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研究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研究*

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政策体系进行研究,可分为制度环境、供给方、需求方等三个方面,具体到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则包括基础教育的制度环境、学校、教师和学生。由此,本研究将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确定为办学政策、质量政策和教师政策等三个部分。

基础教育政策体系办学政策质量政策教师政策一、基础教育政策的界定

广义的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要遵守的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交易活动规则和交易活动主体,这与制度的定义类似。而狭义的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要遵守的由政府所制定的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交易活动规则和交易活动主体,而交易活动主体中包括政府,交易活动规则由政府制定,并且为参与交易活动的主体所遵守。

广义的基础教育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遵守的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和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这与制度的定义类似。而狭义的基础教育政策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来定义时,就是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各个组织或个人所要遵守的由政府所制定的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其中包括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和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而基础教育交易活动主体中包括政府,基础教育交易活动规则由政府制定,并且为参与基础教育交易活动的主体所遵守。

二、以往研究的两种观点

以往国外有关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美国学者柯伯恩所提出的五要素论,认为教育政策体系由教育经费政策、课程政策、学生政策、教师政策和教育管理政策等五个方面构成[1]。教育经费政策所要解决的是谁出资、出多少、为什么出的问题;课程政策所要解决的是教学内容的问题;学生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受教者的问题;教师政策所要解决的是授教者的问题;教育管理政策所要解决的是由谁管、怎么管的问题。

以往国内有关教育政策体系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孙绵涛所提出的四要素论,认为教育政策体系由教育质量政策、教育体制政策、教育经费政策、教师政策等四个方面构成[2]。其中的教育经费政策和教师政策与柯伯恩观点一致;教育质量政策所要解决的是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及实现途径问题;教育体制政策所要解决的是各级各类办学主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这两种观点中,教育经费政策与教师政策是一致的。孙绵涛将柯伯恩的学生政策和课程政策合并为教育质量政策是合理的,因为教育质量指的就是学生的培养质量,而实现学生的培养质量标准的核心是课程,所以教育质量政策当然要包括学生政策和课程政策。孙绵涛的教育体制政策的提法是值得借鉴和商榷的。体制是一个含义模糊的概念,可以有体系、制度或制度体系的含义,这与政策体系的概念有很大的交叉和重叠,所以,广义的教育体制指的就是教育政策体系,即包括所有种类的教育政策,而狭义的教育体制包含教育经费政策和教育管理政策,即办学政策。所以综合两种观点,我们可以提出基础教育政策体系的三要素论,即办学政策(或狭义的体制政策,含经费政策、管理政策)、教师政策、质量政策(含学生政策、课程政策)。

全文阅读

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

基础教育研究与教育教学实际相脱离是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顽疾,相关部门也为此做出过很多的努力。比如,为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课改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倡导基础教育“坚持能力为重”,也是要求“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平等对话,推崇学生的探究性学习。[6]国务院总理也曾作出批示,强调儿童的自我教育,强调儿童的学习就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儿童应该根据自身和本校情况,进行教育研究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总的说来,儿童作为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直接对象和教育研究成果的直接体现者,应该更能直接有效地参与教育研究中来,以弥补基础教育研究脱离了实际的不足,更好地促进儿童的良好发展。

一、基础教育研究中儿童参与的可行性

1、儿童研究意识的发展使其主观有意愿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儿童在教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确定,儿童对自己所接受的教育、本校的教师,甚至整个教育界越来越形成一种应然的看法。最常见的是对本校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比如学校应该进行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减少对校规校纪的过分强调,增加学校和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或者是某门课程教师题海战术应要弱化等等。这就是当今儿童基础教育问题研究意识的强烈体现。另外,儿童还期望自己的想法得以表达,并得到实施,期望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一种更贴合实际的方式进行。而现代社会知识信息的高度共享化给儿童提供了各种诉求利益和解决问题的渠道。因而,儿童教育研究意识指儿童研究主体对自己所能涉及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现象及其相关问题形成应然看法,并有将此种看法付诸实践,经过不断观察、体验、分析、总结,使所研究问题得以解决的欲望和决心。在儿童的教育研究意识已经萌发的条件下,对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进行提倡和宣传,不仅能满足儿童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诉求,更好地激发儿童参与的兴趣,也能引起学校和相关部门的重视,为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提供给更多的渠道,为儿童开展研究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

