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思想史论文

经济思想史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市场经济思想及其历史影响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际,认真研究和剖析管子市场经济思想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摘要题】经济思想史研究

【关键词】宏观治国学/微观治生学/“人和”/市场营销

现代市场营销学有了强烈的“管理导向”,即从管理决策的角度研究营销者(企业)的市场营销问题。我们把市场营销从微观(企业)、宏观两个方面的管理来研究分析,借用中国传统的市场管理思想“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两方面的思想分析,以实现古为今用的现实意义。

一、宏观管理的治国学

(一)“顺道”

宏观管理的治国学,“顺道”一词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意思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的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管子·形势》)。社会活动,如农业生产,人事,财用,货币,治理农村和城市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子·山国轨》)。人们要取得自己行为的成功,必须顺乎万物之“轨”,万物按自身之“轨”运行,对于人毫不讲情面,“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你的行为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反之,你如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不可复振也”(《管子·形势》)。这是社会自发的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须顺应客观规律。现代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发展自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要宏观调控,保护地球,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发展。

全文阅读

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拓荒性著作

列入2005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邹进文教授所著的《近代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以留学生博士论文为中心的考察》2016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首次全面系统地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思想的开创性著作,其学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中国现代经济学不是从中国古代传统经济思想中“内生”出来的,而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在早期移植西方经济学及中国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中,近代留学生群体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其学术思想成为中国近代经济思想独特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中国经济思想史学术界缺乏对近代留学生群体经济思想的系统深入研究,留学生经济学学术成就迄今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该书以中同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为切入点研究留学生留学期间的经济思想,重点研究留学生博士论文对经济学的贡献。作者论述了留学生博士论文在理论经济学、财政理论、金融理论、农业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工商管理理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史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等方面的学术贡献,是一部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百科全书式的学术著作,开拓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领域。

二、挖掘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史料

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学科经过几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该学科一百多年来已有的学术研究成果主要是运用中文文献资料,外文文献资料少有运用,存在文献收罗不足的问题,导致中同近代经济思想特别是民国经济思想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许多经济思想没有系统加以研究。比如民国时期的刘大中、蒋硕杰、林霖、何廉和方显廷等的经济思想都没有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甚至没有列入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教科书。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进展既要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的创新,也要有史料的新发现。作者利用从欧美各国收集到的英文、法文及德文经济学博士论文,中国近代留学生在欧美经济学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两方学者在欧美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有关中国近代留学生博士论文的评论文章等,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的变迁,其中大多数资料是第一手资料且第一次运用。

三、提出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新观点

以往学术界认为中国近代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没有理论创见,不应该纳入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该书从经济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全面阐述了中同近代留学生经济学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认为许多成果不仅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些成果甚至对于世界经济学的发展都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如在货币理论方面,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凯恩斯主义的崛起,货币政策成为国家干预的主要手段,实行货币政策首先必须明确货币的定义及确定货币供应量,当时占主流地位的观点是定期存款不是货币。中国留学美国的经济学博十1937年在《美国经济评论》第27卷第1期发表了两篇论文,全面阐述了定期存款是货币的观点,其结论后来成为货币理论的定论。该书许多见解或首次提出,或厘清、修正前人成说,填补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如该书第一次考证了中国首位在欧洲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留学生的生平及其博士论文的主要内容。

(责任辑:孙艳)

全文阅读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简述

摘要:针对如何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当前我国知识界一直有不同的观点。但“范式规定”的研究方法已为公认。从理论与操作角度分析、探讨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指导思想、研究体系和方法体系,有利揭示当前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研究的新特征。

关键词:思想史;经济;范式规定

中图分类号:F120.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26-02

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问题一直争论不休,但“经济思想史要提升科学品质,研究方法上必须要有范式规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综合各位名家及众多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对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可从理论和操作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从理论的角度看,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遵循的指导思想、研究体系、研究方法及服务目标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作为最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第一人,胡寄窗先生笃信其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具有的指导意义,并应用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实践,为中国经济思想史学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过程中,……如果不正确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不正确地运用思想,许多的历史事件就不能做出令人满意的解释。”其亲身经历验证并加深了其对这一点的认识,比如对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的认识就是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了一直困扰的问题。

