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督教赞美诗歌

基督教赞美诗歌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新教音乐在广州的传播、演变与本色化进程

【内容摘要】新教是由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脱离罗马天主教会的教会和信徒形成的一系列新宗派的统称,是与天主教、东正教并列的广义上的基督教的三大派别之一。文章从新教、新教音乐、新教及其音乐在中国尤其是在广州的传播、演变、本色化发展及现状等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关键词】新教 众赞歌 广州 本色化

一、新教的发展历史

16世纪初,西欧教会的圣职人员授权发行“赎罪券”榨取民众钱财,引发信众的强烈不满和迷信思想的蔓延。随着“民众宗教”的增长及“反教宗主义”“反教权主义”的兴起,西欧教会的“宗教改革运动”顺应形势而展开。马丁·路德领导的信义宗是宗教改革运动最为重要一支,与其他分支不同的是,除针对教会体制的改革外,马丁·路德的改教运动坚信,称义的教义对社会与宗教改革有重要价值。学术界广泛认为此运动开启了欧洲新的社会和宗教秩序。之后,瑞士改教家茨温利、日内瓦改教家加尔文、斯特拉斯堡改教家布塞与马丁·路德一起在欧洲掀起了宗教改革运动,导致了基督教的第二次分裂,并不断分化,形成繁多的派系,这些新教派统称“新教”。

二、新教音乐暨众赞歌的概况

所谓新教音乐,是为了使新教教义得以更好地传播,马丁·路德亲自用德文撰写歌词,参与并组织其他作曲家选取格里高利圣咏旋律、教会歌调以及世俗曲调,经过改编、整理,创造出的新的圣咏模式——会众赞美诗,也称众赞歌。实际上,新教音乐的主体即信义宗众赞歌。信义宗众赞歌同时具有神学的、敬拜的、教导的等功能。

16世纪初,马丁·路德制定了全体会众同唱赞美诗的制度,这种由全体会众齐唱赞美诗的新形式被称为“众赞歌”。众赞歌的歌词大多数不再使用拉丁文而改用德语,并改用有韵律的纯朴虔诚的诗歌。旋律有:天主教已经采用的拉丁文赞美诗的改编曲、宗教改革前流行的德语赞美诗的改编曲、世俗歌曲的改编曲,以及新创作的赞美诗旋律。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信义宗教会中的宗教仪式歌曲远远供不应求,所以众赞歌的旋律除了马丁·路德自己编写和创作以外,更多的是他人根据世俗或宗教歌曲改编而成的。这些众赞歌旋律在节奏方面相当自由,往往是二拍子和三拍子的混合体。①

1524年,马丁·路德在音乐方面的主要合作者约翰·瓦尔特编辑了由38首复调众赞歌组成的赞美诗小曲集,它是众赞歌的第一本重要歌集,旋律都按照经文歌的格式放在男高音声部,并配以平稳流畅的四声部。②

全文阅读

泉州市基督教音乐初探

摘 要: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东亚文化之都,是闻名海外的国际花园城市,是海上丝绸之路连接东西方的海上通道,也是沟通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通道。宗教曾在泉州广泛流传。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文化中心,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五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世界宗教博物馆,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籍地,台湾汉族同胞中约有一半的人口祖籍为泉州,同时泉州也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闽南文化保护的核心区与富集区。基督教传入泉州的具体时间并没有记载,但泉州发现有纪年的最早的基督教碑大部分是元代时期的墓碑,因此可以推断,泉州在元朝就有基督教的存在。清朝1856年,教士杜嘉德从厦门到安海传教。1863年,势力发展到泉州城内。然后逐步向晋江沿海、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发展。

关键词:基督教音乐研究;血缘与华化分析

1 泉州市基督教音乐分析

1.1 音乐主题分类

(1)引用西方器乐作品旋律。在基督教的各种仪式中,泉州基督教会中所选用的西方圣乐很多,乐曲主要源于《赞美诗》《圣经选集》等。西方器乐曲与声乐曲都是基督教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采用的器乐曲一般是信徒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的曲子,易于演唱,有利于传播;有些器乐曲的风格情绪、表现力与赞美诗相吻合,诗曲合二为一。例如,赞美诗第18首《快乐崇拜》曲调就是引用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欢乐颂的主调演唱,旋律简单,与所表达的诗意相同,体现一种欢乐、喜悦的气氛,一般在圣诞会经常演唱此曲,富于节日的气氛。还有些赞美诗的旋律引用的门德尔松的《无词歌》Op.30,西贝柳斯《芬兰颂》主题旋律,舒曼《夜曲》等。

