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对我国对我国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国内保护《TRIPS 协议》对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知识产权给予了较高的保护, 但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国内保护《TRIPS 协议》对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知识产权给予了较高的保护, 但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

【关键词】 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 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

【本页关键词】教育论文 职称论文 职称期刊

【正文】

对我国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建立严格的知识产权国内保护《TRIPS 协议》对发达国家所关注的知识产权给予了较高的保护, 但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如地理标志、传统知识、技术秘密、遗传资源等却没有给予应有的保护, 我国如果希望在国际竞争中保持本国具有知识产权优势产品的竞争力, 不为他人轻易获取、模仿, 只有依靠本国完善的国内立法。只有通过对我国具有优势的知识产权建立严格的国内保护制度, 才能使得我国的知识产权在相对滞后的状态下获得相对优势, 保护国内市场, 支持相关产品的国外竞争;同时也可获得他国的尊重, 使得外国对我国设置知识产权法律障碍时有所顾及。首先, 完善我国的地理标志保护制度。改变目前地理标志保护双轨制下立法冲突、管理冲突的状态, 应当以专门立法模式保护地理标志,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保护法》, 对地理标志实施全方位的保护。, 国外许多具有地理标志优势的发展中国家都有各自的地理标志保护专门立法。如果我国产品以自然品质特点与完善的立法保护相集合, 发挥品质优势、环保优势、与易于识别的标志优势, 则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突破他国贸易壁垒, 参与竞争的能力将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二, 对传统知识通过技术秘密法、商业秘密法严格保护。目前发展中国家拥有宝贵的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被发达国家不断窃取、盗用或以低廉价格利用着。而我国对传统知识的保护方面的多处于立法空白状态, 使得我国含有传统知识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如同没有保护的婴儿, 随时面临被剥夺、盗窃、复制、侵犯, 使得多少年传承下来的知识瞬间失去。因此, 希望使得我国外贸增长具有持续性, 传统知识的保护刻不容缓。第三, 建立严格、完善、可操作的遗传资源保护制度。我国的生物遗传资源曾令人骄傲。我国拥有高等植物30000 余种, 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目前遗传资源在管理、获得、管理方面都存在着空白, 而一些发达国家扮演着“生物海盗”的角色。为保持我国在遗传资源上的知识产权优势, 应立即产生有关专门立法, 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政府批准, 不得向国外提供遗传资源或进口遗传资源, 并规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进出口程序与渠道。对国内私人应对外国知识产权司法或准司法程序的支持机制缺失及弥补如果希望依靠国内私人的力量来跨越外国以国家力量, 行政的量设置的知识产权法律障碍是不现实的。但目前我国企业面临外国设置的知识产权法律障碍时, 都是凭借的私人的力量去面对, 结果是极少数能够成功跨越, 大多数是黯然离开。实际上应对贸易摩擦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又十分紧迫的系统工程, 需要我们的政府、进出口企业和各种中介组织紧密配合, 共同努力。其中政府的引导、服务、协调、补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制定、实施其知识产权战略时, 政府对与知识产权发展有关的产业公权介入,资金支持、服务咨询的特点十分明显。发达国家尚且如此, 我国政府、中介组织更是应当加大投入。我国应对外国反倾销贸易诉讼中的“四体联动”机制值得借鉴, 在“四体联动”工作机制中,企业, 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 商务部,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联合行动, 应对外国的反倾销诉讼。实践证明“四体联动”机制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上述机制仅适用与反倾销诉讼。对于国内私人应对外国知识产权司法或准司法程序的支持机制缺失的问题, 我国不能等到大量案件扑面而来时, 才考虑对策。应当尽早建立由较高机构负责并资助, 行业中介、服务咨询机构广泛参与的支持机制; 且该机制应制度化, 具有长期性与可靠性。综上所述, 我国只有本着对内自我完善, 对外积极反击的方针修缮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 才能做到私人、社会、国家协力合作的机制, 才能有力地支持我国的相关产业突破国外法律障碍, 使我国与知识产权有关产品通行于国际市场, 取得知识产权利益分配的最大化__

【文章来源】/article/83/7505.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环境;教师专业发展;资源共享;微信公众平台;教育论坛

引言

21世纪以来,日新月异的网络信息技术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多元的途径,也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需要教师立足校本,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加快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正好,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提高素养, 促进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我作为一个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年轻教育工作者,我将结合自己的切身经历,谈谈我对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看法。

1 教育专业化的概念

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由新手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具体来说“教师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专业自主、专业价值观、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由低到高,逐渐符合教师专业人员标准的过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经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

《现代企业教育》中总结:教师专业化发展(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有时也简称为教师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其基本含义包括:(1)教师专业既包括学科专业性,也包括教育专业性,国家对教师任职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的要求;(2)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3)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4)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专业化也是一个发展的概念,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征

2.1 教师专业化发展借助网络信息技术的背景

新世纪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为应对新挑战,教师必须朝着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发展。依靠传统教学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教师的发展需求:

