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危机论文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精选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1篇

如果说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以机器代替人的双手,因而使生产力提高几十倍、几百倍;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则是以电脑代替人的头脑,这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上是比产业革命还要伟大的革命。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它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

现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社会财富积累加快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新经济的起点是电脑和网络等高科技劳动资料的革命。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脑业、网络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等。

只要高科技诸如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靠排挤掉旧有的传统工业来扩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就象用机器装备的大工业在对付小生产时一定取得成功一样,高科技刚刚为自己夺取活动范围的这个初创时期,由于借助高科技而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就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2]。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到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

突飞猛进的初创时期的这种特殊利润,不断地在各个高科技产业部门重现。随着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高科技本身也用高科技来生产,一旦芯片业和软件业以及网络信息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只有世界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过去10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行业成为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强有力因素。作为美国经济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数之一的劳动生产率,从1973到1995年之间的缓慢的平均1.4%上升到从1995到2000年的2.8%,增长了两倍。信息技术不仅从宏观经济层面,而且从企业层面大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

随着积累和伴随积累而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张力也增长了。以美国为首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标志着美国资本的积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劳动生产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高科技资本垄断了国际市场,并排挤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产品,一方面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高科技产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原料和传统工业产地。例如中国就为美国生产服装、玩具和原材料等各种初级产品,而美国销往中国的却是软件、芯片和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品[4]。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劳动力的不断“过剩”即人才的大量流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趁机吸纳[5]。于是,一种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初级产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主要从事新兴的高科技、资本密集型即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这种新经济革命是同传统产业中的各种变革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和半导体生产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产品,能够为工人装备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生产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

新经济通过高科技,使高级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一来,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社会生产资料和大批高级工人(所谓的IT人才)从传统产业部门投入到新兴的产业部门。由于市场情况良好,新兴产业部门的积累特别活跃,利润高于平均利润,追加资本纷纷涌来,这样,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工资自然就会提高。较高的工资把较大一部分传统产业工人吸引到这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直到这里劳动力达到饱和,工资终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过多,甚至会降到这个水平以下。那时工人流入新兴产业部门的现象不仅停止,甚至还会发生流出现象。这就是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市场的局部波动,这就是工人人口按照新兴产业资本变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资部门之间分配的现象。

新经济的巨大的跳跃式地扩张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生产过热,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6],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经济衰退。

“造成此次(纳斯达克)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明显,许多高科技公司受到影响,相继宣布赢利下降,裁员风潮此起彼伏,一度被炒得过热的股市高科技泡沫爆破,引发股市大跳水。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个人电脑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戴尔等著名的电脑生产商纷纷采取收缩战略,与电脑制造商相依为命的芯片业、软件开发业以及众多的网络公司无奈地面对这种‘唇亡齿寒’的局面。股价跳水甚至公司破产都已是司空见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8日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赢利预期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了25%。该公司同时表示将于近期内裁员5000人。一天之后,电脑网络设备巨头思科公司,宣布大规模裁员,裁减全日制员工多达5000人,占这类职工总数的11%,同时裁减2500至3000名临时工,占4000名临时工的七成左右。[7]”

“世界最大的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科技宣布将裁员16000人,此次裁员人数相当于朗讯员工人数的13%;以生产移动电话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宣布裁减制造部门员工2500人,并关闭位于伊利诺伊州的移动电话工厂。不久,摩托罗拉又宣布,今年上半年其半导体生产企业将裁减2500至4000名员工;惠普公司宣布实施重组,裁减近2%的员工,共1700人。施乐公司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裁员4000人,占员工总数的4.5%,年内还有进一步裁员的计划;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宣布裁员1300人。此后,令人沮丧的消息依然不断传出。通过并购成立不久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宣布裁员2500人,占员工总数的3%;个人电脑生产商戴尔电脑宣布将裁员1700名全职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4.2%。”[8]

尽管新经济在2000年初还炙手可热,但是它和以前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周期。从2000年下半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整个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标志着美国经济从过去的繁荣期进入衰退期。从新经济的炙手可热到那斯达克指数跌破1500点[9],从昨天还在惊呼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10]到今天劳动力过剩大裁员——这一切变化过程都清楚地表明:新兴产业资本的生命也同样按照复苏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而资本家摆脱困境的惯用手段就是裁员和压低工资。

“瑞典爱立信公司4月20日宣布,由于经营收入的下降,它将不得不实施包括裁减十分之一雇员在内的大幅度紧缩开支的计划,争取从2002年起每年减少200亿瑞典克郎的开支。为实现这一目标,它总共要在世界范围内裁减一万名雇员。”[11]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供求是通过资本的扩张和收缩,因而是按照资本当时的增殖需要来调节,以致劳动市场忽而由于资本扩张而显得相对不足,忽而由于资本收缩而显得过剩,这是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可见,在新经济繁荣时,是新兴产业资本的迅猛扩张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即高科技人才的相对不足,而在新经济衰退情况下,新兴产业资本的收缩又使得可供剥削的IT人才过剩。所以,资本生产过程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使工资和劳动力的供应重新回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这个水平现在是低于、高于还是等于以前的正常水平。。在名义失业率达6%的情况下,一个美国工人现在要干过去2个甚至更多人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了,工资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自然会导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增长。总的来说,这种每个个别资本家用来摆脱困境的手段,将进一步使消费落后于生产,从而延缓整个经济的复苏。

由于新经济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它使高级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不稳定状态,已成为正常的现象。由于新经济已经开始衰退,调整和裁员这个趋势将会继续。目前的裁员已经从电讯网络等IT行业蔓延到生产制造业,如汽车、房地产等经济繁荣时期发展过快的传统产业[12]。

从2001年初美国经济开始陷入衰退以来,美国就不断发生大型企业破产事件。截至2001年9月,美国工商、金融企业经法院批准破产和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案件达38490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余起。(路透社2001年12月4日华盛顿电讯)其中,仅2001年上半年,破产倒闭的网络公司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倍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期间,有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从2001年4月起,这股巨型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之风越刮越猛。按时间先后次序,其大致情况如下:

4月2日,历史悠久的巨型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申请破产;4月6日,加利福尼亚规模最大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申请破产;4月17日,业务遍及全国的温斯塔尔电讯公司申请破产;6月1日,位于弗吉尼亚州阿什伯市的PSI网络公司及其24个分支机构申请破产;6月11日,LTV钢铁公司申请破产,成为这场危机期间破产的十几家钢铁公司之一;7月9日,位于奥克兰的著名Webvan网络公司破产;8月15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网络公司的先驱、向各网络公司供应技术及相关设备的Egghead公司申请破产;8月20日,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商品零售连锁系统——阿默斯百货公司申请破产;9月28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拥有巨额资产的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申请破产,随后宣布于2002年2月关门停业;9月28日,仅在一年前在美国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附近耗巨资建筑了一座大型休养场的阿拉丁赌博公司申请破产;10月12日,美国著名的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申请破产,关闭了它所有的315家商店;10月15日,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申请破产;10月19日,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分店分布于洛杉矶、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地的星球好莱坞饭店公司申请破产;11月13日,阿拉默全国小轿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ANC租赁公司申请破产;11月15日,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市,历史悠久的伯灵顿纺织公司申请破产;12月2日,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世界著名的安龙能源公司申请破产。今年1月22日,美国零售业巨头凯马特宣告倒闭;1月28日,美国电讯业巨子环球电讯也宣布停止运转,而在此期间,泰科国际公司也宣布一分为四。据权威机构统计,2001年共有257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比2000年的176家增长46%。从2001年3月到今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的大公司在美国历史上十大申请破产公司中已占五家。安龙公司是美国破产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高达634亿美元,而环球电讯和凯马特破产资产分别为255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分别是美国第四大和第七大破产公司;去年4月和3月申请破产的太平洋煤气电力和费诺瓦集团分别占第五和第十。(2002年2月21日《南方都市报》)迄今为止,美国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已创战后以来美国历次经济危机之最。

现在,美国这场危机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随着这场危机恶化阶段的继续,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还将会进一步增加。

2001年9月4日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电信业崩溃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失败的网站和因特网零售商在他们破产时只不过是浪费了几千万美元,而根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机构(EuropeanInformationTechnologyObservatory)所说,1997至2001年期间欧洲和美国花在电信设备和服务设施上的资金超过了4万亿美元。据ThomsonFinancial说,在1996至2001年间银行业向(电信)辛迪加提供了8900亿美元的贷款,此外还有4150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市场升值的5000亿美元。文章继续指出,电信泡沫的破灭影响许多方面。电信业拖欠了总共600亿美元的贷款,造成了上千家投资银行的呆账,也使得设备供应商和相关工业领域削减了超过30万个工作岗位。所有的电信运营商和生产商的股票市值已经从2000年3月的顶峰6.3万亿美元减少到2.5万亿美元。而所有的亚洲国家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股票市值总共也不过减少了8130亿美元。(DanRoberts,“对万亿美元级废物的美好期望”,金融时报,2001年9月4日)早在1999年2月,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就警告说“由于生产能力过大”,世界“充斥着计算机芯片、钢铁、汽车、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的过剩生产能力。”

这样,美国的产业资本开始收缩,尤其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国企业用于新厂房和设备方面的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开始于2000年后期。2001年头三个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下降。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下降0.2%,第二季度下降14.6%,第三季度下降11.9%。(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11月5日、12月4日《人民日报》)固定资本投资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表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将继续发展[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高科技设备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初到2001年上半年,企业对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由增长20%转为负增长10%。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对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投资甚至下降了14.5%。(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7月2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企业对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的投资剧烈下降,表明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资本将进一步收缩。而风险投资也下降2/3,这势必对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起巨大的抑制作用。[14]

因此,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衰退也与过去一样,只是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最后阶段,与以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样,对它的解释仍可纳入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中。

关于最近比较流行“风险投资”,我只想指出一点:风险投资(准确地说是风险投机!)得到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走了。在广大的网络股投资者们亏得血本无归的时候,美国几家顶级的金融投资公司却圈进大把大把的美元。

“事实上根据汤姆生金融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美林从1997年开始,先后提携了20家网络公司上市,然而到了现在,它们手中有15家的股价低于上市价,两家已经关门大吉。在美林提拔的公司中,有8家相比于它们的历史高位足足跌了90%的市值。其中最惨不忍睹的当数网上宠物商店。在短短10个月工夫里,它就从刚上市的6600万资产沦落到现在的公司被迫关闭。一般投资者只是依靠新股上市以后,股票升幅赚钱,但金融公司则不同,他们能从新股上市筹集到的资金中分到一杯羹。风险投资商也一样,作为拉动公司上市的回报,他们只用很低的价钱,就能拥有大量的股票,就算股价以后怎么升跌,也无损他们的利益。”[15]

我们的风险投资家可以不懂高科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财致富。在网络经济狂潮中,“风险”资本把风险转嫁到广大普通投资者身上,自己却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在所谓的网络经济繁荣的时候,投机资本疯狂地拉动网络公司上市,许多公司开业不到三个月,商业计划书墨迹未干就被安排上市。股价一升,投机资本就拼命地把股票变现为数以亿计的美元。1997年以来,众多投资银行推动了几百家网络公司上市,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投资银行还是从股票承销中获得了21亿美元的利润。高盛公司从1997年以来,先后让47家网络公司上市,从中获利3.6亿美元,而现在3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发行价,两家公司倒闭。”[16]

风险资本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高科技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风险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他们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有价证券,这些有价证券在他们手里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现金完全一样。于是风险投机家们大发横财,每次发行股票的一大部分就成为从天而降的利润落入他们的手中[17]。

资本生产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活动,获得最大利润的不是高科技企业本身,不是最善于根据自己的技术和商业经验开发潜在需求的资本家,而是风险投资即预计到高科技的可能发展前途的投机家。

下面,我想对“人力资本”,也有人称之为“知识资本”作一些探讨。

一些经济学家们[18]认为芯片工程师把他的劳动力转化为货币,并把货币作为收入来消费,因此,他的劳动力也就是他的商品形式的资本,并且是他的收入的经常来源,所以芯片工程师得到的比较高的工资好象是他所投入的人力资本的回报(收益)。而实际上芯片工程师把自己的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格,以便维持他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不断地重新出卖他的劳动力。在庸俗经济学家看来,芯片工程师成了“人力资本”。而实际上,“人力”是芯片工程师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而不是他的资本,“人力”只有到了资本家的手中,才作为可变资本起作用[19]。

与之相关的还有所谓的“知本家”,我们就以时髦的技术入股为例来说明一下: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某“知本家”(高级劳动力——有出色的技术)以技术入股占10%,其年薪50万元(假定技术入股后,资本家没有压低劳动力价格即降低工资),同时雇佣100名一般劳动力,平均年薪2万元。再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一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为250万元(这里不考虑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即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问题),即利润总额为250万元。所以,该“知本家”拿到的分红为25万元,而资本家则得到225万,利润率为22.5%。但是要知道该“知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50万元,他只是拿回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已。而我们的资本家则不动声色的无偿地拿走大部分剩余价值,而且他的22.5%利润率不会低于一般利润率,否则,这样的事情资本家们可不干。在资本生产方式下,从“知本家”到普通产业工人,都是资本雇用的劳动者。资本需要他们,他们才能得到劳动的机会;资本不需要他们,他们就会流落街头。最近两年,就连“知本家”也成批地被资本家解雇。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果你不在生产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即使掌握了科学技术,也不能摆脱被剥削的地位。仅以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例:1981年开发磁盘操作系统,利润5000多万美元;1995年“windows95”投产,当年利润60亿美元,1997年利润110亿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润230亿美元。利润的飙升,自然体现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这个巨大力量是谁发挥的呢?请看公司雇员人数的变化:1981年128人,1995年1.5万人,1999年3.1万人。利润与雇员人数同步增长说明,超额利润仍然来自剥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编程人员历时三年设计出来的,上市之前又经过上千人耗时一年的修改。他们有时一周要工作100小时以上。不能说那些编程人员没有掌握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怎么就不能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富翁呢?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资本的力量,正是因为追求利润的本性,所以资本才会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流到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只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传统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所以,所谓的新旧产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没有跨出资本生产的范围。西方各种经济流派解释不了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肯承认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资本论的真理性。[20]

