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改造论文

景观改造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澧水张家界城区段堤岸景观改造设计论文

1堤岸现状分析

张家界城区段澧水堤岸全长约7km,为东西走向,曲线型。堤顶面宽5~8m,堤面铺装为青石板或广场砖,堤上修建了亭、架、围栏等园林建筑,且布置了条凳等休闲设施。堤的背水坡长8~13m,坡度有缓有陡,一般为1:3~5,坡面上主要以图案的方式成片、成带栽植了大量的灌木。滨河大道依堤而建,人行道宽3m,行道树香樟栽植于人行道上,株距为6m。可借景观有:天门山、回龙观、子舞台、澧水以及少量渔船等;需屏障的景观为两岸拥挤无序的城市建筑。如果从安全、功能和景观的角度来分析,尚存在如下问题:

1.1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澧水堤岸景观尚存在两个方面的安全隐患:一方面,行人横过滨河大道缺乏天桥和地下通道而带来安全问题;另一方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因滨河大道的行道树为香樟,香樟根系极其发达,白蚁好啃,若根系穿堤生长,招引白蚁危害,则易形成管涌,从而影响大堤防洪安全。

1.2休闲功能难以发挥

澧水堤岸的主要功能是防洪,目的是确保张家界市区免遭洪水危害,而澧水堤岸是一个很好的滨水空间,它的另一个功能是为张家界市民提供一个户外休闲环境。然而,现在的堤岸缺乏良好的生态环境,主要是缺乏乔木植物景观,以致冬天寒风凛冽,夏天烈日炎炎,根本不利于市民休闲。

1.3堤岸景观单调乏味

澧水堤岸作为一个休闲环境,一是必须具备优美的生态环境,使人感到舒适,游赏其中能够得到美的享受;二是必须创造一定的文化氛围,使人精神振奋,得到启迪和熏陶。然而,目前僵直无起伏的堤身,加上层次单一和带型模纹的植物配置方式,使得堤岸景观过于单调乏味,缺乏美感产生不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全文阅读

景观改造工程设计论文

1工程设计原则

(1)生态优先———注重生态保护,以生态、环境为先,绿化环境的创造及维护为根本,生态的功能总体体现;(2)注重文化、水文化设计———着重挖掘项目当地的历史文化,将历史文化与现代气息相结合,既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底蕴,又在打造水岸合一的同时兼具现代气息;(3)整体化设计、以人为本———景观带、水体与整个规划区的整体化塑造,坚持以人为本,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努力创造能满足市民日常文化活动、休闲娱乐、游憩需求的各类空间,营造宜人的滨水环境。(4)低碳环保———发展低碳经济、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全面实现低碳生活,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利用水生植物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5)植物景观遵循因地制宜、生态、艺术、彩色、经济性原则。

2总体设计

2.1总平面图

红线范围:北岸总面积约102510m2,南岸总面积约156000m2,红线范围总面积约:258510m2,由于红线面积从市政道路中心线开始,并且包含了现有的一些民居,因此实际景观面积为北岸约:69000m2,南岸约124000m2,总景观面积大约:193000m2。

2.2空间构架分析图

本案分为“一线、两带”。一线(滨河绿线)———荡漾在沙溪河上,欣赏两岸绿意盎然的滨河风景,观赏两岸亮丽建筑的魅力倒影。两带(北带、南带)———北带(沙县古韵)———展现历史足迹的传承、重见、再塑。南带(沙县风采)———展现新城的迎新、创新、发展。