2.1.1 传统的教学模式弊端日趋明显 。几十年形成的固定应试教育授课模式,让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学生无法提升学习的兴趣。如果教师不面对问题,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切实把网络的发展融入到教学中,必将会被现实淘汰,在很大程度上更会阻碍教育事业的发展。

2.1.2 网络教学的优势日趋凸现。网络资源丰富,又具有互动灵活性,利用网络开展校本培训,正好能弥补传统继续教育中的问题。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学校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网络这一快捷手段弥补不足;

2.1.3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起的网络管理平台,为师生之间开辟了超越时空的研讨新天地。QQ,微信等通讯手段和交流方式的流行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新的交流方式和平台。

2.2 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哪些优势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多种方式,但是,经过这今年的实践证明,显然,利用好网络资源,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有效,最便捷的方法。网络环境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它自己独特的优势:

2.2.1 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无论资源的内容还是形式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资源的内容包含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以及同一学科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知识;能够满足不同领域,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要求。资源的形式包括文档、图形图像、音频、视频、虚拟空间等等。比如近两年出现的大学公开课和精品课程,给教师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2.2.2 丰富的学习与教学手段。网络环境中,信息工具的更新迅速快、功能强大,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教学的手段。学习活动中,教师利用信息工具学习和交流理论和实践知识,促进知识建构,扩充知识结构; 教学实践中, 教师利用信息工具组织和呈现知识,多样化地展现知识内涵协助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吸收和应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外语教学中,通过纯正的外语视频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够切实的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而不是我们传统教学当中教条式的灌输主义。

2.2.3 知识成果的传播速度快。知识成果包括学科知识成果与教育领域的知识成果。新的知识成果产生后,通过微博,博客,微信,专业学科网站上传分享等网络形式迅速传播与蔓延。教师能即时获取新的知识成果,经过学习、吸收和理解之后,把他人的优秀教学成果融入进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快速在教学实践中应用和推广。知识成果的迅速传播大大缩短了成果的转化周期,提高了成果应用效率和效益。

2.2.4 高效的交流协商。教师与同行借助网络工具就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经验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并针对教学难题展开讨论和协商,获得有益的方法和经验;教师与教学专家进行咨询交流, 获得有益的指导和帮助,解决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与困惑,促进知识和技能跨越式地发展;教师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和思想观念等等,从而更好地引导、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

2.2.5 广泛的协作学习与研究。不同区域的教师能通过互联网络, 实时或非实时地开展协作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师通过网络化的协作学习与研究,科学分工,优势互补,提升了学习和研究的实力,能够胜任综合性的、复杂的学习和研究任务。协作的广泛性还体现在学科领域上,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能聚集、融合在一起,开展跨学科的协作学习和研究活动。

3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途径

3.1 要有效实行资源共享

当今,教师专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丰富、多样化的网络资源, 以及开放式的资源共享环境。因此,无论是大到学校还是小到一个班级,教育管理者和工作者需要制定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鼓励资源创新,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同时,优化资源共享的环境,合理筛选,利用网络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的效率。

3.2 要提高网上教学和交流的能力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课本教学已经不再是教学的唯一形式,能够真正实行网上教学和交流是当前教学形势对教师的迫切要求。因此,教师要能够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网上备课、网上虚拟课堂教学、网上辅导、网上答疑解惑和网上批改作业等。而且,在网络教学中,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要深刻认识到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更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更多的是组织学生一起探究和学习新的知识,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更。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师也是一个学习者,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师生应该是平等的。

教师要能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能收发电子邮件,能在网上与学生进行在线交流,尤其是要利用好当前流行的QQ,微信,微博等实时交流软件。组织学生进行网上专题讨论和开展科学研究,与其他教师在网上交流教学心得体会等。借助这些网络资源,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3.3 要以学校或年级教研讨论为平台,,积极开展网络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教师合作研究、发挥教师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又为集体备课插上了双翼。依托学校或年级专门开设的教学教研论坛平台,开展网络集体备课,是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网络集体备课不仅是教师利用网络寻找资料、制作课件,更是本校教师之间、本地区各校教师之间、不同地区各校教师之间利用网络平台实现立体备课,使集体备课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集体备课的内容也由传统意义上的集体备教案,发展到以备学生、备教学设计为核心的全方位、多角度、综合性备课。教师之间的合作在网络环境下得到实现。网络环境下集体备课的最大优势是:只要登上备课平台,教师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和其他教师交流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这就弥补了传统集体备课的备课人数、备课时间、备课资源、备课地点有限的种种不足。

3.4 要在校本培训基础上,建立网络资源平台,提高教师专业技能

在《教师专业化制度的改善》中提到,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遵循坚持以校本培训为主的原则,在上级统一培训的基础上,学校集中力量对教师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4.1 建设先进的资源库运行环境,创造有利于资源共享的条件 。信息技术中的大量资料,为教师备课、上课、开展教学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素材,为师生吸取新的教法、学法及教学观念的转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每隔一段时间,教师都要把自己教学第一手资料传送到一定的教育资源库,建构一定的教育资源网络体系。

