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结算货币

结算货币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人民币结算量与货币供应量的关系

《金融教育研究杂志》2014年第五期

一、模型、变量及数据处理

变量及数据处理在章所构建的经济模型中,包含三个核心变量,分别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与货币供应量M2、汇率,分别记住CRS、MS、ER。在此对时间序列变量CRS、MS进行取对数处理,一方面,回归方程的系数可以反映变量间的弹性关系,另一方面,对数处理可有效降低回归方程的异方差性。对CRS、MS取对数后记做Ln(CRS)、Ln(MS),ER不做处理。本文所采用的时间序列的样本区间为2010年1月-2013年12月。由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起步于2009年,09年的数据较小不具有代表性。所以,基于数据的可比较性和可得性等原因,将时间序列的样本范围选为2010年1月-2014年4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CRS)数据选取自央行每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为月度数据。货币供应量M2、人民币对美元汇率(ER)采集2010年1月到2014年4月各月期末值,数据选取自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统计概览》。

二、实证研究

(一)长期均衡关系1.变量平稳性检验。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是建立在时间序列平稳的基础之上,所假设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服从正态分布。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大部分的经济变量是非平稳的。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而言,时间序列的数字特征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也就是说,非平稳时间序列在各个时间点上的随机规律是不同的,难以通过序列已知的信息去掌握时间序列整体上的随机性。将实际上不相关的非平稳序列进行回归分析,是一种虚假回归,又称伪回归。所以对非平稳变量间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应考虑和检验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序列平稳性的标准方法是单位根检验。单位根检验有很多检验方法,如DF检验、ADF检验、PP检验等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增广狄克—富勒(ADF)检验。ADF检验方法是通过在回归方程的右边加入因变量yt的滞后差分项来控制高阶序列相关。原假设:序列存在一个单位根;备选假设为:不存在单位根序列yt可能还包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通过判断γ的估计值是接受原假设还是接受备选假设,进而判断一个高阶自相关序列AR(p)过程是否存在单位根。对序列进行ADF检验可以通过EVIEWS软件来实现。采用增广狄克—富勒(ADF)检验模型使用EVI-WS6.0软件来检验变量序列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下:根据表1中各时间序列的ADF统计值,分别与1%、5%、10%临界值进行比较,可以得出LN(CRS)、LN(MS)、ER在ADF值均大于1%临界值,非平稳。对三大变量取一阶差分后再次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取一阶差分后三大变量的ADF值均小于1%临界值,平稳。由此可以得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货币供应量及汇率均为一阶单整时间序列,记为I(1)。2.VAR最优滞后期的确定。滞后阶数的确定是VAR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理论上讲,滞后阶数越大,需要估计的参数就越多,模型的自由度就减少。通常的做法是,既考虑足够数目的滞后项,又要有足够数目的自由度。实践检验中多以信息准则作为判断VAR最优滞后期的确定原则,表给出了5大信息准则(LR、FPE、AIC、SC、HQ)检验模型最优滞后阶数的输出结果由表2中结果可以看出,当选择滞后期为2时,5大信息准则中有3大信息准则在5%水平下显著,由此可判定滞后期为2,即VAR(2)。3.VAR稳定性检验。构建VAR模型后,需要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如果构建的VAR模型不稳定,则后续的脉冲响应函数不可靠。VAR模型稳定性的判定可以通过估计VAR模型中所有特征根的倒数的模是否小于1,即是否位于单位圆内部。如果所有的特征根的倒数的模均位于单位元内,则可以认定所构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否则不稳定。从图1中可以看出,本文所构建的VAR(2)模型6个特征根的倒数的模均位于单位元内部。因此可以认为,所构建VAR(2)模型是稳定的。4.协整检验。本文主要用Johansen协整检验法对所构建的VAR(2)模型进行协整检验。Johansen协整检验是基于回归系数的协整检验,又称JJ检验。Johansen检验时Johansen在1988年与Jucselius一起提起的一种以VAR模型为基础的检验回归系数的方法,是一种进行多变量协整检验较方便准确的方法。进行Johansen协整检验前需要首先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由于协整检验模型实际上是对无约束VAR模型进行协整约束后得到的VAR模型,该模型的滞后期应选为无约束VAR模型一阶差分变量的滞后期,简而言之,协整检验的阶数要比VAR模型的滞后阶数少1.由于上文中以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为2,因此Johansen协整检验的滞后阶数取为1。显示了三个变量之间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根据迹统计值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的显示结果可以得出:在5%显著水平下,变量Ln(CRS)、ER、Ln(MS)之间存在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根据Johansen协整检验的显示结果,可以得出以下协整方程:由于变量使用的是对数形式,因此协整方程的系数表示的是弹性关系。根据方程可以看出,ER每变动1%,将引起Ln(CRS)同向变动0.3243%;Ln(MS)每变动1%,将引起Ln(CRS)反向变动0.1497%。说明从长期而言,汇率变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影响效应高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效应。

