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竞价年度总结

竞价年度总结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国制成品出口竞争力分析

中图分类号:F740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我国出口贸易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从价格波动角度对我国在此期间的制成品出口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在2000-2008年间,中国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总体呈现提高趋势,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1-2006年期间,制成品出口不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第二个阶段是在2007-2008年期间,制成品出口开始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出口价格 出口竞争力 制成品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1978年我国的出口总值在全世界位居第32位,出口总值占世界出口总值的百分比不到1%;之后这两项指标一直稳步上升,到2009年,中国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一,2010年中国出口额蝉联世界首位。可见,总体上我国的出口贸易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获得了快速发展,在出口总额快速增长的同时,人们也开始把对出口的关注重心从出口规模向着出口质量、出口效益方面转移,也即人们开始关注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尤其是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

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他们主要从出口额的角度出发,就出口产品、出口产业和国内不同地区的出口,运用RCA(显示比较优势指数)、ICC(产业内贸易指数)、IIT(国际竞争力指数)、SSI(出口结构相似指数)、TC(贸易竞争指数)、RTA(技术优势指数)和MI(Michaely指数)等分析工具研究比较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毛日、陈敬(2004)使用RCA、RTA和MI研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竞争力;杨汝岱、朱诗娥(2008)从不同指标考察国际竞争力的变化,发现我国出口贸易中,不同类型商品的竞争力在不同的时间阶段有较大的差异,从整体而言,竞争力在不断提升;郑展鹏(2010)研究了我国四类出口商品的出口竞争优势,发现我国的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具有平均的国际竞争力,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在一国出口商品竞争力中,价格是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相关研究中除了上述学者从出口额出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还有一种视角和方法是从商品价格出发加以分析研究。J.R.Parkinson(1966)以英国1953-1963年的24种制成品为对象,研究了其出口价格和出口量的变化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商品之间这种联系有很大的差异;G.F.Ray(1966)研究了英国出口商品在东欧国家市场的竞争力,发现价格波动对竞争力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1966年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也从价格角度说明了产品的国际贸易竞争力。

本文将基于国外研究者对价格波动与出口商品竞争力的研究方法,探讨分析中国自2000年以来制成品出口竞争力的变化情况。

全文阅读

江西省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

[摘 要] 区域产业竞争力是区域综合竞争力的基础,综合竞争力的增强有赖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在开展中部地区六省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对江西省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和变动分析,并提出提高江西省产业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 产业竞争力;江西省;中部地区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6)12-0100-03

[基金项目] 2003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江西省区域产业竞争力研究”(批准号:03YJ3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舒晓波,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陈丽华,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江西 南昌 330022)

喻荣春,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江西 南昌 330200)

一、引言

全文阅读

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评价研究

目前,关于如何界定商业银行“好分行”尚无系统性研究,也未设计出一套较为完整、通用的评价模型。而现实生活中,社会各界迫切需要通过对区域商业银行分行的评价来进行相应决策:客户需要选择“好分行”来办理业务;银行同业需要认准“好分行”作为竞争标杆,以制订竞争策略;监管部门需要对区域内分行进行风险性和合规性评级;商业银行总行也需要对分行在当地的竞争力进行一定评价。为此,本文从区域竞争力定义出发,明确区域竞争力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

区域竞争力评价模式的构建

区域竞争力定义

假设前提。一是关于“分行”。鉴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体制,本文所讨论的分行是指商业银行一级或二级分行,考虑到现在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在省会城市设立的一级分行已具备省分行的特性,与国有银行处于事实上的同一竞争平台,因此,这里的分行也包括省分行一级。二是关于“区域”。中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具有高度相关性,导致银行机构的设立基本与行政区域划分相同,因此,本文对区域假定为同一省域或同一计划单列市。

区域竞争力定义。本文将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定义为:商业银行分行在同一金融生态要素区域内,通过积极的市场开拓、有效的控制管理和全面的客户服务,获得比区域内竞争对手更多市场份额和经营利润的能力。通常表现为银行经营目标结果的实现和经营能力的提升。为更好地表达区域竞争力的这层内涵,借用WEF和IMD的竞争力方程式,本文将商业银行分行的区域竞争力定义描述为:

商业银行分行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结果×区域竞争力过程

这里的区域竞争力结果,即区域竞争力的过去表现,是一个时期内银行同业竞争的静态反映。根据商业银行的“三性”(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要求,区域竞争力结果最终体现为商业银行分行的经营成果,具体包括利润的实现情况、市场份额的变动情况和不良贷款的增减情况。

区域竞争力过程指的是区域竞争力结果是如何实现的,即商业银行分行是通过何种措施和手段取得并维持目前的竞争地位,如何将潜在的各种能力转化为现实的经营结果,它反映的是区域竞争力的动态变化过程,揭示的是区域竞争力结果背后的隐藏推动因素。

全文阅读

当前棉花贸易竞争力刍议

本文作者:张淑荣兰德平刘朝敏工作单位:天津农学院

贸易竞争力分析

贸易规模竞争力分析1.从出口市场占有份额来看:无论绝对市场占有份额(MS)还是在相对占有份额(RCA)方面,与美国和印度两个棉花主产国相比,中国棉花市场占有份额都处于较低水平,且呈逐步下降趋势,如MS值从最高值6.9%(1991年)下降到2009年的0.27%,RCA值从1990年的2.85下降到2009年的0.03。期间虽在1999年和2000年有所提高,但并未改变这一总体趋势,而美国和印度在世界棉花市场上的出口份额却呈上升趋势。2002年以来印度棉花在世界市场占有份额的增速远超过美国,2002—2009年美国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3.11%和6.23%,印度的MS和RCA的增速分别为86.07%和70.01%。根据三国的MS和RCA数据值来看,目前中国棉花出口竞争力水平极弱,或根本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与印度具有极强的竞争力。2.在考虑到进口规模及产业内贸易水平时,从TC值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情况来看:除1993年、1999年和2000年表现为正值外,其他年份中国的TC值均为负值,即不具有竞争力,而从RCA值的表现来看,1990—1994年间中国棉花却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由此说明了在此期间中国棉花属于“大进大出”形态,而且进口大于出口,属于典型的产业内贸易方式。从G-L指数数值上也证实了这一结果,在此期间G-L指数也处于较高水平。另外,在入世以来,尤其是2003—2009年期间,我国的棉花的TC数值不断向-1靠近,几乎接近于-1,说明近年来中国棉花贸易几乎是处于完全进口地位,进而导致中国棉花在MS、RCA和G-L方向表现出较低的水平,从贸易规模上来看,几乎已完全不具有竞争优势。美国棉花的TC值却表明1990—2009年期间基本上是处于完全出口地位,其市场份额(MS和RCA)相对稳定且处于较高水平,同时G-L指数处于较低水平,即美国棉花贸易方式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印度棉花的TC值变化波动较大,贸易形态不稳定,但近几年以出口为主,从而表现为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表1所示。表1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外贸规模竞争力指标数值数据来源:联合国Comtrade数据库价格竞争力指标分析1.棉花价格总体竞争力分析。从总体来看,与世界平均出口价格相比,中国棉花出口价格有一定的竞争力,如图1所示,1990—2009年期间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基本上都大于1,美国的APC指数除个别年份外,基本与世界棉花平均出口价格相等,略低于中国棉花的APC指数,即在平均出口价格方面美国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印度棉花APC指数虽然从总体走势上和中国趋近,但均略大于中国的APC指数。因此,从出口价格竞争力状况来看,印度竞争力较强,其次为中国,美国最弱,2000年以来三国棉花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总体价格竞争力波动较大,1990—199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251、0.050和0.220,200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价格比较优势指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315、0.417和0.383。2007年以来三国价格竞争优势减弱,其中中国和印度完全处于下降趋势,且中国最弱,其主要是由于国际棉花投机商的炒作行为造成的棉花价格的不稳定以及金融危机对纺织业的负面影响。

