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节日

节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八篇节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节日范文第1篇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小学四年(5)班 林少鹏

咦,大家发现了吗?最近怎么大街上人山人海,他们在不亦乐乎地忙什么呢?大家一定猜到了吧!原来是中秋节和国庆节要到了,这真是双喜临门啊!走,去看看他们在忙碌什么吧!

哇,这次复茂饼家可出了大血啊!又是开新店,又是做月饼贴图案。为了把大家全被吸引过来,它们还做了亏本买卖:猜灯谜。让大家猜出答案就送一个月饼,猜错了,也不罚不骂。很多顾客都在背后对它赞不绝口,都说:“这家店一点都不黑,待人热情,以后一定要多到这家店来买”。再加上他们做的面包新颖,价格还不贵。更让人认定它了。看来是这两个节日帮了它的大忙呀!

其它的店也不甘示弱地你追我赶,厂家促销的促销,打折的打折。谁也不让谁。还有一家店装可怜,说为了还清店主欠人的债,全场两元大甩卖,这也引起了顾客的同情,都来这儿买。

节日范文第2篇

在各个商家的门前,放置着具有他们行业特色的灯牌,橱窗玻璃和色彩艳丽的霓虹灯擦得格外洁净,店里店外挂满了喜庆的红灯笼,一串串鲜红的布艺朝天椒,格外吸人眼球。

在一些大街的人行道边上,摆满了商贩们的的小摊,内容各异、大大小小的金字对联和琳琅满目的挂饰,以及带有兔子形象的窗花和“福”字门画,招惹得人们目不暇接。卖花炮的商贩起劲地吆喝,招徕顾客。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卖灶糖的小车,沿街叫卖。

马路边,工人们正爬在一棵棵树上,给树木绕上彩灯,并给每一根电灯杆挂上红彤彤的中国结,以渲染气氛。同样是在广场,那里的工作人员给每一棵灌木都被巧妙地装上了黄、粉、红三种颜色的假花,看上去几乎能以假乱真,若要是在夏天,再配上绿叶的话,你还会以为它真是从树上长出来的呢!

超市中,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每个人在出来时,手中总拎着一大堆购物袋,而商家也进行了许多种促销活动,希望能在过年前,赚个盆满体满。

各个社区及文化单位锣鼓喧天,彩旗飘扬,他们正在进行着紧张的文艺表演和社火排练。

而小孩子们则早已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动,早早地拿出了大人为他们准备的花炮,拿到楼下燃放了起来。

节日范文第3篇

[关键词]节日营销;品牌塑造;博物馆行销

节日营销,一直以来是企业、商家着力打造推出的重要营销手段之一。每年春节和国庆节等黄金周,也是上海科技馆接待观众量的高峰期。据我馆历史数据分析,黄金周、寒暑假期间,从天数上看只占23%,但创造的收益达全年57%左右。当然,上海科技馆正着力实现更大范围与空间的资源均衡与共享,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节日营销对上海科技馆品牌塑造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节日营销的概念

顾名思义,节日营销就是指在节日期间,利用消费者的节日消费心理,综合运用广告、公演、现场售卖等营销手段,进行的产品、品牌的推介活动,旨在提高产品的销售力,提升品牌形象。上海科技馆不同于一般企业与商家。所谓“博物馆行销”(Museum Marketing)就其原文意义而言,就是“把博物馆放在市场上的意思”。它的核心理念,是在学习企业界把观众的期望放在最重要位置的理念,并创造顾客满意度高的产品,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博物馆行销”可以说是一个和观众交易和互惠的过程。营销是数种活动的概括,其中,也包括近年来日益火爆的节日营销。在博物馆(科技馆)空间中进行的节日营销,我们认为,主要是指针对节日的特性和观众的特殊需求,在节日里推出富有特色的临展或科普教育活动,并运用广告、公关、宣传等营销整合方式,提高公众对科普教育的传播力度与效果,让更多的观众走进科技馆。因此,从归属上看,节日营销是整个营销规划的一部分。

