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农业论文

生态农业论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生态农业论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目前,我国家庭农场的模式主要有松江模式、宁波模式、武汉模式、延边模式、郎溪模式等。松江模式是以政府主导,通过顶层设计,以政府完善家庭农场之后向市场推出;而宁波模式则是自下而上推动,以当地经营大户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由其自发组织注册登记,政府给予一定的引导而成,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组织模式。通过借鉴这两种模式,可对崇明家庭农场的发展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1.1松江模式

上海市松江区自2007年推出家庭农场,截至2012年6月,已发展1173户,经营面积占全区粮田面积的77.3%,户均经营面积7.607hm2,户均年收入10.1万元。松江区家庭农场是以同一行政村或同一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家庭为生产单位,从事粮食、蔬菜种植或生猪养殖等生产活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式。松江的家庭农场别出心裁,是高度“计划性”的“定人定产”农场,规模在6.67~13.33hm2之间,农场主是本地职业化的家庭成员,基本不超过3人,只从事粮食生产和养猪。这一模式有着非常科学的顶层设计优势,保障了粮食生产,保护了农村生态,培育了职业农民,真正做到了一举多得,并且便于管理;在引入竞争机制后,更能激发当地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当地粮食的高效生产。

1.2宁波模式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宁波市就有家庭农场的雏形,出现了一批良田适度规模经营大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些大户自发或在政府部门引导下,进行了工商注册登记,以期寻求法律的保护和进一步参与市场竞争的机会。截至2012年12月,登记为个体工商户的家庭农场有295家,登记为个人独资企业的有90家。宁波模式主要是由民间自发组织而成,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主要由经营大户自发进行工商注册登记,以得到法律保护。这一模式由农民自发而成,政府给予适当引导,更能为当地种植户所接受。

2崇明生态农业的现状

崇明作为上海都市农业的范本,是目前上海市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是上海市农业土地资源最多、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也是上海市农业人口最多的地区。依据《崇明三岛总体规划(2005~2020年)》,崇明农业发展的重点是生态型现代农业,其农业功能定位是“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截至2012年,崇明县现有耕地面积50505hm2,农机总动力234611kW,农业生产总值586644万元,粮食总产量301378t,棉花总产量486t,油菜籽总产量3729t,农业从业人员13.95万人。目前崇明县高效生态农业得到持续稳定发展,国家生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建成各级弄业标准化示范区95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8个、市级示范区17个、县级示范区70个。推广机插稻面积0.787万hm2,占水稻种植面积的34.3%。切实加强设施菜田建设,建成3个千亩绿叶菜生产基地,完成5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完成22万t绿叶菜供应任务。推进堡镇丰艺翠冠梨、庙镇鲜切花和长兴镇长丰葡萄等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申烨奶牛场和鳌山奶牛场等规模化畜牧场以及上海裕安水产养殖场等标准化水产养殖场的建设。推广商品有机肥2.5万t,秋季种植绿肥1.733万hm2,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0.913万hm2次。大力推广秸秆机械化还田,夏收二麦秸秆机械化还田0.707万hm2,秋收水稻秸秆机械化还田1.467万hm2。继续推进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获得绿色食品证书12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4个,(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1个。

3崇明生态农业发展家庭农场的对策建议

崇明定位于生态立岛,就目前来看,发展家庭农场、实施规模化种(养)植(殖),能更好地控制农药、化肥等的使用量,使环境得到充分保护;发展家庭农场可以在政府指导协调之下,加大对循环农业的投入力度,以此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发展家庭农场对农业面源污染也能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甚至可以改善原有农业的面源污染问题。为做好崇明家庭农场,使其更好地促进崇明生态农业的发展,现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对策建议。

3.1积极引导扶持,充分培育家庭农场

由于崇明交通相对不便的特性,崇明农产品面临质优价低的境地,成为崇明发展农业的瓶颈,这是现有崇明家庭农场主的主要担忧之一。政府必须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政策倾斜力度,并积极发挥好“中介”作用,组织好农产品的销售,以此解决农业从业者的后顾之忧。

3.2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制度

崇明土地由于历史原因,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政府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流转制度,解决好土地产权的问题,以使土地承包顺畅可行。同时,推动小城镇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分割,为进城农民提供平等的市民待遇,以实现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为土地适度集中提供保障。

3.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人类农业发展经历了原始、传统和石化农业三个完整历史发展阶段[2],现在正在从石化农业到生态农业转变。一般而言,石化农业被称为传统农业现代化,它主要以化肥、农药和动植物成长激素的高投入获得更高的产出为特征。石化农业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也破坏了农业生态环境,直接威胁了人类生存环境,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人们开始反思传统农业现代化,认为石化农业把原以生态为基础的农业推向了歧途,积极寻找替代传统农业现代化的新的现代农业形式,生态农业因此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生态农业要求将化学化的农业转向主要依靠以生物技术和计算机信息等技术,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原则下,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的使用量,大力发展生物性肥料、生物性农兽药、生物性生长调节剂等生物制品,并采用3S技术进行精确施肥、施药和灌溉,生产出更多的优质高效农产品。美国土壤学家沃•艾博克(W.A1berhc)于1970年最早提出生态农业概念[3]。英国农学家沃•克•沃辛顿(M.K.Worht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确且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4]。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界又提出低投入持续农业等概念。1991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在《丹波宣言和行动纲领》中提出“持续农业发展”新概念。此后,墨西哥、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就持续农业的内涵与外延展开讨论,并在农业生产实际中积极探索持续农业发展模式。在中国,生态农业概念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初,1980年,在银川召开的中国生态农业学会上,生态农业概念被首次使用,生态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推广。1980年,叶谦吉认为,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就是从系统思想出发,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技成果和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以期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模式[5]。1987年,马世骏等人认为,生态农业是农业生态工程的简称,应根据“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理进行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它以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为指标,应用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设计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在性质上属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一个类型[6]。1991年厉以宁提出,生态农业是指依靠农业内部来维持土壤肥力,促使农业稳定持续发展的一种农业,它的优点在于导致生态的良性循环,使社会既能稳定地、持续地取得农产品,又能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社会的生活质量提高[7]。1996年,钟晓青认为,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行模式,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完全在生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统一起来,强调“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结果[8]。在我国学术界对生态农业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生态农业的实践也随之展开。2002年,农业部全面总结各地发展生态农业的经验,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归纳提炼出了370种生态农业模式,后又经过数年的推广实践及科学论证,又从中最后推出十大典型生态农业模式,包括:北方“四位一体”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南方“猪—沼—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平原与准平原区的农林牧复合型生态农业模式;持续利用型的草地生态农业模式;混种与轮作型的生态农业模式;生态畜牧业养殖模式;生态渔业养殖模式;小流域综合治理型生态农业模式;工业化设施型生态农业模式;旅游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总之,尽管学术界对生态农业概念的界定不一,生态农业模式多种多样,但人们对生态农业存在以下三点共识:一是强调综合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二是强调保护农业资源和环境,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三是强调将传统农业的优势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相结合,突出现代科技在生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笔者在接受三个共识的基础上,给生态农业的定义是: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采用系统科学方法,继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并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自然或人工设计的生态工程,实现效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形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农业的内涵将更加丰富,生态农业模式也将不断创新。生态农业是集农业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机械化、产业化、水利化、合作化为一体的农业,囊括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全部内涵,发展前景广阔。所以中国发展生态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它代表中国农业的未来。