判断某种经济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揭示了经济运动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显然,西方经济学掩盖了私有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实质,它完全是“智力”工业的假冒伪劣,它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中,妄想成为深刻的思想;它造就了以“经济学”自傲,但对经济学“毫无所知”的各色人物。所以,我们判断经济学家的历史功绩,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在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即剩余价值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情况。

网络电子商务是新兴的货币流通方式和新的商品流通手段。在网上浏览电子广告,逛电子商店,用电子货币(符号)进行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网络电子货币交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如节约大量的广告费和售后服务的费用。电子商务打破所有的时空和个人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世界市场,比如远程购物、电子货币支付、连网市场和网上交易等等。它可以把商品轻而易举地推向全球市场。

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部年销售额106亿美元,它把零部件目录搬上了网,客户可实时查询价格和供货情况,飞机发动机的大宗供货商可直接在网上安排发货时间和处理订单。通用电气塑料物品部是一个年销售额69亿美元的分销部门,它的网站能让客户网上订货。通用电气医疗设备系统部为其设备提供网上软件应用服务,公司的销售人员能够通过网络与用户方技术人员一起安装设置磁性图像仪。

实施电子商务的第一年,通用电气网上销售额就达到近10亿美元,到2000年已达到70亿美元。通用电气实施电子商务后,所节省的交易成本相当可观,共节约了16亿美元。把订货服务搬上网后,客户不需要打电话到公司。客户上网查询成本仅为20美分,而每处理一个客户咨询电话的成本却高达5美元。通用电气家用电器部每年处理2000多万个电话,仅此一项就可节约交易费用9600万美元。

电子商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器,它能为资本生产缩短了流通时间、腾出生产时间。这种流通时间表现为追加的资本支出,资本的一部分必须用来购买这种仅仅在流通中执行职能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资本的这种支出,既不创造产品,也不创造价值。它相应地缩小了资本生产地执行职能的范围,因为这种费用是对资本的利润的扣除。

因此,电子商务使得社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只需更少的一部分被束缚在这种非生产职能上[21],这样,资本在价值增殖上所受的限制减少了。和其他公司相比,通用电气采用电子商务减少了交易费用、保管费用和流通费用,总之,节省的这部分费用就成了通用电气自己的额外利润[22]。[1]电脑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据美国科学院的典型调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企业的应用,可使工程设计费用减少15~30%,人工费用减少5~20%,生产率提高40~70%,设备利用率提高200~500%,生产周期缩短30~60%。在日本,一家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工厂,白天只用12个工人,夜间仅有1个工人值班,而同样产量的传统工厂则需要215个工人。(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网络经济”的泡沫就在于此!因为它不能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也就不能加速积累和迅猛扩张,资本要是不能赢利,就什么也不是。

[3]《南风窗》杂志2001年第10期。

[4]西方经济学认为,当前的世界各国基本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其中,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缺乏技术与资本,因此,资源以及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国际生产与贸易分工基本结构就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资本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主要产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业、服装业、初级加工业,还有初级制造业。相反,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并且资本规模大,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竞争远远不如规模小、数量众多的初级产业资本来得激烈。国际贸易的“剪刀差”无非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它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除了本国工人所创造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从那些有机构成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过来的。这是资本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林毅夫也已经指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所谓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就是必须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金本拥有量(这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可惜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精英不知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其实是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林毅夫著)。

[5]2000年11月28日,古巴的《格拉玛报》发表《人才市场:外流还是抢夺》一文指出,“根据联合国的数字,1960年到1987年共有82.5万专业人员移居北美洲,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该国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达1200万,其中72%的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23%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出生地不是美国,在计算机行业,这个比例是40%。法国报界指出,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被吸引到美国。很显然,科技创新能力高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估计有40%至50%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出国求职”。

[6]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前几年经济红火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目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格林斯潘上周在国会作证时说,在去年需求已经减弱的情况下,美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竟增加了近50%。另据美林公司统计,过去4年美国公司用于铺设光缆的投资就达90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这些光缆的利用率仅为2.6%。自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高技术设备的库存上升了4%,而销售额则下降了12%,导致“库存销售比”上升到1.54,为3年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7月23日新华网)。

[7]《钱江晚报》2001年3月14日第31版。

[8]《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9]从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一共损失了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迄今为止的最新数字是,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总值从18万亿美元降到11万亿美元(2001年9月28日《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5页);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损失的金融资产为7万亿美元。股市大量金融资产灰飞烟灭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0]“知识经济的发展势必使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而使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缺乏。这一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尽管其有100多万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才,但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十年美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而德国、英国到2002年,短缺的科技人才将达18.8万人和8.2万人。”(《钱江晚报》2000年6月12日第11版)。

[11]《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12]“美国汽车市场在2000年年底急剧降温,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因产品严重积压,纷纷宣布减产计划。美国各大企业纷纷裁员

汽车行业戴姆勒—克莱斯勒裁员26000人

通用汽车裁员15000人

石油工业埃克森—美孚裁员16000人

电器行业惠而浦裁员6000人

金融业摩根—大通裁员5000人”

(《钱江晚报》2001年7月月23日第29版)。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统计,在这场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工人已上升到816万人。(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3]企业增加投资需要有大量盈利为基础。如果说这次美国的衰退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温和的,则企业年度利润下降的幅度是30年代大萧条后所未见。在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利润年增长率一般都达两位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年公司税后利润下降了15.9%,与2000年的增长9.7%构成了鲜明对照,也是1982年以来公司税后利润首次出现全年下降。《财富》杂志在公布美国500家大公司最新排名时说,500家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仅为2060亿美元,比2000年猛跌了53%,而标准—普尔指数500家公司的利润减幅为50%。2001年全年,除了第一季度美国的企业固定投资略有增长外,其他3个季度均告下跌。2001年第四季度虽然是美国经济全年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但也是美国公司盈利和投资降幅最大的一个季度,其中企业投资大跌了11.4%,公司的税后利润则下跌了504亿美元,大大高于第三季度347亿美元的跌幅,比2000年同期猛跌了24.5%。今年以来利润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在此情况下,资本家们忙于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哪里还有钱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呢。为了应对公司利润普遍下降带来的困境,美国公司(资本)只能收缩规模、关闭工厂,继续裁员。据美国商业委员会最近的调查,56%受访的大公司表示要停止招收新职工或再裁减职工;53%表示计划削减资本支出。对于在职职工,公司大都停发奖金,冻结工资,或停止每年的加薪。自2001年3月衰退开始,美国已有170多万人失去了工作。(摘自新华社2002年4月3日电)。

[14]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5]《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第4版。

[16]《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第4版。

[17]在鼎盛时期,eBey的市值高达160亿美元,而其风险投资者BenchmarkCapital从投资中赚到了40亿美元(《财富》2003年2月第五十期)。

[18]这些人热衷于论证各种经济政策,热衷于流行的却最庸俗的新名词,却没有什么认真的科学的研究,为出书为成名随意使用时髦的新概念,把注意力全放在对现象描述和政策论证上,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阐明现象的内在本质,满足于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19]“在教育上的这种时间和资金投资创造了被经济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的东西,该名词是系在教育或者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具有价值的知识的存量。这样,这些职业的高薪金的部分原因可以被看作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第1033-1034页)这种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为它的主人“获取”较高的收益和回报的论调,最清楚地体现了资本生产方式的神秘化。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象座山;西方经济学家的平庸,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

[20]摘自《求是》杂志2001年第6期。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影响对策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鉴于中国经济连续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持有巨额外汇储备以及金融系统相对封闭,似乎中国可与这场危机绝缘。但随着成千上万的工人因出口紧缩而失业,房市持续低迷且股市信心低落时,显然中国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也正遭受损害。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愈演愈烈,中国经济2008年第四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下降到6.8%,致使全年增长率降至9%,是7年来的最低点。

2008年的减速中止了连续五年的两位数增长率,国家统计局在公布经济增长数字的同时发表声明称:“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加深和蔓延,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仍在继续。”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概括地说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首先是不少投资机构,尤其是我国金融企业对美国投行的投资,随着投行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而蒙受损失;另外,一些走出去的企业与美国本土企业合资或合作因危机影响将导致一定的利润缩减。其次,华尔街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美国经济衰退,抑制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从而影响到中国的出口业增长。在我国传统的外向型经济地区广东和浙江等地,由于外需的萎缩,很多企业已经十分艰难,甚至有一些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

另一个层面的影响是隐性的,就是通过不断的经济传导来实现。比方,美国政府救市和即将可能发生的美国经济衰退,将成为美元贬值的动因。汇率的变化不仅削弱我国外向型企业出口利润的增长,增加出口成本,而且会直接导致汇兑损失。在我国长期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推动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后两个动力都会因华尔街金融危机的传导而受到挤压。

二、我国应对经济危机的策略

1.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实体经济是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则是指市场经济中在信用制度和资本证券化基础上产生的虚拟资本的活动。实体经济是经济活动的基础,虚拟经济是在经济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在实体经济基础上产生的经济形式,其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则会产生经济泡沫,造成经济虚假繁荣,严重时会导致经济大起大落甚至危机。因此,要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并根据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积极发展虚拟经济,使二者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而不能相互脱节。

2.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金融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要求金融不断创新,以支持整体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包括金融产品创新、金融组织创新、金融体系创新、金融秩序创新、金融制度创新等。但必须明确,创新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金融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同任何创新都有风险一样,金融创新也会有风险。而且,由于金融具有特殊的运作规律,金融创新的风险往往更具严重性。所以,必须处理好金融创新与金融风险防范的关系,在推进金融创新的同时要预见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并建立健全监管和防范机制。为促进经济发展,无疑要致力于金融创新,但同时一定要加强金融监管,努力保证金融安全。

3.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市场经济自发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但必须明确,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它存在缺陷和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主体分散决策,难以自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难以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会导致而不能解决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公共物品受损等外部不经济问题。因此,现代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把二者内在地、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应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进行科学的政府宏观调控。

4.应正确认识、妥善处理金融自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联系加强,开放成为世界潮流,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可能完全置身于世界金融体系之外。开放有利于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借鉴别国经验加快本国发展。开放不仅是一般的经济开放,金融也要对外开放。但是,世界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是充满风险的,别国发生的金融危机有可能通过开放的途径传递到国内,国际投机资本也可能对国内经济造成冲击,严重时甚至会引发国内金融危机。此外,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开放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会造成本国利益的损失。所以,在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一定要增强金融发展的独立自主和风险防范意识,把对外开放与金融自主结合起来。坚持自主是基础,要在自主的基础上利用对外开放的机遇,趋利避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应与国内市场的发育程度和政府的监管能力相匹配。

参考文献:

[1]欧文·B·塔克李明志等译:今日宏观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平质效与GDP;公平因素;投资置业系数CIP=(0,4);宏调可从楼价入手;经济危机根源及六个阶段;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一、论题视野及人类活动关键

人类基本活动的范畴主要是生产实践与教研实验,尤其是人与人的交往及其关系处理。办学以提高人类科技文化修养,普及生产生活和科研知识,培养经济建设人才;搞研究以发现发明完善发展科技生产力(方法论),创新调整丰富人类知识库(世界观)。推敲这些活动引发的社会矛盾经济问题,可将视野缩小到活动的关键上,即应用科技生产力,实现公平、质效、GDP三者间协调进展。其中科技生产力包括管理法与生产力,人文社科武装管理法,自然科技装备生产力。

二、公平、质效与GDP的平衡及本质对象

当锁定了人类基本活动的关键,就找到宏调本质的对象。因宏调的目标为:调整公平、质效、GDP比例关系,基于高超消费使产、消平稳运行。公平、质效、GDP三者关系中,公平最为重要,从公平目标中可发现宏调的本质对象: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公平、质效与GDP三者间平衡的自然后果为: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多(GDP)快好(质效环保)省(节约资源能源)建设和谐社会。

三、经济危机根源

1.何谓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包括金融危机和产消平衡危机,前者是虚拟危机后者是实物危机。金融危机是货币债权债务不能平衡正常(按契约)运转,使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陷入萧条或困境乃至债权人破产,进而牵连到生产市场与安居乐业,表现为生产过剩,劳动者失业,公司倒闭企业破产。产消不平衡危机是产消结构不平衡的生产过剩危机和通胀,导致生产不能稳定发展,人们不能安居乐业,生活陷入困境。

2.不公平是引发经济危机的根源

经济危机的本质原因是贫富悬殊和信誉危机,前者是不公平分配后者是不公平交易;主观原因是没有成熟的经济控制论和管理自动化知识与技术,完全由人来盲目治理社会;客观原因是出于个人利益操控经济活动的有序性和社会经济活动的测不准。

