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景观设计类专业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现状
目前全国多数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类专业都开设了景观生态学课程,而且大多是专业必修课,但是与其他专业课相比,学生对景观生态学不够重视,学习兴趣不高,修完该课程后在做设计时,更多从美学和功能方面考虑,生态意识体现不明显,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急需整合
对不同的专业,景观生态学的本科教材在内容取舍和深度确定上差异较大,目前还没有一本完全针对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材。徐化成先生1996年率先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景观生态学教材,书中的很多应用实例都是从林学专业的角度谈的,比较适合于传统林学专业的学生学习。[1]郭晋平教授和周志翔教授于2007年领衔主编了景观生态学教材,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在内容上更加全面系统,但主要是针对森林资源类本科专业教学编写的。[2]对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同学来说,由于专业背景不同,完全采用该教材学习也不太合适。适用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急待完善。
2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结合较少
据了解,由于没有完全适合于景观设计类专业的教材,授课教师也多数只是具有林学或生态学的专业背景,讲课及安排实验时与其他专业课程如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等结合较少,因而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与景观规划设计的联系不大,不愿意花时间学。
3教学方法有待改进
多数教学以理论内容为主,实践教学环节较少,没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教学过程过于理论化、抽象化,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景观设计是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课程,景观设计作为一门学科出现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起源于美国的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awOlmsted),他的最著名的作品“纽约中央公园”在设计的过程中就非正式的引入了“景观设计”这个概念。中国的景观设计的教学,从本质和核心上来说,教学内容最主要的还是在园林设计这一基础上。客观的说,我国的景观设计从设计和作为学科来教学发展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也就不过二十年时间,因此不管是设计本身还是教学都是属于发展阶段,所以,作为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教学,一方面,要符合艺术的审美要求,要符合时代的需求,要在新时论联系实践的把景观设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景观设计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毕竟是艺术性的学科,但是作为学科建设来说,还应该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上着手,教会学生真正的可以应用性的学习。
一、新时代景观设计教学要符合教学规律
景观设计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景观设计广泛的包含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从教学内容的实质来说,是一门应用型的学科,景观设计的教学目的在于教会学生能够很好的运用自身的设计能力,来做好设计,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新时代,设计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变得丰富起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学生和教师的知识面都在随着新媒体的知识更新而不断的更新。教师和学生在新媒体背景下,都在不断的增长阅历,这位教师在教学的时候有丰富的素材提供了大量的机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教学规律,认真做好自身的教学。景观设计的重点在于景观,其意思是指土地和土地上的空间和物体所构成的综合体,景观是在自然过程和人类的活动中在地球上在大地上留下的人类和自然的烙印。景观设计在教学中,可以表现为一种表面的景象,分为了很多种形式,比如城市的景观,草原的景观,森林的景观,自然风景区的景观。景观设计其实就是设计者把这些天然的或者人工的景观形象用于设计中,表现在自己的作品里,从而多途径的把一些景观作为配景或者是背景。景观设计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把握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运用,要把景观的概念充分的运用到设计中,比如在对自然景观设计的把握中,要充分的整合自然的资源和自然的风景,比如大小山川、古树名木,这些自然资源要自然的运用在设计中,为设计做好背景。当然在景观设计教学中,还要关注人工景观元素的运用,要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建筑物这些资源如何运用在设计中,并且把这些各种的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的组织。甚至还要结合风水完整的表达一种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的景观社会和景观体系,形成有序的空间形态。
二、新时代的景观设计教学要有审美的价值