二、中国农业的现实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之路

长期以来,由于不注重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牺牲农业生态环境,片面追求农业经济增长,造成了农业资源日益萎缩和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威胁了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目前农业资源严重萎缩及保证粮食安全的迫切性,决定了必须走发展生态农业的现代化道路。

1.土地的数量与质量江河日下。截至2012年,全国耕地保有量为18.2476亿亩,人均不足1.43亩,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尽管国家采取最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占优补劣”、“硬占柔补”已经严重危害了耕地的质量,目前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8%,比欧洲同类土壤低1.5~3个百分点。同时,每年沙化面积为2460平方公里,沙漠及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1/3。

2.森林与草原锐减。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详查,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只有20.3%,人均占有林地量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7,已基本无成熟林可采,造成森林覆盖率低,植被减少。我国现有可利用的草地面积约33.7亿亩,人均不足2.6亩,目前,草原退化面积达13亿亩,而且每年仍以2000多万亩的速度在退化。

3.水资源不足。中国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水资源占有量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接近400亿立方米,其中农业缺水300亿立方米。同时,水资源缺少地区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过大,超过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力。

4.农业环境污染严重。一是大气与水体污染。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三大酸雨区,酸雨区接近国土面积的30%。农村畜禽饲养业的废水、废气和废渣等污染排放已占到全国总排放的50%,2010年,农业源排放的化学需氧量约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3.7%、总氮和总磷排放量分别约占排放总量的57%和67%。2010年,县域污水处理率约为31%,水体污染严重。二是农地污染。全国1/10以上的耕地遭受污染,土壤呈现新老污染物并存、无机有机污染混合的局面。平均每公顷耕地使用农药15公斤,高出发达国家1倍,在土壤中的残留量高达50%~60%;每年化肥施用占世界总量的30%,化肥用量60年增加近百倍,用量是发达国家上限的2倍。三是白色污染。每年有约50万吨的地膜和塑料残留在土壤中,百余年不能降解。四是食源性污染。在农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生长激素、催熟剂和添加剂,中国每年生产抗生素21万吨的9.7万吨用于畜牧养殖业,造成了农牧产品生长过程的污染,“有抗食品”已成为人体内的“隐形炸弹”,对人体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危害。五是外来物种侵害严重。入侵中国的外来物种越来越多,有飞机草、互花米草、水葫芦等400多种,20世纪90年代,每10年左右才会发现1种生物入侵,可2005年以来,每年都会出现1~2个“新面孔”。

5.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

尽管我国粮食已经连续十年丰收,但从长远看,粮食缺口仍然会扩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的挑战。2013年粮食产量达1.2万亿斤,人均占有粮食860多斤,自给率约为88.4%,缺口约11.6%,缺口接近粮食生产大省黑龙江全年1300亿斤的产量。我国人口每年净增700多万,比青海省还多200万,预计到2020年,人口将达到14.5亿,对粮食的刚性需求不断增长,需求总量将超过6亿吨。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精深加工的食品需求越来越大,转化为肉、蛋、奶、酒的粮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每年仅生产白酒和啤酒消耗的粮食就有4000万吨。13.4亿人口这一国情决定了中国人的饭碗不能端在外国人手中。目前,全世界粮食贸易量仅为5000多亿斤,假如都被中国购买,也只能满足中国粮食需求的40%,解决不了中国的粮食需求。2012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农产品的第三大进口国和第四大出口国,其中美国出口粮食总量的15%销往中国,贸易逆差133亿美元,已经连续十多年逆差。粮食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我国除了18.36亿亩耕地外,还有60亿亩草原、43亿亩林地、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和内陆河湖。必须充分循环利用农业资源要素,生产出更多的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减少国民对口粮的需求。这就要求我国的现代农业建设,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农情实际出发,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生态农业,尤其是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以实现较高的资源转化率和维护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这是实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2014年粮食生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的最主要途径。

三、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生态农业建设涉及观念、制度、政策、技术等方面,必须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加强整体设计,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1.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观念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基础。一是中央要明确做出加快生态农业建设的战略决定,明确指出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措施,明确把生态农业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二是加强全党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最重要,所以要在全党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教育,要编写材,在各级各类党干校和农业院校开设生态农业课,普及生态农业知识,用科学的生态农业知识武装广大干部,重点武装农业和农村干部,以提高全党和广大干部发展生态农业的思想自觉。教育全党和广大干部通过发展生态农业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多农业资源,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生态。三是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生态农业文明宣传,使全社会,尤其是广大农民热爱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进而形成全社会的生态农业文明意识。