2、儿童研究能力的发展使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具有现实操作性。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能力包括儿童主体在基础教育研究过程中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和心理素质。首先,基础教育研究所需能力应与研究的方向和性质相一致。儿童所参与的基础教育研究是没有特定范式的,具有与“反思型学习”类似的反思性特点,所以不像正统的教育研究那么严格和系统化。儿童教育研究的这些特点决定其所需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要求不高。其次,具备教育研究兴趣并主动参与教育研究的儿童,一般来说,是有较为出色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抗压能力,只要接受相关的培训,就能掌握研究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最后,儿童参与到基础教育研究,应得到校方和其团队的协助。因此,不管是从事研究,应对研究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还是面对研究的最终结果,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都具有现实可操作性。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

(一)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概念界定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指儿童作为基础教育研究主体之一,在一定的团队支持下,融汇先进教育理念并立足于自己的学习,通过对本校教育教学现象或学校管理现象进行持续不断的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以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促进儿童良好发展的研究活动。值得指出的是,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并不是训练儿童成为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掌握全方位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使其研究活动成为强制性任务和毕生目标;而是在不影响儿童正统学习和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情况下,鼓励有一定教育研究能力和兴趣的儿童参与到本校研究甚至整个教育领域的研究中来。比如针对学习生活中碰到的困惑、问题和所关注到的一些教育教学现象和学校管理现象,开展自我研究或校本研究。当然,限于儿童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和心理成熟程度,学校或相关部门应当为这些儿童研究者适当地开展教育研究培训,普及教育研究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甚至让感兴趣的教师、学校管理者或专业教育研究者也参与其中,适时适当地给予指导,以便儿童教育研究的有效开展。

(二)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的内涵解说首先,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本校内进行,是在不影响儿童扮演学生角色的前提下从事的研究。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本职是学习,其参与基础教育研究是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进行的。而且在处理教育研究和学习的关系上,必须做到以学习为本,为了学习而研究,在研究中始终贯穿学习。这样才能使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达到促进儿童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其次,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这一特殊研究主体的视角和教育观。基础教育研究中的儿童具有双重特殊身份,学习者和研究者。由此决定了儿童这一研究主体的视角是特殊的,既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又会从研究对象的角度出发来看待自己从事的研究。而且,传统意义上的教育观,是教育专家、学者对教育教学现象高屋建瓴的概括,难免有脱离实际或失之偏颇之嫌。因此,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必须综合儿童的视角和教育观,研究儿童的学习,研究课程教学,研究教职工怎样服务于教学,探究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等等。另外,在研究过程中,除了要融汇先进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基础支点,儿童还要有独立的思考空间,注意不断扩大思考的广度、深度和关联程度,[2]努力提高自己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使自己的思想、人格和愿望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去。最后,儿童进行基础教育研究的方式,是要进行持续不断地观察、体验、分析和总结。不管是儿童群体的学习生活,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甚至其他教育教学相关的现象,儿童研究者都是身处其中。这是儿童教育研究者的优势所在--很好地具备了质性研究1的条件。

三、儿童参与基础教育研究

全文阅读

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2011年工作要点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2011年工作要点

2011年全国小学生英语竞赛(NECPS)报名工作在全国展开

桂诗春教授访谈录(二)