3.4.2 创建校园网络教学资源。建立校园网站,建议包括如下内容:教研新闻、课程改革、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教研论坛、教研论文、教研计划、教研通知、学科动态、教学论文、教学设计、课外活动等栏目。还可创建教育论坛或教育博客网,微博官方账号,微信公众平台,为教师提供大量及时的信息,保证有充分的信息流入本组织,有知识的自由传播和创新。

3.4.3 创建网络教学环境,培养教师较强的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能力。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资源的特点:信息资源永远开放;传播媒介多向交流;知识是跨越时空限制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是:开放性与全球化;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学习内容选择的自由性和个性化;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它既可以进行个别化教学,又可以进行协作型教学,还可以将“个别化”与“协作型”二者结合起来。

3.5 利用好社会性软件

社会性软件具有简易性、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及时性等特点。社会性软件的广泛应用在个体知识和共享知识的组织和管理、社会网络的构建、促进个体主体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常见的社会性软件有:即时通讯工具、e -Mail、博客、微博,微信等等。为了使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教师使用社会性软件的效率和质量。

3.5.1 开展社会性软件的技能培训。使教师快速了解社会性软件的性能、功效和用途,掌握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术, 巧妙地应用社会性软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提高学习和教学活动的效率。

3.5.2 提高教师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意识。意识到社会性软件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调动使用社会性软件的积极性; 意识到社会性软件在个人专业发展上的需求,选择合适的社会性软件开展教、学活动;意识到社会性软件在知识构建上的意义,鼓励教师在软件所形成的社会网络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观点、思想和知识的交流和协商,以实现问题的解决和知识的探索。

3.5.3 制定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在自主学习、交流协商、专题讨论、咨询服务、协作研究、评价反思等模式中选用合适的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探索和反思;努力提高社会性软件的使用效率,使社会性软件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工具;鼓励教师评价利用社会性软件进行学习和研究的效果,不断改进知识和技能提升的方法和途径,科学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可以说,今天教师专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环境,教师只有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地去学习,体会网络的巨大功效,把网络的有效因素融入到自身的学习和教学中,才能在信息化时代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网络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新途径的探究 》 李强等著 2010.7

[2]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赵慧丽著 2011.11

[3] 《新时期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及品质》 刘学金著 2009.8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161-02

随着高等教育作用的凸显及其被社会各界普遍关注,高校间的竞争愈加激烈。我国高校竞争的产生与不断加剧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经济体制的转变,使得高校地位与教育资源主要由政府计划分配转向由市场分配,即高校要想提升市场中的地位并取得更多的教育资源则必须要参与市场竞争;其次,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需求多样化发展,我国高校出现了数量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张、学费上涨等现象,社会各界特别是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政府等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关注并需要了解高等教育质量和高校的发展状况,学生及家长以此为衡量“投入产出比”的依据、用人单位以此为制订招聘计划的依据、政府部门以此为划拨财政经费的依据等,这增强了高校对教育市场和资源的争夺意识,加剧了高校间的竞争。再次,随着知识全球化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步伐的加快,各个高校已不再满足于只在本国范围内争夺有限的教育资源,而是把竞争范围扩大到全球范围内,从而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争夺教育资源的竞争格局。最后,高等教育财政出现短缺,不管是公立高校还是民办高校,从政府取得的财政资金越来越少,高校不得不寻找各种筹资渠道,保证高校正常运行和顺利发展,这更是加剧了各高校对教育资源的争夺。因此,高校如何应对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与持续发展是每一所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高等教育领域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以后,很多学者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给出了高校核心竞争力定义。但高校是具有特殊组织特性的教育组织,不同的人对其本质特征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因而学者们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与界定存在一定的差异,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优势学科这一核心要素构成的,优势学科对高校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学科发展水平直接决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高低。

二、高校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所独有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特色和竞争优势来源于高校基础资源的投入、对核心要素进行有效整合的特有能力、先进的校园文化、良好的社会声誉等。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核心竞争力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并结合高校的组织特性与发展特点,将高校核心竞争力概括为两部分:一是高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必须投入的核心要素;二是获取竞争优势的独特能力。其中,核心要素包括人力资源、学科资源和无形资源;独特能力包括人才培养能力和科研能力。

(一)人力资源

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人才资源在利用高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时所形成的整体的竞争能力,因此,人力资源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谁拥有一流的人才,谁就能够在某个领域中占有优势地位,从而为高校形成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人力资源不仅包括优秀的师资队伍,还包括优质的生源。一方面,师资队伍是高校对优秀人才资源的储备和能继续开发的潜力,是高校创造价值、形成竞争优势重要而直接的力量。高校聘用的教授、两院院士、教学名师等都是长时间为高校工作的人员,他们为高校很好地完成教学与科研任务发挥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最终表现为市场对毕业生的容纳程度和认可程度,而毕业生的质量与学生生源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因而优质生源也是影响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人力资源的构成要素包括:中科院、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全国教学名师;教师的学历结构;师生比;生源质量等。

