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作者:宋修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教育的变革最终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而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变革总是细微的、渐进的。在讨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科学管理取向之前,让我们先来观察下面三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事件。场
景一:某课堂上教师们按照事先商定的主题选择各自的观察位置,或坐于教室前方综观全局,或坐于学生身侧见诸于细微。大家手持不同的观察量表(例表1、例表2),边听课边记录。课后根据记录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分析得出推论,然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例表1[1]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怎样?说明:1.学生参与度可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参与态度来评定。2.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分为:A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兴趣一般,认真听讲,被动参与活动;C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例表2[2]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实践分配之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何?
事件二:某学校中为系统、全面、根本性地变革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教学中开展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实践探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的教学目标)?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朝向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3.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发现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通过“基于标准的教育与评价”建构了从模块到单元、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体系、评价体系,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指向、确定的标准,让教学行为与策略的改进有明确依据。这有效克服了当前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越位、缺位、简单依赖个人经验”等现象,带来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仅仅基于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各种科学设计的评价方法来证明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不断获得与目标紧密联系的自己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3]
事件三:某工厂里正在进行工人搬运铁块的实验。这个工厂的原材料是由一组记日工搬运的,工人每天挣1.15美元,这在当时是标准工资,每天搬运铁块的重量是12~13吨,对工人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谈话或者开除,有时也可以选拔一些较好的工人到车间里做等级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资。研究者观察研究了75名工人,从中挑出了四个,又对这四个人进行了研究,调查了他们的背景、习惯和抱负,最后挑了一个叫施密特的人,这个人非常爱财并且很小气。研究者要求这个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给他1.85美元的报酬。通过仔细研究,使其转换各种工作因素,来观察不同的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例如,弯腰搬运,直腰搬运,行走速度,握持铁块的位置等因素,通过精细的观察试验,并把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好地搭配起来。研究者认为,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由现在的12~13吨提高到47吨,工人并不会感到疲劳,采用计件工资制,工人每天搬运量达到47吨后,工资也会升到1.85美元。这样施密特按照这种科学实验的方式工作后,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吨,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资。其他工人也渐渐按照这种方法来搬运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很多。[4]
对比上述三者,我们可以找寻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明确的标准、科学的过程、可操作的工具、有效的评价。事实上,场景三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所做的著名的三大实验之一。泰罗首次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管理学,建构了科学管理的范式,开创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先河。而事件二发生在近几年的无锡锡山高中。锡山高中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实施“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引人瞩目。至于场景一,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定都不会陌生,课堂观察已经从专家的理论逐渐成为日常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什么是科学管理?泰罗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5]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切合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的特点。"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所指导的以课标分解方法、学习目标叙写规范、目标导引教学和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为技术路径,并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来推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模式。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团队的合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它所倡导的。不难发现,科学管理的取向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进行一场并不悄悄的革命。以南京市教研系统近三年的几次主要大型培训为例,更能印证这一点。
