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景观文化论文:寒窑景观文化研讨

本文作者:冯强、白珍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

曲江寒窑规划的总体指导思想

改建以遗址保护为核心,结合历史文脉和特殊的沟谷地形,以真爱体验为主题,紧扣人文特色和情感脉搏,以幸福产业为主要方向,为婚恋男女提供独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活动及配套服务,从而弘扬社会正气,传颂爱情的忠贞不渝。将其打造成为集遗址保护、旅游开发、文化产业建设为一体的中国第一个体验式爱情主题公园。

窑遗址公园景点分析

新改建的寒窑遗址公园将成为定情婚礼纪念的圣地,园区以各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中国传统爱情文化,经典爱情故事。园区可分为:遗址区、婚庆区和休闲娱乐区。

1寒窑遗址区

满足旅游观光、体验历史民俗文化等需求。位于曲江池东南鸿固塬鸿沟坡岸,此处是秦汉时代宜春苑,山林悄静,悠美自然,主要景点有:寒窑遗址、鹊桥、海枯石烂、寒窑故事馆、寒窑遗存窑洞、廊桥、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和妖马洞、土遗址保护现场等。其中寒窑遗址、思夫亭、三姐泉、贞烈殿、柳林寺、妖马洞、寒窑遗存窑洞等在原有景点的基础上进行了修复和维护,既保留了原有景点的持续性,又有一定程度的创新。如寒窑遗址,保留要洞外宝钏菜园及织布、耕种、研磨等生活、生产用具。保留王宝钏当年生活起居的“茹苦洞”,洞内重要的设施就是一个土炕,室内光线幽暗,采光就靠炕对面一尺见方的小窗,炕下有2㎡大小的空间。窑洞底层增加了根据《五典坡》的剧情演绎来的“别窑”“探窑”,内塑王宝钏斟酒别夫和王母探女的塑像。还增设了采用幻影成像技术和传统绘画艺术制作的王宝钏生活场景室,画面中可以感受到王宝钏的刚毅、忠贞和勤劳。再如,柳林寺的文昌阁外每天都有情景剧抛绣球表演,外挑的廊檐常作为表演时的彩楼来使用。三姐泉边游客可以体验古时辘轳取水的生活场景,如有兴致还可感受用三姐泉井水冲泡的别具风味唐茶,观摩唐茶制作的过程,感受古风古韵,梦回大唐。海枯石烂以我国传统叠山造景手法而造就园林艺术景观。成语“海枯石烂”出自我国宋朝王奕《法曲献仙音•和朱静翁青溪词》“:老我重来,海干石烂,那复断碑残础。”景区内叠石堆山,层恋起伏,上镌刻着中国文化中歌颂爱情的经典名句,通过古人诗词渲染我国劳动人民人们坚贞不渝、情比金坚的爱情的观念,诠释中国的爱情文化。“寒窑•故事”展示馆占地面积972m2,采用现代影像艺术的手法,幻影成像展示王宝钏与薛平贵爱情故事,通过艺术的展现手法,融现代影像技术、网络技术和声光电等高端技术于一体,向游客多角度、全方位展现了薛王二人相遇、相知、彩楼抛绣球、战场立功、婚后别离、幸福相聚等场景。游客可以通过不同的场景模拟和现代技术体验王宝钏的爱情故事。新建的廊桥连接着园区南北,其造型结合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回廊和三孔桥的形态,象彩虹,象门洞,象回廊,确保了物质上的衔接和视觉上的通透。真可谓是“美景壮新区,喜虹桥绘彩,奇洞通幽,颇显恢宏气象;熏风辉胜地,看玉柱凝光,长廊映日,堪夸时世繁华。”高大的廊桥不仅是对爱情主题的诠释,更彰显了曲江新区在文化产业建设、城市内涵丰富等方面的积极探索。园区对沟谷地貌、黄土崖壁进行了保护、加固和展示,游人可以现场参观,感受寒窑遗址原始黄土沟壑的地貌,这种保护和展示既具有文物价值,又具有自然价值。