(二)短期波动关系1.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在经济变量中有一些变量高度相关,但它们之间的这种相关联性未必就是有统计学意义的。判断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是经济计量学中的常见问题。VAR模型的另外一个重要的应用就是分析经济时间序列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检验由美国经济学家格兰杰(C.W.Granger)于1969年提出,后经亨德里(Hendry)和理查德(Richard)进一步发展而成。这种方法为从统计角度确定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实用分析工具。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不是检验逻辑上的因果关系,而是看变量之间的先后顺序,是否存在一个变量的前期信息会影响到另一个变量的当期。下表显示了Ln(CRS)、ER、Ln(MS)三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表4中显示了Ln(CRS)、ER、Ln(MS)三个变量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表4可以得出:Ln(CR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ER的单向Granger原因,同时也是Ln(MS)的单向Granger原因;ER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Ln(MS)的单向Granger原因;ER、Ln(MS)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能Granger引起Ln(CRS)。2.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协整关系只能说明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若分析变量间的短期动态关系,可通过引入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来将变量的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进行结合,进而实现短期内变量由非均衡向均衡调整过程。只要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就可以导出误差修正模型。通过建立VEC模型,既可以通过协整分析研究变量的长期均衡关系,又可以通过VEC模型观察变量间的动态影响机制。根据表5的输出结果显示: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汇率波动、进出口额波动分别作为解释变量的三个VEC模型看,误差修正系数ECM(-1)的值均小于0,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滞后1期的非均衡误差将分别以0.39888、0.00097、0.00755的速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3.基于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由于VEC模型的估计系数大部分不显著,不能够很好解释变量之间的短期影响。对于此问题,可以运用另外一种分析工具—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变量间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函数用来衡量来自某个内生变量的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模型中所有内生变量的当期值与未来值的影响。图2中的上半部分反映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对来自其自身和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可以看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对来自其自身的冲击在前4期呈现明显正向响应,响应强度随期数的增加逐渐降低,并在零响应附近收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量波动对来自货币供应量的响应较为微弱,前两期呈现负向响应,第五期后转为正向响应,其后始终保持正向响应,最终在零响应附近收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对来自汇率的脉冲冲击响应,呈现始终较弱的负向响应,并在零响应附近收敛。总体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对来自其自身冲击的响应在三种变量冲击中最为明显。图2中的下半部分反映了货币供应量对来自自身和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在图中可以看出,货币供应量对来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的冲击,呈现始终的正向响应,在前五期呈现递减趋势。在第五期后,这种响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随着期数的增加,脉冲响应有收敛的趋势。货币供应量对来自其自身的响应亦始终呈现正向响应。这种正向响应在第一期最为明显,之后逐步衰减,并在零响应附近收敛。货币供应量对来汇率冲击的的脉冲响应在前两期呈正向响应,之后转为负向响应,这种负向响应变化趋势较为平缓。在第25期,负向响应达到最强烈,随后有递减的趋势。总体来看,货币供应量对来自其自身及其他变量的脉冲均有较为明显的响应。图2中的中半部分反映了汇率对来自自身和其他变量冲击的响应。图中可以看出,汇率对来自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的冲击呈现先正向后负向响应,在第1期为较为显著的正向响应,其后转为负向响应。在第7期,这种负向响应达到最大,之后逐步衰减,在零响应附近收敛。汇率波动对来自其货币供应量冲击的响应始终比较微弱,前十期呈正向响应,之后转为负向响应,并在零响应附近收敛。汇率对来自自身的冲击响应呈现较为明显的正向响应,这种响应在第1期响应达到最大,其后逐渐衰减,并在零响应附近收敛。总体来看,汇率对来自其自身冲击的响应在三种变量冲击中最为明显。

