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养成教育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高职院校对养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1)对养成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地位的认知不够。高职院校在“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下,往往围绕市场设置课程体系、安排课堂教学,其结果极易形成这样一种倾向:弱化人文教育,忽视养成教育,窄化素质教育,形成单一的“专业教育”。客观上不仅使所培养的学生缺乏一定的人文底蕴,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存在缺陷,同时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学生缺乏素养,人格不完整。(2)养成教育制度的不健全。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制度的内容通常局限于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养成制度则很少或基本没有。(3)经费的缺乏。为了保证就业率和吸引生源,高职院校的资金投入多倾斜于教学硬件设施、实验实训设备和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而投入养成教育的资金明显不足,导致学生的技能水平与思想素质水平严重失比。(4)师资配备上的不足。大多高职院校尚未开设专门的养成教育课程,养成教育的师资配备有限,学生的养成教育主要是由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完成。就目前来看,辅导员的工作重点主要集中在学生奖、惩、助、贷等日常管理,而涉及养成教育的思政课程中,养成教育的内容所占课时少之又少,往往被忽略或流于形式。
2.高职大学生思想素养问题丛生(1)个人习惯差、自我管理意识不强。如: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玩手机、睡觉、穿拖鞋进教室等不守纪律的行为;公共场所抽烟、随意丢垃圾、乱涂乱画等不讲公德的行为;考试舞弊、弄虚作假等不诚信的行为;浪费水、电等公共资源的行为。(2)思想道德水平较低。当代高职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深受“个人本位”价值观的影响,尤其是在“拜金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影响下,价值取向发生偏差甚至扭曲,“为了明天能有好的生活”“为了以后能挣更多的钱”成为当代高职学生的普遍追求和人生信条。他们对我国传统主流文化持怀疑态度并出现了严重的信仰危机,开始疏离、抛弃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追求个人利益的愿望日益强烈,物质化和功利化思想严重,甚至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情绪,缺乏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3)学习品质较差、创新思维缺乏。大部分高职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厌烦枯燥无味的理论学习,缺乏动力,没有清晰的目标规划。无法正确认识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关系,没有好奇心和探索问题的敏锐性;不愿意独立思考,不思进取,满足于现状。成长于这样一个讲求实际的时代的高职学生,表现出超出年龄的“务实”。“读书无用论”的消极观念影响,加之就业逐年低潮的现实压力,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大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理想信念模糊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普遍现象。(4)对健康的心理品格缺乏认知。对于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呵护的当代高职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特征突出,常常抱怨,不能较快适应环境,不懂换位思考,自负计较,不能客观评价自己。部分高职学生个性孤僻,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以个人为中心”思想依然占主导。一旦遭遇失败或困难,他们便悲观低迷,不善于调节情绪,不能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一旦出现竞争压力大或人际关系紧张等问题时,他们不能控制情绪,容易消极应对,加上法律意识的淡薄,部分大学生会选择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二、高职“思政课”进行养成教育的途径
要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应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针对不良习惯的表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1.“思政课”教师要传递正能量,做养成教育的示范者要想成为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示范者,“思政课”教师要转变观念,加强师德学习,积聚自身的正能量。教师不仅用教材教学生,其自身的思想、言行、品质无时不在影响着学生。教师职业生涯中表现的道德水准,是决定教育成败的重要因素。所以,“思政课”教师应成为灵魂的化身、智慧的化身、力量的化身,成为学生的示范者、助推者、观察者、诊断者、守护者,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了解他们特有的情感世界,懂得他们失败的痛苦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时时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学生的心定会融化在师爱中,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愉快地接受教育。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总结,通过各种方式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给学生,把正能量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健康快乐地成长。
