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接待发言稿

接待发言稿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播音主持的即兴口语表达

在广播电视有声语言创作中.无论是有稿播音还是无稿播音都非常重视“即兴”的表达。“即兴而言”的部分往往会成为整篇作品中的精典。即兴口语表达是播音员、主持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广播电视中的口语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口语,它是在现场交流中“即兴”完成的规范化、艺术化的创作活动。但在实际运用中。有的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疲于应付节目,即兴口语缺乏文采。不讲质量,不求效率。信口开河.导致整个节目单调、浅薄,使播音员、主持人形象大打折扣。所以.充分认识和恰当运用即兴口语表达格外重要。

播音员、主持人的即兴口语.是指离开稿件的即席发挥、新闻事件现场触发的口头报道、即兴点评或直播的临场应变以及采访或谈话节目中的非事先设计的问答。它具有临场发挥、灵活多变等特点.在表达上占有反应快捷、生动自然的优势。由于表达必须一次性完成。这给播音主持工作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是对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一种挑战。

有稿播音主持。即有文字依据的播音、主持。这看似一个简单过程,但做好并不容易。有些播音员主持人接过稿件后,不假思索,随口把稿件快速说出来.照本宣科.相当于“传声筒”的角色。这不可能感动和感染受众。完全失去和受众交流的机会。作为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语言表达的好坏与他们本身素质有很大关系。在进入播音主持前必须对文字稿件进行二度创作.不能仅仅局限于稿件本身,应从稿件出发去联想、想象,从文字表面去辨析语义、分析背景,同时又不同于稿件,更深刻地认识稿件内容的真实性,促进表达的生动性。只要进入播音状态,就应该比自己单纯看那些文字作品稿件,更容易被打动、被感染,真正做到锦上添花。

无稿播音也叫即兴播音.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无稿播音绝不是信口开河。而是结合当下语境的口语创作,是一种话筒前的口语活动,是播音员、主持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表达形式。

主持人节目是一种典型的无稿播音形式,经常采用互动式的话语方式.如谈话节目、热线直播、网友的介入、受众直接参与的节目等等。主持人的语言活动处在真切的交流之中.处在不断变化的某些具有不可预测因素的语境当中,这些不能靠幕后导演来处理。只能靠主持人在现场第一时间的瞬间机智来巧妙化解。主持人的即兴口语及应变语言成为主持人语言基本功的重要内容。

现场报道,对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来说,是较高水准的报道形式,要求主持人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即席发挥的口语表达能力。一般来说,主持人走进现场。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的现场。情绪是很容易被调动的,因为他们看到现场的情形,听到现场的声音,比文字稿件来得更直接,也更容易让人激动。主持人的任务是控制情绪并以更恰当的方式、更贴切的语言告诉受众发生了什么及现场进展情况。比如,“5・12”四川汶川地震灾情发生后,央视直播室抗震救灾节目主持人赵普、文静、徐俐、耿萨等全天候现场直播《抗震救灾 众志成城》节目。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对播音员、主持人、记者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尽管他们内心悲伤。无法忘记那些忧伤的画面、那些英雄,但是,他们却不得不调整心态。坚持不让自己泪流满面.因为他们有着更重要的任务,要把他们所看到的、听到的、想表达的,用真挚的话语、真实的画面与电视机前的观众一起“分享”。这也全面体现了播音员、主持人对“即兴”的综合运用。

即兴口语能力显示一个人的表达能力和智慧,他必须用最恰当的字词句,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表现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播音员不但“能说”而且还要“会说”。在实际工作中。一些播音员、主持人离了稿子不会说话.或在即兴状态下“脑子一片空白”.词不达意,病句迭出,或不能准确表达稿件作者的意图,这就要求播音员、主持人要有广博的知识和良好的写作能力。人们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了丰富的知识和一定的写作能力.才能轻松自如地进行口语表达。播音员主持人要力求做到“嘴里要想有,脑里先要有;要想会说,必须会写”。

即兴口语表达也有灵感思维的成分。作为专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要充满热情地对待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不仅用眼睛看,用耳朵听.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真切地感悟,善于透过表面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即兴口语表达能力的关键是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苦练口语表达基本功,善于超越。轻松自如地驾驭语言,真正做到“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

全文阅读

《竞选班干部发言稿》升格指导

【小 引】

生活在多元化时代,人与人之间少不了交流感情、传递信息:节日联欢,代表发言;慰问老人,发表讲话;竞选班干部,发表演说……遇到这些场合,需要事先做好准备,拟一份发言稿。有了发言稿,发言时就能节省时间,集中、有效地围绕议题把话讲好,以免讲错。