三、结论

基于2010年1月-2014年4月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向量自回归模型,对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货币供应量、汇率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显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货币供应量、汇率之间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协整方程可以得出,汇率每变动1%,将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同向变动0.3243%;货币供应量每变动1%,将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反向变动0.1497%。说明从长期而言,汇率变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影响效应高于货币供应量变动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的影响效应。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明跨境贸易人民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汇率的单向Granger原因,同时也是货币供应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汇率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是货币供应量的单向Granger原因;汇率、货币供应量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不能Granger引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长期内,汇率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具有正向的抑制作用;货币供应量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总额具有反向的抑制作用。脉冲响应函数来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量波动对来自其自身冲击的响应在三种变量冲击中最为明显;货币供应量对来自其自身及其他变量的脉冲均有较为明显的响应;汇率对来自其自身冲击的响应在三种变量冲击中最为明显。

全文阅读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可行性研究

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问题,对促进上海金融创新、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有效缓解人民币升值给上海外贸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的建设。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是指在国际贸易中采用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进行债权和债务的结算。这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步伐,也是在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

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问题,对于正在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的上海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企业的汇兑风险,避免汇兑损益

在目前我国实行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体制下,单一的外汇结算货币使我国企业只能被动面对汇率波动的风险。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后将赋予企业能够自由选择外币或人民币进行国际贸易结算,有利于提高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节省换汇成本。

(二)有利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

研究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可行性问题,将为目前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情况下人民币如何走向国际化探索出一条重要的途径,也有利于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为我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创造条件。

全文阅读

浅析两岸贸易货币结算机制问题

摘要:随着两岸经贸交流与人员往来的日渐活跃,人民币与新台币兑换与清算机制的建立已迫在眉睫。本文从两岸贸易现状及货币结算机制建立过程引入,分析目前还存在两岸贸易货币结算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策略。

关键词:两岸贸易;货币结算;机制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创新实践项目(项目编号:201213762011)阶段性成果。项目指导教师:刘贤昌副教授、林泓助教

一、两岸贸易现状及货币结算机制建立

(一)两岸贸易现状

2002年至2013年,闽台两岸的进出口总额整体上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2009年的出口额由于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影响,呈现略微降低。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7%,出口年增长率为20.2%,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6%,结算平衡杠倾向台湾,台湾在对大陆进出口贸易上处于顺差,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到2013年,两岸贸易总额超过了以往每年的水平。同时,台湾与大陆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在两岸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两岸贸易额逐年递增。

大陆对台湾的进口产品中排名前五为:纺织制品及原材料、贱金属及制品、化学产品、塑料橡胶及其制品、机电产品;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商品中排名前五为:矿产品、纺织制品及原材料、贱金属及制品、化学产品、机电产品。可以看出,大陆对台湾贸易进出口的商品结构极为相似。

(二)两岸货币结算机制建立过程

全文阅读

解析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脚步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脚步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相应的,我国现阶段的贸易形式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我国国际贸易的形成和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对于国际贸易的结算方式来说,国际贸易采取哪种货币结算方式对于进出口企业的汇率风险、交易成本、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一个国家的外贸来说,对外贸易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对国家的经济实力产生影响,一个国家货币成为贸易结算货币,与预示着本国货币已经走向了国际化。本文通过对国际贸易以及贸易结算货币的阐述,进一步分析了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