其实不只是南京,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研员之家已经为全国各地教研员开办了30余期培训班。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逐步从市级、区级专家讲座、教师培训、教研反馈向校本推进,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最初的遭遇相似,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技术为特征的“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无论在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那里,都遇到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支持者认为“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能够成为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效率强有力的抓手。但是课标的分解技术对一线教师来说,无论是难度还是时间上都有困难,希望专家们把各学科的课标分解好,给一线教师去用。课堂观察最好能把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量表全部开发出来,甚至提供一些量表的常模,比如一节课到底多少次提问算合理?一节课几次合作学习合适等作为参考。反对者则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复杂性、场景性无法用机械的、技术的手段去研究;以生命的体验、意义的获得为标志的教育,是个性化的,难以用科学的逻辑、规范的话语、毫无生气的数据来表达。面对这一有着鲜明科学管理取向的教学实践变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工具性?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影响教学实践改革的方向。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p#分页标题#e#
一、通过工具发展专业
摘要:高校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是影响基础学科建设的关键因素,推进基础学科科研发展已刻不容缓。本文通过分析制约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教师管理制度、融资渠道建设、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推进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措施。
关键词:基础学科;科研发展;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012-02
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之一,然而以往高校基础学科多侧重于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职能,较少关注其科学研究的高等教育职能,因此相比于应用学科,基础学的科研发展一直处于劣势。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理论和新方法不断涌现,对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冲击,从自身长远发展来看,科学研究也是制约基础学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推进基础学科科研发展已刻不容缓。基于此,本文通过分析制约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从教师管理制度、融资渠道建设、科研激励机制等方面探讨了推进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措施。
一、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重要作用
基础学科主要研究社会基本发展规律,提供人类生存与发展基本知识[1],虽然不能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却是应用学科科研发展的基础和后盾,并从根本上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因此,缺乏雄厚的基础学科科研实力作为支撑,不仅会制约应用学科的科研发展,长此以往,整个学校的科研进程也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基础学科的科研发展对高校教学质量亦有促进作用[2]。教学工作是学校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基础课教学更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基础课教师从事科研,有助于培养其善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也有助于发现新的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而教师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又会通过言传或身教有形无形地影响学生。现代大学生已不满足于按教科书或讲稿教学的传统模式,他们希望在课堂上听到新知识、新理论,了解科研的新成果、新发展,如果教师能够在基础课教学中引入该学科自己或他人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不仅可以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更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制约高校基础学科科研发展的主要因素
1.教学任务繁重。基础学科承担了全校数学、物理、英语等公共课的教学任务,加之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致使基础学科教师的教学任务日趋繁重,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等教学环节占用了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并且一个合格的教师还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因此许多教师无暇顾及科学研究。
