我国的城镇化、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和和谐社会的构建构成了制约(李淼,2011)。因此,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具有十分迫切的现实意义。同时,我国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也须满足如下原则,即教育法治化原则,通过立法保障教育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益;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保证教育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配置;教育公平化原则,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公平;教育人本化原则,以道德教育为基础,摒弃标准化教育理念,尊重对人的教育选择权。

二、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教育改革的疑难问题及原因剖析

(一)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脉络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也相继走过教育事业恢复及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1984年)、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及改革起步时期(1985年―1992年)、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及改革全面展开时期(1993年―1998年)、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及改革不断推进时期(1999年―2009年)等四个时期(石中英、张夏青,2008)。而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的正式更是标志着,我国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仍将一如继往地推进全国性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教育的公平性,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杨小薇,等,2011)。

由此可知,我国自1978年以来一直秉持以公平和质量为重心的教育改革。一方面旨在通过政策保证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另一方面则是整合教育优势资源,推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通过多年的努力,也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果。高等教育发展状况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评估指标,对于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成果与发展趋势具有代表性意义。

自1999年以来,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数量整体上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始终不断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进行高等院校的建设和研究生的培养,以从整体上提高高等教育规模和教育质量。此外,普通高等学校及研究生培养单位招生人数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从整体上保持逐年递增趋势,这说明,十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也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有经济保障地接受高等教育。尤其是,2012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是达到了30%,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大众化教育,学生们已经能够享有比较公平的受教育权利。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我国将继续推进更全面的以质量与公平为重点的教育体制改革,相信未来我国除了高等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等的教育质量也将会推向新高,不同阶层、起点的学生将能更加公平地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二)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疑难问题

教育公平应该包括条件公平、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褚宏启,2010)。30年的以公平和质量为重心的教育改革,我国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石中英,张夏青,2008)。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教育改革中仍存在一些疑难问题。

1、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

当前,我国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等的教育资源的投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等的教育质量、办学规模、学生入学率和居民的受教育机会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根据表1,在政策规定的城市与农村的小学及初中师资配置上,城镇的师生配比明显要大于农村的师生配比(袁桂林,2013)。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的人数却反而比城镇义务教育阶段在读学生的数量要少许多。因而,这种配比显然是对与本就趋于弱势的农村学生来说是不利的。

2、弱势群体受教育权利与义务履行困难问题

在我国的农村及偏远地区,由于经济困难且缺乏社会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中小学入学率低、毕业率低、学历普遍较低等(李颖,王嘉毅,2007)。此外,近年来广受关注的留守儿童入学难问题和入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等也是很好的证明。

3、受教育起点公平问题

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高校为了提高当地学生的入学率,而压缩外地学子的录取名额,提高相关的入学门槛,从而破坏了教育公平原则。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在北京地区每万人有中有50.6人会被录取,在大陆范围内平均每万人则仅仅只有3.8人会被录取,而北京地区的考生人数却只占全国当年总考生人数的0.82%左右(见表2)。

4、没有对道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育质量的高低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顾明远,1990)而道德素质是一个人质量高低的关键要素之一(张晓平,2007)。当前,我国的教育仍是以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对于学生的道德塑造放在次要甚至是不重要的位置,对中华道德文化精粹的传播比较轻视,以致学生们普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与道德未能给予足够的尊重。从而制约了学生在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降低了教育的质量。

(三)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中国教育改革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充分理解教育改革中问题的原因,是实事求是、科学推进教育规划与改革的基础(吴康宁,2010)。

首先,导致这些问题的一种重要原因是我国在推进工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乡的教育政策、投资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刘世清,2005)。这使得城乡居民的经济水平、教育资源、知识结构等差距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扩大,从而极大地破坏了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和教育公平原则。比如在2006年提出进一步提高公共经费标准,要求2012年实现小学的公共经费标准和中学的公费标准达到300元和500元。而此时北京和上海的相应经费标准已经达到3000元和5000元。显然,两者差距巨大。