景观设计是科学的教学内容以外,其实还是一门艺术课程,是具有艺设的审美的价值的。景观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本身就是人类向往自然的表现,景观体现的就是人的居住地,景观呈现的就是人造的工艺品,因此,景观设计在科学的分析的基础上是统一整合的物质的系统,是人类在设计过程中的艺术价值的体现,也可以带来丰富的财富的资源,并且甚至反映了人类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可以这样诠释,景观设计就是历史就是一种艺术美。因此,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要把握好景观设计的视觉审美的过程,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景观设计教学的实践性,实践性和艺术的价值相结合。在实践领域,景观设计是具有广阔性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因此,景观设计教学应该把科学的分析和艺术的处理结合起来,把设计规划、设计管理和保护等内容包括在内。另外,在景观设计的教学学中,还应该特别的注意结合社会、生态和艺术,三者缺一不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新时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也是越来越高,对文化和物质生活的满足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对艺术的价值的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景观设计的教学中,专业教育的艺术性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和教师要主动承担起培养设计人才的责任。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不能从传统的狭隘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入手,要适应新时代的城市化的进程,景观设计的教学要有综合的全面的培养方案,重点打造学生的创作能力,并其让枯燥的教学成为视觉审美的过程。综上,新时代,景观设计的教学代表着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是视觉的审美和创造的过程,设计作品会丰满精神思想,新时代的教学更应该合理和理性。
作者:呼和 单位:山西省太原市太原理工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一、景观设计“专题式”教学方案
景观设计类课程教学有其特殊性,理论内容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培养较重要,笔者提出按“理论+专题”教学,理论为基础,结合专题实训,并结合就业市场,确定由理论讲解和设计训练两个主要模块。每一部分都有其目标性、启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专业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贴现在景观设计课程的现实意义,掌握专业设计方法。
(一)基础理论专题
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在教学中规划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程序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课程可以分为几个专题:
1.古典园林景观专题,对于古典园林景观的的认识,主要结合不同的时期的景观形式介绍。搜集资料,让学生对所选的特定时期的景观进行分析,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作业。加强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学科的历史发展做简介的教学方法。
2.景观设计程序与表现专题。了解景观设计的流程,从草图到方案体现出理论知识的细节,在设计表现中如何应用。逐渐使学生对课程形成完整的认识体系。
3.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专题。授课教师应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提炼分析,选出有重点、难点知识,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系统性地对知识点归纳,结合景观实际案例,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了解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趋向,以及国内景观设计的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及资料,总结出课程学习中较合适的理论框架:
(1)导论(国内外景观的历史发展现代景观的形成);
摘要:本文从课程设置、课程设计、教学实践等方面,对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项目实务》课程的教学进行探究,并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提出几点建议,以期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思路。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景观设计项目实务;教学设计与操作
近年来,我国高校景观设计毕业生实践能力弱、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日益显现,过去的课程教学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展的要求,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以《景观设计项目实务》课程为例进行教学设计,凸显出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性,在为培养社会所需的设计人才服务的同时,也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定位与任务
《景观设计项目实务》是景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必修课,属专业技术核心课,同时也是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主要授课方式是项目模拟。前期课程有《园林植物》《AutoCAD园林景观图绘制》《景观设计专业感知》等,后续课程有《景观专业综合实训》《景观设计大赛》《毕业设计》等。学生应具备从事景观设计专业技术人员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技能。
(二)教学内容概述
