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险控制论文

风险控制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风险控制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1篇

该工程为珠海市高栏港高速公路某(前锋涌)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桥,该桥跨径尺寸为5×20m+3×30m+5×20m。随着河道通航需求不断增长,桥下净空已不能满足现有通行要求,需要整体升高满足净空。大桥桥面宽度为22.5m,顶升面积为6525m2,顶升质量为15376t。

2工程地质条件

桥位处地质情况为:表层以第四系沉积层为主,主要是粉质黏土、淤泥质粉质黏土;黏土下以含水砂层为主;基底以燕山3期花岗岩为主,其内部裂隙水较为贫乏。地下水构成主要为土层中的孔隙水和基底岩层裂隙水,补给源为大气降水,水位在0.4~1.4m范围变化,对混凝土基本无腐蚀性。

3顶升支点选择

3.1初步施工方案

采用先断柱后顶升方法,即利用下抱柱梁-盖梁体系进行顶升托换,在盖梁底部吊挂千斤顶,并交替对角布置在桥梁轴线两侧,完成整体顶升施工。该施工方案存在以下问题:

1)桥梁修建时采用了CFG桩处理软基,并且进行了预压。若方案采用下抱柱结构,则需要进行围堰施工,且向下开挖难度较大。即使开挖完毕,之后的软基处理在施工空间受影响的条件下如何进行也是施工的难点。

2)原有系梁距盖梁底部的距离最小只有1.03m,而原托换结构下抱柱梁高度为1.5m,墩柱切割位置为距抱柱梁顶面0.3m处,而现场墩柱的净空高度大多不满足施工空间要求。

3)千斤顶为对角布置,顶升过程中会使盖梁结构产生扭矩,影响盖梁整体稳定性,而且千斤顶产生的反力不均衡,会产生纵、横桥向水平力,对千斤顶受力和稳定极为不利。总之,该顶升方案难度高、投资大且工期太长,需要对其进行优化。

3.2施工方案优化

3.2.1总体改进

针对初步施工方案中的问题进行了优化,具体情况如下:

1)对于桥台结构,采用直接顶升然后接高盖梁方法,利用盖梁-板梁体系进行顶升托换,这样可避免桥台下的软基处理问题。

2)对于桥墩结构,采用先断柱顶升,再接高立柱方法,利用加固原有系梁-盖梁体系进行顶升托换。采用植筋法对系梁结构加高30cm,以增加安全系数储备。

3)千斤顶采用轴线布置,消除纵桥向反力,且中间千斤顶受力更为均匀。

3.2.2改进分析

以跨中6号、7号墩之间的30m跨组合小箱梁为研究对象,为充分说明各种情况下箱梁可能出现的受力情况,采用以下3种顶升方案:

1)6号、7号墩同步顶升;

2)6号、7号墩逐次顶升(每个墩的支座同步顶升);

3)6号、7号墩各个支座依次顶升。针对上述3种方案具体分析如下:方案1:梁结构的受力最佳,但对于墩台顶升高度的一致性要求极为严格,实际施工中很难控制。施工中需将顶升过程分多步进行,必须控制前期各顶升高度完全一致。因此需要使用大量的千斤顶,虽然投资较大,但可以缩短工期。方案2:施工过程中梁为简支结构,对梁体本身受力影响不大。逐墩顶升时若高差过大,可能造成梁端伸长,磕碰临跨桥梁;逐墩顶升还会产生额外附加应力,甚至会产生支座脱空现象。因此施工前需要精确计算,施工时采取相应措施。因投入的千斤顶数量较少,可节约投资,且施工控制简单,但因千斤顶反复拆装会延长工期。方案3:施工过程中,采用PLC计算机液压同步顶升技术控制逐次顶升高度的精度(2mm),则不会影响到主梁的稳定性。如顶升高差过大,在梁体自身抗弯刚度作用下,很容易产生侧向偏移,甚至导致顶升点脱离顶升支座,梁体脱空的同时顶升的千斤顶瞬时承受巨大局部应力,对于长期服役的桥梁具有较大施工风险。虽该方案所需要千斤顶数量最少,但拆卸千斤顶工作的次数最多,风险也最大。经上述分析,该桥先采用方案1整体顶升法,每次顶升高度为10cm;最后一轮顶升采用方案2,即逐墩台顶升,精确控制顶升高差(10cm之内)。顶升施工过程中对桥梁整体进行全面监控,施工中一旦发生超过监控预警值情况,应立即按照受力稳定原则进行补偿顶升,消除超过预警值的应力、应变,隐患消除后方可继续整体顶升。

4顶升施工风险分析

桥梁顶升施工中具有客观的偶然因素,同时人的主观意识也会导致风险的发生。一般认为桥梁风险具有随机性,所以应针对桥梁风险潜在因素进行辨别,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实时跟踪、监控、测量,并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价,积极采取合理的风险应对措施。

4.1风险等级确定

顶升和落梁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有:顶升电脑控制系统故障、液压顶升设备故障、监测值超预警值、千斤顶内泄跑压及现场出现的安全事故。将上述风险分别归入不同的风险等级内,如下所示。

1)低等级风险:电脑系统故障。

2)中等级风险:液压设备故障;千斤顶发生内泄。

3)高等级风险:结构监测值超限事故;现场安全事故。

4.2风险控制

针对顶升和落梁过程中的关键施工环节,详细分析,制订了可能发生意外的紧急应对措施。关键环节施工过程中,由技术负责人现场统筹协调,组建现场应急预案小组随时待命,小组成员由结构工程师、电脑软件维护工程师、液压控制系统专家、机械专家及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等组成。