二、节日营销对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自从我国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以来,它不仅给老百姓一个长期的休假时间,而且也大大刺激国内各行业的消费需求。不可否认的是,节日营销对一个行业或企业的品牌塑造起到重要作用。首先,加强品牌渗透力。进入信息时代,富有特色的节日营销是占领舆论阵地,吸引公众眼球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深化品牌形象的极好手段。其次,加深品牌亲和力。节日是公众最休闲,也是最关注各类文化娱乐教育活动的时段。在这个时段,推出富有节日气息且有行业特色的活动,更容易打动人心。再次,加大品牌认可度。节日是旅游旺季,节日营销能够进一步扩大传播范围,从本土常住居民传播至国内其它地区的旅游者,从而加深外地游客对品牌的认可度。

三、从上海科技馆春节看节日营销的重要作用

节日营销对于科技馆行业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举例而言:2009年,上海科技馆春节黄金周创下开门红,观众总量达到93000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0%;门票收入同比增长18%。应该说,这其中离不开节日营销的推广效应,也充分证明了节日营销对品牌塑造的重要作用。

(1)“猎豹化石”效应。2008年年底,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研究人员黄骥所写的论文《晚上新世的猎豹及其演化》发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这是我馆普通科研人员取得的又一重大研究成果,受到馆领导的高度重视。2009年年初,我馆策划包装了该研究成果,组织媒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报道。黄骥本人在学术研究上的经历,及其研究成果都受到媒体的高度关注,《解放日报》新闻视点版以《什么是科学馆的“镇馆之宝”》为题,作了大篇幅深度报道。文汇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新闻晚报等媒体也对猎豹化石新发现作报道。不仅黄骥成果为更多普通读者所知晓,而且科技馆重视打造人才平台,努力创造具有世界水平的科研成果,也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科技馆的另一面。这也成为节日前打响科技馆品牌战略的前奏曲。(2)“生肖特色展”效应。自2005年起,春节黄金周前后,上海科技馆都会推出“生肖特色展”,虽然展览时间不长,但是取得不俗效果。为什么要推出生肖展呢?一是紧密结合节日,人文科学色彩浓厚。一到新年,收藏“生肖邮票”已成为大小邮迷的必然之举。同样,科普展览活动也可以效仿。在展览活动中,结合中国传统生肖文化,把科普知识生动而有趣地传递给观众。例如:“龙”这个生肖我们并不陌生,它出现在我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同时,它也是最难去表现的。因为“龙”本身是人类想像出来的生物。2012年龙年生肖特展带领观众一同追溯“龙”的由来,寻找“龙”在文化中和自然界留下的足迹。展览的其中一部分主题为“龙的传奇”是最令观众关注的区域,它将纯粹虚构的“龙”的概念延伸到真实存在过的“恐龙”,在整个展示的核心区域集中展现我馆收藏的一批精品恐龙化石标本和模型。另外,一系列互动性的展项和活动,如:“画龙点睛”、“龙墙祈福”也贯穿展览的各个部分,从而大大提高了观众的参与度。二是生肖展更易成为媒体与公众聚焦的对象。一到春节,当年的生肖大戏就开唱。凡是跟生肖有关的节目、活动或展览,更加夺人眼球。因为它更能营造节日里热闹喜庆的气息。因此,春节里的“生肖展”也更容易为大众所知晓。2011年,由我馆自主策划、设计和实施的“欢乐兔世界”生肖展,融合了民俗文化和科学新知识,接待观众11万人次。2012年,短短十余天,参观过“龙腾东方”生肖特展的观众就超过10万人次。三是生肖展能更好地展现上海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和旅游休闲功能。作为上海市的最重要科普教育基地,已成为国内首家5A级旅游景点的科普场馆,上海科技馆理应在黄金周里推出符合时代特色与特点的展览活动。春节黄金周的“生肖展”最符合这一主题。

