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急救必备知识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精选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旅游 导游 急救 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旅游急救能力现状

1.1 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旅游急救能力总体偏低

我国中职院校在导游旅游专业中虽然设置了急救能力的相关课程,但是课程内容相对较少,同时课程的质量也可能因侧重点的不同难以得到保证,甚至存在有部分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在学习中只是记住了书本上叙述的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动手急救的能力,甚至出现在急救中惊慌失措,因为紧张而忘记急救方法的情况。

1.2 重理论轻实践,急救能力不足

长久以来,我国的教育中就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种教育惯性也延伸到了中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中,在需要实践课教学的导游旅游急救实践课上也是如此。学生对书本上的急救知识相当熟悉,在考试中也能精确地将急救相关的问题回答清楚,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却不知道如何进行。有些学生利用寒暑假接受过旅行社的培训,但是由于时间所限与可操作性差,学生学到的知识往往较少。尤其是在急救情况比较特殊,对学生的专业要求较高的情况下学生更是束手无策,如对心脏病病人应该采取的急救措施,大多数学生知道用心肺复苏法,但在实际操作时却不知道怎么做,对于双手的手势、应该按压的位置、按压的力度大小等多数学生毫无概念,这些都是在平时的学习中缺乏针对性的训练所造成的后果,如果在现实中遇到该种情形,没有专业的急救知识与急救手段势必会危机到游客的生命安全。

2 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旅游急救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急救实践课的不严谨

由于急救课程只是模拟急救现场的情况,许多学生在进行急救实践活动时缺乏该有的急切感、紧迫感、危机感,对待急救实践活动课不专注,甚至有些学生主观认为这只是一项实验课,没有去的必要,索性完全不参与急救实践课的学习。这对于日后的实际工作是相当不负责任的表现。

2.2 急救设施的缺乏

在学生对待急救实践课态度不严谨的同时,学校给急救实践课配置的相应急救设备也有限。进行急救实践活动时通常情况是以小组为单位共享急救设备,还有些必需的急救设备,如灭火器、绷带、假人、夹板等配置得较少,“僧多粥少”,这样就造成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有机会拿着设备进行急救实践的现象,加上实践时间不够充足,有些学生好不容易等到自己可以实践了,实践课已快接近尾声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教学进度也很缓慢。同时,因为设备不够分配,造成有些想实践的同学打消了实践的念头,进而影响了后续的实践知识的学习。

2.3 老师专业能力的欠缺与专业师资的匮乏

一方面,中职院校导游旅游专业的老师常年在学校进行教学,理论知识丰富但缺乏实际操作的经验,有些学校导游旅游专业的急救课由缺乏专业护理能力的导游老师兼任,但有些老师理论知识丰富,虽然掌握一定的急救技能,但是并不十分擅长;另一方面,学校不仅缺乏毕业于专业护理专业的老师,同时还缺乏专门从事急救课程教学的老师,有些老师虽然对急救知识有所了解,但是没有急救证,这就导致老师的急救教学成果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另外,急救课应该由持有急救证、具备专业的急救技能的老师进行教学,教给学生正确的急救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在危机时刻给需要帮助的游客提供及时正确的救治。

3 给中职院校学生导游急救能力培养方法的建议

3.1 重视急救实践教学

对于导游专业学生的急救实践课,学校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与支持。除了书面知识,教材理论上的教学之外,可以适时多增加一些急救实践课,同时,教学地点不用拘泥于教室内,可以走出教师,在操场、体育馆等场地进行。另外,教学方式也可以多样化进行,如采取模拟教学、表演教学等方式,增强教学的现场感与形象感。学校也应该多举行一些与急救知识相关的活动来激发学生参与急救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参与性,如举行消防演习、火灾逃生、急救演练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急救能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应对突况的实践能力,在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中吸引学生学习急救知识的兴趣,在学校组织与支持下,多管齐下,培养急救能力。

3.2 引进配套设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急救培训

学校应该为导游专业的学生配备相应的急救实践设备,让学生获得实践急救知识的机会。如遇到游客遭遇骨折意外时,夹板的位置该如何摆放,绷带的绑法怎样才是合适的,进行怎样的手法才能为受伤的游客缓解疼痛。这些都必须得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正确地进行救治,同时有了设备的支撑,让学生在进行实践急救时有了更为直观的体验与感受,这样,在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不至于惊慌失措,才能“对症下药”,才能有相应的办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对于价格昂贵、质量较好的急救设备,为节约学校成本,学校可以只购买人数最多的一个班的设备,在课程安排的时候避免班与班之间在该课实践上的重复,大家按照教学安排循环使用,这样既有了专业急救设备的支持,由能保证老师教学的条件与学生参与实践救济的积极性,将资源的配置最优化,达到一举多得的目标。

除了在学校进行急救实践活动外,学生们还可以自己参加社会上的急救活动,如积极参加消防知识讲座了解相关的消防知识,积极去医院、疗养院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应急能力,为日后的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

3.3 加强对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引进”专业老师

前文所述,在部分学校,由只懂得一些急救技巧但是缺乏专业医学知识的老师兼任的导游急救课老师,这显然是不利于导游专业学生急救能力培养的。因此,需要学校加强对老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与考核,要让老师“走出去”,如组织老师参加校外急救培训,到优秀的学校、旅游单位学习别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同时,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社会实践,积极考取急救证书,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与专业能力,在“走出去”的同时,还要坚持与“引进来”相结合,学校积极引进医院的正式医生到学校讲课,利用他们专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给学生传授急救技能。

参考文献

[1] 邓荆云.院前急救知识及培训需求的调查与思考[J].卫生职业教育,2008(14).

