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区年度总结

景区年度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风景区旅游发展科年度总结

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科年度总结

今年月,××管委会旅游发展科在肩负着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历史使命中成立。科室成立以来,在管委会党委和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全科室一班人上下齐心,紧紧围绕管委会的中心工作,以“管理、服务、宣传、监督、协调”为中心,以狠抓旅游秩序整顿为重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现就一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年工作回顾

旅游发展科的成立,承载着众多领导的期望和广大群众的期盼。旅游发展科是新成立的科室,要做好旅游发展科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走,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因此,从今年月旅游发展科成立以来,我们着重对××的旅游市场、旅游秩序、旅游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对景区内的旅游接待设施重新做了调查统计。××旅游基本情况如何?群众在旅游发展方面需要什么?都做到数据清楚,心中明白。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理清了旅游发展科的工作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努力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为奋斗目标,围绕科室“管理、服务、宣传、监督、协调”五大职能,以整治旅游市场秩序为突破口,认真搞好旅游服务、旅游统计、旅游宣传、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对新华集团的监督以及协调工作,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全面推进科室工作。根据上述工作思路,在管委会的领导下,今年以来我们着重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⒈狠抓旅游秩序整顿。

近些年来,××旅游秩序与其他许多地方一样,总体是好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羊儿客”泛滥,“黑车”、“黑摩托”屡禁不止,拉客宰客以次充好等欺诈行为时有发生。“羊儿客”,既扰乱了××游客接待市场的秩序,又严重影响整个景区的对外形象。他们追逐围堵车辆、游客,靠给宾旅馆、农家乐拉客收取回扣生存。因此要整顿旅游秩序首先要从整治“羊儿客”和“黑摩托”入手。今年月以来,我们组织了公安、城管等部门,以联合执法的形式专门对集镇上的“羊儿客”和版权所有“黑摩托”进行了专项打击;认真处理旅游投诉起;较大程度地遏制了围追拉客、宰客和乱停乱放现象,进一步规范了旅游秩序。

⒉搞好旅游安全。

作为安委会成员部门,我科高度重视旅游安全工作,严格实行旅游安全例会制度和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针对各景区、景点的特殊情况,会同安委会各成员部门在旅游淡季每月(旺季每半月)进行一次全面彻底的旅游安全隐患的排查,立即制定出措施限期整改,于下次排查时督查整改落实情况,并实行追踪责任。“·”水上事故的发生给我们敲了一记警钟,事故发生后,我们立即按照上级督查整改的意见进行了景区、景点旅游安全、水上安全制度及应急处置预案的制定和相关安全资料的完善,归范了基础档案资料。在为新华集团提供服务的同时,加强了景区、景点旅游安全、水上安全的监管,严格要求其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实行统一领导和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实行所有人和经营人负责制,定期汇报旅游安全工作,使其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高效的开发××。

全文阅读

宁镇扬都市连绵区景区旅游流网络结构时段性比较

摘 要:运用空间联系和社会网络研究方法,对比分析宁镇扬都市连绵区景区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1)从时段性变化看,宁镇扬地区旅游流联系紧密,整体协同效应显著。网络密度逐渐增大,网络小团体在减少。(2)从区域差异看,相对于镇杨地区,南京地区的一些景区网络中心性普遍较高,构成了核心景区组团。(3)从景区类型看,5A景区、自然山水类的4A景区网络空间中心性较高,文化建筑类、博物馆类4A景区的网络空间中心性较低。