4.2.1电脑控制系统故障及处理措施

1)由电脑软件控制技术人员将系统设置为一旦电脑无信号传输,则整体系统停止、液压系统保压,千斤顶锁死,并及时发出警报。警报发出后电脑技术人员马上介入处理,备份资料数据,其他无关人员禁止触碰电脑,桥下施工人员暂时撤至安全范围内。

2)将专门应急操作按钮设置在操作界面上,便于紧急情况下快速启动该程序,使整个工程立即进入事先设定的顶升系统闭锁状态。故障应急处理后,由现场总指挥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顶升作业。

3)为主控电脑提供专用保障电源,安排专业电工实时待命,以紧急处理电线、电路方面的问题。

4)操作系统出现故障,严禁其他人员尝试排除,必须由专业工程师进行检查排除。

4.2.2液压设备故障及处理措施

1)泵站不能正常提供动力:利用千斤顶自锁功能,自动关闭保护阀,维持顶升力恒定。

2)油管突然暴裂:由于千斤顶上均装有均载保护阀,可保证液压千斤顶的油不外泄和结构的绝对安全。

3)千斤顶压力不足:备足千斤顶和垫块,先用垫块进行支撑,由液压工程师对千斤顶进行维修或者彻底更换。

4)液压系统异常:施工中由专业人员对液压系统压力进行监控,遇到问题立即上报主控室,由专家判断是否继续顶升或排除故障后再开机、调试、顶升施工。

4.2.3结构监测值超限

1)结构出现裂缝:立即停止顶升,由应急小组进行综合评价,制订处理措施,决定是否继续顶升,同时加强监测。

2)箱梁和盖梁两侧顶升不同步:立即停止顶升,组织应急小组人员分析原因进行“纠偏”;使较高箱梁和盖梁一侧千斤顶保压静止,另一侧缓慢加压顶升,两侧达到平衡位置时,则停止“纠偏”操作。

4.2.4千斤顶发生内泄

千斤顶一旦发生内泄,将导致顶升施工中断,严重时还会导致顶升失败,并会因千斤顶不同步使结构产生附加应力导致结构破坏,因此对内泄需提前预防、及时发现,应做到以下几点:

1)千斤顶在顶升前均需保压;

2)通过监控液压泵站供油速度是否加快,顶升速度是否下降,来及时判断千斤顶是否发生内泄;

3)千斤顶顶升或下落施工时,采用辅助螺旋千斤顶微调跟进,保证顶升施工万无一失。

5结语

1)整体顶升施工工艺为工程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并可为今后类似工程的施工提供参考。

2)先整体同步顶升、后逐孔顶升调整纵坡的施工方法,减少了对既有桥梁的影响,最大可能地保证了既有桥梁原有状态,桥梁顶升过程中未出现超标的附加应力及裂缝。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2篇

1.网络金融安全分析

网络金融一般而言包括网络银行、证券、期货以及支付结算等业务,总体而言因为借助互联网作为平台进行金融业务,因而被称为网络金融。网络金融的进行都是依靠互联网上的电子数据进行传输,因此具有结构简单和快捷方便的优点,而依靠电子信息传输这个特点,也成为了风险高发的原因之一。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的行业,由于本身的变幻不定以及需要足够的信用作为保证,再加上一般各个方面之间的资金网络互相连通,一个方面出现问题往往牵扯到整个资金链,从而导致风险爆发的严重后果。而网络金融除了上述的一般特点之外,还有自身的弱点,那就是其通道和联系都是建立在电子数据方面的,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的资金融通,更容易出现信用危机(因为不容易追责),而更加快速的资金流动和不稳定的网络状况,也进一步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高技术条件下的网络金融一方面提高了技术门槛,另一方面也给了更有技术的人进行投机行为的空间。而金融活动本身就是有一定的债务风险,一旦连续出现断裂和坏账的情况(网络金融环境下更容易出现,由于违法成本更低),也必然的会给操作者难以承受的后果[1]。

2.网络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别

2.1计算机硬件方面的风险。硬件方面是指一般性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现阶段由于网络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硬件的更新换代也非常的频繁,往往为了能够运转新开发的软件导致不过几年前的硬件淘汰过时。而现在进行网络金融操作的计算机理论上基本合理运转的比较多,但是比较陈旧的也不少,硬件的不过关可能导致金融软件的运行不畅,从而增加危险。而且当计算机一旦发生故障,就可以导致正在进行的网络金融活动瞬间中断,乃至于出现可能被他人利用的可乘之机,而且突然地中断对于业务而言可以说是非常大的损失了,因此也是不可能不谨慎对待的问题。

2.2计算机软件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也是需要依靠一定的金融软件进行操作的,而软件本身就是存在可能被利用的漏洞的(这个是天然缺陷,不可能完全避免,只不过或多或少而已)。对于金融软件而言,一方面对于操作者的技术要求有了一定的限定,另一方面,对于信息技术的高手来说,对其进行攻击和破坏也总能找到相应的方法。而其所依托的计算机系统,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系统一旦受到攻击,那么就非常容易导致所有的软件的损坏[2]。更何况运行过程之中本身就处于一个不断的克服软件风险的过程中,一旦运行中发生数据错误,那么也会带来不可估量的伤害。对于网络金融而言,软件方面可能的风险,还要更大。

