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嫉妒心理论文

嫉妒心理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嫉妒心理分析论文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全文阅读

嫉妒心理浅析论文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

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2、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3、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参考书目:余仁双等编著:《嫉妒心理学》,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全文阅读

嫉妒心理对抗性分析论文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全文阅读

大学生嫉妒心理研究综述

摘要:嫉妒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嫉妒心理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毁灭性。本文探索大学生嫉妒心理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其与人际关系间的关系,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嫉妒;人际关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64-02

嫉妒作为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且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正确的调适和疏导,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和毁灭性。嫉妒作为一种负性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对人际关系的建立维持、情感生活的稳固、人格形成和临床心理健康影响巨大,一直受到学界的重视和研究。《心理学大辞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是人的一种主观、消极、甚至抱有敌意的情绪,是人在对自己与他人的主观距离(价值的认知)比较中,感到受威胁时产生的体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两层内涵:一无心理障碍或疾病;二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态。当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学业及就业压力可能会使大学生压抑、紧张甚至心理失衡,产生心理障碍;而且成长中的大学生个人家庭环境、自身人格、自身经验等因素的差异,使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嫉妒。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嫉妒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而人际关系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是人的心理行为的综合表现,人际关系的发展影响内心世界的发展。而个体人际关系发展的方向、好坏程度,常常由很多因素所决定的,嫉妒作为消极的情绪,很可能是影响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了解大学生嫉妒心理与人际关系状况,关系到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

一、国际国内嫉妒的研究情况及研究趋势

在国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1981―1998年共发表的论著总数为626篇/部,其中研究论文59篇,专著36部。在国内嫉妒心理研究方面:“中国报刊索引光盘”数据库统计,1986―1996年国内发表嫉妒的相关文章49篇,大多停留在描述议论阶段;“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资料显示,1980―1998年出版的嫉妒专译著11本(译著7本,著作4本);国内心理学刊物甚少刊登嫉妒研究论文,与国际嫉妒研究的繁荣景象相比,显然我国嫉妒研究相对沉寂。照国际嫉妒相关理论及实证研究趋势分析:嫉妒理论的融合将缓解不同理论各领的局面;嫉妒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将不断趋向于为实际咨询和治疗服务;统计方法不断向更加高级的方向发展;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定量研究已成趋势。

二、大学生嫉妒研究的重要性

随着国际嫉妒相关研究的深入,我国关于嫉妒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危机感增强,使得大学生陷入紧张、压抑,调整不好,甚至出现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和大学生自身的人格因素、心理防御机制与挫折体验,使他们或多或少产生嫉妒心理。嫉妒会破坏和谐的人际关系,嫉妒心重者与同学很难和平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谈不上心理和谐。嫉妒这种情绪状态持续下去会使人人际关系敏感或偏执,甚至产生病态人格,或产生抑郁性神经症。当嫉妒心理得不到适宜的发泄,会带来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长期累积会导致心血管或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全文阅读

命题作文“嫉妒,要不得”导写

文题

嫉妒是自己的敌人,也是他人的敌人。嫉妒的危害一是打击了别人,二也伤害了自己、贻误自己。遭到别人嫉妒的人自然是痛苦的,嫉妒别人的人一方面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由于整日沉溺于对别人的嫉妒之中,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思考如何提高自己,恰恰又继续延误了自己的前途,一举多害。

请以“嫉妒,要不得”为题写一篇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则有材料提示、限制的命题作文。材料主要谈的是嫉妒的危害性――害人害己,写作时要侧重从这一角度来构思立意。可以记叙自己或他人因嫉妒而做过的事,造成的后果,在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中表达思考与体悟。可以以书信的形式,联系自己、朋友或他人的言行举止,探讨嫉妒的危害性。可以以“嫉妒,要不得”为论点,以丰富的材料和深入的分析,写出独到见解。写作议论时,可以从侧重为什么“要不得”的角度谈,也可以侧重从怎样摒弃嫉妒的角度谈;可以宏观论述嫉妒的危害性,也可以从小的方面谈嫉妒的危害性,如,朋友之间“嫉妒,要不得”。擅长创作的同学,还可以围绕题目构思小小说、寓言故事等;但一定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考见解,不可刻意求新,瞎编乱造。