(二)学科资源

“学科是某一科学领域或某一门科学的分支,是人类经过长期的探索、经验的积累和知识创造而形成的科学分类,是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高校学科的内涵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教学科目”或者是具体的某个专业,而已形成了包容性较强的知识体系和具有管理能力的办学实体。学科是连接高校教学人员、科研力量、各项科研活动、筹备教育资金和人才培养的基点,是高校履行职能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因而在高校中,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职能主要由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来承担;高水平的科研活动也是基于学科的基本设施、学术团队等进行的。总之,“没有一流的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学科在高校中的核心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优势学科的培育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学科资源的构成要素包括:高校拥有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的情况;国家重点学科数量;拥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学科建设基地的情况。

(三)无形资源

以上阐述的是核心要素中的有形资源,而文化、社会声誉等无形资源作为竞争资源的一种,也是影响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无形资源的形成需要经历长时间的积累与积淀,是最具备难以模仿性的资源的,因而无形资源也是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无形资源包括校园文化和社会声誉。

“校园文化是指围绕高校职能建立起来的一套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习惯、制度体系、建筑风格等的集合体。”即校园文化是学校维持团结的精神力量,是高校全体师生共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构成师生独特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氛围,并以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吸引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为目标。校园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高校全体师生的价值观、行为方式、语言习惯、人文情怀、高校的制度规范等因素。

社会声誉是高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形成的、重要的无形资产,是高校文化优势和实力的体现。声誉一旦形成,就是高校独一无二的重要资源,也可以说声誉既是高校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备资源。这种资源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能带来一系列的良性循环,因而高校都非常重视社会声誉的提升。社会声誉作为高校重要的无形资源,关系到高校的生源质量、毕业生的就业市场、社会各界的支持等直接影响高校生存和发展的教育资源,社会声誉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高校核心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决定了高校对教育资源的获取能力,也决定了高校的进一步发展。衡量高校社会声誉的要素包括:社会各界的捐赠、高校年招生计划完成率、学生的第一志愿填报率等。

(四)人才培养能力

人才培养能力是指高校基于基本职能培养目标人才的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包括人才培养的层次、数量和质量。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第二届中外校长论坛上谈到,“在中国高等教育逐步大众化的今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应是多样化的,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也应有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只要办出成绩,就该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才是一种良性循环。”即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应该注重各类、各层次人才的培养,这样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层次的构成要素包括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点、留学生。

高校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提高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技术革命带来的挑战,培养各种专门人才、高水平人才并满足社会人才多样化需求,是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升学率、毕业生就业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

(五)科研能力

科研活动不仅可以为高校发展筹集资金、增强科研竞争力,还有助于吸引优秀师资和优质生源,增强高校人才竞争力。科研能力是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之一,是社会各界用来评价高校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努力创造自己的学术优势,同时结合经济、社会与科技发展的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不断提高科研实力、构建某些领域的科研优势。科研能力的构成要素包括:承担国家科研项目情况;在SCI、EI、ISTP、CSTPCD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人均科研经费;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果奖、国家自然科学奖的情况;科研成果转化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毛亚庆,夏仕武.何谓大学核心竞争力[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3(2):108-112.

[2] 张红波.试论高校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J].科技与管理,2004,(2):136-138.

[3] 王建红.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一个新视角[J].现代教育论坛,2009,(2):42-45.

[4] 施鲁莎.论大学文化与高校核心竞争力[J].盐城工学院学报,2010,23(4):67-70.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上世纪末,随着因特网的兴起,我国的远程教育在经历了函授教育和广播电视教育两个发展阶段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网络教育阶段,即现代远程教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是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参与后的远程教育,是远程教育的最新形态。

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6年的历程,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一)实施机构形成系统,规模日益扩大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实施机构,主要为三个系统:

1.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电大始建于1978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814所地市级电大分校、1742所县级电大分校以及17076个教学点(班)组成的学科齐全、功能完备、特色突出、面向基层的庞大的远程教育系统。截至2003年末,在册学员为150万人,是目前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主力部队。

2.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自从1999年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邮电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4所高校作为启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第一批试点高校以来,到现在,试点高校已发展为67所,在册学员80万人(加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试点高校共68所,在册学员230万人),是我国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另一支主力军。

3.面向中小学的网校。约200多所,也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重要力量。

(二)“三件”建设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6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三件”(硬件、软件、潜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发展速度是很快的。

1.硬件建设,即基础设施的建设。已初步建成了计算机网络与卫星网络相结合的、覆盖全国城乡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到2002年底,全国中小学建成的校园网已达到26000多个,比2001年翻了一番多;全国已有70%左右高校建立了校园网,450所高校实现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及因特网的互联。2004年12月25日,国家发展委、教育部等8部委联合宣布,中国第一个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正式开通,使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术性计算机网络,这说明我国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开发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到2004年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基本结束,20个省级试点单位已建设教学光盘播放点20977个,卫星教学接收点48605个,计算机教室7094间。