2.3网络情况方面的风险。网络金融需要依靠互联网,而互联网本身是全球联通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数据即使经过加密,也完全可能被有心人搞得到,更何况全球性也注定了危险可能来自四面八方,是注定的防不胜防。在交易和结算方面,因为完全依靠电子数据传输,其覆盖面和风险比较大,而正因为网络环境的不稳定性和安全脆弱性,也容易由于范围过于广泛而受到损害,而这样的结果必然是牵一发而动全身,造成大片区域的问题。对于网络风险而言,传染性的网络病毒和特定的网络攻击都是很难完全抵挡得住的,对于这些东西而言,网络安全措施往往只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被动得难以完全抗衡。因此,在网络金融风险方面,网络风险为其中最容易出现状况的一环。

2.4交易操作的风险。由于网络金融的交易和操作都在网上进行,因而其本身的存在具有一定程度的虚拟性。虚拟下的操作不容易进行更好的追责,从而降低了信用违法的成本。在网络金融中的许多风险案例中,信用危机都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金融业而言,信用环节一旦有问题就是全面的崩盘。网络虚拟环境下双方身份不够透明,信息交换程度更不对称,因此优势方一旦出现信用问题,对方往往根本没有反应和追究的机会,即使能够做到,也一般只能承受更大的损失(敢于信用违约,自然是看到了违约的损失小于其收益而已)。

3.针对网络金融安全进行风险控制

3.1完善立法,加强政策调控。网络金融风险之所以屡屡出现人为因素,主要还是钻法律的空子,针对在这方面没有明确的规定,而地方有部分规定又不能统一的状况。所以必须要完善法律对于网络金融安全的规定,制定健全和统一的法律规范,来完善网络金融参与者们明确的权力和义务,保证对于责任的判定能够切实的执行。同时应当适当的引入政策的调控,固然政策多变,而且政治调控多了也影响正常运行。但是在规范化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阶段下,适当的进行政策调控,对于网络金融秩序的保障,也未必没有好处。

3.2改进技术,防控信息技术漏洞。同样针对网络和软件方面的风险,则是需要进行比较完善的技术改造,来避免过于频繁的遭受侵害。而硬件方面,则是需要尽快的进行更新换代,保证技术的及时更新,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避免网络风险的发生,但是对于风险的控制和抵御还是有很大的作用的。对于技术漏洞的填补一般而言都是亡羊补牢,但是补上总比不补强,完善已经出现问题防御,自然就是为了避免在已有的风险上再次出错,能够有这样的弥补,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远离大部分问题了[3]。

3.3建立完善的内部监控体系,增强自身责任意识。很多企业出现网络金融风险问题都是由于自身的内部风险管理方式不稳定,也没有很好的防控措施。因此在进行针对建议的时候,必须要考虑操作者自身的问题,只有自己用心去避免,才能够最大程度的规避风险。而在企业内部显然需要有针对网络金融风险的管理和监控,需要自身专门的针对,然后配合外部的监控防治体系,才能够在其中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对于操作人员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来避免问题,也需要培养和强化他们的专业水平,落实责任问题,进而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体系,才是从自身做起的最好方式。

4.结语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3篇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电网的特征、运行特点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其系统运行更加复杂,给电网运行控制工作增加了难度。电力调度运行风险控制不当,就会导致电网运行出现严重的故障,对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产生威胁,进而导致大面积的停电事故发生,给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不利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的电力调度系统共分为:国家电力调度数据一级网、区域二级网、省级三级网、城市四级网和县级五级网五个层次,并将各级的发电厂以及变电站纳入了工作管理中。纵观近几年我国电力调度安全的发展状况,电力调度的安全处理工作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电力设备的、电力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不安全的环境等因素,导致电网调度控制制度存在问题,无法有效的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安全用电带来了严重的隐患问题。

二、电力调度控制的安全隐患分析

结合当前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分析发生电力调度事故的原因,不难发现导致电力调度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在具体的电力调度的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没有严格的按照电力设备维修的规定,定期对电力设备进行维护检修工作,是电力设备存在隐患的基本原因。另一方面,参与电力调度的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不过关,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对从事的本职工作缺少应有的责任感,很难发现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长时间的发展下来,致使电力调度风险控制工作存在严重的问题。这两方面问题的存在,是电力调度风险控制工作无法有效进行的根本原因。电力调度控制的安全隐患问题,逐渐成为影响电力调度工作的主要问题。相关管理部门应结合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电力调度控制的安全隐患问题,如果一直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很难提高电力调度的工作效率,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的有效措施

在生活中,电的生产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电力控制系统的安全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工作、生活,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为了更好的解决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结合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具体问题,进一步探究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的措施,是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保障。综合目前电力调度工作的现状发展,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强化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控网络的建设工作,是相对有效控制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电力调度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一)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

在电力调度控制安全风险控制的工作中,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是电力系统适应社会科技发展与更新的重要表现。社会科技的发展,促使自动化设备的使用范围逐渐扩大,将其应用在电力系统的工作中,可以有效的促进电力系统工作的有效开展。在电力调度工作中,设备作为其核心基础,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是电力调度工作中的重点工作。在电力调度的管理工作中,必须严格的按照规定,对设备进行维护与检修,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以便可以及时的更新设备。此外,对设备的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素质的培训与考核,也是有效避免设备违规操作的主要措施之一。加大硬件设备与专业技术的投入,能够促使电力部门及时的更换先进的设备,有效的改善电力设备的运行环境,尽最大的努力避免恶劣环境下,电力设备运行存在安全隐患,最终导致电力系统无法正常工作的问题发生。

