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新农村建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1篇

1、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业发展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4、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5、莫为小事争,莫把闲言讲

6、抢抓机遇 振奋精神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7、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8、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9、坚持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走新型“三农”发展之路

10、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11、改善农村环境 提升农民素质 促进农业发展

12、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3、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14、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15、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16、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17、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8、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19、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20、坚持科学发展 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创造新业绩

21、开展家园清洁行动 建设美好家园

22、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3、统筹城乡发展 促进社会和谐

24、讲整洁 爱卫生 共建农村好环境

25、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6、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带动农村

2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2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29、四季有花香,环境更优美

30、坚持多予少取放活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1、全党动员 全民参与 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32、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33、好心总有好报,帮人就是帮己

34、鼓励农民创业,扩大农民就业,拓宽增收渠道,富裕农民生活

35、着力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和谐

36、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 村传播

37、扶贫帮困,患难相助

38、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39、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40、勤劳是幸福的右手,节俭是幸福的左手

41、弘扬“三创”精神,加快现代化新农村建设?

42、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3、实施沼气工程 改善农村环境

44、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5、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47、搞好村庄规划 改善农村面貌

48、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49、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逸为耻。

50、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1、推进农村科技创新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52、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3、坚持科学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54、培育文明新风 构筑和谐农村

55、不断深化“三有工程”,巩固完善“五道保障”

56、建设新农村

倡导新生活

57、知荣辱 讲正气 树新风 促和谐

58、村有主导产业 户有致富门路

5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60、反对,远离

61、破除陈规陋习 倡导文明新风

62、爱岗敬业勤劳富 精打细算聚财富 遵纪守法健康富 家庭和睦同心富 邻里相亲互相富

63、加快发展循环农业 构建环境友好型农村

64、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65、坚持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

66、大家一条心 建设新农村

67、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8、发展现代农业 增加农民收入

69、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化农村“文明福万家”主题教育活动

70、加快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两个率先”

71、突出产业发展 增加农民收入

72、春耕不好害一春,育儿不严害一生

73、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4、全市动员,全民参与,努力开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75、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76、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理顺基层管理体制

77、落实科学发展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78、诚实守信,勤劳致富

79、金乡邻,银亲眷;邻居好,赛金宝

80、牢记胡总书记嘱托 扎实推进新农村工作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2篇

1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

我国媒体自改革以来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新气象,各类型媒体蓬勃发展,媒体的内容、节目形式也日益丰富多彩,尤其是网络的发展带动了媒体的信息生产呈几何级增长,然而如此巨量的信息主要满足的是城镇居民的需求,眷顾到农民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比较大众传媒在城镇的繁荣,广大农村地区和占总人口近80%的农民成为被传媒遗忘的角落和群体。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直接体现在媒体内容不符合农民需求、涉农内容不足上。在当前中国农村,即使有钱,农民也很难买到想看的报纸。

笔者了解到,当前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业的报纸只占全国报纸的2.1%。加上征订、投递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发行到农村的报纸只有几种。真正到达农民手中的报纸就更少了。能够做到通俗易懂,为广大农民所容易接受,让农民感兴趣的报纸就更是寥寥无几。在报纸还未真正走进农村的情况下,电视形象生动,传播速度快的优势使之占据了农民接触的媒体的主要部分。大众传媒在农村的缺位还体现在接收媒体的客观条件不充分,设施落后。拿电视媒体来看,由于农民的收入整体偏低,大都舍不得花钱看有线电视,即使愿意花钱,很多地区也没有连通有线电视网络。传媒在农村的缺位很大程度上归结于媒体的现行运作体制,缺乏体制关怀和政策倾斜。我国许多媒体在整改之后是事业单位企业运作,传媒在脱离政府的襁褓后需要经济独立,自负盈亏,这客观要求媒体要追逐利益,考虑内容的广告吸引力。城镇居民强大的购买力以及优良的地理,政治,经济主导地位使之成为大众传媒的主体受众群。

由此可见,媒介在农村中的地位没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但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文化消费作为农民生活消费的组成部分将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农村传媒市场的发展相对于城镇传媒市场而言,具有更大的市场潜力。

2利用媒介繁荣农村文化

(1)根据服务型政府的背景来发展农村文化。众所周知,两会期间,乃至以后,政府应通过行政调控等方式打破现有的传播体制中城乡一刀切的格局,进行传媒资源的再配置,将地方文化建设与地方领导政绩挂钩。比如减免广告经营税、直接对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给予资金补助,多举办对“三农”问题起到突出作用的媒体单位和从业人员奖项评选。媒介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落后,所以在目前广大农民尚不富裕的背景下,政府应以国家财政投资加强媒介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频道资源,让广大农民兄弟收听收看到与城镇居民同等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居民已经在经济上落后了,不能让他们在精神文化上再贫困了。湖北省省委书记罗清泉表示,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政府应该将公共服务的职能向农村延伸,加快农村公共设施建设,贴身服务于三农。也即通过升级完善城乡信息基础网络,搞好城乡广播电视网和城乡信息资源共享等工程建设。