例文

嫉妒,要不得

曹学

全文阅读

嫉妒心理漫谈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有著名的“妒妇津”的故事:相传刘伯玉妻断氏有嫉妒心。刘伯玉曾经称赞曹植在《洛神赋》中所写洛神的美丽,断氏听到后,气氛地说:“君何得以水神美而欲轻我?我死,何愁不为水神?”后果真投水自杀。于是后人将她投水的地方称为“妒妇津”,相传凡女子渡此津时均不敢盛妆,否则就会风波大作。这个著名故事反映了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着的嫉妒心理。那么,到底什么是嫉妒心理?它有哪些基本特征和不同的层次呢?我们怎样认识和对待嫉妒心理的危害性?下面我想从这几个方面作出简单的论述。

什么是嫉妒心理?由于嫉妒这种社会心理和行为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的产物,给嫉妒心理下一个简洁明了的定义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对此进行研究的学者在如何界定嫉妒心理的含义时多有争论。日本《广辞苑》为嫉妒下的定义是:“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该定义的特色引进了嫉妒之中,认为羡慕心理是嫉妒心理的产生基础之一。《牛津英语词典》为嫉妒所作的定义是:“由于怀疑、忧虑、或知道有竞争者而产生的心理状态,表现在爱情等方面:惧怕在感情上被别人替代,或者对心上人的忠诚的不信任,尤其是对妻子、丈夫和恋人。”很显然,这一定义是从竞争出发,从爱情方面所作的一个嫉妒定义,其局限性显然是很大的。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中对嫉妒的定义是:“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这个定义的特点是综合了嫉妒被广泛认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嫉妒心理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综合看来,嫉妒心理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一、嫉妒的产生是基于相对主体的差别。这个相对主体即嫉妒主体指向的对象既可以是具体人,也可以是人和某一现象,亦可以是某一集体或群体,例如单位与单位、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嫉妒。那种相对主体的差别即可以是现实的客观差距,比如财富和相貌的差距;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差距,如才能、地位的差别;亦可以是不真实的幻想出来的差距,例如总感觉室友之间特别亲热;还可以是对将来可能会遇到的威胁和伤害的假设,例如上级对于下级才能的妒忌。二、嫉妒具有明显的对抗性,由此可能引发巨大的消极性。嫉妒心理是一种憎恨心理,具有明显的与人对抗的特征。嫉妒心理的对抗性来源于比较过程中的不满和愤怒情绪。而且,这种对抗性常常带来对社会的巨大危害性。1991年原北京大学物理系高才生卢刚在美国爱菏华大学枪杀四名导师和一名同学后自杀身亡。其原因即在于此。三、嫉妒心理具有普遍性。嫉妒是一种完全自然产生的情感,古今中外,没有哪个社会和国家的居民完全没有嫉妒心。在社会现实生活中,一旦看到别人比自己幸运,心里就“别有一番滋味”。这“滋味”是什么呢?就是嫉妒心理的情绪体验。我们每个人都会这种经历。四、嫉妒心理具有不断发展的发泄性,且无法轻易摆脱。发泄性是指嫉妒者向被嫉妒者发泄内心的抱怨、憎恨。一般来说,除了轻微的嫉妒仅表现为内心的怨恨而不付诸行为完,极大多数的嫉妒心理都伴随着发泄行为。并且,这种发泄的欲望具有无法轻易摆脱的顽固性。培根曾经幽默地引用古人的话说:“嫉妒心是不知休息的。”嫉妒是伴随着私心相伴而生,相伴而亡的,只要私心存在一天,嫉妒心理也就要存在一天。此外,嫉妒心理另外几点值得注意:嫉妒虽系从比较中产生,其必涉及第三者的态度;地位相等、年龄相仿、程度相同的人之间最可能发生嫉妒;是否出现嫉妒心理还与思想品质、道德情操修养有关等等。嫉妒心理的有哪几个不同层次?弗洛伊德在其1892年的著名论文《嫉妒、妄想狂和同行恋中的某些精神机制》把嫉妒心理划分了三种层次,即正常型、投射型和妄想型。弗洛伊德的嫉妒心理层次的划分主要是针对来分析的,有其局限性。我们可以借助于它所涉及的一些心理机制和因素,进行相对来说可能更为合理的层次分析。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任何对嫉妒心理层次划分,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从人类进入私有制社开始,嫉妒心理也就随着私有制的不断发展一步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经过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终于成为人际交往中的一个危害颇深的恶魔。如果将漫长的历史加以浓缩,那么嫉妒心理的形成发展层次基本可以分为如下三层次:

1、难以为人所察觉的潜意识嫉妒心理。 广泛的存在于人类心灵中的嫉妒心理,是嫉妒心理的第一层次,也可称为原初层次。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往往深深地埋藏在人的潜意识中,很难为人有意识的觉察到,即还没有形成一种自觉意识。这种嫉妒心理对人的心理激活作用很微弱,一般不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但这种心理因素存在非常普遍,因而应当特别引起注意。处于潜意识嫉妒心理层次的人,其嫉妒心理是羡慕、竞争、嫉妒等心理因素的自然积淀的混合体。有时我们面对同学或朋友的不断取得的成功会“隐隐”觉得不对,这种“隐隐”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潜意识嫉妒心理。