关键词:国际贸易结算;结算货币;人民币跨境结算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通过对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的有效分析,可以知道,国际贸易的货币结算在选择的时候会因为出口商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算货币交易成本,相应的,国际贸易的货币结算选择还受到出口国的市场份额和经济体的实力、出口国货币的汇率制度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影响。我国人民币的跨境结算在现阶段国际贸易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处于一个渐进的过程,想要有效地对人民币跨境结算进行进一步的推进工作,就必须在做好技术性工作的同时,有效的对出口产品的差异性和产品质量进行提升,进而保证对国内金融市场建设的有效加强。

一、国际贸易与国际贸易结算概述

国际贸易简单的说指的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加强,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同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生育商品和劳务交换的活动。在2009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的交易总额达到了22047.36亿美元,相比于2008年,同比下降了12.9%。

国际贸易结算则指的是在国际贸易的进行过程中,经常会有一些贷款外结算的情况出现,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对买卖双方之间的债券关系进行结清。国际贸易结算主要是建立在商品交易货物与外汇两清的基础上进行结算,国际贸易结算又可以称之为有形贸易结算。在国际贸易结算的过程中,主要的依据就是票据,并以单据作为条件,以银行作为交易中枢,进而实现结算与融资进行结合。

二、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理论对人民币跨境结算的影响

全文阅读

国际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博弈分析

【摘要】据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预测:碳交易市场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而其交易标的物碳减排量成为世界大宗商品也是势在必行。“煤炭――英镑”、“石油――美元”的启示让碳交易结算货币成为各个国家发展的重点。通过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博弈分析,得出碳减排目标、低碳技术等因素会影响各国货币对碳交易结算货币的主导权的结论。依此模型,我们进一步对欧元、美元、人民币等货币进行比较分析,对其是否能成为或者掌握国际碳交易结算货币主导权的货币进行讨论。

【关键词】碳交易结算货币;节能减排目标;低碳技术;博弈模型

工业革命之后,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温升高,世界各国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有效地实现减排目标,使得碳减排量成为了一种可以交易的金融产品,从而催生了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加速发展,由此带来的碳交易结算货币绑定权以及货币职能等问题,将对国际货币格局多元化进程产生影响。

一、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内涵

碳交易结算货币是指在全球碳排放权交易中,由于其币值的稳定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较好而被交易者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货币,具体用于碳排放权的计价、支付等。成为结算货币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起点,在一国货币国际化进程中,货币发行国将会得到巨大的收益和更高的国际地位。而对于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国家来说,首先能有利于获得碳信用的定价权,在全球碳交易中获得收益;然后能进而占据全球低碳经济和碳金融体系的制高点,在新的一轮国际金融体系的重新确定中取得有利位置;最后对于发展中国家,该国货币成为碳结算货币,将有利于推进该国货币的国际化进程,带动本国金融体系的完善,获得铸币税、维护本国贸易安全、最终取得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等诸多好处。正是由于巨大的利益空间,各国为本国货币能成为碳交易结算货币展开了新一轮博弈。

二、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博弈模型及分析

在这一轮充当碳交易结算货币的博弈中,欧元起步较早优势明显,美元依靠其传统地位也占据了有利地位,二者呈鼎力之势,其它货币如英镑、日元、卢比、卢布等虽然所占市场份额相对较少,但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1.博弈模型的构建

全文阅读

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内容摘要: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开展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影响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因素有哪些?本文借鉴Bacchetta与Wincoop(2005)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利用我国2010年1月到2014年1月的数据实证分析了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汇率的波动特别是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外汇市场人民币交易的活跃程度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影响比较显著。基于实证研究的结论,本文提出了增强企业和产品的竞争力、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推动人民币离岸市场建立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国际结算货币 产品差异 汇率波动