2婚庆产业区

全文阅读

文化景观论文:村寨文化景观变迁思考

本文作者:吴忠军、吴少峰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旅游学院

国内对村寨文化景观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村寨文化景观要素特点、景观演化及机理、文化感知和保护与规划方面。而学术界对桂北文化景观旅游影响研究成果则较少,主要分为定性和定量两部分。定性研究方面有伍锦昌(2005)以龙胜平安寨为例研究民族文化变迁[6],对桂北龙脊梯田景区所造成的社会文化变迁动因的分析[7]等;定量研究方面有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技术及方法对侗族村寨歌舞文化的研究[8]。

本文以广西融水贝江景区的勾滩作为个案分析,从居民感知视觉,运用因子分析探讨勾滩苗族村寨文化景观变迁具体发生在哪些方面,并从社会学角度思考研究地村寨文化景观变迁程度和旅游发展进程之间的相互影响。

研究区概况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区概况

沟滩苗寨是广西融水县贝江景区的自然屯,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融水县新安乡,距桂林158公里,距县城1.2公里。截至2011年6月,沟滩共有78户,339人,其中全屯大部分苗族为半山苗,还有一小部分迁徙过来的汉族。整个自然屯耕面积为143亩,其中水田50亩,旱地93亩。在旅游未开发之前,沟滩主要从事的是自给自足的农业和手工业,主要经济来源依靠竹、木收入。1991年开发旅游,村民通过民族舞蹈表演、餐饮、卖手工艺品等各种形式开展旅游经营活动。近年来,勾滩年均旅游总收入约100多万元。沟滩处于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到2010年7月为止,依然没有道路通入该屯,居民依然依靠自古以来的方式划船从贝江进出,而游客也是从码头下来乘坐游船或者偶尔搭乘村民的船只进出。该自然屯是独特的民族旅游地类型,虽然旅游发展到现在将近20余年,已经处在一个旅游发展的中期变迁态势上,虽然由于其相对封闭的环境,它无法像同处在贝江景区的长赖一样快速地获得大量的旅游效益,但是它的原生态社区和文化景观却也已经出现了变化,只是比其他旅游地的变化要缓慢。就旅游产品来说,它有点像过度开发时在时髦一时过后的遗留品,虽不再恢复曾经旅游的黄金期,但是也如小家碧玉,适合不再大刀阔斧的建设,却能更进一步规范化,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文化景观变迁研究里中期变迁的现实案例考察地的缺陷。本文选取其进行文化景观变迁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测量指标

论文中文化景观的变迁的测量指标在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意见的指导下,综合了前期梯田文化景观研究[9]、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指标体系[10]、传统聚落景观评价[11]和古村落的演化机理[12]等对村寨旅游文化景观变迁因素的调查,最终形成自然、聚落建筑、梯田、服饰、制度精神、歌舞表演、影响程度31个测量指标体系(表1)。问卷采用Likert五级量分法,要求被访居民对每个测量项目从“1—无变化”到“5—变化很大”来进行打分,分值越高则说明旅游对研究地文化景观变迁的影响程度越大。

全文阅读

论石桥景观文化

摘 要:农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存在于这一区域内的桥梁建筑是一种特殊的乡土建筑,它们有着自身的建筑语言、建筑环境和建筑历史,是乡村景观中的活跃元素。本文选取湖南农村地区的石桥建筑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本地区的社会与文化因素,探讨湖南农村石桥文化和乡村景观之间的联系。在这里,石桥不只是作为一种建筑类型而存在,更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文化景观。

关键词:石桥;乡村景观;乡土建筑;文化景观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195-02

俗话说,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桥梁是人类“行”的需要,跨越江河的需要,是道路在江河上的延续。我国河流众多,建造桥梁的历史悠久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历代的桥工匠师创建了以木、石为主要材料的桥梁建筑,无论是桥梁结构的运用,建筑形式的表现及其自身所蕴含的文化特性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多样性和地域性。这些古代桥梁将建筑、艺术和科学完美的融为一体,是我国劳动人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杰出贡献,也是我国古代灿烂建筑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湖南省地处中国的中南部,境内河流纵横,深壑遍布,自然条件的影响造就了丰富的桥梁类型。石桥作为运用最多且易保存的桥梁类型广泛的存在于农村地区,它们土生土长于自然环境中,浓郁的乡土气息、不拘一格的建筑形态,特殊的石桥民俗文化,给人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本文就石桥文化在乡村景观中的特性进行分析与阐述。