[2] 韦齐齐.建立普通高校院前急救体系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3] 吴晓莲.护生掌握护理突发事件应急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9(4).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原则

大学时期是人生的一个最为活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时期,但是,也同样增加了发生意外事故的风险,这是最容易发生各种意外事故的一个时期。目前,各高校发生意外事故的情况时有发生,对学生本人和家庭都产生严重的危害,如中暑、溺水、触电、骨折、流血、烧伤、烫伤、中毒、动物咬伤、昏厥等。但是,目前大学生在防范各种意外事故的发生,以及意外事故发生后的自救、互救等方面严重缺乏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导致在意外事故发生时,不能在现场给予及时有效的抢救和处理,在很多情况下,都丧失了抢救的最佳时机,可能会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实际上,在一个国家中,其大学生对一些必备急救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其国内公众对急救知识掌握的总体水平。因此,普及急救常识应从大学生抓起,非常必要也势在必行。

在实施急救知识教育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特点和校园实际,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科学性原则

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是科学急救的前提,也是实践技术的基础,理论为急救技术服务。在急救知识技能教学中,必须将理论的科学性、操作的规范性放在首位。这一原则要求:①任何急救操作技术都必须以科学的医学理论为基础;②在教学中,实践操作演示必须准确规范;③教育大学生必须严格遵守急救的程序,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不可随意颠倒或变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院前现场急救的目的。否则,不遵循科学性原则,不仅不能减少损伤、挽救生命,反而会造成伤势加重、终身残疾甚至死亡,造成无法弥补的遗憾。

实践性原则

归根结底,学习急救知识技能的终极目的是熟练正确地操作急救技术,以便在危急情景中实现自救互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包括课前准备、课上学习与课后考核评价都应体现动手的实践性而不是动脑的理论性。例如,课前应该充分准备各种实际操作教具,如模拟人、三角巾、绷带、止血带、夹板等。上课时,要注意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操作实践机会,可以设定一个情节,学生们一个假装病伤人员,其他几个同学对其进行急救。同学和老师在完成模拟操作后对其进行点评、指导和总结。这样容易把在大学生学习急救知识技能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暴露出来,也会使教学有了极强的针对性、效率性和操作性。

实用性原则

普及急救知识技能的教育对象毕竟是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过于理论机械的说教容易扼杀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深奥而专业的知识也往往也会降低大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因此,在开展急救知识技能教育工作时,在教育内容上,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特点,结合大学校园的实际情况,分析意外伤害的危险因素和大学生常见疾病,不能脱离大学和大学生这一特殊地点和群体;在教育方式上,讲解归纳和演示操作相结合,理论要与现实中的实例相结合,在实例中启发引导学生理解理论。用实例的形象性、生动性和典型性代替理论的抽象性、深奥性和说教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普及性原则

早在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就发出呼吁,全世界每个公民应该掌握1~2门救生技术。在当今时代,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每个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急救技术不再是一种专业技术,而是一种必需的生活常识。基于这样的理念和认识,非医科大学生急救知识教育要体现普及性原则。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掌握一定的急救知识技能;二是大学生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必备的急救知识技能。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断复杂变化,各种突发事件(水灾、火灾、地震、交通事故、传染病、伤害事故等)随时都会发生,每一个大学生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知识技能(如人工呼吸、人工胸外挤压术、外伤出血止血、包扎固定等),不至于在危急情景中束手无策、贻误时机。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诊科护士;急诊抢救;作用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735-01

1 急诊护士必须做到情绪要稳、操作要准确、动作要快、时间观念要强

1.1 情绪要稳 急诊病人起病急,病情重,病人及家属普遍存在急躁情绪。作为一名急诊护士,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过程中,自己首先不要慌,情绪要稳定,在情绪稳定的同时,走路要稳;使用各种抢救药物查对要稳;向病人家属汇报病情时,语言要稳妥;向医生汇报各类报告及各项检查结果时要稳,要准确。只有保持稳定的情绪,才能临危不乱、急而有序地使抢救工作顺利进行。

1.2 操作要准确

1.2.1 准确地使用各种抢救仪器 在急诊抢救室备有各种抢救仪器,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准确使用各种抢救仪器,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1.2.2 静脉穿刺要准确 急、危、重症病人循环功能衰竭时,应立即建立快速有效地静脉通路,建立有效循环,快速扩容。故静脉穿刺要一针见血,成功率要100%。

1.3 动作要快 在抢救急、危、重症病人的工作中动作快非常关键。如外伤出血的患者要尽快止血;心脏骤停的患者要快速心肺复苏;服毒的患者要快速判断药物的性质、剂量,然后快速采取洗胃的方法。对于急、危、重症病人的抢救,只有快速操作,才能赢得抢救时机,因此“快”字的主要体现就是争飞夺秒地抢救患者的生命。