关键词:宁镇杨;旅游流;网络结构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082-04

都市连绵区是若干个都市区沿综合交通走廊连绵分布而形成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区域,它与都市圈交错重叠发展,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空间平台,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流联系最密切、旅游流变化最频繁的空间区域之一。最近几年,国内外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对旅游目的地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旅游组织合作的研究有增无减,研究内容更加深入。利用社会网络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流空间模式、流量流向、结构特征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1-4]。从研究的空间尺度看,大都市连绵区是重要的空间尺度,但因其结构复杂、要素众多,国内对大都市连绵区旅游流的系统性研究较少。本文以宁镇扬都市连绵区旅游流网络结构时段性变化为研究内容,揭示该区域旅游流网络结构的演化特征,但因其成果将为宁镇扬都市连绵区的旅游产品开发、旅游设施空间配置、旅游产业的优化布局、旅游空间结构再塑造、旅游营销提供依据。

南京、镇江、扬州三城市,山水同脉相连,文化习俗相近交融,文化同根、民俗同源,同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共同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脉络。“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三城一水间,孪生宁镇扬”。宁镇扬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市场潜力大,旅游景区产业发达。截至2015年,该地区4A景区有26家、5A级景区有4家。区内景区类型多样,涉及到文化类、园林类、自然山水类、古建筑类、博物馆类、寺庙类、历史文化街区类、乡村旅游类等等,各景区游客接待量大,旅游业较发达。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首先,确定研究案例地主要旅游节点。本文以宁镇扬三个城市中的4个5A、26个4A景区为研究对象。景区现实吸引力一般用旅游人数来衡量。景区百度指数能综合评价一个景区在一定时间段的搜索规模,是一个景区潜在吸引力有效衡量指标。本文各景区的旅游人数取2010年、2015年的当年值。数据由江苏省旅游局提供的《江苏旅游统计》中获得。景区百度指数取2010年、2015年的当年均值。根据2015年浙江省交通图的公路网数据,利用Arcgis网络分析功能获取各节点与其他节点间的最短路径,得到距离矩阵。利用Matlab软件,算出两点之间的空间联系强度。网络分析利用Ucinet软件分析完成。2016年新增的游子山、金牛湖景区,由于这两个景区旅游统计数据不全,不在本文研究范围内。

二、研究方法

全文阅读

宝鸡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

借助于google地图等地理分析工具以及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和罗伦兹曲线等地理数学方法,研究了宝鸡市国家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结果表明宝鸡市3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类型为均匀型;3A级以上旅游景区整体上在12个县区中呈集中分布,分布均匀度较低,而3A级旅游景区集中程度较低,4A级旅游景区集中程度更低,分布均匀度较高。

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系统在给定空间相互作用及影响后所形成的空间表达, 它反映了旅游活动的空间组织形式以及相互关系,是旅游者在长时期旅游过程中空间活动累积的结果,旅游空间结构的合理与否影响到旅游目的地的合理开发以及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外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旅游活动空间以及旅游区空间布局,以及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目前国内也进行了一些有关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且主要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和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从国内外有关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关于大的宏观层面上的研究,而对于小区域的涉及的还比较少,因此很难为地方政府旅游资源开发和整合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宝鸡古称陈仓,历史文化悠久,名胜古迹遍布全市,民俗风情底蕴十分深厚。宝鸡市位于陕西关中渭河平原西部,与咸阳、汉中、天水和平凉相毗邻,交通四通八达。然而宝鸡市的旅游产业开发程度与其众多的旅游资源、独特的地理位置极不相称。为了充分开发和利用宝鸡市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其旅游产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宝鸡市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很有必要。因此,本文应用地理数学方法分析和研究了宝鸡市国家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目的是为宝鸡市旅游景区的发展和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依据。

一、研究对象及数据来源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宝鸡市国家A级以上旅游景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空间结构具有的特征。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数据来源于宝鸡市旅游局的统计年报,宝鸡市市区和各县区的行政区面积来源于百度百科。

全文阅读

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差异特征研究

摘要: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旅游用地效益的关键指标。为掌握中国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经济状况、类型和空间差异特征,本