(2)引用西方声乐作品旋律。基督教源于西方,欧洲古典音乐的发源地,早期古典音乐以宗教音乐为基础,许多作曲家都是教徒,因此他们创作的早期声乐作品大部分均为宗旨作品,如亨德尔、巴赫、海顿、维瓦尔第等早期音乐家,他们创作了《弥撒曲》《创世纪》等宗教作品,目前都作为古典音乐著名曲目保留至今。现在教会也会根据此类西方古典作品改编新曲进行赞美诗的演唱。另外还有借鉴古圣咏的曲调,如借鉴古圣咏合唱曲《众赞歌》中的曲调。

1.2 泉州市基督教圣乐的现代化特征

基督教的音乐称为圣歌,教会中的圣歌除了原有的历史流传下来的曲调之外,随着基督教本土化的进一步深入,许多圣歌均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圣歌的创作人并不全是专业的作曲家,而是教会中具有一定音乐素养,或是从事音乐专业的教徒们在业余时间创作的。圣乐并没有沿袭古代的外在音乐形式,圣乐是赞美神的一种途径与方式,是以炫技与表演为目的的,因此当代的圣乐创作是以教徒的演唱需要为主。当今的圣歌创作特点以严谨、简约为主线,旋律简单明了,容易演唱或演奏,口唱心和的赞美主,能够使更多的人参与到圣歌的演唱中。圣乐一般多采用常用的调式,如C大调、D大调等居多,在高音方面最高音一般是在小字二组的do或者re,个别歌曲音乐也会略高一些,节奏一般也是常用节奏,比如4/4、2/4、3/8、6/8拍子;乐曲的结构一般为分节歌形式,分为起承转合四个基本乐句,旋律走向平稳,基本由主题一部分与高潮二部分组成。在谱曲过程中还要注意乐谱的转换,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目前地方教会中的圣乐团的编制已经打破西方原有的配置模式,逐渐本土化,因此在圣乐团中会有中外各种不同的乐器共同演奏圣歌。因此,作品创作后需要每个演奏员根据自己的乐器演奏与音域的需求来演奏转换不同的乐谱。基督教音乐的特点主要是以基督教的教义为核心,因此创作多注重会众的参与性,运用简单悠扬的旋律线条赞美耶和华,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进来,将荣耀归于神。

全文阅读

也谈《赞美诗(新编)》

摘要:《赞美诗(新编)》是迄今以来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赞美诗集之一。学界对《赞美诗(新编)》的解读层出不息,大多从其颂唱的音乐性及在华传播的接受和传播,本文将从赞美诗的具体内容着笔,阐发赞美诗所蕴含的精神能量。

关键词:音乐性 接受和误读 精神能量

《赞美诗(新编)》共收录赞美诗442首,其中292首是沿用现成的外国经典圣诗的中文版,选自以往内地教会使用的赞美诗集,曾在世界各国教会广泛流传。另有6首采用了初次翻译的中文版,翻译歌词过去尚未见诸内地赞美诗集。由中国基督徒自己参与创作,或使用中国风格曲调的赞美诗多达102首,此外它还选收了42首短歌。长诗部分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崇敬赞颂”“救主耶稣”“教会生活”“信徒灵修”“特殊颂诗”,每一部分又有各个栏目。

《圣哉三一歌》最具代表性。其内容充实,面面俱到,总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运用重复手法表达了众人对神的敬重,以凸显神的至上至圣至尊,“清晨”一词,别有韵味。在赞美诗浓缩的字词间,绝少有时间状词,而歌颂时辰既不是在中午也不是在傍晚,而是在“清晨”,对神恩的赞美穿云而上,可见圣徒对神感情的真切,荣耀、赞美乃至生命的旨意所在全是为了赞美神的无限恩典和赏赐。第二节既向众人讲述了耶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舍己性”壮行。无论天上人间,神的恩德和荣耀永存。第三节则肯定了神的独一性和全能性,同时展示了“神爱世人”的规训。最后一节“全权的神明,海天云山酬和吾众赞美歌声;圣哉,圣哉,圣哉!慈悲与全能,荣耀与赞美,归三一妙身。”[1]神创在世间万物,但并非单向的能量和感情输出,“海天云山”“吾众”都感恩无限,赞美神恩,其实这一小节最是突出了信徒忠贞不二的信仰情怀。可见,赞美诗中各类之间的比重悬殊也很大。其中,有关信徒灵修的赞美诗是所占空间最大的部分,其次是有关教会生活的相关圣诗,终尾才直接关涉到救主耶稣。这无疑打破了常人对赞美诗的偏狭化理解:唱圣诗只是赞美主耶稣基督的无限恩典和无上荣耀。

赞美诗的诵唱与信徒的需求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呼应关系,成为人神互动交往的纽带和桥梁。赞美诗不仅书写出众信徒内心的真情实感,更将主耶稣基督视为舒缓自己内心块垒的良方妙药。每当圣徒聆听并吟唱圣诗时,仿佛救世主耶稣临在人间。人们将对主耶稣和世界万物的情感注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以文雅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信徒将内在的情感:焦灼、无力、烦闷、无路可循等,诉诸圣诗向上帝祷告,祈求主聆听子民内心的苦痛和心疾,为他们预备好今后的路,增加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战胜前方险阻的信心。时常吟诵赞美诗中的优美篇章,尤其是遭遇尘世阻塞之时,聆听圣诗成为缓解内在压力和释放困苦的良好途径。