(二)强化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控

网络的建设工作强化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控网络的建设工作,加大对电力调度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在电力设备、操作工作人员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方面重点进行强调。同时,利用现有的条件建设一系列的运行监管与管理机制。强化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控网络的建设工作,能够在意识形态方面,强化员工的安全意识与工作的责任感。结合实际工作状况,制定符合实际工作需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同时,对员工工作实行定期考核制度,加强员工的专业培训工作,严格考核员工的职业素质,只有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进行工作,避免由于人为操作原因导致的电力调度安全事故。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严格实施规章制度,明确各方的工作责任,将责任落实到工作的细节处,在制度执行的基础上,确保电力调度工作的安全性。此外,加强电力调度现场的监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强化电力调度安全风险管控网络的建设工作,可以有效的促进电力调度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安全运行。

四、结语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4篇

系统可根据业务分类等进行区别化的规则设置和风险阀值的配置,实现差异化的侦测。规则管理是整个系统准确、高效运行的基础,要能够适应未来形式变化而快速完成规则的配置和运行能够适应规则调优、等需要,提供规则启用、停用等不同状态。

1.1子规则

系统可灵活设置各项规则,包括但不限于:①用户单笔交易额≥预警系数。②用户平均单笔交易额≥预警系数。③用户单日交易额≥预警系数。④商户单日大额交易笔数≥预警系数。⑤相同发行方连续争议交易≥预警系数。⑥相同服务提供方连续争议交易≥预警系数。⑦发行方不成功交易笔数/发行方总交易笔数≥预警系数。⑧服务提供方不成功交易笔数/服务提供方总交易笔数≥预警系数。⑨同一用户短时间内笔数≥预警系数。⑩同一用户短时间内交易金额≥预警系数。11服务提供方数据流量剧增或剧减≥预警系数。

1.2规则组

系统可实现根据不同子规则的组合,形成规则组,当选择多条子规则作为规则组基础规则时,系统可选择配置子规则之间的关系为“或”或“和”。规则组可由系统管理员配置创建,选择子规则、配置规则参数,并设置规则组优先级。

2风险侦测功能

每日批处理时根据预设的风险检测规则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触发规则的交易识别后,转入可疑案件,后续通过案件调查分配至不同队列,等待中心工作人员确认。

3风险管理功能

系统根据预设的轮循时间对交易流水进行侦测,对于触犯规则的交易实时生成预警案例,并根据规则优先级自动进入预警案例队列,供中心工作人员审查。对于触犯适用于客户的监控规则的案件,系统以客户为预警单位进行预警。

4报表分析功能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5篇

“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一般情况下应由收购方在交割前准备好,其制定应依据项目法律、财务、技术各方面的尽职调查报告来制定,然后交易各方在交割后的100天之内按照计划认真执行,完善并购目标公司的运营,从而达到各方的并购目的。实施100天运营改善计划的道理其实十分简单,并购好比两个人相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结合,但毕竟之前是两个不同的个体,存在太多的差异,初期肯定有很多需要磨合的地方,与其在未来各方心生嫌隙,不如就利用好这100天的磨合期尽快相互适应。笔者曾经提供服务的一个海外投资项目就从实际上印证了这一点。项目的股东协议对于合资公司的产品销售做了原则性约定:股东有权按照各自股份比例分配合资公司的权益矿产品。合资公司成立后,运营整合未能及时跟上,关于销售的详细流程迟迟未能制定,在市场尚好的时候,各股东还能彼此协商,分销合资公司的产品,但是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外方个人股东单纯追逐利润的本性充分暴露,不肯再接受合资公司的产品,甚至出现认为:按照股份比例享有权益矿产品是权力,但是却无义务支付上述产品货款的“荒谬”论调,导致合资公司一度资金短缺,频频告急。合资公司已经成立3年有余,各方股东利益几经较量,股东间的信任基础一再动摇,在此情况下,不够具体的销售模式难以为继,成了公司存续的一块“绊脚石”。而此时中方想按照章程通过董事会决议的形式变更销售模式,却遭遇外方股东无理拒绝。试想,如果在3年前,大家合作伊始,制度先行,丑话当先,我们是不是有可能比现在的处境轻松些?通常情况,“一百天运营改善计划”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方面:公司治理结构、管理层的变更计划,在作出调整时应尽可能的考虑到“激励机制”与“价值提升可能”相连;业务连续性的风险避免计划,要尽力确保目标公司交割后供货商、客户、人员的稳定性;明确交割后公司战略的计划;价值捕捉计划,即如何做,如何实现公司的战略?协调和动员计划等。

二、做好人员队伍的建设和配置,尽快完成投资团队向运营团队的转变

项目交割后,合资公司设立,就需要一支专门的运营团队全面接管,该运营团队应由运营董事、专家、咨询顾问等专业人员组成。尤其是海外投资,运营团队最好应是跨职能、跨条线、跨国界的执行团队,同时最好在项目的交割前就可以充分的了解项目背景和进展情况,将投资团队和运营团队的衔接期尽可能缩至最短。另外还应注意,海外投资在当地的运营应当充分借助并购国当地专业中介的力量,尤其是当地的法律顾问和财务顾问。作为公司的法律顾问,我们一直以来极力主张海外公司设立后应该及时聘请当地的法律服务机构作为合资公司的法律顾问。

