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第一书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工作队中,必须有一名干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作为“桥头堡”攻坚克难。
那个地方山高沟深,路远村穷,“第一书记”每月至少要驻村12天,是个苦差事。
消息一出,一下子就在局里炸开了锅。
受命
“第一书记”有什么要求呢?大家纷纷问局长。
懂基层,能吃苦,知农村,有带动能力,有创新意识,有担当,能奉献。谭局长说明了要求。
大家先民主推荐3个名额,作为扶贫工作队人选,然后再讨论“第一书记”人选。
大家七嘴八舌好一阵议论。
最后,目光聚焦到冉宗荣副调研员、财务科的徐铭和我3个人身上。
局领导班子商量后,也比较认可。
那“第一书记”又由谁来担任呢?冉宗荣和徐铭都踊跃表示愿意去。
但我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家里孩子还太小,需要照顾;另一个人承担着局里大量的财务工作,任务繁重。
我的科室里有人能暂时承担我的部分工作,我的家庭负担也小,况且我还在乡镇工作过十年,对农村情况熟悉,我去最合适。我表明了心意。
几天后,局长找到我说:“扶贫工作不好做,辛苦你了。”说完,用力拍了一下我肩膀。
名单上报县委组织部,很快通过审查。
7月15日,在县委组织部的85号文件中,我被任命为中梁乡石锣村扶贫攻坚“第一书记”。
直面困难
7月22日,周三。我收拾完毕,准备进村报到。
从县城驱车50公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时间是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
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中梁乡政府。而我的目的地石锣村,距离乡政府还有近20公里。
再前行几分钟后,一个岔路口处,一条通往山上的蜿蜒小路呈“之”字形,汽车努力向上爬去。
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我休息了片刻。在村里工作了4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匡后明向我简单介绍了村子和一些重点贫困户情况。
全村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近一半是因学、因病、因残致贫,另一半是缺乏主导产业致贫。
休息间,我往外面一瞅,一处农户住的土坯房颤巍巍的,感觉随时可能会塌下。
虽然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是我心里仍然觉得不是滋味。
匡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利润薄,年轻人能出去的都想出去,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希望金书记能真心拉我们一把。”
想起这个村子是县里指定的首批整村脱贫村,我觉得压力很大。
可压力再大,我也得把它“啃”下!
扶贫工作,入村更要入心
我决定先俯下身子,深入调研,摸清底细。
走访看哪些内容?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是否强。
谁知道刚开始调研,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宓氖隆
一次,去山对面的石河社一户村民家中调研,碎石路磨烂了鞋子。
一进门,热情的村民倒上水。“洗洗脸吧,金书记。”
炎热7月,汗流浃背,我想赶紧去洗一把。可一看那个黑黢黢的水,我顿时犯了愁。
我下意识地去拿自己随身带的手帕,准备蘸水擦擦汗。猛然一看,村民的脸色快变了。
我赶紧收回手帕。突然意识到,办公室坐久了,自己竟有些矫情了。
得改。从那以后,老百姓家的水再不干净,我二话不说就用;凳子上灰尘再多,我一屁股就坐下去;羊圈里再臭,我俯身就往里面钻。
“金书记,以前咱们村也来过一些帮扶的人,但都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你和他们不一样,我代表整个石锣村谢谢你。”几天后,匡书记真诚地对我说。
我心里竟温暖了些。
巧妙帮扶,用力更要借力
8月2日晚上,我召集了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共同参加大会,讨论脱贫方案。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中,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村民对于一些政策根本不了解,或者是很模糊,可以从扶贫中得到什么帮助,该找什么人,大多数村民很茫然。