2.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有效加强养成教育被称为青年中期的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发展、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阶段。在自我意识、思维、意志等方面的发展使他们能够掌握一定的社会标准,并以此来衡量各种社会现象,甚至开始思考人生的相关问题。然而,处于青年中期的高职学生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因为环境、心理和各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往往容易引起冲突和矛盾,这正是这一阶段的高职学生道德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表现。“思政课”应该在这一关键期不失时机地推进养成教育,既掌握学生群体特点,又关注学生个性特征,引导青年学生自觉开展个人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个人发展的理性思考,积极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心理环境和社会关系。通过把握高职学生心理特点和养成教育的有力介入,逐步实现高职学生道德心理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完善。
3.“教、辅”结合,发挥“思政课”的内化作用“思政课”应以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催生他们前进的动力,提高遵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自觉性。“思政课”教师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克服纯灌输式的传统教育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运用探究、思辨、讨论等教学方法,结合信息、网络、情景、案例等多种教学媒介和手段,让学生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完成道德认知的真实内化。但是,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所限,高职学生难以全面深刻地认识事物。所以,单纯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思政课”教师应借鉴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方式,加强与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沟通与交流,关注和培养其健康心理和良好习惯。对于早已接触并依赖于信息和网络的当代高职生,“思政课”教师还应充分利用科技平台,综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等知识,配合高职院校各部门,组建全面、完善的学生辅导系统,通过各种交流途径帮助学生解决在思想道德认识、人际关系、社会认知等方面的问题和疑惑,促进良好的认知和习惯养成,并掌握正确的心理调整和防御方法。
关于养成教育,学术界有不同范围的定义和解释,在这里我们针对小学生德育的主题将它概括为儿童道德品质的养成。
二、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性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人生当中最危险的一段时间是从出生到12岁。在这段时间中如还不采取摧毁种种错误和恶习的手段的话,它就会发芽滋长,乃至以后采取手段去改时,它们已经是扎下了深根,以致永远也拔不掉它们了。”小学生正好处于卢梭先生所说的从出生到12岁之间,学校作为现代社会中的德育主体,是责无旁贷的。在1988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老学者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东西放整齐,有错误要道歉……”他所提到的都属于行为养成教育习惯的范畴。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一个人的成功影响有多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道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造成的损失是无法弥补的。”可见,养成教育在小学德育以至于整个社会德育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三、养成教育的几项德育措施
作为班主任,我是一名德育工作者,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贯彻养成教育的德育思想,达成学校的德育目标。
1.利用校本课程,规范行为习惯
我校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教师编写了本校的校本课程《童规》,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四~六年级使用下册,在四年级的第一学期我重点训练了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在课堂上大多数学生能积极举手发言,但是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不容易集中,轮到其他同学发言时他们就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独自在一边玩他们自己的事情了,至于其他同学跟老师说了什么,他们全然不知道。刚开始我很着急也很无奈,这样下去势必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率。后来我问了其他的老教师,才知道这是小学生容易犯的一大毛病。于是我决定花血本———两个星期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养成倾听别人的习惯。首先,我让学生明白倾听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让他们换位思考,如果自己站起来回答问题,其他同学和老师都心不在焉地听,自己会不会很难受?结果学生都说不愿意别人这样对自己。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都愿意改掉这个毛病。做好了思想工作之后,我就在课堂上行动了,我提问完一个学生之后,再问另一个学生刚才他说了什么,加倍奖励那些认真听别人讲话的孩子。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经过两个星期的练习已经习惯在课堂上认真地听别人发言了,并且能积极地反馈。每当我听到“老师,我要补充他说的。“”老师,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时,我的心像喝了蜜一样甜。
2.细化要求,指导到位
作为班主任,要学会放得开,收得住。开学的第一周、第一个月,教育要到位,尽管不是一劳永逸,但开学初扎扎实实的养成教育会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四年级的学生毕竟还是个孩子,他们不可能像大人一样接受一些事物,对于具体的要求,老师必须每个步骤都详细地讲解清楚,特别是分配任务的时候,更要不厌其烦地指导。一开始,我以为四年级的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独立能力了,就准备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把清洁卫生的任务交给卫生委员和组长就行了,让他们自行再分配任务给每一个组员。结果两个星期下来,还是有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到底负责哪里,出了问题要找到当事人也不容易。于是我决定制订一张责任到人的值日安排表,而且每个星期固定不变,一个星期之后他们就按部就班,再也没有讲不清的责任了。教室的平台卫生不好打理,我就专门指定一个学生来做,我示范一遍怎样轻轻打开电脑的护屏玻璃,然后拿抹布把灰尘擦干净。最后我说“:以后老师就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了,你能行吗?”这时那位学生觉得这是老师对他的信任,同时也培养了他的责任感。从此,他每天都按照我的方法把讲台整理得干干净净的。