1.4 时间观念要强 急诊病人具有危重、突发、疑难的特点,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强化时间意识就是要求每一个医护人员在头脑中牢固的树立延误时间就是延误抢救生命的意识,时间意识是衡量急诊护士素质的标准。所以,在抢救生命体征过程中,要抓紧一切时间作各种检查,并迅速将检查结果转交给医生,从而制定出有效的治疗方案及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有备无患。

2 各种抢救要突出“急”字

护士工作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特别是急诊护士,每天面对的是病状各异的急、危、重症病人。因为与住院病人相比,急诊病人的病情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所以急诊急救工作处处体现一个“急”字。因此急诊护士在进行急诊抢救的工作中,心中的急救之弦要时刻绷紧,在检诊和抢救的过程中要尽可能争取有效的抢救时机,询问病情,抓住重点,护理措施果断恰当,要急病人之所急,做到快速反应,迅速而准确地对病情进行评估,保证病人的基本生命支持,维持呼吸道通畅,建立快速有效的循环,积极抗休克、抗衰竭,通过急诊急救的紧急处置,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3 急诊护士要有判定急诊病人在抢救时的护理方案和评定指标

对有机磷农药中毒的病人,首先要判断的是药物的具体名称、剂量、中毒途径、是口服中毒还是皮肤污染中毒,中毒的时间及程度以及生命体征的变化。经判断后,评定出可靠指标,确定抢救措施及方法。如经口服中毒者要用电动洗胃机彻底洗胃;经皮肤污染中毒者,应立即脱离中毒环境,脱去中毒衣物,用清水充分冲洗皮肤。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输液,应用解毒药物充分排毒、吸氧,对症处理。

4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4.1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 随着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医学知识和技术的不断更新,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急诊护士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来全面提高急诊护士的自身素质,为患者服务。

4.2 急诊护士必须具备过硬的操作技术,如静脉穿刺、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与保养、止血的方法、包扎、固定、手术前的各种准备等,操作都必须熟练准确。

5 急诊护士要有灵活的思维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

急诊护士在急救工作中必须做到:头脑要灵活;思维要敏捷;观察力要强;判断力要准确;抢救配合要迅速,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抢救患者的生命。急诊护士还要具备丰富的临床抢救经验与方法,要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水平。

综上所述,在急诊急救工作中,急诊护士必须有过硬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要以病人为中心,以挽救病人的生命为己任,用赤诚的爱心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帮助患者赢得生命权和健康权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出色地完成所担负的工作任务,让患者起死回生。因此,我们护理人员在急诊急救中能具备以上五点,就是一名业务娴熟,技术过硬的护士,就能在急诊急救工作中充分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秀华.急救护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8月.

[2] 张瑜.网络化急救运作纪实.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11月.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4篇

一 我国高校大学生急救知识普及教育工作的现状

就目前的情况看来,我国大学生急救知识还比较缺乏,大部分的大学生还不知道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根据2013年一项对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伤员搬运的技能掌握率均低于6%[4]。另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不会心肺复苏等初级救生术者占80.0%,对溺水、电击、CO中毒等不会救护者占76.2%,对出血、骨折不会救护者占88.9%[5]。由此可见,在校大学生的急救知识与技能极度缺乏。但同时,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获得急救知识的机会十分贫乏。学生们只是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讲座或者网络等宣传媒体对某些知识有简单了解,而没有系统、科学地学习和实践。但同时,学生们也表现了对获得急救知识的渴求。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95.1%的学生对急救课程内容十分感兴趣; 98.5%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的操作训练十分必要,而且非常有效;85.5%的学生认为如能成为必修课、增加学时会更好;82.3%的学生认为在大学一年级学习院前急救知识,对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会有所帮助[6]。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出现突发灾害或面对危重病人时,接受过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从跨时间角度考虑,率先向大学生普及急救知识,并试图通过他们,采取“滚雪球”的方式逐渐向社会推广,整个社会人群的急救知识普及率必将大幅升高。这对增强整个国民的健康素质,提高全体大学生的自救互救水平,具有积极的、深远的现实意义。

二 开设急救医学课程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我校为一所以医学为主,医理工管文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高校。学校一向坚持质量立校,不断提升学科专业水平,在教学上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在急救医学教学中更是走在前列,急救技能已列入医类专业学生实习考核范围。同时,学校拥有完备的临床技能中心,3家附属医院和多家教学医院,为非医学类专业大学生急救医学课程教学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及师资配备。学校教务处还组织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和较高教学水平的一线医务人员,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和多年的心得体会,精心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配备了必要的教学模型、急救器材等。经过3年的教学,在教材逐渐完善、实验室建设陆续补充、教学经验不断丰富的过程中,获得了宝贵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我校在各个非医学类专业普及急救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备了一定优势。

急救医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学生已经成年,在智力、体力方面具备了学习急救知识、掌握急救技术的能力。在我校各专业开设急救医学课,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眼界,启发其思维,增强学生“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现场急救技能就是救命能力”的救命意识。在实践操作训练中,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动手能力,激发每个人无限的潜能,培养学生勇于助人的精神、乐于助人的品质、冷静坚毅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