三、正确认识家族企业作为合作目标的风险

基于海外资源类项目的特点,合作目标公司往往是家族企业控制的公司。这种情形下,私营家族企业在战略决策、公司治理及长远发展等方面与国有企业存在较大差异,在项目谈判和后期运营整合过程中对太钢这样的国企充满挑战,很难控制其失信的风险。家族企业通常内部控制相对较弱,多存在以下问题:缺乏有效地财务核算系统,有关财务信息的编制主要为了满足税务需要,为达到避税的目的在收入、成本及人力方面存在严重的操控行为。通常和关联企业进行资产和人员共享、或者发生代垫费用时不按照合理比例在各方间分摊或者确认合适的承担方。缺乏内部审计制度;公司治理结构相对松散,某些家族成员拥有绝对的控制权,个人随意性大。国企的经营目标不仅仅是简单利润和效益目标,还有许多不易公开的非经济目标,比如社会目标、政治目标、就业目标、规模目标等。这种机制上的缺陷和国企盲目扩张规模、通过国际扩张在政治上增加业绩的冲动,势必与以利润为最重要并购目标的外国合作伙伴发生冲突。这种冲突表面反映为文化冲突,但实质是经营目标和战略决策的冲突、经营手段的冲突、短期和长期经营理念的冲突。两家合作伙伴在目标上往往“同床异梦”。

四、尽职调查是保护购买方利益的重要手段,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不能掉以轻心,应认真应对做好风险规避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6篇

“关联交易”(connectedtransaction)是指在关联方之间发生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称之为“关联方交易”,国际会计准则第24号《对关联者的揭示》称之为“关联者之间的交易”。因此,准确判断关联方是正确理解、识别关联交易的关键和前提。

我国的会计准则并没有给出关联方的具体定义,但明确规定了判断关联方的基本标准。即:“在企业财务和经营决策中,如果一方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本准则将其视为关联方;如果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本准则也将其视为关联方”。这一判断标准给出了各方在横向和纵向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主要形式。从纵向看,关联方主要存在于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从横向看,当两方或多方同受一方控制,则该两方或多方之间视为关联方。该准则进一步规定,“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去也的财务和经营决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而实现控制的方式包括:(一)通过一方拥有50%以上表决权资本的比例来确定;(二)虽未拥有50%以上的表决权资本,但通过拥有的表决权资本和其他方式达到控制。

二、关联交易产生的根源

关联交易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由竞争的加剧,导致生产、技术和资金的不断集中,而社会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专业化和规模化成为企业生存的主要模式。为获取最大化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不断扩大规模,于是出现了集团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为了有效地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在集团地内部,专业化又成为一个基本特征.以往由一个经济实体完成的企业功能往往转由多个企业来实现,而由于是在同一个控制者之间,所以,这种分工和合作往往能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关联交易既是自由竞争的结果,又适应了竞争的需要。而此时如果不存在独立第三者的利益,也就没有所谓不公平的关联交易。

在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企业制度也在发生变化。股份制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形式。有限责任制度,又为公司股东设置了风险防火墙。而这种企业法人制度恰恰成为不公平交易产生的制度根源。

从各国立法来看,公司法人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1)公司财产权利的独立性;(2)股东责任的有限性;(3)公司独立人格的完整性;(4)资本多数决。这些基本原则对公司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些原则本身有其先天缺陷,很容易被滥用。例如,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的分离使得“内部人控制”现象便成为可能,从而损害股东利益;又如,有限责任使得股东利用有限责任逃避责任,侵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另外,“资本多数决”规则,使得大股东有机会利用资本优势损害公司及少数股东的利益。

在我国,关联交易的产生尚有一些特殊原因:

(一)公司法人内部治理的缺失。公司法人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平衡现代公司利益相关者之权益的基本规范,应包括两个关注点:一是股东权的保护与股东的平等待遇,二是董事会的监督与董事会的责任。

尽管我国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多年,但很多企业在内部治理方面是“形似神离”,这点在上市公司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管理层对证券市场功能的认识偏差,导致上市公司“重融资轻治理”现象积疴难返、疾重难治。很多上市公司都是从国有企业通过剥离生产性资产改组而来,和控股母公司在人事任免、生产、销售和管理方面都存在“混同”的现象,有的甚至就是“一套班子,多块牌子”,母公司很容易通过关联交易,操纵上市公司,使其成为母公司的提线木偶,损害了债权人和其他股东的权益。而由于股权分置和一股独大,对小股东和债权人的损害在公司内部无法得到有效的监督和纠正。

(二)公司的外部治理不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是指当股东对该公司不满时,可以在市场上抛售所持的股票。这样,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市场必然引入新的投资者收购这家企业,更换公司的权力层和管理层。但是,由于目前国有股不能流通,股权过分集中,外部治理结构就无法发挥作用,公司的管理层就受不到来自外部的约束。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多以协议收购为主,这也给关联交易提供了存在的基础。

(三)公平竞争的缺失。成熟的市场经济,是经营主体之间是自由、公平和充分的竞争,任何限制竞争的行为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都受到严格监管和限制。但现阶段,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多地方为了吸引投资,竞相提供诸如税收减免等方面的优惠,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关联交易,将成本和利润在不同的税负地区之间相互调剂,从而避税,形成所谓的“税收洼地效应”,尽管税法对此也有所调整,但其征收和监管难度很大。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国外,关联交易是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制及总分公司制得到广泛运用时出现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交易常常用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合理避税。在亚洲的一些家族企业和官营企业中,关联交易则被用作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或掩盖亏损。

