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读研之前一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但真正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产生兴趣还是始于研一上学期的一次学术讲座。在那次讲座中,武汉大学博导颜鹏飞教授详细地介绍了中国经济学界第三次大争论,其中颜教授谈到了中国当前的改革是以帕累托改进方式推进还是以大卫·李嘉图方式推进的问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再加上当时正在阅读卢现祥的《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一书,书中提到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初期是一种帕累托改进,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当前改革进入了卡尔多-希克斯改进时代。这是这二者的原因使我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这学期便更加深入地阅读了有关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的书籍。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想法,以期将来对我的研究有所帮助。
一、经济体制改革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我阅读了《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林毅夫、蔡昉、李周著)这本书后的想法。
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是由三个基本方面构成:⑴以重工业为优先发展目标的经济发展战略;⑵以低利率、低汇率、低工资和低物价为主要特征的宏观政策环境;⑶以计划分配资源、重要部门的国有制和体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管理体制。传统模式的这三个主要内容具有形成上的历史因果关系和运作上的相互配合、相互依赖的逻辑关系。
解放后,我们曾面临着如何在缺少外援和贸易的条件下迅速实现工业化的历史选择。从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主观认识出发,我国选择了以优先发展重工业来带动整个经济建设,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而我国当时是一个资金稀缺的经济,不利于发展重工业,为了解决重工业发展的要求和现实经济实力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抑制市场的作用,人为压低重工业资本形成的成本。因而,当时便形成了以压低利率、汇率、资本品价格、工资和消费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进一步还需要解决将稀缺但相对价格被扭曲的要素投入到政府置于优先发展目标中的部门,因此便形成了集中分配资源的计划体制,与此相应产生的则是工业部门的国有化和农业的化,以便将经济剩余集中到工业部门。
这种偏向于资本密集型的产业目标以及由此产生的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信号的政策环境,不利于我国资源比较优势的利用,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的产业结构;而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单一的所有制格局,抑制了竞争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了企业经营不善、劳动者生产积极性不足,从而整个经济的低效率。
感想:对于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的认识仅仅只是停留在过去的课本上,只知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而对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哪些特征、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等等之类的问题一直很困惑。而在读了以上段落后,让我的眼前豁然开朗起来,对于过去我国实行经济政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使然,社会主义国家必然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但计划经济体制有其诸多的弊端,如价格扭曲、效率损失严重等等,这些都造成了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慢。另外我国的经济政策还与当时对国际政治环境的判断有关。我国之所以要实行以重工业优先发展,带动其它工业发展的战略是和当时的政治环境,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我国只有靠自身力量来发展,以实现赶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目标,并且还要应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使得我国不得不选择走这条所谓的“捷径”,而并没有真正根据自身的情况,去选择优先发展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这使得我们从一开始走的“捷径”变成了一条“弯路”。
正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中国在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但中国的改革没有他国的经验可借鉴,是“摸着石头过河”,是一种渐进式改革。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我们在未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在近期,应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改革,企业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市场法制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改革,教育、卫生、文化等方面的改革。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保障。所谓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由自主、能动的微观主体,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科学、有效的调控机制,普惠、适度的保障体制,以及严整、完备的法律制度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未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化企业、财税、金融等改革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近期,则应着力在以下几方面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
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所起的特殊作用。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政府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缺乏活力、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蔓延、地区封锁与市场分割严重、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长期存在,也与政府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紧密相关,主要表现在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政事政企不分、政绩考核体系不科学、公务员选拔任用制度不完善等方面。因此,需要把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成为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全力履行相关职责的责任政府;成为致力于为市场主体排忧解难和创造良好环境的服务政府;成为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制约监督的法治政府。
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法治政府,应当把握两点:第一,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改革,涉及国有资产关系调整、公共财政体系建设等许多重要方面,单靠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本身难以达到目的,而必须使相关改革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配套进行。第二,这是一项难度很大的改革,应当务实推进。就行政管理体制本身来说,当前改革的重点是:进一步缩小政府从事事务的范围,把与政府性质及职能不相符的事务交给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完善行政管理方式,在继续缩小行政审批范围的同时,对能通过核准和登记备案方式管理的一律实行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核准和登记备案制度要真正体现效率和便利的要求,同时规范行政审批的程序,使之简单快捷、公开透明、科学严谨;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和完善从事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的机构,撤销直接从事和干预微观经济活动和社会事务的机构,并着眼于减少行政成本、抑制腐败行为、提高行政能力,优化组织结构,撤并相同和相近的工作部门,因地制宜减少行政层级;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政绩评价制度,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更多地运用竞争机制与社会评价机制,在领导干部政绩评价方面更多地使用反映人民切身利益状况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决策机制,推行重大事项的调查研究、集体决策、社会公示、社会听证和专家咨询制度,推行重大决策失误引咎辞职、经济赔偿和刑事处罚制度;进一步健全政府管理的法律体系,通过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规范政府行为,强化对政府行为的监管。