2.软件建设,主要是网络课程与数字教材的建设。目前试点高校现代远程教育开设专业已覆盖工学、管理学、医学、文学、理学、农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哲学等十大学科门类,共153种专业,开设课程总数达1.8万门(包括高职、本科和部分研究生班的课程)。2004年,教育部征集、遴选、审核了34家出版单位选送的1116个条目、5272盘片的教学光盘,提供给中小学使用;教育部—李嘉诚西部教育扶贫项目,建成了总容量达200GB的教学资源库;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以平均每周4G的数量,通过卫星IP广播向西部中小学免费提供教学资源;中国教育电视台,每天安排11个半小时的空中课堂电视节目和教育部网站信息广播节目。这些举措,对推进中小学特别是西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

3.潜件建设,主要是理论、方法的建设。6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园地也是百花盛开,景色喜人。发表了一大批学术论文,出版的理论专著也不少,在我的案头就有6部,都是近几年出版的。2001年,有丁兴富编著的《远程教育学》、李力著《现代远程教育论》、钟志贤著《远程教育导论》;2003年,有杨改学主编的《现代远程教育》;2004年,有谢新观主编的《远程教育原理》、田屹、周虹主编的《远程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关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不少教师在总结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有参考价值的远程教学模式,如利用互联网及卫星传播授课模式;基于多媒体网络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利用网上资源自主学习模式;基于互联网的协作学习模式等。

二、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6年快速发展,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问题是:

(一)高等现代远程教育的结构、分布和定位问题

试点高校网络学院的办学层次结构、专业类型结构及校外学习中心的分布不尽合理。办学层次,多数高校主要举办高中起点本科、专科起点本科、高中起点大专;专业设置,集中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法学、工商管理、英语、会计、国际经济和贸易等专业;地域分布,东多西少,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地区,西部(西南、西北)广大地区仅占13%。办学层次和专业类别表现为单一和趋同,未能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影响到各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定位问题很不明确。有的定位为成人教育,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有的定位为大学后继续教育,主要培养研究型人才;有的定位为传统高等教育的补充,以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为主,进行学历教育;有的定位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以非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为主,等等。如何找准自身的定位,这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的5个不足问题

目前,在现代远程教育实施中,人们遇到的问题,主要是5个不足:资金不足、网上资源不足、技术支持不足、专业人员不足、理论指导不足。

1.资金不足。现代远程教育本具有降低成本的优势,但这个优势,只有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时才能显示出来。据贝茨研究:传统院校成本曲线起点低,表示其固定成本较低,但随着招生人数的增长,总成本增长较快,曲线上升较陡。现代远程院校成本曲线起点较高,即其固定成本较高,这是因为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开办时需要一笔可观的投资,但是,随着学生人数的增长,其总成本增长较慢,曲线上升平缓,当院校规模大,学生总数多时,现代远程教学成本效益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尚处在起步阶段,不论是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专业人员培训等等,都需要有大量的资金投入,虽然政府每年都有巨额拨款,但仍未能满足发展的实际需要,这是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2.网上资源不足。目前的基本情况是:一方面互联网上的资源浩如烟海,一方面可以真正用于远程教育学与教的资源寥若晨星。近几年来,有关出版部门编制了为数不少的数字化教材,但适用的优质课件不多;各网校之间彼此互不开放,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网上资源死链多,不能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当前发展中存在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3.技术支持不足。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环境建设,主要是信息通道的硬件设施以及相应的软件系统,包括天地网合一远程教育平台、卫星教学收视点和教学光盘播放点远程教育平台、网络教学支撑软件平台等的构建还不完善,不能满足远程教育的教与学对技术支持的需求。这也是当前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4.专业人员不足。专业人员包括高等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教学人员和中小学的网管人员、信息技术教师等。按照英国开放大学的标准:每50个学生一个教师,2003年,我国从事高等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试点高校本部的教职工为1.9万人,专业人员并不算少,但素质有待提高。专业人员不足,主要是中小学的网管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据有关统计数据,中小学网管人员和信息技术教师算上兼职的平均每个学校只有2~3名,数量是不足的。这也是当前发展中的一个问题。

5.理论指导不足。在现代远程教育的实践中,还没有完全摆脱瞎子摸象、小马过河的境地。为什么我们有些网络系统的建设,如校园网、城域网、网络教室的建设不尽如人意?为什么我们开发的许多电子教材、网络课件进不了课堂,不受师生的欢迎?为什么我们有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仍不成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实践活动缺乏科学理论的照明,没有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这是当前发展中的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也是最易为人们忽略的问题。

转贴于 三、深入发展的思考

当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正在从快速发展期转到深入发展期,其主要标志是:发展重心有所转移,从重数量的扩大转到重质量的提升。如何深入发展?需对以下两个问题进行认真思考。