(2)发挥农民主体性作用,走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道路。“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我们可以从各大媒体上看到,最近几年,“三农”报道主体的农民,却被忽视了,农业部门或地方政府反而成为报道主角。湖北省团省委青农部部长燕元沂说到,讲述老百姓自己的事情,理应是农村受众的一致呼声。媒体应该在报道过程中应该多听农民意见,就像陕西农村广播提出的三句话一样,“听农民说话,为农民说话,说农民的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新形势下媒体为农传播宗旨的实现。其实燕部长的话比专家学者的专业性建议更朴实、更实在,也最有针对性和贴切性。因此,大众传媒要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说话的平台,使他们获得足够的话语权,能在关系到自身切实利益的事情上拥有主动权,这是媒体应当为、可以为、可作为的事。重视对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这对无论是培养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还是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来说,大众传媒在现代农村中的作用都是极其显著的。

(3)转换以前报道农民的诸多视角,以一种崭新的面目出现在媒介中。稍稍留意会发现,农民在传媒报道中经常以两种形式出现:一是以负面形象出现,这时他们多是被批评的对象。他们的愚昧,他们的顽固,他们的土气,经常成为报道批评的焦点。很多时候,他们无知,没有教养,卑下,邋遢,欺骗,自杀等等成为他们的代名词。其实农民是农村的主体,没有必要歧视和妖魔化这样的群体。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认为,理想的现代人应该有四个方面重要特征:①他是一个消息灵通的,参与的公民;②他具有明显的个人功效意识;③就与种种传统影响的关系而言,他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尤其是在他做出如何指导个人事物的基本决定时更是如此;④他容易接受新经济和新思想。对于农民自身而言,这个标准同样适用,也只有这样,传统意义上的个体农民才能逐步转变为日趋文明化的现代化职业群体,也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3结语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有句话很值得品味: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那么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如何让媒介成为最重要的传播文化的手段,是值得大家深思的。如今农村中受众市场结构本身就是十分复杂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众的收视习惯、审美需求的多元化趋势将更加明显。因此加强农民媒介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从“媒介扫盲”开始。要通过新闻传媒,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等形式来组织农民进行有关媒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使农民掌握一定的传播和媒介方面的知识,消除对媒介的神秘感,以平和的心态主动去接近媒介。总之,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媒介应该会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们应该进一步提高媒介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信息传播者,从而营造一个健康的农村绿色媒介生态环境。我们要大力提高农民的媒介素养使他们能在信息社会中掌握主动权,成为积极的信息使用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美]罗恩史密斯.新闻道德评价[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2][美]罗伯特·麦金切斯.尼富媒体、穷民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和谐发展

Abstract:At present,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s being carried out extensively throughout the country, including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s the 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is an important part.Construc- tion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has created good conditions,while ru- ral tourism is further promoted the building of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there is positive interac- tion between the two.Rural tourism has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and build on the rich tourism resources,favorable government policies and improve infrastructure foundation.In order to enha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ust start from a scientif- ic,standard,good brand marketing,education and training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work.

Keywords:rural tourism;new countryside construc- tion;harmonious development

新农村建设正在我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越来越多的 经验表明,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设是新农村建设有效模式之一。目 前中国的旅游业形势的发展迅速,从旅游业产生的对经济与社会 效益强劲推动作用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 效益、改变城乡的二元结和为农村增添活力等方面,起到重要的 促进作用。本文将着重探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建设策 略.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建设的良性互动关系 1.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乡村旅游建设发展创造了良好的 条件 ①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政策和资金扶持。新农村建设以发展 农村经济为宗旨,国家鼓励更多的企业在农村地区投资兴业。乡 村旅游以投资小、见效快,成为众多企业青睐的项目。政府部门为 了促进乡村旅游建设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而且也使农村地区得到更多社会资本。同时,政府还增加了对农村经济的总体投入,乡 村旅游也得到部分款项建设资金.

②乡村旅游建设获得了科学技术和智力支持。新农村建设重 视对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产业经营模式的改变,这给农村旅游业 建设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而农村教育水平的改善,不仅提升了 农村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同时也为乡村旅游重点培养了经营管 理人才.

③加强乡村旅游设施建设能力。新农村建设成果具体体现在 极大地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状况,尤其是交通、通讯、环境卫生基础 设备的改善。这些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 展奠定了基础,大大提高了旅游接待能力.

④乡村旅游建设注入了充实的文化内涵。文化内涵的发掘与 保护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例如,原始古老的乡村庆 典节日、喜庆的婚嫁活动、文化艺术节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艺 术戏剧舞蹈、民间文学和其他文化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 艺术资源将成为乡村旅游的新资源,以满足游客的多层面的需 求。充实的文化内涵使游客的旅游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游山玩水视 觉享受,更带来丰富的心理体会.

2.乡村旅游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商业、 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旅游需 求同时直接增加了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 业化的发展.

②可以提供农民就业岗位。乡村旅游所幅射的行业十分广 泛,涉及餐饮、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方面。这些服务性行业对 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问题。久居都市的人们以乡村为旅游目的地,让农民提供在服务 过程中得到应有的回报,而农民从收入增长中体会到新农村建设 的带来的实惠.

③可以提升农民文化素质。随着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带来先进 的文化、道德观念、思维方式、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农村旅 游,可以缩小城乡之间距离,促进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实现人与自 然和谐发展。特别是在偏远山区,能够打开一扇了解外界的窗口, 促进人们观念的转变,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④可以促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 展,为了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各级政府将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 入,乡村则以集体或个人出资的方式,不断改善当地基础设施条 件,加快旧村改造步伐。通过这些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农村进出的公路、通讯条件、公用设施、垃圾处理等设施明显改善.