着力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经济调节机制
坚强有力、灵敏有效而又务实有度的经济调节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完善经济调节机制是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保障的关键内容。近10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关改革不到位,经济调节杠杆未能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应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形成完善的经济调节体系,促使市场主体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财税体制改革方面,应抓紧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相应调整和规范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收支关系,确保财权、事权相匹配,使各级政府都能通过公共财政满足履行其承担的公共事务的需要。完善中央与地方、省对县乡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农村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推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物业税等改革,强化税收杠杆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引导和约束。
*年经济体制改革将在五大领域进行实质性突破。
7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依此,具有改革任务的各部委将围绕《意见》中要求的改革重点和关键环节制定相应的实施步骤。
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意见》中的改革范围包含国有企业、财税、金融、农村、投资、社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多个领域。但具有“实质性内容”的改革重点锁定在财税、电力、金融、收入分配和社会体制改革五个领域。
国家发改委人士接受采访时表示,和以往国家发改委上报国务院的改革意见相比,*年《意见》的最大特点是提出了操作性规定,并在《意见》中明确规定,要督促改革任务的完成,改革牵头负责部门要定期汇报改革进展情况。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拉开序幕
作为具有“改革”职能的国家发改委,每年都会受国务院委托制定该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上述发改委人士表示,*年改革重点具有操作性、能够实质性推进的领域划定在5个领域。
首先,要正式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据了解,一份由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的研究机构制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出笼,目前正在征集学者和地方政府的意见。
“今年最大的改革动作就是启动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上述发改委人士透露,尽管《意见》中只提到“进行财税体制改革”,没有更详细的说明,但高层推动财税改革的决心已定,今年将开启这一领域的改革。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谈起,对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分析,从法律角度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结论。
关键词:经济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355(2012)03―0―01
也许是历史的原因,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的起源地,总是在行动上与这片土地的天然气质带着一丝牵连,怀柔而含蓄。
说到中国的改革,势必会立刻联想到当下谈的最热的词――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倘若要对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法律的解释,一定会有人站出来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就是在走政策之治的道路,上升不到法律的高度。也有人会说,中国改革走到目前这种状况,是“先体制外后体制内”,从最脆弱最易突破的地方开始,从传统政权势力最不关心的地方和领域开始,最后接触到中国改革最核心问题。
不论采取的是什么途径,要想取得改革的实质性成功,最终必将触碰到维持社会发展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防线,那就是法律。倘若把现阶段放入历史中来考量,中国正在走的是从“政策之治到法律之治”的道路,把政策推动作为最终实现法治的必经阶段。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一步步成就的取得,逐渐引起了世界范围的普遍关注,他们纷纷探究中国这种如同“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如何能够给中国带来越来越大的利益。经济学家们将中国这种改革模式称为――渐进式改革。
这不同于前苏联休克式疗法,搞一夜之间的大巨变这种暴风骤雨般的革命。这种“渐进式”是有好处的。通过分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十年历程,虽然改革的过程跌宕起伏,但是改革的路线却相当清晰,随着改革的逐步推进,改革的目标也愈加彰显。改革从微观入手,慢慢延伸到宏观领域,这在逻辑上具有不可逆性。以往我们改革措施和强度都是针对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和社会承受能力来确定的。也许正是这种怀柔含蓄式的改革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成功的关键。
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种改革的方式,是中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国的市场经济也会以这种方式步入法治经济。
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紧紧抓住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和深层次矛盾,切实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我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一、围绕建立法治和服务型政府,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围绕“法制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建设,继续坚持把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坚持依法行政,健全科学决策机制,切实做到“四个规范”,即规范决策、执法、阳光政务和建章立制。严格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的要求,分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构建全市三级政务服务网络,加快建立镇和村级服务中心。(市编办、法制办、监察局、政务服务中心分别负责)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后评价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监管,全面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认真落实《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和责任追究办法》,研究出台《市基本建设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办法》和《市综合评标专家库和评标专家管理办法》。抓紧完善与投资体制改革相关的法规制度建设,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管理办法,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及相关配套联动机制。(市发展改革局负责)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为适应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创新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健全考核评价制度,不断改革和完善人事制度,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进一步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强全市公务员队伍建设,分类推进事业单位人事改革。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以健全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为重点,建立起权责清晰、分类科学、机制灵活、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编办分别负责)
二、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强化预算支出约束和预算执行监督,健立预算公开机制,增强预算透明度。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进程。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继续完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着力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全面落实因公出国(境)、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公务接待等“三公”经费支出情况公开制度。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市财政局负责)