2.3景观序列分析图

全文阅读

绿化改造论文:老校区户外景观的改造探讨

本文作者:许艳 单位:阜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历史建筑是学校长期发展的产物,浓缩和留存了历史沧桑的印痕,积淀了校园历史文化的厚度。校园历史建筑一般可分为两种:标志性历史建筑和一般性历史建筑。针对不同的情况,我们采用不同的保护与更新手段。标志性建筑的再利用,主要通过立面保存或者结构保存,改善其设备环境,赋予新功能。立面保存一般适用于砖石结构的建筑,通过对其内部重新装修和划分,满足现代教学、办公的需求。例如东南大学礼堂为砖石结构的欧洲古典建筑,它的内部经过多次调整,但是外立面变化却很小。结构保存一般适用于木结构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历经沧桑,可以通过改造墙体、地面等形式,保留原有木结构。如北京大学红楼为砖木结构建筑,改造中用铝合金门窗代替了原来的木门窗,对内部墙体进行了粉刷,地面进行了铺装,但是原有的木结构的柱、梁结构却保留下来。对于一般性的历史建筑“用”是其得以存在的根本意义,可以通过全部拆建、局部改建、加建、翻建、内部功能改造等方式,实现其再利用的目的。

在校园新旧建筑整合过程中,注重新建筑的延续性设计,有利于新旧建筑的协调共生。所谓“共生”不是新旧建筑简单的并置、叠加,而是指在旧建筑改造过程中将原有空间环境的特点、风格,通过运用材料、技术、建构方式等形式,将新建筑在体量、造型、色彩、肌理等方面与旧建筑保持协调类似的特征,形成既符合新时代要求,又包含原有空间特征的新的空间环境。例如,东南大学吴健雄纪念馆的建设,该建筑与健雄学院分别位于该校标志性建筑———大礼堂的两侧,考虑纪念馆与大礼堂的主次及与校园主要轴线关系,设计中通过将建筑向西后撤,兼顾广场、道路与人流路线的关系,创造了一个45°斜向轴线,在基地东南方向留出一块绿地。这样的处理,也使得纪念馆与南部的老图书馆形成良好的关系。管中窥豹,可见一斑。新旧建筑的整合,既不能过分迁就历史建筑,更不能让新建筑凌驾于历史建筑之上。新建筑采用何种设计,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务必使两者与周边环境协调统一,这样才能使整个校园的景观体系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当中。

校园广场不仅是学校的外包装,也是学生怡情养性的重要场所。通常在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很愿意在校园广场进行课间学习或畅谈,但是由于老校区广场空间普遍存在设计语言形式化、简单化、空间序列缺乏、主题不明确、不关心细节设计等问题,导致校园广场缺乏人性化和情感体现。老校区校园广场在整合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师生的心理需求及行为模式。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学校发展历史、现状、特色,在设计上赋予广场深厚的文化内涵,建构师生场所记忆;其次,应根据环境合理设置景观主次轴线、完善空间序列,丰富景观层次。利用结合绿化安放标志性景观雕塑等设计形式,充分诠释校园精神,塑造广场的气氛。再次,关注细节,依据人的行为心理,通过合理设置低矮花坛、丰富地面铺装、增加游憩、照明设施等方式深化广场设计,体现广场的人文关怀,避免师生不愿停留的现象。通常在阳光充足,绿植围合的地方设置合适的座椅,就能增强人们交谈欲望和舒适度,使得人们愿意休憩停留。最后,加强后勤管理,保证广场中的各种行为活动,能够在舒适、安全、自由、充满活力、富有人情味的空间环境进行。

老校区道路通常较为狭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混行,特别是上下课时段,容易形成交通拥堵,存在不少安全隐患;同时轿车的普及,缺少一定数量的停车场,加上管理薄弱,致使车辆乱停乱放,阻碍原本就较狭窄的交通。道路排水设施不全或者破损,致使排水不畅,另外照明设施不足、绿化单一也都是常见问题。老校区的道路格局基本形成,重建老校区的道路系统显然不太现实,更多情况下是采用各种措施进行改善。首先,合理调整交通系统。对于教学区,考虑到学生往返,人流量大,并伴有阵发式的活动规律,采用步行者优先空间,并通过单向通行汽车、限定车速、定时限制等方式来保证步行者的安全。对于非教学区,可采用人车分离的方式解决机动车与日常人流的关系。常见的有采用内、外环设置的手法,以外环作车行系统,内环作步行系统。或者通过加建天桥,相邻建筑采用二层走廊连接等方式分散地面人流,满足车行便捷,人行安全的要求。其次,设置足够数量的停车场。几乎每所高校都面临停车难的问题。教学楼、宿舍楼前停满轿车、电动车、自行车,经常侵占人行道、车行道,严重阻碍交通,影响校园环境。在有限的校园环境中,考虑地面、地下或者半地下的停车规划势在必行。地面停车场可以在学校进出口处、建筑物附近、步行区入口处等地段设置。也可以适当加宽道路,设置路边停车位。地下停车场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利用校园建筑、校园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设置。条件允许也可以建设停车楼,以节约土地。最后,尽量保留原有的行道树,营造绿荫如盖的校园交通环境,改善校园生态环境,见证学校历史。根据不同路段的需求设置路灯,根据具体环境选择合适的灯型和光源,使校园交通成为校园的功能性景观。