从基督徒所追求的上帝之爱中来看人与神的关系。基督教视耶和华神为其独一无二的最高真神,上帝是自明的“绝对存在”、“终极实体”,是世界万物无可置疑的首创者,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发展的依据和凭证。赞美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神是一个“全在”、“全知”、“全善”、“全能”的形象。它创生万物又主宰万物,是真善美的代表,是绝对、永恒、完美的终极存在。而人则是宗教体验的有缺陷的实体。“神”与“人”代表的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信徒将对神的期盼和赞美融进歌声,全身心自由地、释放地投入崇拜之中。当然,赞美敬拜的审美愉悦功能和心理治疗功能也不可忽视。传道者以赞美音乐会的方式四处巡回赞美,传播福音的种子,将无数心灵饥渴慕义的人引导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蒙恩得救,通过音乐来开展布道工作,使更多人回归上帝。在宗教活动中,音乐可以帮助受众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受众对生命美的体验,唤醒其内心积压甚久生命活力,激发了对“主”基督信仰的神圣感。满足信徒精神需要的作用。

唱赞美诗不仅是虔诚的宗教情感的表达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情趣和心灵交通。这种宗教与审美的交相融合的方式,不仅与纯宗教,而且也和礼仪宗教(即成为艺术品的宗教)以及宗教艺术(即宗教形态的艺术)形成鲜明的对照。信徒通过咏唱赞美诗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情愫、在基督里领悟平安、在主预备的路上前行,自然形成了一种人文关怀与道德的力量。而且,受圣灵感动所咏唱赞美诗常使我们的内心充满喜乐、平安、满足。每一天,每

件事,每一种境遇,我们都仰望依赖父神,赞颂神的荣美,以“真”的丰美,为神所喜悦,真正达到一种属灵美的境界。《慈父上帝歌》(第16首)“上帝带我有洪恩,真是我慈爱慈父亲。体贴我软弱,安慰我伤心,昼夜保护不离我的身。”,《天恩歌》“天上的父亲大慈悲呀,赏我吃穿样样都全备;我定要服从他,向他心谦卑。……这个世界是我家,是你家。”(第30首),唱出了与天父天然的亲密无间和在世上的自安心理;《爱的诗歌》(第256首)中“爱从上帝而来,爱本身就是上帝。爱是敬拜真神,爱神也爱兄弟。爱是联络全德,爱是荣神益人,爱是荣耀主名,爱是爱人如己。……爱能胜过罪恶,命令总归是爱。”表达了人对神的赞美崇敬,显出共同的信仰认知。

全文阅读

也谈《赞美诗(新编)》

摘要:《赞美诗(新编)》是迄今以来在中国基督教发展历史上影响最大的赞美诗集之一。学界对《赞美诗(新编)》的解读层出不息,大多从其颂唱的音乐性及在华传播的接受和传播,本文将从赞美诗的具体内容着笔,阐发赞美诗所蕴含的精神能量。

关键词:音乐性 接受和误读 精神能量

《赞美诗(新编)》共收录赞美诗442首,其中292首是沿用现成的外国经典圣诗的中文版,选自以往内地教会使用的赞美诗集,曾在世界各国教会广泛流传。另有6首采用了初次翻译的中文版,翻译歌词过去尚未见诸内地赞美诗集。由中国基督徒自己参与创作,或使用中国风格曲调的赞美诗多达102首,此外它还选收了42首短歌。长诗部分根据不同层次的需要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崇敬赞颂”“救主耶稣”“教会生活”“信徒灵修”“特殊颂诗”,每一部分又有各个栏目。

《圣哉三一歌》最具代表性。其内容充实,面面俱到,总领全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运用重复手法表达了众人对神的敬重,以凸显神的至上至圣至尊,“清晨”一词,别有韵味。在赞美诗浓缩的字词间,绝少有时间状词,而歌颂时辰既不是在中午也不是在傍晚,而是在“清晨”,对神恩的赞美穿云而上,可见圣徒对神感情的真切,荣耀、赞美乃至生命的旨意所在全是为了赞美神的无限恩典和赏赐。第二节既向众人讲述了耶稣“道成肉身”拯救世人的“舍己性”壮行。无论天上人间,神的恩德和荣耀永存。第三节则肯定了神的独一性和全能性,同时展示了“神爱世人”的规训。最后一节“全权的神明,海天云山酬和吾众赞美歌声;圣哉,圣哉,圣哉!慈悲与全能,荣耀与赞美,归三一妙身。”[1]神创在世间万物,但并非单向的能量和感情输出,“海天云山”“吾众”都感恩无限,赞美神恩,其实这一小节最是突出了信徒忠贞不二的信仰情怀。可见,赞美诗中各类之间的比重悬殊也很大。其中,有关信徒灵修的赞美诗是所占空间最大的部分,其次是有关教会生活的相关圣诗,终尾才直接关涉到救主耶稣。这无疑打破了常人对赞美诗的偏狭化理解:唱圣诗只是赞美主耶稣基督的无限恩典和无上荣耀。