三、关联交易的主要表现形式

从性质上看,关联交易可以分为公平的关联交易和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前者具有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后者则会损害其他利益方的合法权益,也是法律法规作要进行规范和限制的。不公平的关联交易主要有如下几种表现:

(一)人格混同。由于关联企业之间在人事、财务、生产、销售等经营方面存在依附关系,被控制的企业往往没有自己独立的组织机构,或者和控制公司是“一套班子,多套牌子”,也没有自己的经营场所。因此,控股公司可以完全根据自身的利益操纵关联交易的条件。

(二)资本抽逃。我国实行的法定资本制度,遵循资本限额、资本不变和资本维持三原则,旨在保证公司的赔偿能力,对此《公司法》还明确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所必须的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和抽逃资本的法律责任。法虽有明文规定,但很多关联企业在注册成立后,控股公司便通过各种方式抽逃下属企业的注册资金。尽管资本金的多寡和公司的赔偿能力之间并没有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但资本金的抽逃至少增大了债权债务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也表明了公司出资人对公司的信心和责任削弱。

(三)利益输送。交易的一方缺乏独立谈判的能力,导致交易条件往往显失公允。控制方企业往往可以按照其单方面的利益需求,将成本和费用通过合同交易方式转移给对方,从而操纵利润。

(四)交易虚假。很多关联企业之间通过签订虚假合同和交易,捏造营业收入和盈利能力。中国的“银广夏”、“蓝田”、美国的安然等公司无不是通过虚假的关联交易,凭空捏造其收入增长的事实,欺骗投资者。而一些企业在面临债权人的追索时,利用合同进行不对价交易,转移公司资产。甚至直接或授意另一从属公司与被执行公司虚构债权债务关系,使被执行公司财产转移到关联公司其他公司名下,或者在参与分配时占有较大份额

四、关联交易对银行信贷安全的影响

银行贷款作为目前企业最主要的融资来源,企业之间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往往对银行贷款安全构成了很大的威胁。不正当关联交易对银行贷款安全的影响主要包括:

1、信用膨胀、授信过度。有时从单个企业的贷款量看,可能并不会大,但关联企业成员往往串通其他成员,隐名获取贷款,规避法律,而且被控制企业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因此,从关联企业的整体上看,就会存在授信过度的问题。

2、担保虚化。担保制度可使债权的效力扩及债务人之外的第三人,提供第二还款来源,转移债权人债的风险,为贷款债权提供安全屏障。表面上看,关联企业担保是两个独立法人主体之间的独立行为,对贷款是有保证作用的。但由于关联和控制关系,被控制的一方对担保的做出和履行与否完全取决于控制方,因此,它对控制企业的担保效力和担保能力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3、信息失真,风险信号钝化。其一,借款人财务信息不真实、不可靠,银行在放款时无法准确判断贷款风险。其二,关联交易的隐秘性,使得银行无法监控借款用途。其三,贷款检查失效,风险预警钝化。

4、逃废债务。在企业无法偿还债务时,关联交易也是逃废债的重要途径。控制方企业往往通过前述的抽逃资金、剥离资产、悬空债务、转移财产等道德异化行为,使得金融机构面临这样一种困境:碍于法人人格独立原则,无法向转移资产的幕后关联企业直索还款责任。于是,大量的贷款无法得到有效回收,金融机构蒙受极大损失。

五、国外对关联交易的法律控制

关联交易所导致的利益矛盾和冲突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世界各国都对此有深入研究,并在法律和其他方面有相应的制度安排。

(一)揭开公司面纱原则(theprincipleofliftingtheveilofthecorporation‘s)

日益增长的现代商业社会的复杂性,使人们认识到将每个公司都看作独立法人的传统观点与公司集团通过复杂的组织结构完成统一商业任务的现实之间存在着矛盾,揭开公司面纱理论因此而产生.这一理论旨在突破有限责任原则的严格限制,用现实的态度来解决集团公司所产生的法律问题。

揭开公司面纱的核心是否定子公司的独立人格,在此基础上,让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判决的基础和依据主要有包括:1、。2、母公司的不当行为。3、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充分控制。4、资产和事务的过度混合。即子公司与母公司的资产和事务混合在一起,自己没有独立的财产和对事务的决策权。5、公平和合理的考虑。

(二)深石原则(deep-rockdoctrine)

又称“从属求偿”原则,是美国对揭开公司面纱理论的深化和具体运用。其含义是指在破产程序中分配破产财产时,将债务人的关联公司作为债权人的求偿予以推迟,直到其他债权人得到偿付后,再将破产财产的余额用来清偿关联公司的债务。国内有的学者也称之为“次级债权”原则。

股东对破产企业的债权是否适用深石原则,取决于三个条件:母公司完全控制了子公司;母公司对子公司有欺诈、不当或不公平的行为;母公司的行为损害了子公司债权人的行为。一句话,子公司实质上仅仅是母公司的工具,而非独立存在的民事主体。具体表现为:(1)子公司资本显著不足;(2)母公司对子公司之控制权行使,违反了受托人之诚信义务;(3)母公司无视子公司独立人格而违反公司法规范性之规定;子公司缺乏完整的财务记录;(4)资产混同或不当流动。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7篇

1.1缺乏合理的转诊标准和程序

目前,双向转诊存在的一个较突出问题是“上转容易,下转难”[4],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双向转诊缺少合理通用的标准和程序。“大病”和“小病”怎样界定、疾病谱的变化、病情的不同、医疗技术水平的差异、实施双向转诊必然会存在误诊或是漏诊的问题,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延误患者的转诊或者是救治。据《中国卫生人才》的一项调查显示,有24%的医生认为缺少适宜的转诊标准是导致目前医疗机构执行转诊行为的最大顾虑,居于首位。医院和医生在操作时最看重的不是收入,而是实施的标准[5],进一步证明了制定合理有效地双向转诊实施标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2转诊的权责界定和分配