晚上12点多会议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入睡,思考良久。
之后,我决定从两方面“用力”。
一是统筹全局,指导到位,起草和完善《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规划》《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实施方案》《石锣村魔芋发展实施方案》等,“一对一,点对点”,责任到人,在扶贫专栏上公示。
二是将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比如,一些符合低保政策的农户,却没有享受到低保,一打听,原来是不知道怎么办理手续,不会写申请,这个我就比较在行了。
光靠自己不行,还要“借力”。
借本部门之力――协调环保局投入经费近30万元,解决捐资助学、维修村级公路、安装村宣传栏、修缮水井围栏等问题。
借其他渠道之力――交委、教委、扶贫办、林业局、农委、民政局,我一趟一趟地跑。
“金书记,又来要钱要项目要政策了呀。”现在,他们见了我都开始打趣了。
产业发展,给资金更给技术
没有合适的、稳定的产业支撑,农村脱贫是纸上谈兵。
石锣村有三个主打产业:山羊养殖、魔芋种植、核桃经济林种植。
虽是因地制宜的选择,但产业的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
就以山羊养殖为例吧。同样是山羊养殖,村民李仁术家有100多只羊,是标准的养羊大户。可贫困户陈清元也想发展山羊养殖,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为此,村里专门补贴4000元帮陈清元建了羊圈,还补贴3000元帮他购买了10只母羊。这是给资金。
与山羊养殖相比,核桃种植又存在另外的问题。
我来了之后发现,即将进入12月份时,村民的核桃树死的、枯的、患病的越来越多。
原来,是没有采取“刷白”(防治病虫灾害的一种方法)等病虫灾害防治措施的缘故。
再一打听原因,农户们纷纷抱怨,一是没有那个技术,二是单独请人防治成本高,不划算。
现在,扶贫资金已经到账,关键是技术问题。
“难道就没有法子解决技术问题?”我问匡书记。“技术有,就是不太好弄过来。”匡书记说。
原来,2009年村里就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0亩,有着成熟的病虫灾害防治技术。
但村民小家散户种植的核桃,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谁愿意花那个“不划算”的病虫灾害防治钱。
为了让农户转变思维方式,我们决定带领农户去参观合作社的核桃――由于病虫灾害防治较好,合作社的核桃树产量比普通农户多好几倍。参观后,农户们一拍大腿:有技术就是好啊!
之后,我们和合作社碰了头,并决定拿出近10万元,聘请专家,三年内对分散农户的核桃树苗进行病虫防治统一管理,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技术学到手,啥子都不愁。”核桃种植户谭金山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15年12月底是扶贫成果验收时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前村里最穷的陈清元家,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去看看。
自从村里给他建了羊圈,买了母羊后,又补贴2000元帮他购买了500公斤魔芋种。
在我们环保局的支持下,他那颤巍巍的旧房子被改造一新,还给他粉刷了房屋,安装了门窗和电线、电灯。
“要是早有这个政策,我早就找到媳妇了。”40多岁的陈清元开玩笑说。
以前在村里经常抬不起头的他,现在走路都哼着小曲儿。
“金书记,你让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一次,陈清元对我说。
他的夸奖,让我觉得很实在,一点不做作。
放眼望去,村里路畅了、电通了、饮水到家了、互联网通了、危房改造了、环境卫生改善了、村民素质提升了、就医上学问题解决了……
支柱产业也蓬勃发展:核桃树种植2300亩(村民1300亩)、魔芋购种5万公斤、山羊存栏3000只……
我感到一丝欣慰。
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赶考”
其实,村民们不知道,我的所作所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推手――上级的严格督查考核。
别以为督查只是走走形式。
2015年8月15日,县委书记唐德祥来检查石锣村脱贫情况。
展板前,他认真看了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户脱贫等情况。
“做得不错。”唐书记说。但我知道,唐书记不会这样轻易“放过”我的。
果然,他钻进了陈清元当时还很破败的房子,边看边问。
“房子问题今年能解决吗?家里靠什么赚钱呢?12月底能脱贫吗?”
