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借景抒情的散文

借景抒情的散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外抒情散文的阅读

中外抒情散文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那么,它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如何抒发的,这与文章所揭示的思想意义的深广度有关系。中外抒情散文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抒情三类。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作为更能充分体现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的抒情散文,就成了近年来语文阅读试题的热点命题体裁。具体考查以下几个方面:

一、把握情感波澜

中外抒情散文常常表现作者的心路历程,以饱满的情感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因此,阅读中外抒情散文,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情感。

二、挖掘生活哲理

阅读中外抒情散文,要发掘作品所蕴涵的深刻的生活哲理,就要以把握作品的意境为基点。

三、品味语言特色

作品的语言句式结构、修辞方法等,是抒情的外在表现形式。感情是倾注在语言中的,语言是表达情感的凭借和载体。

四、赏析艺术手法

全文阅读

寻常景致不寻常,情思幻化妙无方

方案解说

借景抒情散文是考场作文中比较少见的一种样式。为什么会“少见”?主要是教师平时指导得少。因此,学会写这种抒情散文,在考场上非常容易脱颖而出。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特点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所写之“景”可以是风景,也可是场景;可以是自然之景,也可是人工之景。但从考试的角度看,更多是寻常之景致,更多是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借景抒情散文也有多种样式,本文着重讨论“今昔双场景式”借景抒情散文写作方案。

借景抒情散文与一般写景散文有什么区别?

许多人对借景抒情散文与一般写景散文不加区分。其实,二者还是有比较明显的区别的。一般写景散文“景多情少”“景丰情淡”;借景抒情散文“情景交融”“景疏情浓”。一般人可能认为“借景抒情”的“景”就是“风景”,其实大错。一般写景散文主要写风景,它也涉及抒情,但是,写景散文的抒情可能更多的是“因景生情”――因风景太美好/不美好(有个性)而生发喜爱/伤感之类的感情,它的感情更多的是“现生性”(现场、临时产生的)。“借景抒情”的“景”更多的是“场景”,是与“我”过去的生活、感觉中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场景”。“场景”是有人生活、活动的现场画面,其中包括人、物(动物、植物以及静物)。“借景抒情”的“风景”是曾经的“场景”发生地,因失去了当初的人、物而留存为“风景”。

那么,我们如何来写好一篇合乎标准的借景抒情散文呢?

我们将构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描摹风景――呈现场景――展开联想――回归风景。

(1)描摹风景。文章一开头就呈现所“借”之风景,以简约之笔描写抒情所要凭借的核心风景。这里的风景是与“我”生活有关的寻常的风景,不必是名山大川。

(2)呈现场景。仅有纯粹的风景是不行的,风景之中,必须有人物活动的场景,否则无法生情。由风景而场景才能催生感情,因此,有人、物活动的场景,有生活烟火气息的场景呈现是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因素。

全文阅读

散文中“情”与“景”的关系

散文大多是作者为了把自己的某种情感(或领悟、或哲理)表达出来,以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写的。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需要借助一定的“景”(这里的“景”是广义的,除了自然景色外,还指社会环境以及人物活动等)来实现。要想写好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作者就要把所描写的“景”与自己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而文章若想打动人、感染人,就要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把它真实而生动地抒发出来。“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写景记游的抒情散文是最常见的一种散文,它的语言力求如诗如画,力求收到情景交融的表达效果。写这类散文时,既要写景,又要言情,正如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说的那样,要做到“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里,景物是客观的,而写景之人则是有情的。

古今中外,自然之景,千姿万态,人类对它们的描摹不知已有多少,但流传至今的名句却少有雷同,其原因就在于作者笔下的“景”传达出的是作者个人的“情”。自然景物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但我们笔下的景乃是眼中之景,没有寄托感情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美丽的“躯壳”,难以感人;其实,观察、描摹景物的过程本身也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过程。因此,在写景的过程中,要渗透感情,寓情于景,做到情景交融,物我一体。在描绘客观景物的同时,要把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融入到作品中去,与读者产生共鸣,进而给读者带来愉悦之情,使其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作者通过对花、草、风、雨的大量描写,营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文中既有绘画的色彩美,又有诗歌的韵味美。作家把对春天的喜爱之情融于字里行间,因此,几多诗意,几许春色,便从一幅流动的、立体的图画中表现了出来。