缺少有效通用的双向转诊标准和程序不仅会影响双向转诊工作的顺利开展,还会给医务人员带来相应的权责问题。一方面,如何准确评估患者的康复状态达到下转条件,或是患者所处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有限等问题,一旦下转患者的病情突然加重,不仅会有可能加剧医患关系的紧张,由此带来的诊疗责任,特别是医患纠纷权责的准确界定,都会给双向转诊工作的便利、通畅实施带来挑战,还会影响到患者及其家属对双向转诊以及综合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任甚至产生抵触。

1.3利益分配和补偿措施有限

患者和服务项目的多少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二者的收入有着重要影响,与此同时,各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也把医院经济收入作为考核干部、评价医院业绩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也从客观上造成了部分综合性医疗机构并不急于将患者下转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6],也是导致目前各地区普遍存在的综合性医疗机构“下转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1.4配套政策制度尚待完善

受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技术水平、传统就医观念、专家效应以及缺乏有效影响和制约患者就诊选择的政策和措施[7]等因素的影响,群众对社区卫生服务和双向转诊特别是综合医院的病员下转缺乏互信,使双向转诊的落实效果尚有提升空间。因此,在探索和实行有效引导和制约患者和医疗机构转诊的政策措施方面,医保和报销优惠、倾斜政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上级医疗机构、医师的双向互动机制等方面,均需不断完善和加强,使双向转诊的配套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督促双向转诊工作的切实开展。

2双向转诊风险控制分析

2.1制定双向转诊的执行指南和流程

由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牵头,联合医疗机构以及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符合当地实际双向转诊执行指南和流程,不仅对于医疗机构以及医务人员实施双向转诊提供政策和理论支持;为确定患者是否达到的转诊的标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以保证双向转诊的效率和质量;另外,还可以为制定双向转诊配套政策提供技术支撑。但编制出执行指南和流程的同时,各地还可根据当地医疗卫生技术、水平疾病谱等状况,编制相应的转诊指标体系,以量表、模型或者软件的形式,帮助医务人员实时评估患者状况提醒医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做出快速回应;还可为主管部门评估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效率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双向转诊指南、指标、软件和流程的推行,还可促进年轻医生的工作,工作流程变得更加直观、简洁、高效,引导和提示年轻医生完成患者基本的体格检查及常规的辅助检查,避免疾病的漏诊及误诊,从而提高医生的医疗技术水平[8]。对于医院如何实施转诊,49%的参与医生建议政府制定转诊管理流程和具体医疗转诊标准,规定医院参照执行;33%的参与医生建议上下级医院自己联系组成医疗集团;18%认为政府制定指导方案,医院据此自行操作更好[5]。但是,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不尽相同、疾病谱的影响、不同患者存在异质性,因此,制定出通用、适宜的双向转诊标准任重而道远。

2.2完善补偿和利益分配

首先,在确定双向转诊的执行指南、标准和流程的基础上,相关部门特别是主管部门应适时确定双向转诊各环节产生的利益分配。在转诊操作过程中,由上转产生的相关费用,如转诊运输费用由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下转工作相关费用由转诊的医疗机构或者患者负责,转诊后产生的治疗收益归现阶段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所有。其次,各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适当增加对综合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实施双向转诊工作的预算和投入,完善补偿措施和利益分配,在切实保证患者利益的基础上,适当拉大综合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同类医疗服务的收费差距。第三,引进社会的资金助力双向转诊工作开展。参照引进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经验,通过这种市场化运作、充分竞争的准入方式,完善双向转诊的服务[9],与社会力量采取合作共赢的方式,引进社会资金对医院建设进行补偿的同时,对投资单位职工在入院就诊、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和帮助,在引进社会资金对医疗机构进行补偿的同时,又可以为政府节约医疗资金的投入。

2.3明确双向转诊的权责分配

在确定双向转诊的执行指南、标准和流程的基础上,政府以及主管部门还应完善相应的卫生法规和政策,明确双向转诊各环节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权责分配,确保患者在转诊前后治疗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以明确的政策和规章的形式,强调双向转诊的必要性,合理引导患者的选择,缓解医疗机构开展双向转诊的后顾之忧。同时,还应明确社区医生、家庭医生团队以及综合医院医生的服务的范围和对象,尝试一对一服务,属地化管理和救治[10],推动双向转诊工作的有序开展。

2.4完善双向转诊实施的配套政策制度

完善双向转诊的相关支持和配套政策,对于合理引导患者以及医疗机构执行双向转诊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在各级医院之间,医保支付比例相差非常小(5%左右)[11],因此可以加强医保和医疗保险政策扶持,适当拉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综合医疗机构的起付以及自付比例差距;将双向转诊落实的效率效果纳入医疗机构考核以及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拨款的参评指标;因地制宜,在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完善当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药物制度,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双向转诊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以促进双向转诊工作的落实。

2.5完善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沟通

风险控制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知识管理

1引言

金融风险指的是在经济活动当中各种经济要素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商业银行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者为经济发展、各大企业提供资金的角色,不可避免的将面临自出各种风险,所以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的主要的核心业务.所以控制风险一直成为银行永恒不变的话题,银行的核心就是控制风险,资金的安全是第一位的,只有银行将风险有效控制,才能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当前,我国的商业银行所遇到的主要的金融风险有以下几种形式:第一是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证券发行人或交易对方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投资者或交易对方遭受损失的可能性.第二是流动性风险.商业银行管理的根本之一要求是根据存款的持续时间等贷款资产的合理配置本身.第三是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利率风险会对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活动产生极大的影响.一般来说,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会使得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衡量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来分析的,比如说传统的缺口管理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由于是静态的,不能观察未来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影响,现在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动态,注重考察未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研究.这也正是本文的主要研究重点所在.