3.经济危机形成过程分为六个阶段

①危机潜伏期:违规或合法地圈地垄断资源、剥削洗钱、借贷拖欠。其中占有者轰轰烈烈搞项目办实业,被占有者成为浩浩荡荡的打工队伍。一派繁荣景象。②贫富悬殊期:潜伏期间已发生了严重不公平的原始分配,在此基础上,穷者更穷富者更富。主要是货币化GDP数值飚升,掌握权力、财力和武力资源的人群拿走GDP的绝大多数,在证券、房地产、外汇市场和企业改制中,一夜暴富的神话天天有。还有相当部分GDP在WTO协议下的全球经济战争中,被经济列强掠走。广大劳动群众能拿到的GDP份额只能勉强维持生计。③金融危机期:不仅贫富二大群体利益根本对立,在大财团之间因融资借贷、不抵押贷款(如全社会性政策房贷)出现偿还能力不足或信誉危机时,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纷纷陷入困境乃至债权人企业倒闭。④消费萎缩期:从贫富悬殊来说,穷人为衣食患忧,穷人再多,节衣缩食的消费无疑有限;富人资源太多,住行消费一旦饱和,就无法开启更大的消费,要么是积压再积压,要么是生产再生产。从金融企业和信誉危机来说,银行证券业白领失业,债权人经营不善者变穷人,进一步加剧消费不足。⑤生产萎缩期:消费不足引发产消结构失衡,企业订单下滑,工厂开工不足,工人失业规模化。更为可怕的是,金融危机使生产企业资金供应链断裂,各种债权债务不能按正常理清、兑现,使实业危机进一步恶化。⑥民不聊生期: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人不能尽其才物不能尽其用,生产市场、消费市场和金融市场不能互动联转,节衣缩食住行降级,有露宿乞讨人出现。

四、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的机制

不公平是产生经济危机的直接祸根。不公平的主要表现在分配配置不合理,公平交易制度存在缺陷,有剥削、盗骗和信誉危机存在。因而不公平主要集中在三大差距和市场交易平等、资源控制的不公平不公开不公正上,其中工农城乡利益差距的长期存在是经济危机潜在的基础因素,以致中国经济发展依靠外贸、公共基础建设和富人的住行消费实现,也是劳动人民为洋人打工、帮官商达贵致富、无私奉献社会的经济活动。

1.消除不公平的自然机制

围绕宏调的目标和本质对象,消除不公平的关键原理可作三点解:①在落实公平、质效和GDP关系中,提出以土地为切入点,平衡城乡工农利益,抑制贫富差距②在技术上,发现建立投资置业系数CIP;③在衣食住行中抓住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中的大头:住带行。从这三点可以看出,宏调可从土地切入通过调节CIP调控楼价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平衡利益就是使工资和土地收益相当,并随GDP增长而增长;调节CIP就是政府从房地产收益中保证一部分作征地补偿,提取一部分土地差价用于发放岗位工资。

建国以来,贫富悬殊主要体现在工农城乡差距上,也就是体现在土地上。出于天然原因,市民以岗位为生而农民靠土地谋生,岗位工资与征地补偿的平衡就体现在地价上。政府作为土地所有权人,可按全社会居民年均收入调控房地产均价。随着GDP增长,工资必然增长,否则就会被基于武力的权力财力剥削者拿走。工资增长基于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平衡来实现。调高地价可牵引工资增长,这主要调CIP。CIP公式中交易面积A表明,土地及其建筑面积是CIP的主变量。楼价调控公式的重要功能是平衡城镇居民岗位工资与乡村农民土地收益间关系。这里,工资分为最低工资、岗位工资和技术工资。其中岗位工资是就业时才能发生的社会分工工资。

CIP基理是购买力价。市场价是以造价为基础的销售价。成交价通常为市场价,上限由富有群体购买力决定而下限由价值支持。房产之成本价由土地增值和造价构成;均价与全社会居民月均工资相关,因土地增值保值而始终为工资3倍左右,准确点说均价由全社会平均购买力决定。均价与造价之差等于土地增值。所以,均价、成本价和成交价因政府调控土地增值费往往高于房屋造价,从而不能以房屋造价分析楼市价格的高低。楼价调控公式的本质在于房屋均价依据购买力确定而高于房屋造价,这高出部分就是平衡岗位工资与土地价关系的幅度。将土地增值加入建房成本而形成的均价仍然符合市场价随成本价波动的规律。依照这个公式政府就可对楼价作出数量化调控和趋势测算,扭转以往主观调控或任由市场炒作而失控的茫然局面。转2.房地产价格理论新说

楼价构成因素有三:一是成本;二是GDP增长幅度;三是市场炒作。成本关键是土地价和土地增值状况,由人口增长、GDP增长状况和政府政策行为、市场供求决定,而地面上的房屋造价随经济发展所占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少;GDP增长由科技生产力水平和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决定,反映居民存款和工资等收入;市场炒作由开发商、官商合谋发动和购买心理形成。政策包括最低工资和低保金额的计算设置、工资级差规定、财税水平、银行利率和贷款政策、贫富差距抑制办法……。撇开对成本和市场炒作的专项分析,而是将它们(楼价构成因素)纳入投资置业系数中,则平均楼价只与GDP即人均月工资挂钩。

3.楼价的精算公式与速算公式

CIP和人均月收入是理论测算楼价的二个因素,房租水平是反映房地产供求状况的市价因素。据《试建立楼价调控公式》[1]一文,CIP=(0,4);BP=24yWa×(1-R)÷A÷ζ,式中R为恩格尔系数。

设商业银行贷款月利率r,房屋租金Br,则每平方米房屋月租Br=BP×r

由于3在CIP=(0,4)内,不妨取CIP=3,则BP=3×Wa。

五、如下五个方面可为消除经济危机基本上奠定基础

第一,从平衡工农利益抑制城乡差距机理切入发现CIP=(0,4]。

第二,基于平衡以土地为生的农民和以岗位为生的工人利益关系的楼价调控公式表明,楼价趋势可以测算应当调控,衣食住行中的住宅关系到民生大计不能完全市场化,从而为政府从楼价入手调控整个宏观经济提出了原理依据和测算技术。

第三,CIP=(0,4)的发现证明国际上流行楼价为工资三倍的经验公式是有道理的。由CIP建立的楼价调控公式揭示了近年楼价飙升同GDP十多年高速增长累积相关,万元楼价由垄断炒作形成。各地楼价是否合理,由当地居民人平工资乘以3就可大体判断出。BP=CIP×Wa正是判定楼价趋势的原理公式。

第四,从楼价调控公式的推导和作用中可知,投资置业系数CIP比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恩格尔系数(EngelCoefficien)更为科学实用。因为CIP是自然常数,反映了调控基理,而后二者是统计学概念。

第五,本论课视觉范围大目标更大,面向人类基本经济生活,力图消除人类经济危机。

六、宏调从CIP入手可消除经济危机

1.宏观调控可从调控楼价出发

衣食温饱解决后,住行小康就是经济建设面临的问题。住与房地产相关,行与汽车和路桥建设相关,再点缀于广场、花园和场馆建设就成了造城运动。造城运动中唯有楼市是人人都得参与而不能回避的,故房地产问题是牵一而动全社会的热点难点,是经济发展的龙头。作为龙头,楼价趋势无疑是牵涉小康目标和GDP稳步增长的关键,因而宏调一定意义上是调控房地产均价。楼价调控公式包涵着宏观调控的方方面面,目标是刺激消费实现高超消费。大力发展经济,实现高且超前的消费,恢复绿色GDP、劳动者工资和农民收入、楼价为龙头的物价间的自然平衡关系并使之协调发展应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方向。

2.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共存局面

无疑,楼价只有低开高走在稳定中渐升才是符合置业增值与住房消费水平提升之双赢经济律的。但应用BP=3×Wa综合测算认为,2007年佛山一手楼均价应在每平方5000元左右,万元楼价是垄断炒作的结果,有回调的可能。总之,现在都说房价高的原因在于贫富差距过大。

在公平、质效、GDP三者间,政府要维护楼价同GDP同步增长,就必须从缩小贫富差距着手立法调整分配制度、法办洗钱,切实提高劳动者工资和农民福利;同时要狠抓节能降耗,监督食品安全和环保绿化,调整产、消结构,提高社会效益。特别要建设金融安全机制,确保债权债务运行处于良性循环。从房地产调控出发,设计好公平、质效、GDP协调发展方案,包括农产品物价政策和定价体系,创建经管自动化技术。设计目标是消除经济危机。

不公平是经济危机的直接根源表明,在公平、质效与GDP中,我们应重点抑制贫富悬殊,铲除金融信誉危机的土壤,关注产品质量、环境建设和社会效益。这些方面搞好了,GDP具自发展性。作为配套机制工程,要实行按才能分配责权利,使人尽其才而后物尽其用;在分配上实行所有权使用权适当分离与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对内实行抓消费促生产主张高且超前的消费,对外防止经济侵略,在股市楼市实行随GDP增长稳步缓行小幅波动的策略。

七、消除经济危机的系统工程

消除经济危机除了从土地切入平衡工农城乡利益,即从CIP或从调控楼价入手外,还要针对经济危机形成的六个阶段建设消除危机的系统工程配套工程。

1.消除金融危机与产消实业危机并举。

通过所有权与使用权的适当分离原则,扶助有潜力或新组建与救市(场经济)关系密切的公司。当前,国家可启动一些力量抄底股市等估值过低的市场,储备一些低价国外资源,结合基础工程投资扶持金融企业与大型企业,在注重质效的基础上保持GDP水平。

2.狠抓公平建设和谐社会

加重公有经济比重,从楼市入手通过CIP调节缩小工农城乡差距,实行按需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打击剥削洗钱犯罪,没收不明财产用于调高最低工资、低保、社保和医保等。

3.抓消费促生产实行高超消费

首先,提高全社会工资,以计划消费指导人民消费分配掉积压产品,给人民配股(票)配(社会保)险,减免学费或加重助学奖学,普及医保,……。其次,实行高消费超前消费,即略高于生产力水平消费,消费掉滞销产品,以及分期借贷消费和先消费后劳动方式。第三,对企业实行扶减免税费,有选择性降低利息提高放贷额度……。

4.处理好公平、质效和GDP的比例关系,在抓消费促生产中调整好产业结构和产消结构。

5.加强农林牧副渔投入,确保衣食安全;增加基础建设投入稳定房地产市场,保障住行水平。

6.创立自己的经管理论,建立自己的科学法规制度,完善发挥政经结合的特色经济体系,严密监控境外游资,使国民经济运行平衡、小幅波动、缓慢爬升,提高劳动者工薪降低高产品利润,继续以物美价廉抢占国际市场。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态危机;欲望;科技理性;和谐生态观

在人类发展史上,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出现,人类将自身设定为主体的同时自然界的存在成为“他者”,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使得作为主体的人对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过度盘剥和压榨,导致了生态危机的产生。从根源上探究,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是这一问题的逻辑起点。因此,探究生态危机的根源,需要将人类的财富欲望纳入历史通道进行反思。财富欲望的张力随着世俗社会商业精神的发育而开启,在利润最大化的指引下,欲望聚焦于可以带来财富的自然界。发达的科技是对自然界进行深度开发的关键力量,技术在人类财富欲望的驱使下,“促逼”着自然界,使其被过度开发而遭到破坏,深层次里破坏着“人—自然命运共同体”。

一、生态危机产生的根源: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

现代社会是以资本为轴心的经济社会。在马克思看来,资本的存在在于价值增值,“既然它生出剩余价值的运动就是它自身的运动,它的增值也就是自行增值。它所以获得创造价值的奇能,是因为它是价值。它会产仔,或者说,它至少会生金蛋。”[1]因此资本家的目的不是获得使用价值,“他的目的也不是取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和货币储藏者所共有的。”[2]这种财富欲望具有一种扩张自身的内在张力。“就欲望概念自身的意义定位,它乃是指社会的人基于一定的需要而产生对一定的物质或精神事物的渴求。是人的有意识的并指向清晰的目的的行动倾向,也可以说是趋向于一定的目的的意向。”[3]人类欲望的闸门被打开以后,欲望的张力使得人类对货币、资本的追求日益强烈。货币是天生的平等派,但是当货币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这导致了货币持有者与无产者之间的极大的不平等。货币持有者极力将货币继续投入再生产过程中,以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无产者则对货币持有者掌握的生产资料日益依赖,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剩余价值的工具。货币持有者日益成为劳动者、生产资料的主宰者,货币力量由此转化为能够在生产过程中带来增殖的资本力量。资本的扩张逻辑不断生产出剩余价值并将其投入扩大再生产。“资本扩张过程是资本向自然界的扩张,向自然资源的扩张。资本自诞生以来进行的数百年的扩张过程,就是将从地表到地下,从表层到深层的自然资源不断货币化、资本化,吸收到不断运转的资本机器内部的过程,也即吞噬自然资源的过程。”[4]因此,资本的扩张必然以消耗自然界,对自然界无休止的掠夺为前提。“作为一种生产要素的资本”[5]的原初形式是自然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关系的资本”[6]需要支配和使用自然资源,才能表现为资本的现实存在。马克思指出,“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7]因而“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8]世界上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被纳入经济系统中,纳入资本扩张的逻辑体系中,由此进一步刺激着人类追求资本扩张的欲望。人类不断开拓着尚未被资本化的资源,资本追求扩张的本性具有使这些资源进入扩张体系中的魔力。尚未被资本化的资源在人类欲望的驱动下与货币相结合,进入生产领域中,便被赋予了人的主观意志,被资本化后便获得了不可遏制的扩张本能。我们亟需对人类疯狂行为背后的原因进行深层次追问。人类企图将一切资源都资本化,纳入资本扩张的逻辑体系,刺激着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欲望,有各种痛苦甚至死亡本身作为它的武器,支配了劳动,鼓起了勇气,激发了远见,使人类的一切能力日益发达。每一种欲望获得满足时的享受或愉快,对于那些克服了障碍和完成了自然的计划的人,是一种无穷尽的报酬的源泉。”[9]追求财富的欲望是资本扩张的推动力。人类把劳动价值注入到自然资源中时,资源被资本化了,人类追求财富的欲望这种心理因素就通过物质得以显现出来。这种获得物质资源的力量承载着人类追求资本扩张的意志,使得人类进入了疯狂追求物质力量———资源。当人类对尚未资本化的资源进行开发,要投入大量的资本预付金,因此必须获得利润,否则就将血本无归,因此人类陷入资本逻辑体系的深度座架中。欲望推动着人类的行为动机,人类的行为由于这一欲望的满足而终止。这一欲望的满足又激发了新的欲望的产生,一种物欲造波着另一种物欲,由此导致欲望动力机的马达强劲,不断刺激着人类追求资本扩张的触角。亚当•斯密指出:“每一个人对于事物的欲望都要受人胃的有限容量的限制,但对于住宅、衣服、车马、家具等舒适品和装饰品方面的欲望似乎是没有限制和确定界限的。”[10]满足这类没有限制的欲望的资本扩张也就处于无止境状态。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也深刻指出了,这种资本扩张的欲望逻辑,“物品都彻底地与某种明确的需求或功能失去了联系。确切地说这是因为它们对应的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东西———可以是社会逻辑,也可以是欲望逻辑———那些逻辑把它们当成了既无意识且变幻莫测的含义范畴。”[11]这是深度资本扩张的欲望带来的消费社会的图景。尚未开发的资源被资本化后获得了一种价值通约的社会性,这种经济性符号通兑着对象化世界的一切存在。价值通约有着一种将五彩斑斓的生活世界量化的神奇魔力,通过货币把异质性的社会变成一种可量度、可计算、可兑换的存在,使得人类的生活世界被货币和资本的增殖体系宰制。人类在这个体系下追求资本的不断扩张,并在资本力量的驱动下研发出越来越多的高尖端的先进科技,进一步武装着人类进行资本扩张的欲望。人类的资本扩张欲望在吞噬着自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当愈来愈多的自然资源消耗在资本体系中时,资源的可再生能力也在不断衰减,最终导致资源枯竭、环境破坏。“资本主义经济把追求利润增长作为首要目的,所以不惜任何代价追求经济增长,包括剥削和牺牲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种迅猛增长通常意味着迅速消耗能源和材料,同时向环境倾倒越来越多废物,导致环境急剧恶化。”[12]人类破坏着与自己的身体发肤密切相关的自然机体而不自知。资本扩张欲望无资源可寻而无法得到满足时,或许人类真的会将触角伸向到地球之外的“潘朵拉星球”,将世代诗意的栖居破坏,人类被疯狂追求资本扩张的魔咒附身。