写发言稿,要注意三点:

一、明确目的。写发言稿,最为关键的是明确发言的目的:要表达什么,即要让听者知道什么。

二、内容清楚。明确发言的目的之后,要把发言的内容安排好。要谈几个问题,每个问题讲哪些内容,都要考虑清楚,不能脚踩西瓜皮,说到哪算哪。

三、语句通俗。语言通顺,注重大众化、口语化。

【原 文】

竞选班干部发言稿

全文阅读

科技期刊编辑与作者沟通效率

与作者沟通交流是科技期刊编辑日常工作的一部分[1-2],从审稿、退修到清样校对,都需要与作者进行包括口头方式到书面方式的交流和沟通。如何因人制宜,通过沟通,高效、愉快地完成对存疑项的核实,也使作者感到满意,是编辑工作中的一门必修课。笔者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提出本人的一些关于沟通技巧的思考。

1作者准备度

1.1情景领导理论与准备度

情景领导理论由行为学家保罗•赫塞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该理论认为,领导者的行为要与被领导者的准备度相适应,才能取得有效的领导效果[3]。准备度是指人们在每项工作中所表现出的能力和意愿的不同组合:能力是指在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所具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意愿是指针对完成某项工作时,个人表现出来的积极性与信心。根据能力和意愿的高低程度,同一人常常表现出4种不同的准备度水平:1)低能力低意愿;2)低能力高意愿;3)高能力低意愿;4)高能力高意愿。人们对同一类任务的准备度,随着被要求完成任务的环境不同或条件的变化,往往也会处于不同的水平。

1.2作者准备度分型

1.2.1低能力低意愿型作者

此类作者由于撰写论文时自身的条件尚不成熟,对稿件阐述的问题尚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或是准备的资料不够充分;但迫于升职称或毕业的要求不得不仓促完成论文的撰写,稿件从学术质量到出版质量均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此类稿件的审稿结果为退稿或是需要几经修改占多数。稿件退回给此类型作者退修时,经常会迟迟修不回来,作者可能会拖延很久才草草回复;对审稿意见的回复会有一种逃避的态度,能回复的就回复,回复不了的就略过不提。此类型作者的能力发挥很大一部分受到“低意愿”限制。作者低意愿的原因很多,包括作者没有发自内心想创作这篇文章,或是对实践的思考总结较少,或者因个人能力不够而导致文章的撰写比较困难,等等。就同一位作者而言,对同一项任务的准备度状态是可以改变的,如果在沟通时有的放矢,尽量提高作者的准备度,使作者受益,则有利于增强作者对期刊的忠实度。有朝一日,作者的能力和投稿意愿提高,可能会想起期刊对他的帮助,相当于对期刊长远的稿源投资。

1.2.2低能力高意愿型作者

全文阅读

人生涅在狱中

采写:李立中

叙述人:蔡丁华(化名),上海市某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因犯合同、票据、信用诈骗罪,数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20年,剥夺政治权利5年,罚金10.6万元。2006年入狱。改造表现突出,获司法减刑一次10个月。

不曾料到,已过而立之年竟然身陷囹圄;更不曾想到,在历经三年的炼狱之后,尽管有了忏悔和感悟,他依然不敢正视父亲的眼神

一个人的成熟过程为什么会如此痛苦?这个过程,必定要经历无数的坎坷,没有人可以顺顺利利,而我的成熟则是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教训换来的。

胆大妄为加利欲熏心,使我渐渐踏入“危险的”,当达摩克利斯之剑斩落时,我已身陷泥潭而不可自拔。伴随着法院的判决书,曾经一帆风顺的我被送进了监狱。

我摔倒了,重重地跌了个大跟头。我失落,我绝望,我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

“看着我的眼睛!”三后年,在一次接见中,父亲隔着接见室的玻璃,威严地逼视着我。

我不敢正视父亲那双锐利的眼睛。我在心中暗自惭愧。

全文阅读

新闻播音创作入门浅谈

摘要:新闻播音是当前广播播音与电视播音的主干。要播好新闻,必须要求新闻播音员加强新闻基本功练习,不断提高有声语言表达能力。重视对稿件的理解,在备稿时认真准备,有的放矢地准备稿件。在播音时还要自如运用技巧把你知道的事(新闻)准确传达给受众。这样的新闻播音才能入脑入心。