赞美诗的诵唱与信徒的需求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呼应关系,成为人神互动交往的纽带和桥梁。赞美诗不仅书写出众信徒内心的真情实感,更将主耶稣基督视为舒缓自己内心块垒的良方妙药。每当圣徒聆听并吟唱圣诗时,仿佛救世主耶稣临在人间。人们将对主耶稣和世界万物的情感注入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以文雅易懂的文字表达出来。信徒将内在的情感:焦灼、无力、烦闷、无路可循等,诉诸圣诗向上帝祷告,祈求主聆听子民内心的苦痛和心疾,为他们预备好今后的路,增加生活下去的勇气和战胜前方险阻的信心。时常吟诵赞美诗中的优美篇章,尤其是遭遇尘世阻塞之时,聆听圣诗成为缓解内在压力和释放困苦的良好途径。

从基督徒所追求的上帝之爱中来看人与神的关系。基督教视耶和华神为其独一无二的最高真神,上帝是自明的“绝对存在”、“终极实体”,是世界万物无可置疑的首创者,也是世界万物存在发展的依据和凭证。赞美诗中所体现出来的神是一个“全在”、“全知”、“全善”、“全能”的形象。它创生万物又主宰万物,是真善美的代表,是绝对、永恒、完美的终极存在。而人则是宗教体验的有缺陷的实体。“神”与“人”代表的是二元对立的世界。所以信徒将对神的期盼和赞美融进歌声,全身心自由地、释放地投入崇拜之中。当然,赞美敬拜的审美愉悦功能和心理治疗功能也不可忽视。传道者以赞美音乐会的方式四处巡回赞美,传播福音的种子,将无数心灵饥渴慕义的人引导到上帝面前认罪悔改、蒙恩得救,通过音乐来开展布道工作,使更多人回归上帝。在宗教活动中,音乐可以帮助受众宣泄情绪,更重要的是可以唤醒受众对生命美的体验,唤醒其内心积压甚久生命活力,激发了对“主”基督信仰的神圣感。满足信徒精神需要的作用。

唱赞美诗不仅是虔诚的宗教情感的表达需要,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审美情趣和心灵交通。这种宗教与审美的交相融合的方式,不仅与纯宗教,而且也和礼仪宗教(即成为艺术品的宗教)以及宗教艺术(即宗教形态的艺术)形成鲜明的对照。信徒通过咏唱赞美诗来表达自己的信仰情愫、在基督里领悟平安、在主预备的路上前行,自然形成了一种人文关怀与道德的力量。而且,受圣灵感动所咏唱赞美诗常使我们的内心充满喜乐、平安、满足。每一天,每一件事,每一种境遇,我们都仰望依赖父神,赞颂神的荣美,以“真”的丰美,为神所喜悦,真正达到一种属灵美的境界。《慈父上帝歌》(第16首)“上帝带我有洪恩,真是我慈爱慈父亲。体贴我软弱,安慰我伤心,昼夜保护不离我的身。”,《天恩歌》“天上的父亲大慈悲呀,赏我吃穿样样都全备;我定要服从他,向他心谦卑。……这个世界是我家,是你家。”(第30首),唱出了与天父天然的亲密无间和在世上的自安心理;《爱的诗歌》(第256首)中“爱从上帝而来,爱本身就是上帝。爱是敬拜真神,爱神也爱兄弟。爱是联络全德,爱是荣神益人,爱是荣耀主名,爱是爱人如己。……爱能胜过罪恶,命令总归是爱。”表达了人对神的赞美崇敬,显出共同的信仰认知。

“主耶稣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十字架给我带来了和好,主的复活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使上帝和这个世界和好,一切都得到更新”(启21:5)。带来了信徒永慑的盼望“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前1:3)“我们必得着天上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我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和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为我们都是口里承认耶稣为主,心里信上帝叫他从死里复活的人”(罗10:9)[2]。在漫长的信仰旅途上,无论经历多少次曲折坎坷,无论有过多少次迷茫困惑、跌倒和软弱,唱赞美歌让我们力量倍增,平安喜乐,荣神益人。

全文阅读

浅谈基督教中的赞美诗与敬拜

[摘要]世界上许多宗教都与音乐有关,基督教在所有的宗教中与音乐的关系更为密切。在漫长的两千年人类文明中,基督教音乐与基督教互为载体,互相促进,基督教促进了音乐的发展,音乐更推动了基督教的发展。