2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特征

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在日常活动中要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所以风险管理毫无疑问将是银行的最主要且核心的职能.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主要可以细分成以下几种:

2.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因种种原因,不愿或无力履行合同条件而构成违约,致使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信用风险是现代经济社会经济参与者所要面对的重大问题,信用风险会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由于债务人的信用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风险,所以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我国社会从整体来说没有一个有效的信用制度,人们的信用观念十分淡薄,故而经济活动中人为的违约现象十分普遍,在这样一种不良氛围下,很高的不良贷款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2.2流动性风险.商银行需要根据存款的合理期限安排贷款等资产的期限,从而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资源的最优配置,这就要求客户存款与贷款比例相当.商业银行有能力提供现金满足客户提取现金存款的需求成为商业银行具有流动性,但是当银行的流动性不足时,便产生了流动性风险.2.3利率风险.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的不确定性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利率风险的管理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盈亏,如果不慎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极大的危害.通常来说,外部和内部两种因素会使得商业银行产生利率风险.从盈利角度衡量利率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危害主要是从利率变化对于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的影响来做的,比如说传统的缺口管理方法,虽然简单易操作但其由于是静态的,不能观察未来利率的变动对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的影响.

3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控制系统构建

(一)目标:我们需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网络信息技术,达到有效地数据管理,为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多部门,多区域的知识共享平台.只有这样,我国商业银行才能够充分整理相关信息,对于各种信息进行过滤帅选,进而整合,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工作效率.

(二)架构:第二步,需要商业银行将知识管理系统与自身的核心业务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打造成一个整体,并切运行于日常的运营过程,这一步至关重要.

(三)功能:构建银行风险控制系统首先要构建有效地知识管理的平台,只有构建有效地知识管理的平台,才能够让商业银行多部门能够高效运作,其次构建风险仿真系统,通过在经济环境下的仿真模拟可以有效测出各种风险抵抗能力,进而为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最后构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知识管理平台能够为商业银行提供各种财务信息、金融知识(案例、法规、措施和建议,等等)的咨询和管理.风险仿真系统主要是模拟各种金融风险因素,并且把模拟得到的数据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从而为商业银行的管理决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不过真正成为信息知识优化管理决策需要满足以下几大步骤:1.金融风险控制的知识共享平台.商业银行各部门庞杂,牵涉较多,涉及多个行政部门和跨学科课,所以难免在日常工作的沟通尤其实在行政管理和技术管理两个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建立不同部门共同参与银行领域共享数据的共享机制就显得尤为必要.2.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模拟系统.金融涉及我国许多工业领域,从而会不可避免的有一系列的各种各样的风险.如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如果以上风险不能够得到有效控制,会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危害.由于金融风险模型可以有效的分析过去的变化过程,模拟预测各种场景,预测未来金融业务行业状况,如GDP、GNP,M1,M2通货膨胀等,从而为有效的控制金融风险提供科学依据.3.金融风险综合业务管理系统.基于当今公司管理的大趋势,公司治理现状和金融业开放程度,需要为商业银行专门构建一个综合管理金融风险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用于综合管理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还需要细化综合业务管理系统.1.要有风险识别系统;2.风险计量系统;3.风险控制系统;4.风险预测系统.风险识别是要求能够对于未来或者潜在的可能风险能够有效识别,这是大前提.我们将这个子系统选择金融风险指数作为识别目标,并且从四个不同方面进行识别:第一,本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商业银行的运行离不开我国大环境的影响,所以首先要测试我国大的经济运行状况,故而此指标能够表示我国大的经济环境运行的是否稳定,是否健康,并且对于我国未来经济运行状况能够进行预测,识别我国未来是否存在大的系统性风险;第二,金融指标,包括GDP、GNP,M1,M2等,主要对于金融市场中各种金融危机的监测,此指标能够及时识别金融市场的运行状况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对于金融市场的风险快速识别,防范于未然;第三,泡沫风险指标,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从而侦测出金融资产价格的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综合管理要求商业银行能够利用过去的数据并且通过理论分析宏观到微观的经济指标经而有效规避风险.风险自留是商业银行自己保留的风险,一般是不能够转移或者不需要转移的风险.主要是一些概率很小,风险的损失率低的风险.

4结论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我国与世界经济在一起,但是正是在金融一体化情况下,也加重了我国金融领域受国际金融领域影响的程度,金融风险的管理更是显得尤为重要,金融风险的管理就是在准确识别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各种高新信息技术对于风险进行规避,转嫁,分散金融风险.原有的金融风险的管理理论注重于静态,而现在的金融风险的管理侧重于动态,注重考察未来的金融风险对于商业银行的冲击的研究.但就是目前来说,我国在金融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和国外发达国家有着一定差距,所以我国的金融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还需一定时间的探索.

作者:陈瑶 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岳方明.浅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及对策[J].甘肃科技纵横,2010(4).

〔2〕王占文.浅谈融资结构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