二、乡村旅游鲜明的时代特征 1.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新农村发展战略是我们党在深入分析当前局势的基础上做 出的重大决策,本身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由于新农村建设产生 的背景特殊,必须承载了当前这个时代要求的许多重任,并根据 我国经济和社会状况现状提出新的解决方法。乡村旅游建设正是 顺应了时代的要求,立足农村实际情况而提出的一种崭新的经济 发展模式,是对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与创新.

2.生态和谐共存 乡村旅游以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前往消费,既实现 了农民增收,又让游客得到了满足,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建设农村旅游中,必将更加重视生态保护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3.乡土文化丰富 乡土文化一种围绕农业为主题的文化,有一个明显的区域差 异,体现了历史、经济、科技、民俗、文学和其他文化丰富的内容.

乡土文化不仅包含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含了自然生态文 化,这正是乡村旅游的突出特色.

4.农家休闲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渴望回归自然放松心 情,乡村旅游中的农家休闲体验正给了人们一个这样的机会。在 乡村旅游活动中,游客采摘果实、垂钓网鱼,体会简单淳朴的农家 生活方式。而这种独一无二的农村地区的魅力,让游客流连忘返 三、乡村旅游建设的基本条件 1.丰富的旅游资源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反之,旅游资 源是否丰富决定了在乡村旅游建设能否成功。乡村旅游是以自然 资源为基本条件,辅以一定的旅游活动内容的一种新的旅游模 式。因此,建设乡村旅游只有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才可能会得到 进一步发展,并促进新农村建设的共同进步.

2.有利的政府政策 如前所述,乡村旅游业与商业、餐饮服务业、交通运输业发展 息息相关。这就需要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与旅游发展相关的 旅游、环保、教育、商业、卫生等各个部门通力协作。要重点解决一 些乡村旅游建设中的迫切问题,如基础设施改善、人力资源储备 等,给予乡村旅游建设有利的政府政策。同时,在旅游开发项目时 应享有必要的优惠倾斜,为刚刚起步的乡村旅游创造宽松的政策 环境,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3.完善的基础设施 政府在制定农村基础设施规划时,除了满足村民的一般日常 生活需要外,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充分考虑到发展旅游业的需要.

只有配备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才有能力满足游客餐饮、住宿、交 通、购物、娱乐和其他方面的需要。同时,这些基础设施应有机结 合农村的传统特色和一定的时尚设计元素.

四、乡村旅游建设具体措施 1.科学规划建设,做到全面发展 在旅游开发的建设过程中需要与农村的其他建设项目相结 合,通过科学规划,全面整合资源,策划好旅游项目,帮助乡村旅 游平稳有序的发展。当地政府要在深入调研本地农村旅游资源后 进行科学论证,制定出符合本地农村实际的旅游发展规划。

政府 部门之间需要通力合作来为乡村旅游构建科学的政策环境,做到 全面发展.

2.打造知名品牌,推广自身的特色 乡村旅游能够让那些久居都市的旅游者远离那些喧嚣的环 境,在农村的自然环境中得到身心的放松。因为乡村旅游的亮点 与特色就是乡土气息和田园氛围,能够让旅游者体会农村湖光山 色和传统习俗文化。当地政府要将各个景点统一包装,积极宣传 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色,主动出击寻找客源。不断开发新的旅游资 源和具有强烈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满足旅游者需要,打造并推广 自己的旅游品牌.

3.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期能够高水准的发展 我国的农民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普遍有限,而他们的素质对乡 村旅游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急需对乡村旅游就业人员 开展专门培训,让农民增加对游客的接待能力。对于高层次旅游 管理人才,可以向外引进或者挑选接受能力较强的人员前往专业 院校进修.

4.加强环境生态的保护,达到持续发展的目的 农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旅游的基础,空气和环境如果遭 到污染破坏,也就无法吸引游客。因此我们需要对资源合理规划, 避免资源的破坏性利用,这样不但能够使得乡村旅游成为农民增 收的一个渠道,也可以推进农村的环境保护,达到可持续发展的 目的.

五、结语 乡村旅游建设是富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科 学的结合了旅游业尤其是乡村旅游业与新农村建设,使二者得以 和谐互动发展。虽然乡村旅游建设还在探索阶段,但它所具有很 强的发展潜力和前景是无可争议的。在乡村旅游的建设过程中, 要结合当地自身特色,在全力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依 靠科学规划的指导,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从 而促进整个社会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庆雷,马继刚,杨帆.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机制 及实现路径探讨[J].乡镇经济,2007,(10).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4篇

一、编制依据

1、*镇城镇发展规划;

2、*镇农业产业发展规划;

3、*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4、*镇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5、*镇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人口及计划生育规划;

6、*镇村镇建设规划;

7、*镇村镇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8、*镇基层组织建设规划;

9、*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建设规划;

10、委托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

2、建设地点:*镇联丰村一、二、三组及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3、项目建设单位:*镇人民政府

4、建设内容与规模:(见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与方案第二节、规划建设与方案)。

5、工程建设进度:项目实施计划从20*年6月开始,至20*年6月完工。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拟通过*镇人民政府自筹和争取上级支持资金来解决。其中,群众投工投劳折款资金232.49万元,拟争取上级给予支持资金2200万元。

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概况

1、地埋位置

*镇位于中旗西南部阴山脚下,河套平原北端,地处东径1*0,北纬410,距旗政府所在地69公里,是乌拉特中旗山前的一个典型的农业镇。总面积729公里,耕地面积32万亩,辖18个行政村,8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34人。其中,常住镇区人口5491人,占总人口16.5%,有自治区直属驻地单位2个,旗级驻地二级单位26个,集体、个体、工商业户1*家。是*山前灌区经济、文化服务中心。