引言

2013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强贸易大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为谋求与世界经济地位相匹配的货币地位,人民币国际化成为关注的热点。我国政府对人民币国际化一直持谨慎态度,直到2014年4月在证监会批准“沪港通”试点的公告中称沪港通的三方面积极意义之一为“有利于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才首次正式对外直接使用“人民币国际化”的表述。人民币国际化任重道远,而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一步。出口商在出口时有三种结算货币选择方式:以本国货币结算(producer currency pricing,PCP);以进口国货币结算(local currency pricing,LCP);以第三国货币结算(vehicle currency pricing,VCP)。在众多的国际结算货币中,为什么要选择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的内在推动因素是什么?探讨一国货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影响因素的文献有许多,从Swobada(1968)的交易成本说到Grassman(1973,1976)经验法则再到Mckinnon(1979)的出口商品差异性和市场地位决定国际结算货币选择以及Krugman(1980)的国际货币惯性作用。但是早期的研究都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完整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分析框架和理论。Obstfeld、Rogoff(1995)的新开放经济宏观学(NOEM)为国际结算货币选择提供新的研究范式。此后有关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研究大多从企业出发,研究在企业利润最大化前提下的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决定因素。

本文将借鉴Bacchetta与Wincoop(2005)的理论模型的分析结论,来研究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Bacchetta与Wincoop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前提下,先通过假定汇率波动是唯一不确定变量,其他变量均为常量的情况下,采用局部均衡的分析方法分析了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然后通过放松假定,引入货币供给冲击,建立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分析了国际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他们认为出口商品的差异性、汇率的波动、出口商品市场份额及出口国经济规模及货币交易成本都会影响国际结算货币的选择。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根据Bacchetta与Wincoop的研究结论,本文认为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与中国出口商品的市场份额、出口商品差异性、汇率的稳定性及中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和货币交易成本的大小有关。在此,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的影响因素:

中国经济规模的大小。一国的经济规模越大,表明其经济实力越强,对于进出口商来说,用该货币进行计价、结算的可能性就越大,就越容易在对外贸易中被接受。因此,我国经济实力的大小会对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产生直接影响。在此用对我国的名义GDP取对数后与美国名义GDP取对数后的比例来衡量我国经济规模的大小。因所得的两国名义GDP的数据均为季度数据,在此,我们采用高铁梅的插值法将季度数据转换为月度数据,数据来源于中经网统计数据库,该指标用Rgdp表示。

全文阅读

刍议电子商务中货币结算的若干问题

【摘 要】 文章主要对电子商务中货币结算的现状和必要性进行分析,探讨了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货币结算存在的安全、法律、审计、标准等几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电子商务; 货币结算; 电子货币; 对策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电子商务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电子商务涉及到物流、信息流、商流和资金流,其中资金流就是完成货币结算的过程。货币结算是电子商务各环节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环,它是电子商务交易成功的关键所在,也是电子商务的瓶颈问题之一。如果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货币结算存在问题,将直接导致电子商务交易活动失败,给交易双方都带来经济、心理等方面的损失,必将制约电子商务的发展。

一、电子商务中货币结算的概述

(一)定义及特点

货币结算是指为了偿清交易之间的债权和债务关系而引起的货币流动的过程。在电子商务活动的进行中,当双方达成协议后,商品已经通过物流公司运达到客户的手里,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完成货币结算。电子商务中的货币结算主要传递的是数据流,所以具有传递相对隐秘、结算速度快、结算成本低、高效快捷、资金管理方便、数据一致性等特点。

(二)内容

在现行的电子商务活动中,货币结算的方式包括现金结算、银行卡结算、电子现金结算、电子支票结算以及电子钱包结算等方式。其中现金结算在我国应用比较多,而信用卡支付方式是西方国家应用最广泛的电子货币结算方式,在美国、英国、瑞士、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比较被大众接受和应用。电子现金支付在欧洲一些国家有应用,例如英国的Mondex、荷兰的E-cash等,这种结算方式特别适用于小额电子商务货币结算。电子支票支付结算比较适用于中大额货币结算,目前已经有E-check、NetBill等电子支票支付系统,这种支付结算的方式需要有较高的电子银行体系,目前各个国家都有网络化的电子支付体系,比如SWIFT、CHIPS等各类电子汇兑系统,我国有包括全国电子银行系统、电子汇兑系统、中国国家现代化支付系统等电子银行系统。电子钱包实质上就是电子支付的工具,所有的资金结算问题都是在电子钱包内完成的。