2.制定生态农业发展战略与规划。认真研究西方国家的生态农业发展战略,发展完善已有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最大限度地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具体而言,一是在沿海地区和太湖、洞庭湖、三峡库区、滇池等高集约化地区,借助3S技术,科学施肥施药,减少用量,积极防治工业和农业面源污染,实施农业环境和农产品环境污染预警,保证农地和农产品免遭污染。二是在长江和黄河中上游地区,黄土高原区,西北、华北和东北风沙综合防治区等生态脆弱区,加大生态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开发适合这些地区生长的优质速生林木品种,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积极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充分利用这些地区独特的农业资源,生产各具地方特色的优质农林牧渔产品,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在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成都平原农业区,防止农产品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尽可能多地生产绿色食品,积极推进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把黑龙江省和豫东平原建成亚洲最大的生态农业区。四是重点推进各地区主导生态产品建设,笔者认为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是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的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重在坚持“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加速建立不同产业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农林牧渔结合,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制定完善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和法律规范。一是制定和完善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扩大并提高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补贴额度,扩大对生态农业产品生产的信贷支持,使农民在发展生态农业中受益。各级政府都要加强生态农业基础建设,主要包括农田水利、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水土保持、防护林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的投入,改善生态农业的发展条件,减少生态农业的自然和市场风险,增强生态农业发展的后劲,尤其要加大对生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的投入。二是将必要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政府必须明确在发展生态农业中,支持做什么,不许做什么,奖励遵循者,处罚违规者。三是运用法律手段支持和保护生态农业建设。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以《环境保护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以此为基础,加快制定《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法》、《生态农业补贴条例》等保护生态农业发展的配套法律,尤其要加快制定规范农产品市场建设方面的法律,依法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

4.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扩大生态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一是调绿,大力发展非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中绿色食品生产,它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加速有机肥、有机农药和有机生物调节剂的研发与生产。二是调红,非生态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都必须大力发展畜牧业,内蒙古、宁夏、新疆、青海、五大牧区必须率先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以发展生态型畜牧业为主,严格按草原合理的承载力放牧,对严重沙化与退化的草原禁牧,对一般退化了的草原周期性休牧,加快恢复草原生态功能,各级政府要增加休牧补贴数额。三是调白,即大力发展微生物农业,微生物农业是典型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要积极开发新的菌种,做好白色产业的精深加工,搞好产业化经营。四是调蓝,大力发展海洋和陆地江河湖泽水产业,变非生态养殖为生态养殖,做大做强海洋生态农业,大力发展海洋菜园、海洋粮食和海洋牧业。五是调特,大力发展各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产品。总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要充分考虑农林牧渔业各业间相互依存关系,充分发挥各农作物在生态链条中的作用,建立各种各样高效优质生态农业模式。

5.加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的指导,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扩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面积,提高生态农产品质量。一是继续坚持已经开展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选取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好的县市,采取整县推进的方法,边推进边总结成功经验,做到以点带面,直至推广到全国。二是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生态农业产业化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自建生态农业基地,鼓励支持企业加速实现已有非生态型农业基地向生态型农业基地转变,借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实现生态化种植养殖,龙头企业与农户均享加工利润和销售利润,使自己有稳固的基地和农户群。三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更多依靠龙头企业拓展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生态农产品出口数量,使其成为农产品出口的生力军,进而成为平衡国际贸易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依托其进一步拉动国内生态农业发展。

6.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技创新是生态农业发展之本,农业科技创新是突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客观要求。一是加快生态农业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种子,种子的科技含量占农业总科技含量的40%,尤其是要加快培育适宜粮食主产区生长的新品种,积极开展分子生物育种和天空育种,抢占世界种业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二是集中力量开展先进适用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主要包括耕地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农田控磷减氮、畜禽清洁养殖和废弃物综合处理与利用等面源污染防治技术,循环农业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及生物调节剂等生物技术,节水节肥节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精准农业技术,农作物秸秆等废弃物的再生利用技术。三是加强生态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建议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学子报考农业院校,提高农业院校生源质量;国家免费培训基层生态农业科技人员、生态农业实用人才和新型农民,奖励优秀受训者。四是加快新型生态农业科技成果在基层推广。农业科技推广的重中之重是基层,加强基层站点设备等硬件和队伍建设,实现农业科技入户进田,畅通“最后一公里”。加速建立完善生态农业科技推广的利益驱动机制,实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制,基本工资保底,绩效工资与推广的数量与质量挂钩;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农科教产学研推相互衔接的机制,强化“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成果留在农民家”[9]的科研与推广评价导向机制;发展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农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必须承担生态农业农技推广任务,国家要做出农业高等学校的教师将1/3的时间、科研院所将1/2的时间用在农业科技推广上的规定,在职称和利益分配上予以更多的激励。

7.加强与完善生态农业服务保障建设。一是建立健全生态农业技术标准体系。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标准化,研究制定生态农业基地、生产资料、生产技术、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制定生态农业评价指标、管理认证方法、环境友好技术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生态农产品质量保障管理。严格执行生态农业技术标准,对农户和龙头企业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全程质量监测,严惩生产过程不达标和质量不达标者。通过对生态农产品全面的质量管理,确保质量与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三是加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建立培训机构,加强对广大生态农业管理人员和农民的培训,传播生态农业科技知识,使其掌握各项标准和规程,继续实施“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民经营管理水平。四是加强生态农业信息化建设。重点是加速县乡村信息服务站建设,努力实现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实现在广大农村的全覆盖。加强生态农业信息质量管理,确保生态农业信息的真实性。五是加强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对生态农产品,尤其是绿色和有机食品及标准的宣传,积极促销;实行生态农产品分级包装进入市场销售,优质优价;实行生态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专卖销售,实行销产连带追溯赔偿制度,以保护消费者利益,防假打假。六是加快建立健全气象、疫病防治、科技推广、信息等全方位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各服务部门人事管理事业化,强化公益性。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生态农业农业发展障碍探讨

前言

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的自身的理论体系。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也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而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

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因为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1.1资源优势