2、*镇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镇交通便利,6701路横贯镇区,通讯发达、资源丰富,是*“t”型小城镇发展框架的重要部分,被自治区列为内蒙古首批11个中心城镇建设试点示范镇之一,是自治区“四星级”文明建制镇,被誉为“河套第一镇”。

*镇主导产业为农牧业。农业以盛产小麦、玉米、葵花、番茄,畜牧业以盛产德美肉羊为主而独具优势的产业发展大镇。由于种植条件优越,可耕地32万亩,年产粮食7329万公斤,年产饲草料7690万公斤,而且该地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无任何污染,在此得天独厚的种养殖条件下,为实现为养而种,为加工而种的种植业结构调整,为加快镇域农牧业产业化发展进程提供了保障。20*年,*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达33221.43万元,其中第一产值26752.23万元,第二产值3287.3万元,第三产值3181.9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486元,较上年增加580元,增长14.8%。

3、联丰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联丰村一、二、三组位于*镇区所在地,总户数387户,总人口1628人。在镇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下,社会经济发展相比发展较快,从事二、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达到36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800元。

4、奋斗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奋斗村位于*镇西南6公里处,辖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30户,总人口2357人。*年率先在全镇完成了村镇规划。*年开始规划小康住宅新村,同年建成了37户砖瓦小康村住宅新居,*年——2000年在国家的支持下,建起122户二层小康住宅楼,电、路、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卫生院、绿化带等各项配套工程基本完善,被誉为“巴市第一村”,达到了自治区“四星级”文明村标准。奋斗村是发展以肉羊、葵花、玉米、番茄主导产业的产业村组,建立了各种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成立了农业生产各环节服务的协会,形成了区域特色,20*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4850元,比其它村组平均高出850元。

4、项目建设背景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家有关增加农民收入的精神,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着力推进小康村建设,实现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明显加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明确指出在”十一五“期间,加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加快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对合理布局生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率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农民生活的改善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随着*镇经济和城镇建设快速发展,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工作摆到了重要的议程。项目的建设既是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率先实现现代化,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3、*镇位于中旗南端,巴市的北端,6701油路横贯全镇。是全市经济发展的要道通街,被誉为“河套第一镇”。随着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民收入稳定提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相比,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大差距*镇进行新农村建设,狠抓规划龙头、道路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以及旧村改造、村庄整理和环境整洁、村民自治。最根本的一条是真正使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根本改善和提高,打造名副其实的“河套第一镇”。

4、新农村建设不仅要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而且将间接地提高农民素质。项目的建设一方面节约了土地资源,利用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有利于加快农村城镇一体化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将从一产中分离出来,向二、三产业转移,加快各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切实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项目位置和建设条件

一、项目位置及自然环境概况

1、项目位置

项目位于*镇镇区所在地联丰村一、二、三组和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

2、自然环境概况

项目区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具有显著的大陆气候,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炎热而短促,降雨量少而集中,蒸发强烈。该地区地质构建形成了纪晚期的断陷盆地,由于构造上的长期深陷,构成了地下水的聚集带。地下水能够用于农业灌溉和人畜饮用。

二、项目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1、占地范围

现状联丰村共有居民387户,总面积4.5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上需拆迁村民住宅2户,拆迁房屋建筑面积约180平方米,拆除商业设施15家,共790平方米。

现状奋斗村共有居民630户,总面积6.3平方公里。规划新农村建设用地总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新农村建设用地需拆迁村民住宅1户。

2、市政配套条件

目前在项目用地周边的规划道路铺设有自来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等市政管线。

(1)供水

项目区附近设有供水管线,与新农村供水管网相通,可保证本项目用水。

(2)排水

项目区周边有雨水、污水排水沟,可经规划与排水管相连,进入排水沟。

(3)供电

*镇变电站可提供新农村用电。

(4)供热

采暖主要采用集中燃煤采暖方式,项目区可规划网道引入集中供暖方式。

第四章项目建设规模和方案

一、规划条件及建筑规模

根据*镇新农村规划的准则,项目建设用地规划为居住用地。项目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平方公里,绿化面积2.4平方公里。

二、规划建设方案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体规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目标要求,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规划。

1、道路硬化工程

完成联丰三组9.5km油路工程建设,奋斗村一、二、六、七、八组10km油路工程建设。

2、居民饮水工程

新的饮用水源井3眼,购置配套设施3套,埋设供水管网19.5km,入户配套设施1017套,埋设入户管道34.5km。

3、排污工程

建设地下钢筋砼主管道19.5km,支管道5km,配套检查井、污水处理设施3处,疏通排污渠道15km。

4、集中供热工程

新建供暖集中供热站1处,购置配套设施1套,埋设供热管网5km。

5、绿化工程

在项目区规划道路两旁种植杨树200000株,种植松树18750株。

6、“六改六建”工程

改扩道路7条34.5km,新建厕所11处,新建产业基地3处,建经济合作组织4个,建立村民理事会,建设规划小康住宅区,建设休闲广场2处16000平方米,建设垃圾池80个,切实改善村容村貌。

7、“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

新建"四位一体"生态温室120座,主要集中在联丰村与奋斗村,建设面积达4.8万平方米,建成高标准高质量规模化的"四位一体"生态温室群。

8、村镇配套设施工程:

完成镇区变电站50万千伏的增容扩建工程;实现镇区供电、供热、供水等机电设施运转正常;完成联丰村120平方米的自来水厂房的建筑。并配套专变1台。购置配套设施1017套。

