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学核心课

经济学核心课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经济形势下高职大学英语课程核心价值研究

摘 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背景之下,大学英语课程应得到高职院校应有的重视。我们不能因为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而弱化甚至放弃大学英语教学。本文拟从个人综合素质培养、社会需求以及职业能力发展三个方面来探讨高职大学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旨在引起我们对这门课程的重视。

关键词:高职 大学英语 核心价值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大学英语课程有这样一种看法,认为高职学生整体基础比较薄弱,学了很长时间,也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况且学了之后,使用英语的机会并不多,由此认为,高职学生学英语既费时又费力,对将来的工作也没有太大作用。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有许多院校对大学英语课程已实行减课时或考虑把大学英语课由原来的公共必修课改为公共选修课,种种改革迹象表明,大学英语这门课在高职课程体系中有逐步弱化的趋势。一门课程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必要开,以何种方式开,主要取决于这门课对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否有提升,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就业与发展,是否有利于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了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大学英语课程的核心价值进行系统的分析。

一、大学英语课程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我国的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就一直是被当作素质教育的课程开设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主要决策者之一董亚芬教授指出:“大学英语这门课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应当是综合教育的,故必须遵循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文理渗透、加强基础、重视素质”。因此,教育部历次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都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写进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大学英语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大学英语作为一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增加学生对西方历史、文化、人文等知识的了解。

当前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认为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多面手,能够应对工作中多变的工作场景,因此,综合素质高的学生往往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企业的需求给我们高职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启示,我们应该把英语技能定位成职业能力素质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高其就业能力及运用英语工作的能力。英语是大学毕业生的一种基本能力素质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二、大学英语课程的设置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部沿海或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资企业分布比较集中,这些企业对具有一定英语水平的技能型人才有着较大的需求。对于一个高职毕业生而言,除了自身的专业技能,如果英语应用能力强,能够与外籍人员进行基本的交流与对话或者在工作环境中能熟练地使用英语,就会得到更多的工作机会或升迁机会。

全文阅读

浅谈财经类独立学院“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与考核改革

摘 要 通过对区域经济学教学和考核方式的现状进行分析,文章就目前存在的问题,以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为例,以采用课题式与区域经济学案例分析实训指导相结合的授课方式,突出过程管理、建立上课过程的反馈机制,创新期末考试方式的方法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和考核方式的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关键词 区域经济学 教学 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41

The Reform of Teaching and Testing on Regional Economics

In Finance and Economics Independent College

――A case study of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ZHOU Yingling

(Rongzhi College of Chong Qing Industrial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55)

全文阅读

我国高校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2013年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开始正式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作为新兴的本科特设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目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课程体系建设首当其冲。我们在回顾、分析国外高校及清华大学试办本专业的基础上,借鉴他们的办学经验,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及教育现状,提出了“经济为基,金融为核,计量为法”的基本思路,初步探索构建了一套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以推进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发展。

关键词: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9-0160-0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经济与金融行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增加。金融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增长,金融是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性强的分支,融合经济学与金融学的学科理论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金融人才。在行业人才需求和学科融合发展的背景下,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的增设显得尤为重要。2007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试点开办经济与金融专业。至2015年,我国已有18所高等院校正式开设了经济与金融专业。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建设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相关研究还很少。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是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发展历程

2006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批试点招收经济与金融专业本科生,2007年正式_始招收第一批经济与金融专业学生,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与金融专业建立并进入试点招生阶段。在建立之初,经济与金融专业的代码为020120S(S表示少数高校试点目录外专业),归属于经济学科(02)经济学类(0201)[1]。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与金融专业第一届学生毕业。据统计,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就业率达到了100%[2]。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试点的成功,加之国内其他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创新经济学与金融学本科教学,教育部开始在各高校逐步推开设置经济与金融本科专业。与此同时,教育部对经济与金融学专业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位置也进行了调整。在2012年的新目录中,经济与金融专业进行了细微的调整,虽然还是属于经济学科门类,所授予学位还是经济学学士,但是从经济学类调整到了金融学类。这一调整,表明经济与金融专业的学生培养应偏重于应用型更强的金融学。

目前,我国虽然已有高校12所高校开设经济与金融专业,各高校正处于经济与金融专业建设的起步阶段,尚未在课程体系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形成共识。因此,有必要参考清华大学试点办学的经验和国外经济与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的成果,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来构建经济与金融专业的课程体系。