学校教育中开设急救医学课程,对非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可以比较系统地学习基础医学知识、急救知识,进行严格规范的现场急救技术的训练,使我们培养的学生比之于接受过公益性短期培训的人而言,更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有效的现场急救技术。

三 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

应该说我校非医学专业类学生急救医学课程的师资力量还是非常雄厚的。目前担任教学任务的讲师均为各附属医院及教学医院急诊医学科的一线临床医师,尤其是担任理论教学的均为高级职称的医师,多位急诊科主任亲自担任主讲。他们通过自己丰富的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经历,给学生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了教学效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认为,我们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提高。我们的许多讲师虽然在临床急诊医学专业方面具有较高的造诣,但很少与其他的学校教师进行过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多数没有接受过高等学校教师资格培训,基本处于独立发展状态。要在我校各专业普及急救医识知识,提高急救医学课程教学质量,必然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目前我校现状,可以从4个方面解决师资问题: 第一,抓好教研室建设,形成教学龙头。通过教研室来团结和领导全体成员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并在备课、讲课、辅导诸方面起到学科教学的核心与指导作用。第二,更新观念,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各位讲师应经常性地引进一些现代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材料,更新教学观念,与时俱进。第三,讲评结合。由教研室牵头,每学期组织听课、评课,对课程教学作出评估,可在听课、评课的基础上开展示范观摩教学活动,对表现突出者予以奖励。第四,开展教学检查,检查要认真仔细,提出问题,共同解决,以期提高教学质量。

四 急救医学课程的教材建设

为了配合急救医学课程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组织3家附属医院具有丰富经验的急诊科专家编写了《公共急救医学知识》教材。此后又根据教学实践,统一编制了教学PPT。根据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学生们最想学习的急救医学知识依次为常见病急性发作的救治(占61.25%)、常见外伤止血骨折的外置(占53.75%)、心肺复苏术(占47.5%)、自然灾害自救(占37.5%)、其他急救医学知识(占7.5%),85.92%的同学希望学习实用强的急救医学知识、4.23%的同学希望了解一下就行,还有9.86%的同学希望学习专业强一些的急救医学知识[7]。这说明我们教材内容的设置基本上是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为非医学专业类的大学生,通过比较系统的基础医学知识的学习和充分的实践操作训练,能初步了解常见病症的急救处理、准确快速地实施现场心肺复苏、处理外伤急救等急救知识。通过4个章节的系统学习,利用模型和急救器材进行操作指导,学生能够增强急救意识,掌握急救知识,准确熟练地实施现场急救。但其中部分内容过于专业化,可进行适当调整。同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每时每刻都会有新的理论和新的技术产生。作为一本现场急救的教材,要时刻关注学科研究新的进展,时刻进行更新和补充。教材建设任重道远。

五 急救医学课程的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校的急救医学实验室主要利用临床技能中心开展实践教学。临床技能中心拥有多个教学场地,实验室设备包括: 心肺复苏训练模拟人7具,三角巾、止血带、绷带、夹板等教具若干。目前每班有来自各专业的约100名学生,现有场地基本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内容的实际操作训练。但为了更好地普及急救医学知识,实验室建设应加大投入,心肺复苏模拟人达到8~10人一具,止血、包扎、固定达到4~6人一套。由于心肺复苏模拟人容易损坏,临床技能中心应加强对教具的及时维护。同时为了实际搬运等教学内容的教学,应进行医用担架、颈托等教具的添置。

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社会群体之一,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知识,最适宜作为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对象。重视对大学生急救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高校开设急救医学课程,是实施普及急救医学知识,推广现场急救医学技术,提高公众急救医学知识普及率的最佳途径,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我们学校在这条路上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们将在推动急救教育的探索上取得新的进步。

参考文献

[1]陈梦洁,张丽萍.大学生急救护理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 2010,10(30): 187-187.

[2]何琨,魏金星.大学生急救知识现况调查及培训效果[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 45(4): 661-663.

[3]GREEN AC, WALLINGFORD SC. Childhood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radiation and harmful skin effects:Epidemiological evidence[J].Prog Biophys Mol Biol, 2011, 107(3) :349-355.

[4]楼婷,江智霞,李昌秀,等. 医学院校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急救知识技能的现状调查与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3, 10(2): 118-119.

[5]费国忠,钟厚德,姜庆五,等. 上海市“120”医疗呼救号码和急救知识抽样调查[J].中国急救医学,1997,17(4):51.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5篇

全民参与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产生了急救医学和专业急救培训,并向民众推广,到目前已经逐步完善。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

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对灾害有很强的防范意识。日本政府发现,比起预测灾害,提早防灾更重要。在日本,最大的急救知识传播机构当属红十字会。据统计,日本每年约有35万人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培训,经过2天讲座后,获得急救员资格的人大约12万。此外,日本消防署也会定期举办急救讲座,每年大约100万人听讲。

在德国,急救知识普及各个阶层,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据统计,在德国8200万人口中,有各类志愿者2300万名,从事各种类型灾难救援的志愿者就有180万人,其中消防志愿者有130万,其余主要分布在德国红十字会、圣约翰救护机构、联邦技术救援署、马耳他救护机构等志愿者组织中。

急救从娃娃抓起

最早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是1960年的挪威,自那以后,各个国家陆续开始了对学生的相关培训。在荷兰,儿童从10岁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英国孩子更是从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自救了,幼儿园老师会通过“过家家”等形式,让孩子认识急救设备;初中时,孩子们则要学会简单急救程序。