课程所选用的教材是21世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景观设计》。辅助教材有董翠编著的《景观设计原理》,王振超、胡继光编著的《园林设计》等。课程计划150课时,其中讲授75课时,实践75课时。授课内容分为景观设计概论、景观设计方法论、景观专项设计、景观项目实务、项目汇报及评价5大模块。课程采用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项目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成绩评价。课程总成绩=理论知识成绩×0.4+实践项目成绩×0.6。其中,理论知识成绩按照平时和期末考核3∶7计算。平时成绩根据出勤、纪律、学习态度等要素综合评定。实践项目成绩按照前期进度检查20%、中期进度检查20%、项目汇报展示60%的比例评定。
一、推崇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方式
现今的景观设计必须从培养技术型人才转向培养创造型人才,而个性则是创造的原动力,它要求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方式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而不是用单一化的模式去套用多元化的人。[1]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课程环节应以学生为中心。在规定的范围内让学生自己确定景观设计任务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设计基地也可由自己选定,教师只是做适当的引导,这样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更容易出现较有个性的设计方案,形成百花齐放的教学效果。图1、2所示为某游园设计平面及节点示意图,教师只是要求以植物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一个学生选择某市的一块基地进行研究,由于该市的市花是梅花,故以梅花为主题进行设计,构思巧妙,从植物配置、园路安排到小品设计等方面都体现出较强的设计个性;在设计辅导时,不应轻易否定学生的想法,甚至允许走一些弯路,要让学生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在方案设计阶段,也不宜规定景观设计表现的方式,模型、手绘及各种软件的应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方案特点及表现特长自由选择。当然,模式化和个性化的关系是辩证的,如果一点也不谈模式,也就无所谓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了,这样显然也是行不通的。在景观设计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走向模式化和个性化两种极端,模式只能是相对固定,个性是在此基础上的尽量发挥,从而真正做到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
二、重视提高景观设计的动手能力
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会非常重视景观设计理论的讲解。课堂上,有些教师会根据教材及讲述的条理性,对设计内容、设计方法、风格流派及大师风范等采取系统的方式进行详尽讲解。这种讲授方式突出了理论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站在一定的高度审视、比较景观设计作品,但若仅此而已,迟迟不动手,不重视自己的设计方案,就容易眼高手低,整天陷于高谈阔论,成为景观设计的“空谈家”。要让学生知道,景观设计毕竟是做出来的,景观设计课程学习成果的好坏,不以理论说了算。在辅导学生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习惯于以自己为主,沉湎于景观设计知识讲解的过程;学生则不能觉得教师不讲就无所事事,要改变来上课就是来“听课”的习惯。景观设计课堂应以师生间的互动为重。景观设计的语言是图纸和模型,要引导学生养成想到那里就画到那里、做到那里的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不仅是在进行设计成果表达时要动手,在与教师、同学交流时更要动手。设计辅导时要紧紧抓住能力教育这个核心环节,使资料收集、调查研究、问题判定、地形判读、勘查分析、策划创意、方案综合、决策优化、社会协商、讨论组织、图形表达、多媒体表达和计算机运用等能力同时获得进步。景观设计教学宜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项目如是拟定的假题,缺乏真实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与随意性,老师讲解得再多,学生也没有直观感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在一个具体的真实环境中进行设计,这样,地形设计、植物配置、建筑营造、道路交通组织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可进行“真题真做”或“真题假做”;如果条件允许,也可结合景观设计竞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图3、4、5为第七届江苏省园艺博览会展园设计参赛作品的部分图纸,由学生结合课程设计完成,设计任务书由竞赛组织单位提出,学生兴趣很大,因地制宜进行设计方案构思,在设计阶段查阅各种资料,提出设计理念,根据要求完成各种图纸的绘制,在规定时间内提交作品。方案以“步履3600”为该区域设计想法的基点,让游人从城市生活居住的“盒子”中走出来,步行于3600全景的空间环境中去怀抱大自然,将“精彩园艺、休闲绿洲”博览会展园主题诠释于空间景观中,总体上安排合理,功能、生态、形式综合考虑,节点设计构思新颖、独特。经过这一环节,学生感觉在设计能力上有很大的提高。当然,在景观设计课程中,并非说可以忽略理论知识,关键在于把握好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的关系,要将理论知识付之设计实践,再用设计实践完善自我的理论知识,两者相辅相成。景观设计课程中一些基本理论的讲解是不能缺少的,有一些景观设计思潮如美国城市公园与国家公园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与新艺术运动的景观设计、现代主义景观设计、大地艺术景观设计、后现代主义景观设计、解构主义景观设计、生态主义景观设计等非常重要,但授课应不同于一般的史论课,可结合学生自己的景观设计课题,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样能最大地调动学生探究有关问题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形式可不拘一格,如师生问答型、随堂讨论型、专题研讨型、课题研究型等[2]。可由教师提出问题,也可由学生参与或独立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以研究性的思维去查阅资料,通过分析、资料证明、理论验证,提出相应观点和解决方式,让学生在问题的提出与解决中获得进步。这样也有利于学生课程设计方案的形成。
三、丰富景观设计相关科学技术知识