因此,2009年“化草为乳,真牛!――己丑牛年生肖科普活动”、2010年“欢乐兔世界”生肖展和2011年“龙腾东方”生肖特展一经推出后,立刻都引起媒体的关注,短短几天时间,媒体报道量就达近百条,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极好地诠释了节日营销的概念。特别是2011年春节过后,龙年生肖展依然引人关注,并延伸至化石修复、标本制作、新自然博物馆内容设计等方面,一些媒体预约专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央视3D频道约请上海文广集团记者前来采访、拍摄有关化石修复、标本制作的专题纪录片,这也是龙年生肖展带来的拓展效应。2009年,我们还以生肖展为主打戏,整体包装推出太空影院上映的新片《寻找生命:我们是孤独的吗》、春节大检修、科普作品征集活动等内容,也较好地烘托了上海科技馆的节日气氛,增添科学的情趣。

四、做好节日营销的几点思考与体会

节日营销的作用,已经被大众所认可,我们所要思考的是,如何更好地发挥节日营销作用?有以下几点考虑。(1)走精品化。节日营销必须走精品化道路。春节等节日是欢乐的节日,人们在紧张高节奏的工作之余,更希望在节日里享受到一份难得的轻松休闲。因此,科技馆在节日营销时,可以考虑相类似的科普教育活动或临展,将科普知识包装成富有趣味、富有品味的“节日大礼包”。即:这个大礼包必须瞄准精品化的要求,更好地促进科技馆品牌形象的提升。(2)走特色化。节日营销必须走特色化道路。一是要符合我馆引领国内科普行业的定位,二是要符合观众口味。因此,无论是节日营销的内容,还是营销手段,必须以这两条为原则开展。这就要求我们从馆情出发,擅于包装组合、设计策划、提炼出特色产品来,从而提高临展或科普活动的吸引力,并将其中所包涵的科普性更好地传播到大众层面,为大众所喜欢。(3)走创新化。节日营销必须走创新化道路。节日营销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在新世纪要实现常胜不衰,必须有所创新。包括:营销形式、营销手段、营销渠道等。

随着时展的不断进步,我们也要擅于创新,能够了解、吸纳最前沿的营销信息,并且把一些逐渐走入主流的新兴营销策划方法、渠道、手段等纳入科技馆的营销推广中。这样,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把更广泛的群体容纳到本馆的营销体系中来。

节日范文第4篇

俗称过年。汉武帝时规定正月初一为元旦;后,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春节期间要饮用屠苏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宁、长寿。

“屠苏”原是草庵之名。相传古时有一人住在屠苏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给邻里一包药,让人们将药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时,再用井水兑酒,台家欢饮,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染上瘟疫。后人便将这草庵之名作为酒名。

饮屠苏酒始于东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的记载:“屠苏酒,陈延之‘小品方’云,‘此华佗方也’。”

正月饮酒,先小者,以小者得岁,先酒贺之。老者失岁,故后与酒。

宋代王安石在《元旦》一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这个节日始于唐代,因为时间在农历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道教所奉的神:天官、地官、水官)的生日,所以过去人们都向天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礼后,撤供,家人团聚畅饮一番,以祝贺新春佳节结束。晚上观灯,看烟火,食元宵。

清明节

时间约在阳历4月5日前后。人们一般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为一个节日,有扫墓、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清明节饮酒有两个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对亲人的哀悼心情。

古人清明节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诗中写道: “何处难忘酒,朱门美少年。春分花发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诗中写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端午节

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重五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时在农历五月五日,大约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

是日,人们为了辟邪、除恶、解毒,有饮菖蒲洒、雄黄酒的习俗。当日还有为了壮阳增寿而饮蟾蜍酒,镇静安眠而饮夜合欢花酒的习俗。

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团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个节日里,无论家人团聚,还是挚友相会,人们都离不开赏月饮酒。

文献诗词中对中秋节饮酒的记述较多,而从清代开始,中秋节人们以饮桂花酒为俗尚。

我国用桂花酿制露酒的历史非常悠久,二千三百年前的战国时期,已酿有“桂酒”,在《楚辞》中有“奠桂酒兮椒浆”的记载。汉代郭宪的《别国洞冥记》也有“桂醪”及“黄桂之酒”的记述。