四、养成教育的德育意义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养成教育阶段性训练方法
随着每年高职生招生规模的不停增长,人数的增加导致学生专业水平、行为习惯、思维方式呈现出复杂多样性,艺术类学生更是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的情况,对于学生工作者来讲,管理难度大。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放弃对学生的教育。相反,我们应该积极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将提高人才素质作为我们重要的教育目标。通过重视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1什么是养成教育以及当前高职艺术类学生养成教育的现状
我们现在的高职艺术学生,客观存在着如缺乏生活阅历,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的问题;而心理上同时又表现出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自私偏狭,个人主义的特点。
其次,学习习惯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自信心。自觉性差、缺乏主动、刻苦钻研精神,纪律涣散。
第三,生活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不强。学生宿舍中存在卫生差;就寝时间随意;饮食习惯不好,吸烟酗酒现象突出。
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养成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塑造健康人格。
2阶段划分及每一阶段的培养目标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高职艺术类学生的学习特点,笔者将养成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2.1第一阶段即是新生人学到第一学期结束半年的时间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以军训及人学教育为契机,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成功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第二阶段为大一下半学期至大二上半学期共计一年的时间,以专业技能学习为载体,将养成教育融人到专业学习中;第三阶段为大二下半学期至大三上期一年时间。在这个阶段,要以“就业”为导向,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求职。
作为新生大学阶段的第一课,新生自然是十分认真对待的。通过训练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内务整理要求,让大学生逐渐做到令行禁止、一切行动听指挥,增强组织纪律性。养成团结、严谨、高效的生活习惯。辅导员老师要及时和学生在一起总结,鼓励有畏难情绪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及时表彰表现突出的学生,有效地在第一时间提高学生的训练积极性,从而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军训。“实践证明,参加过军训的学生组织纪律性高于没参加军训的学生。可见,军事课是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培养良好习惯,提高组织性、纪律性的有效途径。
同时,在军训期间必须同时开展人学教育,包括爱校学习、制度学习等。要让学生在第一时间知道在大学里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让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培养学生的爱校情结;召开班会,让同学们相互了解,培养集体意识;组织学生学习《学生管理手册》,让学生知晓学校的相关制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制度在人的一生中的作用。通过制度的约束,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从“制治”过度到“自治”。
2.2第二阶段的时间比较长,在这个阶段里,辅导员老师应该和专业老师一起工作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艺术类学生非常尊重专业技能强的老师。专业老师的一句话有时比辅导员老师苦口婆心说十句话都强。专业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专业知识前景的教育。通过讲座、座谈、参观、讨论、个别谈话等方式,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的发展前景,了解本专业的就业形势,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辅导员应注重课堂考勤到课后作业的督促,从学习态度到学习方法,全方位关心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哪怕是今后走上了工作岗位,一样能利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去不断学习和提升,真正实现“终身学习”。那么我们的教育才真的让学生“受益不穷”了。
2.3第三阶段则更多的要靠辅导员老师和就业指导老师的努力,以及专业教师的协助
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应该是大学生养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甚至可以说职业素质教育最后的结果,体现的是整个大学阶段养成教育的成果。因为用人单位会根据毕业生的工作表现、为人处事、生活习惯来判定学校的养成教育是否成功。
传统的职业素质培养很不系统,或者老师们也比较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对学生的实际效果。多数老师只是“照本宣科”,毕竟在网上找一些相关的文章很容易。事实上,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和就业指导紧密结合起来,应该要注重“早”和“专”。早,就是指不要等到学生毕业前才临时学点面试的常识,而是要提前进行职业人的素质培养。专,是指的要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实际情况来指导学生。
一、结合教材,让学生认清自我,完善自我