景观设计课程涉及天文地理、历史文学、艺术、园艺科学、生物科学和工程技术等多种学科,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但从教学现状看,学生在学习景观设计的过程中普遍存在“重艺轻技”的现象,在设计作业中过分重视外观造型及设计成果表现,而忽视相关科学技术知识的学习,从而很难处理好景观与环境、景观与实用性的关系。有些设计作业,乍一看美轮美奂,但只是停留于花哨的表面,事实上难以实现。图6所示的是一个学生的屋顶花园设计方案草图,设计建议移栽大树植于屋顶,并在构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力求营造富有自然意趣的景观氛围,纯从外观上看还是能吸引人的,但实质上这样的方案是不科学的,大树生长需要很厚的土壤层,屋顶上难以满足这一条件,不可能达到设计的效果。中外高端丝巾品牌的包装设计情形能给予很好的启示。国外经典丝巾品牌包装盒多采用经典的方型或圆型,常见天地盖、翻盖、抽屉式三种方式,看似平淡,实则大巧。这种包装便于保护产品、方便运输,消费者打开容易且能久藏;而国内丝巾品牌包装会有多种花哨的造型,表面看来很漂亮,但有些既不能很好地保护产品,运输又占空间,拆开还得费一番功夫。牺牲设计的技术性而求其艺术性,实则本末倒置。其实,设计要同时依赖科学技术和艺术创意,两者缺一不可。光有艺术创意,没有科学技术支撑,景观设计就不能完成,变得虚无缥缈;但只有科学技术,没有艺术创意及美妙构思,也就无所谓景观了。具体教学过程中,除把握好景观设计课程自身的各个环节外,必须加强与其他技术类课程的联系。技术类课程如景观工程学、园林植物学、景观生态学等应该理解为支撑课程,都是为景观设计课程服务的,掌握与否直接关系到设计的深浅与优劣。教师在设计辅导中应有意识地使学生的所学知识在设计中得到运用,强调景观设计综合知识掌握与运用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技术类课程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同时能自如地运用实地教学法。教师在教学、辅导时,应同时学习、补充自己的景观设计与其他科学技术知识,这样才能从整体上辅导学生,培养他们形成景观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园艺、工程等科学的整体观。实地教学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在讲述具体景观案例时,可有选择性地让学生置身景观实地,让其亲身体验景观与环境,景观与实用,景观与人文等的相协与悖离处,然后悟出景观设计与其余科学技术必须协调的道理。实质上,从目前景观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技术含量在不断增加,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应通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认识到景观设计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到施工图设计的全过程,都需考虑景观与其余技术的协调性。
四、加强景观设计教学过程控制
以往的景观设计辅导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往往看重最后的设计成果,即重视正图的绘制,却常常忽略景观设计方案形成的整个过程,对景观设计作业的草图,即作业进行过程中用来研究讨论和调整方案、记录设计过程的构思草图、工作模型、电脑模型等不够重视。教师常以学生最终提交的设计成果作为评价学生成绩的主要依据,教学和评价将正图放到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成为教学和评价的核心,这样给学生带来一种误导,学生会过于关注方案结果的优劣和图纸是否漂亮,而不在意方案是如何形成、如何发展的。其实,不管是经典的文学、音乐、美术等文艺作品,还是流行的汽车、手机、电脑等工业品,虽说最终是以成果震撼、吸引人,但背后莫不经过百千次的修改、调整。景观设计教学中过分强调结果的重要性,最终会适得其反,让学生设计能力的提高无从谈起。其实,从辅导设计的角度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景观设计教学和评价的重心应该从正图转移到草图上来[3]。设计方案的成熟往往需要不断修改草图,教师务必给学生明确各阶段图纸的基本要求,明确逐步完善方案的重要性(图7、8)。强调草图设计整体进行非常重要,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效果图要同时考虑。对草图该有正确的理解,它可以是方案不成熟、考虑问题不全面,但并不等于可以草率,学生交的草图经常有比例失调的现象,有的用线条、色彩修饰图面,掩盖设计不足,使设计草图失去原有的意义。草图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术语言,应能有效、清晰地表达设计意图。草图设计过程中,方案不可能一步到位,优秀的设计几无一次成型,调整是必须的,方案往往是在曲折往复、不断修改中寻求完善。师生之间的沟通很重要,有些问题必须在互动中解决。除此外,学生之间讨论能起很大的作用,可在每次草图设计完成后实行学生分组互评,不直接告诉其答案,由学生讨论解决,使学生能在与其他同学的设计作品的比较中认识到自己设计中的优缺点,这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并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学的竞争氛围。
一、景观设计课程的基本概况
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的上学期通常会开设一门课程——景观设计。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一般都是在建筑装饰公司负责施工管理、工程预算、建筑装饰设计或者其他相关的工作。在负责室内设计的工作中,业主常常会要求室内设计师把写字楼的中庭、屋顶和庭院一起设计,所以,为了满足这些业主和社会的需要,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经常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开设景观设计的课程。景观设计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强,设计范围较广,包括:公园设计、住房设计、道路路绿化设计等等,此外,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度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装饰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还需要熟练掌握手绘技术,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仅为一学期的课程,所以授课教师不能完整的讲解所有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自身需要和特点,以及未来就业的方向,将内容进行了删减。景观设计课程主要讲授了屋顶花园、庭院设计等,在植物设计中教师改变了以往园林植物学科属性的系统分类的教学方式,主要要求学生在配置树种的过程中掌握园林植物方面的知识。
