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卫生

精神卫生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精神卫生的第一线――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在逐年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接触到精神疾病患者的第一线医疗单位。本文阐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精神疾病患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精神疾病 防治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al economy,the morbidity of Mental illness is increasing year by 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which is exposed to patients with mental illness is the first-line health care unit.This paper recommend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the prevention,treatment and rehabilitation of patients with psychiatric problems.

Key words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s;Mental illness;Prevention and cure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医学的进步,人们对防病治病的认识逐步深化,医疗保健从个体向群体转变,寻求群体防治疾病的措施和方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Community Health Service),正是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1]。社区卫生服务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方面是服务对象的广泛性,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性,即预防、治疗、康复和健康促进相结合,院外服务与院内服务相结合,卫生部门与家庭社区服务相结合。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内容是初级卫生保障,是整个卫生系统中最先与人群接触的那一部分,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是卫生体系的基础与核心[2]。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精神疾病和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国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对精神病精神障碍的社区治疗,目前已获得广泛的重视与关注。由于社会的偏见和人们的歧视,加上经济因素,使对精神疾病的处理更多的是采取“关、锁、拴”等简单粗暴的办法,有一部分患者没有送到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有效的治疗,照成一部分精神疾病患者放任自流,整日到处游荡,增加了社会不安全的因素,给社会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威胁和不安全因素,社区医疗可以以较小的人力和物力,对为数众多的精神障碍者进行预防和治疗康复,这表明当代医学的发展已达到医疗与公共卫生相结合阶段。

社区精神卫生的实践,须得到公众的同情与支持,同样须协同社会力量建立医疗设施,按照既定的医疗目标有计划进行。我们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随着现代医疗保健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卫生服务模式,以社区医院全科医生为主体实施的,以保护和促进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健康为目的,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承担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工作。在精神卫生医疗机构的指导下,定期随访患者,指导患者服药,向患者家庭成员提供护理指导。我们社区根据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纳入管理,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并按要求填写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个人信息补充表。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对应管理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每年至少随访4次,每次随访应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检查患者的精神状况,包括感知、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行为、自知力等,根据患者的危险性进行分级,并进行分类干预。

病情不稳定患者

应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上级医院,必要时报告当地派出所,协助送院治疗。并在2周内随访。

全文阅读

《精神卫生法》浅析

《精神卫生法》从1985年启动立法工作算起,到2012年获得通过,整整走过了27个年头,终于在今年5月1日正式施行。

《精神卫生法》共7章85条,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以及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等,都做了明确规定。

一、保障了精神障碍患者可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精神卫生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精神障碍患者除个人自行到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外,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的近亲属可以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对查找不到近亲属的流浪乞讨疑似精神障碍患者,由当地民政等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帮助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疑似精神障碍患者发生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其近亲属、所在单位、当地公安机关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制止,并将其送往医疗机构进行精神障碍诊断。医疗机构接到送诊的疑似精神障碍患者,不得拒绝为其做出诊断。

《精神卫生法》规定:国家实行严重精神障碍发病报告制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依法免费获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贫困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由政府资助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并可以得到优先医疗救助;符合条件的可获得最低生活保障。在农村和城市已经开展医疗救助工作的地方,符合条件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请医疗救助。对流浪乞讨人员中有危害他人生命安全或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精神障碍患者,应实施救治。民政部门、公安部门和城建城管监察部门负责将患者送到当地定点医院;卫生部门确定定点医院并负责患者救治;民政部门按照规定支付救治经费,其所属救助管理站在患者病情稳定或治愈后接回,或通过其他方式帮助患者离院。

二、最大限度的防止“被精神病”

为有效防止“被精神病”现象的发生,《精神卫生法》第三十条规定:精神障碍患者的住院治疗实行自愿原则。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实行两种非自愿住院的条件是:①已经发生伤害自身的行为,或者有伤害自身的危险的;②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或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已经发生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经其监护人同意,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不同意的,医疗机构不得对患者实施住院治疗。监护人应当对在家居住的患者做好看护管理。

患者有危害他人安全的危险的,本人或其监护人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诊断结论有异议,不同意实施住院治疗的,可以要求再次诊断和鉴定。规定要求再次诊断的,应当自收到诊断结论之日起3日内向原医疗机构或其他具有合法资质的医疗机构提出。承担再次诊断的医疗机构应当在接到再次诊断要求后指派2名初次诊断医师以外的精神科执业医师进行再次诊断,并及时出具结论。承担再次诊断的执业医师应当到收治患者的医疗机构面见和询问患者,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对再次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自主委托依法取得执业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精神障碍医学鉴定;医疗机构应当公示经公告的鉴定机构名单和联系方式。接受委托的鉴定机构应当指定本机构具有该鉴定事项执业资格的2名以上鉴定人共同进行鉴定,并及时出具鉴定报告。