石桥原本是乡村景观中的一个基点,由于人的活动,赋予了其更多的内涵,从最初的交通功能发展到以桥梁为核心的景观场所空间。在这里,石桥建筑既可以成为景观主体,也可以是景观的载体。作为景观的主体,石桥本身的艺术造型,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价值。作为景观的载体,表现为桥梁所承载的文化现象——记载历史的兴衰,铭刻当地的风土人情。

一、石桥的视觉景观效应

全文阅读

村落文化景观

如何保护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遗产,并在保护中谋求文化脉络的延续与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下遗产保护领域的一个普遍性难题。

村落文化景观保护,应注重自然和文化、物质和非物质、历史和现时的整体保护,倡导尊重村落文化景观的演变特性,延续村落的文化脉络,维护现代社会文化多样性。

贵州“村落文化景观”系统性保护工程正在展开这样的探索:从民居保护与环境规划、农耕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民族手工艺传承与保护三个方面入手,针对村落传统民居建筑形态和自然环境、村落农耕经济形态和传统手工艺经济、村落传统节庆体系与生活方式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与保护实践,在此框架下对村落文化景观进行整体保护。(责任编辑/姚 远)

村落是国家和社会最基本的构成单元。由于村落文化具有聚族群体性、血缘延续性的特质,承载了中国久远悠长的文明历史。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既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需求,更是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必须直面的课题。繁荣文化,必先呵护和守护好自己的民族文化,守住文化的“根”。 (黄晓海供图 )

① 侗族“喊天节”起源于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喊天节”又称“祭天节”或“求雨节”,时间为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节日里,将举行祭天仪式、吹芦笙、斗牛、抬官人、唱侗族大歌等表演。“喊天节”是千百年来黔东南稻作农耕文明的具象与缩影。(杨通荣供图)

② 百鸟衣主要流传于丹寨县、雷山县、榕江县、三都县。百鸟衣艺术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每件百鸟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角羽毛束等十几个部分构成。整件衣服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为一体,做工需三到五年。百鸟衣构图色彩华丽、温暖、欢乐,造型古朴和谐,立体感强,承载着深厚的苗族历史和古代鸟文化的文化积淀,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杨通荣供图)

③ 簸箕画起源于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的布依村寨——渡寨。渡寨人用夸张、变形的手法,用画笔在簸箕上描绘出花鸟鱼虫、人物、风景,反映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等,将生活、生产提升到艺术,又以艺术的形式还原于生活,乡情浓郁,极富民族特色。(贵阳市乌当区委组织部供图)

④ 被媒体誉为“中国苗族环保第一村”的锦屏文斗,寨史已有600多年。文斗有古树600多株,树种30多个。文斗古寨门旁边的“六禁碑”立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仲冬月,碑文专门对文斗村寨附近的林木管理做了具体的规定:“此本寨护寨木,蓄禁,不许后代砍伐,存以壮丽山川。”300多年前文斗人在碑文中体现的环保意识,在今天依然展现着生态文明的光辉。(彭泽良供图)

全文阅读

基于文化景观感知的景观陶艺研究

摘要:指出了景观陶艺是基于文化景观而形成的兼具人文与自然特性的复合型微景观,作为微景观元素分散置入景观环境,传承着人居环境文化的演绎变迁。基于景观设计和文化景观感知的视角,对景观陶艺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陶艺;人居环境;景观感知