9、公共服务事业

完成镇区和奋斗村幼儿园园舍各1500平方米的建设及相应配套设施同时,在镇区新建妇幼保健卫生所一处,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

10、基层组织建设

在建立完善农村经济组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劳动就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础上,新建青年活动中心4处。

第五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其中前期准备工作3个月,实施施工21个月。项目分四个阶段进行:项目前期设计和招标,四通一平与土建施工、建筑装修、竣工验收。

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投资估算编制依据

(1)《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

(2)项目土建工程费用参照巴市类似工程项目的工程费用,设计要求有相关系统功能要求进行估算;

(3)其他建设费用参照《巴市建设工程费用》中规定的技术经济指标计算。

2、投资估算编制范围

项目投资主要包括建筑安装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工程建设其他费和预备费。

3、投资估算编制说明

(1)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主要由临时水电路及场地平整费,土建结构工程费,内外装修工程费,给排水工程费,强弱电工程费,采暖工程费、燃气工程费等7项组成。参照近年来巴市类似工程竣工概算资料,并根据建设时间、规模、标准等方面的差异,作出合理调整后,分项分类,按单方造价指标进行估算。

(2)室外工程主要包括工程道路、围墙、大门、绿化、上下水管道、暖气管沟、管道、庭院路灯、电缆线路等项目费用。项目在方案设计阶段尚不够具本,本项目室外工程按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10%测算。

(3)工程建设其他费由勘测费、设计费,可研报告编制费,指标管理费、工程质量监督管理费、工程保险费等12项组成。

(4)预备费估算只考虑基本预备费不计涨价预备费。基本预备费按工程投资额(即新农村工程及设备费、室外工程费和工程建设其他费三项之和)的5%计收。

4、投资概算结果

(后附投资概算表)

二、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2432.4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00万元,群众投工投劳资金232.49万元。

第七章社会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各项工程的建成,为广大居民提供便利的情况下,也会产生不少经济效益。如“四位一体”种养生态温室模式。我们按600平米的温室计算每年季节性生产疏菜(西红柿)2500公斤,按5元/公斤计算,收入6250元,猪舍养猪3--4头,按900元/头计算,收入3600元。经分析计算,减去投入成本,可增加收入1500--2000元,户均3人计算,实现人均增加收入500——700元。结合产业基地、经济合作组织的带动为农牧民提供了农村市场和减少流通环节的差价,均可为农户增加收入。最终体现了新农村建设为广大居民增加收入途径的目标。

二、社会效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镇落实解决“三农”问题有关精神,提高农民收入的具体举措。项目建成以后农民进入宽敞明亮、基础设施完善的新农村。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将逐渐引导农民进入城市文明中,并通过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变,逐渐提高农民素质。

新农村工程根据村民意愿和村民的实际条件实现了新建设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通过该工程建设,既改变了村容、村貌又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前提下,使其改善居住条件又集约了土地。

新农村工程的建设拉开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序幕,新农村工程的建设将全面带动农民生产方式的转变,并使农村逐渐转变为现代农业产业工人,或者向工业、服务业转移。

三、生态效益

新农村建设完成后,首先生活垃圾,污水得到合理处理。结合规模化建设“四位一体”新能源利用工程的实施农户不需要社会管理体系介入,直接将通过“四位一体”模式,将秸秆、粪便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其次,新农村各项设施完成后,将实现绿地面积增加,促进生态系统的改善,形成一个较完整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5篇

1.1农村的教育水平低下

在教育是中国第一大业的今天,农村的教育条件落后,教育设施不全,教师资源不好。在农村,只有百分之十几的人能够上大学,大部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是很不错的了,即使考上大学的孩子,也很少回来教书,农村的教育得不到提高。教育不好导致文化的宣传得不到作用,农民的思想落后,文化建设发展不开,一些政策得不到理解,不利于新农村的建设。

1.2农村的文化管理不到位

农村的文化建设缺少人才,配套的娱乐设施不健全,没有长远的文化建设规划,发挥不出文化建设的作用。

2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和方法

2.1文化建设有利于加强基层民主

农村的基层民主关键在于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和农民对于民主的理解。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农民教育程度变高,知识了解更多和视野变的更加开阔,能够更加了解国家的政策,也能够更好地执行国家政策,学会使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利益,积极的参加民主活动,实现村民的自治。农村的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培育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农民应该知道法律、了解法律、使用法律。过去农民不懂法,邻里之间出现矛盾,往往会采用争吵和打架的方式解决。村里出现了违法的事情,也私下解决,知法使农民有传统的公民变为现代公民。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重点,农民有了民主意识,基层的民主建设更加顺利。文化和政治相互作用,文化的进步是农村民主的推进器。文化建设成功,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和扩大,建立村民自治制度,自己服务,自己管理,自己监督。农民使用民利,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强法律的宣传力度,保证农民的合法权利。

2.2文化建设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密不可分。经济建设给文化建设提供物资基础,文化建设给经济建设起推动作用。文化事业已经可以影响经济的增长方式,是必不可少的软实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现今的农村流行增长经济的方式,一些农村利用自己的旅游资源,拉动游客,增加收入,成为农村经济增长的新方式。我国农村众多,农民基本素质不高,这就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增长。农民的思想观念落后,文化道德素质不高,没有专业的农业知识,靠的是世代积累的经验,也不适应时代的进步,面对于新的农业机器,农业种植方式,都不积极接受,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建设可以提高农民的基本素质,知识水平,可以使农民快速适应时代的发展,采用新型的种植方式。

