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培养、造就具有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创新精神人才,是新历史时期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学的使命,是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改革的主方向。在语文及各项训练中,潜有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诸种因素,其中阅读教学就能促进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如何搞好阅读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呢?下面谈谈我的体会和做法: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散
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创设情境,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训练,由传统的封闭型静态化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动态化、议论模式教学转变,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创设一种无顾虑、愿意发言、喜欢与老师、同学交流见解,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在知识上、感情上进行传递和交流,特别要注意形成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参与知识的发展和创造的局面。
1、让学生讲
阅读教学的开始,应让学生先去读、思、讲。讲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难,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散发性汇报。先通过大脑思维,把初读结果归纳,用口头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见解,这个过程既是自学、想象、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又是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初读时主要汇报对词语、结构及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讲不同看法,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对学生所答,只要有一点道理,就给予肯定,使他们感到动脑筋的乐趣,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后的兴奋。
2、让学生议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议,是学生主体活动活跃的表现形式,议论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要不怕乱,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发问。
通常议论的形式,我是以读来过渡到议的,开头由两人的交头接耳过渡到三三两两的议论,由三三两两的议论到全班性的议论,整个议论提倡是自觉的,所谓自觉是指学生由读生思,思而想议,议中求异,议而求解。在议论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把自己的观点或答案强加于学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议论的内容多种多样,这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1)围绕课后的问题议,如《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根据。(2)围绕中心议:如《我的战友》,为什么说是一位伟大的战士?(3)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议: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摘要:本文通过对英语精读课提问答疑方法的具体分析,再一次倡导英语精读课教学方法的大力改革,使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精读课;提问答疑;一言堂;填鸭式;启发式
一、关于“提问答疑”法
1.什么是提问答疑法
提问答疑法的具体做法是:教师首先狠抓课前的课文预习。每次上新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通常让学生写一个故事梗概(summary),这样学生就可以做到带着问题来听课。上课时先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讲课文的中心思想,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接着由教师简单扼要地进行归纳,与此同时介绍有关课文和作者的背景知识。
考虑到尽管学生已经进入到大学本科阶段,但在朗读上仍需下大工夫这一事实,每段课文都应由学生朗读,教师略加改正语音语调,然后由学生就这一段提问题。提问内容可以是学生预习中难以查考或难以独立解决的问题,如:语言点、语法、理解和含义等。对一些学生自己能回答的问题,均由学生进行回答,教师只讲解一些学生确实无法独立解决的问题,且讲解一些教师认为学生不太可能理解却又没有提出来的问题。
例如:《大学英语》(CollegeEnglish)第五册第八课《I’dRatherBeBlackThanFemale》,其中第四段有一句话:PartoftheproblemisthatwomeninAmericaaremuchmorebrainwashedandcontentwiththeirrolesassecondclasscitizensthanblackseverwere.这句话的汉语意思是:“问题部分在于,比起黑人来,美国妇女思想上受到更多的灌输,更满足于二等公民的角色”。学生对“brainwash”这个字眼理解不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或出国的所见所闻予以解释。在美国,新闻媒介,如电视、杂志等曾大肆宣扬过,妇女应该做孩子们的好母亲,丈夫们的好妻子,经理们的好秘书等等。经过思想灌输,大多数妇女认可了这种角色。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对“brainwash”这个词的含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课文结束之前还有几个讨论题可供学生课堂上进行讨论,教师从中加以引导,使讨论走向热烈和深化。
2.提问答疑法的六大优点
纵观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式多样,花样层出不穷,却华而不实。在这种语文阅读教学模式下,我们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却往往没有得到提升。阅读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我们教师应当以“语文新课标准”确立的阅读教学新理念为指导,探索出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阅读教学的模式及其相应的策略和方法,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文阅读教学经验,同时借鉴先进教学方法,提出一种适合小学生阅读学习需要的教学模式:“泛读――精读”。
一、何谓“泛读――精读”阅读教学
“泛读――精读”阅读教学就讲到了两种阅读方法。其中,“泛读”有两种义项:广泛地阅读和泛泛地阅读。本文所提的“泛读”,就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先指导小学生在课堂上泛泛地阅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指导他们在精读的基础上,利用课堂上所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延伸到课堂外,进行广泛地阅读累积。而“精读”则是指让学生深入细致地研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或精彩片断,逐字逐句,细嚼慢咽,从而达到消化吸收内容的目。