2、需要及时控制的显意识嫉妒心理。 显意识嫉妒心理是指嫉妒心理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无意识(或下意识)到有意识。其主要标志是嫉妒心理的指向性和发泄性明显化,不再把嫉妒心理深埋在潜意识中,而是自觉地显露出来。其具体方式是对被嫉妒者进行挑剔,或散布对其不利的言论。严重者则是对被嫉妒者进行人身攻击或诬陷、诽谤,使被嫉妒者感到压力或痛苦,而嫉妒者则以此求得心理平衡和满足,或达到一定的目的。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一种情况:某个人一旦成名或取得了某项成果,接下去就会有很多闲言碎语或直接人身攻击出现。这可能就是人为什么会有“人怕出名猪怕壮”、“树大招风”的担心的原因所在吧。

3、危险的变态嫉妒心理。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江城接连发生时髦女青年臀部被刀划伤流氓伤害案。作案者是一位嫉妒心理变态者,他的童年、少年时代是灰色调的,成年后几次谈恋爱都告吹。所谓“变态心理”,一般认为是指人格畸形发展,离开正常范围,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心理和异常行为表现。当嫉妒心理超出心理层次,在向前发展时,即进入变态嫉妒心理层次中。进入这一层次的嫉妒心理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嫉妒者更加猖狂地向被嫉妒者进行攻击,表现出种种损人利己的卑劣行为。另一种嫉妒者则是变成一种无事不嫉妒的人,甚至于本不该嫉妒的事也要嫉妒。嫉妒是一种有害的情感,在特定的条件下便以各种消极的情绪、情感和有害的行为表现出来,并外化为种种邪恶的力量,造成一些无可挽回和令人痛心的危害。因而,我们要自觉的从根本上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嫉妒心理的彻底根除,并不仅仅是思想道德修养如何的问题,也同时应当看到嫉妒心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方面的一些原因,因此,我们必修从主观修养的提高和社会意识环境、社会经济基础条件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努力。同时,还应看到,嫉妒尤其是变态型嫉妒是一种心理疾病,具有心理疾病的特点,我们在防止和化解嫉妒心理的过程中,还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心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才能取得有效的根治。

参考书目:余仁双等编著:《嫉妒心理学》,华龄出版社,1997年版。

全文阅读

嫉妒之心不可有

嫉妒者,因别人比自己出色而憎恨对方也。当今社会患嫉妒病者可谓多矣:有人嫉妒他人学业有成,名重一时;有人嫉妒他人身居高位,财源滚滚;有人嫉妒他人妻贤子孝,家庭圆满;有人嫉妒他人功成名就,安享清福;有人嫉妒他人有园林别墅、名车……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虽说嫉妒乃人之常情,但嫉妒伤人情,害团结,损名誉,坏心肺,痛脑筋。嫉妒之心于人于己,皆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嫉妒之心万万不可有。

更为严重的是嫉妒是滋生诸恶的温床,正如这段至理名言讲的:“恶者,妒嫉心所致,为私、为气自谓不公;善者,慈悲心常,在无怨无恨,以苦为乐;觉者,执著心无存,静观世人,为幻所迷。”

他人优秀于你,出色于你,实乃证明你与别人有一定距离。你身为落伍者,理应以出色者为榜样,奋起直追,乃至赶而超之,正所谓“见贤思齐”。而你不但不找差距,深自省,急追之,反而妒火中烧,肝火大动:我成不了才,你也别想成才;我失败,我痛苦,你也得倒霉,也得受罪。于是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施尽伎俩,阻止他人进步、发展、成功。本来差人家一大截,为何还要在损人而又伤己的事情上大动脑筋?嫉妒者,你何苦呢?

嫉贤妒能者,大多不得善终。庞涓之嫉孙膑,张士贵之嫉薛仁贵,秦桧之嫉岳飞,他们的下场,要么身死人手,要么身败名裂,甚至死后冤魂不得安宁,遭人唾弃,遗臭万年。周瑜嫉妒诸葛亮,也落得个英年早逝、吐血而亡的下场,还留下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千古笑柄。这种事例,在我们身边也不少。嫉妒者往往是欲害人终害己,既然如此,易患嫉妒病者就应努力戒妒。

戒妒首先要戒骄。斯宾洛莎在《伦理学》中说:“骄傲的人必然嫉妒,他对于那些以德性受人称赞的人最怀嫉恨。”人一骄傲,便以别人优秀于己为痛,便会产生嫉妒之心;而一旦有了嫉妒之心,又会助长骄傲情绪。

除了戒骄,还要主动努力搞好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只要在学习和工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你就会得到满足和快乐,嫉妒之心又从何而起?