而另一位名家叶世昌先生则提出:“研究中国经济思想史要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

全文阅读

论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发展中的地位

摘 要:学习和研究经济思想史具有经济学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许多重要功能,这包括更好地理解经济理论的创造过程,更好地体悟经济政策因时因地而制宜的重要性,培养经济学多元主义科学思维,作为思想基因库保留被排斥的经济思想,温故知新,以及直接作为认识世界的理论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分析工具等。特别是对于经济学的范式革命来说,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更是居于核心地位,它可以为当前经济学发展中被忽视的重要理论问题特别是经济学革命提供新的思路和灵感来源,并从过去的经济思想中重新获得建设新范式所需要的材料。

关键词:经济思想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范式革命;经济学多元主义

经济思想史是经济科学的基础性学科,但自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相对于经济学其他学科的繁荣而言,经济思想史学科就一直处于衰落的趋势之中。为了振兴该学科,就必须重新认识经济思想史在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本文首先从该学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状入手,提出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经济思想史学科的“功用”问题,然后分别探讨该学科在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学范式革命中的作用,最后则提出:只有经济思想史学科本身做出创新,它才能在经济学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为什么要重新认识经济思想史学科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过去近三十年的时间中,作为与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处于平等地位的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学科,由于长期受到严重忽视,学科发展状况远不如西方国家,许多高校的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工作几乎陷入停顿状态,例如,除了笔者带领的团队外,我们至今仍没有见到有国内其他学者引用和使用过 2003 年版的英文著作《经济思想史指南》[1]一书中的材料。目前,该学科在全国普遍面临后继乏人的状态,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为例,其学位点在 20 世纪 80 年代是以经济思想史学科申报下来的,但到了 2015 年初,该学科只剩下笔者这样一位年过半百的教师。

在我国,即使是从事经济思想史教学的教师,也几乎没有以该学科为志业的。在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思想史学科的状况与我国略有不同。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经济思想史的研究似乎不断地在增加,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经济思想史学科领域中几个专业期刊的创立,如 1983 年创刊的《经济思想史和方法论研究》、1990 年创刊的《经济思想史杂志》和 1993 年创刊的 《欧洲经济思想史杂志》 以及 《经济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Ideas)杂志;其二,经济思想史学会在国际范围内的成立与扩大,美国经济思想史学会(U.S. History of Economics Society)自 1973 年成立以来就迅速扩张,成员不断增加,欧洲也出现了三个活跃的经济思想史学会,类似的学会也出现在日本和澳大利亚。

[2]但上述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都是在大学之外发生的,在大学之内,尤其是在经济学院中,经济思想史学科不断地被边缘化,甚至濒临灭绝的境地。道格拉斯?多德教授指出,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有三个必选的“课题领域”: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此外,还有自选的两到三个其他领域。但现在呢?经济理论仍然存在,再加上数学;但两个历史学方向已很少要求,也很少开设了。[3]著名经济思想史家马克?布劳格在久负盛名的《经济展望》杂志中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经济思想史的学习和研究备受主流经济学家的歧视,甚至有时被公开蔑视为嗜古成癖已经不是一个秘密。这种现象并非今天才发生。实际上,过去 30 年以来,提到思想史在现代经济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论者都不禁对此哀叹”。[2]海因茨D. 柯兹在“经济思想史欧洲学会”的 2006 年年会上发表主席讲演时也指出,经济思想史学家已成濒危物种,该学科被边缘化由来已久。

[4]近年来,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突显出经济思想史以及经济史学科在西方经济学界所面临的生存危机:2007 年,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拟将这两个学科划归到“历史、考古学、宗教和哲学”分类中,由于遭到经济思想史学家的激烈反对,这种从经济学分类中试图移除掉这两个学科的动议才未落到实处。但欧盟研究委员会已经将这两个学科归类到“人类过去的历史研究:考古学、历史和记忆”之中;2011年,经过经济思想史家的努力,它们才重新被划归经济学科的分类之中。[5]澳大利亚国家统计局和欧盟研究委员之所以要将经济思想史学科划归到考古学之类的学科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受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有效市场”假说在“思想市场”问题上的支配性影响所致。

全文阅读

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传统与流变

人们把《经济分析史》(熊彼特著)、《经济理论的类型》(米切尔著)、《经济推理史》(普利布拉姆著)看作是经济思想史研究中的三大名著。本文选取了普利布拉姆的《经济推理史》作为研究对象,将其理论放在经济思想史的宏大学识范围内来探讨,分析作者独到的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也能够发现普利布拉姆相关理论的缺陷之处。这有助于为我们当代的经济学研究提供借鉴。