>> 基于旅游营销视角的风景名胜区游客特征研究 风景名胜区保护培育规划研究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景观扰动研究 风景名胜区条例 嵩山风景名胜区 桂林漓江 风景名胜区 风景名胜区规划探析 鸣谢风景名胜区名单 浅析风景名胜区与地质公园的规划差异 城乡规划背景下风景名胜区土地使用兼容性浅析 宝鸡天台山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状况与特点研究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景观规划 浅谈风景名胜区的改造提升 对于风景名胜区规划的几点看法 浅谈林虑山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 风景名胜区景观生态规划 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的探讨 宽阔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马岭河峡谷国家风景名胜区 期待风景名胜区实行门票免费制度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提高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效率将能更大地满足旅游市场需求,进而影响我国旅游用地的整体效益。因此,笔者将研究对象确定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对其他级别的风景区暂不做研究。

1.1.2概念界定及数据来源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是指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单位面积上所产生的经营收入,计量单位为:万元/平方公里。本文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报》高校财经数据库()。因天津、上海、内蒙古、海南、等5个地区数据缺失或不全,故将研究范围确定为除上述地区外的全国其他26个省(市、区)。鉴于数据必须具有连续性,可以进行时间特征分析,因此将研究数据的时间范围定为2003年~2009年。在此基础上,再次以指标数据缺失和异常波动为标准进行筛选,最终确定9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作为研究样本。

1.2研究方法根据上文对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界定,风景名胜区的土地经济密度测算公式如下:D=R/A(1)式(1)中的D代表土地经济密度值,单位:万元/平方公里;R代表风景名胜区年度经营收入,单位:万元;A代表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单位:平方公里。对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分析主要将公式(1)计算的结果输入Arcgis9.2软件数据库,然后利用其空间分析功能,将结果进行分类输出。关于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区域差异的动态特征的研究,在众多区域差异分析的统计方法中,变差系数应用较多,因此本文采用变差异系数分析法。变差系数:主要采用样本的标准差与均值之比来表示,反映样本数据离散程度,公式如下:Cv=1y―1n∑(yi-y―)2(2)式中:Cv为变差系数,y―为26个省(市、区)平均土地经济密度,yi为省(市、区)i的土地经济密度,n为省(市、区)个数。2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的差异分析

2.1全国层面总体差异特征分析

2.1.1时间差异特征运算结果显示,2003年~2009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见图1),其中2003年~2007年上升幅度较大。说明随着旅游业发展成熟、风景名胜区管理进一步加强,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整体土地利用效率逐渐提高,管理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较大的作用。

图12003年~2009年我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经济密度变化趋势

分年来看(见图1),2003年的全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土地密度为21.81万元/平方公里,而2009年则上升到56.27万元/平方公里,总体上升了约258%。其中2003年~2007年急剧上升,2007年达到60.63万元/平方公里,之后小幅回落。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解释是:2007年~2009年间,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经营收入的增长率低于风景名胜区面积的增加率。

全文阅读

斗篷山旅游景区发展滞后因素的分析

摘 要:随着斗篷山旅游景区的发展,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相关产业的收入增加,自然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旅游者与旅游地人民之间的沟通得以实现。斗篷山旅游景区是一个混合物品,其外部效应与竞争力及影响景区发展的因素对旅游经济效益而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本文根据实地问卷调查数据,对斗篷山旅游景区发展滞后因素的分析并提出建议与措施。

关键词:斗篷山旅游景区发展滞后因素的分析;旅游经济效益;建议与措施

引言:斗篷山旅游景区属于国家级景区,但景区受到交通、基础设施及知名度等因素的影响,其发展相对于贵州省内其它知名度较高的景区较为滞后。在消费升级以及互联网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下,游客能够在旅途中获取各种优质的旅游服务,旅游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创业创新的“强劲引擎”。因此,根据斗篷山旅游景区发展滞后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措施,从而加快景区的发展与完善,这对提高景区旅游经济效益以及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斗篷山旅游景区的概述

