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精选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学数学模型应用

在经济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数学经济建模更是无处不在。如生产厂家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方式、交货地点等要求,根据快速报价系统(根据厂家各种资源、产品工艺流程、生产成本及客户需求等数据进行数学经济建模)与客户进行商业谈判。

一、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

数学经济模型可以按变量的性质分成两类,即概率型和确定型。概率型的模型处理具有随机性情况的模型,确定型的模型则能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法则,精确地对一种特定情况的结果做出判断。由于数学分支很多,加之相互交叉渗透,又派生出许多分支,所以一个给定的经济问题有时能用一种以上的数学方法去对它进行描述和解释。具体建立什么类型的模型,既要视问题而定,又要因人而异。要看自己比较熟悉精通哪门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数学并不能直接处理经济领域的客观情况。为了能用数学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为了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的数学刻划。或者说,数学经济建模就是为了经济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的刻划。而现代世界发展史证实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数学经济建模的密切关系。数学经济建模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生产效率。在经济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数学经济建模更是无处不在。如生产厂家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方式、交货地点等要求,根据快速报价系统与客户进行商业谈判。

二、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了解熟悉实际问题,以及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2.通过假设把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明确模型中诸多的影响因素,用数量和参数来表示这些因素。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问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构架出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不断地调整假设使建立的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实际,从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论。3.使用已知数据,观测数据或者实际问题的有关背景知识对所建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估计值。4.运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分析比较。如果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实际问题的。我们可以将它用于对实际问题进一步的分析或者预测;如果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不一致,不能将所得的模型应用于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此时需要回头检查模型的组建是否有问题。问题的假使是否恰当,是否忽略了不应该忽略的因素或者还保留着不应该保留的因素。并对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正。重复前面的建模过程,直到建立出一个经检验符合实际问题的模型为止。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是从实际中得来,又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

三、应用实例

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1.问题

商场经营者即要考虑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与商场经营的商品的定价有直接关系。定价低、销售量大、但利润小;定价高、利润大但销售量减少。下面研究在销售总收入有限制的情况下.商品的最高定价问题。

2.实例分析

某商场销售某种商品单价25元。每年可销售3万件。设该商品每件提价1元。销售量减少0.1万件。要使总销售收入不少于75万元。求该商品的最高提价。

解:设最高提价为X元。提价后的商品单价为(25+x)元

提价后的销售量为(30000-1000X/1)件

则(25+x)(30000-1000X/1)≥750000

(25+x)(30-x)≥750[摘要]本文从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介绍了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讨论了经济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分析了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这对在研充经济学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即提价最高不能超过5元。

四、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经济学不是数学,重要的是经济思想。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本末倒置,过度地依靠数学,不加限制地“数学化很可能经济学的本质,以至损害经济思想,甚至会导致我们走入幻想,误入歧途。因为:

1.经济学不是数学概念和模型的简单汇集。不是去开拓数学前沿而是借助它来分析、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人类活动中有关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理论。而人类活动受道德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制度诸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像自然界一样是完全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把经济学变为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科学。实际上忽视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特性,失去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学性。

2.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而是有条件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等非制度因素很可能被忽视而漏掉。这将会导致理论指导现实的失败。

3.数学计量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4.数学经济建模应用非常广泛,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如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尤其是对未来可以预测和估计,对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建模方法和技巧。这既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多实践、多体会,使数学经济建模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学数学模型应用

在经济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数学经济建模更是无处不在。如生产厂家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

一、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

数学经济模型可以按变量的性质分成两类,即概率型和确定型。概率型的模型处理具有随机性情况的模型,确定型的模型则能基于一定的假设和法则,精确地对一种特定情况的结果做出判断。由于数学分支很多,加之相互交叉渗透,又派生出许多分支,所以一个给定的经济问题有时能用一种以上的数学方法去对它进行描述和解释。具体建立什么类型的模型,既要视问题而定,又要因人而异。要看自己比较熟悉精通哪门学科,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

数学并不能直接处理经济领域的客观情况。为了能用数学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就必须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是为了解决经济领域中的问题而作的一个抽象的、简化的结构的数学刻划。或者说,数学经济建模就是为了经济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等式或不等式以及图表、图象、框图等描述客观事物的特征及其内在联系的数学结构的刻划。而现代世界发展史证实其经济发展速度与数学经济建模的密切关系。数学经济建模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带来了现实的生产效率。在经济决策科学化、定量化呼声日渐高涨的今天,数学经济建模更是无处不在。如生产厂家可根据客户提出的产品数量、质量、交货期、交货方式、交货地点等要求,根据快速报价系统与客户进行商业谈判。

二、构建经济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

1.了解熟悉实际问题,以及与问题有关的背景知识。2.通过假设把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明确模型中诸多的影响因素,用数量和参数来表示这些因素。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来描述问题中变量参数之问的关系。一般情况下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构架出一个初步的数学模型。然后,再通过不断地调整假设使建立的模型尽可能地接近实际,从而得到比较满意的结论。3.使用已知数据,观测数据或者实际问题的有关背景知识对所建模型中的参数给出估计值。4.运行所得到的模型。把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进行分析比较。如果模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一致,表明模型是符合实际问题的。我们可以将它用于对实际问题进一步的分析或者预测;如果模型的结果与实际观测不一致,不能将所得的模型应用于所研究的实际问题。此时需要回头检查模型的组建是否有问题。问题的假使是否恰当,是否忽略了不应该忽略的因素或者还保留着不应该保留的因素。并对模型进行必要的调整修正。重复前面的建模过程,直到建立出一个经检验符合实际问题的模型为止。一个较好的数学模型是从实际中得来,又能够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的。

三、应用实例

商品提价问题的数学模型:

1.问题

商场经营者即要考虑商品的销售额、销售量。同时也要考虑如何在短期内获得最大利润。这个问题与商场经营的商品的定价有直接关系。定价低、销售量大、但利润小;定价高、利润大但销售量减少。下面研究在销售总收入有限制的情况下.商品的最高定价问题。