陈清元一一回答。唐书记认真倾听,点头。
“看来,目前的‘考试’是过关的。”出来后,唐书记对大家说道。
我松了一口气。
自上任以来,一波一波的督查组就络绎不绝地来检查。
扶贫进度,项目开展情况,贫困户动态跟进情况,我也要一项一项定期汇报。
出勤考核严格,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2天,少于一天扣0.2分;没有参与项目规划管理验收的,每次扣1分。
可别小看了这一两分,它会大大影响环保局的扶贫考核分数。
其实,考核只是方式和手段。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那种美妙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基本情况
乡现有精准扶贫村3个,精准扶贫户443户,一般贫困村7个,贫困户1116户。2015年脱贫解困贫困户70户贫困人口300人;2016年实现149户400人脱贫;2017年实现116户352人脱贫;2018年实现108户342人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3个精准扶贫村、7个一般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每名干部联系2—3名贫困户,根据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发展规划;其中村、村、村三个精准扶贫村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办公;根据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乡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方案》并下发到各村。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社干部会、群众会、院户会、办黑板报、大张旗鼓地采用张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语,制作精准扶贫工作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人人皆知,人人尽知,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更加坚定了广大干群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3、严格管理,逗硬考核。根据巴委办〔2015〕64号文件要求,乡党委与“第一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及年度工作目标,每位“第一书记”都建立了工作档案;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等方面组织专班专项督查,严格考核;同时,乡上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此项工作作为乡党委、政府长期性重要性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确保工作力度不变,做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长期准备。
——观《第一书记》有感
11月13日上午,民族文化宫组织全体职工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在观看影片的这110分钟里,我们每一个人都被主人公的事迹触动着。此时此刻,我想用文字同大家分享这一份徘徊在内心的情愫。
电影讲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扎根基层、心系群众、为民服务的感人事迹。沈浩,原本只是省财政厅里默默工作的科员,直到有一天他接到了厅里下派到基层的通知,也或许就是这一天,注定了他在未来的日子里与小岗村这个地方就再也无法分割,讲到小岗村就会想到党委第一书记沈浩,提到沈浩就会知道中国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小岗村".二者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样:他们互为彼此的名片。
初到小岗村,短短几句话就看出沈浩富有学识,有备而来
刚被下派到小岗村的沈书记,有着意料之中的不适应。生活上,与城里的食宿环境大相径庭,离开夫人和孩子的生活对于沈书记来说是一种孤独,对于失去主心骨的家人来说也是一种无助。工作上,面临文化程度都不高的村民和见识不广的村干部,他有着难以言表的无奈和彷徨。他也曾不知所措过,但来到小岗村的初衷却一次又一次坚定了他的信念,那就是带领村民发家致富,改变上天给予穷乡僻壤的噩运。想在农村里发展经济,并不像沈书记想象的那么简单,从修公路到招商引资建工厂。这期间,他看过村民的脸色,听过其他村干部的非议,甚至挨过打,可是他给村民的的话永远只有一句:"没关系的,我们一定可以做好!"村民原本以为他只是口头说说假大空理想的书记,可是沈书记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每一个承诺,完成了每一项大的工程。在为小岗村发展经济的头三年里,沈书记的初衷和功劳都被每一位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也就出现了电影里一个感人至深的镜头:村民联名写信并按下红手印报上级组织,希望能为小岗村留下这位说到就能做到的好书记!这一留就又是3年的时间。新的3年里,沈书记辗转北京和上海,为的是实现小岗村村民30年来能够在铁路上搭建高架桥通车的愿望,为了这条路,他请求铁道部部长牺牲全国铁路线路停车45分钟,为的是小岗村的村民能够在未来的生活里进城省40分钟,实现小岗村不再是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小村庄,而是全国社会主义示范新农村的领军者。虽然经济发展是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也是民生发展的第一步,可是沈书记绝不会因为经济而牺牲小岗村原有的生态环境,更不会违背村民的感情发展经济。当美国GLG公司决定在小岗村建工厂的时候,就必然面临着占用土地的问题,可是这一次的占地有些特殊,是200多户坟地,沈书记决定集体迁坟,吴奶奶是迁坟户里最不情愿的一户,因为儿子生前的枉死,死后却连一口棺材都没有只能葬在一颗大树下,吴奶奶有着道不出的辛酸、流不完泪水。看到年过七旬的吴奶奶这样苦不堪言,沈书记就陪着吴奶奶在坟前淋雨并通知全村干部为吴奶奶的儿子披麻戴孝补办葬礼……
为节省有限的资金,沈浩亲自带领村民修路
2009年,沈书记的第二个3年挂职又到期了,这次联名写信按下红手印的有186位村民。然而这一次,村民的愿望却没能像3年前那样再次实现,2009年11月6日,沈浩——安徽省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积劳成疾,倒在了工作一线,生命的痕迹永远定格在了45岁这一年。
沈浩舍小家顾大家,终感动妻子从不理解到理解
影片观看到这里,我听到了很多观众的哀叹声和啜泣声。这些声音是带着对年轻生命的惋惜,更多的应该是对沈书记的敬畏。影片最后一幕给沈书记生前在小岗村工作时写下的日记有一个特写,他这样写道:我为小岗村用我最黄金的岁月,做出了我应有的贡献,今天发生的一切,让我交困难耐,但我仍愿担当,只是可怜我的女儿在中考,年逾九旬的母亲会伤痛。没有办法,也许我的举动,能换来小岗村真正的发展和繁荣,我无怨无悔!