关键词:新闻播音;基本功;理解稿件;表达技巧;播音创作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其特点是“真实、新鲜、重要、迅速、短小精悍”。而所谓新闻播音就是播音员从稿件的内容和形式出发遵循“理解稿件――具体感受――形之于声――及于听众”规律的创造性的劳动,它将新闻信息及时迅速地传达给受众,以达到准确表达与正确理解的统一、思想感情与语言技巧的统一、语言形式与体裁风格的统一,准确、鲜明生动地传达出稿件的精神实质。

要准确的完成新闻播音任务,对于播音员来说是十分艰巨的,从基本功、文本理解、语言表达技巧等各个方面都对播音员提出了不小的挑战。本文将以个人学习经历和感受出发,探讨新闻播音创作的一些问题和方法。

一、基本功问题

新闻播音不同于文艺播音,一方面它的语速较快、节奏较快。另一方面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传递信息而非抒发感情。所以播音员能否在快速运动的语流中仍能将事实叙述清楚,准确传达出新闻的新鲜点,关键在于是否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做保证。就个人理解,语言基本功主要包含气息、咬字、语音三个方面。

1.气息:吸地深、换地稳、吐地匀

所谓气息“吸地深”,第一个层面的意思是新闻播音要做到“胸腹式联合呼吸”,这是一种吸气较深的呼吸方法,对于初学者,尤其是来自于南方的初学者,如果呼吸方法还是“腹式呼吸”是没有办法做好新闻播音的。第二个层面更多的是要求播音员在新闻播音的过程中,注意气息调节,将气息下沉。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能够使送出口腔的声音扎实有力,另一方面是在换气的时候做到呼吸无声。

全文阅读

期刊编辑与作者间的矛盾及解决途径

摘要:审稿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中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刊物的质量及影响力。编辑和作者之间在认知、思路及观点上的不一致就容易产生四种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笔者总结了三种途径:壮大作者队伍、充分尊重作者、提高专业技能。

关键词:刊物质量 影响力 四种矛盾 三种途径

期刊出版过程中,编辑与作者相互依存、相互合作的同时,也充满着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矛盾,如何正确认识这些矛盾,分析并解决这些矛盾,是编辑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一、矛盾的表现形式

1.选题过程中的矛盾。办刊过程中,选题策划活动客观存在。编辑的选题策划只有得到作者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最好的选题策划也总是要由最出色的作者来实施,才能变蓝图为现实。编辑选题策划的灵感和依据,大都源于读者的反馈信息或当时的社会热点、舆论焦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创新性和时效性。而作者的文稿一般只是源于自身的创作实践,对众多作者来说,其信息来源广、涉及面大、内容丰富,但其中一部分并不符合编辑选题策划的要求,这就产生了编辑选题策划与作者文稿之间的矛盾。另外,编辑在确定选题后,为增加稿件的含金量和影响力,一部分稿件往往通过向知名专家和高水平的重点作者约稿来完成,这其实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约来的稿件符合选题要求和编辑意图,双方皆大欢喜;反之,如果稿件与选题要求和编辑意图有较大距离,造成返工修改或无奈退稿,则会对专家和重点作者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使其对编辑产生能力质疑和信任危机。所以,编辑在组织处理这类稿件时要慎之又慎。

2.审稿过程中的矛盾。审稿是期刊编辑出版过程的中心环节,直接决定了刊物的质量及影响力。审稿过程中,编辑在作者和读者之间起着桥梁作用,既代表读者向作者选取作品,又代表作者选择最好的作品奉献给读者。编辑和作者间在认知、思路及观点上的不一致,容易产生矛盾。编辑与作者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稿件的采用与否上。作者耗费大量精力写出的文章,无不自认为是最好的,但在编辑眼中,可能因选题不新颖、论述不到位或语言表达能力欠缺,而遭淘汰和退稿。作者的殷殷期盼换来的却是无情的退稿,失望之余往往就会开罪于编辑。

3.编稿过程中的矛盾。过了初审关的稿件,在形式或内容上通常还会存在种种不足,有待编辑的加工和完善。作者在所属专业领域可称得上是专才,而编辑的主要职责是文字加工,对文章涉及的诸多专业性很强的内容,则很难做到样样精通,如果编辑就文章内容方面提出的修改意见不专业,就容易造成作者的不认可和抵触,这种类型的矛盾在文稿编辑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产生。