全文阅读

出口业务结算的货币选择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上普遍选择了浮动汇率制度,汇率问题越来越复杂。

我国自2005年7月21日也改革了汇率制度,实行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5年来,汇率问题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过程中各方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在国际贸易中,结算货币的选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汇率制度改革以来,我们的企业还没有适应,企业的思维定式并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很多企业不加思索地选择了美元结算。

在复杂的国际经贸形势面前,在经济危机不断出现新情况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决策。本文将从美元汇率分析,欧元汇率分析,货币选择综合分析三个方面来探讨关于结算货币选择的问题。

一、国际主要货币汇率分析

(一)美元汇率分析

二战以来,美元成为了最主要的结算货币,成为了世界通货,因此,随着世界贸易的快速增长,美国国际收支长期逆差,货币汇率下跌明显;美国为了弥补逆差,为了向世界各国转移其债务危机,也为了实现其“五年培增”的出口计划,采用了大量印发钞票,促使美元的进一步贬值。从世界主要商品的价格变化可以看出,美元的贬值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例如:2001年原油价格是25美元一桶,2008年以来,原油价格为80美元一桶 ;2001年黄金价格小于300美元每盎司,2010年,黄金价格已经突破1200美元每盎司。

美元的贬值和美国不放弃国际金融霸主地位、不主张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态度,两者之间正处于恶性循环之中。也就是说,只要美国不放弃国际金融的霸主地位,不主张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长期来看,美元的进一步贬值将不可避免。

(二) 欧元汇率分析

全文阅读

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多元化战略

一、国际贸易结算货币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国货币能否成为国际结算货币主要取决于综合国力、金融发展水平、货币特质、产品的差异性、交易成本。当不同国家的综合国力发生相对变化时,其货币在跨境贸易结算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完善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满足市场参与者不同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利于本国货币更好地发挥货币的职能,提高本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中的使用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竞争优势的一方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倾向于选择本币作为贸易中的结算货币。而企业的竞争力主要反应在其产品的差异性方面,差异性越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就越大。货币随着流通范围的不断扩大会产生网络效应,网络效应存在外部性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而较低的交易成本反过来又可以强化现有货币的交易网络。由于旧货币具有网络优势,新货币只有在拥有大于旧货币网络效应的非网络优势时才有可能替代旧货币。

二、实证分析

1.变量及数据选择。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和相关的文献研究成果,本文选取的变量见表1;由于数据可获得性的影响,本文选取样本数据是20个国家在1996—2005年期间的数据。

2.回归分析。为了解决“临界点现象”(tippingphenomenon),这里对pcp和lcp进行Logistic转换的得到lgpcp和lglcp,并用转换后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对pcp和lcp进行Logistic转换的公式分别为:lgpcp=ln[pcp/(1-pcp)],lglcp=ln[lcp/(1-lcp)])。

三、政策建议

1.大力发展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作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市场,在实践中,应大力鼓励人民币在香港离岸市场的使用,允许各种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工具在香港进行发行和交易,努力扩大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健全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可以防止企业的研发活动所带来的外部效应,使研发企业获得的收益与其成本相匹配,从而对企业的研发投资有激励效应。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培养素质更高的知识产权法官,并加强对知识产权保护理念和知识的宣传。3.实市场多元化战略。为保持我国出口的发展,中国企业应积极开拓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市场,中国政府和企业在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中可直接使用人民币,并允许这些国家使用人民币进口中国的产品,以扩大人民币的势力范围。

全文阅读

东盟跨境结算计价货币选择

《当代经济管理杂志》2014年第七期

一、中国—东盟跨境结算计价货币选择

一国的货币能成为国际上接受或认可的计价货币,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作为后盾。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快速发展,人民币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内强势货币的部分基础已经客观存在,笔者认为人民币特别是在中国—东盟贸易区可以预先成为跨境结算计价货币。但总体来说,人民币在中国—东盟贸易区作为计价货币还存在着如以下诸多困难和障碍:

(一)以人民币作为中国—东盟贸易区计价货币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中国也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贸易国。中国近年来的全球贸易总量中的地位已从8.8%提高到11.1%左右,所以单从贸易总量来看,人民币已经具备了成为地区或世界的计价货币的经济基础,但是很遗憾的是,以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比例远远与我国贸易占世界贸易比重不相符,即贸易地位跟货币地位不相符。虽然目前对人民币的国际需求已开始在中国周边特别是东盟地区国家出现但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较低的弱势地位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经济内部原有的结构失衡。为扭转这种趋势,中国需要不断提高人民币国际地位使其更好为中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服务。总所周知,货币的中介功能使得其更易于成为计价货币,特别是在中介货币所在国是贸易参与者时。在当今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影响中介货币的选择的关键因素是交易成本,而影响交易成本的影响因素又主要取决于交易规模。一般来说,交易成本和交易规模是成反比的。根据这个理论,我们对当今主要货币的交易成本对比研究就发现人民币的国际贸易交易规模占比很小,甚至跟亚洲的日元还有不小差距。外汇市场交易中,交易方容易受到交易习惯的影响而存在着“历史惯性”,即对国际货币的发展路径有习惯性依赖。交易者不愿意频繁变更交易的计价货币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根据这个心理特征,当某一种国际货币使用者数量增多时,其交易成本就会越低,成本越低的货币加速其在市场流动性,只要一种货币流动性和使用频率高时,这种货币必然吸引到更多使用者,如此良性循环。按照现在的现实情况,人民币在目前根本无法与美元,欧元,甚至日元相抗衡成为地区性或世界的计价货币。我国经过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出口取得骄人的成绩,大大超过其他东盟国家,早在2003年出口在全球比重中超过日本,接近美国,特别是东盟地区,我国出口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从中国—东盟贸易区商品特征、市场结构和市场占有率来看,区域内的的大部分国家都有相似的商品特征和市场经济结构,产品出口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同质商品将会在区域市场上互相竞争,而竞争的结果将不可避免出现贸易纠纷。我国在初级产品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是在机械运输及设备制造业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竞争中,竞争力不仅低于日韩、新加坡等国家,甚至落后与泰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由于我国在产品出口结构中高附加值的差异性制成品比例较低,这直接根本阻碍了人民币成为该地区的计价货币。人民币从2005年7月实行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之后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汇率水平,从我国目前汇率制度和外汇、金融市场来看,人民币在东盟地区的经贸往来中使用率有所提高,但目前人民币仍无法在资本项目下自由流动,使其不能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这将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可能性。

(二)中国—东盟跨境贸易计价货币其他模式选择目前,关于中国—东盟跨境贸易计价货币模式选择,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归纳起来主要三种模式:1.主导货币区域化指的是政府官方规定或者私人部门根据实际情况把目前已有的货币定位货币锚,并逐渐演变为区域货币的地位,对中国—东盟贸易区而言,主要是把货币锚定位区外货币美元模式或把货币锚定位区内货币模式。美元模式主要是指在中国—东盟地区建立以美元为目标区。采用这种模式主要考虑到美元在当今货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美元体系也已形成具备规模完善的货币和资本市场,这些现成的因素便于政府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因此,美元的便利性可为实行美元模式提供一个明确的名义锚,可以有效减少由于汇率波动造成的金融市场不稳定性。实行美元模式另外一个原因在于中国—东盟贸易区大多数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对外贸易和外资投资,而外资主要以美元计价,实行美元模式可以稳定外部投资环境,又能减少汇率制度变动产生的成本和提高汇率制度的透明公开性。日本是最早提出和研究亚洲计价货币选择的国家,所谓的日元模式主要是将日元作为亚洲或东盟地区的货币锚,思路是参考了欧洲货币联盟的确立过程,让日元成为区域内强势货币,以在区域内便利国家间的监管沟通和合作,同时也利于汇率的稳定性。日元模式的提出主要是在日本经济发展迅猛背景下提出,日本不仅是区域内第二大经济实体,其货币资本市场在中国—东盟地区相对而言也是最完善的。2.单一货币联盟所谓的欧元模式是以欧洲货币联盟为代表。欧元模式经历了欧洲汇率机制到欧元的过程。中国—东盟贸易区在货币计价选择上可以参考欧洲货币体系的模式。在确立中国—东盟计价货币关系时可先预先确定货币单位,因为欧洲跟亚洲经济起点不同,亚洲货币计价货币还应包括区外的主要货币如美元、欧元等。然后再确定的货币单位作为货币锚确定各成员国之间的中心汇率标准、汇率波动幅度指示器等。最后再确定稳定的汇率机制。以区内外主要货币构成贸易区的计价货币和此前确定的混合货币锚可以协调区内外货币之间的汇率稳定,同时也考虑到了贸易区各国家的权益和与亚洲整体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征相适应。3.多重货币联盟主要是贸易区内存在多个货币锚,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有目的地与之绑定,这种多种货币联盟通常看作向更为彻底的单一货币联盟中间过渡阶段。