多媒体外语课堂教学预设外信息丢失刍议

语言的形式与理据:语法化研究与外语教学

教师态度、性别差异及外语焦虑与中学生英语学习

农村初中生英语词汇学习观念与策略调查分析

全文阅读

我国基础教育研究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保持经济快速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基础教育的不均衡化发展不仅不符合在教育面前人人平等的教育价值观,而且还容易引起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因此,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对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促进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提高整个国民素质,推动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本文选取深圳市罗湖区作为研究对象,将相关的理论研究与罗湖区基础教育发展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研究。该研究对于促进罗湖区乃至我国其他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的框架结构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对基础教育及其均衡化发展的相关研究进行学习和总结,为本研究指明方向;第二部分,对相关的理论和概念进行阐述,为本文的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第三部分,调查分析罗湖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现状;第四部分,分析罗湖区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第五部分,提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研究,本人认为,可以采取用教育公平的理念引导基础教育改革、建立教育经费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基础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机制、建设能够合理流动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缩小办学差距等措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本文的创新点有两点:第一,本文的研究范围更加具体,将研究对象具体到区域内;第二,本文建立了衡量基础教育相对不均衡化的指标来对区域内基础教育不均衡化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本人掌握的理论知识还不够系统,调查分析时也不够细致全面,所分析的问题以及原因不够深刻,所提出的对策也存在一定局限性,还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

从政治学的角度,有学者认为,教育不平等源于阶级不平等,阶级不平等导致了教育特权的产生,教育特权是教育不平等的根源。从教育经济学角度,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应是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机会分布公平。从文化学角度,认为应该从物质、制度和心理意识三个层面对教育公平重新进行解读。从教育法学角度,有学者认为教育公平应体现为受教育基本权利的平等和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

人生而平等,教育公平是构成一切社会平等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教育公平,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平等就无法实现。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内部(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公平和教育外部(投入、资源配置、政策等)的公平。教育公平的实现应该以为社会处境最不利的人群提供更好的教育政策倾斜为目标。教育公平不仅要解决受教育阶段内人与人之间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更要解决在受教育阶段之外的终其一生的教育不平等问题。

由于科技和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凸显,教育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放眼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大都清醒认识到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因而不断增加投入,使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大力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并取得较大成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基本的素质教育,基础教育的好坏对国民的整体素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建国之前,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基础教育难以普及,这也是导致我国国民素质长期低下的根本原因。建国后,为了提高国民素质,我国政府大力发展基础教育,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其突出表现就是公共教育资源的配置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社会群体之间严重不均衡,从而导致了基础教育在数量、质量上的失衡或者不公。基础教育资源失衡问题已经成为家长、学生、社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将严重影响我国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甚至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问题,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就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措施,例如韩国针对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推出的“教育平准化”政策、日本为了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制定的“学校教育均衡”发展路线、英国通过优质学校接管薄弱学校、实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机制等。为了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在2010年7月正式颁布实施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由此可见教育公平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不可否认,不同地区和学校之间,教师队伍的教学层次存在不均衡化的现象。由于教师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差,因此必须要通过制定各种措施建立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使先进地区或学校的教师带动落后地区或落后学校的教师,从而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

推行标准化学校建设能够对教育均衡化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深圳罗湖区近些年大力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成就,本人认为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加强工作:

推行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中小学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基础教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不同的学校在硬件和软件方面差距过大,势必影响将来学生的发展。推行标准化建设,就是地方政府按照当地经济发展、财政收入、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校硬件和软件等方面按照某一标准进行建设,使区域内的中小学在办学条件上基本实现均衡发展,这样就会大大减轻“择校”现象和就近入学难得情况。当然,推行标准化建设并不是像企业生产产品一样,把所有的学校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而是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尽量的减少区域内不同学校之间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差距过大的情况,从而实现区域内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全文阅读

基础教育发展慕课研究

摘要:

本研究以赤峰市基础教育发展为例,分析了赤峰市基础教育存在着的较为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在此基础上探究了造成赤峰市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的原因,提出运用慕课(MOOC)来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差距,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赤峰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均衡;教育资源