二、科技理性与生态危机的勾连

发达的科学技术对生态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给人类带来快捷、便利、现代化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资源破坏与生态危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主体地位得到确证的同时,人类对科技的依赖性愈加强烈,对科技的盲目乐观的态度实际上带来的是人的主体地位的缺失,人类的深度异化并日益成为机器的奴仆。因此,可以说“科学进展是一种悲喜交加的福音。”[13]科技理性是导致生态危机的技术力量。在古希腊和中国的先秦时期,将对德性的追求视为“至善”,柏拉图、老子等哲学家都提出技术是“奇技淫巧”会败坏人的心智,反对技术的应用。近代以来,随着“科技乐观主义鼻祖”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科学知识获得了存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并迅速发展为人类战胜自然的武器。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进一步确立了人的存在,自然在这种反思哲学中成为人的“思中之物”,因此“征服自然意味着,自然是敌人,是一种被规约到秩序上去的混沌;一切好的东西都被归为人的劳动而非自然的馈赠,自然只不过是提供了毫无价值的物质材料。”[14]人的主体地位的确证使得自然越来越被沦为人类征服的对象。科技理性由探究真理的本体论变成一种实证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手段追求对自然的深度开发,以达到人类自身的财富欲望,将自然定义为为人的利益而服务的存在。在挖掘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利益驱使下,使科技理性日益排除了人类的价值判断,如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等。科技的发展使科学的理念成为现实,带来便捷与舒适的同时,也越来越抛弃了对人文意义的追求。科技的发展不断助推着人类财富欲望的扩张,也使人类面临越来越多的生存困境与自然困境。比如,农药、化肥、催熟剂等化学药剂的超标使用,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却破坏了土壤,同时产出的作物含有未完全降解的药物残留,直接危害人类自身。人类开始意识到科技理性所导致的人的发展悖论。人类开始将科技理性作为批判与讨伐的对象加以审视。首先对科技理性提出批判的是卢梭,他认为科学每往前推进一步,人就随之往后堕落一尺,因此他将科学定义为人类的祸患和敌人。在《论科学与艺术》中,他指出:“科学的创造神是一个与人类安宁为敌的神。”[15]胡塞尔也强调“科学观念被实证地简化为纯粹事实的科学。科学的‘危机’表现为科学丧失生活意义。”[16]科学家在实验室里丧失了主观性,拼命追求物的逻辑而缺失了对人自身的思考,只追求动力因,不断求解着X而忽视了科技对人类应用领域的后果。实证科学导致了现代人漫不经心地丢掉了那些对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的思考,使人类陷于不幸的困境。贝尔纳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中指出:“把科学应用于实际所创造出来的武器使战争变得更为迫近而可怕,使个人的安全几乎降低到毫无保障的程度……不可否认,假如不是由于科学,这些祸害不至于象现在这个样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科学对文明的价值一直受到了怀疑,至今仍然如此。”[17]因此,科学必须接受审查。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作为人类征服世界的工具,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促逼”着自然界,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与此同时,人类自身也成为被“促逼”的对象。对自然和对人类自身的“促逼”达到了“座架”,“座架占统治地位之处,便有最高意义上的危险。”[18]法兰克福学派的霍克海默和阿尔多诺认为,工具的价值在于它被主体运用在实现主体目的时的作用,工具理性遵循一种效用逻辑。科学技术在工具理性的效用逻辑下发展起来并成为对人类而言行之有效的工具。马尔库塞延续了对科学技术批判的思路,认为科学技术在发展的过程中缺失了对事物的人文意义的考量,只追求技术手段的实用性而缺乏目的性的考察,科学发展成为一种奴役人类的异化形态,社会发展成为一种人性扭曲的病态社会,导致全面的奴役和人的尊严的丧失。以科学技术为载体的高度发达的工具理性剪断了人与自然的脐带关系,同时工具理性的体制化运转也侵占着人类的生活世界,导致人与人之间被各自分离的意见的机械组合的量化计算所代替。工具理性企图以对世界的操纵为目标,在影片的情节推进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工具理性实质上是科技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异化现象,工具的发展正从带给人类的裨益走向反面,越来越缺失对人类自身的存在论境域的思考,成为危害自然生态环境和人自身发展的“罪恶之源”。科学技术强大的工具性和功能给人类带来的便捷与舒适是不容质疑的,但是科学的发展和运用离不开人类的导控。人类之所与陷于工具理性的崇拜中不能自拔,源于人类自身价值理性的畸形、正确价值观的缺失。科学技术从属于资本的逻辑体系时,逐利的秉性操控着科技,疯狂的资本扩张欲望带来科技的飞速发展,这种科技的发展当然是一种人类仅仅为满足自身利益的异化的发展状态。这种异化状态可以深层次追溯到主体性哲学的痼疾,人类从原始的自然神教的神秘、蒙昧中走出来,发现了自身的主体性力量,“人是万物的尺度”“我思故我在”“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无与伦比的彰显。然而人类在将自身设定为主体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其他的存在对人类来说都是“他者”(Theothers),这就导致了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分立。人类在自然科学与工业革命的迅猛发展中感到欢欣鼓舞,主体性力量达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盲目自信,科技与工业在主体性力量下发展日益迅速,提高了生产效率,带来了物质生活的日益丰盈。但是人类却沉迷于机器与技术的世界中,技术越来越高端、机器越来越精密,人类对工具理性越来越着迷,将人之外的一切存在都视为客体和“他者”,工具在缺乏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考量之下畸形发展,由此破坏着与人类发展休戚相关的自然界机体。

三、基于对象性关系的和谐生态观

人类的财富欲望在科学技术的助推下不断扩张,最终带来了生产危机。那么能否像一些学者所提出的那样,消灭资本也就消灭了人类的财富欲望,生态危机就能迎刃而解了呢?马克思指出,“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相信必须停留在那种完全的空虚化中,也是可笑的”[19],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资本,只有通过资本才能创造出资产阶级这一最发达和最多样的生产组织。资本作为人类剩余劳动的结晶,本无善恶是非可言,其性质主要取决于它运用于何种生产关系之下以及人类运用资本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对资本扩张的考察也就是对人自身的反省。人类在世界资本化的浪潮中,可以寻找到一个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距离。马克思指出,“人们需要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合适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交换。”[20]人类生活于自然界中,自然界是人类无机的身体,人与自然不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生态伦理学基于旧唯物主义的理论,将人与自然主客二分,从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出发,强调人类自身的主置和中心地位,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将只对人类有意义的伦理观、价值观赋予自然,自然就沦为了人类利用征服和掠夺的对象。人类的主体地位导致人类为了自身利益始终将与自身生存休戚相关的自然视作“他者”,自然成为满足人类利益的奴隶。人类无限膨胀的欲望导致对自然的无限制开发掠夺,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生态伦理学把自然当作在人之外的孤立存在客观事物而不是与人产生内在联系的人类学自然界。自然界的存在对人类的意义在于给人类提供资源,将自己视为主体的人类竭尽所能去掠夺自然,以满足自身的需求与欲望。埃里希•弗罗姆指出“我们奴役自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来改造自然,结果是自然界越来越多地遭到破坏。想要征服自然界的欲望和我们对它的敌视态度使我们人类变得盲目起来,我们看不到这样一个事实,即自然界的财富是有限的,终有枯竭的一天,人对自然界的这种掠夺欲望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21]人类错误的生态观导致无节制地从自然界获取资源而忘记了自然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的对象性关系。人类在资本的驱动下疯狂破坏自然界的可再生能力的同时也是在破坏着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即人类在进行着自我毁灭。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不是单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的生态伦理学,同样也不能简单地回溯到“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认为“自然物的多样性具有它自身的内在价值”[22],所有自然物因为自身固有的内在价值应当得到保护,而不是为了人类的利益而受到保护。福斯特深刻地指出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仅仅是对诸如人类征服自然和自然崇拜之间的对立这样古老的二元论的重新阐述。”[23]“这里永远存在的二元论观念往往妨碍了知识和有意义的实践的真正发展。实际上,这种观念中所体现出来的二分法往往使‘人类与自然相对立’的观念长期存在。”[24]福斯特指出了根植于人与自然二分法的生态学理论导致的生态学困境。人类错误地将自然视为外在于人的独立存在物,这种自然被误以为是外在的,其存在的全部意义只在于给人类提供资源;也正是错误地将人与自然分割,以自然界自身的价值为中心,导致“唯自然至上”的“生态中心主义”。幸运的是,人类已经意识到上述两种基于人与自然主客二分的不正确的生态观的问题所在,并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为建构和谐生态观而努力,和谐的生态有赖于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马克思将自然划分为第一自然即“自在自然”与第二自然即“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自在自然“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26]“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27],即不存在脱离自然界这一对象的孤立的人也不存在不以人为对象的孤立的自然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28]事实上,现实的、有意义的自然是对象性存在的人化自然,不存在独立于自然界的孤立的人同样也不存在不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界。对象性关系意味着“别人就是我的‘你’……就是我的另一个‘我’,就成为我的对象的人,就是我的坦白的内隐,就是自己看到自己的那个眼睛。只有在别人身上,我才具有对类的意识。”[29]“也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它的存在。”[30]这就意味着人与自然是作为对象性关系而存在的并通过对象性活动而相互内在联系。这种对象性活动即人的实践活动。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改造自然界,使自然界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31]通过实践活动建构“人—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生态观,人在与自然的内在联系随着实践活动而不断深化,自然成为人的“无机身体”。通过实践活动人类建构起与自然的生理性、理智性、情感性以及道德性的内在联系,使自然并不是外在于人的自我存在物,人亦是如此,因此要立足于对象性关系以及实践活动来研究人与自然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这种“命运共同体”不能屈从于资本力量和人类的财富欲望,不能被科技理性所左右,不能“唯自然至上”,也不能以牺牲自然为代价换取人类生产力的发展,相反人的财富欲望应该服从“人—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生态观,科学技术的进步应立足于“人—自然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生态观。这才是满足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正确的生态观。

作者:郑柏茹 单位:上海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0、179.

[3][9]张雄:市场经济中的非理性世界[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96、103.

[4]鲁品越:资本逻辑与当代现实[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11.

[5][6]伊特韦尔、米尔盖特、纽曼: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1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356、362.

[7][26][27][28][30][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23、220、210、211、187、162-163.

[8][2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22、928.

[10]亚当•斯密:国富论(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58.

[11]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1.

[12]福斯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3.

[13]波普尔:科学革命的理性[J].世界科学,1979(8).

[14]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现代性基本读本(上)[C].汪民安,陈永国,张云鹏主编,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161.

[15]卢梭:论科学与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6.

[16]胡塞尔: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6.

[17]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33.

[18]海德格尔选集(下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6:946.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21]埃里希•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0.

[22]ArneNaess,IdentificationasASourceofDeepEcologicalAtti-tudes[J].RadicalEnvironmentalism,PhilosophyandTactices,EditedbyPeterC.list,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93:25.