[关键词]基督教;音乐;赞美诗;敬拜

[中图分类号]J6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6-0008-02

基督教音乐对西方音乐的发展起了非常巨大的推动作用,如目前使用的五线谱就是由基督教会多年逐渐发明发展起来的,现在我们学习的美声唱法也起源于基督教。管风琴的制作与发展,甚至数字乐谱在亚洲的推广和使用,都与基督教有密切的关系。音乐与基督教的共同发展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密切相关,无论从基督教来说,还是从音乐来说,都没有办法将基督教与音乐分开。

一、基督教与基督教音乐

“基督”一词,希腊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君王”,宗教含义是“上帝差遣的救世主”。耶稣基督为基督教崇拜对象,“三位一体”“因信称义”为其教义核心,《圣经》为其经典,教会为其组织形式。

音乐的发展是和宗教(基督教)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基督教音乐就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传播工具,黑格尔说过“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相联系的,宗教往往需要利用艺术来使我们更好的感到宗教的真理。”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歌唱的宗教。基督教音乐旋律自然、曲调舒缓、优美纯朴且庄严肃穆,流行于世的60多万首赞美诗,其中既有巴赫、贝多芬等大师们的杰作,又包含了世界各国众多曲调优美颇具特色的民歌,圣歌的诵唱也十分广泛。现代音乐的记谱法、合声法、各种调式的形成以及音乐理论和音乐学院的建立都与基督教音乐密切相关。

基督教音乐又称圣乐。它既传达上帝给人们的启示,又表现信徒对上帝的崇敬、赞美、信靠和祈求。基督教音乐在欧洲得到的极大的发展,也是欧洲艺术音乐的源头。基督教音乐大致有以下分类:

全文阅读

非洲屋脊之歌

隔岸观景

世界经典歌剧《阿依达》女主角的祖国在埃塞俄比亚。在非洲各国地势最高,固有“非洲屋脊”之称。该国是非洲目前唯一使用古象形文字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早信仰基督教的国家之一,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附近还保留了许多那时在巨石上凿成的“独石教堂”,被称为“非洲奇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埃塞俄比亚音乐主要包括基督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个组成部分。

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音乐,保存了许多基督教古代音乐的特征,完全不同于今天流行在欧洲的基督教音乐,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声乐作品主要是赞美诗,多为单旋律,也有少量采用支声复调织体或二声部轮唱的形式。赞美诗用于宗教仪式,表演时拍手击节,并用蒙皮鼓和敲击木棍、晃动手铃伴奏,鼓面上多画有具有非洲风格的有关耶稣基督的故事,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欧洲的基督教堂中从来不跳舞,埃塞俄比亚的基督教舞蹈引起了全世界音乐学界和舞蹈学界的关注。

同宗教音乐相比,埃塞俄比亚的民间音乐更加丰富。东部的民间音乐,受到阿拉伯音乐的影响,采用波斯-阿拉伯体系;靠近苏丹的西部地区,民间音乐更具有黑非洲音乐的特征;主要包括民歌和民间器乐两种体裁形式的中部各民族民间音乐,最具有代表性。

民歌是中部地区民间音乐的主要体裁,有单声部民歌,也有多声部民歌。多声部民歌的织体丰富多彩,有接应型、平行型及和声型3种。接应型包括乐句重叠和乐逗重叠两种形式,多出现在一领众和形式演唱的民歌中,由于领唱者演唱的乐句或乐逗在结束之前,和唱者已开始演唱,这样便造成了接应型的多声部歌曲。平行型民歌多为两声部,声部间常构成平行五度进行。和声型民歌主要是男声合唱,大多为4个声部。民歌的音域一般都比较宽,旋律从中音区开始,很快就跳进到高音区,然后逐渐下降到位于低音区的主音结束。民歌旋律富于变化,节奏也比较复杂,风格和基督教的赞美诗非常相近。如果民歌和赞美诗放在一块在教堂里演唱,人们很难分辨哪一首是民歌,哪一首是赞美诗。

埃塞俄比亚民歌的歌词多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称为“蜡”的表面含义,第二层是称为“金”的深层含义,多为暗指和隐喻。根据专家考证,“蜡”和“金”的说法,可能和古代铸造金属工艺品时所用的“失蜡法”有关。

埃塞俄比亚有一种以演唱民歌为主的民间艺人,阿姆哈拉语中称为“阿兹玛里”(azmari),他们多为男性,常年拉着一种只有一根弦的拉弦乐器“马森可”(masenqo)走村串户,不仅演唱民歌,也为大家说笑话、唱新闻。城市中的“阿兹玛里”,除了用“马森可”外,还用阿拉伯鼓和西方传入的手风琴做伴奏乐器。