1基础教育及教育均衡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对基础教育做了如下定义:“基础教育是终身学习和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基础,各国可以在这一基础上系统地建立其他层次和种类的教育和培训.”[1]基础教育是包括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在内的普通教育的总称.基础教育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基础教育主要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即小学和初中的教育.教育均衡是指“同一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受教育机会、受教育程度和可能的结果以及性别、自我能力、家庭经济状况和兴趣意向等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2]教育均衡是指政府有义务给每个学龄儿童提供均衡发展的学习条件,学习权利和学习机会,也就是让所有孩子不管生活在城市还是乡村,不管家境富裕或者贫困,都能受到基本平等的教育,受到尽可能好的教育,这是我们追求的理想和目标.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是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包括基础教育所必须的软硬件条件,比如校舍、教学设备、师资力量等.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追求教育公平,也就是让每个应当接受教育的人,能够平等、合理得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教育均衡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教育均衡绝不是搞平均主义,把好的学校拉下来,把一个地区的每所学校、所有学生都变成一种模式,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将教育资源进行均衡分配,使所有学龄儿童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2赤峰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赤峰市辖三区、七旗、二县,共有基础教育学校近800所.截止到2015年年末,全市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数分别为11.71万人和25.25万人;有基础教育学校专任教师3.56万人,其中小学专任教师2.35万人,初中专任教师1.21万人.2015年赤峰市教育投资12.7亿元,同比增长15.9%;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12万平方米(当年新增数),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41754台,图书726.08万册.林西县于2015年10月底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构的检查,被认定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2016年8月,巴林右旗创建的“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通过内蒙古自治区评估工作组验收.为深入了解赤峰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现实困境以制定出相应对策,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考察与访谈法对赤峰城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89份,有效问卷484份,有效率达96.8%.

全文阅读

县域农村基础教育研究

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同时也是不断动态变化的过程。劳动力是生产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最关键的要素,而劳动力的素质有取决于其所受基础教育的质量。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的推动力目前主要依赖区县级政府教育经费的增长。由此可见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在动态之下相互共生的。当前在我国农业人口仍占主体,农村基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了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不是拥有充足的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和是不是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而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又为基础教育的改善提供了经费来源,可以说基础教育发展与否、水平的高低都受制于政府财政教育划拨经费的规模。如果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过度超越于农村基础教育的水平,在后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不足以及使用的科学技术水平落伍的状况;如果农村基础教育水平过度超越于农村的社会经济水平,就有可能会出现高素质劳动力过剩和科学技术资源浪费的情况,这种情况持续存在就仅以不会妨碍到就业以及社会稳定。本文以西安市县域农村作为研究区域,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西安市1999-2013年县域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发展关系程度进行判定,希望能够对西安市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相关建议。

1研究区选择与概况

西安市当前的行政区域面积为1.0108×109km2,行政辖区包括9区4县。2013年,常住人口为865.29万人,人口密度为856人•km-1,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为50.15%,总产值为4.366×1012元,人均GDP为51048元•人-1,产业构成(即一、二、三产业所占比例)为4.4∶42.1∶53.5,人均预算内财政收入为每人4751元,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每人21219元。西安市教育支出为11.2×109元,人均预算内教育支出为每人1364元。当前我国实行的是以区(县)为主的教育管理和财政经费划拨体制,西安市目前行政辖区中碑林区、新城区、莲湖区、雁塔区、灞桥区、未央区只有个别基础教育学校城乡类型属于乡村;而其余的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中基础教育学校中绝大多数学校的城乡类型都属于乡村。因此,考虑到区域的完整性,本文最终选取阎良区、长安区、临潼区、蓝田县、户县、周至县、高陵县这7县(区)为研究具体区域。

2研究方法

2.1模型描述

2.1.1构建指标体系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对社会经济系统的水平与农村基础教育系统的水平判定,由此,根据选取指标是否具备一定的科学性、指标之间的相互关联性、指标是不是可以获取性、指标之间可否比较性等原则来形成评价指标体系[1],进而使用计算平均方差的方法[2]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2.1.1协调发展模型利用加权指数和模型来计算两个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式中,J代表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值,S代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值。C是协调度,取值范围是[0-1][6],其值越大,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和设计经济的协调程度越高。一般的,协调度模型计算的协调程度不能定两者是在较高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还是在较低发展水平时达到协调。因此,在此基础上应用协调发展度模型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7]。协调发展度模型能够更为明确的判断农村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是在何种水平下的协调。式中,D为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取值范围在0-1间;T是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数;λ、μ是待定系数,且λ+μ=1。在本文研究中认为农村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同重要,所以取λ=μ=0.5。参照现有研究成果,把农村基础教育-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度划分为如下类型(表2)。