(一)景区简介

贵州省黔南州斗篷山旅游景区位于黔南州都匀市西北部,距市区22公里,景区总面积61.8平方公里,从贵阳出发经都织高速公路可到达景区,但从市区通向景区的公路狭窄且弯道多,导致这段公路交通不便利。其主管单位是都匀市人民政府,承办单位是斗篷山―剑江风景名胜区管理开发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1月评为国家4A级景区。

(二)景区特色

斗篷山主峰海拔高度1961米,山上有峰峦、峡谷、溶洞、溪流及瀑布等景观,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一座巨大的生物基因库,雄奇险峻的大山神韵,山雄、谷幽、林美、水秀,各具形态,斗篷山旅游景区具有环境优美、民族浓郁族特色、融山水、民族风情、休闲娱乐一体的旅游景区特色,这一特色提高了景^的观赏价值。

全文阅读

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下的生态风险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指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区域内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产生不良作用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1-2],对其进行研究可以预测或评估区域生态风险水平,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景观是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的主要载体,由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以一定的规律组成,具有异质性。掌握景观格局、组成要素相互作用以及功能的变化特征和演替规律,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区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变化[3]。在景观层次上研究区域生态风险具有尺度适宜性。基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角度对生态风险进行研究可以掌握景观的各种潜在生态类型和积累效果,从而为区域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随着人为活动的不断加剧、生态问题的突显,人们对生态风险和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提高。生态风险研究也受到广泛学者的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湖泊河流流域[4-5]、城市[6-8]和城乡交错带[9]以及湿地[10-11]等方面的研究,并且从重金属污染[12]、土地利用变化[13]和景观结构[14]等角度研究区域生态风险。扎龙自然保护区作为国家级湿地保护区,不仅能够为人们提供观赏的景观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生态效益。本文综合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分别从斑块类型水平指数(class-levelindex)和景观水平指数(landscape-levelindex)中选取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指数,对1995~2010年15年间研究区景观格局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生态风险分析,揭示研究区生态风险的时空变化特征,从而为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维护区域生态健康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 1研究区概况 扎龙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乌裕尔河下游,西北距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约30km,地理位置为123°47′~124°37′E,46°52′~47°32′N,所辖区域包括齐齐哈尔的富裕县、泰来县、铁锋区、昂昂溪里以及大庆市的林甸县、杜尔伯特蒙古自治县共六个县区,保护区总面积为2100km2。其由乌裕尔河下游流域一大片永久性和季节性淡水沼泽地和无数小型浅水湖泊组成,区域属寒温带大陆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4℃,平均降雨量426mm,是我国北方同纬度地区保留最完整、最原始、最开阔的湿地生态系统。扎龙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批国家自然保护区之一。1976年由黑龙江省林业厅开始筹建,至1979年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黑龙江省扎龙自然保护区;1987年4月国务院批准扎龙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中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扎龙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2数据来源与景观类型提取 本研究以1995年LandsatTM影像和2010年SPOT5影像为基础数据,以扎龙自然保护区1:5万地形图等图件为辅助图件数据。