河北省是我国农业大省,地理环境广阔,自然风景优美,特色农产品丰富,乡土文化气息浓郁,对渴望体验农村生活、亲近大自然的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是北京、天津居民选择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处。河北省栾城县是全国著名的草莓生产地,十几年来,该县每年都会举办草莓采摘节,带动了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发展。发展至今,栾城县采摘面积达到670多公顷,采摘品种不断丰富,包括了草莓、甜瓜、油桃、水果西葫芦等。位于京津腹地的永清县,生态农业旅游发展迅速,乡乡有农家乐、采摘园。永清县拥有34000多hm2林地,其森林覆盖率达到43%以上,是全省之最,被誉为京津走廊的“天然氧吧”。这里的原生态历史沉积与生态农业的人性化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集观光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生态农业旅游。绿、美、鲜已经成为吸引人们来此观光的鲜明特色。

1.2区位优势

河北省内环京、津两地,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2014年12月,国家交通运输部部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上提出将建立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实施项目清单,从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港通、智能交通、综合枢纽等领域制定切实可行措施,确保交通一体化取得实效。在铁路方面,京津冀三地和铁路总公司将出资100亿元,共同组建京津冀轨道交通投资公司;在公路方面,北京交通委员会将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及人口分布进行规划,实现国道、高速与津、冀的对接;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综合发挥其先行及保障作用,最终形成相邻城市1至2小时交通圈。交通的发展为京津冀地区的居民出行提供了便利,短路程、低花费成为河北省环京津地区生态农业旅游吸引游客的关键。

2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措施

2.1增加政府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生态农业旅游,乡村风貌是根本。所以政府应该以景观的概念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具有当地独特文化的新风尚农村,完善当地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使乡村成为生态农业旅游的理想之地。

2.2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丰富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如果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只是简单的采摘、农家乐,那么将会导致同质化严重,就会失去客源吸引力,旅游业无法长久发展。只有与当地特有的民俗风情相结合,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旅游项目,才能使生态农业旅游长足发展。

2.2.1随着旅游的常态化,游客开始追求具有深度的体验。因此在设计生态农业旅游项目上,就要强调活动的参与性,能够引导游客进行深度地参与活动,加大在互动性的旅游项目上的设计,努力营造深度体验的氛围,让游客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2.2.2生态农业旅游要属于体验性的旅游项目,因此要注重真实性。在建设生态农业园区时要充分利用当地的旅游资源,注重旅游项目之间的优化组合,使吃、住、行、娱、游、购配套发展,具有整体性,保障游客能够体验到生态农业旅游的真实性。

2.2.3要想当地的生态农业旅游独树一帜,就得发掘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越是与众不同,就越具有吸引力和竞争力。所以在进行园区开发时要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地进行建设,突显出原有文化的韵味,形成独特鲜明的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主题。

2.3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实现规模经济

河北省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树立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企业间联手营销,实现规模经济。这样既可以减少营销成本的投入,避免同业间恶意的价格竞争,使企业间形成互惠互利的共同发展战略。

2.4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知名品牌

促进河北省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需要采用多种营销手段,加大广告宣传的力度,树立品牌观念,实施知名品牌带动整体发展的战略。具有星级设施及服务的知名生态农业旅游园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同时周边旅游园区的兴起又会反馈给知名园区,形成共生共荣的发展关系,达到延长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生命周期的效果。

2.5跨区域开展旅游合作,完善协调、监管机制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生态大农业与生态物质循环的助推器农业参与大自然的循环、大农业中各产业之间的循环以及农作物种植业自身包含的“无机—有机”、“二氧化碳—氧气”三大生态循环。农村图书馆应利用图书馆资源促进大农业内部全过程、多层次的循环,实现生产废弃物再利用,增加对可更新资源的循环使用,推动生态大农业与生态物质生生不息的循环演进。(二)传承、传播生态文化的重要场所农村图书馆作为社会文化机构,应利用传播文化职能宣传生态文化,普及环保知识,增强农民的生态危机意识,提高农民的生态文明认知程度,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化观念。通过传承、传播生态文化,促进农村生态文化发展,为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实践提供强大的生态文化支撑。

(三)促进信息生态平衡的生态信息中心由于经济发展差异、地方政府政策差异等因素,我省目前存在区域间、城乡间的信息差距。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的农村图书馆,应发挥信息服务的职能作用,致力于推进我省社会生态公平、信息公平,对欠发达地区的农民这一弱势群体进行信息援助,逐步缩小区域间、城乡间的信息鸿沟,推动我省信息生态平衡。

(四)进行生态教育的公共教室现代生态农业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与推广,是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农村图书馆作为社会教育机构,应利用社会教育职能,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知识,倡导生态文明,进行环保科普宣传,开展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以提升农民生态能力,培育生态农民,为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生态人才支撑。

(五)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主阵地目前河南省农村发展中存在着人与自然非和谐发展现象,主要表现在对农业资源掠夺式开发,农药、化肥滥用,农产品污染,农业废弃物肆意排放,农田生态失衡。作为学习科学、了解自然的知识宝库,农村图书馆应利用科学情报传递职能,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智力支持,通过传递科学情报,提供现代生态农业建设需要的生态科技信息,为农民推荐科技图书、发放科技快报,举办科技咨询、专题讲座等活动,引导农民利用生态科技科学种植,减少农药、肥料的使用,改善和提升农业生态环境,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农村图书馆服务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策略

(一)积极履行农村图书馆文化信息传播职能,重点服务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农村图书馆应树立“大文化观”(包括社会伦理思想、道德风尚、文化艺术、教育、科技等)、“大服务观”,打破传统图书馆的思维定势,以服务河南农业为宗旨,以文化信息传播为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农村图书馆的核心职能,主动投入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和新农村信息化服务大平台建设中,服务模式、服务内容方面注重彰显农村特质,满足我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需求,在促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推进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建设进程,提高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等方面发挥农村图书馆的作用。

(二)优化服务模式,拓宽农村图书馆文化信息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

1、农村公共图书馆+其他类型图书馆模式。农村公共图书馆与区域内的高校图书馆、科研图书馆、企业图书馆等各种文化机构、组织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空间集聚优势,和区域中的所有类型图书馆共享区域图书馆系统内的文化信息资源,发挥图书馆的生态效益。