本人从医40余年,前一半时间做的是大内科的医疗工作,后一半时间方真正进人风湿免疫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进人专科的岁月里我更认识到大内科训练的重要性。各专科的成立和发挥功能是医学迅速发展的需要,要求一位医生以有限的空间、时间、精力来掌握无边的医学知识是难以实现的,因此说,专科的出现和风行是时代的需要,它有利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怎样才是一位合格的专科医生呢?我认为除了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必须要有扎实的大内科基础,有大内科基础的专科医生才能成为一位有成就的专科医生。人是由多个系统和多个器官组成的整体,病人不可能只有某一系统症状,而往往向医生反映其他系统的、模糊的症状,医生要有抓住关键问题的敏感性。例如,1例50岁的男性病人因手指关节痛而就诊于风湿专科门诊,年轻的医生按照专科思路作了一套与关节病相关的检查,还包括了骸骼关节的CT,只是未考虑血常规的检查,结果病人是急性白血病而引起的关节痛。我想这位专科医生缺乏的是任何系统疾病都可以引起关节肿痛的内科基本概念,更缺少对病人临床表现的全面了解和抓关键问题的能力,说通俗些就是他陷人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误区。作为某科的专科医生,对其他专科的知识不可能精通,但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病或与本专科相关的基本知识,以便及时做出鉴别诊断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几年前,我曾为一位有反复肺部感染、病变迁延不愈的年轻病人会诊,在没有看到病人时感到病情复杂,病因不明,诊治很困难。待见到并检查病人时看到病人骨瘦如柴,明显恶液质,我立即想到他是一个严重免疫缺陷者,经血清证实为艾滋病,立即接受相应处理,这让我认识到专科医生的内科知识也必须与时俱进。常见的现象是,在专科时间长的专科医生其知识面虽精深但狭窄。以我自己而言,我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熟悉程度远不如住院医生,有必要更新这方面的知识。
由于内科学涉及面很广,新知识的涌现日新月异,只有通过专业的分工,依赖不同专科来提高内科总体的知识水平,并带给病人福音。在风湿免疫专科的医生经常会遇到一些因长期低热、全身痛、血沉快的病人,辗转于各医院,他们不仅接受了有关肿瘤、结核等各种检查,甚至接受不同的试验性治疗;而最后诊断是风湿性多肌痛,给予相应治疗就获得良好的效果。如果类似专科知识能够普及,其他内科医生能对这种病有一定认识,则可以减少病人及其家属的经济、时间和精神负担。人是一个整体,虽说是一种专科疾病,但往往涉及多个系统。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比)为例,在疾病过程中可以累及人体的所有器官,因此能够恰当处理S砚病人的专科医生,必定具有扎实的内科学基础。糖尿病亦如此,晚期可合并有动脉硬化、高血压、心肾病变等,需要多个专科共同进行诊治,通过各专科对其本专业的探讨研究,达到新的治疗水平,同时也总结出糖尿病的早期诊治和预防方案,广义地讲使内科治疗糖尿病的水平提高了。
大内科知识也有助于临床研究。肝病专科医生必须运用其内科知识来探讨因不同病因引起的肝病,进一步鉴别肝病变是否为某多系统疾病的一种表现抑或是一独立的疾病。例如,出现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者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或反之亦然的情况下,就要考虑该病人得了两种自身免疫病抑或只是一种病但同时累及两个器官。犹如肺间质性病变可以是多种弥漫性结缔组织病的肺部表现,但也可能是仅有肺疾病的特发性肺间质性病变。这需要不同专科医生相互商量和共同协作,以摸索出其中规律,从而填补以往内科学中尚缺的内容。我对大内科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来自我做内科医生时的内科主任,著名内科学家张孝鸯教授。他对每个病人都耐心地听取病史,全面而重点地体检,周密思考和分析后方提出他的诊断或下一步诊治的方向。他教导我们:一位医生如不亲自看到病人,不亲自作体检,他就没有对这个病人诊治的发言权。他这样要求自己,也这样要求我们下级医生。辅助检查固然重要,但只有结合临床表现后的分析才对病人的诊治更有价值。多年来大内科的训练和实践使我学会了:(l)要以整体眼光看待每个病人;(2)抓住每个病人特点;(3)不要忽视一些内科基础检查如血压、体检、血尿常规等。
归根结底,我认为大内科是各专科的磐石,也是一所医院综合实力中的重要部分。而各专科是在这一个牢固的基础上建立、发展和壮大。为保证这个磐石的牢固,应保持年轻医生在完成医科大学理论学习后,不论要进人哪个专业,都应按以内科临床实习为主的教学传统,接受更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为一位合格的专科医生。我坚信内科是专科的基础,两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1.1本科教育忽略学生实验技能、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学习模式中老师与学生基本是零交流,老师幻灯片教授已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学生接受、理解、记忆,完成考试即可。这种方式严重忽略了学生思考能力和创新力的培养,使其缺乏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意识习惯。而学生在面临探索型科学研究时就似隔屋撺椽,无法胜任。
1.2本科教育学习环境简单,缺乏必需的社交经验医学生的本科学习任务相对其他专业更加繁重,课业、考试压力大,大学生实践活动较少,缺乏丰富的人际交往经验。而研究生学习环境相对复杂,需要处理好与导师、同门、厂家、其他实验室之间的关系,存在一定的利益诱惑。一旦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如何适应这种环境的改变就显得尤为重要。
1.3研究生生源种类多,知识背景相差大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着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着,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着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
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培养的主要场所,其建设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实验技能的水平。比如一个实验室通常有多个研究生,每个研究生在课题开展中一般会使用多种仪器设备。有的仪器设备比较贵重,操作不当可以导致仪器损坏,甚至威胁人身安全。如高速离心机使用时,转子不盖盖子,高速旋转时,转子可以飞出离心机,导致财产或人身损伤。所以如何能保证仪器的正常使用和得到高质量的研究数据,有序的管理就显得非常重要。以本实验室为例,实验过程中会有常见仪器,如pH计、天平等;有贵重仪器,如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定量PCR仪等;还有一些大型的仪器,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本实验室采用如下管理方式:对于实验室常见仪器,研究生通过培训过后可以自由使用。而大型仪器一般都有分析测试中心集中管理,如电子显微镜、流式细胞仪等设备有工作人员操作,学生只需理解原理,按照要求准备样本和学会分析数据。但有的大型仪器如激光共聚焦,学生可以通过专门的操作培训,自己独立操作。高速离心机、荧光显微镜等设备一般都有专人管理。在学生进入实验室统一培训时,会涵盖这些设备的使用。如此,既使得实验室仪器得到正常使用,又营造了严谨、有序和安全的实验室环境,为进行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保证。