宜人的绿色环境,营造自然舒适的学习空间,可以强化高校的教育功能,合理的植物造景可以柔化建筑物、美化校园,体现校园特色,彰显校园文化。因此,校园绿化在高校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受重视。然而,很多高校建校时间悠久,受时代及园林景观行业发展的限制,校园绿化往往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致使相当一部分高校老校区植物景观的营造不太符合高校校园环境特征,植物配置也不能满足生态校园绿化需要的乔、灌、草相结合的绿化体系,同时,植物配置季节性景观不明显也是较为常见的问题。那么,在老校区园林绿化的整合中,首先应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地域条件,多选择乡土物种进行植物造景,既可以维持该区域的生态平衡,也可以使校园绿化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色彩。比如一些高大的乡土树、骨干树的种植,往往可以形成高校的符号和师生的共同记忆点,使得校园文化在植物造景中得到体现和传承。如四川文理学院位于达州市,它的校园绿化就运用了达州市的市树菩提树。如今,菩提树已经成为很多毕业多年学生永久的记忆。其次,利用物种多样化,丰富植物景观层次。老校区园林植物较为单一,通常以雪松、香樟、桂花等常绿植物为主,导致整个校园环境显得冷峻、严肃,与高校环境特征不符。要解决这一问题,在绿化上可以利用原有常绿树为主基调,适当种植四季花卉,利用其色彩、花型、气味,增加校园环境的季节性景观,做到“四季有景,三季有花”。树木的配置可以采用孤植、对植、群植等方式形成高低错落、疏密有序的景观效果。当我们将草坪、花卉、灌木、乔木有层次地结合在一起时,就能构成明朗、优雅的校园绿化环境。最后,做好平面绿化的同时应该加强校园环境的垂直绿化。垂直绿化可以弥补平面绿化之不足,丰富绿化层次,拓展校园绿化空间,构建校园的生态平衡,增加校园建筑的艺术效果,使之与环境更好的融合。攀援植物合理应用,既能体现植物自然美,也可以营造户外景观的意蕴美。很多传统的观赏植物都承载着某种社会文化与价值观,是历来文人墨客、丹青妙手垂青的对象。比如,人们常用紫藤表示欢迎,用凌霄表示声誉,忍冬代表忠实的爱情等。这些植物的人格化和意蕴美在造景中的合理运用,可以赋予景观精神灵魂。

在老校区整合设计中尽量多地采取新旧结合的形式。但是设计的所有方面都需要透过外在形式去考虑场所的现状和人的需求。毕竟旧的、老的并不都代表“和谐的”、“有价值的”。合理利用原有校园景观和文化,保护创造良好的空间才是老校区户外景观发展的立足点和生命力所在。