2、农村公共图书馆+其他政府机构模式。一是农村图书馆与政府信息网合作模式,与政府信息网组成农村文化信息传播整合平台。由于种种原因,我省农民在网络信息与服务的利用上处于弱势,基层网站的建设和发展应以农民为中心来考虑。没有设立独立网站的基层图书馆应和政府网站协作,利用政务信息网构建文化信息整合服务平台,建立“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文化信息专题数据库,提供农村图书馆有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文化信息分类检索、政策信息解读、科技信息咨询等服务。二是农村图书馆与当地电视台合作模式,与当地电视台组成农村文化信息传播整合平台。据学者调查,在发达地区农村,电视仍然是农民的首选信息获取渠道;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农民选择信息的渠道更偏好电视。由此可见,作为传统大众传播渠道的电视,因其成本低、覆盖广、直观性强、传播速度快仍在现阶段农村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传播作用。县级电视台在农村受众广、覆盖面大,在河南省现代生态农业服务上更具优势。农村图书馆应和县电视台之间拓展合作空间,建设有关“现代生态农业”电视频道,设置生态农业专题栏目,制作一些适合当地农民群众需求的农村实用生态技术节目。三是农村图书馆与县科技局合作模式,与科技局组成农村生态科技信息传播整合平台。农村图书馆应主动参与科技局的生态科技推广工作,制作生态科技进村入户的实用技术光盘,为基层群众建设现代生态农业提供智力支持。四是农村图书馆与政府信息中心合作模式,与政府信息中心组成农村信息员培训平台。农村图书馆应积极配合政府信息中心搞好信息员培训工作,为农村信息员培训编写培训教材,提供师资力量。

3、农村图书馆+涉农部门+电信运营商服务模式。由于手机易操作、普及率高、可移动等优势,以手机为文化传播平台在现阶段信息化水平较低的我省农村更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农村图书馆应与涉农部门、电信运营商联合组成以现代通讯为支撑的农村文化信息传播平台,利用现代通讯技术在农村开展信息声讯服务、短信服务,将图书馆收集、整理、组织、加工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所需的文化信息通过声讯、短信提供给农民,如,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信息、农业新品种信息、农业生态技术信息、农情预测、病虫害预警防治、气象信息等等。另外,还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开展移动互联网服务,使农民利用手机上网获取网络信息,提高农民的网络信息利用能力。

4、农村图书馆+农村人际网络服务模式。农民较为依赖非正式信息传播渠道,偏好信息互动的口头传播。基于农民的文化信息获取渠道的偏好,亦鉴于目前我省农村图书馆人力资源的薄弱,在现阶段充分挖掘农村读者乡土资源、扩大服务联动效应不失为一条可行、有效之路。农村图书馆应与农村人际网络组成农村文化信息传播平台,把农民视为主要资源和合作伙伴。一是农村信息员人际网络服务模式。现阶段农民获取信息主要来自于人际传播,农村图书馆应培养一批业务素质好、服务意识强的信息员队伍,通过农村信息员和农民的面对面传播、交流与示范,传播生态信息,推广生态技术,及时有效地解决现代生态农业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二是农村能人人际网络服务模式。建立“乡村人才库”,将田秀才、土专家、农业大户的生态农业种植经验进行推广,如有基层群众需要,组织田秀才、土专家、农业种植大户在生态农业示范田现场传授,充分发挥他们在实现有机农业、低碳农业中的联动作用。三是乡村知识群体人际网络模式。吸收乡村知识群体为兼职农村图书馆员,利用乡村知识群体在农民中的正向影响力,使之成为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兼职农村图书馆人才,发挥他们在传播推广生态信息、生态技术中的积极作用。

(三)细分服务对象,制定培育生态农民的分类服务策略

1、生态技术示范带头型。培育生态技术示范带头型农村科技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现代生态农业建设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形成农村生态科技聚集,促进农村生态经济发展。农村图书馆可选择一些文化程度高、脑瓜灵、热心肠的农民为重点培养对象,为他们提供科技图书和农村实用生态技术光盘,培养他们成为生态农业技术人才、专业大户,并且利用他们所学生态科技知识,通过实地指导、咨询、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创业致富,使更多的基层群众共享生态科技成果。

2、生态文化引领型。实现文明的革命必须先有观念的革命,作为上层建筑,农村图书馆服务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应注重从精神层面的推动,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引领型农村文化能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领头雁”作用,通过宣传生态观念,提供生态化文化产品,培育人与自然和谐依存的生态农民。农村图书馆可加强对农村乡土艺术家、民间艺人、特色文化户的培训辅导,培养他们成为农村生态文化人才、骨干,成为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的领军人物,支持和鼓励他们组建乡土文化团体,帮助他们创作、排演一些乡土气息浓厚、地域特点鲜明的文艺节目,如,戏曲、秧歌剧、小品、快板等,利用这种鲜活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原生态艺术形式,传播生态思想,宣传生态文化,普及科普教育,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1.1寒地黑土地理

寒地黑土区域主要位于我国9个一级农业区之首的东北平原。在地理上北起黑龙江,南至辽宁昌图,西界松辽平原,东界三江平原边缘。我国寒地黑土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两省的黑土面积占到全国黑土面积的80%以上。剩余部分分散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和兴安盟,以及甘肃的临夏、陇南和辽宁的昌图。

1.2寒地黑土土壤气候

寒地黑土是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的黑色土壤。有深厚的黑色腐殖质层,土壤结构性好,氮、磷、钾等有机质的含量比较高。寒地黑土区域主要地处寒温带,夏季温暖湿润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全年中土壤的冻结时间达120~200d,无霜期为90~140d。