全文阅读

四川精神卫生

甲氧氯普安引致急性肌张力障碍9例报告 李弘,曾蜀江,赖晓梅

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照分析 王树阳,孙太起,牛俊鸿

15例中学生癔症集体发作的报告 高树河,杨淑琴,宋宝芹,张伟

氟西汀与氯丙咪嗪治疗强迫症的对照研究 陈兴,高前昌,何志咏

新疆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与汉族司法精神病鉴定中民族特征性的对比分析 徐向东,吕淑云,谢海岩,贺庆芝

万拉法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照分析 梁海翔

近10年司法精神病鉴定案例的特点及其演变的对照分析 吕淑云,贺庆芝,谢海岩,徐向东

利培酮、氯氮平对精神分裂症病人伴发焦虑抑郁症状的疗效对照分析 杜连永,邸晓兰

全文阅读

民政精神卫生思考

精神卫生工作属公共卫生范畴,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协调工作制度,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工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状况

提起“精神病”,常人总有一种似骂人的意思。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瞧不起或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惧,避而远之。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导致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疾病,为顾及所谓的“面子”,不敢公开,延误了及时治疗的最佳时间。

精神疾病患者属于我国残疾人范畴,他们也有享受就医的权利,他们是最可怜的精神残疾人,他们精神上虽然残疾,但是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实质上,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不论是经济上的消耗、还是精力上的折磨都是说不出来的苦。患者在社会上杀人、放火、毁了物,作为监护人的家庭还要负责任,这种长期被折腾、消耗的家庭,可以说是非常贫困的。从整个精神疾病发病率来看,精神病医院收治的患者只是少部分,他们也希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救助,希望“医疗救助”能重点考虑到那些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

二、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与现状

全文阅读

精神卫生立法突破

历经27年,中国有关精神卫生方面的第一部法律《精神卫生法》在2012年10月26日终获通过,并将于2013年5月1日起实施。

这部法律之所以如此“难产”,源于中国社会对精神卫生以及精神疾病漫长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中,社会对精神障碍患者的重视程度大大滞后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也使得中国对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水平整体偏低,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时常被侵犯,非精神障碍患者“被精神病”的事件屡有发生。

据卫生部调查,在国内疾病总负担中精神疾病排在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有严重精神障碍的患者约有1600万人。

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从上世纪50年代的2.7‰到70年代的5.4‰、80年代的11.1‰、90年代的13.47‰。卫生部数据则显示,截至2010年11月底,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项目已覆盖的3.3亿人中,共登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27.05万例,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18.2万例。

以此计算,在这3.3亿人中,每千人就有8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和5.5名有肇事肇祸倾向的患者。

如此严重的精神卫生问题,远非一部法律所能解决。但是,如果没有适当合理的制度设计、没有更为明确的政府和社会分工,这个群体的管理和救助也将继续无序。此番获得通过的《精神卫生法》将在很大程度上纾解这些问题,不过仍存遗憾。

立法曲折

1985年8月,由五位精神病学专家组成的精神卫生法起草小组,在主持人刘协和位于四川成都的家中召开了第一次研讨会。当时57岁的刘协和任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精神科主任。五位专家鏖战三个多月后,拿出了精神卫生法草案的第一稿,并送至四川省卫生厅和卫生部。

全文阅读

世界精神卫生日的由来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WorldPsychiatricAssociation――WPA)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

世界各国每年都为“精神卫生日”准备丰富而周密的活动。包括宣传、拍摄促进精神健康的录像片、开设24小时服务的心理支持热线、播放专题片等等。2000年是我国首次组织世界精神卫生日活动。

2001年是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精神卫生年,2001年4月7日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卫生”。从2000年开始,卫生部在精神卫生日组织开展大规模活动,宣传精神卫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2000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2001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行动起来,促进精神健康”。2002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创伤和暴力对儿童的影响”。(“Theeffectoftraumaandviolenceonchildren.”)2003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为:“精神健康,从了解开始”。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1年世界卫生报告》说,目前全世界共约有4.5亿各类精神和脑部疾病患者,每4个人中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段产生某种精神障碍,精神卫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疾病,精神卫生工作既包括防治各类精神疾病,也包括减少和预防各类不良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发生。精神疾患已成为当前我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生命年指标(DALYS)评价各类疾病的总全负担,精神疾患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6年资料)。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