运用ERDAS8.5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对1995年LandsatTM影像和2010年SPOT5影像进行图像镶嵌、融合、几何校正和掩膜裁剪等预处理工作。根据研究的需要和各地物光谱特征,本文结合研究内容和研究区特点把研究区的景观类型分为沼泽地、耕地、林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七个类型,分别建立解译标志,进行图像增强和判读解译等工作,分类结果经过验证,分类精度符合研究要求。根据分类结果将空间栅格数据矢量化并在ArcGIS10.0中创建拓扑关系,最终生成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相结合的数据库。利用Ar-cGIS10.0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创建的SHP矢量数据转化成以30m为网格尺寸的栅格数据,以便利用Fragstats3.3软件进行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分析与计算。 3研究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景观格局指数可分为斑块水平指数(patch-levelindex)、斑块类型水平指数(class-levelindex)和景观水平指数(land-scape-levelindex)3个层次,目前已经有许多用来分析景观格局的指标[15]。本文选取具有典型生态涵义的8个斑块类型水平指数,分别为斑块类型面积、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斑块数量、斑块密度、归一化景观形状指数、平均形状指数、平均分维数、平均临近指数;选取4个景观水平指数,分别为斑块数量、斑块密度、蔓延度和香农多样性指数。通过计算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总体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分别由817、0.3629升高到7063、3.1383,景观破碎化严重;并且能够敏感反应景观总体空间格局分布的景观蔓延度和香农多样性两项指数分别降低和升高,表明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斑块连通度降低,景观呈现具有多种要素的密集格局,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度增强。对比分析1995年和2010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的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沼泽地、耕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的斑块总面积保持稳定,草地和未利用地的斑块总面积降低,而水域和林地的斑块总面积升高,其中草地和水域的斑块总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各景观类型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均升高,同时归一化景观形状指数(除未利用地外)亦均升高。研究区景观类型面积指标变动趋势总体由草地和未利用地转化为水域和林地。1995~2010年间各景观类型邻近指数随时间变化均降低;沼泽地、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的形状指数、分维数随时间变化降低,而水域、林地和耕地呈现与之相反的变化特征。 4景观格局动态变化下的研究区生态风险 4.1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的构建 本文通过建立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选取与干扰密切相关联的,能够反应生态系统概念与空间分布状况的三个景观格局分析指标,分别为破碎度(Ci)、平均分维数(Ni)和优势度(Di),三者赋予相应的权重并且叠加,即可得到研究区景观干扰度指数(Si)。其公式分别为:Si=aCi+bNi+cDi(1)Ci=NPi/Ai(2)Ni=1/NNi=1Σ2ln(Pi/4)lnAi(3)Di=(Qi+Mi)/4+Li/2(4)式(1)~(4)中,NPi为景观类型i的斑块个数,Ai为景观类型i的面积;Pi为斑块i的周长,N为这一景观的斑块总数;Qi、Mi、Li分别为斑块频度、斑块密度和景观类型i占总景观比例;a,b,c为响应各景观指数的权重,且a+b+c=1,根据分析权衡,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景观破碎度指数最为重要,其次为平均分维数和优势度指数,最终分别赋以0.5,0.3,0.2的权重。#p#分页标题#e# 不同的景观类型在维护生态多样性、保护物种、完善整体结构和功能、促进景观结构自然演替等方面的作用是有差别的;同时对于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也不同[12]。根据前人大量研究探讨并结合本研究的实际特点,得出本研究区内7种景观类型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以未利用地最为脆弱,其次为沼泽地,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最稳定。依照此结论,分别对7中景观类型赋值脆弱度指数为:未利用地为7、沼泽地为6、水域为5、耕地为4、草地为3、林地为2、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1,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研究区景观脆弱度指数(Fi)。 