上述价格竞争力只是体现棉花总体价格优势方面,且极易由于棉花产品出口结构的差异影响到实际竞争力水平,针对这一情况,本文又进一步分析棉花出口产品结构及中国与印度、美国在各类棉花产品上的相对价格优势。(1)中国、美国和印度三国棉花的出口结构以原棉出口为主。如表2所示,除个别年份,1990—2009期间的绝大多数年份中国、印度原棉出口金额占棉花出口总额的比重均在90%左右。美国原棉出口比重高于中国和印度,除1999年外,其他年份原棉比重均在95%以上。而三国的短绒棉、废棉和梳理棉出口比重较小。表21990—2009年中国、美国和印度棉花出口结构单位:%(2)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如表3所示。1992—2000年中国对美国棉花在价格上具有较强的的竞争力,在此期间中国对印度棉花也有一定的竞争力,1992—2000年中国与美国棉花出口比价均大于1,与印度棉花出口比价在1左右。主要是由于此阶段中国棉花的出口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并有指定单位经营,进口则由中纺总公司独家经营,仍属于完全计划经济的范畴。入世以来,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中国棉花对印度和美国价格竞争力较弱,且近年来逐渐减弱,对印度的出口比价由2006年的0.905降到2009年的0.664,对美国的比价由2005年的1.031降到0.660。从各类棉花产品出口比价来看,在原棉和短绒棉产品上中国与印度相比,已完全不具有价格竞争力,与美国相比虽然在部分年份曾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另外,在这两类产品上,近年来中国的价格竞争力还正趋于进一步下滑的明显趋势,中国原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7年的0.858和0.907下降到2009年的0.624和0.604,中国短绒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由2005年的0.750和1.037下降到2009年的0.479和0.737。在废棉和梳理棉产品上,中国曾保持较长时期的价格竞争力,但2007年以来,这一价格竞争优势也逐步转向竞争劣势,到2008年中国梳理棉与印度、美国的出口比价分别降到0.343和0.404。

结论与建议

中国棉花国际竞争力较弱,甚至失去竞争力从贸易规模竞争力来看,无论是否考虑进口或产业内贸易,中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都很弱,甚至可以说中国棉花不具有国际竞争力。从国际交换价格来看,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国棉花出口价格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与棉花主产国美国和印度相比,中国棉花的国际竞争力主要以出口份额较小的废棉和梳理棉来支撑,而大综出口的原棉却未能体现较强的价格竞争优势,从而降低了我国棉花的出口收益。另外,更重要的是,无论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是与主要棉花生产国相比,2007年以来我国在各类棉花出口产品上均已丧失了价格竞争优势,从而也导致了我国棉花的大量进口,其势必影响到我国国内棉花产业健康发展。

发展产业内贸易,提高棉花贸易竞争力通过贸易规模竞争力分析可知,在产业内贸易为主(G-L值较大,TC的绝对值较小)的条件下,往往表现为我国棉花出口市场份额较高,相反,则呈现出较低的市场份额。因此为提高我国棉花贸易竞争力,我国应发展棉花产业内贸易,加大有价格竞争力的废棉和梳理棉的出口,进口原棉和短绒棉来弥补国内纺织企业用棉的不足。

全文阅读

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模型化测量

摘要: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准确反映了当今国际市场上各国新闻出版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现实分布状况,有助于认识我国新闻出版业实现国际化发展的短板,为提高我国新闻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数据测量

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重点围绕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构建了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并结合该评价体系展开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模型的构建、数据的导入以及竞争力与影响力指数的测量。

一、评价模型的构建

模型采用邓聚龙教授提出的灰色关联分析法。①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进行评价,主要是由于影响一国新闻出版业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因素很多且相当复杂,无法借助评价指标将其穷尽,加上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有限,使得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系统成了一个“灰色”②系统,因此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展开的评价是客观的、有效的、实用的。评价的基本逻辑是:以各个国家中新闻出版业最有竞争力与影响力的各指标值(理想国指标)作为参考数列的各实体值,以被评价国新闻出版业的各指标值作为比较数列的各实体值,计算两者的关联度。数值越大,表明被评价国新闻出版业与最有竞争力的国家(理想国)越相似,其竞争力与影响力越强;反之,竞争力与影响力越弱。

展开评价时,分配指标权重也是非常关键的步骤之一。为了使评价结果能更准确地反映各国新闻出版业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的真实情况,避免权数确定的主观性,本研究采用变异系数法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此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也就是越难实现的指标,它们更能反映被评价单元的差距,应当赋予较大的权数;相反,则应赋予较小的权数。若某项指标的变异程度为零,则说明所有评价对象在该指标上的观测值相等,该指标没有评价的价值。③

二、评价对象的确定和数据的收集

评价对象的确定和数据的收集是展开竞争力与影响力评价的两大重要环节,应保证其与研究目标的一致性以及对所构建的评价模型的适用性。

全文阅读

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

收稿日期:20121120

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农业攻关计划项目“中国花生产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2011201030);