“泛读――精读”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时,教师首先通过泛读(泛泛地读),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整体的初步认识,接着通过精读,即对课文的字、词、句、段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理解,从而掌握所理解的课文内容和知识,最后通过课外泛读(广泛地阅读),即运用课中所学到的阅读知识来博览群书,从而培养小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二、怎样进行“泛读――精读”阅读教学
“泛读――精读”阅读教学可分成三个步骤进行,即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广泛阅读,延伸积累。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时,先让学生进行泛泛地阅读,大致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疏通词句的目的,培养他们整体理解课文的能力。具体又可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摘要: 本文就精读课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论述了精读课文教学的实质,并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策略,指出了教师只有透彻理解课文实质内涵,以及恰当选择教学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精读课文教学的优势。
关键词: 英语精读课文教学实质教学策略
精读课在中职专业英语各学科教学中是一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学科,它集听、说、读、写、译为一体,是学生掌握外国语言和文化知识的主要渠道,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载体。精读课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成功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习习惯的形成,以及思想情操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先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首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英语基础知识和学习程度,以便有的放矢地进行分层教学;其次,了解精读课的实质内涵,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最终选择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
一、精读课教学的实质
(一)精读课文是传播文化知识的载体。
文化是语言最主要的属性,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而精读课文正是了解和学习西方文化,尤其是英美文化的窗口,教师可通过课文讲解之前的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注释和讲解,使学生对文中人物所处的时代及产生的事件有个大致的概貌,这样对接下来的故事情节的发展及文中的语言才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因为文学作品具体综合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历史发展、哲学思想等。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认为,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其头脑中储存的文化知识有助于文章的理解。因此,精读课文教学在传播文化知识方面承担着重要角色。
(二)精读课文的学习必须分阶段、分层次。
不同文章,不同的学习阶段,课文的学习重点、授课的技巧和方法各不相同,同样,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其掌握知识点的难易、快慢也因人而异,我们可以把精读课文教学阶段分为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课文的重点词汇、课文难句和复合句的翻译理解,锻炼学生的联想和归纳能力,授课的重点是关键句和主题句,对课文理解要求较低,通常是表层的;中级阶段要引导学生注意篇章结构,培养推理演绎能力,对文章的实质内涵要有较深刻的理解;高级阶段则要注意知识的多面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要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形成对文章的评价性理解。此外,对学习能力和程度不同的学生,应采取分层教学的办法,对于能力差、程度低的学生,可要求其掌握词汇的基本意义,教会其判断段落主题句、关键句的基本技巧,对于理解力较慢的后进生则可以让他们分阶段掌握知识要点。
一、充分的个体预习
叶老说:“在指导以前,先得令学生预习。”强调“预习原很同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化教学探索以来,我个人总是弄不清楚预习到底要预习到什么程度,预习过于充分怕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怕导致课堂上没有什么继续研究的空间了,不预习又总觉得课堂学习不能深入,浮于表面。预习的度拿捏不好,预习的内容就不知该如何限定,而对于预习后的考查更是彻底被忽略了。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得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却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就此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由此看来,在个性化教学中,预习还是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做到越充分越好,这样课堂的起点也随之升高,学习才更加有效。而且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细心咬嚼过来的,才是终身受用的。那么预习需要做些什么呢?叶老提出了三个方面。
1.通读全文,甚至可以去掉标点,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在那里停顿,在哪里划分段落。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讲文章读通读顺,那么是真正对文章的字面意思做到了理解。而且在课堂检测的时候,也利于老师检测出孩子的预习水平和学习起点。
2.认识生字生语。
对于生字生词的预习,所有的小学生都在进行,但是小学教材每一课的生字量都在10个以上,孩子们逐个查阅字典,标注拼音、意思、词语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叶老认为,学生应该有专门的适合学习使用的字典以方便学生的预习,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本通或教材全解,为了避免有的同学胡乱抄录应付了事,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且一无所获。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不妨由教师先行尽量提示,指明这一些字语是必须弄清楚的。这样,学生做预习工作才不至于是徒劳,写下来的笔记也不至于是循例的具文。”考查预习情况时,可以看笔记,也可以看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3.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要培养学生从文章线索、时代背景、文字的匠心、客观的优点和疵病等方面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学生的解答或深或浅、或对或错,但在自己独立思考后,再来听老师的指导,理解的成都才会比较深刻。以上是关于预习的目的和内容,但并不是直接这样去让学生预习就可以了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强调:“参考要有路径,思索要有方法,这不单是知识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习惯方面的问题。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训练学生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例如读《泷冈阡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读《先妣事略》。我们再日常教学的预习中,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参考阅读。