【摘 要】科研素质的培养是基础医学研究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直接关系到祖国未来科研事业的发展。文章从科研思想作风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六个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和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科研素质,为提高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科研素质 基础医学 研究生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031-02
基础医学研究生是我国医学以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力量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关系到祖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领域科学研究的进步,因而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任务在于培养和塑造一支科研作风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科研人才队伍,为我国科学家攀登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峰奠定坚实的基石。
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主要包括科研思想作风培养、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逻辑与创新思维培养、文献检索与阅读能力培养、科技论文写作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的培养等方面。
一 科研思想作风培养
科学研究的实质在于探求真理,揭示未知领域的规律,因而,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客观、公正、尊重事实是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然而,近年来,社会上急功近利的风气逐渐渗透到了科研领域,为了毕业能拿到学位,或者评奖、晋升,一些研究生甚至导师不惜捏造数据、扭曲事实,发表一些伪科学研究论文,这些都不利于推动科学事业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绝大部分基础医学研究生毕业后都是从事科研工作,是我国科研事业的新力军,对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思想作风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其将来从事科研的态度和作风,因而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应注意端正自己的科研作风,对研究生进行言谈身教、耳濡目染,养成其严谨的科研思想作风。
1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面临的问题
目前研究生招生来源很多,甚至还会有跨专业报考的现象,所以知识背景相差很大。比如现代的医学科学研究常常接触到分子水平的实验,本科为临床医学或护理学的医学研究生比较缺乏。即使本科阶段有一些相关基础课,由于没有认识到重要性,知识也比较薄弱;而本科为生物技术的研究生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掌握更多的分子生物学背景知识。研究生阶段的教学是以自学为主,在参差不齐的背景下,如何让医学研究生迅速学习和掌握良好的科研技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2医学研究生科研技能培养的模式探讨
2.1加强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的积累并进行科研
尝试为弥补本科生理论基础薄弱的情况,研究生一年级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以满足将来的科研要求,如实验动物学提供动物实验的基础知识,科学研究严谨的设计和分析需要统计学。但研究生导师的研究方向很多,对学生的要求也不一样,已有的学校研究生课程无法满足每个方向的不同要求。为此,重点学习相关专业的背景知识尤为重要。如对于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就需要加强生殖医学和生殖生物学的基础知识,与其他方向的研究生要求略有不同。为了让研究生学习生殖相关基础知识,学校最近专门开设了生殖生物学选修课程,供生殖医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选修。现在的医学研究已经深入细胞和分子水平,需要用到多种大型仪器。仪器分析课程可以帮助研究生了解常见大型仪器的原理,如用于断层扫描的激光共聚焦、细胞检测和分选用的流式细胞仪、超高分辨率的电子显微镜等。通过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常见大型仪器的基本原理,有助于将来课题的实验设计。以上的努力仍然不能为每个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开展课题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知识。所以在已有的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组织相关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深入学习专业相关的专著就很有意义。如本实验室从事发生研究的研究生,就组织学习发生相关的英文专著,如HistologicalandHistopathologicalE-valuationoftheTestis和Andrology-MaleReproductiveHealthandDysfunction。研究生自学后以讲座的形式,给其他同学介绍各个章节的内容。通过这种途径,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自学能力和英文专著阅读能力,锻炼了总结、陈述、演示以及制作讲解报告的能力,有助于开题报告和毕业答辩的顺利完成。
2.2培养良好的实验技能分子生物学是从分子