1普利布拉姆和他的《经济推理史》

卡尔·普利布拉姆生于1877年,是奥地利人。他对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包括经济学方法论、经济思想史、经济周期、社会政策等领域。他于1933年受邀到美国工作,并于1952年退休后,写下了《经济推理史》。他于1973年去世前未能全部完成创作。该书的后续编辑与1983年的出版都由其妻子完成。《经济推理史》主要叙述了自中世纪至二战结束后的几百年间的经济思想演变的过程。书的第一卷讲的是十三至十八世纪间,经济学如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第二卷讲的是1800-1918年间,经济领域并立的三种推理模式,即假设推理、辩证推理、有机推理;第三卷讲的是一战后的几大推理模式发展。普利布拉姆书中讲到的推理模式的含义与人们理解的经济学方法论较为相近。

2《经济推理史》创见一:经济学推理模式和哲学社会思潮的关系

按照普利布拉姆的观点,各种经济学说之间的差异可以追溯到它们背后的哲学社会思潮的不同上。普利布拉姆著作中把各时期的经济学说对应的推理模式都和当时当地的社会思潮,尤其是哲学思潮相关联。普利布拉姆的观点是,一个时期的经济思想会应用到哪种推理模式是受当时的哲学社会思潮作用的。因此,不同经济学说的差异,本质上是其背后的哲学社会思潮的差异。实际上,某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某种经济思想不但受此时的哲学社会思潮影响,还会受其遵循的经济学传统影响。而且,相关影响所带来的研究者对研究方法论的选择,对研究结果的接受程度都是有待商榷的。经济学理论到底是普适性的,还是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及经济社会体制的不同而不同,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我们以重农学派及重商主义举例。普利布拉姆的看法是,这两者的最大区别在所受哲学社会思潮的影响不同。普利布拉姆把重商主义做了粗略划分,他认为其中的英国重商主义就是受到了经验主义哲学的深刻影响。尤其是经过越来越多成功实践的自然科学成果让这种影响的程度加深了。重农学派重视制度的自由。而在普利布拉姆的观点下,重农学派主要受到的是笛卡尔哲学的影响。笛卡尔的观点重视理性经验、演绎推理。所以,依据普利布拉姆的看法,重农学派会把演绎推理,尤其是数学方法作为其经济学研究的方法论。如果站在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宏观角度来看,普利布拉姆的观点中过于重视哲学社会思潮的作用,而自然弱化了生产力因素、政治制度因素、经济制度因素等的作用。而且,普利布拉姆的有些论证还存在不一致性。例如,他一方面认为,经济思想的内容变化虽和其所在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但是,其变化的根本性原因还是推理模式的改变。因为,一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也受到推理模式的影响。他还主观地认为,没有什么因素会影响到推理模式。也就是说,在他看来,人的主观思维模式因素的作用,大于其他因素。另一方面,普利布拉姆没有切实地将上述逻辑在《经济推理史》中给予论证。他在书中把经济思想对应的推理模式都分离了出来。他的看法是,哲学社会思潮影响经济学家的推理模式,同时,推理模式制约着经济学家结论的产生。即,哲学社会思潮是一环套一环地间接影响人的经济理论的。那么这就让人们感到,哲学社会思潮对经济思想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大。

3《经济推理史》创见二:本质主义方法论与唯名论的对立

3.1经济思想史中的两大推理模式

此处谈到的两大推理模式,即本质主义与唯名论。本质主义也即普遍主义,是普利布拉姆《经济推理史》中推崇的一个经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在经济学研究中,有人把普利布拉姆所著的《经济推理史》看作是本质主义的代表。本质主义的方法论认为,人类社会的经济理论无论外观怎样改变,其本质或核心都是恒久不变的。所谓的本质或核心并非哪一种理论,而是某种方法论层面的固定属性。普利布拉姆认为,此种在方法论层面上的本质问题能够体现出本质主义与唯名论间的对立。唯名论和唯实论之争,是理性与信仰之间的内在矛盾运动产生的必然结果。本质主义的推理在于尝试探究事物的本质,加深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获得更加科学的知识;唯名论的推理在于表现和确定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要说明事物本质的不可认知性,认为所谓的“本质”就是人主观附加给事物的一种概念。普利布拉姆把本质主义与唯名论看作是经济学推理模式的两个对立的极点,而经济思想史中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在这两极范围内的。也就是说,普利布拉姆把本质主义与唯名论的对立作为了区分各经济理论属性的标准。到了19世纪以后,社会上不再是两极推理模式并存,而有了更明显的分化。此时,出现了假设推理(以边际经济学为代表)、辩证推理(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代表)、有机推(以德国历史学派为代表)。在普利布拉姆的观点中,辩证推理以及有机推理较为近似本质主义,假设推理较为近似于唯名论。