(一)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

1、调整结构和布局,找准自身的定位

要解决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结构、布局和定位问题,应先对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性质、对象、任务有明确的认识。我曾查阅不少有关的学术论文、理论专著和教材,试图从中找到关于这个带根本性问题的明确答案,但是没有找到。看来我们这个领域的理论工作者,有必要在这方面作点深入细致的研究,以填补这个空白。这里我想谈一点个人对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向同行们请教。我认为,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的性质是继续教育,其对象是成人。其特征是:在职教育与离职教育(全日制)相结合,以在职教育为主;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以非学历教育为主;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面对面)相结合,以在线学习为主。其根本任务是推进全民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变沉重的人口负担为人力资源优势。其培养目标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网络教育与现代远程教育不是等同的概念,现代远程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则是等同的。我同意“网络教育功能有两个”的观点,一个是“面向社会的教育服务”,另一个是“面向校园内部网络教育课程建设以及促进校园内部信息化建设”。但这是执行网络教育不同的两个机构(网络教育学院和网络中心)所分别具有的。目前,有的高校将两个机构合在一起,两个牌子一套人马,这样做是可以的,而且是较好的。但作为网络学院,它是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机构,其服务对象仍应是成人。

关于调整普通高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办学层次、专业类型、布局和定位,我赞成以下的这种主张和做法:应当依据所在学校的性质、类别来定位和确定办学层次,如清华大学系重点研究型大学,该校网络教育学院的定位是大学后继续教育,以非学历教育和在职教育为主,办学层次以研究生教育为主,这是比较恰当的;应当依据所在学校的特色、优势,并面向市场、面向在职人员的学习需求来确定专业与课程设置,力求避免单一和趋同;在考虑布局时,应多一点关注西部和农村。

2.着力解决5个不足问题

最近,在报刊上看到有些文章中对解决5个不足问题提出了不少建议和思路,如果能确立一个专题,对此进行梳理,综合分析研究,这将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里,我想做的是对思考解决5个不足问题时,需要多一点关注的几个方面提出一点意见。

(1)思考资金不足问题时,多一点关注:调整两个比例和树立一个观念。

调整两个比例:

①资金投入比例。据有关调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资金投入比例大致是:学校自筹占53.8%;国家扶助占5.1%;地方政府拨款占17.6%;企业投资占2.6%。这个比例说明,资金投入主要靠学校自筹。为了促进深入发展,似有对此比例作适当调整的必要,应加大政府的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学校、企业为辅。

②资金分配比例。据有关调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建设资金分配比例大致是:硬件建设占67%;软件开发占17%;人员培训8.6%。这个比例是不够合理的。容易形成重硬轻软、重建轻用的现象,降低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应作适当调整。西方国家的经验,资金使用分配在硬件、软件、培训方面大致是4∶3∶3,或各占1/3。这种做法值得参考。

树立一个观念:成本/效益观。实施现代远程教育,无论做哪项工作: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教师和专业人员培训,都要讲求效益,在进行工程或课件设计时,要对成本投入及可能产生的效益:教育教学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进行综合分析,特别是教育教学效益,一定要认真考虑它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率、扩大教育教学规模、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方面可能起的作用,力争做到低投入高效益。

(2)思考解决网上资源不足问题时,多一点关注:网上精品课程和优秀学科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衡量是否精品、是否优秀的标准是:①全新的教学理念;②丰厚的教学资源;③先进的教学技术;④探究的教学模式;⑤规范的教学管理。

(3)思考解决技术支持不足问题时,多一点关注:各项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4)思考解决专业人员不足问题时,多一点关注:制定各类专业人员的标准和校本培训。

(5)思考解决理论指导不足问题时,多一点关注:4种相关理论(多元智能、混合学习、创新推广、绩效技术),特别是混合学习理论的学习与应用。混合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近几年来,国外特别是美国教育技术界日渐流行的一种学习观点和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混合的信息传递通道比单一的信息传递通道能取得较大的教学效益。应该依据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选择信息通道,把在线学习与离线(面对面)的学习方式,现代的与传统的教学媒体,接受的—探究的、自主的—协作的学习方法等的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这种学习理论与现代远程教育实践有着较直接较密切的关系,对推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深入发展,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

(二)深入发展:路在何方

2004年8月5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校长柏林格的报告中说:“在美国几乎所有大学的网上教学活动开展得都不很成功”,“目前还没有哪一所大学的做法能够真正把互联网与教学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中国教育报,2004.8.6)。这里告诉我们,美国的高等网络远程教育办得不很成功,主要是没有找到一个真正把互联网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好办法。美国没有找到,中国找到了吗?恐怕还不能说真正找到了,还需要在今后深入发展中继续去找。到哪里去找?深入发展,路在何方?根据我国几十年办电化教育——信息化教育的经验,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样回答:路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是以人为本,强调三个发展:社会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持续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办现代远程教育,就是我们的办学、教学,都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实现全体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为总目标。

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就是办现代远程教育,无论做什么事: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基本理论研究等,都要同时想到并依赖两个方面: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不能只是想到并依赖一个方面。要牢记并实践这个公式: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现代信息技术=成功的现代远程教育