水平研究生命现象、生命本质、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与其他学科广泛交叉渗透,是当前生命科学中迅速发展的前沿学科。医学分子生物学是实验性极强的学科,其实验技术和方法已普遍应用到各个学科的研究中。除了分子生物学技术,其他如细胞生物学等技术也在科研中广泛使用,这些实验技能的培养对于其课题开展均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研究生数量多,教育资源有限,即使有实验课程安排也无法实现让每个研究生动手操作。所以研究生实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靠学校的研究生课程;再者医学研究生一般来自于医学专业如临床医学或者护理学等,本科教育没有经过分子生物学理论和实践培训,所以研究生进入实验室后,还需要进一步培训。为此,本实验室在培养模式上进行了一些尝试。组织由多位教师、技术员和高年级博士组成的培训团队,以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实验室基本科研技能进行短期培训,包括RT-PCR、苏木素伊红染色、免疫荧光、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显微镜操作、文献检索等多种常规实验方法和技术,目的是让刚进入实验室的研究生迅速掌握常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技术以及常规实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实验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部分,首先介绍实验的基础理论,然后演示实验操作,最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完成的实验结果由老师统一评价。只有能独立地完成每个实验,才算顺利通过培训。我们深知理论是为了指导实践,所以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的模式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基本理论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进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探索思考,形成边动手边思考、理论指导实践的学习模式。本实验室通过这样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帮助研究生在短时间内系统而迅速地掌握常用的基础实验理论和技术,为后续课题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3严格实验室规范管理实验室是高校研究生
摘要:“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是“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3门核心课程之一,3门核心课程包括“智能科学技术导论”,“脑与认知”和“机器智能”。本文在国内外的教学形式与方法基础上,探讨了“脑与认知科学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授课方式的多样化。
关键词:脑科学;认知科学;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脑与认知科学基础”是“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现代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神经科学、数学、语言学、人类学乃至自然哲学等学科交叉发展的结果。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脑与认知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知识结构、应用等,了解脑与认知科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已有成果展开分析与讨论,为今后进一步的学科探索打好基础。
由于该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难度,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清楚,以至于只知道表面不知道其本质,从而变为变动学习。如何使学生从抽象中理解具体,从困难中学会知识,更好地、自主地、创新地学习,就要求老师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要注重学习方法的传授。故教学模式、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成为“脑与认知科学基础”课程中重要研讨内容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交流的日渐频繁及网络技术的日臻完善,如何借鉴先进的国外教学理念,更好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也成为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
2 国内外教学比较
在课程教学中践行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实践性)、彰显课程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立足课程教学内容的阶级性、发展课程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坚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辨证统一,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思想。以高品位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学术水平聚人气,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学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应进一步立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方向),彰显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的科学性(学术性),以进一步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实效性。
(一)树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观念
立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进一步坚定课程教学的社会主义方向。《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从诞生之日起就公然申明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在学校就是为大学生服务的,是为武装大学生头脑,为大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而开设的课程。大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不是自发产生的。列宁的“灌输理论”给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同时也为这些教师确立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优先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要努力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法治观,刻苦钻研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实际,以身作则,深入到大学生中了解实情,做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充分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整合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手段和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增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适用于当前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