(三)中国—东盟跨境结算计价货币选择困境1.美元模式的缺陷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险对亚洲国家经济造成的破坏阴霾未散,2008年的新一轮金融危机以及美国以邻为壑的反危机措施,为亚洲国家经济恢复和重建雪上加霜。危机的重现凸显出亚洲各国的金融合作、统一货币的重要性。同时亚洲各国也开始意识到美元霸权主导下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当前,在亚洲区域范围内建立自己的计价货币已经成为亚洲各国的共识,亚洲各国也已经开始为此积极推进彼此间的区域合作,构建一个包括人民币在内的、多元竞争的国际货币体系才是有效避免危机的根本措施。世界货币体系的多极化有利于亚洲等各经济体避免因美元、欧元大幅波动而受到的不利影响,也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2.日元作为计价货币模式缺陷比起欧洲货币一体化,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政治制度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亚洲一体化道路铺满了荆棘。日本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里,特别在亚洲地区发展速度迅猛,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交易市场,如今它已成为国际金融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东京也一直是国际重要的金融中心。日本目前仍是区域内是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经济实体,但是自1991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里,资本市场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使得日本经济长期停滞,日元对美元汇率的动荡不定,日本银行体系内的呆账坏账问题突出,经济长期低迷,再加上日本由于拒不承认战争犯罪和清算历史问题使得其与亚洲其他国家矛盾纠纷不断,这些因素使日元作为亚洲中心货币存在诸多障碍。3.单一货币联盟为计价模式缺陷“10+3”区域内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极大,使东盟各国家之间在短时期内难以消除隔阂,区域内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具有相似的经济结构尤其是在提供劳动密集型产品方面,使得各国易于出现贸易摩擦和纠纷,进而影响到彼此之间的货币合作关系。比起欧洲货币一体化,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政治制度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亚洲一体化道路铺满了荆棘。加之“10+3”区域内缺少强势货币,因此没有一种货币能承担起核心的责任。通过上述分析加上考虑到“10+3”区域内各国国情的多样性和经济社会不平衡性,在一体化进程中可以借鉴欧元模式———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道路。在建立单一货币联盟之前,以多重货币联盟作为过渡。具体是指先进行相关程度更高的次区域货币一体化,再在时机成熟时整合各次区域最终实现整个亚洲的货币一体化。人民币作为计价货币的进程可依据“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演进过程,依据中国的优势条件从区域市场和远端市场同步推进。

二、中国—东盟地区锚货币的选择———人民币锚效应的实证分析

中国—东盟的“10+3”各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实力、交易规模等方面的竞争,也必然关系到该货币在本区域汇率稳定中的作用发挥。因此,此文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希望解决本区域内两个经济实体的货币,即人民币和日元能否成为“10+3”地区汇率稳定的名义锚?自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以来,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2012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达4000.93亿美元,中国连续四年是东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继续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在全球经济复苏缓慢的形势下,中国和东盟内新兴经济体之间将加强合作以寻求新的发展,因此可以预测到未来中国在东盟地区的贸易影响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人民币能否成为东盟地区汇率稳定的名义锚?可以说,答案是肯定的。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