在许多古老的乐器中最著名的是巴甘纳(Baganna)竖琴,这种乐器和今天被人们当成乐徽图案的古希腊里拉琴十分相像,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大型的,有8到10根弦,一种是小型的,只有6根弦。除了巴甘纳外,埃塞俄比亚还有奇巴罗(Kebarro)及奴卡利(Nugarit)等不同的鼓,以及各种各样的笛子。

全文阅读

基督教文化对黔西北彝族民间音乐文化的渗透

基督宗教在黔西北彝族中的传播与活动,对彝族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自基督宗教传人黔西北彝族之后,对信教民族群众的社会组织和政治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生活方式、卫生习惯等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民族社会发生变迁。彝族文化是自成一体的文化,从天文历法到治国方略:从到诗词歌赋:从耕牧纺织到风情习俗,其包罗万象的构架,一直以自身强大的力量对抗着形形的文化冲击。在这些文化同化和文化征剿中,从来没有哪一种文化敲开过彝族文化的大门,有的反而被彝化。如明朝时从南京一带迁来黔西北的南京人(白族),说彝话,习彝俗,甚至用彝文写碑文,和彝族没什么两样。但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基督教传教士却意外地使黔西北彝族陆续皈依了基督。如前所述,尽管基督教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被彝化,但无疑也使彝族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的变异

黔西北彝族的也同其他彝区彝族的一样,具有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多神,集中表现为“万物有灵、自然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彝族原始的核心是祖先崇拜。对各种神灵的祭祀主要服务和服从于这一核心。

彝族还表现在有专门的神职人员“毕摩”和“苏业”。特别是“毕摩”。不仅是宗教活动的主持者。还是彝族文化的传播者,承担着与神沟通和教化人民的重任。他们通晓彝文,熟知天文、历法、谱系、伦理、史诗、神话传说及彝文文献,是人神之间的沟通者。但凡生死、年节、集会、灾病等都要请“毕摩”念经作法。布摩有卷帙浩繁的经书,分为祭祀经、占卜经、驱鬼经、招魂经、松魂经、指路经等几十类数百种。除经书外,毕摩还有神扇、法帽、法铃、签筒等法具。因此,毕摩在整个彝族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基督教传人黔西北彝族地区,客观上提高了一些彝族人的文化素质。但却支解了彝族传统的。彝族由原来的多神崇拜转为一神崇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彝族基督徒认为,耶稣基督才是唯一的真神。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们把彝族传统视作封建迷信中的偶像崇拜。因此。他们中的所谓的“有识之士”便率领信徒砸毁自己祖先灵房,烧毁自己家谱。另外,他们认为耶稣基督创造了世界,是人类的始祖,只有他才能拯救人类。其他一切宗教的神灵皆是妖魔鬼怪。要皈依基督,就必须与其他一切信仰划清界限,这样,在世界末日到来之时方能得救。

其次。彝族基督徒认为只有信仰耶稣基督,死后方能升入天国。彝族原始宗教认为,人死后应该由布摩念指路经指引亡灵回归祖界与祖先团聚。但基督徒死后却由教会牧师长老率众祷告,祈求亡灵升入天国,永享安乐。同时,丧葬仪式也由唱诗祷告代替布摩念经指路,雄浑悲壮的铃铛舞场面一去不复,气氛倒土不洋。

二、婚俗节庆的变异

全文阅读

基督教音乐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内容摘要】有人说基督教是西方文明的基石,经耶稣的门徒的传播遍布世界的角落。文章从基督教的来历、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传播知识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基督教音乐对中国音乐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基督教 教会音乐 中国音乐

基督教是跟随耶稣基督的人建立的,基督教在布道的时候,常常通过赞美诗的形式将神对人的爱表达出来。从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到梅西安的钢琴套曲《对圣婴――耶稣的二十凝视》,众多艺术作品体现了基督教文化对西方音乐的创作有推动作用。

一、基督教的来历和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形成,发展于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共同信仰独一真神耶和华,但是犹太教不相信耶稣是圣经旧约预言的弥赛亚,他们认为弥赛亚要带他们脱离当时罗马人的统治。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后,当时跟随他的人都离开他,包括他所爱的12个门徒。据《圣经》记载,耶稣后来复活向门徒显现并鼓励他们。耶稣回到天上后,12个门徒开始传道,他们先向犹太人传道,后向罗马、希腊等地方传道,并于4世纪末成为罗马的国教。基督教毕竟是人建立的宗教,后来出现了卖赎罪券等错误的教条。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伟大的神学家奥古斯丁,他的神学观点影响了新教改革家加尔文和马丁路德。马丁路德对其进行改革更新,形成了现在的新教或者说基督教。