1 引言

20世纪末,我国西南部城乡化进入发展性阶段,对人居环境质量的追求随着商业地产的发展也进入了划时代变革时期。地域文化的传承问题在景观设计中是首先要审慎直面的问题,景观陶艺作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以低调气质静蔼地置入鳞次栉比的高密度居住环境中,如何在这样极端的商业性区域内能安然生存,并传承和转型着传统人居文化是景观设计师和陶艺设计师值得审视的问题。景观陶艺承载着弱势传统文化,散置于人居环境凸显着特有的个性和文化气质,成为居民心境放地和文化景观感知的载体。罗丹说过:“尊重传统,把传统所包含永远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区别出来”[1],而这种永富生命的东西便是在多元文化交融的人居环境中探寻地域文化传承的欲望和理想,转视以风景园林师和陶艺设计师融合的角度探讨景观陶艺在传统文化传承上的生长点,对景观陶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景观陶艺可感知性

文化景观源于16世纪欧洲风景绘画,后经施吕特尔(O.Schluter)、索尔(C.O.Sauer)阐释得以升华,直至1992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将文化景观纳入遗产范围后逐渐在风景园林行业盛行。所谓文化景观感知是指在跨文化交流中受体(人类)以主观意识形态对景观载体的认知过程。景观陶艺以“新置”景观体置入景观设计过程,依附景观环境和物质元素,在软质景观环境大背景的呵护下,以有机或无机的弱势群体分散置于环境当中,承载着某种维度的地域文化,构成人居环境新的感知逻辑结构。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逻辑构架以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诠释着社区环境的独有的地域性景观文化。

格罗塞《艺术起源》中说:“艺术的起源,就在文化起源的地方”,这说明艺术是一个综合景观的文化现象,它是受体因某种需求引发人性自觉而产生的自然化结果。由于地域空间的差异,不同的文化元素和文化特质,构成了具有一定差异性的文化景观,这种差异性正是文化感知最重要的基础[2]。受体对这种文化景观差异的感知程度除自身具有知识体系的制约外,文化景观的可感知信息是激发感知系统的重要诱因。景观陶艺在居住环境中作为微景观元素之所以能被感知存在多元特性:①分散性是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景观陶艺置入景观环境往往承载着某种特殊文化内涵,它们稀疏地散置于环境当中,构成整体景观微弱的一部分,可达性较差,但文化性较强;②地域性是景观陶艺能置入某一社区环境的首要前提,社区景观在风景园林设计师眼中定依托建筑形式呈现一定的人居环境风格,而景观陶艺之所以能置入其中,必定是作为这类型文化的载体之一,传承着一种地域性历史文化;③时间性是文化景观感知的尺度维标准,景观陶艺置入新环境,需要与周边景观要素相辅相成,将周边一定范围内多种类型文化景观元素叠加于自身。受体因社会价值观的不同,对景观感知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变化,对景观陶艺需要反映与传承的文化也随着变化;④认知差异性,从受体对文化景观需求层次来看,他们因自身知识体系的不同对所需求的景观客体也不同,在经济、审美和感知角度上,他们对同一文化载体的感知都会存在一个认知差异,这个差异便是风景园林师和陶艺设计师寻找景观陶艺逻辑平衡的关键。

3 返璞归真的景观文化

全文阅读

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同样造成了我国当前景观建设的混乱,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亟待需要解决。本文旨在从景观符号这个侧面,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景观符合;传统景观文化;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83-01

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文化的转型,价值观念、评判标准的多样化,也同样造成了我国当前景观建设的混乱,如何在景观设计中传承传统文化,保留传统文化,亟待需要解决。现在从采用传统形式、传统形式的再生以及引用其它文化符号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什么是景观符号

景观符号(landscape symbols),所谓景观符号是指得到人们认同和审美上认可的事物的总称。从符号学的角度看,任何事物均可能转变成代表他物的符号或象征。但是,本文主要认可在特定人群心中产生共鸣的符合集合。例如中国的万里长城、约旦的佩特拉古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基督像、秘鲁的丘比丘印加遗址、意大利的古罗马斗兽场、墨西哥的奇琴伊察玛雅城邦遗址和印度的泰姬陵在2007年7月被评选为世界“新七大奇迹”;大雁塔、兵马俑、黄帝陵、西安城墙、延安、秦腔、碑林、秦岭、半坡遗址、羊肉泡馍在2007年10月被评为陕西十大文化符号。