全文阅读

提高经济史教学效果的研究

经济史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但是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经济史课程的教学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应系统规划和设计经济史的课堂教学,提升课题效果。

经济史史实专题式教学研讨式教学

一、经济史教学现状分析

经济史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我国高等院校经济学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是经济学领域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属于理论经济学的二级学科。经济史是特定历史时期一国经济活动的历史演变,它可以为经济学本科生学习其他应用学科提供一定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经验,有助于经济学本科生构建完备的知识体系。

然而,在当前高校的课程设置中,普遍缺乏对经济史课程的重视,相对于其他经济学课程,学生们对于经济史课程的认知程度和兴趣度并不高,简单将其理解为历史课程。实际上,经济史是介于经济学和历史性之间的一门交叉性学科,既需要具备较高的经济学理论,也需要具备较高的历史素养,因此,其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也就具有双重性质。

二、当前我国经济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我国经济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门非主流学科,经济史课程的教学在经济学领域长期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也未能引起学生充分的重视。当前,经济史研究在我国的经济学界虽处于非主流地位,但并非说明其不重要。恰恰相反,经济史课程的学习要求具备多学科、多领域的知识,既要具备丰厚的历史素养,又要具有高深的经济学理论的支撑,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略。

其次,当前的经济学课程体系中,主要讲授的是新古典经济学派的经济思想,缺乏历史特征,其次,经济学教学的重点往往也侧重于对经济分析工具的推理与运用上,因此,对经济学专业学生进行经济史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正如熊彼特先生所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历史事实,不具备适当的历史感或历史经验,他就不可能理解任何时代(包括当前)的经济现象”。

全文阅读

近三十年来刘晏研究综述

[摘要]刘晏是唐朝著名的理财专家,很多学者对刘晏做了大量研究。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刘晏;改革;思想

目前学界对刘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大多从漕运改革方面和盐政改革方面入手来分析刘晏的经济思想。如袁庆新在《刘晏盐政改革管窥》一文中主要是研究刘晏盐政改革对唐以后的经济尤其是盐业经济的影响。袁庆新在文中从改革背景、目的、作用几方面来论述刘晏的盐政改革,他得出的结论是:刘晏的盐政改革对后世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对当时唐朝起的积极作用。本人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这些成果进行归纳和概括,为我们全面了解和研究刘晏提供可资参考、借鉴的资料。

一、漕运改革

漕运运输是一件关乎社会稳定与否的大事。尤其对中后期的唐朝来说更是如此。鞠清远、陶希圣《唐代经济史》[2](第七章)一书中对漕运改革措施的介绍较为详细,书中认为是刘晏的漕运改革给唐朝平定内乱、保持国内相对稳定提供了保障,将刘晏改革的成功归功于刘晏身兼数使、大权在握,但是没有关注到刘晏的成功与他的经济思想是否有关。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3](第八章)中对于漕运改革措施进行了细致的介绍,分析了刘晏的改革措施的优点,并对刘晏的思想进行了总结。周伯棣认为刘晏能取得很高的成就来源于他对时局的准确把握。他们二人对于刘晏成功因素的看法不尽相同。至于刘晏的成功因素究竟是什么,就需要再对刘晏做深入的研究。高荣盛的《唐代江淮漕运的历史考察》[4]中关于刘晏漕运改革的内容只是文章其中的一部分提到了改革的原因和改革的措施,认为刘晏的改革对后世的影响大于在当时取得的成效。付志方的《刘晏与唐代漕运》[5]文章重点对漕运改革措施和改革后取得的成效做了论述,但是对改革中体现的经济思想没有提到。台湾国立成功大学郭崇伦的硕士论文《试论唐朝刘晏的漕运改革》[6]整篇文章以漕运改革为重心,尤其是对刘晏漕运改革的原因从经济、政治两方面入手,并运用大量的史料来说明改革的原因,对改革措施也花费大量笔墨去论述,而对刘晏在改革中体现的思想论述较少,也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作者对于刘晏漕运改革的研究都从改革原因、措施、结果几方面来论述刘晏的漕运改革,对刘晏经济思想的总结研究只通过漕运改革来得出,没有将刘晏的漕运改革与当时刘晏的其他改革措施放入一个整体中去研究,对漕运改革与其他改革措施的关联研究也不够深入、具体,这也是研究时要注意的地方,不能孤立的去研究刘晏的漕运改革。