最终,确定能够反映不同景观类型所代表的生态系统在受到自然和人为干扰时其自然属性损失程度的景观损失度指数(Ri)以及景观生态风险指数(ERI)。其公式分别为:Ri=Si×Fi(5)ERI=Ni=1ΣAiARi(6)式中:Ai为区域内景观类型i的面积;A为景观总面积。 4.2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析 基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分析,利用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公式计算可得到1995年和201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值。研究表明:1995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分别为0.2580和0.3777。15年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上升幅度达到0.1197,景观生态风险程度加剧。 为进一步了解各景观类型对景观整体生态风险的影响的强弱性,对比分析1995年和2010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生态风险指数的变化情况,研究得出:1995年研究区各景观类型生态风险最高值为沼泽地。其景观破碎度虽仅为0.0003,是各景观类型中的最小值,但其景观优势度明显高于其他景观类型,达到0.2942的最大值;作为景观基质,沼泽地景观分维数达到1.9028,接近2.0的临近值,景观类型边界复杂且受自然或人为干扰较强,导致其景观生态风险水平最高。其次为草地和未利用地,而林地因其景观比例小,景观优势度过低,导致其生态风险基本为零。2010年沼泽地的生态风险指数依然为各景观类型中的最高值,其景观分维数虽然降低,但其景观破碎度和优势度明显升高,使其依然保持0.2484的高风险值。同时林地的生态风险指数随其景观破碎度和优势度的增加而升高到0.0023,略高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1995~2010年15年间各景观类型的景观破碎度指数均明显升高,同时各景观类型(除未利用地外)的景观优势度指数亦均升高。而在人为和自然干扰的情况下,沼泽地、草地、未利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斑块简单规则化,空间集聚化,其景观分维数均降低,而水域和林地的斑块形状复杂且空间分布分散,其景观分维数升高。各景观类型的生态风险指数在15年间均有所升高:其生态风险指数变化幅度较大的依次为沼泽地、水域和耕地,水域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的升高幅度为0.0302,仅次于沼泽地,其景观破碎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均明显升高,尤其景观优势度由于水域的斑块数量和景观类型面积比例增大幅度较大而明显升高,上升幅度达0.3767,为各景观类型景观优势度上升幅度最大值,同时耕地的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上升幅度为0.0127。至2010年水域和耕地的生态风险指数超过草地和未利用地。综合分析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种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情况,其对于研究区景观风险水平升高的影响度为94.94%,成为研究区景观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 研究区各景观类型景观格局及其生态风险指数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1995~2010年期间各景观类型的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增加,景观破碎度增大,其空间分布分散,同一景观类型斑块间连通性降低,且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形状简单化、边界规则化。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5结论与讨论 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可以实现对研究区不同时期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研究。 研究表明,1995~2010年间研究区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均具有显著动态变化。研究区景观总体斑块数量和斑块密度随时间变化均有升高,景观异质性和破碎度也随之增强;各景观类型斑块形状简单、边界规则化,且其空间分别总体上呈分散趋势,斑块间连通性降低。通过构建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计算并分析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表明:1995~2010年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随时间变化而升高,各景观类型破碎度指数显著升高,景观优势度指数(除未利用地外)亦均升高,各景观类型生态风险指数升高,其中,沼泽地、水域和耕地这三类主要景观的生态风险变化成为研究区生态风险变化的主导因素。同时,1995~2010年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分布大体符合由中心向四周、由高风险向低风险的环形扩散特征。