走进x村,才发现这是一片世外桃源,村内环境干净、整洁,延绵的x与大片的田野好似一幅展开的水墨画,泛着波光粼粼的河水,都在诉说着村庄的变化。如今这里完全看不到昔日贫困村的影子,让村庄发生变化的是x派驻到x村的“第一书记”x。
x村位于x各族自治县x镇东北部,全村群众居住在沿河一带以及高山和半高山处,受制于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水平不高等原因,群众增收困难。
x年x月份,x成为x村“第一书记”,她也是该学院这一批选派的驻村第一书记中唯一的女性。别看她外表瘦弱,做起事来可是“巾帼不让须眉”,村干们经常叫她“女汉子”。在驻村近两年的时间里,x积极为群众排忧解难,跑项目、找路子,把x村当成自己第二故乡,把村民当成自己的亲人。
健康扶贫暖人心。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培训师、自治区人民政府“八桂应急先锋”社区应急首批培训教官,x充分发挥自身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健康帮扶模式。她了解到村里健康知识讲座少,村民健康卫生意识较弱,便号召农村在家青年、留守妇女、志愿者共x余人,牵头组建了x贫困地区第一支“八桂应急先锋”村级社区响应队、x县第一支村级党员和村民志愿者服务队,两支队伍在村里x年x月遭遇的洪灾中发挥了应急作用。
为保障农村妇女儿童权益,普及公众应急救护知识,x连续两年通过多方争取资金在x小学、各村举办少儿急救技能比赛、农村急救知识培训、食品营养与健康讲座、妇女维权和心理健康培训、中草药种植研讨会等活动达x余场;免费组织多场义诊活动,为x余人次村民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基础体格检查,免费发放药品等x万余元,争取社会公益资金近x万余元用于防灾减灾、赈济受灾患病群众等,受惠群众达x余人,减少了村里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做到精准发力,巩固脱贫成果。
产业扶贫聚人心
打赢脱贫攻坚,选好产业是关键。发展产业就要有“造血”功能,x看准了x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认真谋划产业发展和集体经济增收新思路,带领村“两委”干部、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等到x县其他乡镇、临桂县、x县等农业产业基地考察学习,自费参加甜柿、食用菌等种植培训。
经过精心谋划和市场调研,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x年底,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产业发展捐助资金x万元支持下,x村在全县创造性牵头与x个行政村“抱团”发展,以“六村入股+企业+农户入股”等模式,联合成立x县x福农业开发专业合作社,主打农林产品深加工。该合作社挂牌国家林草局定点扶贫车间,并于x年x月被认定为“x各族自治县就业扶贫车间”。以合作社为基础,第一书记带领村两委多方与群众沟通,在x村新开发了高产油茶种植示范基地x亩,巩固提升了原有油茶示范性种植基地x亩,并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技术跟踪指导。
x年底,在林业草原生态扶贫专项基金x万元支持下,x村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项目获批,已于x年初正式动工。这些扶贫项目的实施,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助推农民产业发展与增收致富。一分耕耘,一份收获,在她和村“两委”班子的努力下,x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村民正一步一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文化扶贫沁民心
X,男,汉族,X年X月出生,现任X。X年X月至X年X月担任X省X厅驻X县X镇X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带领工作队精准帮扶,谋划发展,推动X村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远近闻名的“示范村”,村民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改观,村风民风好转。他获得X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表彰,荣获省扶贫先进个人。
正乡风:扶贫先扶心。X年,X上任X村第一书记。初来乍到,他信心满满。他决心扎根农村,带领农民兄弟脱贫致富。然而,现实很快给他浇了一盆冷水。村民们叉腰观望,对扶贫计划将信将疑,看得多,干得少,扶贫工作几乎陷入僵局。
怎么破局?在经过短暂的彷徨后,X静下心来反复思量,决定转变思路,踏踏实实从基础工作干起,逐户走访,问情况、拉家常……深入了解村民的所想所需,和村民交朋友。几个月下来,他把各家各户的情况摸得门儿清,并总结出贫困的根子:不仅仅是山少、水少、田少,不仅仅是因灾、因病、因学,还有民风不正、脱贫信心不足等思想上的问题。扶贫先扶心。于是,重塑乡村传统美德,打好脱贫思想战,成了X带领的驻村帮扶队的“一号工程”。