(五)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按照优化税制结构、公平税收负担、规范分配关系、完善税权配置的原则,逐步健全我市税制体系。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机制。调整完善房地产相关税收政策,落实好费改税等税收政策改革。加快落实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税收优惠政策。加大对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税收优惠力度。(市财政局负责)
实行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深化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这是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工作的一个鲜明特征和突出成就。
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阶段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继续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坚持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形成一整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了新的突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加快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政府职能正从“划桨”向“掌舵”,从“全能”向“有限”转变。国企改革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竞争力、控制力、带动力不断增强。农村综合改革和集体林权改革试点进展顺利。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扩大增值税转型试点范围等工作有序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继续扩大。金融改革浓墨重彩,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份制改革,现已成为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明星”。
在坚持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同时,我们进一步把市场经济体制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改革是人民的事业,也是为了人民的事业。近年来,我们把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使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农村改革与城市改革比翼齐飞,政治、文化、社会领域改革与经济改革协调推进,改革决策的科学性不断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妥善处理各方面关系,改革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我国认真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向世界进一步敞开胸怀,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外贸易位居世界第三,吸收外资名列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达到世界第一。开放有“量”更有“质”。外贸增长方式继续转变、进出口结构不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提高,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积极成果。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继续付出艰辛的努力。实践表明,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我们还要看到,通过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丰富,更为人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铸就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必将有力地激发全民族的创造热情,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改革的重点和任务;工作保障进行讲述。其中,主要包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力度和节奏,妥善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企业改革、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步伐、创新招商引资体制机制、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加快林业改革发展、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强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010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和谋划“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市发改委要建立健全部门间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工作机制,加强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指导推进和综合协调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按照“十一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当前的改革和发展形势,现就2010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发展主题,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切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建立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
(二)总体要求
1.认真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
2.调动各方面参与改革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合力。
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党的十七大以来,我们深刻认识到转变发展方式的本质要求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任何发展方式都是一种动力机制的塑造和利益分配体制的安排。好的体制机制,就会有好的发展方式;反过来,体制机制不顺,发展方式也很难合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制状况影响利益分配格局,利益分配格局引导人们行为,人们的行为决定发展方式的取舍。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的重大突破,就不可能有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因此,要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根据国际国内环境变化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在以下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和战略制高点。党的十报告强调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要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就业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要改善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减少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继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全面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大型企业改革,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促进产业升级、参与国际竞争、提升综合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看到,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在吸纳就业和技术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消除各种制度,强化产权保护,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对于保持宏观经济大局稳定具有重要意义。要进一步健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国家规划等多种政策工具相统一的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调控政策协调配合。经济增长、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节能环保、民生改善等调控目标之间要相互衔接,避免顾此失彼。