二、清华大学经济与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

全文阅读

高职《经济法》项目化教学改革刍议

[摘要]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项目化教学作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最佳参照。

[关键词]能力本位 项目化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5-0233-02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高等职业院校要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经济法》是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对于高职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对《经济法》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真正贯彻“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解决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实践中无法回避的一个新课题。

一、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

传统的《经济法》教学侧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符合“能力本位”的教学要求,存在较大不足。

(一)课程定位不够准确

全文阅读

关子《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的分析

摘要:作为经济与管理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经济学》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如何了解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经济学》教学的重要环节。文章从《经济学》的课程性质入手,提出“复合式一全程性一多元化”考核体系。

关键词:《经济学》课程 教学环节 综合素质 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36-02

一、《经济学》课程性质与考核特点

1.《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领域各要素及其基本关系与运行规律的基础理论课程,是教育部确定的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学、管理学各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最重要的统帅性专业基础理论课。目前,我院的所有财经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作为财经类的学生都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进而能够认识、探讨和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把握经济运作的内在机制和规律,为财经各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和业务技能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课程性质来看,《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的考核很难像自然科学课程那样通过精确的计算、严密的推导或实际操作技能的高低等来判断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社会科学的“软科学”属性,既不能通过客观的计算答案或直观的技能标准评判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也很难通过一次笔试来评定学生理论基础的扎实程度和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判断能力,因而大大增加了衡量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效果的难度。《经济学》的基础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充分重视课程考核。

2.《经济学》课程考核的特点分析。《经济学》作为财经类专业理论课程,对经济问题进行的是整体性、框架性的原理阐述,很多现实中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习《经济学》寻找研究问题的入门钥匙。因此,对这门课程的考核,既需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又需要评判学生灵活运用基本原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认为,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始终需要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强化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思辨、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之相适应,考核点的确定不仅在于对原理的掌握和运用方面,还需要注重三个要点:以人为本,强化对学生在素质培养和理论修养方面的力度。能促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获取,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与创新精神。充分调动两个积极性,即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以突出所教对象的专业特性并增强教学内容的现实性、前沿性和研讨性;给学生从头开始就有充分展示并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和思考探讨的机会,以增强学习的兴趣。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认为,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需要运用考试与考评相结合的复合考核模式,注重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状况与掌握程度,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法,才能相对准确评判学生的学习效果,促进教与学的创新。

全文阅读

西方经济学课程考核体系设计创新与实践探讨

摘 要:西方经济学课程旧考核体系存在考试过程太集中化、考试内容唯书本化、考试方式唯笔试化等弊端,改革旧考核体系,建立新考核体系势在必行。新考核体系的设计应该从三个方面出发:考试组织由集中考试变为分散考试、考试内容由书本化变为运用化、考试形式由唯笔试化变为多元化。笔者设计的新考核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包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和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的锻炼和提升、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和改善。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 考核体系 效果

考核的基本任务是诊断教学问题,检测学生成绩,督促学生学习。科学合理的考核能对教学起到反馈、调节、评价和促进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财经类专业的统帅课程,西方经济学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果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则这一目标的实现无异于空中楼阁。但在旧考核体系下,本课程考核方法的落后、考核过程的简化、考核理念的陈旧使考核目的并未实现。我们急需探索一种新的考核体系,将学生的学习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笔者从事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一直在努力做出这方面的探索。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积累的正反经验,就西方经济学课程新考核体系设计问题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西方经济学课程旧考核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考试过程太集中化

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上,许多高校普遍存在考核过程太集中化的缺陷。以期末笔试考卷作为唯一的考核手段和评价尺度,不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投入状态和平时学习成绩的考评。虽然大多数学校或多或少加入了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一般都只体现为将出勤简单纳入进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终结性考核为核心的体系,忽视了形成性考核的重大作用,容易造成学生投机取巧、评定不客观等弊端。由于是一次性考试定成绩,所以,很多学生平时根本不学,等到考试前突击几个晚上,保准过。更有甚者,有些任课老师考试前明示或暗示考试范围,这为平时偷懒的学生提供了一道坚实的屏障。而有些平时爱学习的学生,对经济学原理的掌握很到位,但在复习的过程中,如果出现对考核重点内容的认识偏差,那他们的考试成绩可能会很不理想。再加上运气太差,如:考试时出现生病等突况,则考试成绩可能会一败涂地。这种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的集中化考试必将引发学生的投机行为,而投机行为势必造成考核结果的不公平。