全文阅读

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景观设计论文

一、城市景观照明设计

(一)项目概况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是兰州市南滨河路重要的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是进出兰州市以及连接市区各路段重要的枢纽通道之一。北侧紧邻黄河,是人们休闲、娱乐、旅游观光的重要区段。是兰州市黄河风情线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兰州“外滩”的美名。道路沿线有许多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是兰州市人民引以自豪的生态路、景观路。也是兰州市每年举行大型国际“马拉松”赛事的重要比赛场地。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观赏价值,是兰州市迈出国门,走向世界的重要的宣传窗口。城市景观照明设计是利用灯光的照明效果塑造城市的夜间形象,通过对山水、江河、道路、桥梁、广场、建筑物、构筑物、园林、雕塑、小品、历史文化古迹和遗址等诸多具体景观的照明设计,丰富城市的空间感和动态感。科学而合理的景观照明设计,是解决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夜间照明朝着巩固、完善、提高等方面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形成一幅和谐、优美、宁静的夜景画面的基础,是景观照明设计前提,是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系统化、实现兰州市景观照明灯光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二)指导思想

景观照明是通过人为的设计和创作,让其在灯光作用下显得更有艺术感,或者说更加有美感,让普通的夜晚弥漫出不一样的文化气息。平沙落雁交通节点工程是兰州市“畅交通”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效地改善兰州市交通环境,缓解城市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品位,带动兰州市的经济发展。平沙落雁景观照明以“景观、文化、生态、绿色”为主旋律,将与南滨河风情线、兰州水车园、历史人文雕塑相得益彰,有利于提升主城区城市品牌形象,对打造特色景点、品牌旅游有着重要作用。

(三)技术亮点

平沙落雁及延伸段交通节点改造工程新建城市高架与原有路段连接,路况复杂多变,属于城市道路的高危路段。本项目照明工程采用新型钢管护栏灯具有效的解决了高杆/低杆照明引起的安装维护不方便、抗台风差、对周围居民造成严重的光污染等问题。新型钢管护栏灯实现了路面照明,又成为城市夜景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亮灯形成的近线性灯带对驾驶员还有良好的路型诱导作用,保障了驾驶员与乘客的安全。有机地将道路照明功能、景观照明功能、护栏防撞功能合三为一。新型护栏灯采用LED光源,耗电量较小,可大幅度降低电费50%左右。LED灯具环保效果较好,LED灯具中不含汞和氙等有害元素,利于回收和利用,而且不会产生电磁干扰普通灯管中含有汞和铅等元素,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道路照明采用的高压钠灯中的电子镇流器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他电器的正常运作,长时间的电磁干扰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

二、景观绿化设计

全文阅读

谈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

摘要煤炭开采后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也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文章对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念、理论基础和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3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

景观体现了某一地区的人文、经济社会以及自然条件等方面的特征,是自然因素的综合体。景观具有系统性、符号性和时间性。景观设计价值体现在:⑴使废弃地重新具备了功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问题;⑵具有美学价值;⑶具有文化教育价值。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有:⑴恢复生态学理论,主要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以及恢复重建技术的科学,其目标是通过重建生态系统将其恢复到受到干扰前的自然状况;⑵景观生态学理论,通过运用地理学中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中的生态理论,对生态系统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进行观察研究,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景观的目的;⑶园林美学理论,注意将园林美学理论运用到煤矿废弃地的景观设计中,而且要符合地域文化和历史背景;⑷生态演替理论,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5)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理论,运用园林艺术和工程技术手段进行景观的创造,建成自然环境;(6)旅游发展规划设计理论,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的经济价值;(7)可持续发展理论,实现在经济价值、社会文明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全文阅读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策略探析

摘要:

煤炭开采后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生态环境的平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且也严重影响城市的发展。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文章对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的理念、理论基础和设计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1绪论

在我国有一些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由于长时间以来进行过度开采,而且采矿管理松懈,不仅会破坏土地资源,而且还会破坏地区生态平衡。过度开采煤炭资源,会形成大量的煤矿废弃地,煤矿废弃地内的植被会退化,进而造成水土流失,会造成泥石流等各种灾害。还有,一旦煤矿废弃地塌陷,这些土地就几乎报废,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所以,对煤矿废弃地的再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是必须要重视的。随着景观设计学等多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景观工作者开始参与到煤矿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中,同时也带来了利用煤矿废弃地的新方法。在国外,煤矿废弃地景观设计工作开始较早,对于不同情况的煤矿废弃地,结合自己的理念和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改善。我国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出现煤矿废弃地改造项目,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还没有形成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2煤矿废弃地概述