2.实例分析

某商场销售某种商品单价25元。每年可销售3万件。设该商品每件提价1元。销售量减少0.1万件。要使总销售收入不少于75万元。求该商品的最高提价。

解:设最高提价为X元。提价后的商品单价为(25+x)元

提价后的销售量为(30000-1000X/1)件

则(25+x)(30000-1000X/1)≥750000

(25+x)(30-x)≥750[摘要]本文从数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出发,介绍了数学经济模型及其重要性,讨论了经济数学模型建立的一般步骤,分析了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这对在研充经济学时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即提价最高不能超过5元。

四、数学在经济学中应用的局限性

经济学不是数学,重要的是经济思想。数学只是一种分析工具数学作为工具和方法必须在经济理论的合理框架中才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而不能将之替代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和理论的研究过程中,如果本末倒置,过度地依靠数学,不加限制地“数学化很可能经济学的本质,以至损害经济思想,甚至会导致我们走入幻想,误入歧途。因为:

1.经济学不是数学概念和模型的简单汇集。不是去开拓数学前沿而是借助它来分析、解析经济现象,数学只是一种应用工具。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人类活动中有关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理论。而人类活动受道德的、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制度诸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像自然界一样是完全可以通过数学公式推导出来。把经济学变为系列抽象假定、复杂公式的科学。实际上忽视了经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的特性,失去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的人文性和真正的科学性。

2.经济理论的发展要从自身独有的研究视角出发,去研究、分析现实经济活动内在的本质和规律。经济学中运用的任何数学方法,离不开一定的假设条件,它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任何场所,而是有条件适用于特定的领域在实际生活中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等非制度因素很可能被忽视而漏掉。这将会导致理论指导现实的失败。

3.数学计量分析方法只是执行经济理论方法的工具之一,而不是惟一的工具。经济学过分对数学的依赖会导致经济研究的资源误置和经济研究向度的单一化,从而不利于经济学的发展。

4.数学经济建模应用非常广泛,为决策者提供参考依据并对许多部门的具体工作进行指导,如节省开支,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等。尤其是对未来可以预测和估计,对促进科学技术和经济的蓬勃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尚没有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建模方法和技巧。这既是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发展的方向,又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我们要以自己的辛勤劳动,多实践、多体会,使数学经济建模为我国经济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3篇

1.1确定项目“经济数学”的教学项目应该通过分析经济类,管理类中比较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问题,教师将知识点融入其中精心编制项目进行教学。首先将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模块,即: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知识初步。全部内容可以设置成30个教学项目。比如在讲授第二个重要极限这一章节时,可以将房屋贷款作为教学项目。在讲授导数及其经济应用这一章节内容时,可以将整个内容设置为6个教学项目,即:项目1:瞬时变化率与导数;项目2:产品加工的分析;项目3:边际分析;项目4:弹性分析与机票定价策略;项目5:最优化设计;项目6:经济量的近似计算。这些项目内容来源于学生专业,来源于生活,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喜欢学,教师也乐于教,这样也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1.2计划和实施在实施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确定项目之后,学生进行分组,一般高数都是50人小班教学,小组人数在6人左右。每个小组确定小组组长,在分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能力的互补,为此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将写作好,数学底子好,口才好的学生分散到每个组。教师安排好项目内容和知识点之后,因为课上时间有限,所以教师先将项目内容进行合理拆分,并且教师讲清步骤,使学生知道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然后学生进行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做一步,检测一步,不断取得阶段性成果,直至成功。课堂上学生每个组要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粗稿。以第二个重要极限这一章节设置的房贷问题项目为例。教师首先将一个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某人要买房的贷款还款问题作为项目,将项目细分为第一步:通过查询资料确定贷款政策。第二步,给出相应贷款政策下的还款方案。第三步,以论文的形式提交每个小组的项目方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体现了“从做中学”“寓教于乐”的基本原则。在每个小组解决方案完成之后,教师作为组织者,为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展示的机会。让各小组之间对作品指出优点和缺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学会了与别人的相处和交流,学会了更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教师自己也得到了升华和提高。

1.3评价和总结考核方案和评价标准方面,打破传统的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只要学生在每次教学活动中有所收获,教师就应该予以奖励、表扬和鼓励。并且将每次的教学活动评价计入学期末的总评成绩,具体评价方案如表1。

2对实施项目教学法的一些建议

2.1对老师的建议对“经济数学”这门课教学而言,要充分运用项目教学法,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背景,还要适当的熟悉相关的经济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经济与管理领域的实践经验。所以教师应适当的进行进修或培训,参加相关学术交流会,以便相互交流和提高业务水平,或利用暑期参加财会相关领域的企业训练,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断更新知识,将数学与专业进行深度融合,着实的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这一工具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2.2对学生的建议首先要求学生对课程内容有资源的准备,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参与项目的目的性和积极性。其次,在小组讨论中,每个学生要克服自身障碍积极参与其中,虚心倾听别人的思路和观点,注意发挥好团队合作意识。最后,要求每个学生要对每次的教学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查缺补漏,为下次的教学活动提供经验和奠定基础。

3结束语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4篇

1.1课程设置受到质疑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的高中毕业生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应用型大学经济与管理类专业的数学课程设置却日趋功利和保守。一方面,不少学校将经济数学必修课开课门数与学时盲目地削减,实用数学(含数学实验)等核心课程与选修课程基本未开,致使立志有所作为和继续深造的学生感到无望。对此,相关教师和社会有关专家、学者提出质疑,这样将会使学生的个人发展受到终身阻碍。另一方面,部分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又不愿意进入数学课堂,即便进入,也是被动地去听课,无法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这种“学习数学到底有什么用”的疑问,至今仍既困扰着学生,同样也困扰着数学教师,引发学校、社会以及广大教师的忧思。

1.2课程教学遇到困境

当前,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实际上仍主要采用传统的理工科教材,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不相适应、与科技进步不相适应、与专业背景不相适应。其数学概念的引例与定义的表述以及定理证明的叙述都是基本照抄理科版本,例题和习题除增补少数经济应用题外,也基本照搬工科版本。学科知识相对陈旧和专业应用基础薄弱,使得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陷入东拼西凑的模糊境地。另外,由于所招收的学生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学生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和只求不挂科、拿到学分的学习动机,而且师资与现代技术工具等先进教学条件又受到一些限制。所以,师生在教与学的方法选择上也陷入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学生觉得无助,教师力不从心,数学课程教学面临学习效果日趋弱化与教学质量逐渐下降的困境。