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认清自我,知道自身有哪些优点,又存在哪些缺点或有哪些不良行为习惯。那么怎样让学生认清自我,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七年级上册《认识自我》这课里介绍的认识自我的方法自我评价,设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让学生对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要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认识一个人光靠自我评价是不够的。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要让学生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必须结合教材中“认识自我”的另一种方法即他人评价法。在采用这种评价方法时,老师必须做好一定规范,绝对不允许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出现人身攻击的现象,但又要消除学生的思想顾虑,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之,要让学生明白这么做最终目的是让每个人都能正确认识自我,为日后改掉不良行为习惯、完善自我、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做准备。
二、联系学生实际,开展实践活动,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信息时代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我们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由于中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容易上网成瘾,沉迷网络。针对学生的这一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一念之差———拒绝网络的不良诱惑》这一章节的内容来引导教育学生绿色上网。首先,让学生上网搜索因沉迷网络而荒废学业,上网交友不慎而上当受骗,长时间上网而导致猝死等事例,然后在全班交流共享。当他们看到这些案例时,很多人或是沉默或是惊讶。自从学习该课的内容并开展了这样的活动后,班上沉迷网络,逃课上网吧的现象逐渐减少了。早恋的现象在当前的学生当中也不少。如何引导异性学生正常交往,针对这一问题,我没有一味地去强调早恋如何可怕和不好,学生不能早恋等道理,因为这只能适得其反,甚至引起学生的反感。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男生女生》这一课在班上进行了一次辩论赛。全班分成正反两方,每方派出四位辩手就早恋的利与弊展开辩论。正反两方的所有同学利用一周的时间为本方搜集资料,最后辩论的结论显而易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参与度高、感触深、效果好。
三、课内外结合,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要求注重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为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可以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叛逆、与父母产生代沟、不懂感恩,视亲人的付出为理所当然,平时受不得半点委屈,动不动就离家出走。针对学生的这些不良行为,笔者结合教材八年级上册《跨越代沟,走进父母》的内容布置了一次特殊的课外作业:给妈妈或爸爸洗一次脚,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要求一周内完成,并写感受在班内交流。交流会上有的同学说这是我读书以来最有特殊意义的一次作业,它不仅洗掉了我与父母的代沟,更洗涤了我的心灵。这次特殊的作业,给学生产生了强大的震憾,不少学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效果不亚于一场感恩励志大会。后来有家长对我说:“老师,自从你布置那次洗脚的作业后,我家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懂事了。”通过这种家校结合的方式对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很有帮助。针对一些学生存在吸烟的不良行为,我结合八年级上册《拒绝不良诱惑》的内容,通过多媒体播放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视频,这种课内外结合的方式更能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吸烟、赌博等的危害,这对于有吸烟、赌博等不良行为的学生乃至全体学生都有很大的警示教育意义,这比老师的百遍说教更有效。课后实践活动也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1.体育教学的意义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
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是增加学生体育素养,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使学生养成终身锻炼意识的重要学科。之所以说是体育学科的价值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是因为在课程改革下,体育课程的存在意义不再是掌握体育技能,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关怀人格”养成教育的开展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让学生能够轻松地走进课堂,同时,也确保学生能够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体育课程的价值决定了我们必须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我们要帮助学生养成健全的人格,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关怀,这对学生健全的发展以及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2.体育教学现状要求我们必须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对体育课程都存在一定的偏见,认为体育学科存在的意义就是教学生“跑”“跳”,也就是说只是在教学生简单的体育技能,只注重于技术的教学;一些语数外等兼职的体育课教师甚至出现“放羊式”的教学,这是严重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而开展“关怀人格”的养成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的同时,体育素养以及良好心理品质也能得到培养。因此,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的身心得到综合而全面的发展。
二、如何有效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
1.加强理论学习