其次,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比如,对于有经济困难的适龄学生等弱势群体的入学问题,我国仍没有建立一个健全的教育资源补偿制度,从而难以平衡受教育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并保障经济困难的学生履行其受教育的权利与义务。

第三,教育督导和问责力度不强同样是造成改革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从省到县,从中央到地方,支撑教育全面发展的信息公开机制、问责奖惩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等还有待建立并完善,以使改革的目标、内容,教育资源的规划与运用等得到政府与全体公民的监督。

最后,我国庞大的教育人口和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国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和公民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望之间的矛盾等同样给我国的教育改革带来重重困难。

三、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构想

(一)推进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措施

在我国城镇化与现代化建设不断深入的新的历史时期,推进我国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在这一历史时期,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在教育法治化原则、教育资源市场化原则、教育公平化原则和教育人本化原则等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之上,须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监督与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证。同时努力平衡各阶层的利益,在政策上保障稀缺的教育资源具有独立性与民主性,并通过法律强制保证政策的合法性。

二是建立有效的教育资源补偿制度,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稀缺的学校和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等的资源补偿,努力均衡政府资源投入、学校办学规模、地方经济水平等之间的关系,促进各相关方利益平衡并协调发展。

三是加强教育监督力度和问责力度。将教育责任由上到下进行细致地划分和明确,并通过建立信息公开机制,使教育改革与实施过程能够得到全体公民和政府的充分监督。此外,建立恰当的问责标准,对破坏教育公平等原则的相关机构个人进行合理问责,保障教育改革进程的公平、有序。

四是充分运用市场工具来引导学生行使其择校的权利。鼓励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建立私立学校,并引导私立学校参与同公立学校的竞争,从而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发展,还能通过竞争促进教育的公平性、提高教育质量。

五是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在对学生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道德(如仁、爱等)等精神文化的传播,从而培养出道德水准高的合格社会公民,促进我国经济、政治、精神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二)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教育改革发展效应分析

受教育权利作为国家规定的公民所具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不仅代表着国家的意志,还象征着个人对自我实现的向往(冯光娣,2012)。在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基数庞大、教育资源有限的我国,推进以公平和质量为重点的改革具有深远的社会效益。

首先,有助于科学地规划教育资源的投入与分配,提高落后地区的受教育水平,从而缩小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差距,促进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其次,能够为国家培养出道德素养高的高质量人才,提高全民的道德文化素质水平,从而不仅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还能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最后,它还能通过社会良性互动,通过教育公平带动就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地位平等,从而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结论

教育权利是国家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公民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应当是公民对国家对社会的一项基本诉求。30余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教育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改革中仍存在着一些疑难问题。

本文一方面对我国30年来的教育改革脉络进行了细致梳理,指明我国未来的教育改革仍将秉持质量和公平两个发展基点。另一方面,通过对这些疑难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我国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资源平衡及补偿制度、教育资源监督与问责制度等,并且有必要通过市场工具调动社会资源投入教育事业以解决我国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和有限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此外,以德为本,素质教育不应过重偏向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应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随着以质量与公平为重点的教育改革的继续深入,相信在未来,我国的经济、政治、精神文化、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等均会推向更高的水平,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也将会向全面协调发展迈进新的一步。

参考文献:

[1]李淼.和谐社会阈下的城乡二元结构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石中英,张夏青. 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N].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5): 22―32

[3]杨小微.近五年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及其研究的进展报告[J].基础教育,2011(3):5―19

[4]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打破城乡教育二元结构的制度瓶颈[J].教育研究,2010(11):3―11

[5]袁桂林.中国农村教育发展问题[J].社会科学论坛,2013(3):132―145

[6]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29―31

[7]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一卷)[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4)

[8]张晓平.农村基层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7(10)

[9]吴康宁.中国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这么难[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0(4):10―19

[10]刘世清.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问题与政策建议[J].教育科学,2005(3):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