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也是极为重视的,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而在日本,小学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包括心肺复苏、使用心脏除颤器等在内的急救基础知识。大学和中学则每年举办一到两次急救知识讲座。

高度发达的急救装备

日本是心脏除颤器设置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公共场所几乎每步行3分钟,便可找到一台。据悉,东京有条“巢鸭老人街”,来购物的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这条街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心脏除颤器。很多商店都把急救课程纳入了员工上岗培训,如果有老人在购物时昏倒,送医院前,店员就可先进行急救。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医学界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德国的急救水平堪称一流”。德国的急救技术装备采用水、陆、空立体结合的模式,每个公立事故医院都设有直升机的停机坪。据悉,德国有30个直升机救护站,覆盖全国95%,实行50公里半径空中救护,10分钟赶赴现场,成为世界上空中急救界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十分严(较)谨(真)的德国人,对急救用品的要求也十分精(较)细(真)化。急救药品箱统一,厂家统一,大小尺寸统一,箱内药品编号统一,连计算机记录软件程序也是统一的,目的是便于记录与质控。由于救护车的“标准化”,急救医护人员在车内能为伤病者做各种急救服务。

逆天的救护车

美国的交通法规对鸣笛闪灯的规定非常严格。只要听到警笛,不管在车的哪个方向,是红灯或绿灯,路有多么堵,所有其他无关车辆必须立马靠边停下,给救护车或者消防车让路。

此外,德国急救车也十分逆天。据悉,在德国鸣响警笛后,急救车在道路上几乎可以“横冲直撞”。如果其他车辆在可以让路的情况下没有让行,造成交通事故后,急救车不负任何责任。

驾照与急救证联动式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6篇

【关键词】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培养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65-02

1、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1]

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是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技术过硬,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且经常从事急救工作的人员。

1.1、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灾害救援现场条件通常十分艰苦,生活资源缺乏,且救援期间工作强度极大,工作时间没有规律,若不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将很难以承担如此重任。

面对灾害现场的各种惨烈的灾害场景,对救援人员心理上的冲击也是很严重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情绪会感染周围的同事和灾区群众,对灾害救援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具有积极而稳定的情绪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同时还应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沟通技巧,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全心全意救助伤者。

1.2、专业技能要求

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必须是护理专业毕业的经过专业的培训的优秀的护理人员,应通晓如何进行应急搜救、应急救援、应急医疗救助,有独立思考和解决常见医疗护理问题的能力,能够在各种野外条件下生存和工作的能力。

1.3、灾害救援护理人员人选的选择

在国外多以社区护士、公众健康护士和急诊科护士作为灾害救援护士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可考虑以急诊科和ICU这两个科室的护理人员作为基本人员组成,根据灾害种类也可以考虑纳入骨科护士,因为这些科室的护理人员具有较丰富的急救经验,骨科护士在外伤救护方面较为专业。

2、灾害救援护理人员在救援过程中需要担负的重任[2]

护士是急救医疗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在灾害救援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灾害的不同时期,护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1、灾害前预防和准备阶段

护士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组成人员,要参与灾害医学救援组织结构的建设和修改,灾害救援计划的制定;参与医疗、护理设备的维修配备;参与建设灾害救援系统所需专业人才的培训和设备,以及公众的健康教育,包括灾害自救和互救知识、传染病的预防等。

2.2、灾害暴发的应对阶段

急救医疗服务体系(EMS)的主要任务包括寻找、救护伤(病)员;对伤员进行分类,实施现场急救;参与运输和疏散伤(病)员等。灾害造成的伤(病)员往往是成批出现,数量很难预测,伤情复杂多变。在救治条件差、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护士应以抢救生命为主,积极主动开展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救护工作,同时协作医生进行伤员分类。在伤员的运输途中,要严密观察危重伤病员的病情变化,维持生命、减轻疼痛。同时护士还要在保证难民的基本医疗和流行病的疫情监测、报告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2.3、灾害结束恢复阶段

护士参与住院伤病员的治疗护理,参与伤病员和社会公众的灾后心理应激评估、咨询疏导和灾害后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对公众进行相关疾病预防知识的宣教等。

3、目前我国灾害救援护理人员素质及装备现状

3.1、灾害护理知识匮乏

目前我国护理人员对灾害护理的知识普遍掌握不足。许多研究表明,灾害救援时护士缺乏有效的应对技能和相关知识,缺乏灾害应对的相关教育,缺乏基本的紧急医疗和灾害医学训练。由于缺乏相应知识的继续教育和技术的培训,护士在灾害医学救援时就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

3.2、灾害救援装备落后

在灾害医学救援中,护理装备的数量、质量和组织模式与灾害中医疗护理保障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我国的护理装备存在质量落后、数量不足等问题,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与现代的社会医疗保障需求不相适应,严重影响护士发挥作用,影响快速保障和伤员救治水平。