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快餐式阅读便成了多数人的阅读习惯。读者阅读期刊总希望在有限的篇幅、最短的时间内,汲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因此,编辑为了顺应读者的阅读喜好,追求刊物信息量的最大化,在编稿过程中大都要对文章进行一定程度的精简,以尽可能地减少冗余信息,做到“短而精”。而作者则希望对自己的研究经验和方法进行全面、系统介绍,致使文章面面俱到,愈写愈长。编辑与作者、读者在这方面的博弈和调和,从小处讲考验的是编辑处理稿件的能力,从大处讲则是期刊赢得作者、赢得市场的关键环节。

全文阅读

落实十项措施建设节约型机关

XX局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在全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的通知精神,全面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开源节流、节能增效的有关要求,制定十项具体措施,努力建设节约型机关。

一是推进电子政务,进一步减少纸质文件的印发。凡属非文件尽量通过网络传送,确需印发纸质文件的必须经办公室审定印发范围和数量后方能付印。

二是精简压缩会议,节省会议费用支出。建立会议审批制度,各分管领导和科室要召开的各种会议,均必须报局办公室统一汇总,经局长办公会研究同意后由办公室统一安排。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套会;对能在局内会议室召开的会议,不到宾馆等商业场所召开。

三是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执行财政预算,切实执行局内财务管理制度,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将有限的财力用在刀刃上,保证机关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重点项目的支出。

[文秘站()一站在手,写作无忧!]四是强化小车管理。认真执行市政府和局机关车辆管理制度,进一步落实公车动用报告制度、车辆耗油定额管理制度、车辆维修审批制度、节假日入库制度,努力降低小车费用。

五是规范政务接待。进一步完善政务接待办法,尽量减少陪餐人数,减少铺张浪费,局内接待原则上确定在培训中心,对非定点接待消费的,须经分管财务的领导同意后,由办公室按照审定标准统一安排,接待后经办人员签字、办公室主任确认、分管领导审核(审签)后方能予以报销。

六是节约办公用纸。各科室和文印室配置多种档次的打(复)印纸。非正式稿件(修改稿、送审稿、讨论稿、征求意见稿、草稿等)尽量在电子媒介上修改,减少重复清印次数;需打(复)印的,可使用档次较低(一般为60克)的纸张,并打(复)印双面文稿。

七是节约用水。洗手、冲厕后注意关闭水龙头,防止“长流水”现象;见到滴水的龙头,及时关紧,防止“白流水”;避免大开水龙头,提倡使用脸盆洗手;会议(学习)结束后将自己喝剩的矿泉水带走,减少“剩半瓶”现象;

全文阅读

我喜欢的编辑

作者和编辑是对手,也是伙伴。我曾根据亲身体验,总括二者的关系是“互为衣食父母”。作者是编辑的稿件资源,而编辑又是作者成果问世的平台。合则两利,不合则俱伤。我爬格子至少五六十年,接触的书刊编辑不下数十人,较亲近的也有二三十人。在这二三十人中都有过十年以上的交往,对他们的工作,有喜欢的,有不太喜欢的。我的选择标准在三个方面,即约稿、改稿、发稿。

约稿是作者与编辑接触之始,我不喜欢编辑约稿时催促甚急,等稿子到手,就漠然处置,如石沉大海。约稿时口头上是随作者立意,实际上心中自有主张,不合心意,或未趋时尚,或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即使学术价值甚高,也往往“留中”,等待时机。我喜欢的编辑,则是约稿时最好互相沟通,了解彼此的意图,甚至建议命题,以免作者空耗精力。编辑收到稿件后,最好尽快提出裁决意见,免得作者期待多日,杳无音信,等也不是,另投也不是,进退维谷,难定行止。我曾向本地某晚报投稿,二月有余,毫无音信,我即转投日报,五天后即刊出,不意次日晚报也刊出,同一地区,同一题目,时间间隔又如此之近,颇似一稿两投,实由编辑搁置,令人尴尬。

改稿是编辑的中心工作,我对此不持绝对态度,不像张中行先生那样决绝――“宁退毋改”。张中老说的“毋改”,是毋乱改。编辑有时由于缺乏某领域的专业知识,或时代相隔度较大,互不理解,把作者原意改反了。我喜欢编辑能用心审稿,做好改稿工作,不要只停留在改“的地得底”上,不要不核对就信手“批改”引文,不要不尊重老作者的行文习惯,而随意改用时尚语言,更不要把作者的某些思想火花视作非主流而大肆斧削。我曾写过一篇有关问题的短文,在结尾一段中涉及日本军国主义游魂的警示,在某报发表时,被编辑全段删除。事先既不通气,事后也不说明,使全文成为残篇,作者意图被,颇近于“民意”。我喜欢有些编辑慎重改稿的态度。他们尊重作者,除按规范改正标点和错别字外,如遇重要改动,总与作者商量,取得共识,特别是题目的修改,有时的确是点睛之笔,令人叹服。如我曾应邀为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中心所编《美国图书馆藏宋元版汉籍图录》写序,题目仅在书名前加一“读”字而已,显得古板笨拙;在发表时,编辑将标题改为《一部域外珍善汉籍的流传图史》,既吸引了读者的视线,又突出了文章的内容,改得真好!