再如著名作家孙犁在他的名篇《荷花淀》中写道:“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而杨万里笔下的荷花则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孙犁笔下的荷花英姿勃发,杨万里描述的荷花绚烂热烈。为什么会有这种见仁见智的分别呢?这就是因为作者写景时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散文中的景物,是浸透了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的情感,是附着于景物之中而升华的情感。所以,在散文中,“情”与“景”总是交融在一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在景与情的关系上,情是第一位的。学生要学会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去选景、写景,而不是根据写景的需要去抒情。面对相同的景物,因为抒发的情感不同,描写出来的景物特征就不同。这种不同主要表现在运用不同情感色彩的字、词、句去写景,让“景”中含“情”。比如,同样是写雨景,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情感基调、情节发展和人物形象写成饱含喜悦之情的“喜雨”,也可写成满怀忧伤的“泪雨”。

写人叙事的抒情散文往往也少不了景物描写。只是这类文章中的写景,除了上面所述以外,还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了解景物描写的作用:要么是为了烘托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情;要么是为了交代环境,揭示背景;要么是为了为后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要么是为了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情感。目的不同,用语不同,写法也不同。

全文阅读

第二讲 抒情性散文

【概念阐释】

抒情性散文是散文中最常见的一类,注重表达思想感受,向来备受广大读者和作者的推崇。它是指因景感怀、因物或因事(人)感怀,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文章。抒情性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文风多空灵飘逸,着力点在于准确表达感彩的语言运用上。抒情性散文大致可分为借景抒情、因物抒情和以事(人)抒情三类。抒情性散文往往借助写景状物或事情细节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物、事(人)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载体,都是为抒发作者的主观感受服务的。抒情性散文常常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表现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融会;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或借事(人)言情,情因事发,以达到抒情的目的。较其他散文而言,抒情性散文的感情更加强烈,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富有诗情画意。

【鉴赏目标】

一、鉴赏抒情性散文的抒情方式。如借景抒情散文常常边写景边抒情,或在集中写景之后集中抒情,或在写景之前谈自己的感受,或这三种方式综合使用。

二、鉴赏抒情性散文的线索。抒情性散文的线索一般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我们可以依据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划分出文章的层次。把握好抒情性散文的线索对深入探讨文章主题等非常有益。

三、鉴赏抒情性散文的含蓄美。含蓄的语言富有暗示性、朦胧性和多义性。它是指“抒情从不明说,全凭暗示”,作者将深广的思想内容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同时留有余地,做到“有余不尽”“令人于言外可想”,给读者留下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四、鉴赏抒情性散文的细节美。抒情性散文有许多值得用心去体味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展现了生活中无数转眼即逝的瞬间,同时也渗透着作者细腻深沉的情感,用文字升华,定格成永恒的美,起到以点代面的作用。

五、鉴赏抒情性散文的语言美。正如诗人所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性散文具有诗情画意的特点,语言清新简练、生动形象、音律优美,有诗一样的雅致。

全文阅读

学习抒情(上)

话题导入:

9月,中国新闻网发表报道《不能回家,母亲要一个人过节》,反映了许多北漂族因工作无法回家团圆过中秋的现状。逢此佳节,很大一部分人会向父母亲友发送祝福短信。但是,许多人在发送短信的时候,却迟迟无法下手,他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贴切而真诚地来抒感了。

技法梳理:

一、什么是抒情

抒情,是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抒情是指在写作中,用形象化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直接或间接地抒发作者心中的感情,从而吸引读者、打动读者。