2、考试内容唯书本化

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考核固然应该以书本内容为基础,但如果考试的都是书本内容,那必定会将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入歧途。以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西方经济学课程历次考试的内容基本上全是教材上原封不动可以找到的知识点。名词解释、填空题都可以在书本上某个具置找到,甚至计算题、论述题都是课后练习题。狭隘的考核内容将学生引入到死记硬背概念和原理的轨道上来。这是一种“复述型考核”,考试内容大都是教材知识或课堂教学知识的复述,学生为了考核过关,任由教师牵着鼻子走,按标准答案背书、背笔记,而轻视创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往往事倍功半。显然,这种书本化、复述型考试模式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真正的“经济学水平”,它只是在考查“学课本的水平”。考的是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瞬间记忆能力,而不是考学生运用这些概念和原理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经济问题的能力。

全文阅读

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探讨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相对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在面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以能使学生通过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为目的[1]。目前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型、理论灌输型方式还比较多,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太适合经管类学生的培养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特定意义。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案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本身属于法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课程,经济法教学一般需要完成宪法、法理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前置课程后,才开设排课。在经管专业,不可能开设如此重多的前置学科,因此,使得经济法教学显得困难。课题上,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专业法律术语,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们业很难把握。目前,许多高校都对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而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因此时间上可以提前一些,争取能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便于知识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案,设计课件过程时,往往不能够根据专业区别,设计不同教案。不同专业间采用相同教案教学,将难以传授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不区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别,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对经管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全面系统讲授知识点,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法律实务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解存在课时冲突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编排与讲解,进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与积极讨论,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课时总量有限,如何针对缺少基本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开展案例教学,并且还要能保证对基本法律理论留有充分时间讲授,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3]。过于重视案例教学,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则学生们由于对基本法理、法条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就无法独立分析、解析案例,从而导致案例分析或者不深入,或者偏离主题,或者学生们难以配合而冷场。如果详解法理、熟讲法条,可能会出现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课后全部遗忘现象。讲授型教学,还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课程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探索与实践

摘 要: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实现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一种重要途径。文章结合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实践,指出授课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模式的单一性是该门课程教学的典型特征与主要挑战,并从教材、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等多角度提出了“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47-0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争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通晓国际竞争规则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也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国际化氛围,为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方式[2]。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与国外高校院所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其中的一种长效形式,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特征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从教学质量入手对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挑战

(一)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从课程性质而言,“国际贸易与经济”是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国际化必修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选修课程,在整个经济学教学板块和国际化教学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与贸易有关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全文阅读

“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探讨

【摘 要】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是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与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以工学结合作为课程建设的切入点,以课程内涵建设为核心、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传统教学和网络教学的融合为保障,将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促进就业。

【关键词】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实施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外贸单证实务》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开展“工学结合”模式下,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探讨,是解决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真正融合、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和质量保障。

一、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一)工学结合已成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主要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习中有工作,工作中有学习。无论是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体系、日本的“产学合作”,还是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提倡的“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它们的中心都是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

(二)实施工学结合模式下课程建设有利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外贸单证实务》是高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及其它相关专业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展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的建设,让学生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提升技能,课程的教学难点将在实际操作、切身体验中突破。因此,建设工学结合《外贸单证实务》优质核心课程,有利于《外贸单证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对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来说,是必要和紧迫的。

全文阅读

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论文

一、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课程现状分析

1.忽视经济数学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一向是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往往会偏重实践操作课程而忽略各种基础理论课程,以致理论课程课时受到一定程度的剪裁,其中就包括经济数学这门基础理论课。这样压缩了经济课程的学时,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和学生的学习难度。另外,经济数学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学科,但在高职院校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偏低,导致学生学习投入不够,热情不高,严重地影响教学的开展。

2.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经济数学课程仍采用“以教师为主,以书本为主”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一地沿用“引出定义、证明定理、例题讲解、布置作业”的方式,向学生灌输大量定义、定理和解题技巧。这种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把学生打造成装载知识的容器,忽略了学生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学生考核方式单一

采用笔试方式进行学生考核,是高职院校一直贯彻的理论课考核模式,这种单一的考核模式虽然对维持教学秩序有一定作用,却不利于学生的自由发挥。以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状况无法科学、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反而增加学生心理负担,降低学习的热情。在这种考核机制下,学生只会疲于应付,无法做到数学思维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

二、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