根据资料考证,基督教首次传入中国是在东汉后期由叙利亚传教士传入。在徐州画像的石棺的石墓内,有《旧约》的故事及看似“耶稣降生”和“五饼二鱼”的图案。在李文彬的《中国史略》一书中也记载了东汉时期有两个叙利亚的教士到过中国。此外,明朝《刘子高诗集》与李九功《慎思录》两本书中都记载,明太祖洪武年间,在江西庐陵挖掘到一座十字架,上面有三国东吴赤乌的年号。所以,这座十字架被认为是三国时期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证据。目前基督教传入中国最可靠的记载及考古凭证是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由聂斯脱利派教士,叙利亚人阿罗本等经波斯传到都城长安。第四次也是影响最大的一次,在清末和民国时期,许多传教士来到中国建立教会和医院,为中国的医疗和文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

二、传教士在中国建立学校传播知识

20世纪,基督教设立了一些大学,培养了很多中国人才,比如苏州的东吴大学,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杭州的之江大学,成都的华西协和大学,武昌的华中大学,南京的金陵大学、金陵女大,北京的燕京大学,广州的岭南大学,福州的协和大学,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济南的齐鲁大学等。

全文阅读

民国基督教圣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探析

[摘要] 作为基督教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圣诗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承载着知识分子对民族现实处境的深切关注。民国时期,再次进入中华民族视野的圣诗经历了一次本土化变革,大批怀揣爱国主义理想的基督徒投身于这一进程,并将自己对民族国家、社会历史的思考融入其中。基督教文学的入华扩充了民国基督徒的文学视野,激发了创作灵感,赋予了中国文学新的生机,并助推了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情怀的良性生成与发展。

[关键词] 民国;基督教;圣诗;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 I207.2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8―1763(2014)04―0098―05

基督教自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基督教文学在民间一直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民国基督教文学的社会价值却多因其的超阶级性和乌托邦性而受到忽视,作品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更是为作家的基督教信仰所湮没。事实上,西方基督教信仰不但没有与作家们的爱国主义思想相抵触,其宣扬的那一套“平等、博爱”反而避免了爱国主义思想发展成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一定程度上引导了中国社会的理性思维走向。

作为基督教文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圣诗对基督教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圣诗通常出现于宗教场合,是基督徒为表示对神的赞美、崇拜或祈祷而作。自《圣经》诞生以来,大量圣诗随传教士的足迹跨越国界,传遍世界。近代中国对外开放通商口岸后,大批传教士携带基督教经典作品进入中国,为配合传教活动,众多中西基督徒合力编译了《普天颂赞》《团契圣歌集》《颂主诗歌》等数本圣诗集。这些圣诗以其内容上对神的赞美、对人的灵魂抚慰,及形式上对新诗的启发,在民国时期乃至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随着教会中中国信徒所占比重的日渐加大,教会及基督教文学作品的本土化特征也愈发明显起来。然而,中国基督教文人在改译、创作圣诗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爱国主义思想却往往因其宗教热情而受到以往研究成果的忽视。因此,本文欲藉重整中国圣诗中的爱国主义思想之机会,澄清民国基督教徒文学积极的社会意义,客观地重评民国基督教徒文学的社会价值。

一民国现实语境与圣诗选译标准

欲探寻民国时期圣诗中所蕴藉的爱国主义思想,首先需要回到其历史生成语境,分析此情此境中关于圣诗的选译标准,以从中窥见民国现实语境与基督徒知识分子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其具体的圣诗选译行为的影响。

民国时期“政客弄权,祸国,党派私裂,贿赂公行。全国的同胞转徙沟壑之中。……国内军阀当道,杀气弥天,兵火所至,但见死亡相枕藉。……名为友邦,却趁乘我们的艰难,利用我们的颠苦,助长我们的内乱,借藉我们的愚鲁,运转我们的罪恶,来侵占我们的土地,攘攫我们的财源,鱼肉我们的同胞,剥削我们的,轻蔑我们的文化。”[1](p422)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有识之士深感拯救民族命运之必要性和紧迫性。同时,部分中国知识分子亦注意到了其所处时局与基督教诞生之初犹太民族的艰难境遇有着一定的可比性。众所周知,创立基督教的犹太民族千百年来饱受磨难,身负着命运重荷跋涉前行。上帝的存在、启示及救赎则是支持犹太人顽强生存下来的唯一理由。事实上,在赵紫宸、刘廷芳、杨荫浏等民国基督徒看来,犹太民族于苦难历史中凝结而成的基督教精神――坚忍、博爱、虔诚,正是此时中华民族所急需之品质,因此,他们身负十字架,开始了布道之路,坚守着“中华归主”和本色化教会的理想并竭力将之付诸实践,以期借助基督教文化为正处于艰难转型期的中华民族重建民族信心,重整民族文化,继而真正解决本民族的现实问题。