清代有“桂花东酒”,为京师传统节令酒,也是宫廷御酒。对此,在文献中有“于八月桂花飘香时节,精选待放之花朵,酿成酒,入坛密封三年,始成佳酿,酒香甜醇厚,有开胃,怡神之功……”的记载。

直至今日,也还有在中秋节饮桂花陈酒的习俗。

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饮酒的习俗,此俗始于汉朝。此后千余年,历代人们逢重九就要登高、赏菊、饮酒,延续至今不衰。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对常饮酒有如下记载:“治头风,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颜色不老”,“令头不白”,“轻身耐老延年。”

历史上酿制酒的方法不尽相同。晋代是“采茎叶,杂秫米酿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煎汁,同曲、米酿酒。或加地黄、当归、枸杞诸药亦佳”;清代则是用白酒浸渍药材,而后采用蒸馏提取的方法酿制。因此,从清代开始,所酿制的酒,就称之为“白酒”。

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夜。时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们有别岁、守岁的习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寝,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此俗始于南北朝时期。

节日范文第5篇

纳凉节其实是日本的一个节日,和夏日祭的性质是一样的。

夏日祭就是夏天举办的一些活动或节日祭典,也是日本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8月15日,里面包括烟火大会等,还有其他的活动。夏日祭在这天政府会举办祭典游行,政府及其民间的社团会举行很多表演,人们装上漂亮的和服浴衣,上街逛街,买东西,参加娱乐活动(也就是中国所说的游园)。周边的店面在这天也会装饰一新,开展各种特别活动。这种庙会的原始习俗原先来自中国,后来传到日本,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就有了今天各种各样的祭典活动,逐渐形成了日本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

(来源:文章屋网 )

节日范文第6篇

老年人过度操心劳累,容易得青光眼。青光眼主要表现为眼睛疼痛,视力下降,甚至会产生恶心头疼,初期看白炽灯泡会看到彩虹圈。所以老年人节日期间要保持稳定情绪,保持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不要暴饮暴食,着急上火,保持一颗平常心态过年。一旦发现青光眼的临床表现,要马上到医院就医。

而对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患者来说,容易发生眼底出血。如果突然出现视力下降、眼前黑影飘动等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节制饮食,不酗酒,按时服药,稳定血压和血糖。

春节期间视觉疲劳也较多见。许多老人整天看电视,眼睛经常会觉得干涩、疲劳等,眼睛疲劳及眼睑炎,尤其是针眼,更易发生。要预防上述症状,则要记得每晚睡前干净毛巾热敷双眼5至10分钟,再加上眼眶四周及眼睑的按摩,可消除眼睛疲劳,更可预防针眼产生。

眼镜族要走亲访友,最好多准备一副眼镜备用。如果是从事激烈有危险性的活动,最好能配戴安全镜片,以防眼镜破碎直接伤至眼睛。戴隐形眼镜的,要特别注意不要因太疲惫而忘了将隐形眼镜拿下倒头就睡,否则隔天恐怕就要红着眼。

如果在假期到海滨游玩或是赏雪玩雪,则要准备一副防紫外线的太阳眼镜,以防阳光中有害的紫外线随路面、海面或雪地反射长期照到眼睛表面,导致角膜点状破皮脱落,出现怕光、流泪、疼痛等症状。

如果刚接受眼睛手术,尤其是眼内显微手术,如白内障、视网膜剥离,在术后两周内最好避免长途旅游,尤其是坐飞机。

节日范文第7篇

【关键词】西方节日;中国传统节日;现状;原因;对策

0 前言

我国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伴生物,与“春耕、夏锄、秋收、冬藏”和“秋报、冬腊”的生产节律相适应的。春祈、夏伏的岁时生活节律,反映我国民众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规律。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化积淀的国家,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载体,每个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民族风情。节日里丰富多样的庆祝活动,让人应接不暇,兴奋不已,在自然的勃勃生机中,展现一种积极健康的生命态度;春节更是活动繁多,南方的摊戏,北方的社火,端午节纪念屈原、划龙舟……曾如此喜庆热闹的节日,而如今,面对洋节的纵情狂欢黯然失色。