1.3课程改革感到困惑

目前,不仅课程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且课程实践研究又采取简单移植的做法,已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短板。简言之,一是对数学课程设置如何适应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还存在“盲区”;二是对“大学应该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收获些什么”的理解也存在“误区”;三是对应用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数学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又存在“雷区”;四是对经济数学教材编写改革实施仍存在“新区”。另外,数学课程教学又无法采取简单地迎合市场短期需求去直接传授谋生的一技之长的方法,“市场化、职业化”的课程教学方式便成为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面对这些困惑,构建应用型大学数学课程教学的新模式,便成为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

2经济数学课程教学问题成因

2.1缺乏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关注

迄今为止,由于对本科通识教育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尤其是对“今天的本科生需要知道些什么,需要会做些什么,他们究竟做得怎么样?”和“如何为学生面向全球化时代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以及“如何让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一致起来?”等问题还缺乏实质性的研究。仅用入学率、花费率、就业率和到课率、及格率来评判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做法还相当盛行,学生中狭隘的学习动机还相当普遍,学校、公众对本科生的学习目标都还缺乏根本性的关注。

2.2忽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毋庸置疑,数学课程教学能培养学生的类比、分析、归纳、抽象、联想、演绎、推理、计算、学习与应用等多种能力。但是,由于受传统教材与教法的局限,当今数学课堂教学仍主要采取“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仍以讲授为主,应用能力的培养仅以模仿练习为主。对逻辑思维能力、计算应用能力等数学素质、数学能力的培养基本落空。另外,受“市场化、职业化”倾向驱动,数学教师虽然也增补一些职业性知识的教学内容,但却忽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短视的做法与强调变动、弹性、创新与竞争的当前社会环境不相适应,与企业迫切需要那些做好准备的毕业生的要求相差甚远,与雇主需要具有灵活性、知识丰富和数学素养的综合性人才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2.3忽略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帮助

通识教育理念本质上是一种指导思想,它应渗透在专业教育之中。而大众化背景下的当今,经济数学课程教学却与经济专业课程教学相互脱节、彼此割裂。数学教师对涉及经济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应用问题,大都不能进行透彻地分析与讲解;专业教师又很少对经济专业需要的数学知识提出具体的教学要求;因此,学生学习所需的完整知识、全面素养和创造能力很难得到切实地满足。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对缺失,致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思维技能与实践技能、社会责任感、应用知识的素质与能力得不到全面地培养。

2.4缺少对学生学习深度的评价

现今,评价数学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学习质量,依旧主要采用课堂考勤、课堂发言、演板演示、作业批阅等过程检测和期中、期末笔试来测试学生学习状况。对学生的一般性数学素养、技能分析与探究能力等根本无法进行深度测试,对学生个性发展以及将知识应用于复杂的、真实的问题中去的能力不能进行嵌入性评价,对促进学生学习深度发展的课程扎根式评价、嵌入式测试、标准化检测等都缺少深度检测方式与策略。

3经济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构建自控的学习规划

学生的学习规划往往由学生学习目标所掌控,而经济数学学习目标又由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所决定。为避免学生仅仅为取得学位、凑够学分的学习动机而导致学习偶然或杂乱的现象蔓延,院系可组织成立由数学教师和专业教师共同参与的课程教学导师组,加强对学生整体性学习观念和数学学习效率意识的教育与指导。帮助学生建立具有个性化的自身学习目标感,构建与本科学习目标一致的数学自控学习规划,引导学生关注具有差别化的数学学习兴趣,既完成统一的数学核心课程,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选修课程。为此,需要制订具有导向性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需要精准确定具有引导性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需要进行具有指导性的学习目标需求分析,需要有效提供具有针对性的经济数学课程选课模式。

3.2构筑“三结合”的教学体系

为克服专业分割化与学科碎片化的课程结构弊端,为解决通识教育课程教学和专业教育课程教学相互脱节的矛盾,经济数学课程教学体系的设计,要按照应用型本科生的整体学习目标,要遵循“有利于学生迎战现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将各种复杂性思维与整体性思维知识有机整合的探究性学习原则”,由数学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共同组成课程教学设计与开发小组,学习与借鉴美国2010年出版的著名教材《实用微积分》(第三版)的改革经验,在认真进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机整合现有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通过引入一些特定的问题、项目和作业,重新组编为若干经济专业所需的“基础性”课程教学单元。构建数学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经济数学核心课程(含实验教学课程)与分类选修课程相结合的通识教育数学课程教学体系新模式。使数学课程教学参与到经济应用问题的探究性学习之中,让数学学习超越课堂去培养分析解决真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3构架自律的学习空间

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提出的新要求,更好地引领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涯深度发展,笔者认为,还需按照当今本科生自律的学习目标要求,构架适合通识教育数学课程教学的学习空间。首先,需用“通识教育需要拥抱专业教育”的理念,改革传统的“学科中心”,构建一种统一与分散相结合的“学生中心”课程设置新模式。其次,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大学课程设计”之成功经验,在数学课程中引入那些意义深远的商业经济和社会生活问题,并将整体性学习目标贯通所有的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卓越的指引性核心课程(含实用微积分与数学实验等)教学大纲,计划2~3学期修完;其选修课程教学大纲参照国家规定的考研考纲编制。学习与参考美国创新教材《实用微积分》的教学改革计划,编写既有针对性、又具选择性的经济数学教材。使其具有学科理论知识删繁就简、突出重点,数学概念简明合适、便于理解,例题旁征博引、提高兴趣,习题贴近专业、贴近生活实际,将数学思想、数学文化与数学知识和专业背景有机结合的自身特色。提供便于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实验、实习场所;配备“双学位”或“双师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等。以优良的教学环境和优质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在参与经济应用问题的学习空间中,超越课程去应用他们的分析能力并学会解决他们真实世界中存在的各种相关问题。