走访中,X发现一到农闲村里便打牌成风,于是主动找村支部书记恳谈,提出沉迷打牌不仅影响照顾小孩、老人,还容易滋生不劳而获、懒惰散漫的懈怠思想,严重影响脱贫士气,要求村干部带头远离牌桌。村民们渐渐觉得这个城里来的干部说话总是说到点子上,于是慢慢打开心扉,心里有什么疙瘩都爱跟他说,而他竭尽所能帮助村民解决实际困难,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的希望,大家的心思逐渐聚拢到脱贫攻坚上来。
驻村一年多,在X的带领下,村里制定了《村规民约》,涵盖尊老爱幼、日常起居、邻里相处、待人接物、珍惜良田、治家之道、婚丧嫁娶、戒赌戒毒、戒斗慎讼九个方面,引导村民向上向善;整理了村里走出的六位名牌大学生材料,制成村贤榜,张贴在广场;在全村组织评选“四美家庭”:孝老爱亲、干净整洁、教子有方、勤劳节俭;还成立了腰鼓队,组织广场舞、太极拳,提振村民精气神……乡风淳,正气扬,脱贫的脚步走得更稳更实了。
强产业:精准帮扶富腰包。村民们思想上的弯扭过来了,扶贫工作打开了局面,但这仅仅只是开始。X村山脉相连,顽石遍野,自然条件恶劣,村民散居在石头旮旯里,人均耕地仅X.X亩,人均纯收入不足X元。村里不仅缺地,还缺水,全村就一口水井,水量有限,村民用水紧张,几十年来,“水荒”问题造成村组矛盾不断升级。
用地用水问题怎么解决?石头山里怎么脱贫?X一筹莫展。这时,湘西十八洞村传来“在外租地X亩种猕猴桃”的消息,X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凉薄的几丘田何不改种猕猴桃?说干就干,X从省城请来专家化验土壤,开辟试验田,不到两年,X亩猕猴桃基地落成,一年创收几万元。
X还看到了顽石后面的商机,“这么多惟妙惟肖的石头,何不利用起来,打造X的石林,发展乡村游?”X带领驻村帮扶队,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发动群众,在石头缝里种上了X、芍药,打通了环山游便道。春天一到,X、芍药竞相开放,游客接踵而来,农家乐生意火爆。X、芍药的根还是有名的中药材,也给村民带来了收益。
后来,X又发动村民,将井边的池塘扩大为蓄水池,井水引入水池,四周围上围墙,从此,村里一年四季都能用上干净水,彻底结束了“饮水难”的历史。同时,他还带领村民清理、整修山塘,有效缓解了生产缺水状况。
以下内容由收录,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基本情况
乡现有精准扶贫村3个,精准扶贫户443户,一般贫困村7个,贫困户1116户。2015年脱贫解困贫困户70户贫困人口300人;2016年实现149户400人脱贫;2017年实现116户352人脱贫;2018年实现108户342人脱贫;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3个精准扶贫村、7个一般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制定了扶贫工作方案;经乡党委研究决定,每名干部联系2—3名贫困户,根据贫困户的脱贫需求和发展愿望,为每户贫困户量身制定了脱贫措施、发展规划;其中村、村、村三个精准扶贫村派驻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成效明显。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成立机构。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准扶贫干部驻村工作,成立了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乡长、党委副书记任副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安排专门人员负责日常办公;根据我乡扶贫开发工作的实际,制定了《乡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行动方案》并下发到各村。
2、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召开村社干部会、群众会、院户会、办黑板报、大张旗鼓地采用张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标语,制作精准扶贫工作展板等方式大力宣传精准扶贫工作,真正做到了精准扶贫工作人人皆知,人人尽知,营造了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更加坚定了广大干群全力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信心和决心。
3、严格管理,逗硬考核。根据巴委办〔2015〕64号文件要求,乡党委与“第一书记”签订了《目标责任书》,细化了“第一书记”的工作职责及年度工作目标,每位“第一书记”都建立了工作档案;对“第一书记”在村工作时间、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等方面组织专班专项督查,严格考核;同时,乡上力所能及地为“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确保“第一书记”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三、下一步打算