4、对灾害救援护理培训的一些设想

4.1、结合救援实践经验,加强灾害护理学培训

对于灾害救援护理人员的培训时结合救援护理实践经验,培训内容不能只限于护理学和医学救援的专业范畴,还应进行灾害救援专业知识的培训,可由参加过救援工作的护理人员利用照片、录像以及实际案例等讲授救援中的实际经验,通过这种模式的培训,可使护理人员更深入地了解救援护理工作的特点,激发参与救援工作的热情,强化储备和积累实践经验。与此同时还应该组织开展各项应急演练,和实际技能操作训练等。

4.2、加强心理救援知识的培训

对在职的护理人员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护理及心理救援知识培训班,或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教学手段,积极开展远程灾害医学教育,使各地护理人员在当地便可以学习到有关灾难护理学知识和心理干预技能,最好能够取得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并且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训练,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通过接受灾难护理学教育,使知识得到“重组”,当发生灾情时,在对受灾患者救护过程中同时实施心理干预,帮助患者及其亲属顺利渡过心理应激期,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保障事后良好的社会适应[3] 。

4.3 扩大应急救援护理队伍,培养急救专科护士

急救护理队伍的组建可采用自愿报名和选拔相结合的方法,选拔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业务素质俱佳的护理人员,按国际急救服务体系,即院前急救-急诊抢救室-急诊ICU三大环节轮训培养急诊专科护士。院前急救及救护中心轮训即使院前、院内急诊抢救连续性,同时使护士掌握现场急救技能;急诊抢救室轮训,使护士熟练掌握抢救药品、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急救技能,培养了预见思维;急诊ICU轮训使护士掌握急诊监护仪器的使用方法,提高监护护理、监护观察水平。

小结:综上所述,要应对各种自然灾害,人为灾害、战争等对灾难救援带来的挑战,必须建立一支专业性强、技术过硬、思想坚定、心理素质好的应急救援护理团队,时刻准备着为各种应急救援做好准备,才能在救援工作中最大限度的挽救生命。

参考文献:

[1]刘逸文;成翼娟;瘳燕 从汶川地震紧急医疗救援实践探讨我国灾害救援护士的培训[期刊论文]-中华护理杂志2009(07)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7篇

2012年要以攻坚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和能力提高为核心,全力抓好一个统计、两个体系建设、三个项目建设为着力点,为推进全区经济发展和安全发展双赢提供应急保障。

一、抓好应急救援知识普及和能力提高的重大意义

为了遏制全区各类生产性事故和非生产性事故的发生,应急知识的全面普及势在必行,对应急的理解首先是要做到事前预防,其次才是事故紧急救援,事前预防到位,自救意识增强,事故必然会少发生,紧急救援时事故性质才不致扩大恶化,许许多多事故的发生和事故救援性质的扩大,分析事故原因,均是当事人缺乏应急自救知识所致。因此,无论是在生产经营企业,还是在广大的人民群众、职业队伍、领导干部中都必须深刻学习领会,广泛宣传动员,人人知晓明白应急自救常识,自觉提高自救意识和自救能力。唯有这样,为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基础才会得以筑牢。

二、科学做好一个安全事故统计报告

事故统计是对事故发生总计、分类、分析事故原因的一种工作手段。通过这种手段、警醒地方政府和生产经营企业在发展经济时,要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不要以牺牲生命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收益,一定要统计分析事故原因,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别自己以身尝试,一定要以已经发生地的沉痛教训来教育警示自己;同时要通过事故分析,认真查找原因,完善有针对性的防范机制和措施,严格责任追究,尽量控制和减少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因此要准确、及时地做好事故统计上报,既是上级工作的需要及要求,又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保障。在今年的事故统计工作中,各县市区一定要坚决杜绝迟报、漏报、瞒报的现象发生,从而确保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得以及时统计上报到上级相关部门。

三、全力抓好两个体系建设

为了落实全国、全省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就分管工作而言,必须抓好应急救援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两个保障体系建设。一是对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抓好,各县应急救援中心机构、人员的编制要落实,有办公场所,认真开展好应急预案的强化管理,从督促各类生产经营企业抓好预案的编制、评审备案工作入手,加强各类企业对重大危险源的等级分类建档、评估工作调度。在3月底前上报应急演练计划到地区安监局应急救援科,在9月底前,认真开展好这次演练,演练结束后,认真上报演练总结,并把演练情况制成光盘一并上交应急救援科。二是抓好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强完善各类装备投入,加强各类设施设备管理及使用,充分发挥科技装备的运用,推广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淘汰落后的装备,大兴科技兴安、科技强安,为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8篇

对意外伤害和突发性疾病的抢救,时间就是生命,于是就产生了“黄金1小时”,以至“白金10分钟”的理念[1]。一旦遇险,能够给予患者最快救治的不是专业急救人员而是现场第一目击者,因此,如何高效开展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掌握急救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120急救中心于2003年3月成立了“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充分发挥已拥有的良好的硬件设施,通过对“组织协调、师资、教材与课程、教学模式、效果评估”等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系统化运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培训基地的硬件设施 “培训基地”位于中心二层,建筑面积达1000m2,包括:154个座位的报告厅1个,48个座位的标准教室2间,容纳50人的操作室1间,容纳100人的考核室1间,另外还配有教具室、休息室等。教学设备有:多媒体示教系统3套,触摸式急救操作演示仪1台,急救操作模型20套,包括:成人与儿童心肺复苏模型、创伤急救模型、婴儿气道梗阻急救模型、aed除颤模型等,培训专用笔记本电脑1台。