二、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数字化信息技术传播知识具有时效性,极大的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数字化信息技术实现了景观设计的构想性和交互性,极大的提升了设计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所以,它受到了很多从事设计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数字化信息技术在景观设计教育领域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其中,数字化软件是景观设计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1.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的积极性
创新对于设计工作者来说极为重要。景观设计课程和其他课程一样,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核心。在景观设计课程的课堂中教师依然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的将自己对景观设计构想、风格、设计过程、构建方式以及对材料使用的理解传授给学生,忽略了学生是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长期以来只会打击学生创新的积极性,造成学生盲目学习的状况和抵触学习的心理。传统的景观设计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出现一种现象:学生在制定设计方向的时候往往会犹豫不决,经常在创作设计的时候只是一味的、单一的从平面到剖立面、到空间效果设计,缺少对设计场地状况和空间的感受,最终达到的设计效果也往往是缺乏主体性和创新性的。但是,应用数字化信息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弊端,数字化信息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库和具有强烈设计感的系统界面,对学生产生视觉上强大的吸引力,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景观设计课程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在景观设计课程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建立一个强大的信息库,里面蕴含许多有关景观设计的资料和模型,包括:典型的景观工程、景观材料、设施和景观植物等。学生能够利用这个信息库查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已有的景观材料和技术,以便于自己时刻审视自己的设计方案,经过反复研究逐步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2.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师生之间的交流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其提供了一个直观、可靠和操作简单的沟通平台。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个信息技术平台使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具时效性,打破了以往单一依靠图纸交流的模式。在景观设计的教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设计场地的模型,学生通过对这个模型的理解产生一个属于自己的设计主题,在借助这个设计场地模型在设计场地中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学生展示空间概况常常会使用到动态漫游的方式,学生利用计算机数据展现出空间展示的有关数据,教师通过这个过程能够及时和掌握每一位学生设计的方案和进程,更加有利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而提升学生对设计过程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教师对学生设计方案进行评价的时候也是可以借助数字化虚拟现实技术的,虚拟现实技术有一个可视化的功能,学生的每一个设计方案都可以通过这个技术一一展现出来,使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更为方便和直观,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时效性,改变了过去单一无味的交流模式。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对于优质舒适环境的要求越发迫切,这就对景观设计行业及高校景观设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满足当前对于景观人才的需求,我们就要对景观设计教学进行创新和完善!景观设计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目前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随着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高校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存在很多的不足,严重阻碍了我国对于景观设计行业的发展。因此,对于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我国当前景观设计教学面临的问题
1.教学方式传统,教学内容老化
景观设计课程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专业课,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着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听课为辅,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式教学,这就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的落后,使得教学与时代的现实需要相脱节,教学中缺乏对学生系统的思维训练,导致很多学生缺乏创作力!“重技能,轻理论”这是目前该专业课程普遍存在的现象,教师往往通过学生“效果图”表现的好坏来判定其水平的高低。这些都是目前该专业课程所存在的弊病!