[23][24]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1.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影响;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金融业迅速得到发展,它在经济中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然而,伴随着金融业高速发展而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也引起人们日益密切的关注。2007年由美国房价下跌导致的次贷危机,让美国经济遭受衰退危险,特别是2008年9月雷曼兄弟公司陷入严重财务危机,并宣布申请破产保护后,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全球经济急剧萎缩。

基于此,本文在注重可行性和操作性的指导思想下,收集国内外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告,查阅我国现行的金融危机管理的主要著作,并通过各类专业杂志及相关网站获取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和研究结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目前在金融危机防范上的问题和国际上金融危机防范经验,提出中国金融危机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FinancialCrises)最简单的定义是指突发的、覆盖几乎全部金融领域的金融状况恶化。金融危机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金融危机具有三层含义:①金融危机是金融状况的恶化;②这种恶化涵盖了全部或大部分金融领域;③这种恶化具有突发性质,是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总结起来,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主要有以下影响:

1.影响我国的外贸出口

我国的对外贸易最近几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但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已经出现衰退,中国的出口商品竞争力较大幅度地减弱,对外经贸形势面临严峻挑战。导致我国外贸出口衰退的原因之一是由于中国与东南亚地区各国出口商品结构颇为雷同,出口市场结构也非常相似,竞争性大于互补性。产品种类均主要是电子、化纤、服装、玩具、鞋类等劳动密集性产品,市场也均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地,因此,东南亚金融危机将削弱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由于中国进出口总额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比重近1/4,尤其是出口已成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一个重要“边际因素”,因此,贸易顺差减少,对我国经济影响巨大。同时,由于我国的出口中一半以上属于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国民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达到较高水平,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己开始产生较大直接影响,因此,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日益增加。

2.影响我国企业引进外资

此次金融危机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和企业投资产生了普遍影响。部分投资者缺乏投资信心,致使引进资金、技术等借助外力的发展受到限制和影响,招商引资难度加大,项目引进势头减弱。出于对未来宏观经济走势的担忧,部分生产企业对国际经济走势难以预料把握,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经济增长放缓及企业投资削减会逐渐凸显,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未来工业引进外资增资扩能。

二、对中国防范金融危机的政策建议

1.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一国汇率制度的选择应该顺应不同时期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金融制度的特征而适时主动调整。中国渐进主义的改革路径,决定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也必然是渐进型的。目前人民币汇率还不适合完全自由浮动,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要继续深化和推进,进一步健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步扩大汇率弹性区间,以增强汇率对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能力,发挥汇率作为金融危机缓冲器的作用。汇率双向波动也有利于提高市场参与者防范风险的能力,并抑制短期资本的流入。同时,保持适度的外汇市场干预。货币当局应动态和准确地把握市场汇率相对于均衡水平的状况,遵从汇率目标区调控原则,采取“目标区内相机干预”和“边界干预”相结合的方式,逐渐扩大目标区宽度,保持渐进性与合理性,避免超调现象发生,使汇率水平能在自由浮动的情况下保持一定稳定的水平。

2.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

资本自由流动这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包藏着巨大风险。发达国家的资本自由流动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监管水平相适应的。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项目对外开放要慎之又慎,如果在条件不具备或者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实行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当国际游资流入时,运用不当将使本国经济陷入困难,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引起大量资金外流,本国将面临对外支付的困难。我国汇率弹性增大后,资本项目实行自由兑换应逐步推进,慎之又慎,待条件比较充分时再实现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对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和随后可能发生的流向逆转保持高度警惕。首先要夯实市场基础和完善市场规范,同时在开放中的动态博弈中逐步提高金融监管水平,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实现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的调整,从而更加安全地融入全球资本市场。

3.尽快建立充分成熟的国内资本市场

目前,大量流入的外商直接投资和数据巨大的外债,已对人民币形成压力。如果要避免因为过分依赖外商投资带来的潜在风险,中国就必须尽全力发展自己的资金市场。只有国内资本市场越活跃,中国对外资的依赖程度才会越低。因此,我们应该加快发展新的融资市场的步伐。在发展国内融资市场的过程中,特别应重视证券、债券和保险市场的发展,使它们成为中国国内基金的一个稳定来源的重要补充,特别是保证耗资巨大的基本建设项目的资金来源,减少对外国资本尤其是对短期外国资本的过分依赖。当然,目前的国内资本市场还不十分成熟,要建立充分完整的、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规则,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扩大市场流通总规模,提高市场内在价值;提高市场透明度、全面公布信息,以帮助投资者对金融风险做出正确评估,提高投资者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4.对外开放要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对外国开放资本市场要慎之又慎

泰国政府在1992年取消了过去几十年所采取的保护本国资本高达市场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一下子全面向外资开放国内市场。但同时国内金融政策却没有相应配套改革,继续维持原先泰株同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政策。由此造成自由开放的国内资本市场与不自由的外汇管制混为一体,助长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使全球都明白了一个道理,能否经受大量的国际资本流动的冲击,关键看经济是否健全,企业制度是否健全,金融制度是否稳定,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监管能力。有的国家能免受危机影响,就是这个原因。对于中国来说,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加快改革。但在加快改革步伐的同时,一定要保持对外开放与国内改革协调配套,特别是在对外开放资本市场的过程中更要慎之又慎。只有在已经具备开放资本市场的条件,包括已经建立有效的金融政策和相应的金融监管调控机制,建立了完整的法律基础,建立了一整套有效的宏观控制政策的情况下才能开放资本市场,决不能头脑发热,一哄而起。

5.坚持正确的利用外资政策,合理控制外债规模和外债结构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和最富活力的国家之一,也已连续数年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大量涌入的确弥补了国内资金缺口,也支持了重点项目或大型项目的建设。但与此同时,也对我国的外资和债务管理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课题。首先,我国必须将外债规模确定并维持在一个适度或合理的水平上,即借用外债既要考虑本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对外债偿付能力和消化吸收能力,不能盲目大量向外举债。此外,还必须对外债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比例进行合理配置,优化组合,特别是要合理安排短期债务和中长期债务的比例,以达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保证偿还的目的。最后,尽管中国外债规模一直控制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但应加快清理那些实际对外负债、又脱离政府监管的“隐性外债”,把“隐性外债”纳入外债监管范围之内,提高外债规范管理的有效性。超级秘书网

6.维持国际收支平衡,保持充足的外汇储备,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场国际收支危机和债务危机。片面追求高的经济增长率,进口需求超过出口能力,必然会导致国际收支出现逆差,使外汇储备减少,削弱了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贸总额连年增长,对外贸易已成为世界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在进行的外贸体制改革又为中国的对外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比如针对长期实行的贸易保护政策给工业带来不利于出口的倾向,我们已对进口许可证制度作了一定的调整。但是,无论我们怎么做,都必须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我们既不能为出口而牺牲进口,更不能为进口而牺牲出口。在大量吸引外资的现阶段,我们更应大力发展出口加工工业,并鼓励制成品尤其是工业制成口的出口,提高本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在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的同时,保持良好充足的外汇储备,以提高国家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1]Otzfeld,M.Thelogic0fcurrencycrisis[J].CahiersEconomiquesetMonetaires.1994,43:189-213.

[2]Krugman,P.Amodel0fbalance0fpayrmmtscrises[J].Journal0fMoney,Credit,andBanking,1979,(11):311-325.

[3]李恒阳等编.全球金融危机经典案例[M].长沙:中南工业大学出版社,1999

[4]石俊志著.金融危机生成机理与防范[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5](澳)罗伯特·希斯著,王成等译.危机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6]曹欢.建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有效机制探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3).

[7]李栋巍.金融危机的成因及预防措施[J].财税与会计,2003,(09).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6篇

经济危机中的投资哲学

中国人把知识当智慧,其实,知识是思维方法导致的结果,并非是智慧。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思维方法。也有人把思想当智慧,其实这种看法也不对,因为,思想也只是价值观念的集成,而发现价值观念的,还是思维方法。

中国的“易经”是一种思维方法,而且是一种高智慧的思维方法。我称这种思维方法叫“多元并列发散式系统闭环思维法”,而且是正反两个方向可以同步进行的思维方法。

阻碍人类进步的有两大因素,一是自私,二是智慧的盲区。所谓智慧的盲区,是指那些人类思维抵达不到的地方。自私是蒙住人类智慧的眼睛的一叶。开发发智慧就是开发思维能力。由此可知,人类智慧的盲区小一点,人类的智慧也就扩展一点。而缩小智慧的盲区的唯一途径,就是思维的扩展。

意识形态是什么?很多人做出了很多不着边际的解释。我个人认为,所谓意识形态就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支持的价值标准体系。不同的价值标准,是为不同的政治集团服务的,或基于一国之利益,或基于一个政治集团之利益。如果一个国家被另一个国家的价值判断标准所取代,这个国家就会为另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所努力。因此,一个国家保卫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和保卫国土一样重要,因为,价值判断体系的丢失,就意味着国土上的一切的丢失。

一个国家什么都可以挑战,唯独不允许挑战的是主体价值标准。因为,如果一个国家的主体价值标准一旦被解构,就意味着这个国家失去了价值目标整合能力和社会的价值秩序的失序。所以,主体价值标准是任何国家都必须强制性执行的标准。但是,这个主体价值标准,首先是这个国家民众认同并支持的,其强制性才具有国家意志的意义。

我在一些文章中一再说,投资是一种命运战略的哲学,当然,这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机制下的投资。而在社会主义制度机制下,投资则是一种动态均衡、动态制衡的机制哲学。命运战略的哲学使少数人富有,动态均衡、动态制衡的机制哲学使大众受惠。

中国主流精英反对经济学中的动态均衡、动态制衡的机制哲学,崇尚自由经济学说,有人说这是不同经济学思想的斗争。但是,思想的斗争往往基于利益的争夺。也就是说,自由经济学捍卫者,是为了捍卫精英、官僚、资本阶层永远占居利益的高端,保持社会财富更多的占有率,而反对者,往往是从捍卫民众利益出发,志在保持社会的动态和谐,良性发展。

动态均衡、动态制衡的机制哲学,是科学哲学,也就是说,通过量化动态均衡标准,形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动力机制。但是,命运战略哲学唯一目标为是更多的占有,而占有,只会导致占有率膨胀式涌堵,造成重大的社会灾难和经济灾难。

经济发展是个有限逐年递增,循环往复系统闭环的积累过程,也就是说,有一定的模式性,没有模式就没有循环往复了。也就是说,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共同点就是都在循环往复的闭环系统中逐年递增,其不同点是,前者在逐年递增的过程中,少数人占有率在逐年比重增加的同时,多数人的分享率却逐年递减。后者则相反,保持相动态对均衡是其经济发展的路径,造福于大多数人是其目的。

中国的投资者可以挣政策的钱,因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共有两条主线,一条是社会主义的,另一条是自由经济的。在这两条主线中,赚取命运战略哲学的钱,但懂得的人不多,赚取政策的钱懂得的人就海了去了。但赚取政策的钱,有合法与不合法之分,合法的利润空间虽然很大,比方说出租车公司收取份子钱,但比之不合法的利润空间总是小了很多。利润空间越大,越能逗起人的冒险精神。

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在总量不多的前提下,想着法子从别人的占有率中获取占有权,并从中悄悄的占取别人的占有率。因此,这是一套获取占有权而后再获取占有率的创新游戏。中国金融界知道占有的不少,但知道金融创新的本质就是获取占有权的不多,所以,中国总是用占有权换取占有率,结果是奉送给人家的占有权越多,自己的占有率就越少。

十一

风水是物质场的动态制衡。但人类的意识也是物质场。如果一个投资者光知道自然界的物质场,不知道人类最大的物质场就是暗流涌动的人类意识,那种借助风水打拼事业的想法,无疑是过于天真的愚蠢选择。

十二

一个投资者能获取别人获取不到的财富,不是真本事,获取了别人获取不到的财富,并且守住了,这才是一个投资者最大的本事。故而,投资谓之创业,守业谓之风险管理。

十三

对于一个真正的投资者来说,危机是最大的机遇,因为,这是占有欲望,也就是投资者的陷阱纷纷撤离的时候,也是劣质产品被扫荡一空,剩下优质资产,而优质资产也无力自救的时候。也就是说,一本万利的投资时代,就是由危机制造出来的。

十四

对程序的规范,就是流程化管理。但流程化管理的灵魂,是化规范为员工的自觉。所以,规矩为行,自觉为行,是流程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十五

风险是可知的,如果不可知,就失去了管理风险的一切办法。正因为风险是可知的,管理未来对人类来说也就拥有了可能。但是,管理未来的关键,永远是管理今天的机制。

十六

读不懂中医,最好别投资,学不会(玄空)风水,最好别玩管理,因为,风险在于一动一静之间,虚实更替之中,一隐一显,变化不穷,枢机在于守衡,动变始于加减,故而,凶中有无限风光,吉里有不尽风险。奇门临事,甲干隐遁于六仪,三奇流转于九宫,故而权变在于制衡,枢机常隐于无形。

十七

过去有人称,不懂经济,所以把中国搞糟了、搞乱了,搞得崩溃了,借此证明少数人占有大多数财富的发展模式正确。现在有人说张宏良不懂经济,借此证明张宏良理论的错误,但问题是,一个无法否定的事实是,张宏良留美就学十余年,学习、研究的经济,现在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的也是经济学。

十八

认真想想,经济其实是一种思想,也就是说,思想在先,模式居后,因为,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经济模式。有人批评我左,任什么都与思想挂钩,但是事实上,西方有了亚当。斯密斯的经济学思想,才有了资本主义模式,马克思经济学思想出,也才有了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再后来,弗里德曼创造了专门解构马克思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自由经济与政治”,并推荐给我国,我国才有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十九

投资也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思想。

二十

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钱总是那么多,你多点,我就必然少点,这是资本制度机制下无法改变的定律。有人认为,我有文凭,比别人聪明,聪明人的效率高,所以我得比别人多拿,只有这样才合情合理,反之就是不合理的。但聪明人真的就效率高么?聪明人会占有,但不会创造,会创造的人不会占有,但有真正的效率。现在的问题是,会占有的,被称颂为创造,会创造的,被视为无能。如果有一天,中国的投资者学会在创造中占有,中国才算到了真正的资本时代。搞资本主义而不知道资本机制是什么样子,也就只有以中国特色而名之了。