4结束语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5篇

经济数学知识的灵魂就是极限理论,就算是普通的数学知识,其大多数的概念都是在极限理论上导出的。如果用我国的古话说,那么“一尺之锄,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就是对极限理论最形象的描述。极限理论不仅在数学概念中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在金融管理、金融投资、经济分析方面都占到了举足轻重的位置。金融经济领域当中其实包含了很多事物,即生物的繁衍、成长的细胞组织、放射性元素的变化、人口的流动与增长,以上这些事物当中都包含了极限理论的思想。另外,极限理论在金融经济领域中最为典型的运用是,银行储蓄连续复利的计算。举个例子说明,一个人的一笔存款为A,银行的年利率为r,若想立即产生和马上结算,那么多年后的本金利率和利息的计算就可以采用到极限理论,如果想每年结算一次利息,则公式为A(1+r),如果一年是分多期进行计算,那么年利率仍然不变,但是每期的利率则为r/m,这样一年后的本利和就为A(1+r/m),具体的算法就是,假如有100000元的资金在银行进行储存,时间为五年,该银行年利率为10%,那么按照以上给出的概念,就应该计算100000元到期后的本利,使用连续复利的公式就可以计算,即P=Poe”=100000•e=164872.2(元)。

2经济分析中导数的应用

从实际的金融经济看来,其中很多的问题都与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数学家和金融学家都应该知道,导数不管是在能够领域当中,都有另一种感念,那就是领域边际的感念。伴随边际感念的建立,导数成功进入了金融经济方面的学说之中,让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传统的定量转变成为新时代下的变量,这种转变也是数学理论在经济学中典型的表现,对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边际成本函数、边际利益函数、边际收益函数、边际需求函数等是导数中边际函数中重要的几点。由于函数的变化率是导数主要研究对象,当所研究函数的变量发生轻微变化时,导数也要随之进行变化。比如,导数可以对人类种群、人口流量的变化率进行研究。让此理论在经济分析当中得以应用,导数中的边际函数分析就是对经济函数的变化量做出计算。经济数学中的导数不仅具有边际概念,其另一方面就是弹性,简单来说弹性研究就是对函数相对变化率问题进行探讨的手段。例如,市场上的某件物品的需求量为Q,其价格则为p,弹性研究就是对两种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Q与p之间的关系公式则为:Q=p(8-3p);EQ/Ep=P•Q/p=p•(8-6p)/p(8-3p)=8-6p/8-3p。从以上的弹性关系公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当价格处于某个价格段位时,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弹性范围将会得以缩小,但是当价格过于高时,需求量的弹性范围将会急剧增大。

经济最优化选择是导数在经济分析中另一个重要作用。不管是在经济学当中还是金融经济,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就要进行经济最优化选择,这也是经济决策制定时的必要依据。其实最优化选择问题在经济学中有一系列的因素要进行考虑,包括最佳资源、最佳产品利润、最佳需求量、收入的最佳分配等。最优化选择中所使用的导数,不仅利用到了导数的基本原理,还使用了极值的求证数学原理。例如,X单位在生产某产品是的成本为C(x)=300+1/12x-5x+170x,x单位所生产产品的单价为134元人民币,求能让利润最大化的产量。那么以下就是作者利用经济数学的一个解法:已知总收入R(x)=134x,利润l(x)=R(x)-C(x)=-1/12x+5x-36x-300,那么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学知识算出:L(x)=R(x)-C(x)=-1/4x+10x-36,然后再通过导数的二阶验证法,得出x=36,所以最后就可以断定当该产品的生产量为36时,企业会得到最大利润。

3微积分方程在经济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一般的经济活动就是量与量之间的交往过程,在这个交往过程当中函数是其中最主要的元素,但是从实际的经济问题上看,其函数之间的关系式比较复杂,导致量与量之间的种种关系也不能快速准确的写出。但是,实际变量、导数和微积分之间的关系确实可以很好的建立。微积分方程的基础定义为,方程中包含自变量、未知函数和导数。由于导数和函数的出现,所以说微积分方程在经济数学当中的用途也是很大。在实际的经济问题当中,微积分方程中函数可能会存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这点就不同于经济学中的理论知识,对于处理这种问题作者也是大有见解。当微积分方程中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函数时,我们可以先将其中的一个函数当中常变量,然后使用单变量经济问题来进行单独解决,这是我们就需要用到导数的偏向理论知识。不仅是微积分方程,在处理经济问题的时候我们还可能使用到全积分、微分等一些基层理论知识来供我们参考。

4结论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6篇

1.1教学方法单一,轻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对学生少于启发,疏于引导,“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占着主导地位,这样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也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应仅仅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不能体现出通过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实践能力.

1.2教学内容单调,与经济理论教学脱节

目前,大多数经济应用数学教材,其数学学科性太强,没能联系其经济现象和经济背景,诸如利率、股票、债券、承包、投标、风险预测与控制、最优化思想等能着重突出经济应用特色的教学内容未能融入到教材中去,导致缺乏数学与经济的相互融合,不利于经济应用数学课程与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协调与整合.

2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依据

经济应用数学能激发人的创造本能,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归纳、演绎的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经济应用数学能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并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同时又可以引导人们以理性的精神来对待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由于知识更新换代频率的大大提高,当前,经济应用数学课程已由理论型向实用型快速地转化,实用型的内涵也从形式到内容都有了极大的延伸和拓展.目前,经济学理论对数学工具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朝向用数学来表达经济内容的方向发展着.无论是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还是某个家庭的投资理财,都需要借助于经济应用数学这一工具,这就要求经济应用数学教育改革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于时展的需要.确定经济数学教学的基础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明确数学学科和经济学科对数学的要求以及发展的趋势,把数学知识和经济学中的相关内容有效结合,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标准.

3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途径与方法

《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的总体思路应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在不断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充分体现出教改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方向、需求、服务”等问题.