1.3寒地黑土生态

1.3.1生态优势

寒地黑土区域发展生态具有地缘优势、环境优势和产业优势。寒地黑土区域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对内多个省市间依托东北发达的铁路、公路、航空网络密切联系;对外与俄罗斯、朝鲜、蒙古等国接壤,是中国在陆路上通往欧洲的重要通道。寒地黑土区域的气候、土质最适合发展农耕。同时林木动物资源极其丰富,有云松、灵芝、蘑菇、东北虎、黑熊等千百种野生动植物,这为山产品、畜牧业的开展又创造了良好的前提。并且,寒地黑土区域乌苏里江、黑龙江、嫩江、鸭绿江、松花江、绥芬河等水系发达,即使相对干旱的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也较为充沛。寒地黑土生态经济催动了第三产业,如物流业、餐饮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同时发展了生态理念派生出的文化、教育、旅游、艺术等产业。

1.3.2生态农业

生态建设的关键是走生态农业之路,生态农业是一种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兼顾农业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构和功能都优化了的农业生态系统。涵盖农林牧渔的各个方面,以绿色生态为理念,最大化的实现了资源和市场的优化重组。如黑龙江省从20世纪80代初就开始了生态农业试点工作,在农业上实施的绿色食品工程、大豆振兴工程、粮食优质工程、养殖业跨跃工程、乡镇企业升级工程及生态农业工程等六大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当前,寒地黑土生态农业重点是要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打造寒地黑土农业品牌。寒地黑土品牌是一个涵盖农产品、水产品、山产品、畜产品等在内的农业产品品牌,是一种高品质质量证明标志,代表着天然、绿色、有机、健康、生态的区域供应。

2寒地黑土生态品牌解读

2.1品牌形式

农业品牌经济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品牌与产品特定的区域密切相关,将区域农产品转化为具有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会促进产业集聚、使区域内生产主体达到协同,从而获得持续的品牌效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将寒地黑土品牌作为农业质量品牌的一个范例进行肯定,两任驻华代表3次赴黑龙江考察这一品牌。寒地黑土品牌表征着黑土地域资源特征,证明着出产产品的质量、技术等品质。寒地黑土品牌已经注册有寒地黑土证明商标、原产地商标和服务商标等。并获得了欧盟及美国联邦的全美注册。寒地黑土品牌及产品先后被国家工商总局评为“中国驰名品牌”,被中国管理科学院企业发展中心和中国品牌资产评价中心推介为“中国知名品牌”,荣获农民日报社评选的“全国首届农产品十佳区域性品牌”,被中国中轻产品质量保障中心评定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信得过好产品”,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和国家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认定为“中国十大诚信品牌”。2012年被浙江大学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评为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之首,品牌价值评估为123.97亿,连续3年蝉联该品牌评比第一名。

2.2品牌内涵

包含环境、文化等多功能的内涵越来越多出现于农业品牌之中,任何一个品牌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有雄厚的文化基础作为积淀。特定区域文化在一定的地域中与环境相融合,源远流长、独具特色,是地域民族的宝贵财富。黑土地域文化是寒地黑土品牌的根基。地处高寒纬度的寒地黑土区域,受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加之特有的人口迁移史、自身文化积淀和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以及体制因素等社会生态环境的极大影响,形成了豪放大度、包容性强和敢闯、不拘小节等黑土文化特质。寒地黑土文化是寒地黑土品牌的价值核心,它决定了寒地黑土品牌存在的形式,演变的路径,是品牌的精神理念。

2.3品牌的认证与国际化

国际社会一般通过制定高标准的苛刻和严格的质量认证和合格检验标准,来最大化的保护本国的生态安全和公众利益。有效的认证及标识是创造产品品牌价值的趋势。通过第三方认证机构,按科学程序,借助公正检测做出的认证结论,可以把产品的内在的品质质量安全信息以证书和认证标志等形式反映出来,从而有效传递产品质量安全信号。寒地黑土地域的黑龙江现已有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数量突破10000个,绿色食品产地认证面积达到446.67万hm2。绿色食品中有39种产品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FDA认证,有18种产品通过了日本粮食和食品安全检验,还出台了一部专门性的绿色食品认证地方性法规《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树立寒地黑土品牌形象,如何对品牌进行战略管理,开拓世界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将绿色、安全、环保的寒地黑土产品推向国际化之路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寒地黑土品牌知识产权及法律保护

创造在社会进步中居于源泉和核心地位,知识产权法律一端有效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另一端将才智转化为无尽的社会财富,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农产品区域品牌大多都具备较强的公共性属性。寒地黑土品牌在知识产权类型上是一种集群共有产权,主体多元,产权于集群内部具有非排他性,对外部排他使用;同时,产权的占有不可分、不可让渡,集群成员无权独占,集群品牌不能脱离寒地黑土地域的农业而独立存在。寒地黑土品牌知识产权特指寒地黑土农业领域的知识产权,具体包涵农业专利权、寒地黑土商标专用权、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农业遗传资源、寒地黑土网络域名权等权利。

3.1寒地黑土专利权

本意上的农业专利权产生于农、林、畜牧和渔业等产业中,客体范围很广,主要是农业科技和成果。寒地黑土涉农专利权可以是寒地黑土地域产品,比如饮料、食品的加工技术。更主要的应是符合新颖性要求的农产品、山产品等的包装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这些专利既要政府制定涉农专利科技、贸易等政策,加强公共财政资助,又要建立健全农业专利科研成果归属和利益分享制度,加大涉农专利行政执法力度,畅通涉农专利侵权诉讼和权利救助渠道。

3.2寒地黑土商标权

商标是商品间为标示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志,除了提高农产品品质外,强化商标意识,加强商标权的应用是发展农业不可忽视的内容。规范运作的商标权不仅是农业品牌优势形成的关键因素,更能提高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和占有率,并且打造知名商标还能积累农业发展资金,实现这种无形资产的价值增值功能。寒地黑土品牌商标目前已完成质量证明商标、原产地证明商标、寒地黑土服务商标的注册,已然打造了“北大荒”、“完达山”等驰名商标。为了寒地黑土品牌的可持续发展,针对一些黑土区域经营主体商标意识淡漠、商标的培植、应用资金积累有限、商标中介服务机构评估机构不健全,甚至假冒、模仿、封杀等商标侵权行为。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农业经营主体的商标意识,开展商标培训活动,完善中介服务质量;其次,寒地黑土地域政府应在政策、信贷等方面为寒地黑土品牌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最后,也是最为关键的就是要针对地域特点,结合《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的规定,制定地方性规范,加强司法,强化执法,以法律的手段切实维护寒地黑土品牌商标及其主体的合法正当权益。