要想让现代远程教育腾飞,必须给它同时插上这两只翅膀,一只翅膀飞不起来,两只才能腾飞。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这是中国信息化教育发展之路,也是深入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的中国之路。走这条路,我们才可以找到真正地把互联网与教学结合起来的好办法,使现代远程教育得到全面的、协调的、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尧学.现代远程教育:挑战不容回避[J].中国教育报,2004-11-5

[2]曾祥翊等.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及其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4,(9-11)

快速发表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学物理综合班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7-0041-02

科技创新是新世纪发展的主题,在知识经济时代,持续不断的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人才是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掌握扎实的数学物理基础的、高层次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型人才,对推进社会生产力大踏步前进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适应新时期科技发展和社会需要,培养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高素质的、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研究型人才。从2010年开始,福州大学根据国内外数学物理专业人才培养需求的变化,组建了数学物理综合班(简称:数理综合班),目的是探索出一条符合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型数学物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使我国数学物理专业人才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争取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有较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数学物理基础厚实的、具有精英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发展的战略眼光,强烈的敬业精神和求知欲望,踏实的工作作风,较强的创新意识;在知识结构上,理科功底扎实,具备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具有较强的知识衍生能力,是未来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开拓者;在能力结构上,着重培养三种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创造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设计能力、科学研究与开发能力)。在继续教育方面,将为硕士研究生乃至博士研究生教育提供优质生源。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并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和培养模式。

一、实施特色鲜明的培养措施

1.淘汰机制的引入是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质量保证

数理综合班生源的选拔遵循优中选优的政策。通常情况下,每界数理综合班招收50名学生,其中在福建省提前批次录取40名品学兼优的同学。另外10名从全校外省考入福州大学的新生中择优选拔,从而保证数理综合班有一支高素质的学生队伍。四年本科结束以后,数理综合班品学兼优的学生将被免试保送进硕士阶段学习。基于这样一个培养方针,为了保证学生质量,数理综合班管理上引入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淘汰机制,在公平竞争的原则下实行优胜劣汰政策。分别在第一学期期末和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时,进行两轮竞争淘汰。

第一轮淘汰设在第一学期结束后,根据数理综合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评定,实行末位淘汰制,将有5~10名学生被分流到其他专业(数学专业或者物理专业)继续学习。同时在自愿报名的前提下,从数学和物理专业选择5~10名有志未来从事数学和物理基础研究的特别优秀的学生充实到数理综合班。第二轮淘汰设在第四学年毕业推荐免试研究生时,数理综合班同学在差额推荐免试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情况下,仍有部分学生无法直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综合考核不达标的同学将无缘保送研究生。这个阶段被淘汰的学生如果达到本科毕业的要求,将授予学士学位,并发放本科毕业证。同学可以自主选择直接就业还是考研究生。

淘汰机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可以鞭策数理综合班学生努力学习,积极进取。另一方面,淘汰机制也给数学和物理专业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进入数理综合班学习的机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数学和物理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被淘汰的数理综合班学生如果能努力学习,仍有机会考取研究生继续学习。淘汰机制坚持公开透明、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原则。在操作过程中,主要参考因素包括:①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名;②学生的日常表现;③学生科研能力,以及科研论文的发表、科研立项等情况;④学术委员会、数理综合班主任和学生导师对学生科研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价;⑤推荐免试研究生时还须经过专家组的严格考核打分。淘汰机制的引入,增强了数理综合班学生的竞争意识,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质量保证。这样的良性竞争使同学们形成了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为日后从事研究工作打下了较扎实的基础。

2.培养方案基础厚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数理综合班培养方案本着“加强基础、强化能力、注重创新”和“教学标准高起点、教学要求高难度、教学进程高速度”的“三高”原则,制定全新的培养方案。在具体培养过程中,前两年集中强化数学和物理基础、计算机和英语基础,同时开设“大学化学”等课程,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10个学分课程,形成多学科综合优势,为学生今后长远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本科学习后两年,学生自主选择学科(数学方向或物理方向),个性化专业分流培养。如果学生选择数学方向,本科学习结束后,可被保送到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运筹学与控制论等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如果选择物理方向,本科毕业以后,可被保送到光学、物理电子学和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等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学位。公共基础部分由学校和挂靠学院统一制定,学科专业部分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由学科导师负责制定,力争做到充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意愿,体现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原则。公共基础教学和学科专业教学实施“统分相济、交叉进行、贯穿全程”,不是截然分为前后的两个阶段。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可以进一步凝练和突出专业方向,使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集中选修相关课程。学生可选择其中一个学科模块为主选方向,其他为辅选方向。以上课程体系改革的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对数学和物理专业研究基础和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专业学习和研究兴趣结合起来,向某个硕士学位点研究方向倾斜,从而为其日后进入硕士研究生阶段深造学习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有利于其尽快进入研究角色。