二、抒情分哪几类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根据借助的对象又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叙事抒情、咏物抒情和议论抒情等。

1.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指在写作中不借助其他手段,直接地表达情思、抒发感情。直接抒情的最大特点是直截了当地进行诉说或者情感宣泄,直率坦诚,能引起共鸣。如艾青名诗《我爱这土地》最后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如老舍在散文《想北平》中这样结尾:“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两句话在语言上毫无辗转,却深沉厚重地表达了两位作者对于家国的深情以至于“落泪”,这种直接发自肺腑的抒情尤其有感染力。

全文阅读

踏着风儿来轻轻吟咏心中情

【导语】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来抒发感情。通过景物描写来抒情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即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互相依托,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专项品鉴】

作者描写了湖南的农村生活,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从零零散散的田地、曲曲折折的小路,写到勤劳朴实的人、简单质朴的农家饭,借助这些描写,抒发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本文就是借农村乡土之景,抒发了浓郁的乡土情感。

首先,描写抓住景物特点,生动形象。作者描写的是湖南农村的景物,文字朴实,但不乏生动。在对充满绿色的小河、田野,零零星星的住户,纵横交错的乡间小路,赶牛的牧童,喂鸡鸭的妇女的描写中,处处洋溢着一股农家的味道,每处景物都流露着农村的气息――质朴平和,憨厚勤劳。

其次,描写按照写作顺序,合理安排。文章从一开始的田野小河和种好的禾苗写起,写到一双双站立田头的泥脚的期盼,写到等待禾苗成长中的悠闲,一直写到雨水暴涨,人们对禾田的护卫,当禾苗日渐浓绿,牧童又开始了放牛的日子。作者虽然偶尔插入妇女的活动,农家的吃饭时光,但整个行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步步推进的,在这个主线外,作者散开枝叶,描画了一幅农村的图画。

再次,描写融入丰富情感,情景交融。作者的行文语言朴实,在慢慢推进的叙述中,把湖南农村劳动生活的美丽画卷展示出来。偶尔运用的修辞,在朴实的语言中增添了一份别致的韵味。一份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对乡村味道的迷恋之情,完美地呈现在对景物的一描一画中。

【借鉴指津】

借景抒情,抒感是主,借助景物是次。运用此种方法,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全文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册一单元文本备教疑难鉴析

【摘要】本单元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是赏析写景状物散文的手法,品味文中精彩语句,体会作者表达的对自然和人生的丰富感受。备教阅读时应注意把握本单元散文在写景状物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特点,提升阅读品位,达到审美境界。

【关键词】散文 写景状物 疑难鉴析

一、《荷塘月色》疑难鉴析

1.通感的手法

通感:又名“移觉”,是指在描写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把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达到用多种感觉来描写同一对象的目的。这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的彼此相通的描写,往往把很抽象的事物描绘得更丰富、更生动。本文第四自然节中的“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第五自然节的“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运用了通感的手法。通感一般可分为比喻通感和形容通感,课文中的两个例子属于比喻通感。

2.理清作品的感情线索及作者思绪的变化

一般认为这篇散文流露的感情是“淡淡的喜悦中夹杂着淡淡的哀愁”,但是通过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写文章时的思想状况,可以体会作者对黑暗现实不满,寻求精神解脱而又无法解脱的苦闷心情。应抓住文中的关键的语句,如“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句话是文眼,不但揭示了夜游荷塘的缘由,而且奠定了全篇的感情基调。理清作者的行踪:出门――去荷塘――观荷塘――回家;把握住作者情绪的变化:不宁静――排遣――超脱――不宁静;从而确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的喜悦和哀愁。

3.从情景相生的角度把握本文的情景关系

全文阅读

如何成就抒情佳作

写好抒情散文,除了要广泛阅读优秀散文,善于借鉴他人的写作手法,勤于并善于在观察中思考、积累写作素材外,还要学会运用抒情散文写作的方式。抒情的方式有很多,这里着重介绍常用的借托与咏叹。