2.3文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的精神风貌的进步

农村的农民生活内容贫乏,精神贫瘠,农村存在很多陋习,比如迷信,赌博等,尤其是农闲季节,农民没有事情可以做,娱乐活动少,大部分都赌博过日,农民日夜增长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才能满足农民的精神需求,增强精神力量,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使农民全面健康的发展。经济的富裕不能够证明农村建设的成功,新农村的建设农民的精神水平,环保意识,健康的生活习惯都要提高,这是农民文化建设的任务。

3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6篇

新农村新型农民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培训是提升农民职业能力的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连续下发多个文件,都是以指导涉农工作、解决涉农问题为主题,从而使三农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善。培育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条件和基础,是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本文着重从新型农民的内涵、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研究。

一、新型农民的内涵

新型农民与传统农民相比,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文化,就是需要农民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仅要能说会写,还要有先进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也要健康,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领头人的作用;懂技术,包括农业种植、畜产品加工技能、养殖技能及其他操作技能等。具备与现代新型农业相适应的的技能型农民,才能成为带头人;会经营,农民要适应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只有具备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能力,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当领头人;讲文明,指有现代生活意识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守法纪,指具有法律观念,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会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培训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培训新型农民的意义

(一)培训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民约占全国总人口数的70%,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建设新农村就是要改变原来的面貌,建设新型的理想家园。农民对农村非常了解,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培训新型农民,就要他们的思想发生转变,提高文明素质,拓宽眼界,摆脱原来固有的小农意识的束缚。通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带动和影响农村中的落后群体,改变农村的面貌,促进农村生产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道路。

(二)促进城乡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农业现代进程的加快,对农民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新型农民不仅要掌握基本的农业技术,还要了解国家的政策法规,同时还要具备农业生产的技能,我国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缺乏生产技能,大大地影响了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的进程。

(三)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现在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就是农民所受的文化教育水平较低,只能从事劳动强度大、劳动报酬低的体力工作。要想改变现状,就应加强对农民的各种技能培训,普遍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提升农民素质。来解决农民就业难、收入低的现实问题。农民收入低的另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国家现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只有解决经营与市场链接的问题,使农民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都能得到经济收益。使农民适应规模化、专业化和科技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才能提高农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真正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三、新型农民培训的有效路径

(一)结合科技项目开展各项农民培训

依据科技项目的开展对农民进行多项技能的培训,既能事半功倍,又能够使农民科学全面地掌握相关操作技术,新型农民培训的效果就好。可依靠科技示范小区、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学实训基地对农民实施实用操作技术培训,使培训基地成为农民培训的最有效的课堂。

(二)做好大学生村官培训工作

新农村建设需要有头脑、有能力、有技术、有奉献精神的人才到农村去做引路人,所以做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工作,使他们尽快进入村官角色,了解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可以采取课堂教学,进行农村政策法规、农村组织建设、新农村建设业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列举实例,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勤政廉政教育。使他们尽快适应农村的环境,融入农村,把知识和才干发挥出来,带领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组建农村实用技术讲师团开展农民培训

在农村开展致富实用技术培训工程,由专家组建讲师团,结合科技下乡,对农民进行养殖、种植和特种种养新技术、新项目的实用技术专业培训,进村入户开展巡回培训,建立科普示范基地,各类专业技术协会等可以提高农民的各种技能水平,使新型农民培训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四)利用现代化的传媒体系进行农民培训

针对农民数量众多,居住分散的特点,可以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电话、手机等各种现代传播媒体,建立专家咨询平台,为农民提供随时咨询服务;根据农民培训需求,利用现代传媒开展农民普及培训,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成为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和宣传中心。

(五)以推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契机开展农民培训

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其文化素质及技能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其转移的速度和转移后职业的稳定。农民培训中应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培训,让他们掌握一项或多项劳动技能,增加再就业机会,并在培训时贯彻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并举,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原则,推动国家劳动预备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实施,切实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六)培育农民企业家队伍

通过政策扶持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培育出一批创业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开拓能力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建立有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对农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组织农民进行规模化、产业化生产经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加快中国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

四、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由于我国农村面积广大,各个地区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缺资金、缺师资等诸多问题,使农村的教育依然相对落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依旧存在,造成农民素质参差不齐,与国外农民受教育年限相比差距较大。

(二)科技素质贫乏受小生产方式的束缚

我国农民科技素质偏低,主要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且生产规模小,利润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直接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与解放,使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明显偏低。

(三)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村劳动力缺乏

目前,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留守从事农业生产者多为老年人和妇女,他们对参与培训以及获取新技术的意识薄弱,对培训内容的接受能力不强。

参考文献:

[1]程亚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J].法治与社会,2011,(8):222.