3.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长久以来,在《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陈旧,基本上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普遍现象,以知识为主的传统讲授占据着主导地位,忽视了教师对学生的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能力的培养.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注重“教”与“学”两个方面,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给予学生的不只是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课程目标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枯燥的表达方式,而主要以操作性的方式来表达,使之满足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3.2改革教学方法,深化学生思维

任何教学方法的改革都以先进科学的教学思想为指导,才可以使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不断深入和发展《.经济应用数学》课程改革也是如此,只有充分结合知识特点的自身优势,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学生思维水平的教学方法,才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3.2.1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开展阶梯式教学

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偏重于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光是死记硬背,没有自主的理解和领悟.要解决这一问题,须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要重视学习中的自主探究,分散难点进行阶梯式教学,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变“死记”为“活学”.

3.2.2提高自主学习层次,运用多媒体教学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借助几何辅助进行教学,使学生接受起来更加直观、形象,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大大节省了教师“讲”和“写”的时间,从而给学生提供更大的信息量,这更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3.2.3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实施讨论式教学

经济应用数学课堂常常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改变这种“教”与“学”脱节的现状,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讨论式”教学,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讨论探究、分析评论和择善而从的能力.

3.3改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兴趣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计量经济学 创新思路 实验操作

一、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从数量上研究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是统计学、经济学和数学的综合,现已经成为主流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中重要的理论和应用分析工具,对于掌握经济学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成为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和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并愈加得到各高等院校的重视和支持,纷纷在学生培养计划中提出明确的教学要求并加大了教学硬软件的改善力度。虽然计量经济学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各类高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开设的重要课程之一,但相对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计量经济学的发展,我国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建设、教学理念及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都存在明显滞后的特征。因此,深入分析我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提升我国计量经济学的教学水平,丰富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具有现实意义。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

目前,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教师几乎都以讲授为主,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却涉及较少,课堂教学方法不灵活,形成填鸭式的教学形式。一般来说,教师们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学生听起课来感觉比较吃力,反应也比较慢,缺乏兴趣。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容易和教师形成互动,造成一种教师“自问自答”、学生“不问不答”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讲解过程中照本宣科,课程内容单一。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量知识有着不同的需求,教师讲课没有针对性,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多媒体、上机操作缺乏,PPT内容单调无趣,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目前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中缺少全面生动的案例分析,学生不会运用计量知识对目前的经济热点等进行更深入的计量理论分析,理论实践脱节严重。

2、课程衔接困难,课时安排不合理

计量经济学是属于经济学范畴的一门课程,但融入了数学与统计学的相关知识,是经济理论、数学与统计学的有机结合。浓厚的数学味使得本来数学基础并不扎实的学生更加望而却步。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是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数理统计学的系统训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济数据的收集过程和计算方法,能更好地理解一些统计指标的概念,更好地把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内涵,并为进一步应用和发展计量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我国多数高校普遍存在高等代数、数理统计课程设置与计量经济学脱节的现象,特别是数理统计学,一般院校开设的是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讲授内容主要侧重于概率知识,不利于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全面掌握。

目前,我国多数院校已经把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学及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但普遍用一个学期学习计量经济学这门课程,没有细分为多门课程,而且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安排相对较少。学生很难在如此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足够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有的任课教师为了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忙于追赶进度,对所有知识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重点内容则没有足够的学时保证,对方法的实际应用也重视不够。而有的教师只是有选择性的讲解,影响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系统学习。

3、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

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就是应用,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教师重理论方法体系讲授,轻能力培养和实际应用。学生学完课程仍然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的计量经济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甚至不知道如何操作运用软件。有些高校甚至没有设置计量上机操作的课时。据统计,在大部分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中,能够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学生不足2%。由于课时短、课程之间相互衔接不顺畅,导致目前我国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普遍存在重视课堂教学,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现象。为了尽可能多地讲授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授课教师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加快讲授内容,甚至占用实验课时以讲授理论知识。这是导致当前许多高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与应用联系不紧,方法与实例结合不够,学生“学”与“用”严重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们都比较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但对这些理论方法的实际应用却涉及较少,使得学生听起课来感觉枯燥乏味,缺乏兴趣,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求知欲望。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创新的思路

1、增加教学课时,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校计量经济学课时偏少,不仅难以保证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充分讲授,更无暇顾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应用能力的指导,因而教学效果不佳。李子奈将本科阶段的计量经济学定位为“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并首次将计量经济学体系划分为经典计量经济学与非经典计量济学两大部分,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将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并提出本科阶段应该以初、中级内容为主题,适当引入高级内容,即引入现代计量经济学的前沿理论与方法。

美国高校在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置上普遍具有多样性、层次性的特征,且课程内容非常丰富,以有利于不同基础或者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有关课程。比如麻省理工大学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非线性计量分析、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等近10门课程。哈佛大学计量经济学课程包括初级计量经济学、中级应用计量经济学、时间序列分析等。

对计量经济学课程而言,多媒体教学是必备的教学方式,但除此之外,应该辅以板书教学、网络教学等手段,增加师生互动,加强学生的教学印象。另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教学时间安排上,两者应统筹规划,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来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在合适的时间安排适当的上机实验,由教师结合案例讲授Eviews软件的应用,学生再实际上机操作软件进行应用。及时的实验安排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巩固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创新能力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我国高校应该增加教学课时,针对不同学科丰富教学内容,把计量经济学细化专业化,比如针对金融学专业设置时间序列分析,对本科硕士讲解的难易程度也要有区别。教学中理论实践相结合,针对现实问题,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经济理论与计量分析相结合,可以针对现实问题建立正确的模型,对数据进行合理处理。同时要加强软件操作能力的教学实践,增加学生上机的课时,考试及平时作业形式多元化,真正激发起学生学习计量的兴趣。

2、主辅修结合,加强课程衔接,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

计量经济学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成为一门真正的经济学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必须真正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合”,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概率论、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不仅有益于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数据处理及运算能力,而且特别有益于培养学的计量经济学理论思维和理论素养。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应该成为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

同时,授课教师应根据学生专业(如金融、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不同,安排相应的案例和实验内容,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将经济理论和计量经济学的实证分析方法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在学习计量经济学之前,学校应该开设相应的微观、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统计学以及线性代数等数学类课程,加强课程的衔接,夯实基础,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计量知识,学以致用。