二十一

投资,是命运琴弦上的舞蹈。

二十二

投资也是一种文化。当普惠众生的投资文化蔚然成风时,投资便进入了一个高度文明的理性时代。虽然那个时代遥不可及,但是,当人类最终发现,欲望是人类灾难的陷阱时,或许会重新选择各自的人生道路。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7篇

本文从上市公司长短期偿债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发展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五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作为分析的对象,分别是流动比率、现金比率、总资产增长率、净利润增长率、现金流量比率、债务保障率、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固定资产净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流动资产比率。本文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于国泰安金融研究数据库。

二、因子分析

1.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在因子分析前必须对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检验,常见的方法是对指标进行KMO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利用spss16.0软件检验结果显示:KMO检验值为0.517,巴特利特球体检验卡方统计值为472.668,显著性水平0.000,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选取的指标可以进行因子分析。2.提取公共因子利用spss16.0对35家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的14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公共因子,得出指标的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贡献率。如表1所示。如表1所示,可以从14个指标中选取5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提取五个公共因子,累积的方差贡献率达84.686%。为了更加清楚的了解提取的公共因子的经济含义,需要对数据进行因子旋转。结果见表2。3.因子得分及公司绩效综合评价提取公共因子后,可以得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进而可以将公共因子表示为每个公司各个变量的线性组合,从而得出每个公司的公共因子得分。可以用每个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对每个因子进行加权,就可以得到每个公司的总因子得分。总因子得分表达式。根据上式(1),我们可以依据各钢铁企业的五个因子得分计算出总因子得分,结果如下表3。(总因子得分由大到小排列)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36家钢铁企业中绩效排名在前十位的是:大冶特钢、攀钢钢钒、方大特钢、三钢闽光、鲁银投资、新兴铸管、鄂尔多斯、太钢不锈、八一钢铁、酒钢宏兴。而总规模较大的武钢、包钢、马钢等钢铁企业绩效排名不佳。“赚钱机器”宝钢股份排名也落在十名开外。说明大型的钢铁企业并未完全体现其规模效应,而规模较小的钢企凭借其包袱小,管理体制灵活,市场效率更高,取得了不错的公司绩效。

从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来看,大冶特钢、方大特钢、鲁银投资、西宁特钢、鄂尔多斯表现突出。由于盈利能力因子权重较大,所以这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靠前,西宁特钢由于其流动盈利因子得分垫底影响了其总排名。发展能力方面,攀钢钢钒、韶钢松山、大冶特钢、三钢闽光、山东钢铁的得分排名靠前。韶钢松山盈利能力得分与营运能力因子得分很低,影响了总体得分与排名。流动盈利能力因子得分排名在前五位的钢铁企业是:三钢闽光、鲁银投资、大连金牛、杭钢股份,韶钢松山。三钢闽光凭借着流动盈利能力因子的4.61的超高得分,从而总因子得分取得不错的排名。偿债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攀钢钢钒、久立特材、新兴铸管、宁夏恒力、马钢股份的得分名列前五。攀钢钢钒凭借着发展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两个最高得分,从而取得了总得分第二的佳绩。营运能力因子得分方面,杭钢股份、广钢股份、莱钢股份、柳钢股份、八一钢铁的排名占优。由于营运能力因子在总因子得分计算中的权重最低,所以盈利能力因子排名在前的几家钢企的总体排名并不高。

三、结论与建议

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钢铁企业上市公司绩效的评价更应该注重其生存发展能力与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的高低也是企业生存能力重要的体现。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五个因子均衡得分或是某一两个权重大的因子得分具有绝对优势是取得优良绩效的保障。在经济危机与国内经济增速下降的环境下,市场需求低迷,钢铁价格下降,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却居高不下,我国的钢铁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与发展压力。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8篇

如果说18世纪的产业革命是以机器代替人的双手,因而使生产力提高几十倍、几百倍;那么,20世纪9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则是以电脑代替人的头脑,这在人类的生产发展史上是比产业革命还要伟大的革命。信息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和武器,它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使传统工业的面貌发生着巨大变化。

现在设计、制造和经营管理都已经或正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由计算机控制的机械和生产线代替或减少了劳动者的工作量,提高了效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加速了产品的设计和生产过程,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成本,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1]、社会财富积累加快和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

新经济的起点是电脑和网络等高科技劳动资料的革命。随着积累的增进而膨胀起来的并且可以转化为追加资本的大量社会财富,疯狂地涌入那些市场突然扩大的由旧生产部门的发展而引起的新兴产业部门,如电脑业、网络业和信息技术产业等等。

只要高科技诸如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靠排挤掉旧有的传统工业来扩展,它就一定取得成功。就象用机器装备的大工业在对付小生产时一定取得成功一样,高科技刚刚为自己夺取活动范围的这个初创时期,由于借助高科技而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就具有决定性的重要意义[2]。这些利润本身不仅形成加速积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断新生的并正在寻找新的投资场所的很大一部分社会追加资本如风险投资基金等吸引到电脑、网络和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部门。

突飞猛进的初创时期的这种特殊利润,不断地在各个高科技产业部门重现。随着新兴产业部门发展到一定的成熟阶段,特别是一旦它自己的技术基础即高科技本身也用高科技来生产,一旦芯片业和软件业以及网络信息业都发生革命,总之,一旦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一般生产条件形成起来,这种生产方式就获得一种突然地跳跃式地扩张的能力,只有世界市场才是它的限制。

过去10年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信息技术行业成为经济快速持续增长的强有力因素。作为美国经济健康状况最重要的指数之一的劳动生产率,从1973到1995年之间的缓慢的平均1.4%上升到从1995到2000年的2.8%,增长了两倍。信息技术不仅从宏观经济层面,而且从企业层面大大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3]

随着积累和伴随积累而来的劳动生产力的发展,资本的扩张力也增长了。以美国为首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它标志着美国资本的积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也标志着劳动生产力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美国凭借其强大的高科技资本垄断了国际市场,并排挤掉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高科技产品,一方面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高科技产品的销售市场,另一方面迫使这些国家和地区变成它的原料和传统工业产地。例如中国就为美国生产服装、玩具和原材料等各种初级产品,而美国销往中国的却是软件、芯片和精密仪器等高科技产品[4]。再加上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劳动力的不断“过剩”即人才的大量流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却趁机吸纳[5]。于是,一种和新兴的高科技产业相适应的新的国际分工产生了,它使得发展中国家成为主要从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即资本有机构成低的初级产业的生产地区,以服务于主要从事新兴的高科技、资本密集型即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产业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当然,这种新经济革命是同传统产业中的各种变革联系在一起的。计算机和半导体生产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企业能够以低廉的价格大规模生产越来越先进的电子产品,能够为工人装备更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与历次产业革命一样,这场以信息技术发展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推动着传统产业部门的技术变革,它使传统生产技术逐步被高新技术所取代。

新经济通过高科技,使高级工人的职能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不断地随着生产的技术基础发生变革。这样一来,它也同样不断地使社会内部的分工发生革命,不断地把大量社会生产资料和大批高级工人(所谓的IT人才)从传统产业部门投入到新兴的产业部门。由于市场情况良好,新兴产业部门的积累特别活跃,利润高于平均利润,追加资本纷纷涌来,这样,对高科技人才的需求和工资自然就会提高。较高的工资把较大一部分传统产业工人吸引到这个新兴的产业部门,直到这里劳动力达到饱和,工资终于又下降到以前的平均水平,如果工人流入过多,甚至会降到这个水平以下。那时工人流入新兴产业部门的现象不仅停止,甚至还会发生流出现象。这就是新兴产业部门的劳动市场的局部波动,这就是工人人口按照新兴产业资本变化不定的需要而在各投资部门之间分配的现象。

新经济的巨大的跳跃式地扩张和它对世界市场的依赖,必然造成生产过热,并随之造成市场商品充斥[6],而当市场收缩时,就出现经济衰退。

“造成此次(纳斯达克)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减速明显,许多高科技公司受到影响,相继宣布赢利下降,裁员风潮此起彼伏,一度被炒得过热的股市高科技泡沫爆破,引发股市大跳水。从去年下半年至今,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日益放缓,个人电脑以及其他高科技产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戴尔等著名的电脑生产商纷纷采取收缩战略,与电脑制造商相依为命的芯片业、软件开发业以及众多的网络公司无奈地面对这种‘唇亡齿寒’的局面。股价跳水甚至公司破产都已是司空见惯。全球最大的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8日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该公司的赢利预期比去年第四季度减少了25%。该公司同时表示将于近期内裁员5000人。一天之后,电脑网络设备巨头思科公司,宣布大规模裁员,裁减全日制员工多达5000人,占这类职工总数的11%,同时裁减2500至3000名临时工,占4000名临时工的七成左右。[7]”

“世界最大的电话设备制造商朗讯科技宣布将裁员16000人,此次裁员人数相当于朗讯员工人数的13%;以生产移动电话著名的摩托罗拉公司宣布裁减制造部门员工2500人,并关闭位于伊利诺伊州的移动电话工厂。不久,摩托罗拉又宣布,今年上半年其半导体生产企业将裁减2500至4000名员工;惠普公司宣布实施重组,裁减近2%的员工,共1700人。施乐公司宣布今年第一季度裁员4000人,占员工总数的4.5%,年内还有进一步裁员的计划;世界上最大的网络零售商亚马逊宣布裁员1300人。此后,令人沮丧的消息依然不断传出。通过并购成立不久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宣布裁员2500人,占员工总数的3%;个人电脑生产商戴尔电脑宣布将裁员1700名全职员工,占其员工总数的4.2%。”[8]

尽管新经济在2000年初还炙手可热,但是它和以前的资本主义经济一样存在着一定的经济周期。从2000年下半年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美国的整个经济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标志着美国经济从过去的繁荣期进入衰退期。从新经济的炙手可热到那斯达克指数跌破1500点[9],从昨天还在惊呼高科技人才严重短缺[10]到今天劳动力过剩大裁员——这一切变化过程都清楚地表明:新兴产业资本的生命也同样按照复苏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停滞这几个时期的顺序而不断地转换。而资本家摆脱困境的惯用手段就是裁员和压低工资。

“瑞典爱立信公司4月20日宣布,由于经营收入的下降,它将不得不实施包括裁减十分之一雇员在内的大幅度紧缩开支的计划,争取从2002年起每年减少200亿瑞典克郎的开支。为实现这一目标,它总共要在世界范围内裁减一万名雇员。”[11]

马克思认为,劳动的供求是通过资本的扩张和收缩,因而是按照资本当时的增殖需要来调节,以致劳动市场忽而由于资本扩张而显得相对不足,忽而由于资本收缩而显得过剩,这是资本和可供剥削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衡。正是资本积累的这些绝对运动反映成为可供剥削的劳动力数量的相对运动,因而看起来好象是由后者自身的运动引起的。可见,在新经济繁荣时,是新兴产业资本的迅猛扩张引起可供剥削的劳动力即高科技人才的相对不足,而在新经济衰退情况下,新兴产业资本的收缩又使得可供剥削的IT人才过剩。所以,资本生产过程会自行排除它暂时造成的障碍,使工资和劳动力的供应重新回到适合资本增殖需要的水平,而不管这个水平现在是低于、高于还是等于以前的正常水平。。

在名义失业率达6%的情况下,一个美国工人现在要干过去2个甚至更多人的工作,劳动强度增加了,工资却没有相应的增加,这自然会导致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增长。总的来说,这种每个个别资本家用来摆脱困境的手段,将进一步使消费落后于生产,从而延缓整个经济的复苏。

由于新经济循环的这种周期变换,它使高级工人在就业上并从而在生活上遭遇的不稳定状态,已成为正常的现象。由于新经济已经开始衰退,调整和裁员这个趋势将会继续。目前的裁员已经从电讯网络等IT行业蔓延到生产制造业,如汽车、房地产等经济繁荣时期发展过快的传统产业[12]。

从2001年初美国经济开始陷入衰退以来,美国就不断发生大型企业破产事件。截至2001年9月,美国工商、金融企业经法院批准破产和向法院申请破产的案件达38490起,比上一年增加了2400余起。(路透社2001年12月4日华盛顿电讯)其中,仅2001年上半年,破产倒闭的网络公司比2000年同期增加了9倍以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危机期间,有一系列巨型公司破产或申请破产。从2001年4月起,这股巨型公司破产和申请破产之风越刮越猛。按时间先后次序,其大致情况如下:

4月2日,历史悠久的巨型化工和建筑材料公司——格雷斯公司申请破产;4月6日,加利福尼亚规模最大的太平洋天然气与电力公司申请破产;4月17日,业务遍及全国的温斯塔尔电讯公司申请破产;6月1日,位于弗吉尼亚州阿什伯市的PSI网络公司及其24个分支机构申请破产;6月11日,LTV钢铁公司申请破产,成为这场危机期间破产的十几家钢铁公司之一;7月9日,位于奥克兰的著名Webvan网络公司破产;8月15日,位于波士顿的美国网络公司的先驱、向各网络公司供应技术及相关设备的Egghead公司申请破产;8月20日,总部设在芝加哥的商品零售连锁系统——阿默斯百货公司申请破产;9月28日,位于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市,拥有巨额资产的ExciteAtHome因特网公司申请破产,随后宣布于2002年2月关门停业;9月28日,仅在一年前在美国著名赌城拉斯维加斯附近耗巨资建筑了一座大型休养场的阿拉丁赌博公司申请破产;10月12日,美国著名的生产一次成像照相机和专用胶卷的宝丽莱公司申请破产,关闭了它所有的315家商店;10月15日,美国第三大钢铁公司——伯利恒钢铁公司申请破产;10月19日,总部位于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分店分布于洛杉矶、纽约、拉斯维加斯等地的星球好莱坞饭店公司申请破产;11月13日,阿拉默全国小轿车租赁公司的母公司——ANC租赁公司申请破产;11月15日,位于北卡罗来纳州格林斯伯勒市,历史悠久的伯灵顿纺织公司申请破产;12月2日,总部位于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世界著名的安龙能源公司申请破产。今年1月22日,美国零售业巨头凯马特宣告倒闭;1月28日,美国电讯业巨子环球电讯也宣布停止运转,而在此期间,泰科国际公司也宣布一分为四。据权威机构统计,2001年共有257家上市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比2000年的176家增长46%。从2001年3月到今年1月,申请破产保护的大公司在美国历史上十大申请破产公司中已占五家。安龙公司是美国破产历史上最大的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资产高达634亿美元,而环球电讯和凯马特破产资产分别为255亿美元和170亿美元,分别是美国第四大和第七大破产公司;去年4月和3月申请破产的太平洋煤气电力和费诺瓦集团分别占第五和第十。(2002年2月21日《南方都市报》)迄今为止,美国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已创战后以来美国历次经济危机之最。