1 传统节日冷淡、西方节日受宠原因浅析

西方节日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并非一时形成的,它在中国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内在与外在原因。

首先,西方节日之所以如此火热有着它节日本身的优势。这些传入中国的“洋节”更注重节日的娱乐性,人们不分等级,不分辈分,无论男女老少都可以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而人们对节日的需求主要是对精神和情感的需求,西方节日正好吻合了这一特点。恰恰相反,我们的传统节日创新不够,缺乏新意,内容陈旧,形式单一,还主要集中在“吃”这个主题上,有许多节日是人们为“吃”而设计、创造出来的,春节恐怕也是如此。而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富足。尤其是城市地区,人们不再对节日有更多的渴望和期待了,而是让人感觉过不过节都“无所谓”;而交通和通讯发达,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便省去了登门拜访,少了很多繁琐的礼节,因此看来传统节日比之从前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冷落。我们也就不难得出西方节日受宠、传统节日冷淡的第一个原因。

在分析这两种节日特点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政治与经济这两只看不见的手的推动作用。由于长期的封闭与禁锢,中国人对西方节日乃至整个西方文化都知之甚少,一旦国门打开,西方文化蜂拥而至,中国人的好奇、宽容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而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向认为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模式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在与中国、前苏联等进行政治、军事竞争的同时,也在极力地吹嘘、推进他们的文化,节日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部分,必然会成为西方文化冲击的首要目标。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个国家、地区与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并相互渗透,这种文化强势姿态的影响与渗透,是以西方的经济霸权作为支撑力量来实现的,经济霸权支撑了文化霸权,从而导致了文化的侵入与渗透,这是其一。其二,近百年来,国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冰火两重天,上世纪两次大的文化运动――、,使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灭顶之灾,尤其可悲的是使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难以为继,使新一代的中国人出现了信仰危机、价值危机、道德危机,导致民族精神的衰落。而传统节日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表现形式,可谓是首当其冲。综上,我们可以得出传统节日受冷的又一原因。

最后,不难发现在这些“洋节”火爆的背后其实隐藏着巨大的商业利益,于是许多商家借此大肆炒作。与此同时媒体对西方节日过度关注,每逢西方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许多报纸杂志往往大量登载有关西方节日的报道,从其背景知识到其特殊的庆祝方式,从国外的欢庆场面到国内的热闹追捧,无疑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宣传作用。这时便引发很多年轻人所谓的追求时尚,盲目跟风。一些年轻人盲目地认为外来的文化就是好的,就是前卫的,不假思索地加入到西方节日的狂欢队伍中去,而丝毫不注重西方文化带来的诸如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等消极方面。这也是造成西方节日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主要原因。

在时代变迁和多元文化交融的背景之下,西方节日文化对中国社会尤其是大学校园的冲击已经成为事实,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于各种原因而对西方节日表现出较大的兴趣,大大超出了对待本国传统节日的热情。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全盘否定西方的文化与节日,对于在解决怎样看待西方文化这个问题上我想还得坚持周先生的“拿来主义”,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是我们在文化冲突这个问题上也不能一味的拿其精华,我们也要对自己的节日进行改革,这里的改革不是改变我们节日的根本,而是改变我们庆祝节日的方式来与我们这个时代相适应。这并不是妥协,而是进步。

2 结束语

说来容易,做来难。这是一个全民族都应参加的大事。对在近几年世界上大国之间的竞争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体现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从长远来看,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尤为重要,它维系着一个国家的信仰,历史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并对我国人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情操产生深远的影响,而这些又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发展潜力。在如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应该辩证地正视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传统文化的理论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重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N].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2(6).

节日范文第8篇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

冬至(英语:wintersolstice),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据传,冬至在历史上的周代是新年元旦,曾经是个很热闹的日子。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昼越短。

比较常见的是,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风俗。俗话说:“冬至到,吃水饺。”而南方则是吃汤圆,当然也有例外,如在山东滕州等地冬至习惯叫做数九,流行过数九当天喝羊肉汤的习俗,寓意驱除寒冷之意。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