[2]纪中强.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8):17-19.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7篇

[关键词] 新农村 建设模式 乡村旅游

一、江苏新农村建设现状

1.新农村建设的提出与实践

自2005年以来,关于新农村建设研究是全国各地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内对于新农村建设,做了很多尝试,并形成众多建设模式。在农村社区发展模式上,我国创造了以华西村为代表的苏南模式,以柳市镇为代表的温州模式,以深圳万丰村为代表的万丰模式,以河南为代表的模式,以遵义市镇隆村为代表的镇隆模式,以长沟沿村为代表的铁岭模式,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为代表的兴十四模式等。江苏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可能是单一的模式,但不论选择构建何种模式,都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江苏新农村建设困境

2006年江苏省2.7万进城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8927个,带动9.1万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不容置疑,江苏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民持续增收有一定的难度。目前江苏农民增收主要途径:一是劳务输出。在未来劳务输出的空间有限:(1)劳动力转移,农村现形成大量留守人员,以及留守儿童教育等;(2)科技进步,企业对于员工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技术水平很难跟上其要求;(3)随着经济全球化,竞争加剧,劳动力成本增加,使得企业劳动力优势明显降低甚至不复存在,尤其乡镇企业;(4)企业发展存在容量及边界的瓶颈。二是支持农民返乡创业致富,提高经营性收入。其次,区域发展差距,南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缩小差距任务仍很艰巨。目前已达全面小康的县(市),均名列全国百强县的前50强,而未达小康的县(市)中,不少地区的人均GDP还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三,社会结构失衡、城乡二元化格局、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依然存在。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人妇女,而且出现了许多“留守儿童”,家庭内部的很多矛盾很难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失;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

二、发展乡村旅游与江苏新农村建设互动

1.发展乡村旅游,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国内外经验证明,乡村旅游与城市旅游互动,可以增强旅游吸引力,增加外来游客的驻留期,拉动旅游消费,促进旅游经济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省乡村旅游区(点)能够向游客提供的农产品、自制工艺品和深度加工农产品等品种已经多达数百个,其中一大批已经成为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品牌。从2003年~2006年上半年,仅苏州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5亿元,接待旅游者2100万人次,培育了以农家乐、渔家乐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为代表的各类乡村旅游区(点)300余处,建成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家。

2.能够顺利转移农村劳动力,缓解社会结构失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矛盾

“九五”以来,我省旅游从业人员总数年均递增8.9%,比全省服务业从业人员增幅高5.8个百分点。工业旅游、农业旅游的兴起,还转移了大量企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目前全省间接旅游从业人数已突破325万,仅苏州市乡村旅游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万人,间接就业人员5万人。2005年,江苏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12.5148万人。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受阻之际,充分利用旅游业的就业优势。通过开展旅游活动,引进城市资金,发挥旅游增量资源价值,增加新的就业渠道,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变农村破旧的面貌、稳定农村社会、缓解或解决留守儿童教育、家庭矛盾、基层组织涣散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促进江苏的新农村建设。

3.新农村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乡村旅游蓬勃发展起来,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巨大的驱动作用。同时农民不离乡、不离土,增加收入,幸福指数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又会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新农村建设也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商业环境,发展空间和政策支持。这样,形成以乡村旅游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机制。

三、江苏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禀赋

2006年度江苏旅游国际旅游接待445.1921万人次,外汇收入278664万美元,国内旅游接待19935.79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012.15亿元。到2010年,预计旅游增加值达到2100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6%以上。

1.发展乡村旅游进入壁垒相对较低

江苏乡村旅游依托河湖港汊、山林原野、岛屿滩涂、果林苗圃、乡居民宅以及独特丰厚的乡土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和充分整合利用优势自然生态资源、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场景和浓郁的乡风民俗等人文民俗资源,已经突破初期单一的“农家餐”、“农家乐”模式,开发出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民俗风情欣赏、自助农庄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多种旅游项目,产业规模也越来越大。从江苏旅游业的自身特点看,旅游行业属于服务贸易业,不存在产业雷同也不容易被垄断。因此,旅游业是一个市场准入较为宽松的行业,贸易壁垒比较少,同时乡村旅游企业所需要的资金、人才、技术等同其他(如工业)企业要求相对较低。

2.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为其提供条件

收入的增加、休假安排,为居民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便利,对拉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期到一定的作用。2000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6800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1.1%;2006年江苏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元,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6%。居民家庭文教娱乐支出比重15.24%。1999年,我国对法定节假日调整,形成了“春节”、“五一”、“十一”三个连休7天的长假。2007年进一步调整,总天数不仅有所增加,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农历除夕等民族传统节日还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职工带薪休假规定,为居民外出旅游提供了时间和经济上的可能。

3.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可进入性强

2003年~2005年,江苏累计建成通车农村公路4.1万公里,行政村灰黑化等级公路通达率达到93%,2006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1万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大中桥梁1050座,乡镇卫生院改造、乡村综合文化站室建设和以“三清一绿”为重点的环境整治等工作均取得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全面实现县到乡通二级、乡到乡通三级、乡到村通四级的发展目标,逐步把农村公路延伸到规划的农村居住点,实现真正的“村村通”。

4.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其提供了大量劳动力

2006年江苏乡村劳动力2656.80万人。截至2005年6月底我省农村劳动力累计转移人数为1518.19万人(包括地域转移和产业转移),目前还有约560万人需要转移,可供输出的农村劳动力仅有175万人,且技能素质,年龄性别结构、文化层次难以满足劳动力市场日趋专业化、技能化需求。在我省农村发展旅游业,一方面可以就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事旅游接待工作;另一方面,由于乡村旅游业就业岗位层多面广,所需技术相对难度不大,只需短期培训就可上岗工作,有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化。一旦乡村旅游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江苏农村地区的重要产业后,就可以实现当地劳动力的长期甚至永久转化。

综上所述,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按农村实际和旅游经济规律办事,发挥农业和旅游两个行业的优势,着力解决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因素。具备资源禀赋的乡村发展旅游,构建以乡村旅游发展为江苏新农村建设的新模式,拓展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率与效益。

参考文献:

[1]王素琴:乡村旅游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互动模型[J].济论坛,2007.1:P122~124