发稿大多是对编辑工作而言,但却是书稿面世前的重要阶段,其中或许还应包含一些作者的话语权。如在发稿以前,有的编辑就简单地按照退回的清样照发,没有再重视作者的改动处。至于二审、三审,很多是走过场,写上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甚至只画圈表示同意,以应付三审制度。我喜欢在交清样后,编辑还能浏览一遍,看看作者是否认真校对过,自己对作者的建议是否被接受,或作者尚有异议。作者在清样中的新增文字是否必要和恰当,对作者不接受或有疑议的文字最好能与作者沟通,共求图书的完美。在出版时最好由责编在书的折口上写点提要,既以表达编者的见解,亦可为读者作导读。书稿编辑将编排清样与作者见面,似已成常规,但对装帧封面,作者往往没有机会表达意见。有些书本为学术性著作,但编辑自作主张,弄个花里胡哨的封面,还饰称时尚,使作者啼笑皆非。有些编辑则非常敬业,尊重作者,出版前与作者交流封面设计方案,以及设计理念与内容是否吻合等等,甚至将封面小样请作者过目,共同树立一个书前好形象收到双赢效果。

全文阅读

初中英语导学稿教学模式实践思考

本学期,我们陕西省西安市第四十四中学初二年级英语组在教学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学习并逐步实施了江苏洋思中学的导学稿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这样的:同课头的老师在研讨教材,学法教法之后,撰写出适合于本年级学生的导学稿,它包含以下几个内容:本单元重点单词,短语,句子以及重点语法。课堂教学环节有预习导学,课堂研讨和课后巩固三部分内容。

导学稿既是教案又是学案,当老师备课时,在规定的时间内优化课前准备,开展二次备课工作,优化课内、课外时间管理,较合理地安排“预习”、“教学”、“练习”、“巩固”、“提高”的时间结构,切实提高了课堂效率。从目前初步显现的结果来看,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优化课前导学策略,培养学生有效自觉的学习能力,优化课内的解惑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地质疑和释疑,优化课内的训练策略,促进学生有效巩固和应用。

导学稿“导”指的是引导和疏导;学,指的是预习和学习,导学稿教学模式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采取“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教案、师生共用”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导学稿”为载体,明晰学生学习思路,层层巩固学习效果。

一、英语导学稿教学的优势

英语导学稿教学模式基本划分为三个步骤:课前预习导学,课堂研讨,课后巩固,它所展现出来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首先,呈现的是本单元的知识重点,包括本单元的重点短语、重点句型和本单元的主要语法。而这些在以前的教学当中从来没有这么明确地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甚至有的学生在学完了一个单元之后,还不甚明白这一单元的知识重点。换言之,导学稿的重点知识部分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更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主要脉络。比如,我们在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讲到了形容词的比较级,我们将比较级的一些典型用法、形容词比较级的变法等都清晰地展现在导学稿的第一页,比如good- better-best, bad-worse-worst这些特殊的形容词比较级,学生看了之后,心里定会豁然开朗。

其次,呈现的是每一课时中的“预习导学”部分。预习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以前老师布置的作业中经常有“预习下一课”。可是学生没有明确的预习目标,何谈预习呢?这样的作业可能已经流于一种形式了。而“预习导学”很好地给学生指明了预习的方向及目标,可以达到有的放矢。另外,在预习导学中老师可以把即将要涉及到的需要探讨的知识点融入其中,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质疑,由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比如,第九单元我们将要学习怎样回答出生日期,所以在预习导学部分,我们设计了一道题:请写出一年中的12个月份。这个题既是课前复习,又是一个课前准备。在课堂检查的时候,学生都答对了,说明他们在课前翻阅了以前学过的一些知识,这就比老师给他们单纯地讲要有效的多。