1.2 运行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2.1 良好的组织 由急救中心分管业务的副主任全面负责“培训基地”各项工作,在宣传、培训人群安排与协调、培训资料等各方面得到了常熟市健康办、市科协、市红十字会、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具体教学考核工作则由急救科负责安排协调,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

1.2.2 合格的师资 培训师必须是具有临床中级以上职称,有5年以上院前急救工作经验,能熟练运用powerpoint 2003软件,教学模型操作标准、规范、熟练,且已经取得中国红十字总会颁发的“救护培训师资证书”,才能从事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工作。

1.2.3 合理的教材与课程 以中国红十字总会编写的《救护》为主要培训教材。培训内容方面:将徒手心肺复苏术、海氏急救法、创伤急救三项技术作为基本内容,并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选择意外伤害与家庭急诊急救中的部分内容为辅助教学内容。

1.2.4 多媒体教学模式+实践操作 注重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首先,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多媒体幻灯片,再结合投影设备输出、播放,做到条理清晰、图文并茂,操作练习在操作室进行;其次,培训师在教学模型上进行规范的操作演示,再逐一指导学员进行操作练习;然后,学员根据各自情况在模型上进行反复练习。

1.2.5 效果评估 为明确培训的效果,在每次培训的最后都将进行理论与实践的考核,培训师将已准备好的考试试卷与操作评分表对每位学员进行考核,考核由两位培训师共同负责。以理论成绩8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85以上为合格;以理论成绩90分以上,同时,操作成绩95分以上为优秀。

2 结果

2010年3~10月,举办了30次初级急救培训班,共对828名普通人群进行了急救知识培训,通过考核,最终的结果是:828名培训学员全部合格,其中有143名达到优秀。

3 讨论

3.1 我国公共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发展不平衡,全民普及率低,有调查显示:我国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及急救知识的掌握现状不容乐观,急救知识培训需求量大,获取急救知识的途径普遍缺乏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2]。虽然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越来越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但目前尚无系列完整、持续有效的培训模式可循,且缺乏固定的培训机构。“培训基地”作为专业且固定的初步急救培训场所,设施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在公共急救知识普及工作中有着明显的优势。

3.2 急救知识的普及必须采取多种途径,规范、有效、便捷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虽然还可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现代化的信息传播系统普及急救知识,但这种普及途径覆盖面广,过于松散,确切接受的人数和普及效果尚待商榷[3]。举办规范化的初步急救知识培训班将是重要的模式之一。同时,要保证急救知识普及的质量,就必须要很好的组织,要有合格的教师、合格的教材,要理论和操作实践并重,要有合格的场地和教具[4]。以“培训基地”目前的基本条件及现在的运行模式完全达到上述要求,事实也证明,“初步急救培训基地”在急救知识普及的应用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参 考 文 献

[1]何忠杰.白金十分钟—论现代抢救时间新概念与临床研究.中国急救医学,2004,24(10):745-746.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9篇

急诊科是一个急危重症病人复杂的科室,急诊科护士应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不仅要有娴熟的理论知识、抢救技能,还要有一定的应急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急诊科的工作,从下面几方面论述急诊科护士应具备的职业素质。

急诊科常遇到各种各样的急诊病人,多数急诊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需紧急处理。一名合格的急诊科护士,除应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一定的的应急能力,笔者略谈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1)应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急诊病人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精神负担重,病人和家属心情都非常焦急、易怒。因此,急诊科护士应该有乐观和开朗的性格,能体谅病人的心情,遇到紧急情况应沉着、冷静、忙而不乱。以自己镇静、安详和关切的态度使病人产生安全感,减轻其思想负担。急诊科工作有突击性,当发生意外或工伤事故时,短时间内可有大批伤员到来,需要立即急救诊疗护理,如果体质不好,就不能坚持工作,因此,要有健全的体魄。

(2)稳定的心理素质。一个人的行为必然受其心理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心态会带来恰当的举止。作为急诊科护士要善于用心理学知识来调节自我,稳定自我。例如笔者曾接诊1例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由于大量出血,病人恐惧、惊慌、情绪不稳定,此时,稳定病人情绪十分重要,说明在医院里医生会想尽一切办法为你诊治,避免病人对呕血产生紧张的心理。

(3)从专业意义上讲,对应急、急救处理的抢救质量可集中反映一个护士的业务水平和技术才能。因此做一名称职的急诊科护士,首先应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其次还要有相应的应急能力,来处理每天所遇到的各种各样突发性的危重病人,对于如何提高护士的应急能力以保证危重病人抢救的成功率,作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急中要稳,急诊科是抢救病人生命的地方,进人急诊科的病人,一般病情都很危笃。因此,值班期间应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当出现紧急情况时要迅速地投入,协助医生及时诊断、治疗和护理,同时要以极大的同情心、敏锐的观察力、准确敏捷的思维、严肃的工作态度对待病人,抢救时即要严肃认真,又要紧张有序;即要动作敏捷,又要准确无误地配合医生。如遇到窒息的患儿要迅速清理呼吸道,及时地给予氧气吸人,改善呼吸困难后,再报告医生,这样在医生未到之前能够独立、有效地抢救患者生命而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分秒必争,急中有序,急诊科专业多、病种多、加床多、流动人员多、病人周转快,会出现忙乱现象。因此,护士要在抢救工作中一丝不苟,认真负责。