一、善用借托,融情于叙。

借托的特点重在一个“借”字,可借“事”“物”“景”,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慨和感情。

1.借事托情。即在记叙了某件事情后,作者的情感有所触动,进而抒发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抒情散文、人物传记中,多用这种方式抒情。借事托情不同于一般的叙事,它不求事件的完整和精细,而讲究叙事含情。借事托情,事情的选择是比较重要的,但对事情寄以真情更重要。于琐事中见深情,在平凡中探真理,这是写好借事托情一类文章的关键。如何选择富有真挚情感的事情来因事抒情呢?这主要靠考生自己来发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不计其数,但这只是所感、所知。如果单凭感知去写作,很容易流于肤浅,而懂得审美发现,则需要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需要心灵的审视和情感的共鸣,让物象和心象在心灵交接。如《虽去不了远方,也不负春光》这篇文章的立意角度就很新颖,也贴近生活。考生善于审美发现,从极其平凡的事中,感悟到不一样的情愫。“春树”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因为要照顾爸爸和考虑到自己脸上的疤,只能留在家乡。后来受乡人和哥哥的启发,他办起了小学。故事有趣味性,主题很鲜明,更有丰富的感彩。这样的文章虽然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传达出来的思想和对生活的感悟,却十分打动人,真挚的感情也足以感染阅卷老师。可见,借事托情,不仅要求事情是关情之事,而且需要作者写出真实的感情,叙述中来不得半点虚情和做作。

2.借物托情,亦称托物言志。借物托情,关键是要选好借托的对象,即“物”。“物”选得恰当别致,就能有效地表达寓意。如何选好这个“物”呢?首先,作者要确立自己所要抒发的“情”,使事物的外部和内部联系合乎逻辑;其次要抓准“情”与“物”的相似点。借物托情时要形象地赋予所咏之物以人的性格特点,或讴歌,或贬斥,都能使人从文字中感受出来。比如朱自清选择了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来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格和正直人格的追求。因为作者笔下,荷叶清纯,荷花素洁,荷香清淡,月色如水,月光如雾,月景如歌……而这一切,与作者高尚纯洁、朴素无华的品格相似。这样,在对“物”的具体描写过程中寄托“情”,给人以美的享受,达到了主客观辩证的统一。

3.借景托情,就是触景生情。要想做到景和情在作文中的和谐统一,离不开作者平时对景物的细致观察。观察景物,不仅要观察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发生和发展,而且要观察到景物的内在意义。这样作者才能在客观景物中找到可以寄托感情的东西。比如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写的是在不同地方听雨、看雨,那“冷雨”的“冷”,是凄凉、凄清、凄楚、凄迷,这与作者淡淡的乡思乡愁、浓浓的故国之恋是何等的相似!冷雨之景与作者的思乡之情自然结合,便创造了一种感人的意境。再如《走进香山之中》这篇文章文情并茂,意蕴深刻,令人赞叹。文章以“红叶――树木――鸟语――秋雨”等为序,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多个角度来描写香山。第二、三、四自然段,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香山的红叶、鸟语、树木;第五自然段细致地写了香山的秋雨,同时又写出了香山丛林的气息,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运用凝练生动的语句直接抒情。“香山那么美,我想去看看”“自然啊,你为何这么美?让我站在香山里为你驻足”等感叹句直接抒发了作者在发现美、享受美后的欣喜之情,令人回味无穷。还有“霜叶红于二月花”“停车坐爱枫林晚”等诗句的引用,非常自然妥当。全文联想想象非常优美,富有诗情画意,情思蕴藉。