二、实效、简捷的课堂教学
叶老认为学习汉语和学习英语一样,都是语言类学科,不应该只是心与眼的学习,心、眼之外,还要加用口与耳才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吟诵是不可以忽视的。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初期,我们对吟诵稍有忽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发表和交流个性化的观点。而个性化的吟诵,更应该被重视起来。关于教师的提问,叶老是非常谨慎的,他说:“不足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问方法最好不要用。”既然要提问,就要问得有意义。对于教师的指导,叶老认为“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而教师的点拨应尽量简短,滔滔不绝的三五十分钟,往往不如三五句更使学生印入得深切,“写在他们心上,而且要教它永不磨灭”。
摘 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作为英语语言教学之一的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更离不开文化的渗透。本文就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的原因和意义做了深入的剖析,并就如何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语言 文化 英语精读课教学 文化渗透
语言是文化的反射体和载体。学习一种语言不仅是对其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学习掌握,也一定要包含对其丰富内涵和知识背景的了解。否则,对这一语言的学习只是一知半解,或者存在很大的误差。作为语言教学之一的英语教学,特别是基础阶段的精读课教学也更是如此――离不开文化的渗透。
一、文化渗透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作用
语言是在一定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记载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符号,蕴涵着丰富的诸如这一国家的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文化内涵。若在语言教学中忽略文化的渗透,那么即使你掌握了地道的发音、丰富的词汇、标准的语法,在单纯的阅读或实际的与外国人的交流中都会出现一些诸如理解误差、闹笑话甚至是伤及对方感情等问题。比如说我们中华民族自古把龙视为民族的象征,龙是吉祥、幸运和权威的代名词。但是英语中与汉语龙对应的dragon一词却是邪恶、坏运气的象征。所以才会有把“亚洲四小龙”翻译成“Four Tigers of Asia”而不是“Four Dragons of Asia”的译法。如果你不了解这一中英文化的差异,在交流或是学习的过程中产生误解是无法避免的。中英语言文化内涵的差异是只有通过在语言学习的同时一起加以渗透来习得掌握的。所以费赖斯说:“讲授有关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情况绝不是实用语言课的附加成分,不是与教学总目的全然无关的事情,不能因时间的有无或方便与否来决定取舍,它是语言学习的各个阶段不可缺少的部分。”
大学英语精读课是大学英语专业课教学的基础部分,也是学生入学以来最早接触的课程之一,所以在其教学中科学有效地进行文化渗透更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英语精读课上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果对英语相关文化背景知识了解很多,就会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深度。比如精读课上讲到的Twelve Angry Men一课,如果不在课前介绍一下美国司法制度和陪审团制度运作规程及相关词汇(因为其与中国司法制度存在的差异),学生们就会产生理解上的障碍。其次,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因为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才能和自己的划清界限,从而写出标准地道的英语文章来。再次就是对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相当的帮助。只有了解了西方人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等,才能培养出得体的交际礼仪。比如Good Manners in England一课只是介绍了与英国人交往的一些基本礼仪,我在实际的教学中又适当进行了扩充,这样学生们对西方礼仪有了更多了解,在以后的交际中就会多加注意,交往起来也就更得心应手。最后,适当的文化渗透还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总之,只有越早下手,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就越深,取得的成效才会越显著。
二、如何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
在最近几年的英语精读课教学中,我不断摸索研究,总结了如下几个文化渗透的方式:
摘 要 在英语教学科学化发展的道路上,图式理论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图式理论通过其知识体系广泛的特点,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外知识与精读材料,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精读材料内容,更好地掌握精读学习方法。本文开篇介绍图式理论的内容及它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从而提出图式理论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并举出实例,最后总结图式理论带给精读教学改革的启发。
关键词 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精读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Teaching Reform in the Guidance of Schema Theory
ZHANG Sufang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Teacher Education, Wuyi University, Wuyishan, Fujian 354300)
Abstract On the road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in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English, schema theory has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There are more and more scholars who are concerned with it and pay attention to it. By use of the Schema theory characterized with a wide range of knowledge system, teacher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can combine their extracurricular knowledge with intensive materials so that students can understand the contents of intensive materials, and further have a better grasp of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intensive English. This paper intends to introduce the schema theory and its role in the teaching of the intensive course of College English, illustrate some specific application examples and then finally make conclusions about the inspirations of the schema theory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 English.