(二)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学术研究与教育任务适度分离的原则
彰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性,进一步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学术性。人们要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科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学的科研含量。《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育性不容置疑,是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体现;同时,课程的科学性不容忽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辩证统一。要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思政教师必须加强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并且要用科学研究所获得的成果支撑高水平教育。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理解和掌握的科学理论去传授、去讲解,才能影响学生、说服学生、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道德和法律理论深入学生头脑。同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还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宣传的任务。但是,在宣传中应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学术(科学)性。有人觉得《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开设是党和政府的行为,照搬相关文件和要求就可以,不需要深入到科研工作。这种观念是错误的。由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学任务的复杂性、多样性,决定它必须深入到科研工作。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知识层面讲,学生在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或多或少有所接触,并有一定的了解。近年来,党和国家在政治宣传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提高,通过媒体、报纸、电视、广播等形式一直积极宣传。但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是要从知识层面向理论层面的提升。大学生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们有较强的自学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纯粹的政治宣传对他们根本无法起到好的教育效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充分发挥大学生对现有知识的怀疑心理和学术层面的追求。如果教学只是一味地重复大学生已有的知识,不仅无法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还会使他们对教师、对课程、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内容的阐述,必须要用学科科研成果作支撑,才能打动学生,使学生信服。人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就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教学的科研含量,对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无疑是一种示范作用。近年来,人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不断摸索,力图采取更有效的授课方式实现教育传授的目的。在教学中,人们利用专题讲座的授课方式,目的就是尝试增加学术含量。在新课改进程中,必须改变思政教师教书匠的倾向,必须在科研上提出更高要求,并在政策上提供倾斜,真正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者从教书匠向教学科研型教师的真正转变。这与教师所在院校是教学类型不是一回事,即便是教学型院校,思政教师也应树立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必须坚持教学与研究并举,以教学支撑科研,以科研带动教学,但也不能过分强调科研。有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一心忙于搞科研,荒废教学,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既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任务又有学术研究的问题,要贯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的原则,确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任务与学术研究适度分离的原则,这是由教育的阶级性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优先原则,把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关,与学术争鸣适度分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本身有一种倾向至今仍未彻底改变,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学术化”。片面研究、考证和诠释观点、体系、“从概念到概念”或是概念加实例,非要将其弄成一门高深的学问才肯罢休。这是职称评审“指挥棒”的影响,根本没有意识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是最大的学术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严重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使许多大学生面临的现实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感觉马克思主义离他们很远。当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得不到很好解决时,大学生们就会到西方学者的哲学著作或其他人文著作中寻找答案。这正是大学生们经常兴起这种或者那种思潮热的重要原因。