二、盐政改革

唐后期对食盐进行征税后,盐税成为唐政府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涉及到刘晏盐政改革的著作和论文比较多,周伯棣《中国财政思想史稿》[3]第八章对刘晏盐政措施进行重点分析,总结了刘晏盐法的成功经验。认为除了盐法本身以外刘晏的用人、处事有很大的关系。郭正忠《中国盐业史・古代篇》[7](第二章)中对第五琦和刘晏改革分别作了介绍,并分析了第五琦改革的不足,对刘晏盐政改革的意义作了重点论述,关于刘晏实行的就场专卖制度中涉及到的经济思想分析比较全面。对于刘晏盐法存在的弊端则分析不足。毛雁红的《浅说刘晏对食盐专卖的改革》[8]不仅仅关注刘晏的盐政改革,也提到了刘晏盐政改革措施间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没有过多讨论是如何推动商品经济发展的。陈衍德的《试论唐代食盐专卖法的演变》[9]重点论述刘晏将全面禁榷变为官商分利的原因,而对刘晏盐政改革本身关注不多,对改革思想也没述说。吉成名的《论刘晏盐法改革》[10]对盐政改革间接推动唐宋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毛雁红文章的缺点。杨建的《谈唐代刘晏的盐政改革》[11]将关注点放在了改革后出现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新的商品经济思想,认为刘晏的改革是在重商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许红英、万海峰的《浅析刘晏的盐法改革》[12]文章从改革机构和改革制度两方面分析刘晏的盐政改革的成功、以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杨国麒的《刘晏的盐政改革对唐代中叶社会经济的影响》[13]注意到了刘晏在改革时对信息收集的重视,并在改革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袁庆新《刘晏盐政改革管窥》[1]一文中从改革背景、目的、作用几方面来论述刘晏的盐政改革,他得出的结论是刘晏的盐政改革对后世的消极影响远远大于对当时唐朝起的作用。这些论著研究的重点都是盐政改革对后世的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而并非盐政改革的具体措施。因此,日后对刘晏盐政改革应该更多地从这些措施入手进行研究。

三、刘晏思想

全文阅读

复式簿记起源的环境问题研究综述

摘 要:复式簿记起源问题是会计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对此,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了复式簿记的起源及其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本文综述的重点在于研究视角和研究结论,与此同时,对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价。

关键词:复式簿记;起源;环境问题;综述

作者简介:宋英慧(1968-),女,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会计系主任,研究方向:会计学。

中图分类号:F81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0.12.02 文章编号:1672-3309(2010)12-04-03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复式簿记起源于12―13世纪意大利北部地中海沿岸城市。复式簿记在会计发展史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复式簿记的起源问题是会计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此之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会计发展史的研究已经非常深入,比如:利特尔顿、查特菲尔德、郭道扬等学者,而且相关的研究体系也逐步完善起来。但是,以往在该领域的研究,大多侧重于复式簿记起源本身,或者仅仅从经济环境入手。2007年,郭道扬在《复式簿记起源历史环境新论》一文中,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论述了复式簿记起源的背景和规律,其研究成果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研究空白。“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溯源头比研究其本身更为重要。如果我们不理解这一切是怎么发生的,那么,我们也就不可能知道今后将会发生什么。过去、现在、未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认清今后的道路,就必须透彻了解它曾经走过的漫长道路。”所谓“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会计史研究为探讨当代会计问题提供了论坛。”嗵过细致的历史研究,揭示当今会计问题的历史渊源,探寻会计发展变化的规律,可以为其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我国的会计改革任重道远,历史的借鉴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二、国外文献回顾与评价