教师要坚持“关怀人格”养成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努力把学习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动能,使之有效地指导教学工作。在理念的引领下,不断反思、调整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认真地准备,精心设计,努力构建高效的教育教学活动。
2.教师要以身作则
有人曾经说:“只有‘关怀’的教师(成人),才能培养出‘关怀’的学生(儿童)。”也就是说,关怀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也不是教师的命令下达,而是教师的潜移默化,在平日的教学中表露出来的。所以,这就需要教师要以身作则,要对学生进行“关怀人格”养成教育,首先自己要有健康的人格,要懂得关怀他人,教师要胸怀一颗关爱的心,这样才能影响学生,才能为“关怀人格”养成教育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
3.恰当的体育教法
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们要更新教育教学思想,要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关怀人格”养成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人格。例如,在教学有关“长跑”时,由于该项目并不适合所有的学生,一些学生身体素质较差,一开始进行长跑训练时往往不能坚持下来,甚至还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状况,这时,我们不妨让这些学生停下来休息一下,送给他们一块巧克力,然后,在稍作休息之后,和学生一起跑,帮助学生调整呼吸,并告诉学生“困难是可以克服的”。这样的一个举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对“长跑”的畏惧,还有助于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当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使学生能够将关怀传递下去,进而使学生在无形中学会关怀。而且,当学生能够积极地战胜困难,突破自己的时候,学生的意志力也会得到培养,这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无定法,作为新时期体育教师的我们要借助恰当的方法来展现体育学科的价值,在确保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的同时,也为学生“关怀人格”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五位一体;大学新生;首因效应;养成教育
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起点,对帮助新生适应角色转换,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一直以来,广州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紧紧把握新生入学阶段的重要契机,按照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发挥全员育人的强大作用,在加强新生养成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引航大学美好生活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理论内涵:理念与思路
首因效应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卢钦斯(A.Ladins)提出,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也称为第一印象效应,或先入为主效应。[1]第一印象,是在短时间内以片面的资料为依据形成的印象,往往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并对其以后的认知带来深刻的影响。因此,学院始终重视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努力构建有针对性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体系,为新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助力新生成长,引航大学人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形成较为清晰的新生入学养成教育工作目标和思路:以完善新生对大学生活的首因效应为理念,以强化新生日常习惯养成教育、提高适应大学生活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领导给力、辅导员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新生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逐步形成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格局。
二、实施探索:方法与过程
(一)环境适应教育体验化一是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增强人际关系适应。以专业为单位,以新生辅导员和学长为管理员,建立新生QQ群、微信群,组织开展“带上广商君说感恩”新生照片征集活动,增加新生与辅导员和学长的互动,提升新生对大学人际环境的期待。二是开展校园团体竞赛活动,增强生活环境适应。整合学校定向越野协会与学院团委、学生会的资源,组织新生开展“广商一日游”定向越野活动,引导新生通过团队配合和路线导图,以竞赛方式尽快熟悉学校地理环境,为适应大学生活奠定基础。三是模拟使用教学设施,增强学习环境适应。开展“我与图书馆有个约会”活动,引导新生模拟图书馆借阅流程,学会查找图书文献及电子资源,学习使用自主学习中心,提升学习环境适应能力。(二)校规校纪教育规范化一是学院领导亲自上阵,强化严肃性。学院党政领导均参加新生家长座谈会,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纽带,形成家校共管的有效合力。党总支书记以校训“求真立信笃行”为主题向全院新生作专题报告,直接向新生进行校规校纪教育,提高新生对校规校纪的重视程度。二是教育内容“三个统一”,强化标准性。在总结多年经验的基础上,遴选校规校纪中最为重要且常用的内容制作成统一课件,组织全学院辅导员按照统一模式向新生开展专题辅导,并实施统一考核,提升新生对校规校纪的认知程度。三是督促检查有效落实,强化执行性。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周,发动学院学生干部坚持每天深入新生公寓,及时发现新生中存在的不足,结合实际讲解学校的校规校纪,帮助新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新生对校规校纪的执行程度。(三)法制安全教育多样化一是举办法制安全教育系列活动。通过印发《校园安全实用手册》,观看视频,邀请社区民警、保卫处领导及国防安全教育专家授课,多形式开展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等系列活动,尽早尽快提高新生的法制安全意识。二是打造校园安全文化品牌活动。通过开展团日活动、班会、专题研讨、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精心打造“安全关系你我他”校园安全文化周的品牌活动,引导新生掌握应对校园安全问题的方法。