全文阅读

风景旅游道路规划设计要点浅析

摘要:风景旅游道路是交通、景观、游憩和保护等多重功能有机结合的特殊景观道路,其规划设计要点与一般公路有所不同。首先,其交通发生主要因进出景区的游客而生,采用基于OD资料的交通量预测四阶段法得到的结果容易失真,本文将探讨采用基于景区游客人数预测为基础的交通量预测方法。其次,风景旅游道路景观要求高,更注重与景区的融合性,本文将探讨道路景观设计如何与景区固有的历史文化、生态条件相互呼应、相映成趣。

关键词:功能定位;交通量预测;景观设计

Abstract: The scenic road is traffic, landscape, recreation and protection combine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special landscape road, its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with the general road is different. First, the transport occurs mainly due to the scenic tourists out of life, based on OD data traffic forecasts four-stage method is easy to distortion of the results obtained,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the area based on the number of visitors traffic prediction based prediction methods. Secondly, scenic road landscape requiremen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rea, this article will explore how the design of road landscape with scenic natural history, culture, ecological conditions echo each other, side by side.

Keywords: functional orientation; traffic forecasts; landscape design

中图分类号:U412.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金坛市地处江苏省南部,古迹众多,风光秀美,尤其是西部的茅山,峰峦起伏,绵延百里,是闻名世界的道教圣地,史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金坛茅山风景旅游区位于茅山东麓,规划总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以茅山风景名胜区、茅东旅游度假区和方山森林公园为中心,打造一个集生态游憩、宗教观光、康体养生为一体的休闲度假乐园(图1)。

为配合景区开发建设,金坛茅山风景区规划建成以“五横三纵”为主骨架的风景旅游道路网,辐射各旅游景点,服务景区内各居民安置点。(五横:白乾公路、直茅公路、金沙公路、张常溧公路、金竹公路;三纵:茅山——方山旅游路、新浮路、花茅——薛茅公路)

1、道路功能定位

全文阅读

基于GIS―RS的海口市海岸带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摘 要:基于RS-GIS技术,应用Erdas软件对遥感图像进行解译,获得研究区的主要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图。通过选取不同水平景观格局指数,进行计算与分析,探讨了海口市南渡江东岸海岸带的景观格局现状、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

关键词:海口市;GIS;RS;海岸带;景观格局

目前,关于海口市景观格局的研究比较少,缺少对东岸海岸带的全面、深入的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引起不同景观单元间物质、能量及营养成分的流动的变化,也会引起上述生态过程和系统功能的变化[1]。因此,深入对海岸带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研究区属于海口南渡江东岸海岸带,位于海口市东北部,南渡江东岸。东起南渡江,西至海口市和文昌市行政边界,南到海岸线向内陆延伸至10km处,北至海岸线。利用海口市三期遥感影像,通过监督分类和目视解译相结合方法,把土地利用分为6类,耕地、园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用地和其他土地,得到研究区1991、2001、2010年景观格局分布图。景观格局指数是景观格局重要研究方法之一,文中通过参考多篇文献[2],景观单元特征指数选择以下5种:斑块密度(PD)、最大斑块指数(LPI)、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面积加权分维数(FRAC_AM)、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景观整体特征指数选择了以下三种:香浓多样性指数(SHDI)、蔓延度(CONTAG)、破碎度指数(FI)。

2 景观空间格局结果与分析

2.1 景观单元特征指数分析

1991~2010年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密度总体呈现递增现象,反映研究区景观破碎化程度一直在增加。建设用地和林地斑块数量一直较大,但景观总体面积不大,表明这两种景观分布比较分散。在2010年建设用地斑块密度高达2.6586,相对1991年增长了5.55倍;林地由0.4682增长到1.3212个。研究区最大斑块指数(LPI)一直为耕地和水域用地,说明耕地和水域一直为优势景观类型,是南渡江东岸海岸带景观类型的基质。1991~2010年间耕地最大斑块指数一直在减少,由第一降为第二;水域用地最大斑块指数一直在增加,由第二升为第一。说明研究区耕地受人类影响显著,水域受影响程度相对较小。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总体呈减小趋势,其中耕地和林地减小明显,表明研究区单位面积景观的生物量、生产力、养分贮量以及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在降低;耕地平均斑块面积由最初的279.5614hm2锐减为58.5711 hm2,林地由最初的53.9529 hm2减小为13.8545 hm2,表明耕地和林地类型景观要素斑块规模的平均水平下降明显,特别是林地类型斑块平均面积的减少,会显著降低生物量。近20年来,园地和其他土地相对其他景观类型,面积加权分维数(FRAC_AM)维持较低水平,说明园地和其他土地形状接近正方形;其他景观类型面积加权分维数都在1.2附近波动,说明这几种用地形状较复杂,受人类影像较大,特别是耕地。耕地和水域用地的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较高,表明它们的连通性较好,在区域占有较大比重,类型间的物质和能量迁移比较通畅;建设用地斑块结合度指数一般,属于中等水平,总的来说略有增加;林地斑块结合度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这与研究区林地被砍伐,转变为园地和建设用地相关。

全文阅读

上海松江区游客满意度调查和提升建议

[摘要]基于2012年以来松江区游客满意度调查结果,文章介绍了调查背景和调查方法,详细分析了当前松江区游客满意度的现状及其旅游业发展所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关具体建议。