辽宁省“百千万人才资助工程”资助项目“辽宁省花生产业竞争力提升研究”(2011921035)

作者简介:

陈迪(1983-),女,辽宁沈阳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chendi19831213@163com

吕杰(1963-),男,安徽宿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农业产业组织与管理研究。Email:jieluesy@163com

摘要:花生是中国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经济作物,但近年国际竞争力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本文构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用1991—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数据,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五项指标进行测算,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年度变化趋势和国际排名进行纵向和横向的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中国花生产业国际竞争力历年呈下降趋势,但国际排名保持相对稳定。

全文阅读

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分析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深,产业竞争力已经成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对产业竞争力内涵、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和模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构建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多目标决策线性加权评价法对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给出提升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橡胶产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测度

[中图分类号]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3-0055-03

产业竞争力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在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竞争力的研究对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橡胶是我国稀缺型战略物资,与石油、钢铁、煤炭列居四大工业原料,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已成为橡胶工业发展研究的重大理论课题。

一、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综合评价分析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把产业竞争力定义为: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及转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即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技术和资本投入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1]。

综合学者、专家的观点,考虑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且根据可以获取的实际数据,权衡橡胶行业的特点,本文选取了表1中的指标作为评价我国橡胶产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2][3]。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12个二级指标组成(见表1)。

全文阅读

环境对我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影响研究

[摘要] 从理论上来说,环境标准的高低影响到生产成本中环境成本的高低,对产品的竞争力可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到底有多大,是否达到公众所担心的程度,则是一个实证的问题。本章分析环境对我国纺织品贸易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如果我国采取更加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将会给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带来怎样的影响?如果有影响,其影响的程度如何?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纺织品贸易 国际竞争力

本文首先计算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其次,计算出我国纺织产业相关年份的国际竞争力。再次,对我国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和其国际竞争力作相关分析。最后是对上面的分析的小结。

一、纺织产业环境保护强度

要进行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分析,首先就要将环境保护量化。环境保护强度,是用来衡量环境保护的量化指标。对环境保护强度,最直接的测量就是环境成本。但我国环境保护统计工作起步较晚,环境成本数据连续性不强,缺乏足够的解释力。本文将参照综合评价的一般原理,采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来估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参照赵细康的环境保护强度综合评价指标,考虑到我国环境统计指标的局限性,本论文选取以下8个指标,来计算我国纺织产业的环境保护强度:

(1)单位产值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总产值

全文阅读

陕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评价

摘要:“十一五”以来陕西省第一产业以年均4.84%的速度不断上涨,其内部结构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文章通过对陕西省11个区域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进行的Shift-Share分析发现在此期间陕西省整体而言第一产业表现出了很强的竞争力,杨凌示范区和榆林市第一产业竞争力提升最快,而安康市和西安市因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一产业竞争力出现了下滑。

关键词:结构;竞争力;SS分析

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陕西省作为第一产业竞争力的强弱将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对陕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结构进行评价是产业结构科学调整的依据,也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文章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Shift-share Analysis,以下简称SS分析)对陕西省下辖11个区域的第一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得出各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所在和产业调整面临的关键问题。

一、理论模型

国内外对农业产业的竞争力的评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以生产结果为基础构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例如因子分析、生产率指标分析等;一类是以竞争环境为基础构建的竞争力评价体系,如波特的“国家钻石理论模型”、世界经济论坛(WEF)等机构提出的竞争力因素模型等。本文通过SS分析对陕西省第一产业竞争力是建立在农林牧渔总产值基础上的,因而是基于生产结果的竞争力评价研究。SS方法最早由Daniel.B.Kramer最早提出,后经过Dunn和Hoover的完善,在经济学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基本原理是在动态性变化中,通过定义区域所在整体为基本参考点,寻找各区域发展与参考点之间的增长差距,并将这一差距分解为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以及竞争力偏离分量,使人们比较清楚地了解该区域某行业经济的增长或减少多大程度上是来源于自身的结构优势、劣势及其竞争力的强弱,从而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以此来说明研究区域中经济的发展和衰退的原因。我们对以下变量进行定义,以说明我们的数据处理过程。基期用下标0表示,报告期用下标t表示;用j表示地区,i表示产业构成成分;APV表示第一产业产值,并定义。

APVj=■APVij;APVi=■APVij;APV=■APVij

那么使用SS分析的陕西省产业第一产业结构竞争力分析如下:

总位移(Actual Shift)为:SA=APVjt-(■)APVj0

全文阅读

中国国际竞争力报告

90 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自由化、国际化程度不断加深,特别是伴随电讯科技在企业运营中的深度应用、跨国公司经营迅速拓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愈益密切。因此,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准确判别并有效提升国家竞争力,已成为世界各国广为关注的问题,其重要性更是与日俱增。?