2.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
景观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景观设计人才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很多学生毕业后都只能从工作中从头开始学习,从而出现就业困难的局面。我们常说“理论指导实践”,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将理论用于实践,我们强调在获得了足够的理论知识后,如何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会自己去优化知识结构和增加知识内容,能够举一反三,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知识素养!
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路
伴随着人们生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逐步增强,景观设计已被看作是生态破坏和城市化改良的重要手段。景观设计专业因此也突破以往采用技术手段创造出仅仅具有审美价值的户外空间的界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景观设计事业近年来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景观设计行业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这对于高校教育而言,也是一个新的机会来重新思考景观设计教学是否符合国家发展的新需求。
一、景观设计教学是不是走入了死胡同?
景观设计课始终是景观教学体系中的主干课程,而设计课最核心的环节是对学生设计思维与方法的训练,如何提高综合设计的思维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一直是高校教学的研究重点。从各高校景观设计课的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出,多数高校在实际的教学中采用的是推理式的思维方法来进行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这包括了让学生从场地出发,通过分析、综合并结合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以及对场地独特理解形成的空间概念和形式。不可否认,这种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科学逻辑的分析、判断、评估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上手操作小尺度的设计项目。对于教师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途径。而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发现这样的问题:在设计课的前期,教师往往会布置学生到实地调研并作静态观察和记录,然后写出调研报告,表明对场地日照、风向、景观朝向、植物配置以及使用者活动需求与场地功能空间组织之间的关系,然后学生如例行公事一般到场地上拍照、速写或以文字记录大量资料。结果我们发现,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几乎可以产生同样的场地评估和汇报结果,逐渐地学生对这种调研方式也失去了热情。场地调研使学生的调查和收集信息几乎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行为,缺乏想象力的预测甚至使调研陷入收集资料本身。而问题是,许多设计决策看上去与这些庞大的信息并无关系。在概念设计阶段,由于设计过程是推导式的思维模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针对同一场地设计时所做出的功能分析和判断趋于一致,直至最后得出“合理”但却雷同的设计结果。那么做景观设计是否就和做数学题所采用的计算公式一样,最终形成“标准”的统一答案呢?在设计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又该如何表达呢?当这些被“生产”出来的学生带着统一的思维模式进入到景观设计岗位上,又将对城市发展和景观建设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这些质疑的提出直接指向了景观设计教学方法确实存在训练思维单一、学生就职后发展潜力欠缺等问题。因此,在保持实践教学这一重点的基础上,针对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迫切需要进一步定位,从而使景观设计人才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更符合职业岗位的需求。在2009年-2010年笔者有幸到瑞士联邦理工大学访问学习,期间参与金特•沃格特教授(ProfessorGüntherVogt)的景观设计课程,通过对其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并行的教学方法,通过新方法的训练,希望能培养学生基于个人感受和经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同时借助推理式的理性分析,共同形成综合的设计概念,进而实现概念向三维空间的转译过程,以期最终提高景观教学的质量。
二、从行走感知到理性图形的方法是什么?