Key words schema theory; College English; intensiv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摘 要】叶圣陶非常重视阅读的作用,他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他认为精读和略读起着不同的作用,应相互补充发挥作用。精读是对文章进行推敲,而略读是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交叉恰当好处地使用精读和略读,就既能读得深,又能读得多。
【关键词】叶圣陶;阅读教学;精读;略读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叶圣陶曾多次明确地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谈到国文科的目的时,他认为国文科的目标是“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这种观点,对传统重写作、轻阅读的观念予以了纠正,把阅读提到跟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他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与写作能力有密切关系,但又各自不同,阅读对写作有促进作用,但阅读的目的并非完全是为了写作。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养成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把阅读教学过程分为: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三个阶段。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先生把阅读分为“精读“和”“略读”两种。他认为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两者互相配合。
一、精读理论
叶圣陶先生重视阅读的作用,尤其是精读。什么是精读呢?精读就是“细琢细磨的研读”,它要求咬文嚼字,对文章进行细细推敲,不仅要了解文章大意,还要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揣摩每一篇课文的好处,把握每一篇课文的精髓,弄清每一篇课文的写法,从而得到读书写作的必要知识,因此要求教师对学生给以详细的指点,即“纤屑不遗,发挥净尽”,也就是说,教师要通过认真预习和课堂讨论指导学生。叶圣陶把精读的指导分为三个部分:预习、讨论和历练。
(一)预习
预习阶段非常重要,是准备阶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课前,教师先布置学生自己通读课文,对文章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自己没有把握、不认识、不懂的字词能自觉地运用字典等工具书加以解决,并能在阅读过程中得出疑问、难点和体会。学生若做到了这一点,就为他深入课文、参与课堂讨论做好了准备。
(二)讨论
【摘 要】人文阅读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升华,语文阅读教学内容、手段、模式及评价手段都应体现人文精神,实现从文学审美到文学“立人”的超越。“学习主体本位教学实验”就是试图建构起一种能充分体现人文精神的阅读教学体系。
【关键词】新课标 阅读教学 人文精神 立人
阅读教学的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从人文精神这一视角来考虑,阅读教学的目标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只能是“培养独立个体”,这是中国当代教育的使命,更是作为人文学科――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的使命。语文阅读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个体意识、如何突现出鲜明的人文精神?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与人文精神
语文阅读教学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阅读教学内容体系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体系和价值体系,它与深厚的民族文化联系在一起。人文精神是文化素质中最精彩、最生动、最重要的部分,人文精神是文化素质的灵魂和精华,它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必备条件。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陶冶、升华,与别的人文学科的教学共同肩负起塑造学生独立人格的使命。
近几年,随着语文阅读教学人文性的讨论的深入,我们对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的认识在加深。随着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的重整和回归,我们的教学更贴近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内容与人文精神
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应该扩展到一切具有人性陶冶意义的方面。语文阅读教学内容如丧失了人文性,训练,训练,再训练,就会使语文阅读教学变为一种“技术操练”,教学内容变为以学生掌握语言规律为中心的训练,语言规律即语言知识,所以一提到语文的阅读教学内容,无非是十二个字: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听、说、读、写,甚至有人把听、说、读、写这些能力的训练也给忽视了,试想一下,连能力都不训练了,我们还谈何语文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作者简介:路翠萍(1989-),性别 女,民族 汉,籍贯 河南省,学历,硕士研究生。