据1993年抽样调查表明,国内各类精神病的总患病率由1982年的12.69‰上升至13.47‰。这些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体制改革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劳动力的重新组合,人口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原有社会支持网络的削弱,导致了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精神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儿童的行为问题、大中学生的心理卫生问题、老年期精神障碍、酒精与品滥用以及自杀等问题明显增多。根据预测,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将更加突出。在2020年的疾病总负担预测值中,精神卫生问题仍将排名第一。所以,积极预防不良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也是当前精神卫生工作应该立即采取的行动。

目前,由于精神卫生知识尚不普及,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人对精神疾病认识不足,对患者缺乏应有的理解和同情,偏见与歧视现象较严重,致使一些精神疾病康复者不能顺利回归社会大家庭,产生了强烈的“病耻感”。一些患者和家属即便具有一定的精神卫生知识,认识到疾病的性质,多数人也宁可自己忍受痛苦而不愿寻求精神科医生的帮助,害怕因“精神病”而受歧视,结果延误了治疗,病情加重。

全文阅读

卫生监督精神文化论文

1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

分析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是与精神文化的内涵息息相关的。而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人类在进行某些事情使所产生的一种精神上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各种观念的总和。精神文化之所以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形态主要是因为它代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同时也推动着人类的精神文明不断进步。作为卫生监督的精神文化来讲,从其基本概念上来分析,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主要指的是一种精神,一种监督系统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一直秉持的职业操守和道德观念。这些价值观念一直驱使人们寻求更多的发展并取得更多的进步。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也可以称之为卫生监督群体的集体价值观和职业取向,也就是卫生监督的价值文化,这是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是支撑卫生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障。这种价值文化在工作人员的心中会逐渐形成一种潜在的价值观念,帮助人们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从而使卫生监督系统内部具有非常强的向心力。除了卫生监督价值文化是构成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重要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卫生监督的执法力度,也可以称之为卫生监督体系的作风文化。该文化可以说是价值文化的外在表现,卫生监督系统内部有着怎样的价值取向,其外部形象就会有所不同,所以说有一个较为严谨和科学执法文化也是构成卫生监督价值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条件。

2构建较为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作用

建立一个较为和谐完善的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体系对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建立这个完善体系的过程中会有许多或大或小的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看待或解决这些问题,产生相应的结果也是异常繁琐的,所以说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2.1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具有较强的向心力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定义中可知,其组成因素并不只是一个,包括了卫生监督的道德文化、价值文化和执法文化,这些文化是构成监督系统精神文化必不可少的因素。通过这些文化在卫生监督系统中的作用,可以不断提升人们的道德标准,不断改善人们的行为习惯。换句话说,也就是通过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精神文化体系,可以在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这个价值取向关系到所有的卫生监督工作者,使得这些工作逐渐形成一种保护人民健康、维护卫生监督安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将会在工作者中间形成一个强大的向心力,该向心力将驱使着人们不断完善卫生监督系统。

2.2有效制约工作者的工作行为卫生监督文化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因素就是其执法文化,可见每一个公共单位都是需要一个科学又严谨的执法条例,这样才能有效约束员工的行为,避免产生危害集体利益的事情。卫生监督系统同样也是如此,通过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得到有效的约束,这样才会不断推进系统的科学发展。而精神文化在此的主要职能就是约束卫生体系内部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有效阻止各项权利的滥用,始终做到以人为本。通过精神文化的大力倡导,使得人们心中有了道德的熏陶和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潜意识的自我约束和相互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外部的条列约束以及内心的自我约束,于是就逐渐形成了内部的精神文化系统。所以说,卫生监督精神文化的构建可以有效制约工作者的个人行为,也能在工作人员之间形成严谨的约束氛围,从而促进人们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让人们自觉遵守和履行职责。

3卫生监督精神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据分析可知,卫生监督系统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发展,而这个发展的过程也不是那么轻轻松松就能够完成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也会有不同的问题产生。比如说,在新时期构建卫生监督精神文化,不能简简单单就停留在其灌输模式上,精神文化的建设并不是强调其运作形式,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非常注重卫生监督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和职业道德素质的培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体地位,使得工作者得到充分的尊重,这样才能逐渐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为建立完善的精神文化系统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在进行精神文化的构建是要强调出对精神文化的组织和领导,不能如同一般散沙任其发展,要做到内外兼顾,层层面面都要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和检查,这样才是立足长远的最好办法。

全文阅读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计划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过程,服务的内容和服务的范围都将随着工作的深入而不断的增加和扩大。我国当前重点防治的精神疾病是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儿童青少年行为障碍和老年期痴呆。目前山前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主要服务计划主要有:

一、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要通过二个途径为社区普通人群提供心理咨询,普及精神卫生知识。其一是在例行的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体检的过程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活动的评估,尤其是对于重点人群,如妇女在孕产期的情绪状态,老年人的记忆、智力活动等,以早期发现抑郁症、老年期痴呆等。二是通过举办科普讲座、开展咨询活动、发放科普宣传读物、制作宣传展板等形式,向社区居民普及精神卫生知识,促进其精神健康水平。