1.基于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教学途径
“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过程是一种以行走为起点,以直觉和印象占主导的特殊感性认知,经过分析评估后对场地所做出的空间转译的全过程,这种方法是源于英国功能学派的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创立的田野工作法(Fieldwork),借助人类学的工作方法,景观设计师可以与场地建立一种深刻的对话、理解和沟通,加深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并拓宽景观设计的途径。
(1)行走
与场地调研方法中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场地相比,以行走为特点对场地的感知可以使学生从“外部的”设计者转换为场地的参与者,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当自己在场地上或行走或停留时的真情实感和场地氛围。它与单一的信息收集最大的不同是,学生对于场地的感受与观察并非停留在场地现有静态的表象上,而是有更多机会“自由”地去了解场地背后更多的“故事”,有些可能是关于场地中物的痕迹比如一段废弃铁轨及其形成的原因,有些可能是重要事件的发生或一个重要人物的死亡。不同的“行走”都会带来令人兴奋的异样发现。这时,学生对调研的积极性会被重新激发,因为这种行走所带来的发现因循着每个学生对场地不同感受与直觉。当学生步行穿越整个场地时,实际上逐渐将自身所处的空间环境的相对位置映射到内心深处,将自身身体与空间环境建立了最紧密的联系。通过这样的方式,把学生和即将设计的场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场地行走可以把距离和个人经验添加在学生对这个场地的理解之上。同时,步行者的视野也可以支撑起在景观设计中的各种抉择,成为概念构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穿越一座老煤气厂,或是绕着它徘徊;或目标明确地向前行进,也或只是漫无目的地溜达闲逛。什么样的散步节奏将决定学生在未来设计中有什么样的抉择。因此,行走感知的景观设计途径,让学生不再是以“坐直升飞机”的角度俯瞰大地所构成的美丽图画,而是以每个学生个人具体感受和体验为依据的空间构想。
一、了解专业差异,把握教学目的
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与城市建设紧密结合,目前已形成了包含城市设计、植物设计、生态设计等多学科的复合设计体系,其实践一直伴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营建活动,注重景观的序列感和时空的运动感;而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为契机,强调视觉的艺术性和触觉的宜人性,习惯上称之为“城市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对于环艺专业的学生来说,之前所熟知、擅长的视觉艺术形式与景观设计课程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的。
(一)感性与理性。视觉艺术本身是感性的、充满灵性的,追求个性的张扬,而现在所接触的景观艺术设计则放眼于更大的空间,要体现一定的地域特征,要考虑周围环境的系统性、连续性,对地形地貌、植被、地域文化、建筑等因素都要进行通盘了解,强调的是理性、有序。
(二)个性与系统。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复合的系统设计,包括基于点线面体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体系的系统设计、反映地域文脉的人文系统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生态系统设计,等等。而环境艺术设计的重点是景观设施的个性形象设计。
(三)个体与团队。很多门类的艺术创作是由个人完成的,所着眼的一般局限于较小的面积或空间。而一个景观工程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甚至要结合多专业人员进行工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安排分组设计,提高他们的协作能力。
(四)微观与宏观。城市景观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涵盖城市的从宏观到微观几乎所有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以及历史文脉等诸多物质、非物质的因素。而环境艺术尽管也会涉及环境文脉等较大的范围,但是设计时更多的是注重景观体系的引导,其关注的设计要素基本上是微观层面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专业差异,了解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课程的特点,通过多种教学手法来对学生进行引导,扬长避短。
二、采用“真题假做”,学习事半功倍