1、进一步加强精准扶贫力度。充分认识精准扶贫工作的重大意义,将此项工作作为乡党委、政府长期性重要性工作来抓,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方法,突出工作成效,确保工作力度不变,做好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长期准备。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村情民情方面:驻村后,在村两委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通过入户走访、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了村情调研。孙家墕村是保德县腰庄乡的一个自然村,位于腰庄乡西南部,距乡政府约12公里,距离县城10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全村总户数187户,总人口516人,贫困户43户,其中低保户10户,贫困人口共127人。贫困户约占全村的30%多,主要致贫原因因病22户60人,因学7户30人,因残4户12人,缺劳力2户5人,缺技术6户17人,缺资金1户2人以及自身动力发展不足1户1人。全村党员13名,其中女党员2人。全村共有土地3000余亩,村庄占地面积约1000亩,耕地约1600亩。由于出现采煤踩空区2007年前后整体搬迁。
(二)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全村共有党员12人,其中女党员2人。村两委成员4人,在村支部书记王斌儿、村主任孙建全两位同志的带领下,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不断完善和加强。
(三)社会管理方面:通过走访农户,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多的就是没有分到房子的何时分房以及搬迁后房子出现的质量问题。经实地查看后发现,搬迁后出现了地基下沉导致房屋出现裂缝,房顶漏水等情况。在走访农户的同时,坚持释疑解惑、排忧解难,并积极和相关部门加强联系,及时发现和处理矛盾,争取消灭在萌芽状态,维护好社会稳定。
(四)、具体开展工作方面:
1、入户走访调研,摸清基础数据。填写贫困户信息一览表,贫困户收入登记表,贫困户信息登记表,问卷调查等各类资料,摸清贫困户基本信息。
2、积极宣传相关扶贫政策,使贫困户对相关政策应知、知之。通过宣传使贫困清楚明白大病险、农作物保险、“五位一体”小额贷款、“两免一补”、助学贷款等与其生活紧密联系的政策。通过宣传符合条件贫困户25户已与洗煤厂签订协议,预计年收入3000元。贫困户王俊兵、孙继彪、孙占林获得12000元助学金。引进光伏发电项目,有效期约25年,建成后每年村集体经济可增收15-20万元,每户均收入2000元左右。
3、抓党建,加强村级党务建设。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完善党员登记情况,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召开村民议事大会等,每月召开党课学习、支部委员会、支部学习会,每季度召开党员大会。
4、动员贫困户参加厨师、美容、护工、养殖等培训。
三、存在的问题
(一)村干部年龄老化,后备干部不足。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好干部,可是由于目前村干部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导致有些村干部不能一心靠在村里工作,有些年轻力壮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人才大量外流,不愿留下来在村里任职。
(二)村集体经济薄弱。除了土地之外,没有其他资源优势,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目前除了应付日常开支之外,基本没有什么结余。没有经济保障,村集体公益事业举步维艰。开展修路、维修水利等公益事业非常困难。
(三)基础设施不完善,由于旧村是煤矿采空区搬迁后没有村级活动场所及基本的办公场所和条件。
四、心得体会作以汇报。
通过近期的学习、调研和思考,我的收获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明白了下基层做什么。我们驻村“第一书记”必须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乡镇、村实际,重点抓好基层发展、组织建设、扶贫攻坚三个方面的工作。核心任务是帮助村级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村级班子建设是关键,不断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积极促进村内和谐稳定,真正把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化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