二、巧用咏叹,振聋发聩。

咏叹法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记叙的人物或事件,直接进行歌咏、感叹的手法。它往往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态度等。咏叹式抒情有几个特点:一是感情经历:大喜大悲,起伏跌宕;二是所记之事:刻骨铭心,永世难忘;三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四是语言表达:震慑人心,感人肺腑。所以它不同于一般的抒情,它不是湖畔漫步,花前月下的窃窃私语,也不是触景生情,偶有所感;它是在内心世界骤起的感情风暴,势如潮涌,不可阻挡,是人间至爱与真情的撞击,是人性美与情感美的凝聚,因此,它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高尔基在《海燕》中反复咏叹,喊出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战斗呼声,振聋发聩,凡读过它的人都曾因此激动,因此热血沸腾。如《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抒情浓郁、诗意盎然的散文。开篇出语不俗,尽情感叹,形神俱备:“如莲荷流连津塘,如峰壑痴迷斜阳,是实诚静默的固守成就了这旖旎千年的美丽。人,亦应老实忠厚,坚守本心,使人生永远美如四月,芳香馥郁。”这段文字让人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眼前一亮。文章主体部分多用整句,长短句相间,富有节奏感,善用修辞手法,以文采取胜,有些句子采用诗歌“陌生化”手法,彰显文化底蕴的丰厚,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感彩和鲜明的个性特色,读来引人深思。

全文阅读

抒情方法知多少

抒情,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表达方式。它和记叙、议论、描写、说明同为写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法。作文中的抒情,就是在文中自然而真挚地表露思想感情(喜怒哀乐),使读者受到感动,产生共鸣,或产生激情,从而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抒情从其表现形式而言,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是指在作品中不用借托其他方式,直接表明内心的喜怒哀乐、爱憎褒贬,这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的文章感情强烈,节奏明快,气势奔放,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李密的《陈情表》,《古文观止》评论它是“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这情真意切的陈诉,不仅仅是作者对朝廷征召的委婉推辞,更是他至孝之情的由衷流露。

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发对人、事、物的感情,而是或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彩,根据感情的变化来叙述,使读者从叙述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或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或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叙事抒情。主要特点是把思想感情融入文章所描述的事件中,凭借感人或让人愤慨的事件抒发感情。对于这种叙事散文,叙事写人不是真正目的,抒情才是其要义。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作者睹物思人,这简短的两句交代中有多少悲伤蕴含其中啊!夫妻的恩爱历历如在眼前,植树的情景宛在昨日……真是言简意赅,感情抒发到了极致。

2.写景抒情。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即将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景物的描写中,使描写对象具有浓郁的主观情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创造意境的重要手段。如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郁达夫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抒发了作者向往、眷恋故都的秋的真情,流露了深远的忧思和孤独。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涂抹上了主观色彩。

3.状物抒情。这种写法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某种情感,常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咏物,将情感曲折委婉地透露出来,使文章内涵深厚,情深意远。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从表面看,是对莲花的描写,是对莲花的热情赞美,但是作者为什么不爱和牡丹而“独爱”莲花呢?原来作者是借咏莲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质,来表现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他笔下咏的是莲,实际上是含蓄地抒发对像莲一样品格的赞美。

全文阅读

中考“散文阅读”的备考策略

中考试卷中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往往落在散文这一体裁,根据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中有二百余份试卷考查了散文阅读。散文阅读复习自有其规律,只须要把握其中的几个考查热点,如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鉴赏文章的表现手法;谈见解感悟、仿写续写等开放型试题。在具体的操作中对症下药,备考效率一定会显而易见。

一、品味赏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富有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品析散文的语言可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体会句子用词之美

同学们在做题过程中要寻找句子中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体会其是如何准确、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如广西柳州市中考题第21题:文中3次提到“我”的眼睛“濡湿”所包含的感情是否相同?为什么?

2.体会句子修辞之美

中考试题中对修辞手法辨析的直接考查已极为鲜见,主要是从让考生分析句子中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这一角度来考查。考生在答题时只要明确句子中所用到的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并联系原句内容来答题即可。如广西柳州市中考题第22题: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的语句。其实就是考查了比喻这种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表达效果。

3.体会句子形式之美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