失去了原有功能的土地称被废弃地,废弃地从功能上讲已经毫无价值,但是景观设计者却能从中获得灵感。废弃地主要有三类,包括矿业废弃地、城市工业废弃地和垃圾处理场地。煤矿废弃地是由煤矿开采而形成的,是矿业废弃地的一种。煤矿主要有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两种开采模式,露天开采会在根本上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煤矿开采设备、洗煤场地、煤矸石等都会对地表植被等造成破坏。地下开采形成的煤矿废弃地对地表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比较小,但是很容易出现塌陷和地质灾害。以自然规律为指导,通过人工方法恢复天然的生态系统叫做生态恢复,生态恢复能够重新创造、引导和加速自然演化过程。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就是将群落进行组装,并且试验生态系统的工作方式,也是对自然群落的再造过程。人类不能够将被破坏的天然系统进行恢复,但是可以将基本的动植物放到被破坏的区域,采取基本的改善措施,让其自动实现生态恢复。生态恢复停止人为干扰破碎的生态系统,使其通过自身的调节能力和组织能力向有序的方向发展,也可以加入一些人工辅助手段,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全文阅读

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

摘要: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针对当前城乡空间景观文化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文章在分析城乡景观文化的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对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析,提出城乡景观文化统筹营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景观文化;统筹营造;廊道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乡景观文化营造也不断呈现出新的态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城镇化率已达52.6%,进一步促进了城乡在空间、时间上的联系,但我国拥有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相应地形成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村落景观文化。在当前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由于缺乏对区域内城乡景观文化的整体研究,再加上经济效益的驱使,一些存在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村落空间连同其景观文化正在逐渐被城市“蚕食”。

在快速城镇化的推动下,尤其是在城乡统筹、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统筹考虑城乡景观文化的统筹营造,成为城乡规划、景观设计以及相关部门不容忽视的战略问题。

2.景观与景观文化

2.1 景观文化

景观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来,国内外出现了很多关于研究景观文化的理论文章,但作为一个开放性的文化体系,景观文化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统一并被广泛认可的概念与诠释。沈福煦先生在《中国景观文化论》中指出,景观文化除包含大量的艺术文化内容以外,还具有更多的社会文化属性,与社会伦理、意识形态、、生活习俗及价值观念等有关。中国的景观积淀着中国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人文地理性质[1]。

全文阅读

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与城中村改造实践探讨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城市景观也迎来了全新的面貌,相应地,城中村的改造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但就它改造的现状来说,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对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探讨这个主题进行了相关分析。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中村改造;理论;实践;探讨

1.景观都市主义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景观都市主义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它不仅跨越了不同的学科,还涉及到很多领域。相应地,在城市规划方面,景观都市主义主要是以景观作为其中的纽带。在此基础上,景观都市主义在对不同领域予以整合的基础上,全面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还把景观作为媒介,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城市形态以及空间结构。景观都市主义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城市在环境方面存在的很多问题与不合理的设计有着密切联系。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以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为基础,对它的实践予以分析,采取可行的对策来解决。

2.关于城中村的改造

从某种角度来说,城中村是城市化进程中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城中村急需根据实际状况来予以合理的改造,因为随着大量人口不断涌入到城市中心地带,城中村的规模不断扩大,而它并没有处于有序的管理之中。它存在很多问题:一是高大的建筑物不断增加,却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处于混乱的格局中。二是在城市中心地带,人口的容量已经远远超过城市中心应有的容量,在安全方面埋下了隐患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城中村的改造,还引发了一系列的其它问题,比如,城市土地的价格不断提高,造成房屋拆迁方面的费用不断增加。城中村的改造并不是随意改造。在改造过程中,不仅需要在社会历史学的角度分析,还要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全面考虑。换句话说,城中村的数量需要保持在一定范围之内,需要坚持适度的原则,可见,在改造城中村时,需要遵循谨慎而稳步的原则。与此同时,在经济方面以及城市的持续发展方面,加以重视。改造后的城中村展现出城市应有的活力,再现它的精神文化。总的来说,对城中村改造予以完善,也是对农民城市化问题进行合理的解决。同时,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站在城市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它各个方面予以恰当的调整。比如,城市人口的合理分配;予以科学规划与布局城中村,需要对城中村带来的环境问题予以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了,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战略。