三是开展消防安全应急演练。密切配合学校保卫处、学生处,组织全体新生参加消防安全疏散演练、灭火器使用学习以及急救措施培训等实操活动,提高新生对消防安全的应急能力。(四)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一是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与访谈活动。邀请心理专职教师与具有心理咨询师资质的辅导员对全院新生实施心理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同时辅以个别访谈,全面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二是实施面谈咨询制度与重点对象重点关注制度。对于心理健康普查筛选出来的特殊学生,新生辅导员逐个进行面谈,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状况。针对心理问题严重的新生,建立心理问题学生个人档案,及时转介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接受专业咨询,同时搭建与家长沟通的有效机制。三是构建“学院—班级—宿舍”三级心理健康预防体系。学院设立心理健康预防站,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宿舍设立心理组长,多级次多人次实时关注全院新生的心理状况,尤其重点监控重点关注对象。(五)文明修养教育实践化一是开展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传统活动。举办“与经典同行,与圣贤对话———中华经典名著读书分享会”,以阅读经典的智慧提升新生的文化修养,以分享圣贤的思想提升新生的道德修养,提升新生对文明修养的理解力。二是组织“学礼以立,守礼尚行”教育实践活动。以教师节为有利契机,引导新生在校园内主动向教师、军训教官及学长问好,自觉遵守校园文明礼仪,提升新生对文明礼仪的执行力。三是实施“书香外语,温馨社区”系列活动。以宿舍为单位,按照高于学校标准制订各具特色的《我爱我家———宿舍文明公约》,在经辅导员审核后张贴宿舍门后,使之成为规范宿舍全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提升新生对宿舍文明的参与力。
三、特色思考:成效与亮点
(一)主要成效1.实现新生从高中到大学的角色转变。自实施“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以来,新生逐渐熟悉、适应了大学生活,对学校的教学、办公、生活等功能区域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新生普遍能理解同学中的地域差别、生活习惯差别、语言差别,掌握与同学和睦相处的原则,主动适应大学寄宿制的集体生活,并不断提升生活自理能力。据调查,新生大学适应状况总体良好,95%以上的新生自认为能适应中学生活与大学生活的差异,养成自主自立自律的生活习惯,较好地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角色转变。2.促进新生从被动到主动的行为方式转变。调查显示,经过“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新生的行为方式实现了由被动监督向主动自觉的转变。新生积极参加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及军事训练等活动,出勤率都保持100%。早读、上课及晚自修出勤率都在98%以上。此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学术讲座、校园文化、社团招新等活动,实现以社会实践锻炼能力素质,以能力素质提升促进成长成才。因此,在学校组织的各类讲座报告新生参与率始终保持100%,70%以上的新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加入校院两级学生社团。3.推动新生从感性到理性的目标转变。通过开展“五位一体”新生入学养成教育,新生将个人前景与学校发展联系起来,关心学校历史与发展概况,关注学院专业建设与就业前景,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增强专业认可度。同时,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力,不断提升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奋斗期望值。80%以上的新生对大学生活有较高的期盼。这表明新生对未来的思考达到新的高度,已经能够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地认识自身的发展前景和奋斗目标。[2](二)特色创新第一,实施特色方案是关键。特色就是生命力,特色就是竞争力。以新生入学为工作契机,以强化首因效应为工作理念,实施以养成教育为核心的“五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方案,已成为我院学生工作的特色品牌。因此,只有坚持并实施特色方案,才能找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落脚点、切入点和着力点。第二,提高教育质量是核心。坚持以生为本,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创新入学教育的模式,完善入学教育的内容,健全入学教育工作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水平,才能确保入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因此,坚持质量第一的标准,切实提高新生适应大学的能力,是推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核心。第三,创新工作机制是动力。通过发挥学院领导给力、政工干部全力、专任教师尽力、学生干部出力、带班学长努力、广大新生发力的“六力合一”的重要作用,创建“五位一体”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机制,构建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工作局面,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因此,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为新生入学教育注入强大动力。
作者:徐超 单位:广州商学院
参考文献