为保证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学院将优秀的教师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投入到数理综合班的培养过程中,期望通过一对一的指导,对学生个性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综合班的任课教师或学科导师由学校直接选聘全校优秀教师担任。这些高水平教师,一方面具有广阔的视野,而且教学内容直接接触科学前沿。学生在指导教师的熏陶下,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得到潜移默化的增强;另一方面责任感强,能有意识提供学生自学、思考、讨论的机会。注重学生个体发展,引导学生对感兴趣的研究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培养学生独立科研的能力。导师制执行双向选择政策,每位导师指导不超过3名数理综合班学生。学生进入本科第三年学习之后,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重新选择指导教师。这些做法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事实证明,导师制对于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指导教师每个月都要与所指导学生见面3~5次,解答学生在学习科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向学生介绍专业研究动态和传授研究方法。在这种紧密的师生互动关系下,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显著提高。不少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高质量的研究工作。

3.设立科学前沿讲座,开阔学生视野。

为数理综合班学生定期开设科学前沿讲座是数理综合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学校、学院积极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教授为数理综合班学生开设数理学科不同方向的前沿专题讲座,如聘请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欧阳钟灿院士为数理综合班做平板显示技术的专题报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聘请中科院北京物理研究所曹泽贤研究员为数理综合班同学做物理学趣事方面的讲座,引起了同学们对物理学的积极兴趣。还邀请短期回国的专家学者和科学院及其他院校的专家学者为数理综合班授课。此外,数学和物理专业各个学术带头人也分别就相应专题开展讲座。这些讲座一方面为学生介绍各学科最新发展动态,开拓学生视野,另一方面讲座者能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鼓励学生立志成才,为科学而奋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种讲座形式不仅使学生们能领略名家的讲课风采,而且使他们能亲身感受学术熏陶,领略最前沿研究动态,因而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学术敏锐度和“研究”意识,对他们的成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4.政策倾斜,管理方式体现以学生为本。

为了适应培养研究型人才的目标,数理综合班的管理要体现以学生为本。在教学方面,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积极引入启发式、研究式的教学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管理方面建立竞争激励机制,采取本人提出申请和学校建议分流相结合的办法,在学期结束时。主要依据学生的学业状况和综合评定,对难以在数理综合班坚持学习的少数学生,允许其分流到数学或物理专业学习;鼓励学生争取科研立项。在严把质量关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申报学院、学校、福建省乃至国家级的科研立项。激发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文献检索、资料收集和学术规范方面的意识;设立数理综合班专项培养经费,每个班,四年学校共计投入约30万元,作为数理综合班学生的科研、科技创作和社会实践以及聘请专家学者的课酬及其它管理费用。此外,综合班学生在图书馆借阅图书资料享受研究生待遇;每学年享受160学时免费上机;安排专用教室自修;优先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免试推荐研究生指标单列等。利用这一系列的政策,为学生们的又好又快的成长保驾护航。

二、取得的实践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不懈努力,福州大学数理综合班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①数理综合班班风正,学风好,团结友爱,各项工作都走在前列,已经成为我校学生工作战线上的一面旗帜,带动了全校各项学生工作的开展。②学习积极性高涨,学习成绩大幅度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风气。同学们思维活跃,敢于提出问题和自己的见解。同学们基础扎实,成才意识强,发展后劲足。③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较为突出。经过强化基础教育及以研究、创新为特点的教学模式,使得综合班学生具有较突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④数理综合班的影响越来越大,吸引力越来越强,一些品学兼优的学生纷纷要求进入数理综合班学习。数理综合班已经成为人人向往的一个集体,成为向社会展示我校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的一个窗口。

三、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数理综合班的培养模式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也反映出来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以后工作中逐步克服。例如:①数理综合班作为拔尖创新类人才教学改革试点班,其教学观念、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与普通班有较大的区别,因此对我们现行的一些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现行的管理机制不能满足数理综合班良性快速发展的要求。②知识膨胀与有限学时之间存在矛盾。必修课程增多,讲座报告增多,科学实践增多,从而导致课时安排的紧张。因此如何科学的安排数理综合班教学体系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③心理问题不容忽视。数理综合班同学日常学习科研任务繁重,心理负担较重,因此出现个别心理不健康的情况不容忽视。④每位数理综合班同学的发展方向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没有统一标准,如何评定成绩才合理,需要进一步讨论。⑤还需要说明的是数理综合班立足于培养未来的杰出人才,是一种精英教育。精英教育不仅需要较高的成本投入,而且需要严密的组织,还需要一大批富有奉献精神甚至牺牲精神的人们为之而默默无闻地不懈努力。

每一次的教学试点改革,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不断完善管理机制,构建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数理综合班培养模式就能克服现有困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的、有较强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数学物理基础厚实的、具有精英意识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庞启华、黄文芳.综合班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改革[J].微生物学通报,2005(3):135~138

2 钟春玲.拔尖创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9(2):104~107

3 张传恒、王根厚、王训练.地质学理科基地班课程设置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05(1):49~52

4 邵瑞珍.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5 邵培仁、颜洽茂.高质量文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文科综合班培养方案为个案[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