第三,课堂研讨部分。这一部分的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主要看想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在第一课时的时候,经常是conversation practice,要求学生仿照编对话。在阅读课的时候,可以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习的句型进行作文练习。比如,我们在上八年级下册Unit8 Why don't you get her a scarf? 时,在第一课时要求学生编一段对话,要给朋友送礼物,另一位同学给出意见(compare qualities and give advice);比如,我们在学习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 Section B阅读课之后,课堂研讨内容就是:你认为下列哪些行为是你不能忍受的,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写一篇文章等等。这样的课堂研讨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学以致用、学有所用,而且还留给学生时间进行课堂展示,展示他们的语言能力,展示他们的写作水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意气风发,学风盎然,长久下去,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给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

全文阅读

从三种现象谈编辑风范

编辑工作,从根本上讲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别人稿子的问题。如果以结果论,那么是否锦上添花,就是评价编辑工作最直接的标尺。而事实上,这把标尺的每一个刻度,都有着复杂而深刻的内涵:是否认真,是否尊重,这是编辑态度问题;是否渊博,是否深刻,乃至是否具备发现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是编辑功力问题;而是否有宽容之心、真诚之心、思想之心,则是编辑气度问题。

上述这些综合起来,在编辑工作中形成相对固定的作风、能力和气质,就可称为一种编辑风范。不妨从以下三种现象,谈谈编辑风范。

现象一:新编辑上岗,会有一段特别忐忑的过程,稿子分到手里,左看右看,前看后看,几次提笔要改,终究不敢改动,最后改改格式、标点、错别字便罢。

出现这种情况,一是编辑对问题拿不准。在各种知识理论的准备上还很不充分厚实,对相关问题掌握得不够全面,因此不能对稿子进行准确判断,只能看个大概意思,这样也就没有底气下手。二是不自信。新编辑有些新思路、新观点,有些时候要比老记者老编辑的老传统更灵活、有创新,但是新编辑可能不敢坚持自己的想法,害怕弄巧成拙,贻笑大方,最终很可能放弃创新,回归老路子。比如,在对待标题的问题上,一家编辑部对于各种体裁的稿件在标题拟定上常常形成惯例,包括词汇系统、语言风格、句式特征等。编辑对于业务的不自信,就可能导致不敢挑战传统,甚至最终汇入这一传统当中,泯灭自己的个性。三是为尊者讳,为高手讳。对于编辑来说,给“名记”、前辈乃至领导的稿件,甚至许多出于自己的老师之手的稿子“动刀”,自然不免心中惴惴。

对待上述问题,或许有以下几点可以尝试。首先,学习。既然理论准备不足,知识储备不够,经验积累欠缺,那就要多学习,除此之外好像别无他法。其次,交流。新编辑的新鲜思路其实是很宝贵的,应该非常珍惜,而在对稿子有想法而又拿不准的情况下,不妨跟老编辑老记者交流一下,跟稿子的作者交流一下,倾听他们的意见,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处理方式。这些归于一句话,就是:以见识和能力建立自信和权威,为每一处改动准备充足而有力的理由。

现象二:有人戏言“编辑眼中无好稿”,以形容编辑这样一种工作状态:在自己手里,没有删不动的稿子,没有改不了的标题,什么稿子都要改一改,动一动,甚至不少改到伤筋动骨、元气大伤。甚至在有些编辑心里,惟其如此,才能显示水平的高超。

对编辑来说,“不敢下手”的问题,往往比较容易克服;相比较而言,编辑更容易犯“乱下手”的毛病。其实,以改动为乐,并非意味着编辑水平有多高,相反,这种状态恰恰是编辑自身出现问题,反映出编辑知识的片面、认识的偏执,最重要的是编辑理念的褊狭,从而也是编辑业务发展瓶颈阶段的表现。

一是编辑对稿子的判断标准是片面的。只有一种标准,而没有其他的标准,不能形成多元复合标准,这是编辑认识水平的一大问题。对待不同的体裁题材,在不同的情况下,应该以灵活的方式处理,而不应该是始终如一,刻舟求剑。二是对待稿子是机械的。在稿子的改动时,不能做到尊重作者原创,尊重风格多样,出手之后“千稿一面”,毫无个性,这个时候就说明编辑自己的主观臆断侵占了原稿的个性空间,从而粗暴地改变了原稿的面目。从艺术性上讲,不着痕迹,羚羊挂角,这应该是编辑高水平的表现。三是对编辑工作的认识和定位出现了偏差。编辑工作既不能无动于衷,无所事事,只剩下改错字、删字数这么简单,也不能包办一切,横加干涉,编辑最高的标准应该是锦上添花,一切都应该以“让稿子更出彩”为标准来判断。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