二、开展精神疾病线索调查,建立疾病档案

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线索调查,是开展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也是动态掌握社区精神疾病变化的第一手资料。社区精神疾病的建档立卡率应不低于社区覆盖人群的0.6%。还将组织精神科医师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年度的免费检查。如果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因病情复发加重,紧急住院治疗,出院后其住院治疗有关情况将被及时转入社区,以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进行社区康复治疗。所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连续的疾病档案资料。将对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疾病资料进行妥善保管,坚决维护患者的隐私权。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属可以充分利用这些疾病资料。

三、定期随访,对重性精神疾病进行管理治疗

精神疾病,尤其是以精神分裂症为主的重性精神疾病,由于疾病自身的特点,多不承认有病,不主动治疗,特别是在疾病的严重期,因此需要对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看护。个案管理员,每个月至少一次主动对建档立卡的社区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家庭随访,通过随访与患者及其家属保持密切联系,并取得患者的信任和配合。随访内容包括: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等,并指导家属开展家庭精神疾病的家庭护理。以此提高社区精神疾病患者的服药率,动态掌握患者的病情变化社区精神疾病患者可就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理论坛进行服药期间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化验检查,以保证用药的安全。

四、开展社区康复治疗,促使早日回归社会

全文阅读

民政精神卫生调研报告

精神卫生工作属公共卫生范畴,加强精神卫生工作是各级政府的职责。加强对精神卫生工作的领导,建立各部门协调工作制度,把精神卫生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政府议事日程,根据实际,提出精神卫生工作目标,统筹规划,采取措施,抓好落实。

民政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在服役期间患精神疾病复员、退伍军人的救治任务,并及时收容和治疗“三无”精神疾病患者。卫生部门所属精神卫生机构要承担精神疾病患者的救治任务,调整现有精神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向和重点,提高治疗与康复水平。公安机关要了解掌握本地区内可能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的有关情况,督促家属落实日常监管和治疗措施,对扰乱公共秩序、影响交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等严重肇事肇祸的精神疾病患者实施强制治疗工作。

精神疾病是在各种生物、心理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造成人的大脑功能失调,导致认知、情感、意识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出现不同程度障碍的疾病。精神疾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加强精神卫生工作,做好精神疾病的防治,预防和减少各类不良心理行为的发生,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的繁荣稳定,对保障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人口和家庭结构变化明显,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儿童和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老年性痴呆、抑郁、药品滥用、自杀和重大灾害后受灾人群心理危机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精神卫生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

一、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状况

提起“精神病”,常人总有一种似骂人的意思。人们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瞧不起或者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恐惧,避而远之。由于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就导致家中有人患了精神疾病,为顾及所谓的“面子”,不敢公开,延误了及时治疗的最佳时间。

精神疾病患者属于我国残疾人范畴,他们也有享受就医的权利,他们是最可怜的精神残疾人,他们精神上虽然残疾,但是他们的人格和权利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

实质上,一个家庭,只要有一个精神疾病患者,不论是经济上的消耗、还是精力上的折磨都是说不出来的苦。患者在社会上杀人、放火、毁了物,作为监护人的家庭还要负责任,这种长期被折腾、消耗的家庭,可以说是非常贫困的。从整个精神疾病发病率来看,精神病医院收治的患者只是少部分,他们也希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扶持和救助,希望“医疗救助”能重点考虑到那些精神疾病患者及其家庭。

二、精神卫生工作的发展与现状

全文阅读

区卫生局精神卫生管理意见

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精神病人医疗服务体系,提升全区精神病人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工作再上新水平,促进康复医学事业全面发展,建立医疗、康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和服务模式,根据卫生部下发的《重性精神疾病管理规范》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工作意见。

一、建立健全城乡精神卫生工作体系

区人民医院设置区精神卫生中心,负责对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精神卫生工作的总协调调度,组织领导业务技术指导、监督考核。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作为全区精神卫生管理工作的分支机构,具体承担相关工作任务。在全区建立起以精神卫生中心为中心,以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院、村卫生室为网络的精神卫生管理工作体系。

二、明确功能定位,建立康复医疗分工协作机制

区人民医院(区精神卫生中心)主要为患者提供专业、综合的治疗和康复,并承担区域内康复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任务,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主要按照卫生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版》的有关要求,为疾病恢复期患者提供基本线索调查,病人摸排和随访服务。

三、逐步建立通畅的康复患者转诊制度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街道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区人民医院建立合作机制,发现重性精神病人、焦虑障碍病人必须转诊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和康复。

四、实行目标化管理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