一个人知足常乐,时时不忘肯定自己,也是一种治妒良药。人生短短几十载,而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即使是伟人也不可能事事圆满,桩桩如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又何必去生嫉妒之心呢?

全文阅读

关于嫉妒心理对大学生人际沟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嫉妒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这种心理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作用远大于积极作用。文章就嫉妒心理进行了剖析,分析了嫉妒产生的根源及对人际沟通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嫉妒心理 人际沟通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已经清楚地意识到保持优势是日后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为此,大学生们会为拥有某个领域的能力优势而努力。然而,当进入新的环境或加入新的团体后,他们经常会发现别人在那些领域的表现超过了自己,由此导致内心产生痛苦,这在大学校园中是一种十分普遍的感觉和现象。这种痛苦会激发其潜在的嫉妒心理,使人际沟通变得紧张且无效,最终会对人际关系造成毁灭性的破坏。为此,洞察大学生之间这种嫉妒情绪并加以有效管理和控制,是高校教育者的重要职责。

一、嫉妒心理产生的根源

嫉妒是对在才能、地位、成就、机遇和条件等方面比自己好的人产生的一种怨恨和愤怒相交织的情绪。每个大学生都渴望获得成功,并努力在某些领域超越同学,一旦发现原来的专业或技术优势被同学赶超后,他们通常会变得不舒服、焦虑和紧张。尤其当其他同学在那些对自己来说非常重要的领域中拥有出色的表现,而这个领域正是嫉妒者定位自己的中心要素时,一些大学生会对胜过自己的同学不服气,当对自己的失败不甘心却无法改变时,就会冲动地批判、抵制、对抗,甚至打击、报复同学,以此来缩小相互之间的差别,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对大学生嫉妒心理的一种解释是自我评价维护理论。一个人的自我概念可能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受到威胁,威胁的程度取决于对方与我们的亲密程度,以及该行为与我们的相关程度。因此,如果对方与自己关系十分亲密,但超过我们的领域并不被自己看重,则彼此间的关系并不会受到影响,反而还可以为朋友的成功和优秀而感到高兴。但当好朋友对自己很看重的领域或能力有比自己更出色的表现,各种心理失调情绪就会被激活。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嫉妒与其所处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特定的文化形成特定的嫉妒情境,不同的文化导致不同的嫉妒心理和行为反应,因此,嫉妒具有文化的多样性和跨文化的普遍性特点。嫉妒不仅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根植于特定文化中的一种社会现象。而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人在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行为习惯,是刺激——反应模式的产物,嫉妒受一个人周围所发生事件的直接冲击或塑造成型。

在人际沟通中,嫉妒是一种非常有害的情绪,会阻碍嫉妒者和被嫉妒者双方的正常交往。正如斯宾诺沙所说:“嫉妒是妨碍一个人努力或活动能力的情绪。”嫉妒者会把大部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行为和成绩上,对别人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自己的关注。对他们来说,让别人失败可能比自己成功所获得的快乐更大。这种扭曲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的精力无端地被消耗和消费,阻碍了自己的进步与发展。

全文阅读

经济困难大学生嫉妒心理微探

摘 要:嫉妒是一种消极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既影响个体感受,也涉及社会文化,它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对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影响,如人际关系等造成极大的障碍,因此,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疏导淡化嫉妒这种消极情绪,以保证大学生特别是经济困难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键词:嫉妒;经济困难;大学生

嫉妒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障碍,它会限制人的交往范围,压抑人的交往热情。大学生属于高智商和思维型的青年群体,他们积淀知识的同时,也将有意无意的领略人生,常以敏感的触觉感受着时代的变化,期望被社会认可和接纳,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因而常常陷入某种心理冲突之中,同时,当代的大学生处于开放的校园中,他们又要经受社会经济变革,猛烈的东西文化碰撞,强手如林,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对个体心理造成的冲击。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高于普通人群,且有增多和加重的趋势。特别是经济困难学生(所谓经济困难的学生是指在校月收入低于当地政府规定的居民生活平均最低水准线的大学生)更是由于特殊的家庭经济状况,承受着更大的经济压力,致使心理负荷超载,更容易导致嫉妒心理的产生。因而应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来疏导和淡化这种消极情绪,以有利于高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基本概念及分类