长期以来,“国家竞争力”的概念,在经济学科中既具有广泛涵义,又十分抽象且难以定义;但是,许多学者的贡献已使得世人对于国家竞争力的理解不断深化。例如,古典经济学者衡量或比较国家之间的竞争力以生产统计为主,注重土地、资本、自然资源及劳动力等要素。亚当·斯密曾提出比较利益的概念,强调在国际间,一个国家的出口要有竞争力,就必须有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李嘉图则强化了比较利益的概念,其著名的比较利益理论( Comparativeadvantagetheory )已在某种意义上展示了国家间的竞争。 20 世纪初,熊彼特( Schumpeter )引入创新概念,建构出动态与不断进化的竞争论点,熊彼特突出地强调企业家精神( Entrepreneurship )是扮演经济发展引擎的关键角色。索洛( Robert · Solow )通过研究 1948 ~ 1982 年美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增长要素,特别强调专有技术( Know - How )和劳动力教育的重要性。 90 年代,哈佛大学教授波特( Porter )强调指出了微观经济基础的作用,认为当从国家的层面衡量时,国家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一国在某一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表现为一个国家能否创造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使该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他利用“钻石模型”( Diamondmodel ),提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因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援产业的表现;企业的策略、结构和竞争对手,并且有系统地展示各项竞争力因素的关系。?

近年来,国际一些知名机构依据其对于国家竞争力广泛涵义的理解,已有所侧重地发展出评估世界各国(地区)竞争力的多种方法。从主要内容来看,大体上有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经济自由度的评比、投资利润风险的评比、国家风险的评比。其中,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 InternationalInstituteforManagementDevelopment ,简称 IMD )和瑞士日内瓦世界经济论坛( WorldEconomicForum ,简称 WEF )是国际知名的整体国家竞争力评比机构。中国从 1992 年开始参加其整体国家竞争力的评比,由国家体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同瑞士方面进行合作研究。目前,两家机构在评价原则、指标体系与评比方法上均存在一定差别。总体说来, IMD 强调竞争力是一国先天资源与后天生产活动配合下,所能创造国家财富的能力,较侧重静态的评比;而 WEF 则强调竞争力是一国提高经济成长率,并持续增进人民生活水准的能力,注重一国未来 5 ~ 10 年的经济成长潜力,较侧重动态的评比。虽然由此产生的最终评比结果不同,但是我们可以从各自评比体系的年度变化中看到参评国竞争力要素的消长状态,并且有助于我们以不同视角观察和把握国际竞争力的内涵。本文主要介绍两机构 1998 年的评比报告结论 [1] ,并侧重于对于中国竞争力的评价结果。

一 .IMD 的评价

IMD 评价机构认为,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竞争力的评估工作在于正确测定国内环境如何持续支持本国企业展开国内国际竞争的能力。因而,他们将各国所构建的环境归结为 4 对竞争力要素的运行。即国内经济与全球经济( ProximityversusGlobality );引进吸收能力与输出扩张能力( AttractivenessversusAggressiveness );国家资产与国家经济过程( AssetsversusProcesses );个人风险与社会凝聚力( IndividualRiskversusSocilCohesiveness )。在此基础上, IMD 构筑了世界竞争力评价的 8 大内在要素。其相互关系如下图。?

IMD 运用统计数据进行竞争力的评比。除了向有关国际机构收集统计数据外,每年还向参评国家和地区定向收集统计数据和发放调查问卷。他们将来自统计系统的数据称为“硬数据”,将来自调查问卷的数据称为“软数据”,经过标准化的统计数据处理,构成年度评比依据。 IMD 于每年的年中发行本年度《世界竞争力年鉴》,公布根据截至上一年度数据所进行的评比排序结果。?

1.1998 年度的评比特点

1998 年《世界竞争力年鉴》对在世界经济中起着关键作用的 46 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竞争力评价,其中包括 28 个 OCED 成员, 18 个新兴工业化经济和变革中的经济。?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