3、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理论课堂教学中也应强调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应用,重点结合现实中的经济案例进行讲解,加强软件在课堂上的演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通过布置适当的练习或作业,使学生在教与学、学与练的过程中掌握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及方法,亲身感受计量经济学的实践应用内涵。同时,还应当结合专业性的论文进行实例剖析,强调创新性的思维与移植应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应用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计量经济学的教学质量。

案例教学在计量经济学的教学中也很重要。学生可以根据案例了解建模需要的经济背景及相关的经济理论,理论联系实际,为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课程时,要注意进行课堂讨论与启发式教育。教师可通过举例子、提问、现场操作软件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结合社会经济热点和经典问题,让学生理解计量经济学的本质内容,从而轻松学会和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给定的问题或自由选题,收集相关数据,然后应用所学计量方法分析实际问题,并完成一篇小型课程论文,以此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之一。这种课程论文的形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现实的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经济学课程,课程教学内容必须实现“经济理论、统计学、数学的结介”,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目前,我国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不灵活;课程衔接困难,课时安排不合理;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验操作等问题。因此,增加教学课时,丰富教学内容;主辅修结合,加强课程衔接,夯实计量经济学基础;加强实验教学,注重理论与实验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应该成为建设我国的计量经济学课程,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2] 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8篇

一、引言

学位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考察论文的创新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如果没有,那么,第二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的分析框架?如果也没有,那么,第三,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在这三点中,无疑使用新的经验证据所要求的创新程度最低。而且经验研究具有相对统一和严格的写作规范,易于模仿,因而在本科学生论文中倍受欢迎。这表现为近年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经验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认真阅读这些论文就会发现,本科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大量技术问题,导致一些用心完成的论文并不能顺利通过答辩。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们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缺陷。因而,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经验研究的水平是我们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本科论文应用经验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应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手段的本科学位论文普遍存在以下三种共性问题。

(一)回归模型设定问题。计量经济模型是对所关注经济现象或经济理论进行经验研究的基本工具,因此刻画经济现象有的计量模型的正确设定最为重要。然而,本科毕业论文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模型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释变量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函数形式。

(二)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相当多的本科论文不重视经典计量模型理论是基于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而建立的;二是本科学生没有注意到截面数据中常见的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问题。在笔者参与的本科论文答辩中,很多同学论文喜欢使用问卷调查取得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特定的样本不一定满足随机抽样要求的,因而,对于不满足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我们必须使用选择性样本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其估计方法往往要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这是一般本科生所没有掌握的估计方法。

(三)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中的共性问题。时间序列数据最丰富,也是最容易从网络数据库中得到的统计数据,但时间序列数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适合本科生最为熟悉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理论上说,它们必须是平衡的时间序列,如果是非平衡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必须存在经济上的均衡关系和统计上的协整关系。由于课时的关系,时间序列往往是一个学期的计量课程无法在课堂上全面讲授的。这成为那些没有学习过时间序列的同学的薄弱环节,因而,他们的论文中充斥伪回归现象。

三、上述共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该确立理论模型指导计量模型设定的原则。计量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但是目前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后复习都在主要精力放在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讨论得较少。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却知道应该怎么用。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计量模型的设定(包括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数学形式的设定)和各种假设检验是由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理论)决定的,这一原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反复强调。实际上,学生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回归方程设定问题主要原因是课堂案例教学时,相关经济学理论与统计理论没有讲透,而且教材本身对模型如何设定重视不够,而且为了灌输回归计量上的东西,教材都往往不介绍理论模型如何设定和为何这样设定,甚至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和课时进度要求,教材上会出现一些在理论上讲不通的模型,学生简单模仿自然在论文中会出现模型设定问题。同样老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也只讲如何进行参数估计,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如何进行结构分析与预测,不介绍回归模型如何得来。由于本科学生很少阅读文献,很少能从文献上学习计量模型的设定方法,因而,教材和课堂上有限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回归分析时破绽百出。

(二)课程学习不系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首先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其次是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介绍违背基本假设的后果、检验和重新估计;然后是诸如虚拟变量、滞后变量等专门问题的处理;再次是联立方程组模型理论与方法;最后再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些内容全部介绍大概需要70个课时。这些内容如果一学期没有讲完,那么学生学习就不会系统。学生虽然掌握了如何使用OLS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能写出毕业论文,但对于违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ClassicalLinearRegressionModel)基本假设的情况不会侦测检验,不会进行补救;对时间序列数据不会根据情况进行处理,那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站不住脚。课程学习不系统的原因主要还是课时不够,课堂教学跟不上大纲的进度。因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掌握的不成系统,对于经验研究中已经很成熟的方法,在学生自己完成的论文中却没有使用,致使经验研究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改进《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本人认为,为了加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计量回归分析水平,应在以下几方面改革: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9篇

计量经济学从2世纪2年代末3年代初诞生以来,经过7余年的发展,其理论日臻完善,应用也十分广泛,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计量经济学研究的是现实经济问题,它必须以对经济现象的透彻认识为基础。此外,理论模型的设计和统计数据的搜集,必须在经济理论指导下进行,模型参数估计和检验等也需要运用经济理论,不是单靠数学知识所能完成的。在经济分析从定性向定量转化的过程中,计量经济学的重要性已日益凸现,其应用已广泛渗透于经济学、金融学、财务学等学科。1998年,教育部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定为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大部分学校已将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

计量经济学的学科性质、课程特点和日益显现的重要性,对当前普通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教学,特别是对文科背景的本科生,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一、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面临的问题

1.知识基础和课时设置与教学目标不相适应

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要求学生具有宏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矩阵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经济统计学等先修课程的良好基础,通过理论学习和各类实践,能够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能够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中灵活运用这种工具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动态计量经济学、时间计量经济学等更高级的计量经济学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应用数学论文范文第10篇

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课程应用性教学的有效手段,但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课程论文教学会因为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文章从论文课时设计、选题设计、内容设计和辅助教学手段设计几个方面提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的具体设计思路,以期为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应用性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以及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新的认识。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设计