摘要: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对阅读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具体的选文中总结出了“预习――讨论――练习”的阅读学习的模式,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从而为现代的语文教学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阅读观;预习;讨论;练习;精读;略读
重建后的语文课程目标的横向特点主要有: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五个领域。可见,阅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不仅在现在语文阅读受到重视,早前叶圣陶先生就十分重视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他与朱自清先生合著的《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两部专著,就阅读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具体的选文中进行“预习――讨论――练习”的阅读学习的基础上,提出了“精读”与“略读”相结合的阅读方法。
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叶圣陶明确指出“在指导以前,得先令学生预习”①。他将预习形象的表述为“动天君”,即开动脑筋的意思。在预习中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会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在课堂上,教师也可节省大量进行忽视学生主动性的逐字逐句讲解的时间,教师的答疑解惑和适时诱导与学生的质疑提问相结合。在教师的答疑解惑和自己的消化领悟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学生阅读学习的质量。叶圣陶先生把学生应做的预习工作分为三步:“一是通读全文,二是认识生字生语,三是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与纠正,有疏漏给与补充,有疑难给与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儿,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②。
在学生做好三项预习的基础上,进入课堂学习。课堂“教”与“学”高效的实现,离不开教师的引导,而引导的主要方法是讨论。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疑问想法,在与同学和老师的相互交流中得到解答与升华,使自己得到提高。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在课堂讨论中的引导地位:“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顺序的是他,归纳讨论结果的是他,不过他的主席还多负一点责任,学生预习如有错误,他得纠正,如有缺漏,他得补充,如有完全没有注意到的地方,他得指示出来,加以阐发。”。这样,经过学生预习的讨论中,教师的讲解就很有目的性了,与之前国文教学惯常的“逐字逐句讲解”相区别,叶圣陶提倡的“讲解”是有选择性的,“假如学生能‘领悟’了,能够‘研究’出来了,就无须乎教师的‘讲述’;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了的,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作用。”③
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叶圣陶先生指出“课内指导之后,为求涵咀得深,研讨得熟,不能就此过去,还得有几项事情要做,把学生应做的练习工作分项说明如下:1.吟诵;2.参读相关的文章;3.应对教师的考问”。第一项是“吟诵”。“吟诵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叶圣陶针对文言和白话语体,指出:“吟诵的语调有客观规律。语调的差别,不外乎高低、强弱、缓急三类。”④。所以“吟诵第一求其合于规律,第二求其通体纯熟。”⑤第二项是“参读相关的文章”。叶圣陶指出“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像这样把精读文章作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发展开来,那么,精读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带读许多书,知解与领会的范围将扩张到多么大啊!”⑥。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材只是一个例子和锁匙”,我想,叶老的这种观点,对我们现在的单元教学,组元编写教材也是有启发性的。第三项是应对教师的考问。“考查的方法很多,如背诵,默写,简缩,扩大,摘举大意,分段述要,说明做法,述说印象,也举不尽许多。”⑦。“分数”是教师测评的依据,但对教师来说“教师记下了分数,当然不是指导的终结,而是加工的开始。对于不及格的学生,尤须设法给他们个别的帮助。分数少一点本来没有什么要紧;但是分数少正表明学习成绩差,这是热诚的教师所放心不下的。”⑧。对学生而言叶圣陶指出“分数原是备稽考的,分数多不是奖励,分数少也不是惩罚,分数少到不及格,那就是学习成绩太差,非赶紧努力不可。这一层,学生必须明白认识。否则误认努力学习只是为了分数,把切己的事情看作身外的事情,就是根本观念的错误了。”⑨。可见,在叶圣陶看来,“分数”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不是阅读学习的目的和终结,而只是一种学习提高的手段。
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集中讨论。学生在解惑释然中获得真知,把学的知识积极地运用到练习中。在阅读学习的这个模式中,如果说,预习是助跑,讨论是慢跑,那么练习就是最后的卯足劲的冲刺阶段,是对前两个环节的巩固与提升。通过练习和反复操练,学生才会熟练掌握并内化学到的知识和本领,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