3.3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

《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第2条规定,地理标志是标示农产品来源的特定地域,产品品质和特征主要取决于该地域自然生态环境和历史人文因素,同时以该地域名称表征特有农产品的标志。而地理标志权则是由法律所规定或认可的由地理标志保护的相关权利。寒地黑土农产品原产地名称标志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一种新型知识产权,在权利内容上至少包含地理地域生产者的权利、消费者的权利和地理环境权。寒地黑土地域目前已有海林黑木耳、肇源大米、穆棱大豆、林甸鸡、兰西等六大类82种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海林猴头菇、尚志红树莓等8种地标产品被加入中欧互认推荐清单。这些地理标志产品为区域成员带来了无尽的品质声誉和经济利益,但也出现了一些不法的生产者与销售者伪造地理标志产品产地和经营者采用伪造产地对产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等侵权行为。针对此,强化宣传,增强政府、协会、企业、农户等对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意识,推进行业规范化生产体系,以《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规定来为寒地黑土农产品地理标志权的发展保驾护航。

3.4寒地黑土农业遗传资源知识产权

农业遗传资源是人类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自然物资,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我国农业遗传资源正面临着“生物剽窃”的威胁,一些国家利用先进的科技优势,通过各种手段窃取我国农业遗传资源,严重侵犯我国农业遗传资源的产权。寒地黑土地域的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冬青等遗传资源是黑土区宝贵的农业遗传资源,对这些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是植物新品种权。在我国,《专利法》明确排除对植物新品种权的专利保护。所以对植物新品种权主要是依据《植物新品种保护公约》的规定来进行,主要的职能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林业局。

3.5寒地黑土网络域名权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信阳旅游业虽起步较晚,但由于良好的自然环境,旅游业发展也已初具规模。目前信阳市境内4A级景区6个、3A级景区16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有6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已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0个,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3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9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2013年全年接待旅游者1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5.7亿元,已达到较大规模。由此可见,信阳已具备发展现代农业旅游的基础条件,目前的当务之急就是向现代农业旅游发展良好的地区学习,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快速发展。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代表性元谋县隶属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元谋猿人”发现地。元谋县现代农业基础雄厚:县区处于低纬度、高原低海拔地区,尤其是坝区气候温热,光热资源充足,全年无冬,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誉,适宜种植各种热带、亚热带作物以及反季花卉,特别是“冬春早熟蔬菜”种植质优种类多。元谋县还是云南省重要的蔬菜产地,元谋蔬菜产业成为云南最大的冬早蔬菜主产区之一,产品不仅畅销国内157个大中城市,每年还有3万多吨洋葱、番茄、菜豆、牛蒡、香葱等,通过成昆铁路转口贸易等方式出口到韩国、日本、俄罗斯、美国、欧盟及东南亚各国,蔬菜外销量占云南省冬春蔬菜出省外销总量的四分之一。

元谋县注重蔬菜品种研发和品牌认证,增加在国内和国际现代农业的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的造势奠定坚实的基础。截止到2012年,元谋县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7个,绿色食品(A)级认证21个,有机食品认证1个,获得云南名牌产品称号2个。自2006年以来,元谋县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优势,成功举办了三届“蔬菜节”、四届“节”,随着各种节庆活动的成功举办和一批批影视作品的拍摄,元谋旅游知名度及影响力得到了提高。元谋县赢得了“东方人类故乡”、“中国冬早蔬菜之乡”、“中国天然影视基地”、“中国冬季旅游之都”等美誉,也使元谋县游客接待总量从2000年的14.05万人次发展到2010年的164.82万人次,年均增长27.9%;旅游总收入由2323万元增加到56193万元,年均增长37.5%,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旅游业的发展。以小丙岭村和热区作物研究所为代表的现代农业旅游现如今发展的如火如荼。位于小丙岭村的小丙令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主要以种苗育苗及物种引进研究工作为重点,2010年在无任何旅游接待设施条件的情况下,该基地已接待了参观游览人员1万多人次,吸引了大批的学习参观及休闲游览的人员前来,后续当地进一步健全了基础设施建设及相关旅游设施建设,为接待旅游者提供了条件;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简称“热区所”)是位于元谋县南城的一家省级农业科研单位。1987年创建,目前已建成5060亩的3个集科学研究、试验示范、科普教育、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不仅在蔬菜新品种与新技术推广、热带亚热带水果筛选示范、生态恢复与治理及能源植物开发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发展现代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吸引了大量的慕名而来的旅游者,更是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处。另外,还有大水井—月胧村、橄榄村等地的乡村旅游也较具规模,形成了以农业带动旅游、以品牌带动需求的良好模式。

二、元谋县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元谋县正是找准了现代旅游发展的趋势,也就是针对目前人们对绿色安全、生态养身的果蔬食品追求和需求,不知不觉吸引了大量的休闲度假型旅游者,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再利用坝区的光热资源、温泉水景、反季果蔬和花卉,以及良好的生态农业环境等,重点开发康体养生、避寒度假、农事体验等休闲旅游产品,吸引外地和周边城区居民前来养生度假;充分凸显生态果蔬种植基地的优势,充分发挥元谋“大菜园、大果园、大花园”的资源优势,重点开发生态农业观光游、绿色果蔬购物游、特色乡村休闲游、农作体验休闲游等特色旅游产品,促成了自身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其他地区探索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参考:1、突出特色、统一规划、有序发展,加强区域联合发展通过元谋县的旅游发展经验来看,我们在旅游开发中应突出特色,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进行重点旅游项目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促进旅游业有序发展。要按资源开发有先后,产品改造有重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重点开发、逐步推进,以重点项目为契机带动发展;要加强部门协同和地区合作,有效整合“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断完善旅游产业体系;统筹协调不同层次的区域旅游合作,促进区域内和区域之间的旅游协作配合、信息互通、客源共享、优势互补;还要统筹协调城乡旅游发展,把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旅游景区、旅游小镇和特色旅游乡村的建设,促进信阳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