高校可以通过各级共青团组织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定期开展“校园文明我先行”主题活动,加强优良秩序引导、促进优质学风形成,不断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和校园文明自觉程度,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可以开展“主题宣传、签名活动。号召全体学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在校园内展出不文明行为后果教育警示图片。广泛动员各级学生组织及全体学生干部在活动月内对校园内教学楼、食堂、寝室等不文明行为的后果进行清理,促进文明行为自觉养成、文明自律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组织优秀志愿服务公益类社团,在活动月内实行“值周”制,每个社团在当值周内自行设计与活动月主题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活动主题明确、效果明显、影响深远、受众面广。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明宣传活动,大力营造校园内“讲文明树新风”的和谐氛围,提高大学生文明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各班级团支部围绕“校园文明我先行”主题,开展以班级实践、主题班会、文明监督、清理本学院、本班级、本寝室不文明行为后果行动等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团日活动,引导大学生以实际行动告别校园不文明行为、抵制不文明现象,将个人文明素养的提高与个人发展和成长联系起来,引导青年学生既要有远大理想,又要有现实担当,在具体实践中传递青春正能量。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发展和形成上看,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随着舆论导向的正确引导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他们的自我意识会逐步发展完善,才能具备了正确的社会分析和判断能力。
2.加强心理疏导,养成健康、阳光心态
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工作环境。当代90后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独立能力较差,依赖性较强又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人交流。而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生活习惯及性格爱好存在较大偏差,从而容易引起矛盾,一些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就会因此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目前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普遍性,现在高等学校已经开始将这项工作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利用宣传媒体、板报宣传、普及心理健康及咨询常识,针对大学生中存在的人生目标、职业选择、人际关系、恋爱问题等举办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开展讨论或辩论,给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引导,加强学习挫折意识教育,提高其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针对个别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个别谈心的方法进行疏导。引导他们自我超越,养成自立、自信、自强的优势心态。
3.养成教育要抓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叶圣陶先生认为:“习惯是一种能力,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具备更多的能力。”思想支配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而性格决定命运。养成教育特别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不断强化。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坚持,要有耐性。其次严格要求狠抓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几年来,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把理论具体化,根据实际建章立制,以规章制度管理人,以规章制度约束人,以规章制度培养人。另外,建立严密的检查制度,用规章制度进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的过程中,经常督促,经常检查,经常扶正抑邪,旨在扬长避短,养成学生良好的遵规、守纪行为习惯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我们每学期都要定期对全院学生进行纪律教育,组织学生进行《学生手册》的学习,把学校纪律教育抓实抓细,从“严”开始,并把“严”贯穿于教育的始终。学生有了遵规守纪、明理守法的习惯,才会积极约束自己的行为,把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4.帮助大学生发展进取型道德品质,指导设计人生目标,努力实现“专业成才”
考上大学后很多学生没有及时确立新阶段的奋斗目标,没能做好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一些人没有很快地适应从被动式学习向自主式学习转变,失去了学习的动力。面临着各种困惑和迷茫,部分大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和物质享受,追求精神刺激等不良现象中,使得当代部分大学生道德行为不尽如人意,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道德失范现象。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对所学专业选择时主要出于从众心理与毕业后职业考虑,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考虑得很少。很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客观、正确的认识,常常导致大学生不愿意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学习成绩堪忧,甚至最后不能按时毕业或者退学。高校从新生入学起,就应该抓好专业认知教育、职业生涯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再次,定期组织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参加学习和培训,建设一支相对稳定、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现在我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已经成了就业指导教研室,并邀请专家积极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和教学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果。基层学院要打造品牌和特色专业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要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通过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可以打造专业品牌,形成专业特色,提高专业知名度,更好地达到对专业的宣传效果。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在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中学院曾荣获学校团体第一名,并获省金奖、银奖各一项,国家铜奖两项,在大学生“挑战杯”校外科技作品竞赛中连续三届获得国家奖项。在省级生物学实验技能竞赛中荣获金奖五项。通过这些活动能够树立学生专业学习的信心,确立正确的专业思想,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了解社会,引导其确立切实可行的人生目标。并在目标的导引下,以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投入到大学的学习、工作、生活当中。