1课程论文是计量经济学教学的有效手段

作为经济学实证经验分析的一门重要方法类课程,计量经济学是各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作为一门集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三者于一身的应用性理论方法,计量经济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作为理论模型设定的依据,更需要学会应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工具去估计和检验模型,对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结构分析、经济预测、政策评价和理论检验。所以对于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只是手段,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应用理论方法去分析和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为了方法应用的教学目的,在本科学习阶段除了对计量经济学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外,还需辅以其它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方法应用的理解,常用的教学手段是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1-2]。虽然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能够对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有所帮助,但这两种教学手段还并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方法的应用。因为要用计量经济方法进行实证分析除了理解方法的含义和应用步骤以及熟悉软件的操作外,还包含更多的内容。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理论假说)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3]。在这个研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如:什么样的选题适合做实证分析、变量如何选取、数据的可获得性怎么样、该如何对数据进行收集和处理、实证结果跟预想结论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下怎么办、如何从实证分析结果中提炼出有价值的观点、规范的实证分析论文如何撰写,等等。这些问题对于实证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单纯依靠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并不能让学生领悟应用中出现的这些问题。为此,李子奈(2010)主张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应用”全过程,将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设定理论和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引入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中,进行课程教学内容创新。所以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教学除了使用案例分析和实验教学外,还需要在教学阶段引入研究式的教学方法,课程论文就是一种可选的教学手段[4]。

2课程论文设计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教学引入课程论文是可行的,因为高校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是在大三上学期或下学期。大三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已经具备对本专业经济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的能力,对课程论文的选题是可以自主完成的。大一大二的文献检索课程也使得学生掌握了文献搜索的技巧和途径,对课程论文需要用到的参考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也可独立进行搜索。另外,在大三学习阶段,有些高校还会专门通过课程论文指导培养学生的学术规范,为大四毕业论文的撰写打好基础。计量经济学课程在本科大三阶段引入课程论文的教学手段,正好契合这个学习阶段的教学要求,既培养了学生撰写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对之前掌握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虽然从教师的角度看,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但在实践中如果设计不好,效果可能不甚理想,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网络抄袭严重。使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学术论文在论文数据库和网络上比比皆是,学生很容易从这些网络渠道获取计量经济学的范文。如果缺乏有效的课程论文验收和考核方式,有些学生会从网上或数据库中下载资料简单拼凑成课程论文,有些干脆直接从网上下载论文交差[5]。二是同质化现象严重。有部分论文虽然不是通过网络抄袭而由某些学生自主完成,但其他同学也会引用相同的选题,在研究内容、分析思路、软件操作等方面完全一致,论文并没有实质性差异,这是抄袭的另一种形式。如果学生的课程论文是通过抄袭而非自己的动手实践完成,那课程论文的教学模式就失去了意义,非但没有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方法的应用,反而造就了恶劣的研究习惯。所以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论文需要适当的设计,以避免教学形式和目的相背离现象的发生。

3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教学设计思路

3.1课时设计

课程论文主要是通过学生课下的自我实践完成,单纯通过课堂是很难完成课程论文的教学任务的。一方面因为论文的写作周期很长,课堂的氛围和时限并不适合进行严肃且有创新性、探索性的学术论文的写作,另一方面课堂也不具备文件检索、数据搜索等论文写作需要的条件。所以,本文认为计量经济学要进行课程论文教学,教学活动的进行主要是在课下而非课上,没有必要设立成单独的实践课课程,而应融入到计量经济学的主课程和实验课教学当中,根据教学进度在适当时点引入课程论文教学,通过课上指导和课下实践的结合达到应用性教学的目的。一般高校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主课程的课时安排是32~64学时,另外可能还有2~6学时不等的实验课。在这种课时安排下,本文建议课程论文教学的课堂可安排4或5个课时,分别在课程的中期和后期进行:第1个课时主要用以讲解课程论文的规范和写作要求,可安排在主课程对基本的方法理论讲解完了之后,在主课程的中期进行;另外2~3个课时则安排在学生完成论文初稿之后,用于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初稿统一进行答疑、审阅和指正,学生再对论文进行修改完善。这部分课时根据学生人数和课时量灵活设置,学生多和课时安排充足的可设置3个课时,学生少和课时有限的可设置2个课时,可以安排在主课程的中后期课时,也可以与实验课后期课时结合进行,如果是要求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部分内容,则最好与实验课课时结合;最后还有1个课时是用于对课程论文的写作进行总结、点评和分析,可安排在主课程的后期。

3.2选题设计

本科阶段学生一般还很难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课程论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方法和掌握学术规范而非进行学术研究,所以本科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选题的设计不必要求有多大的学术创新性,而应注重方法应用的实战性,在选题上可以选取一些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比较成熟的领域。但如果选题都集中在某一成熟的领域,在该领域已经有数量较多的计量经济学研究文献,又容易出现上述网络抄袭和同质化现象,所以选题的设计上应有所控制,不能给予学生太大的自由选择空间。但如果实行纯命题作文的形式,给每个学生都布置一个明确的论文题目,则学生体会不到用计量经济学做应用研究时选题的重要性。不是所有的研究对象都可以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来研究,在选题时应该对选题进行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如何选取适宜用计量经济学做实证分析的研究视角、这个研究视角是否具有现实意义、研究问题是否有理论基础、如何确定研究变量、数据是否可以获取和量化、样本量是否满足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要求,这些都是在确定选题时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如果把题目直接给定,学生就难以切身体会到研究中这些问题的存在。所以在计量经济学选题设计上,不宜太自由,也不应太过死板,应该在灵活性和控制性中找好平衡点。建议用如下方法进行选题设计:按照学号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限定在一个研究领域选题,学生在该领域内自由选取研究角度,并且题目和内容不能完全相同。研究领域的确定是一个重要的工作,既要考虑到选择的多样性,也要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同时还应兼顾学生的可操作性。本科计量经济学课堂讲解的内容一般只能讲到经典计量经济学的联立方程模型部分,所以研究领域应该选取应用经典的计量模型(多元线性回归、虚拟变量模型、滞后变量模型、联系方程模型等)能够解决的。由于课程论文重点不在学术创新,研究领域可以选取研究较为成熟的经济领域,如消费和收入、投入和产出、利率和储蓄、价格和增长、宏观经济政策有效性等方面。这些研究成熟的领域一般都有充足的数据保证,在同时具备横截面和时间序列数据的条件下,教师可以在研究领域基础上对研究的样本区间进一步细分,如规定该组内哪些学生研究哪一年份的问题,哪些学生研究哪些地区的问题,这样就避免了学生研究的重复,进一步控制了同质化现象。