全文阅读

浅析基督教音乐

摘要:基督教敬拜的丰富性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该题材在教会生活中要吸收各种风格的音乐。尽管早期的基督教思想家对于在敬拜中使用音乐还有些犹豫,但音乐对基督徒灵性增长方式的能动作用,很快就被认识了。本文以巴赫音乐作品为例,进行了对基督教音乐的探索,以期在深刻理解巴赫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宗教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基督教音乐的神圣性和导善性。

关键词:巴赫;格里高利圣咏;经文曲;圣弥撒

据史料记载,在基督教会中,早期对音乐最为重要的使用可以追溯到以某些曲调对词语的诵读,而这些词源大都来自于圣经,它们被用在修道院的仪式中(通常是固定时间的共同祷告),比如,在较早的晚祷上诵唱“圣母玛利亚诵”(“我心尊主为大”),以及在稍后的晚祷中诵“西缅之颂”(“主啊,如今可以释放仆人安然去世”)在这些唱颂中,每一个诵曲都以其第一个拉丁词为名。不久,人们就开始采用一种无伴奏的单声咏唱来吟唱这些段落。在这种咏唱中,最为现代人所熟知的就是“格里高利圣咏”。随着作曲技术和器乐的不断完善和改进,这些歌唱模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和华丽。为了表现以这种方式来吟咏圣经中,不同段落的所有不同情感,基督教音乐的形式,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深奥。

一、基督教音乐的概况发展

基督教是一个音乐的宗教,一个歌唱的宗教。在世界上所有的宗教中,只有它的音乐最多,歌唱最多,音乐水平的发展最快最高。而基督教音乐在西方则被称为教会音乐或宗教音乐。它被公认为是西方音乐的基础。根据《旧约`创世纪》记载:雅各为他的儿女们做歌预言他们的将来,是文字记载中基督教最古老的歌。值得注意的是,在旧约圣经的《诗篇》中,其第一首赞美诗就以热爱自己的本民族,并反抗外来压迫为其主要内容。希伯来人民所信仰和歌颂的上帝是一个公义,正直,拯救受压迫人民的上帝,是一个完全主张爱自己爱国家爱人民的上帝。这种崇高正直博爱的思想,正是基督教教义和基督教音乐的充分体现。

希伯来民族的宗教音乐,在很久以前就已经很发达了。我们从旧约圣经中的记载就可以窥其一般。在当时音乐被分为两大类:“声乐”与“器乐”。在声乐中有:吟唱,启应唱和齐唱。器乐则被分为:丝弦器乐,吹奏器乐和打击器乐。这些器乐的主要功用便是:称颂,感激和赞美上帝。到了《新约》时代,耶稣曾和门徒们一起唱过诗,保罗在监狱中也曾经唱过诗,并在《启示录》中讲到,天国里是充满音乐的。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使得基督教徒们在饱受压迫和磨难时也充满了希望和信心。他们惨遭迫害时会唱歌,欢乐时也唱,赞美时也唱,痛苦、悲伤、祈求时更唱。

随后到了公元4世纪左右,在罗马出现了世界上第一座音乐学院。它是为教会培育圣诗班人才所设立的,其所专门教授格里高利圣咏调。所谓格里高利圣咏调是将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各地的教会音乐,集中、修改和发展而成的。它包括有东方,古希腊以及欧洲各民族的音乐旋律。这些旋律自然朴素而且很优美,平缓,在教堂中演唱时,它具有庄严、肃穆的色彩。所有的格里高利圣咏都是单声部音乐,没有小节线,也没有拍子记号。节拍自由、旋律舒缓、平静、超凡、脱俗,使人听后可以消除尘世俗念,体会上帝的神圣与慈爱,充分表达出基督精神。后来的许多作曲家都引用格里高利圣咏调来进行写作:莫扎特《朱庇特交响曲》结尾时的赋格曲动机,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终曲的中心,以及伟大的宗教音乐家巴赫所做的《b小调弥撒》等,都曾使用了其作曲方法。直至今日的新教基督教徒们还在经常诵唱。

教会音乐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有了缓慢的进步与发展,也就是从格里高利圣咏,到帕勒斯特里那的歌曲。此时单声部音乐发展成为了奥干姆音乐。而奥干姆一词来源于《圣经》:“用大卫所做的乐器诵赞耶和华”,这里乐器一词就是指“奥干姆”,且还有用具、工具的意思。再后来又有了“经文歌”的出现,它是根据《圣经》上的字句而写出的歌唱曲。之后多声部的经文曲又代替了经文歌,出现在教会音乐中。其字句也都来自于《圣经》,是根据所用经文的词义而编写成若干部分。至此,经文曲成为音乐发展中主要和最重要的音乐形式。有的经文曲可有乐器伴奏,但伴奏部分多是与歌唱声部平行若干度而进行的。此后,又发展出“无伴奏经文曲”。迄今为止,大多数天主教和新教基督教中的圣诗班仍在教会的崇拜仪式中诵唱经文曲。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