[关键词]松江区;游客满意度;调查;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630209

1调查目的

游客满意度充分反映旅游业发展状况,利于结合游客真实心声对发展中所存不足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旅游市场,更好地服务游客[1]。松江区作为上海唯一一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所在地,应对其游客满意度高度重视,通过对其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分析,既可以了解游客对松江区旅游业发展的看法和建议,还能挖掘游客对在松江旅游的更多需求,从而为其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强有力依据。

2调查工作

21调查方式及调查样本

采用实地问卷调查法和电话调查法,对松江区主要旅游饭店、景区及旅行社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调查。2012年起,每年重点调查三个时间段(工作日、周末、黄金周)内游客对松江区旅游服务质量的满意度。每个阶段每家企业回收有效问卷10份,三个阶段每家企业共回收有效问卷30份,每家旅行社回收有效电话访谈20份,12家旅行社共回收有效电话访谈问卷240份。

全文阅读

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研究

摘 要 基于1978~2013年上海人均生产总值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对经济发展和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人均生产总值分别与文化场馆数量、公园景区数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公园景区数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文化场馆数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其他因果关系不成立;脉冲响应分析表明公园景区数量增加有助于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但一定程度上会抑制文化场馆的投资建设;公园景区数量增加对于人均生产总值变动的贡献度,以及人均生产总值水平的提升对于文化场馆数量贡献度均较大。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水平;休闲设施;向量自回归模型;上海

[中图分类号]C916.2;F299.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7)01-0058-08

一、引 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休闲欲望呈现不断高涨态势,人们希望在城市中获取游憩、娱乐,渴望获得乡村田野式的绿地、公园,满足精神需求。于是,作为居民工作和生活载体的城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城市的休闲功能逐渐凸显和不断完善,演变为城市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实际上,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的《雅典》就明确提出休闲是城市的基本功能,该观点至今仍对城市的转型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的休闲功能可以理解为一个城市为满足本地日常的休闲活动需求和外来游客的旅游活动需求所提供的服务和发挥作用的总和,从要素角度讲,休闲设施是城市休闲功能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满足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重要载体。进一步,当一座城市的休闲设施日渐完善时,它所引致的休闲消费力会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显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即社会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会引发城市投资建设休闲设施;人们对休闲设施的消费和享用,会增强城市经济的发展活力。

目前学术界鲜有直接探讨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的文献,但一些学者的观点间接佐证了这一关系。Briggs(1969)研究指出,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中后期,随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部门加大了休闲设施供应的投入[1]。二战后,推动休闲娱乐设施与项目大量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民财富的积累(Daniel D. McLean,Amy R.,Ph.D. Hurd,2004[2])。马惠娣、王国政(2000)认为,现代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需求的实现,而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创造公园绿地、艺术场馆等设施,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的作用[3]。而这又会进一步创新休闲服务供给功能,从而拉动休闲消费需求和推动休闲服务业发展(卿前龙,2006[4])。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休闲基础环境改善、居民休闲消费能力提升、休闲产业结构优化的前提和基础(楼嘉军、李丽梅、许鹏,2015[5])。显然,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的关系得到了研究者的认同,但稍显遗憾的是,这些观点主要建立在学术思辨和主观判断的基础上,尚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和有力的数据支撑。

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通过1978~2013年上海经济发展水平与休闲设施建设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VAR模型,来系统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之所以选择上海作为研究对象,原因有三:一是上海城市休闲发展周期相对较长,统计数据比较完整。对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关系进行考察和分析,有助于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规律。二是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从1978年的1 445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14 547美元,居民生活状态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居民用于休闲或休闲相关的消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力与日剧增。探讨上海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建设之间关系,得出的规律性特征将对国内诸多城市的休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三是上海是全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休闲设施配置相对完善和成熟,这使得研究不仅在理论层面加深对经济发展与休闲设施关系的科学认识,而且能够在实践层面为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城市休闲的深化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二、上海休闲设施建设概况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