[2]江苏省旅游局:统计局.2006年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统计公报,jssb.gov.cn/sjzl/tjnj/2007/nj00/nj0006.htm

新农村建设范文第8篇

1.1规划不合理

就当前农村电网建设而言,电网规划不科学、不合理是一个极为突出的问题。由于新农村电网建设普遍缺乏必要的防护手段与管理措施,不少农村用户私拉乱接、频繁窃电的行为屡见不鲜且屡禁不止。同时不合理的电网规划还表现在布线杂乱、线路末端电压不足以及线路导线过载等一系列问题;而安装供电设备时同样存在施工粗糙、安装不合理、不到位等问题,对农村电网供电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形成供电不均衡态势,甚至于部分居民用电需求根本无法得到满足。

1.2电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农村区域人口相较于城市显得更为分散,用电难以集中,因此输变电线路布设范围较广,损耗电力较多,相应的维护费用随之增加,农村供电成本显得更为高昂,其回收利益反而极为低下。由此点来看,农村电网建设投入量过低、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这导致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受到极大阻碍而严重滞后。而在新农村与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区域村落分散聚居的状态有所改善,农村电网资金投入也应相应提升。

1.3电力设备水平低下

在地域环境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状况的限制与影响下,农村电网普遍存在设备水平不高、更换周期过长的问题,特别是农村电网低压网络显得尤为脆弱,其装备过于陈旧、配电变压器容量不足以及绝缘水平低等问题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变压器有很大几率发生烧毁事故,或导致电表负荷加重,这对农村电网建设工作带来极大隐患。

2农村电网建设的有效策略

2.1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农村电力网络

农村电网建设积弊已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应着眼于农村电网合理规划,以此为根本出发点,强化农村电网管理工作,确保农村电网规划的合理性。首先应基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局,结合农村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合理布局,科学规划电网线路,选用先进电子设备完善农村配网,逐步提高农村电网建设水平。其次可考虑通过“闭环结构开环运行”这一模式来改善农村配电网络,即在环形网络基础上将其中部分线路断开,使之成为“树枝状”辐射形,一旦线路出现故障则可操作开关转移失去电源的负荷至其它线路,由此可确保乡镇医院、交通、学校以及生产企业的用电负荷,避免设备或线路故障检修而对此类电力用户造成不良影响。此外在建设农村电网变电站时应遵循“密布点、短半径”的建设原则,对电网整体结构加以合理规划,尽量避免迂回供电。另外还可考虑通过单母线分段来处理主接线,倘若变电站负荷较为重要,还可考虑加设旁路母线,为供电质量提供有效保障。

2.2确立电网规划权威性

国家电力部门应确立电网规划权威性,防止产生重编制、轻实施的问题,应利用经过批准的规划方案为电网项目建设工作提供指导,以合理控制电网建设。现阶段新农村电网建设问题频现,其结构较为混乱,其中以配网问题尤为突出。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电网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与指导,负荷到位后往往盲目就近拉线,临时应付,导致电网结构极为混乱,管理部门也难以统一规划和建设。此外还表现在二期农网改造过程中,部分区域曲解了电网改造工作的含义,单纯认为农网改造就是加大导线截面积与变压器容量,还有不少区域投资地下电缆项目,导致电网建设资金严重浪费。由此来看,树立电网规划权威性方可保证电网建设资金的高效利用,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农村电网建设工作。

2.3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电网建设

农村电网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所提供的资金支持。与城市区域发展相比,农村受限于低水平经济发展状况这一因素,其电网建设工作也显得较为滞后。在新农村建设工作中,农村电网规划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所以政府划拨资金加大对农村电网建设的支持力度也是应有之义。在获取充分的资金支持后,新农村电网建设也将有条不紊地展开,农网建设改造工作才能得到切实保障。

2.4定期检修农村电网,及时更换线路监控设备

农村电网运行离不开各类电力设备的支持与保障,优良的电力设备是电路顺畅无阻的保证;而电力设备水平的提升既满足了农村电力用户的日常需求,也有利于减少电路故障,提高供电质量,为电力企业创造更多利益。由此,农村电网检修工作人员应定期检查配网电力设备,及时处理其中存在的问题。

3农村电网改造与发展趋势

(1)针对乡镇企业等无功负荷相对较重的区域,可选择就地无功补偿方案;而经济发达区域则可考虑采用静止无功补偿器(SVC)。(2)对于电压等级为35kV的变电站数目应尽量削减,增加以110/10kV电压等级为主的变电站,完善并改进农村区域配电模式。

(3)选择电网线路保护装置可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于经济发达且有条件的农村区域可考虑具备重合闸功能、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微机保护系统。

(4)对于以主干线路为主的部分线路应适当缩短检修周期,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利用架设粗导线来控制线路损耗。

(5)应组织农村电力工作人员参与培训,指导其熟悉先进新设备并尽快掌握,并要求其对于农村电网系统存在的新问题有充分了解,具备应对部分技术故障的能力。同时还应强化用电宣传力度,普及合理用电的观念,严厉打击破坏电力设施与偷窃电行为。

(6)具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区域应遵从因地制宜原则,建设小型电厂自给自足,以解决远距线路传输所产生的压降与损耗问题,或用于输电电力不足时的有效补充,确保供电可靠。部分情况下可作为调频厂来改善供电质量。此外当供电系统存在无功缺额或无功过多时亦可用于输出无功功率或吸收多余无功功率,改善农村配网功率输出因数。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