1.嫉妒(Jealousy),不同于妒忌(Envy),既可指两者之间的一种关系,也可指个体和另外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的关系,即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它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像之中。因而妒忌(envy)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妒忌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强化自我不满足感。妒忌(Envy)是以情绪的自卑感,不满足感,愤慨,不满意感为特征的;而嫉妒(Jealousy)是以害怕失去,迫切渴望和愤怒的情绪为特征的。

2.心理学对于嫉妒的产生有着不同的解释,因此出现了多种多样嫉妒现象,Jb理学家对此进行了分类

(1)Hupka(1989)对于嫉妒给以社会文化学的解释,认为处于不同文化氛围的人们会有不同的嫉妒体验和反应方式,与文化中所包涵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有关。认为不同的嫉妒体验必然伴随着不同水平的关系威胁情境,对关系的威胁分为轻度威胁,中度威胁和高度威胁,所对应的嫉妒自然分为轻度嫉妒,中度嫉妒和高度嫉妒。

(2)Parrott(1991)基于嫉妒激景的不同把嫉妒分为猜疑性嫉妒和事实性嫉妒两类。他认为不同嫉妒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对原有关系所造成威胁的本质性情景。嫉妒可能出现于威胁处于假设的状态,其威胁性可能不甚清楚,或者出现于威胁确凿无疑,对关系的影响也显而易见的状态。当威胁不甚清楚或仅仅处于猜测阶段,我们可以把这种嫉妒称为“猜疑性嫉妒”(SuspiciousJealousy)。当威胁确凿无疑,并具有伤害性,称之为“事实性嫉妒”(FaitJealousy),因为威胁是一个完成了的现实事件。

全文阅读

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的初步编制

〔摘要〕为探讨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的内部结构,编制高中生学业嫉妒问卷,检索国内外有关学习嫉妒的文献,并结合访谈和开放式问卷获取的资料编制学业嫉妒初测问卷。选取320名高中生进行问卷测试并在此基础上运用spss22.0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以及信效度指标检验,最终形成正式问卷。结果: 学业嫉妒问卷总共22题,包括认知比较、自我保护、人际疏离、贬损他人、厌恶他人5个因子,能解释56.14%的总变异。总问卷的 Cronhach’s α系数为0.88,各维度Cronhach’s α系数介于0.67~0.77之间。结论: 问卷信效度指标均符合测量学要求,可用于测量高中生学业嫉妒心理。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嫉妒;探索性因素;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07-0007-05

一、问题提出

嫉妒具有跨文化普遍性,是现代社会较为普遍的一种心理特质。对于学生而言,往往表现为学习嫉妒[1]。学习嫉妒是指个体与竞争对手在学习上比较,发现自己不如对手时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2]。虽然有些学者认为学习嫉妒能对某些个体产生积极作用,但已有研究更多地表明这种现象对人的自尊、心理健康、人际关系等都将产生负面影响[3-7]。高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有明显的身心亢奋、思想动荡、求知与创造欲望强烈等心理特征,加之面临升学压力,所以学习嫉妒现象相较于大学生而言更为普遍。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个体及他人带来严重危害[8-9]。近年来由于高中学生嫉妒他人学习优秀而出现的伤人事件屡见报端,可见学习嫉妒的疏导和干预已经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要题。

回顾已有研究发现,国内学习嫉妒现象的研究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国外的研究却早在近三十年前就已开始。国内学者王晓钧[8]曾最早对此现象开展系列研究,并对国内外嫉妒心理的实质差异做了深刻剖析,他指出:“国外的嫉妒一般表现为爱情嫉妒或关系嫉妒,而中国的嫉妒大多表现为才能的嫉妒,对于学生群体而言,主要表现为学习嫉妒。”王晓钧在早期研究中屡次呼吁国内研究人员应该对此现象给予一定的重视,然而将近十年过去了,国内有关此领域的研究依旧较少,并且大都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最近有关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学习嫉妒总体水平并不高,并且推测学习嫉妒水平较高的群体应该在高中学生群体中[10]。然而开展中学生实证调查又面临着诸多难题。首先,国内对此现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借鉴国外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并未提出新的理论。其次,调查高中学生学习嫉妒缺乏有效的工具,直接将大学生学习嫉妒问卷在中学生群体中进行修订和推广显然不合理也不准确,因为高中学生和大学生的学习环境和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本文以扎根理论为指导拟编制一份适合测查内高中生学生群体学习嫉妒特点的问卷,希望能给研究人员提供合适的调查工具,也希望能为一线教育工作者侦测和干预严重学习嫉妒倾向的个体提供帮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