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在《1900年以前的会计发展》(1933)一书中,提出了系统的复式簿记产生的7项必要条件,即文字、算术、私有财产制度、货币经济、信贷、商业以及资本的产生。在12-13世纪,地中海沿岸地区具备了这7个必要条件,由于商人们的迫切需要,复式簿记方法得以产生并不断完善,也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他认为,复式簿记的本质特征并不是二重性或平衡性,而是利润的计算。美国会计史学家迈克尔・查特菲尔德在《会计思想史》(1974)一书中指出,在利特尔顿列举的7项必要条件的基础上,还应该加上意大利商业的合伙和委托关系,这两项条件同样促进了会计发展。氏期合伙企业的形成,促使人们认识到这些企业应该是独立的实体,资本和收益反映的是所有者的请求权。对他们来说,有必要发明一套可以自动计算利润和资本余额的簿记方法。意大利人通过海外人来进行贸易的方法,也是复式簿记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荷兰会计史学家O・腾・海渥在《会计史》(1976)一书中,详尽阐述了1500年以前意大利的会计发展,主要包括:对簿记发展的相关解释、复式簿记概念的演变、复式簿记的发源地、意大利的商业和金融业、账簿的起源、银行中复式簿记系统的起源、商业贸易的簿记系统、卢卡,帕乔利的会计制度等。此外,0・腾・海渥还对复式簿记在欧洲各国的传播与发展,也作了大量的研究。

全文阅读

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意义和构想

摘要:纵观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少数民族经济思想是一个鲜有人涉足的领域,加强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的研究不仅对于加强中国经济学、民族经济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促进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地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历史借鉴意义。本文以回族经济思想为例,初步阐释对该思想研究的意义、现状、内容和史料等问题。

关键词:回族;经济思想;意义;构想

中图分类号:F092.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2-0143-05

在中国,不同的自然环境、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孕育了不同的民族,长久以来在统一的汉文化的大环境下,各个民族以其不同的习俗传承和意识形态而成为异彩纷呈的少数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他们的经济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有各自不同的形成和演变规律,时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是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重要特征,非常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著名经济学者叶坦教授曾经说:“研究民族经济必须重视文化因素的作用,应当结合民族文化、传统习俗、习惯心理,重视由民族文化特征所赋予其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行为偏好等。”(《民族研究》,2005,4)经济思想史的学科特点恰好符合上述要求,是经济与文化有机结合的载体,所以我们有必要加强少数民族经济思想的研究,阐释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回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人口比较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总数仅次于汉族、壮族和满族,居第四位,他是在不同历史时期,由来自不同国度、不同语种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外来民族成员和中国本土各族居民,经过融合而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形成发展历史和文化表征的人们共同体。独特的形成背景造就了回族具备两大文化体系的优势――既有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又有与生俱备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基因。二元文化的影响在回族民族性格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从而深刻影响着回族经济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回回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借取和吸收汉文化的过程,如果从唐宋时期回族的先民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已经持续了1300余年。那么回族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些思想在哪些方面体现了世界两大文明的交汇?他们的内在逻辑是如何演绎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值得研究和思考。

一、回族经济思想研究的回顾

从研究视角来看,国内目前还没有对回族经济思想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是从回族的历史、语言、经济、宗教,文化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思想内容。

(一)从回族经济史角度展开的研究

全文阅读

从德国历史学派看经济学说的国度性与特殊性

摘要: 长期以来,西方经济学是英美的普世经济学。而在19世纪的德国,出现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非主流”经济学――德国历史学派。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们提倡贸易保护主义,以捍卫德国产业资本的利益,并对抗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由此,德国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德国历史学派将经济理论的国度性和特殊性上升到了最高的高度。而对于中国现在出现的“依附型经济学”,我们应学习德国历史学派的研究方法,为现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Abstract: For a long time, the western economics is the universal economic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But in 19th century, the "non-mainstream" economics represented by Liszt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ppeard in Germany. The economist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advocated trade protectionism to defend German capital interests and oppose Adam Smith's economic liberalism. As a result, Germany's economic had rapid development and in its place in the world.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made 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rise to the highest level. And for China's "dependent economics", we should learn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 to provide a solid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ic.

关键词: 德国历史学派;保护贸易论;经济学说的国度性和特殊性

Key words: German historical school;trade protectionism;the nation and particularity of economic theory

中图分类号:F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8-0004-03

1 德国历史学派简介

德国历史学派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初期出现在德国的庸俗经济学流派。它强调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反对自由主义,代表德国产业资本阶级的利益,把过渡性和特殊性上升到最高的高度,并对抗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其先驱为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此后威廉・罗雪尔将历史方法应用到经济学方面,奠定了这一学派的基础。

1.1 德国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