作者:曹丽萍 王继辉 单位: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现代自然科学研究在我国起步甚晚,1915年,一批年轻学者倡议成立中国科学社,发行《科学》杂志,是在这片土地上自主从事现代自然科学研究的开端。20世纪20年代,中华医学会的一些学术刊物问世。1928和1929年,先后成立了国家级的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1935年,政府通过、建立了博士学位制度,但从未实行。
起步甚晚的自然科学研究工作又受到急功近利、科技混谈的政策影响,多次在似曾相识的压力下挣扎。其实,不同时期政策要求的相似性,跨越了意识形态和政权更迭的差异,反映了历史文化传统的沉重束缚。
1953年朝鲜停战之后,中国第一次有可能在较稳定的环境中全力从事经济建设,当时工业部门的研究力量几乎等于零,中国科学院的许多研究所为工业部门解决过大量实际问题,以物理研究所(50年代初曾经称为应用物理研究所)为例,它承担过的任务包括:为黑龙江阿城仪表厂解决铝镍钴永磁合金浇铸余料的再利用问题,为鞍山钢铁公司解决延长耐火材料寿命问题,为建筑部门研究加速水泥凝固的方法,为飞机制造工业研究铝合金相图,为电机业研制单取向和双取向硅钢片等等,这些工作多数都没有总结成学术论文,留下来的完整记录很少。前辈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为冶金提出的连续轧钢中的钢锭冷却速度,专门解决了一个热传导问题。这篇文章30多年以后才发表在庆祝周培源先生80寿辰的文集中,可算是一个特例。总之,当时科学工作者们投身思想改造和经济建设,并没有十分强调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意义。1956年制定的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也没有把基础研究置于特别地位。这是符合当时的国情、国力的。
在1956年1月的知识分子工作会议上说:“在过去几年中间,我国的各种工作都在开始,我们在目前需要和技术工作方面多投一些力量,而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方面注意得比较少,这是难免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到了现在,如果我们还不及时地加强对于长远需要和理论工作的注意,那么,我们就要犯很大的错误。没有一定的理论科学的研究作基础,技术上就不可能有根本性质的进步和革新。但是理论力量的生长,总是要比技术力量的生长慢一些,而理论工作的效果一般也是间接的,不容易一下就看出来。正因为这样,有许多同志现在还有一种近视的倾向,他们不肯在科学研究方面拿出必要的力量,并且经常要求科学家给他们解决比较简单的技术应用和生产操作方面的问题。当然,理论决不可脱离实际,但是目前的主要倾向,却是对于理论研究的忽视。”曾是何等清醒啊!然而,此后46年间,近视的倾向、简单的要求,何曾稍减。从积极的方面回顾,三年(1957~1960年)中发生的许多事情,在外国人和后人看来,近乎荒唐,却也反映着我们对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毕竟中国科学院的规模是在那些年代奠定的,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机的发展是从那时开始的。
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经历了支持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我国自然科学,确实到了应当作加大纵深的战备调整的时刻。然而,十年“”(1966~1976年)不仅耽误了时机,还对本来就很薄弱的自然科学基础研究进行了全面冲击。看一看这后面的“社会舆论”,是颇富教益的。我国理论物理研究在“”期间的经历,正好用以典型地说明传统的理论实践观的作用。理论物理研究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四个领域,粒子和场、原子核理论、凝聚态和统计物理、天体和引力。粒子物理研究由于主席1964年同坂田昌一谈话中所表现的重视以及与“一分为二”哲学命题的关系,得以保存队伍,并以70年代初杨振宁、李政道相继访华和1973年高能物理代表团访美为契机,有所复苏。核物理因为有国际背景和“核参数”任务的要求,基本维持原状,还得以在“工农兵大学生”中要求一定的培养数目。凝聚态和统计物理是四个领域中最接近实际的,却从哈尔滨到广州,全部解散改行。正是因为接近实际,自认为有发言权的批评家也多。中国科学院军代表向越南科委主任介绍物理所情况时说,“从前有一个理论研究室,理论脱离实际的典型,解散了!”与此成为鲜明对照,最为“好高骛远”、“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体和引力理论,在此期间有所壮大。那原因却也是理论联系实际。我国一些优秀的数学家转入这一领域,对“军宣队”这是联系物理实际,他们仍然可以作一点现代微分几何,同时训练了一些年轻人。工厂技术员到车间当工人,实验物理工作者下厂做技术员,理论物理人员去做实验,数学家来搞理论物理。这发生在“弯曲时空”中的“平移”,使许多人联系了“实际”。
我国目前经济繁荣的背后,存在着不少深层次的问题,其中一部分就涉及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完成人类基因组1%和水稻全基因组的测序,确是值得称道的成绩;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所用的自动测序机器全系舶来,还不必提及所用原理。研制出每秒万亿次以上浮点运算的大型并行处理系统,当然是重大科研成果;然而,也不要忘记关键芯片仍靠进口。技术引进,可以加速起步;然而,邯郸学步、履人后尘,总难以真正技超群雄,“领导世界新潮流”。只有浓厚、广泛而持续的基础研究才能孕育出异军突起的技术革命,建立起自己的支柱产业。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更不能靠别人的基础研究来实现自己的技术创新。
“基础研究要有国家目标”是堂皇而正确的提法,问题在于由谁来规定这个“国家目标”。一位年轻的管理干部曾对我说,你现在从事理论生命科学研究就是符合“国家目标”的。他不知道,我早在1985年在非线性科学和复杂性问题中干得正欢时,参加了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关于生物学发展战略的常委扩大会,此后就开始思考和准备向更为非线性、更为复杂的生命系统作战备进军。从1991年以来,我所在的研究组就不断学习生物学基本知识,全力以赴做生物问题,现在其实还没有入门。怎么能做到一旦“国家目标”下达,三年之内就出成果呢?
“管理出效益”是搬到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领域的另一种错误概念。生产企业、工程项目、技术攻关,理应加强管理。而不恰当的“管理”,正在妨碍我国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根本进步。应当撤销一批管理和评估机构,解放生产力。特别要让大批年轻有为的学者“沉”下去做事,而不是“浮”起来当“官”,去妨碍别人安心钻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