5、从完善“他律”到倡导“自律”
会计专业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而不断进步,会计专业想要获得机遇,会计专业学生想要获得市场和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做到对会计专业教育和教学的不断地创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是会计专业的整体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和创新的大潮下也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这样才能适应会计专业的建设需要。而当前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经常被传统而单一的知识学习和陈旧的教学所取代,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没有必要的针对性,不能根据学生特点和市场需要做出内容、方式和核心上的调整,出现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创新不足,职业素质养成教育成果不明显的实际问题。
二、会计专业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新模式
(一)加强会计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应该占据中心的地位,要根据市场需要有针对地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以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为中心,辅助思政课程和专业教学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做到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遵纪守法思想、严谨诚信态度、文明礼貌礼仪的全面教育和培养,以规范的职业观、价值观来保障会计专业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以此来适应会计市场和会计工作的实际需要。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通过挖掘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来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要培养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成长的能力,最终实现会计专业学生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
(二)提高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素质养成教育需要针对学生职业的特点,形成最根本、最重要的职能能力,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应该将交流、合作、学习、应用、创新等能力作为中心,以教学、实习为途径提升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有效性。职业核心能力是会计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优势,也是确保学生职业成长的重要基础,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过程中要突出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提升,会计实际问题解决,会计工作国际视野培养等内容,通过课堂渗透、日常规范、全面考评等措施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专业能力发展,达到对学生职业内心能力的提升作用。
(三)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
职业身心素质是会计专业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工作的基本条件,全面的会计职业身心素质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自我成长。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学生在会计事业中取得成功和成绩的必要前提。当前,市场对会计专业学生除了要求具备强健的体魄之外,还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具备健康、可控、全面的职业心理,因此会计专业建设和职业素质养成教育要以加强学生职业身心素质建设为重点,应构建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选用心理类课程、沟通类课程作为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会计专业应该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为主阵地、以各类心理社团活动为补充、以心理健康指导教师、学生工作人员为主力军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心理素质教育网络体系,针对学生特点、会计行业实际和企业的基本心理素质要求,发展和完善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心理健康保障体系,在确保会计专业学生人格健全和心理发展政策的基础上,有效发展养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敢于吃苦的精神和敢于竞争的勇气,培养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学会健康快乐地生活。同时,也应该在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加强对会计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职业素质养成教育应该根据会计专业的实际需要,站在专业长远发展和学生职业成长的高度,组织和规划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与提升工作,挖掘会计专业工作中有利于发展身体素质部分的潜在价值,实现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保证与支撑作用。
(四)加强职业素质养成教育中的职业发展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