现在,美国这场危机还处在发展过程之中。随着这场危机恶化阶段的继续,破产和申请破产的大型企业还将会进一步增加。

2001年9月4日金融时报的一篇文章指出了电信业崩溃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失败的网站和因特网零售商在他们破产时只不过是浪费了几千万美元,而根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机构(EuropeanInformationTechnologyObservatory)所说,1997至2001年期间欧洲和美国花在电信设备和服务设施上的资金超过了4万亿美元。据ThomsonFinancial说,在1996至2001年间银行业向(电信)辛迪加提供了8900亿美元的贷款,此外还有4150亿美元的债券和股票市场升值的5000亿美元。文章继续指出,电信泡沫的破灭影响许多方面。电信业拖欠了总共600亿美元的贷款,造成了上千家投资银行的呆账,也使得设备供应商和相关工业领域削减了超过30万个工作岗位。所有的电信运营商和生产商的股票市值已经从2000年3月的顶峰6.3万亿美元减少到2.5万亿美元。而所有的亚洲国家在90年代末亚洲金融危机期间股票市值总共也不过减少了8130亿美元。(DanRoberts,“对万亿美元级废物的美好期望”,金融时报,2001年9月4日)早在1999年2月,英国杂志《经济学家》就警告说“由于生产能力过大”,世界“充斥着计算机芯片、钢铁、汽车、纺织品和化工产品的过剩生产能力。”

这样,美国的产业资本开始收缩,尤其是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大幅度下降。美国企业用于新厂房和设备方面的固定资本投资的下降,开始于2000年后期。2001年头三个季度,企业固定资本投资继续下降。其中,2001年第一季度下降0.2%,第二季度下降14.6%,第三季度下降11.9%。(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11月5日、12月4日《人民日报》)固定资本投资是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美国企业固定资本投资如此大幅度的下降,表明美国这场经济危机的恶化阶段将继续发展[13]。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对高科技设备投资的下降。从2000年初到2001年上半年,企业对高科技设备的投资由增长20%转为负增长10%。2001年第二季度,企业对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投资甚至下降了14.5%。(2001年7月27日《华尔街日报》,同年7月27日出版的《商业周刊》)企业对包括电子计算机及其软件在内的高科技设备的投资剧烈下降,表明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资本将进一步收缩。而风险投资也下降2/3,这势必对高科技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起巨大的抑制作用。[14]

因此,这一次美国经济的衰退也与过去一样,只是最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最后阶段,与以前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一样,对它的解释仍可纳入政治经济学的框架之中。

关于最近比较流行“风险投资”,我只想指出一点:风险投资(准确地说是风险投机!)得到的大部分利润都被那些干金融勾当的“天才”拿走了。在广大的网络股投资者们亏得血本无归的时候,美国几家顶级的金融投资公司却圈进大把大把的美元。

“事实上根据汤姆生金融证券数据公司提供的数据,美林从1997年开始,先后提携了20家网络公司上市,然而到了现在,它们手中有15家的股价低于上市价,两家已经关门大吉。在美林提拔的公司中,有8家相比于它们的历史高位足足跌了90%的市值。其中最惨不忍睹的当数网上宠物商店。在短短10个月工夫里,它就从刚上市的6600万资产沦落到现在的公司被迫关闭。一般投资者只是依靠新股上市以后,股票升幅赚钱,但金融公司则不同,他们能从新股上市筹集到的资金中分到一杯羹。风险投资商也一样,作为拉动公司上市的回报,他们只用很低的价钱,就能拥有大量的股票,就算股价以后怎么升跌,也无损他们的利益。”[15]

我们的风险投资家可以不懂高科技,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发财致富。在网络经济狂潮中,“风险”资本把风险转嫁到广大普通投资者身上,自己却从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在所谓的网络经济繁荣的时候,投机资本疯狂地拉动网络公司上市,许多公司开业不到三个月,商业计划书墨迹未干就被安排上市。股价一升,投机资本就拼命地把股票变现为数以亿计的美元。1997年以来,众多投资银行推动了几百家网络公司上市,尽管事实证明,这些公司中很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投资银行还是从股票承销中获得了21亿美元的利润。高盛公司从1997年以来,先后让47家网络公司上市,从中获利3.6亿美元,而现在36家上市公司的股价跌破发行价,两家公司倒闭。”[16]

风险资本像挥动魔杖一样,使不生产的货币具有了生殖力,而又用不着承担投资于高科技时所不可避免的劳苦和风险。风险投资者实际上并没有付出什么,因为他们贷出的金额变成了容易转让的有价证券,这些有价证券在他们手里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现金完全一样。于是风险投机家们大发横财,每次发行股票的一大部分就成为从天而降的利润落入他们的手中[17]。

资本生产转化为风险投资的活动,获得最大利润的不是高科技企业本身,不是最善于根据自己的技术和商业经验开发潜在需求的资本家,而是风险投资即预计到高科技的可能发展前途的投机家。

下面,我想对“人力资本”,也有人称之为“知识资本”作一些探讨。

一些经济学家们[18]认为芯片工程师把他的劳动力转化为货币,并把货币作为收入来消费,因此,他的劳动力也就是他的商品形式的资本,并且是他的收入的经常来源,所以芯片工程师得到的比较高的工资好象是他所投入的人力资本的回报(收益)。而实际上芯片工程师把自己的劳动无偿地预付给资本家,然后才取得他的劳动的市场价格,以便维持他的劳动力,这样他才能不断地重新出卖他的劳动力。在庸俗经济学家看来,芯片工程师成了“人力资本”。而实际上,“人力”是芯片工程师为了生存而能够不断出卖和必须不断出卖的唯一商品,而不是他的资本,“人力”只有到了资本家的手中,才作为可变资本起作用[19]。

与之相关的还有所谓的“知本家”,我们就以时髦的技术入股为例来说明一下:某资本家投资1000万元,某“知本家”(高级劳动力——有出色的技术)以技术入股占10%,其年薪50万元(假定技术入股后,资本家没有压低劳动力价格即降低工资),同时雇佣100名一般劳动力,平均年薪2万元。再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那么一年的剩余价值总额为250万元(这里不考虑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即剩余价值向利润的转化问题),即利润总额为250万元。所以,该“知本家”拿到的分红为25万元,而资本家则得到225万,利润率为22.5%。但是要知道该“知本家”创造的剩余价值是50万元,他只是拿回自己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而已。而我们的资本家则不动声色的无偿地拿走大部分剩余价值,而且他的22.5%利润率不会低于一般利润率,否则,这样的事情资本家们可不干。

在资本生产方式下,从“知本家”到普通产业工人,都是资本雇用的劳动者。资本需要他们,他们才能得到劳动的机会;资本不需要他们,他们就会流落街头。最近两年,就连“知本家”也成批地被资本家解雇。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果你不在生产关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即使掌握了科学技术,也不能摆脱被剥削的地位。仅以著名的美国微软公司为例:1981年开发磁盘操作系统,利润5000多万美元;1995年“windows95”投产,当年利润60亿美元,1997年利润110亿美元;2000年“windows2000”上市,利润230亿美元。利润的飙升,自然体现了高科技的巨大力量,但是这个巨大力量是谁发挥的呢?请看公司雇员人数的变化:1981年128人,1995年1.5万人,1999年3.1万人。利润与雇员人数同步增长说明,超额利润仍然来自剥削。例如“windows2000”,就是5000名编程人员历时三年设计出来的,上市之前又经过上千人耗时一年的修改。他们有时一周要工作100小时以上。不能说那些编程人员没有掌握科学技术,但是他们怎么就不能成为比尔·盖茨那样的富翁呢?虽然高新技术产业同传统产业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但是,应该看到,无论是高新技术产业还是传统产业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资本的力量,正是因为追求利润的本性,所以资本才会不断地从利润率低的行业和部门流到利润率高的行业和部门,只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平均利润率高于传统产业的平均利润率,资本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所以,所谓的新旧产业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国与国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资本的竞争,知识经济没有跨出资本生产的范围。西方各种经济流派解释不了这种经济现象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不肯承认马克思以剩余价值学说为核心的资本论的真理性。[20]

判断某种经济学说的历史意义和科学价值,首先要看它是否揭示了经济运动中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显然,西方经济学掩盖了私有资本剥削剩余价值的实质,它完全是“智力”工业的假冒伪劣,它把一切淹没在它的高超的胡说中,妄想成为深刻的思想;它造就了以“经济学”自傲,但对经济学“毫无所知”的各色人物。所以,我们判断经济学家的历史功绩,不应当根据他们本人所挂的招牌,而应当根据他们在实际上怎样解决基本的经济学理论问题即剩余价值问题。

最后我们来谈一谈网络电子商务方面的情况。

网络电子商务是新兴的货币流通方式和新的商品流通手段。在网上浏览电子广告,逛电子商店,用电子货币(符号)进行商品流通。电子商务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可以通过网络电子货币交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如节约大量的广告费和售后服务的费用。电子商务打破所有的时空和个人限制,能够最大限度地开拓世界市场,比如远程购物、电子货币支付、连网市场和网上交易等等。它可以把商品轻而易举地推向全球市场。

以美国通用电气为例,通用电气飞机发动机部年销售额106亿美元,它把零部件目录搬上了网,客户可实时查询价格和供货情况,飞机发动机的大宗供货商可直接在网上安排发货时间和处理订单。通用电气塑料物品部是一个年销售额69亿美元的分销部门,它的网站能让客户网上订货。通用电气医疗设备系统部为其设备提供网上软件应用服务,公司的销售人员能够通过网络与用户方技术人员一起安装设置磁性图像仪。

实施电子商务的第一年,通用电气网上销售额就达到近10亿美元,到2000年已达到70亿美元。通用电气实施电子商务后,所节省的交易成本相当可观,共节约了16亿美元。把订货服务搬上网后,客户不需要打电话到公司。客户上网查询成本仅为20美分,而每处理一个客户咨询电话的成本却高达5美元。通用电气家用电器部每年处理2000多万个电话,仅此一项就可节约交易费用9600万美元。

电子商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机器,它能为资本生产缩短了流通时间、腾出生产时间。这种流通时间表现为追加的资本支出,资本的一部分必须用来购买这种仅仅在流通中执行职能的劳动力和劳动资料。资本的这种支出,既不创造产品,也不创造价值。它相应地缩小了资本生产地执行职能的范围,因为这种费用是对资本的利润的扣除。

因此,电子商务使得社会的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只需更少的一部分被束缚在这种非生产职能上[21],这样,资本在价值增殖上所受的限制减少了。和其他公司相比,通用电气采用电子商务减少了交易费用、保管费用和流通费用,总之,节省的这部分费用就成了通用电气自己的额外利润[22]。

[1]电脑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据美国科学院的典型调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在企业的应用,可使工程设计费用减少15~30%,人工费用减少5~20%,生产率提高40~70%,设备利用率提高200~500%,生产周期缩短30~60%。在日本,一家采用柔性制造系统(FMS)的工厂,白天只用12个工人,夜间仅有1个工人值班,而同样产量的传统工厂则需要215个工人。(摘自《当代经济研究》2002年第5期)。

[2]“网络经济”的泡沫就在于此!因为它不能生产出异常高的利润,也就不能加速积累和迅猛扩张,资本要是不能赢利,就什么也不是。

[3]《南风窗》杂志2001年第10期。

[4]西方经济学认为,当前的世界各国基本是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加入国际分工,从而形成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结构。其中,发展中国家一般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而缺乏技术与资本,因此,资源以及劳动密集型初级产品具有比较优势。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因此,国际生产与贸易分工基本结构就是:发达国家进口劳动密集型和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展中国家则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实际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的资本生产处于初级阶段,总体上资本有机构成低,所以,主要产品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业、服装业、初级加工业,还有初级制造业。相反,西方发达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并且资本规模大,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之间的竞争远远不如规模小、数量众多的初级产业资本来得激烈。国际贸易的“剪刀差”无非是指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高,它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除了本国工人所创造的以外,还有一部分是从那些有机构成低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过来的。这是资本竞争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且林毅夫也已经指出: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想提高其产业结构,必须先提高其要素禀赋结构,所谓提高要素禀赋结构,就是必须增加经济中每个劳动力的资金本拥有量(这其实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资本有机构成)”。“可惜的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和社会精英不知一个国家的产业、技术结构其实是内生决定于这个国家的要素禀赋结构”(《后发优势与后发劣势——与杨小凯教授商榷》林毅夫著)。