2、在规模效应基础上,培育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

在任何旅游发展过程中,形成规模才能产生更大的效应。元谋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很大,全县都是蔬菜种植基地,种植品种多选择效益高的品种,且全县范围内各村之间因地域水文的差别,选种也有差别也有统一,观赏休闲体验价值高。在大规模的基础上培育和宣传现代农业旅游品牌,注重绿色、养生果蔬等食品的认证和宣传。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已经由旅游资源的竞争发展到旅游产品的竞争,并快速向旅游品牌竞争推进。加强旅游品牌培育,不仅能增加旅游资源的附加值,提升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而且通过旅游品牌来展现旅游地形象,给旅游者深刻的体会并得到旅游者的认可,从而产生持久的旅游品牌扩散效应。因此,在信阳的现代农业旅游开发建设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对旅游产品的开发建设,更要注重对旅游品牌的培育,通过科学构思和设计,精心打造和培育,努力把旅游产品建设成精品名牌,培育成唯我独有、难以模仿和竞争性强的旅游品牌。

3、注重科技研发与宣传

进一步奠定现代农业旅游基础元谋县先进的现代农业给其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不仅在种植和输出规模上领先,在科技研发上也是国内国际领先的。元谋县热区所建有研究团队6个,专门进行果蔬新品种选育、生态植被恢复、生物质能等研究。20余年来,承担和参与包括国家科技攻关、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省攻关与省基金等在内的各级重大项目70余项,收集和引进植物资源近2000余份,获得科技成果奖30余项,40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技术发明专利权11项,获绿色食品认证10个,申请注册商标3个,制定地方标准13项,相关作物技术规程20余套,科技培训1500余场次,培训6万余人次,发放科普资料10万余册。科技创新与集成技术服务覆盖云南及四川攀枝花市共140多个乡镇,推广品种50多个,应用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示范面积100余万亩,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近9亿元,为云南省热区农业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不仅如此,还多次与周边国家和地区进行技术交流,积极引进优良品种,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影响力,为现代农业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注重休闲旅游氛围营造

生态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1“三诱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1.1频振式杀虫灯

频振式杀虫灯主要是利用光、波、色、味4种方式诱杀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方法,无污染,对人畜无毒,对鳞翅目、鞘翅目、直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及膜翅目等40余种害虫具有良好的诱杀效果,当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某区自利用频振式杀虫灯以来,蔬菜田棉铃虫的田间落卵数量以及虫量明显降低。试验数据表明:挂灯区平均落卵2.8粒/百株,无灯区为12.2粒/百株,约降低了77%;挂灯区平均虫量1.5头/百株,无灯区7.9头/百株,约降低了81%。可见频振式杀虫灯对蔬菜棉铃虫的控制效果非常明显。利用频振式杀虫灯防治害虫,在消灭大量害虫的同时,能减少来年虫口密度,最大限度减轻害虫对农产品带来的危害;能够减少化学防治次数和喷药量,进而减轻对农产品和环境的危害;根据诱杀结果,可对害虫发生趋势做出预测,有利于提出预防措施,实现对来年病虫害的科学防治。

1.2黄板

黄板诱杀技术是利用害虫趋黄性诱杀农业害虫的一种物理防治技术,绿色环保、成本低、可自制,可在蔬菜地、茶园、果园中使用,主要用于防治茶蚜虫、潜蝇成虫、粉虱、蓟马等小型昆虫。在田间使用的时候,可用竹或木细棍支撑固定,棋盘式分布,悬挂方向以东西向为宜,只要方法正确,就会有很明显的防治效果。以某区苹果园为例,在果树开花前悬挂16.5cm×25cm黄板,挂上之后不摘除,6月下旬收回检查发现黄板诱集蚜茧蜂的效果最为明显,调查益害比为1235:192=1:0.16。可见黄板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

1.3性诱剂

性诱剂是利用昆虫成虫性成熟时,释放性信息素引诱异性成虫的原理,将有机合成的昆虫性信息素化合物用释放器释放到田间,通过干扰雌雄减少受精卵数量,达到控制靶标害虫目的的新型绿色防控技术。该方法成本低,操作简单,无毒无污染,主要防治对象是小菜蛾、烟青虫、斜纹夜蛾等害虫,符合生态农业发展目标。陕西凤翔县苹果栽培中,未使用性诱剂前,每年食心虫发生面积约为总面积的76.92%,农药使用量和投入费用以及人工投入费用很高。使用性诱剂后,群众每年只需防治3次就能将害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商品果产量平均提高了364kg/667m2,农药使用量及相关费用都大大降低。

2防虫网阻隔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应用

防虫网阻隔技术是以物理阻隔方式阻隔害虫进入危害和繁殖。采用防虫网阻隔技术不仅能够阻隔害虫繁殖,还能适当调节小生境中温湿度,对炭疽病、软腐病等有一定的预防效果,适用于生态农业生产。实际生产中可采用22目的防虫网,对于烟粉虱,可采用30~60目的防虫网。比如,江苏省目前以小白菜为重点的防虫网覆盖栽培蔬菜面积在不断扩大,农户纯收入也不断提高。当前,该项技术已成为一项成熟、高效的现代农业技术,已被列为江苏省农业技术主要推广技术。

3植物保护新技术在生态农业中的实施方式

实施植物保护新技术时,单纯使用物理防治技术显然不能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必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等多种手段相结合,对于化学防治,应尽量限量的、科学的使用农药药剂,确保农产品安全、无污染的生产。为了保证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更好实施,首先,应建立准确的病虫害测报系统和监测点,有关工作人员分工协作、全面监测、全面总结、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害虫和疾病的发生、发展动态,并及时、准确地将情况汇报给相关部门,以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其次,建立专门植物保护控制队伍,为农民提供更为专业的服务,将植保新技术、新技能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能够做到病虫害的科学防治。再次,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朋友正确认识到,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和利用植物保护新技术的意义,使其具备最根本的病虫害防治技能,为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