各项调控目标与政策手段之间要协调配合,财政、货币、投资、产业、土地等政策工具要科学统筹、综合运用,实现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内在统一,避免政策工具之间相互矛盾和抵消,不断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加快改革财税体制。这项改革极为重要和迫切。必须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建立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体制。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制度。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收益分享制度。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全面改革资源税。逐步建立健全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构建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命脉。必须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继续深入推进国家控股的大型金融机构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加快多层次金融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债券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推进外汇储备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积极培育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稳步推进金融开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根据省政府《关于建立改革工作机制加强改革统筹协调的通知》(浙政发〔2006〕1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统筹协调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对改革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依靠体制机制先发优势,经济社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但改革不够到位、体制不够完善、机制不够协调的问题仍然存在,改革的系统性、复杂性、艰巨性和紧迫性日益增强。再创我市体制机制新优势,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深化改革。各级各部门要以更大的决心推动改革,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改革创新上取得新突破,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增强改革的协调性,统筹兼顾,综合配套,协调推进,形成改革的整体合力。
二、加强组织领导,总揽改革全局
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指导和协调全市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审议全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审议决定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方案及试点范围;适时听取有关重大经济体制改革情况汇报,研究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和重大决策,提出重大改革建议;研究涉及经济体制改革的其他重大事项。领导小组由市长任组长,下设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改革办”)。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日常工作。市级各部门要明确承担本部门改革工作责任的专门处室。
各县区要加快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改革工作领导协调机构,将改革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协调,以科学的方式扎实推进改革,不断在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三、建立工作机制,合力推进改革
(一)加强对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和综合协调。市改革办要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改革决策,促进各项改革措施有机衔接、相互配套。一要制订规划和年度计划。研究提出全市性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中长期规划和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各县区重大改革和市级部门专项改革统一纳入年度改革实施意见,经批准后组织实施;二要加强综合协调。加强与县区政府和市级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全市改革动态,做好总体改革和专项改革以及各专项改革之间的衔接配套;三要突出改革重点。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重点工作,加强重点改革课题研究,每年要突出抓好几项有亮点、有特色、有影响的重大改革;四要加强指导监督。协调督促全市年度改革实施意见和重大改革方案的实施,对重要改革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跟踪检查;五要开展总结评估。全面客观分析、评估有关改革项目的实际成效,总结利弊得失,不断提高改革工作水平。
本文作者:邓启惠工作单位:中南财经大学经济系
笔者去年曾以此为题写过一篇论文投寄某杂志编辑部,不久后该编辑部即将原稿退回,并附信说明:经过研究,不拟刊用,因为与党的十四大精神不符,与当前形势不符。意思很清楚,既然党的十四大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你却反其道而行之,又提出生态经济理论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呢?我至今仍然认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理论基础是毫无疑义的、正确的,但不全面。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看,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同时还要用生态经济理论来指导.也就是说,不仅要按照市场经济理论的要求进行改革,同时也要按照生态经济理论的要求进行改革。这是因为,经济体制是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它既包括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这四个社会再生产环节中所体现的人与人的关系,也包括国家与企业、国家与地方、企业与企业以及城市与乡村间各种经济关系的内容。所有这一切,就构成生产关系系统。这种生产关系系统和生产力系统相结合,就构成了经济系统;而经济系统同生态系统相结合,就构成了生态经济系统。由于生态经济学要研究和探索生产关系系统的变动与生态经济系统中人同自然物质变换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及其规律性,就使得生态经济学必然地要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具体说来,生态经济理论能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其作为理论依据的作用:
(一)用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从生态经济学的观点看,社会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数量的增长,不仅仅是人民生活从贫困到富裕的转变;它还包括人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和谐和优化以及经济、生态、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各国的经验表明,如果只是以经济发展速度或社会经济福利为目标,不仅不可能带来社会的持久发展,反而会造成无穷的生态灾难、使生产力在恶性循环中衰退下去。这就要求国家在制定和实施改革方案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而且要注意调节人与自然和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不仅注意提高经济效率,而且注意提高人与自然和自然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效率,求得稳健而持续的经济增长和人民福利的全面提高以及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这就要求改革不仅要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而且要用生态经济理论来指导。
(二)用生态经济学的全局性原则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全局性原则是生态经济学的重要特点之一。它要求从全局上来观察人类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而不要只是从局部地区或一国范围来看待生态经济问题。当今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活动产生的生态效应已经超出了国界,成为具有全局性的世界问题。虽然各国间由于社会制度不同,或由于历史的现实和政治经济利益冲突,总是处于错综复杂的矛盾之中,也存在着战争的热点,但是面临的生态危机却是共同的。全球50多亿人都是地球这个宇宙飞船上的乘客,不管人们之间有什么积怨,有什么争执,大家都不希望飞船沉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坐在同一个诺亚方舟上的人,面对洪水就不能只顾一国或一地的局部利益,而应该从全局出发,携起手来,通力合作。用这个观点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求不仅国内要消除封锁,打破地界,统筹规划,加强协作,从全局着眼来解决生态问题,而且要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同各国民族一起共同寻求解决全球性生态危机的途径。在现代生态经济生产力发展日趋国际化的今天,单靠哪一个国家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不可能的,而必须顺应历史潮流,敞开大门,走向世界,加强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参与各方面的生态国际合作,为战胜生态危机承担应有的国际义务,同时,鉴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也要求我们在对外开放中采取有力措施,防止一些国家输出污染环境的企业、技术、产品的民族利已主义行为。