二是感受到了农村是锻炼人才的舞台。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大学毕业后就在省直机关工作,可以说之前没有任何基层经历。通过近期的驻村实践,我认为农村工作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具体问题,是历练年轻人品行、磨砺年轻人意志的宝地,是年轻人茁壮成长的重要一课。在这里,我更加清晰理解了真诚对待、服务农民、踏实工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学习奋斗的概念。
三是认识到了态度决定一切的理念。作为驻村“第一书记”,通过融入农民朋友,让我感受到了农民更多了几分纯朴、真诚和厚道,是我们共同爱戴和敬佩的。因此,我首先要扑下身、沉下心,转变作风,正确认识和定位自己,把农民朋友作为我的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迅速进入角色投入工作,全心真情为“农村、农民、农业”服务。
四、下一步我应该怎样做
通过近半年的驻村工作,我在不断的总结经验,同时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的不足,我个人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重点把好、做好以下环节。
第一,认真做好摸底调研。紧紧围绕和谐稳定、脱贫攻坚、组织建设工作重点,结合村实际,认真开展摸底调研工作,采取入户座谈、召开党员群众代表研讨会、到相关部门吸取采纳好的建议等方式,抓“难点”调研,抓“热点”调研,抓“亮点”调研,充分运用分析和综合两种方法,准确掌握第一手信息,提炼形成实效性强的调研报告,以典型引路,指导面上工作,为有针对性的做好下步工作打下方向基础。
第二,探索建立配套制度。在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明确工作方向,计划出具体要解决哪些问题。为充分调动党员群众想办法、出主意、指路子的积极性,更好更快的解决问题,从而探索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一是建立工作报告制度。固定召开村两委干部和党员代表会,通报工作完成情况。二是建立学习研讨制度。在通报工作完成情况后,继续召开研讨会,结合实际,学习相关文件政策,集中讨论近期工作重点和工作措施。三是建立沟通协调制度。村两委干部应经常性到镇相关部门汇报工作和了解掌握相关信息,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适应度。
学中干、干中学,落实政策取得群众认可。扶贫任务千万条,落实政策第一条。作为第一书记,知晓政策是基本功。**坚持白天走访干部群众,摸清实际情况;夜晚挑灯翻阅读本,入脑入心记背政策。有一次,贫困户彭家祝反应,“别人有低保,自己是贫困户,为什么没有低保?”**向他解释,“你已经享受了400元/月特困补助,已经超过低保最高标准了,按照现行政策,不能再享受低保。”及时消除了彭家祝的疑虑。“以购代扶”是市、县确定的增加贫困户收入的重要方式。为确保贫困户都有农产品可以卖,**联系了**镇的养殖大户,准备了交通工具、电子秤、鸡笼,与结对帮扶干部一道,为三个村28户有养殖能力的贫困户送去价值1万余元的小鸡、小猪等牲畜。四五个月后,在开展春节慰问的同时,**协助帮扶部门,以略高于市场价的标准回购鸡鸭113只,大米580斤、蔬菜近200斤,共计2万余元。在此次“以购代扶”活动中,无论贫困户和非贫困户都增加了收入,干部职工也得到了天然绿色的农产品,实现了“三赢”。
找路子,挖穷根,抓实产业提升群众收入。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是最稳定的脱贫方式,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主动联系**制药公司技术人员,与他们一起筛选土地、规划种植方案。丹参规划在**村一、三、八社种植,**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做了大量宣传发动工作,磨破了嘴皮、磨出了手茧、磨坏了鞋底,终于才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的支持和参与。经过土地丈量和登记、商议委托协议和流转合同、核实村民银行卡账户等程序,丹参扶贫基地落户**村,首期合同签订了五年,占地面积约70亩,示范效果良好。在**的努力下,**村第一个产业基地在2019开春落成,62户村民通过出让土地获得每亩一年500元租金,不少贫困户已在前期除草、打夯、施肥过程务工挣钱,在家门口实现增收。
比情怀,讲担当,修好道路回应群众关切。“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这正是多年**村一社村民出行的场景。**村9个社仅有一社还没有通硬化路,一社的贫困户也最多,不但影响村民的生活和出行,也影响贫困户住房改造政策的落实。**上任后,村干部和村民最强烈的愿望,就是修好这条路。说干就干,在争取到政策支持后,**领着交通部门的同志详细规划,耐心细致召开坝坝会做村民思想工作。**和村两委带着群众一起干,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动员群众自筹资金5.2万元,争取项目经费40万元,在2020年春节前打通**村一社1.8公里扶贫路,实现全村硬化道路组组通,并利用修路契机一并解决了村民历年拖欠水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