急诊科护士不但要具备良好的素质,还要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优秀的理论知识、精湛的护理抢救技术等全面的知识,具有敏捷快速反应和果断处理的能力。通过多年的工作体会,要做好急诊科护理工作,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1)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应有抢救意识。多数急诊病人病情危重,护士一般不易获得病人自己提供的病史,急诊科护士应认真监测生命体征,通过简捷的询问病史和体检,及时了解和判断病情轻重,使自己心中有数,做到早诊断,早抢救,争取抢救的时间,减少医疗隐患及纠纷。急诊科护士还要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物品的放置地点,掌握心电监护仪、呼吸机、洗胃机、气管插管等各种仪器的使用。

(2)知识要全面,对于急救知识更要熟悉。如输液时过敏反应的紧急处理,心脑血管病人急性发作的紧急处理等。所以急诊护士不仅具有较强的急救知识,而且要有熟练的急救技能,掌握先进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新的抢救技能,才能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必备知识范文第10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3.331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的就地抢救、监护送到医院的过程。是急救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院前急救多数是意外或突然发生的,往往没有确切的地点,无法预料时间,人数及危重程度,能否及时无误地作出诊断和救护,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和以后的康复。急诊科与商丘市120急救联网以来,经过多年时间与经验累积,并在工作中不断地总结改进,已形成了一支急救技术过硬有效地为院前急救提高成功率。

临床资料

2010年共实际接诊患者1042例,全部采用院前流程进行抢救,紧急抢救患者310例,其中经抢救无效死亡的患者15例,需一般救治患者717例,及时抢救率为100%。

人员准备

全科12名护理人员均持有护士执照,具备较强的急救知识和丰富的急救经验,反应快速,应急能力和协调能力强能有效处理急救现场的各种复杂意外情况。

每名院前急救人员均熟练掌握各种急救药品应用和各种仪器,如呼吸机、除颤器,建议呼吸气囊,可熟练应用心肺复苏术、静脉穿刺、静脉留置针等急救技术。通过加强急救管理,增强医护人员的急救意识,抢救危重患者成功率不断增高。

急救人员至少每月定期进行业务学习或技能培训:学习培训的内容包括,护理部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制定了护理人员毕业后继续教育计划、护理人员“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各种危重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增强急救意识和快速应急反应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的培训,对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总结经验与不足。

设备的准备

通讯设备的准备:建立健全灵敏的通讯网络是提高急救应急能力的基础,我院急诊科2部固定电话机,电脑传真随时与120急救指挥中心联络并及时为患者做急救指导。

急救设备的准备:救护车2辆,每辆配备车载电源、氧气,并配备负压吸引器、心电图机、简易呼吸气囊、夹板、止血带、绷带、便携式氧气瓶,各种急救药品及输液用物、抢救器材,抢救物品做到“五定”(定专人管理、定期清点消毒、定期检查维修、定品种数量、定点安置),随时补齐药品,可靠地做好院前急救物资的保障。

流程设备

接诊出诊:急救电话振铃3声内必须接通,接到电话时,详细填写派车记录单,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及司机,带齐急救药品、物品及仪器,3分钟内出车,如道路堵车、车辆故障、修理或其他原因,不能及时到达急救现场,立即通知120急救中心重新派车,以免延误最佳抢救时机。

现场急救:到达急救现场后尽快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配合医生迅速进行抢救治疗及急救措施,并做好详细记录。现场急救是在患者及家属的监督之下进行的,现场条件有限,所以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出急救意识和规范的抢救流程,注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有助于急救工作的顺利进行。

转运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迅速将患者转送到医院进行下一步抢救治疗,并严密观察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变化,保持患者呼吸道及各种抢救通道的通畅,出诊的医护人员必须在患者的身边,一旦病情发生变化,采取有效地抢救措施。危重患者经过抢救和监护,多数情况下要住院或手术治疗,我院急诊科制定了转送患者流程,首先护士要检查患者所有的管路是否通畅,安全标记清楚,然后通知接收科室,携带必要的抢救仪器及抢救药品,由护士亲自护送,必要时相关科室医生陪同。

回院:将患者接回医院后立即送入抢救室,进一步抢救治疗,如无再次出诊任务由出诊护士清点药品、物品并及时补充还原,并做好出诊记录,车上抢救仪器、担架等物品及时回放,处于应急状态,以备下次出诊。

讨 论

我院急救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均得到了提高,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训练有素有较强的抢救意识,反应迅速和团队精神的急救队伍,为急救工作质量和成功实施打下了基础。科学管理保证了我院院前急救护理流程顺利的实施和提高急救成功率。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培养护理人员的慎独精神,增强责任感,抢救工作中相互配合,熟知各自的职责和工作流程,全力以赴地抢救患者,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我院急救得到了加强,配置了功能齐全的抢救仪器,如铲式担架、简易呼吸气囊、除颤器等,都有利的保证了院前急救流程的顺利进行,提高抢救水平和成功率,使患者在恰当的区域得到及时的抢救、治疗及处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