(三)用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生态经济学反对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反对片面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而忽视经济效益,坚持“三个效益”相统一的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用这个原则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就要求以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观点来设计企业改革以及与企业改革配套的计划体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价格体制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外贸体制改革、环保体制改革.从单纯地追求提高经济效益,转化为追求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使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促进,同步提高。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转换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机制,而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又是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经营机制、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好形式。用生态经济学来指导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承包经营责任指标的设计、检查、评价中要贯彻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原则。如果只包产量和利润,不包能耗、物耗、成品率、“三废”物质综合利用率、处理率和事故发生率等指标,就会在执行中导致承包者只顾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产生企业微观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收人的提高和宏观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下降的矛盾。因此,只有按照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益的原则来设计企业的层层承包指标,才有助于克服承包者的短期行为,使企业真正成为少耗资源能源、少排放“三废”又产出尽量多的社会有用产品的“无污染企业”。
(四)用促使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合理高效运转的原则来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它是为了变革同生产力系统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系统,使其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并和生产力系统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的经济系统,以合理地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也就是在生态经济系统中合理地运行使其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合理高效运转,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提高。因此,使生态经济系统具有合理的结构和高效的功能,这才是进行改革特别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之点,也只有抓住这个根本之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才能真正收到良好实效。具体说来,只有遵循使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物质流和能量流合理运转的原则来改革的企业经济体制、物资流通体制、交通运输管理体制、电网管理体制等,才能使城市真正打开城门,向国内外开放;促使城市需要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大量输人,并在城市内合理高效地运行后,再将较多的产品输出到城市以外的市场上,并将较少的污染物质排放到市内外生态系统;只有遵循使城币生态经济系统的信息合理高效流动的原则去改革城市的科技管理体制、邮电通讯管理体制、经济信息管理体制、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信息管理体制等,才能使城市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递加速,以更好地为决策服务;只有遵循使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人流合理高效运行的原则来改革城市的公共交通管理体制、城市对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城市基础设施管理体制、城市旅游业管理体制等,才能使城市内和城市外的人流能合理高效地运转,克服城市交通拥挤的问题;只有遵循使城市中的价值流(货币流)合理高效流动的原则来改革城市的金融体制、外贸体制、投资体制、价格体制等,才能使城市吸引较多的内外资金去进行城市的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设施的建设,并使城市产出更多的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人,实现价值的较快增殖。既然生态经济理论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因此,就必须在用生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中,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反过来说,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同步、协调发展,要靠改革的深化。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要特别重视研究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实现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我认为,至关重要的是要注意抓好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发挥市场对优化配置资源的有效功能,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经济,即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供求关系变动引起价格变动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过去,传统经济学把资源配置理论中的资源只是局限在人们可以掌握支配利用的社会经济系统中的人力、财力、物力等经济资源的范围内,而把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环境资源和生态资源排斥在外。显然,这是不正确的。资源应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资源的总和。市场配置是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在内的总资源的优化配置。只有通过市场既实现了经济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又实现了生态环境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才能保持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否则,就必然会出现经济发展先行、生态环境建设滞后的失衡局面。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是一致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自觉地寻求发展市场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优化配置资源、协调生态经济发展的有效调控功能。
第二,加快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的法人地位。市场经济是以企业的独立分散决策和自主经营为前提的。企业只有成为独立的法人后,才使企业在具有生产、经营自的同时,也具有了生态环境的保护权;企业在注人了生产、经营的生机和活力的同时,亦相应地注人了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因为,在过去“基层的权力过分集中于上级领导机关”的情况下,企业实际上是政府或其主管部门的附属物,企业缺乏自,即使企业有防治污染的积极性,如果没有纳人上级的统一计划,资金和材料均无保证,一切环境保护工程项目都难以上马。而当企业有了各种自,就使企业能动地去进行企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基础设施综合建设,在责、权、利相互结合中,既在企业经济发展方面实行责、权、利相结合,又在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实行责、权、利的有机结合.可见,企业的改革深化,为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经济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