二、什么是传统形式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可以利用传统景观符号的形状和尺度,保证能指上对传统有所保留和象征,而在景观符号所传达的意义和景观功能上有多种变化。

全文阅读

地域文化园林景观论文

1园林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1.1地域文化是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

创作素材由于园林景观设计兼具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特点,设计的对象和方法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具有独特性的地域文化成为了设计师的创作素材,并将其融入到园林景观中,以此作为对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的展现,从而使园林景观设计的艺术品味得到提高。对设计师而言,要想在当地的地质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及人文历史、风土民俗等人文环境中寻找灵感,必须对当地的地域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才能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地展现出当地特有的地域文化。

1.2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地域文化具有其独特的魅力,能通过园林景观设计的强大表现力反映出来,集中表现为当地人民的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也通过与园林景观设计的融合获得了更广阔的创新及发展的空间。设计师在进行创作时,可以在理解及吸收当地地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的文化理念,让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化既有历史性,又有时代性,以此加强园林景观的吸引力和文化内涵,使游人在游览园林景观时能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产生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园林景观设计是地域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2园林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表达原则

2.1独特性原则

设计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进行地域文化的表达时,应注意对当地的历史建筑、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及建筑风格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并对其独特性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使园林景观具有更加深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为游人展现出本地独有的文化氛围,实现设计的与众不同和匠心独运。

全文阅读

景观小品地域文化论文

一、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小品设计特征

由于当前的新农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如,居民生活环境差、农村建筑的自主发展性导致农村建筑设计感不足、缺乏相应的时代感、艺术感和地域文化特色等。此外,中国的景观设计起步较晚,虽然近些年来发展迅速,但盲目模仿西方景观的表现方式,千城一面,使得景观设计缺乏相应的地域性文化特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我们应把景观设计当成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方式。我们应该在城市及新农村的景观设计中创新地融入地域文化特色,使景观设计在文化的创新和传承中不断进步发展,亦使民族特色文化在当代景观设计实体中得到传承与发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南北气温差异大,地域特色鲜明。传统地域文化景观主张人与自然互相融合,强调自然体系和文化景观对人类生存空间的共同塑造,以及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所具有的地方性特征深刻地反映在地方生态环境、生产和生活的不同物质空间中。浙江具有丰富传统江南水乡元素,水巷、古镇、马头墙等便是其中的代表符号。各个地方所具有的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民俗习惯,成为我们创作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基础。地方性设计的重要途径便是深入地研究和把握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构成和形式。而在现代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浪潮冲击下,传统古镇、街市、场景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消失,代之以风格混杂的欧陆风情街区、楼盘以及雷同的时尚现代建筑,出现了景观小品设计“国际化”趋向。加之社会进步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景观影响着农村景观,西方文化冲击,造成了地域文化特色消失,城镇地域文化没落,中国的农村景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衰退。

二、传统地域文化景观再创造

地域特色源于独特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建立起的一体化特征,历史文脉的传承从传统地域的更新发展中获得延续。因此,在解决复兴与发展问题时,我们可以尝试:(1)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材料与细部;(2)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营造手法,全新的空间却依然保持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空间意境和场所感;(3)继承浙江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哲学思想,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虽然景观的材料与细部是全新的,空间营造也是全新的,但传统园林的造园精神犹在;由此为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的复兴与发展探索一条统一的出发点。比如可以针对浙北的江南水乡、浙中的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浙南的山中古村落等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征进行分析,在新农村的建设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域文化景观的特征,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设计风格。在创造现代地域文化景观小品方面,我们应该对其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进行理性传承而不是简单地对传统景观小品的模仿、抄袭。设计过程中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和人文,同时尊重当地生活习俗,满足现代生活需求,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再创造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包括探寻地方材料、传统技术在现代条件下的运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构造方式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传承。如笔者设计的景观休息座椅的材质,便是运用了江南水乡常用的木质材料,因木材种类繁多,有天然优美的花纹,相对于石材与金属更易加工雕刻,具有温暖舒适感,可以表达出自然、古朴、人情味的设计意向,并且有良好的视觉和触觉效应。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特色的小品设计再创造,概括起来有再现、复兴与发展三种类型。