3.3内容设计

选题设计好了之后,虽然教师已经给每位学生安排了具有一定选择自由度的研究领域,并规定了可研究的样本范围,但由于选取的是成熟的领域,相关主题已经有大量的研究文献,还是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抄袭现象。为了保证课程论文是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操作完成的,还需要对课程论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设计,可行的一种方法是在课程论文中体现个性化的研究内容和操作过程。但如果一篇课程论文把全部个性化的操作过程和结果都写在正文中,文章会显得冗余并且不合规范,学生也模糊了实证分析学术论文的写法,反而起不到培养学术规范的目的。所以可采用如下的内容设计:把个性化的操作内容放在附录当中。正文还是按照标准的实证分析论文的要求去写,正文完后要求添加附录。附录内容包括学生搜集的变量样本数据(附上数据来源说明),数据处理、回归分析和检验的操作过程,以及每一个操作过程利用计量软件得到的结果(要求学生把软件操作结果的界面进行电脑截图)。通过这样的内容设计后,学生直接进行网络抄袭的可能性就小了,因为一般的学术论文是不会把全部数据和软件操作的每一个结果原汁原味的附上的,学生只有自己亲自动手搜集数据和进行软件操作,才能提交这些个性化的操作内容,这就避免了网络抄袭行为。

3.4辅助教学手段设计

论文选题和内容设计好之后,还需辅予一定的教学手段,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有:一是论文考核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对激发学生写作课程论文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如果考核机制设计不合理,学生是否完成论文、完成论文质量如何对最终成绩影响不大,很多学生会因为课程论文的强度和难度大而选择敷衍了事,消极对待,课程论文就流于形式起不到教学的目的。为此需要从两个方面对论文的成绩考核方式进行设计:首先要提高课程论文成绩占比权重。如果是考试课可以把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定依据,成绩占比提高到50%,与期末考试成绩等重;如果是考察课可以直接以课程论文作为课程考核的最终形式。通过提高课程论文的成绩权重,学生才会重视课程论文写作,从中学有所获。其次要设计合理明确的评分标准。评分标准应该根据教学目标把重点放在应用的准确性和规范性上,如规定高分的标准是:数据搜集的充分性、方法选取的适当性、方法应用的正确性、论文写作的规范性以及研究内容的独创性,对于有拼凑和模仿痕迹的论文要相应减分,有明显抄袭无自主研究内容的论文则直接判定不及格。评分标准的设计将直接影响学生写作努力的方向,对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以及引导学生学习的重点至关重要。二是实证分析范文讲解。大三本科生一般还没有学术论文的写作经验,对于实证分析的论文如何撰写可能还不甚了解,如果不加以指导,学生将无从下笔,上交的论文也会五花八门参差不齐,所以在课程论文写作前用1个课时进行论文规范指导是必要的。可以选取一两篇经典的计量经济分析范文,给学生展示和讲解。除了讲解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和格式外,更重要的是讲解计量经济论文的写作规范,如做实证分析的目的、实证的理论依据或模型构建、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的解释、实证方法的应用说明、实证结果的展示和分析等。学生在写实证分析的论文时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实证结果不加处理就简单把全部信息附在论文中,所以在讲解中要强调,对于检验结果应该如何把重要信息进行重新编排,恰如其分地在文章当中给读者显示想要分析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简洁性。学生通过对范文讲解的直观认识,了解了学术规范,再进行论文写作就不至于无所适从了。三是结合实验课重点指导。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的写作会遇到许多操作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课堂上案例分析所没遇到过的。一般的上机实验课也主要是验证性的操作实践,学生只需要依据给定的操作步骤和数据学会操作的内容。但现实研究不是简单的一次性操作,而是反复对变量进行选取、样本区间进行选择、模型函数形式进行变换的实验过程,单纯通过验证性的实验课操作难以体会到这种探索的过程,为此徐占东和王维国(2009)提出了探索性的实验教学。在实验课中结合学生课程论文的内容展开实验可以达到探索性实验教学的效果。课程论文写作就是一个研究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诸如回归结果系数不显著、计量经济学检验通不过、实证结果与经济意义不相符等问题,在这些情况出现的时候该如何处理,如何把研究改良和推进,这就需要老师的点拨。利用实验课的2或3个课时,让学生把课程论文的内容当作操作实践的案例,对遇到的问题进行指导,即可使学生掌握和巩固软件的操作,又能够加深对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进行探索性研究的认识,计量经济学应用性教学的目的就实现了。四是课程论文作为案例分析。教科书中的案例只是为了讨论特定的估计方法或者检验方法而设定的,而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角度看,教科书中的许多例题的模型设定是错误的,如果只以课本上的例题作为案例分析讲解会给学生以很大的误导(李子奈,2010)。所以案例分析不应只局限于教科书上的例题讲解,选取学生完成质量较好的优秀课程论文当做案例进行讲解是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利用1个课时,通过对学生做实证分析较规范的研究论文进行讲解以及对论文中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指正,学生可以更深入领悟到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做实证研究的全过程,除了了解方法的应用外,更重要的是能够从案例中体会到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方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和诊断等一般教科书案例中没有涉及的问题,加深对计量经济学方法应用的理解以及对论文规范写法的认识。

参考文献:

[1]余妙志,蒋烨.案例教学在计量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4(2):245-246.

[2]徐占东,王维国.计量经济学探索性实验教学研究[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91-92.

[3]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4]马成文,魏文华.研究式教学法在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商业经济,2011(1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