[5]2000年11月28日,古巴的《格拉玛报》发表《人才市场:外流还是抢夺》一文指出,“根据联合国的数字,1960年到1987年共有82.5万专业人员移居北美洲,其中绝大多数是第三世界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数字显示,1995年该国科学和工程项目的工作人员达1200万,其中72%的人员出生在发展中国家。水平越高,这个比例越大:23%拥有博士文凭的人出生地不是美国,在计算机行业,这个比例是40%。法国报界指出,全世界科技‘移民’总人数的40%被吸引到美国。很显然,科技创新能力高居世界第一的美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人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国家是印度。估计有40%至50%的大学毕业生,尤其是信息专业的毕业生出国求职”。

[6]美国高科技公司在前几年经济红火时盲目扩大生产能力导致目前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格林斯潘上周在国会作证时说,在去年需求已经减弱的情况下,美国高技术制造业的生产能力竟增加了近50%。另据美林公司统计,过去4年美国公司用于铺设光缆的投资就达900亿美元左右,而目前这些光缆的利用率仅为2.6%。自今年3月份以来,美国高技术设备的库存上升了4%,而销售额则下降了12%,导致“库存销售比”上升到1.54,为3年来的最高水平。(2001年7月23日新华网)。

[7]《钱江晚报》2001年3月14日第31版。

[8]《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9]从2000年3月到2001年4月中旬,美国股市一共损失了4万亿美元的金融资产。迄今为止的最新数字是,从2000年3月到2001年9月美国股市总值从18万亿美元降到11万亿美元(2001年9月28日《行政人员情报述评》第5页);也就是说,美国股市损失的金融资产为7万亿美元。股市大量金融资产灰飞烟灭给美国经济带来沉重打击。(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0]“知识经济的发展势必使传统产业劳动力过剩,而使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人才缺乏。这一现象在美国尤为明显,尽管其有100多万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才,但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知识经济的发展,未来十年美国至少还需要100万名高新技术人才。而德国、英国到2002年,短缺的科技人才将达18.8万人和8.2万人。”(《钱江晚报》2000年6月12日第11版)。

[11]《钱江晚报》2001年4月30日第29版。

[12]“美国汽车市场在2000年年底急剧降温,通用、福特和戴姆勒—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因产品严重积压,纷纷宣布减产计划。美国各大企业纷纷裁员

汽车行业戴姆勒—克莱斯勒裁员26000人

通用汽车裁员15000人

石油工业埃克森—美孚裁员16000人

电器行业惠而浦裁员6000人

金融业摩根—大通裁员5000人”

(《钱江晚报》2001年7月月23日第29版)。据美国联邦政府劳工部2001年12月7日公布的统计,在这场危机期间,截至2001年11月,美国失业工人已上升到816万人。(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3]企业增加投资需要有大量盈利为基础。如果说这次美国的衰退是半个世纪以来最温和的,则企业年度利润下降的幅度是30年代大萧条后所未见。在90年代经济繁荣时期,公司利润年增长率一般都达两位数。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01年公司税后利润下降了15.9%,与2000年的增长9.7%构成了鲜明对照,也是1982年以来公司税后利润首次出现全年下降。《财富》杂志在公布美国500家大公司最新排名时说,500家公司去年的利润总额仅为2060亿美元,比2000年猛跌了53%,而标准—普尔指数500家公司的利润减幅为50%。2001年全年,除了第一季度美国的企业固定投资略有增长外,其他3个季度均告下跌。2001年第四季度虽然是美国经济全年增长最快的一个季度,但也是美国公司盈利和投资降幅最大的一个季度,其中企业投资大跌了11.4%,公司的税后利润则下跌了504亿美元,大大高于第三季度347亿美元的跌幅,比2000年同期猛跌了24.5%。今年以来利润下降的趋势仍在继续。在此情况下,资本家们忙于开源节流,降低成本,哪里还有钱来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呢。为了应对公司利润普遍下降带来的困境,美国公司(资本)只能收缩规模、关闭工厂,继续裁员。据美国商业委员会最近的调查,56%受访的大公司表示要停止招收新职工或再裁减职工;53%表示计划削减资本支出。对于在职职工,公司大都停发奖金,冻结工资,或停止每年的加薪。自2001年3月衰退开始,美国已有170多万人失去了工作。(摘自新华社2002年4月3日电)。

[14]摘自《中国与世界》2002年5月号。

[15]《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第4版。

[16]《信息时报》2001年4月16日第4版。

[17]在鼎盛时期,eBey的市值高达160亿美元,而其风险投资者BenchmarkCapital从投资中赚到了40亿美元(《财富》2003年2月第五十期)。

[18]这些人热衷于论证各种经济政策,热衷于流行的却最庸俗的新名词,却没有什么认真的科学的研究,为出书为成名随意使用时髦的新概念,把注意力全放在对现象描述和政策论证上,无暇顾及或没有能力阐明现象的内在本质,满足于把自己的思维停留在较低的层次。

[19]“在教育上的这种时间和资金投资创造了被经济学者称之为人力资本的东西,该名词是系在教育或者培训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有用的和具有价值的知识的存量。这样,这些职业的高薪金的部分原因可以被看作为对人力资本投资的报酬……”([美]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第1033-1034页)这种认为“人力资本”可以为它的主人“获取”较高的收益和回报的论调,最清楚地体现了资本生产方式的神秘化。平地上的一堆土,看起来也象座山;西方经济学家的平庸,从它的“大思想家”的水平上就可以测量出来。

[20]摘自《求是》杂志2001年第6期。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9篇

【摘要】: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结合当前环境,从资金,人才,市场和技术四个方面提出了一些经营管理对策,确保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安全过冬。

由于受到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中小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经营管理基础薄弱的问题,更加凸显出来。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我国的实体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一些没有了订单的外资中小企业相续撤离,而对于中小民族中小企业来说,却仍要面对诸多问题。国家在加大对中小民族中小企业扶持的同时,中小民族中小企业自身也要相应的作出调整。才能增加就业和再就业,从而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实现GDP8%地增长。

1、中小企业受到的冲击

1.1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

受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影响,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逐步增大,外贸出口受阻、内销下降、效益下滑,亏损上升。大部分中小企业受到自身规模的限制,无法承受这样的冲击,经营面临困难,甚至出现倒闭的情况。

1.2中小企业融资难

融资难、担保难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其主要原因首先是中小企业自身,中小民族中小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和欠缺科学的财务管理往往达不到银行规定的标准,而且还有相当多的中小企业自身信用观念淡薄。其次是体制上的原因,中小企业与国有银行在所有制上的不同,造成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的距离,市场体系不健全,金融环境不完善,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小企业融资的难度。

1.3中小企业成本负担过重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其他费用如行政性收费、中介机构费用等在中小企业成本中所占比重增加。但中小企业产品的价格没有改变,使中小企业的产品失去竞争力,生存的空间越来越小。

2、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2.1加强资金管理

资金无法正常运转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破产的主要原因,在任何情况下资金的流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而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下,融资困难,资金的管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中小企业的资金管理者要妥善处理好资金使用问题,来帮助中小企业度过这个资金困难时期。面对产品的需求减少,中小企业可以适当的降低价格,尽可能多地销售产品,实现资金回笼。资金只有这样流动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一方面,现在大多数的银行都推出了现金管理服务,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服务,这样不仅可以保证资金流动性,而且还可以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另一方面,由于债券收益和利率呈反比,在央行降息后债券类产品风头劲升,当前不少人放弃低迷的股市而进入了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反而高涨起来了。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债券,切不可逆市操作,要跟着趋势走。另外,关注与自身关联的上下游中小企业,随时了解他们的资金情况,适当地给予帮助,同舟共济。

2.2优化人力资源

经济危机的到来同样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定位。一方面中小企业要尽力减少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必须尽力挖掘员工的潜力。经济危机一爆发,企业不论规模大小,都普遍采取裁员的做法。这在当前形势下确有必要,但是不能仅仅为了减少成本而盲目消减人员。应该有选择性地裁减对企业没有作用的人员,同时可以适当增加能给中小企业带来真正价值的人。也就是说,可以把金融危机转变为中小企业进行人员优化的一个契机,是一个重新储备人才的时期。为了避免大规模的裁员,可以适当减少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实行浮动工资。等到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增加以后再让员工恢复原先的工作量。

2.3转型市场和调整产品结构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环境变化都很快,各层面的消费者的消费特征、消费偏好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而言,既是风险,同样也是机遇。中小企业如果找准产品定位,提前进行产品规划,也能实现高利润高回报。现在亚太地区是我国对外出口的重点,金融危机中,中小出口型中小企业应该找准这些目标,加大开拓力度,以实现出口市场的多元化。例如:由于欧美市场购买力的下降,去年1到7月浙江义乌玩具中小企业在海外的销售额下降了两成。义乌玩具中小企业迅速投向了中东、俄罗斯等国外新兴市场,并且针对当地的民俗相应作出了调整。随着这些市场采购高峰的到来,义乌玩具中小企业不仅没有出现亏损反而盈利了。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国家通过启动了四万个亿的投资计划来扩大内需的机会,明确国家投资结构的变化,适当调整市场定位和产品结构。例如以生产中低档电饭煲、电磁炉的华丰电器公司,由于出口受阻,企业及时调整了经营策略,在国家电器下乡政策的引导下,把重点转移到了农村市场。企业针对农村特点,改进工艺,降低成本,并根据顾客需求随时调整产品结构,使得企业销售业绩增长。

2.4技术创新

除了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和金融支持外,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是帮助中小企业渡过严冬根本所在。靠拼能源、耗资本来推动经济增长不是长久之计,只有依靠技术进步,才能实现持续的增长。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作为中小企业应该加强技术创新。我国著名的家电制造业中小企业海尔集团从德国引进先进的技术,加以创新,生产出我国乃至亚洲第一代四星级冰箱,创立了海尔冰箱品牌。海尔的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大企业的长久发展都是如此,一个要想长久发展的中小企业就更必须依靠于技术创新。现在我们的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太少。很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为,技术研发投资大,见效慢。中小企业家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技术投资对于中小企业长久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孙莉,张锦红.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J].科技信息,2007,(4):109.

经济危机论文范文第10篇

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元停止与黄金挂钩起,美国就一直在分化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从70年代开始,美国的实体经济占整个经济的比重就一直在降低,而“零和游戏”的虚拟经济却一直在膨胀发展。美国制造业的整体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使美国经常项目贸易逆差逐年增加,而为填补贸易逆差,美国只有通过虚拟资本的循环来创造利润。高度的泡沫化使虚拟经济所呈现的作用不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仅仅是在同一时间截面上以及不同时期的之间的零和的利益分配。例如,美国各大投资银行的盈利模式近十几年发生巨大转变,在高收入的诱惑以及金融机构间高激烈竞争压力下,把利润来源由原来的以赚取佣金为主转向投资高风险的基金。而虚拟经济的泡沫终将破灭,而破灭的代价就是美元危机、美国股市持续走低和房市资产价格大幅缩水,以及众多美国金融机构因信用危机导致的破产、购并甚至国有化。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美国GDP总量为13.84万亿美元,而截至2007年12月2日的数据显示,美国股市总市值约为17.8万亿美元。另外,2007年美国金融机构杠杆负债比例则达到了GDP的130%以上,华尔街金融服务业全年利润占全美公司利润的40%。美国整个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单轨运行,是造成这次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宏观监管失误

政府监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借助一系列市场制度设置,为实现某些公共政策目标,对微观经济主体进行的规范与制约。美国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强调市场的内在调节功能。而在利润分配极其缺乏规律的虚拟经济行业,美国政府的这种放任态度,已被证明是一种政府缺位。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在以下几方面的监管是缺失的:金融衍生产品监管存在真空地带,房贷机构监管缺失导致次贷发放的失控,投资银行监管缺失导致对流动性和资本金缺乏约束,银行“表外投资实体”监管缺失使其亏损时重新并表引致信心危机,评级机构评级方法不够透明。更严重的是,美国政府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处置手段单一,被动的国有化使纳税人不满情绪激增,这也暴露了美国政府补救措施的匮乏。

三、金融系统稚嫩脆弱许多国家在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环境下,未能建立与之匹配的金融系统,其金融系统不成熟不健全,面对外来的冲击往往不堪一击。这a些问题已在亚洲金融危机中表现出来,这次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他们亦未能幸免。但是对于以美英为代表的有着完善金融系统的国家,由于其金融市场是自发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方面起主导作用,因此,政府干预一般只出现在由市场机制失灵与政府监管失效导致金融不稳定或金融危机的特殊时期,它具有较少干预和被动干预的特点。而在这次金融危机面前,美国银行大量倒闭,美国有关当局不得不插手干预,采取措施纾缓金融市场的紧张情况、挽救会影响金融体系稳定的金融机构,以至支持房地产市场。美国一直以来奉行自由市场原则,这些干预行动可谓前所未有。危机出现至今已有一年多,但即使是最乐观的金融机构至今仍未敢表示已看到危机完结的迹象。对于美国来说,重建金融体系,重新设置市场调节和政府干预的平衡点,已是迫在眉睫。

四、启示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与金融深化必然结果。虚拟经济既能起“杠杆作用”,十倍百倍地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但如果对虚拟经济泡沫的膨胀不加限制,它又会给实体经济带来极大损害,正如这次美国金融危机造成全球的经济萧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日益增强的今天,我们对虚拟经济的迅速发展决不能采取视而不见或全盘否定的态度,而是应当认真研究其运动和发展的规律,以尽量防范并消除其消极影响。从此次金融危机中,我们汲取教训,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改组。

2.加快银行业的商业化改革。

3.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4.发展民间资本。

5.加强对虚拟资本的控制。

论文关键词虚拟经济金融危机

论文摘要虚拟经济是相对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以服务于实体经济为最终目的。随着虚拟经济迅速发展,其规模已超过实体经济,成为与实体经济相对独立的经济范畴。当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极度膨胀时,就会形成金融泡沫。因而,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正确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研究虚拟经济的内涵及其与金融危机的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