3.启示

对于城中村的改造来说,需要从景观都市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出发,对此进行完善。景观城市都市主义的提出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不论是它的理论,还是在城市发展中的运用,都是不可获取的部分,同时,在改造城中村方面,景观都市主义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第一、在理论方面,景观都市主义对城中村改造的启示。针对城中本身有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一村一策”是改造城中村的主要方法。具体来说,城中村的改造可以从这3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实际出发,对城中村予以重新建设。其次,根据城中村存在的问题,对它予以合理的局部改造。最后,可以采取多种策略综合整治城中村。需要以景观都市主义为基础,形成一个广泛认可而有效的理论,为城中村的改造提供理论支撑,对此起到引导和指导的作用。这个理论的建设需要从城中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所有相关的因素予以考虑。第二、在实践方面,景观都市主义主要在这些方面对城中村改造予以启示。一是关于土地使用方面。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混合使用土地。在土地密度方面,需优化人口结构,呈现多样化的局面,丰富住宅的类型。以此来增加土地的使用功能,使相应的服务业以及商业更具有活力,也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关于交通与街道空间方面。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使道路系统网状分布,融合社区以及城市。进而采用更多的交通方式。同时,需要调整街道的尺度,采用小尺度,并联系城市道路上的相关景观。以此,使城中村的交通处于有序的运行之中。除了这些方面,还有其它方面的启示。比如,在城中村改造方面,需要使对应的空间场所要有一定的吸引力。同时,还要展现出安全性的特点。

全文阅读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研究综述

摘要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设计类型。工业遗址景观是城市可持续性发展的体现,是具体解决城市健康而有序发展的一个新手段,也是延续城市活力的有效途径。国内对其系统的、针对性的研究较少。从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的背景起源、概念、发展、实践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键词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综述

中图分类号 TU985.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13-0234-02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城市工业用地的规模及空间布局发生了较大的改变,形成了大量的工业遗址。如何运用景观设计的途径保存城市工业文化特色、并重新组构产业价值,使工业遗址改造再利用,将是城市发展与特色营造的重大课题;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从而减少其对环境的污染,避免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

1 相关概念

1.1 工业遗址

所谓遗址(Sites)即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属于考古学概念[1]。套用上述概念,工业遗址(Industrial Sites)就是人类工业活动留下的遗迹,其中包含2层含义:一是工业遗产[2](Industrial Heritage),属于不可恢复的历史文化资源;二是棕地[3](Brownfields),属于可改造再利用的闲置工业土地资源。

1.2 工业遗址景观设计

全文阅读

墓园景观设计探究

摘要:

阐述了墓园发展的背景,分析了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以供参考。

关键词:

墓园;景观设计;设计方法

1墓园发展的背景

通俗讲,墓园是为逝者公民提供遗体或骨灰安葬的公共场所,是公墓的现代化演变。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年死亡人数正在迅速增长。据统计,近年来每年的死亡人数在800万以上。由于中国人一直有“入土为安”的传统思想,并且国家政策已限制各地胡乱下葬,因此,使得一些城市大量新建墓园。我国已经拥有2000多个殡葬园区,它们已经成为城市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墓的景观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城市用地资源紧张和墓地需求量大两者间的矛盾。现在墓园仅仅是人们为了纪念己故亲人才会进入的场所,而其它时间却少有人进入。

2墓园景观存在问题的原因

2.1城市的扩张和公墓需求增加当今社会,人口过度膨胀,特别是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导致人口老龄化严重,公墓建设也随着巨大需求迅速增加,使得一些城市墓葬用地扩展过快,导致大部分墓园缺少设计,建设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