教师需要了解景观艺术设计与纯视觉艺术设计专业的区别,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各种扬长避短的课堂教学手法。通过多方面的比较研究,笔者认为其中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真题假做”。
一、广泛运用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形体、线条、色彩、肌理等形式要素按一定规律组合起来的状态,是造型之间的相互关系。人们经过长期实践,在广泛的基础上综合整理了不同的形式特征。艺术造型如果符合一定的形式美法则,就会唤起人们内心的感情,被认为是美的东西。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包括:变化与统一、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但凡成功的设计作品都在具备功能美的基础上,兼具形式感。形式美法则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广泛运用,平面设计中的形式美表现在字体、空间、颜色、比例等元素上,产品设计的形式美为功能、形态、线型、颜色等元素的综合,景观设计也充分展示了尺度、比例、空间、肌理、色彩等各种设计要素。
二、景观设计中的形式美
景观空间中的实体通过点、线、面、体、材质、色彩等组成,这些元素按照形式美规律巧妙组合,创造出有秩序的景观空间。例如,设计师用大小、形状差异较小的不规则多边形设计汀步,富有轻快、和谐的美感,表现了变化与统一的关系;景观空间缺少不了植物造景,对植是植物配置的常用手法,在西方景观设计中,大量采用修剪规整的几何形状的植物造景,营造绝对对称、严谨的布局效果,而中国古典园林讲求自然美,通常采用自然式对植手法,以主景为中轴线,体量较大的植物距离轴线较近,体量小的则较远,表现出活泼、灵动、自由的感觉,营造了不对称的均衡;挡土墙立面上设计凸出的垂直线型,立体轮廓随着空间变化,有起有伏,产生节奏与韵律;景观设计师在处理主景与配景时,主次明确,突出主景,配景则以自身调和陪衬主景,避免杂乱无章,达到画面的统一,这是对比与调和的手法;景观空间中的比例与尺度关系则体现在水景、建筑、亭子、小桥等大小上,这些景观小品的尺度依据人和环境的尺度来确定,达到景物与环境的比例适当,协调统一。在专业基础教学活动中,形式美应与实例结合,而不是仅仅罗列其内容,游离于空泛的大道理之间。同时,教师应该常常引导学生思考,促成了美的因素。
三、教学现状与改革思路
对于高校专业教育来说,形式美是专业基础,三大构成课程是与形式美直接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三大构成课程通常被安排在大一,景观设计专业课被安排在大二,由于三大构成课程不仅服务于景观设计,还服务于平面、服装、动画设计等其他艺术设计课程,这就造成基础课程没有针对性。在之后的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还需拿出部分时间来讲授形式美,并把它与景观设计结合起来,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一个好的景观设计作品在提出设计师的设计创想、协调设计规范、甲方意志、遵循人性化的过程中,理性的推理通常是最难的环节。理性的推理习惯养成不是一朝一夕,需要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日积月累的教学活动之上,大学四年学习时间有限,不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效率不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厌倦学习理论课,能学到的东西则更少。大三、大四忙于实习和工作,却又难以达到企业要求的设计能力,企业则肩负起前期培训上岗的任务,造成资源浪费,这些加剧了毕业生找工作难的现状。然而,作为大一的学生,是完全具备直接学习景观基础与形式美法则的能力,因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就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绘画经验,具备了辨识美的能力。只需专业教师的正确引导,带领学生自发地将景观设计与形式美法则联系起来。笔者认为将形式美基础教学与景观设计专业课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专门为景观设计服务的三大构成基础课应调整至大一进行,并且教学内容需要与其他设计基础课区别开来。这样,通过大一整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景观设计专业,更加有利于后续的专业课教学开展。
四、结语
形式美法则的知识与经验需要通过日积月累的实践学习,而景观设计最难的一环就是理性推理。设计是否专业,很大程度上源于基础知识是否扎实。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致明确,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必须明确清晰,服务于各专业的课程要想真正发挥其作用,就需要以科学、高效的思路来制定。专业教育不可含糊其辞,游离于大道理之间,打通理性推理的脉络才能做出好的设计,让学生学到实用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