(一)再现

运用现代材料、技术、造型手法、工艺色彩以及细部装饰等进行景观小品再现设计,必须与地域文化、历史环境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具有浙江传统地域文化的景观小品在造型方面应具有江南水乡特有的柔美和文化元素。笔者设计的这组景观小品造型灵感来自于江南古镇屋檐角的弯曲弧度,结合了现代审美的需求。其特色不仅具有江南古镇的文化底蕴与古朴气息,也具有强烈的现代感,并且能与周围的地域环境相融合。而一些现有的设计小品造型生搬硬套与地方历史文化不协调、与环境不融合、只有外壳而无内涵的景观小品,失去了设计最初的意义,不值得提倡。

(二)复兴

采用有机更新的方法对部分已有的且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小品进行再改进,赋予传统地方性小品新的生命力,再现昔日风采。其特点是在保存和恢复传统景观小品地域特色前提下,使用现代技术加工手段、先进的材料对景观小品进行有机更新,使小品在具备现代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同时能满足现代人们生活需求,重新焕发其景观小品自身的魅力。现在大部分景观空间中的小品材料运用的较为单一,很少见到用新型材料对旧物的翻新。若以笔者自绘的景观小品为例进行复兴延伸,那么在考虑木质材料的同时,是否也可以运用较为新型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使小品在满足地域文化审美需要的同时跟上科技的步伐。复兴不是传统意义的简单复活,而是将传统与时代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传统地域景观小品新的时代精神与内涵,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展现出地域文化特色。

全文阅读

文化园林景观设计论文

1园林景观设计的原则

1.1因地制宜

园林景观设计的基础就是地形,这也是园林景观设计的必要条件。不同的地形就会有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充分利用地形的优势,不断挖掘自然美景为园林景观设计所用。地形的规划对景点的布置起着决定性作用,在景观设计必须根据地形的特点,因地制宜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1.2地形与环境相协调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存在。在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充分考虑地形与环境的协调性,可以有效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

2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文化不仅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产物,同时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见证。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利用文化既可以彰显文化的历史价值,同时还能使得文化景观设计更富有内涵。

2.1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

全文阅读

地域文化景观设计论文

一、注重历史文化的合理利用,提升景观价值

在各种景观设计中,历史文化的渗透,是重要组成元素,在展现景观的生命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使景观更加充满活动,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文化欣赏品味等有着重要作用。例如:北方人具有的豁达、豪爽等性格特点,南方人具有的温婉、细腻等性格特点,都与各地区的历史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地域文化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不同历史文化的选用,注重本土历史发展历程的运用,通过使用不同的符号和标识,使景观价值得到有效提升。只有合理运用历史文化,才能体现景观设计的文化底蕴,从而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使各地区的整体形象得到有效提升。在合理利用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的过程中,景观环境的形成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不断发展的客观载体,具有一定引导性和启发性,是给人提供寻找社会属性的重要场所。因此,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必须尊重地方历史民俗文化,以将某种集体精神不断传承和发扬。在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进行景观设计时,对地方历史民俗文化给以的尊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不同地域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其次,地域传统形式的合理借鉴;最后,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关系的重新展示。例如: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将文人的事迹和文学创作结合在一起,整个景观具有古典高雅、简单祥和的特点,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设计景观,让人不由自主的被古代文人的情操所陶冶。

二、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应注意的内容

(一)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在实践过程中,景观设计必须不断继承、发扬和体现不同区域的地方特色,在合理利用各种自然条件的同时,注重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地形、气候植物和动物等的合理利用,是现代景观设计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

(二)合理利用原有的地形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各种工程的不断开发和实施,使土地结构发生较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质破坏。一旦土壤的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结构的稳定性便会逐渐降低,使生物的栖息地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严重的还会改变光照的特性等。因此,在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观设计中,必须高度重视各地区原有地形的合理利用,才能避免倒塌、不稳定等情况出现,从而提高景观环境的稳定性。

(三)合理利用气候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