2.2数据来源研究区的基础教育和社会经济数据均来源于《西安市统计年鉴》(2000-2014年),复合指标均通过相关数据计算得出。各个指标原始数据的量纲、数量级都不相同和一致,同时各个指标在复合系统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有的是正向作用、有的是负向作用,且作用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基于此本文运用模糊隶属度函数法来标准化处理原始数据。

全文阅读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4.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方式浅谈李茂良

25.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集中语法教学在农村高三英语教学中的实验研究李双燕,马江涛,魏印卿,郭树芬

26.农村初中体育游戏教学初探张烨

27.浅谈"活动单"作文教学模式许震

28.数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初探肖明镜

29.让自行车"骑进"初一体育课堂张成军

30.构建情理交融的课堂——《月光启蒙》教学案例反思夏玲红

31.计算教学:在单一走向多维中凸现实效郑秋萍

全文阅读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研究

摘要:

随着科技与经济的告诉发展,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也变得愈来愈大。然而,在不同地区,由于文化与地域的差异,使得英语的基础教育具有一定的不同。针对中国不同的国情,实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采取不同阶段的英语教程。使得不同地区的英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得以促进不同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关键词:

基础教育;英语课程;比较差异研究

一、引言

经过历史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都不尽相同,这就导致不同地域的英语教程水平也不相同。针对每个地区的经济情况以及发展水平,其发展的政策也都不尽相同。由于政策所规定的学习目标不同,导致不同地区的英语学习负荷各不相同。从而进行深思,就会得知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在中国各个地区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以下分别从不同地区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进行相应的比较。

二、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负荷差异

英语作为一本应用型学科,其教程特点主要在于提高学生的自主运用能力。由于政策的实施与规定,依照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其对学生掌握英语技能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但在具体的大方向上,中国的基础教育英语课程还是主要针对“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主要的教育。对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学习方法、语言技能、说读能力以及语言知识具有一定的要求。以政策要求作为主要影响力,导致不同发展情况的地区对英语技能的学习负荷都不尽相同。[1]其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就体现在考试能力上。不同地区学校招考时对于英语考卷的难易程度不尽相同。为了保持教育的公平性原则,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的英语考卷程度会较发展较为发达地区的简单。其中发达地区就以北京、上海、广州作为代表。其中上海的英语教育水平又可称为中国的标准水平。由于不同的考试能力要求,导致学生对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负担产生差异。另一方面则是体现在不同地区招聘单位对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力上。[2]由于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差异,导致每个地区的企业发展情况也都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学生在就业时容易受到外界企业的影响。其中,外企对于英语技能的掌握能力最高。从而这就导致不同就业倾向的学生对于英语技能的学习负荷也产生差异。

全文阅读

基础教育科学取向研究

本文作者:宋修玲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教育的变革最终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而发生在学校、课堂中的变革总是细微的、渐进的。在讨论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科学管理取向之前,让我们先来观察下面三个生活中的具体场景或事件。场

景一:某课堂上教师们按照事先商定的主题选择各自的观察位置,或坐于教室前方综观全局,或坐于学生身侧见诸于细微。大家手持不同的观察量表(例表1、例表2),边听课边记录。课后根据记录进行数据的统计,并分析得出推论,然后与授课教师进行交流讨论。例表1[1]研究问题:活动中学生的参与广度怎样?说明:1.学生参与度可用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与参与态度来评定。2.学生参与的态度可分为:A兴趣浓厚,认真倾听,积极主动参加活动;B兴趣一般,认真听讲,被动参与活动;C不感兴趣,不认真听,被动或不参加活动(发呆、走神、做小动作、和同桌讲话等)。例表2[2]研究问题:课堂教学实践分配之各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分配如何?

事件二:某学校中为系统、全面、根本性地变革课堂,实现有效教学,在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教学中开展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实践探索。主要解决三个问题:1.你把学生带到哪里(基于课程标准分解的教学目标)?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那里去(朝向目标的教学过程与方法)?3.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那里(发现学生学习结果与课程标准要求的差距)?通过“基于标准的教育与评价”建构了从模块到单元、到知识点的教学目标体系、评价体系,让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明晰的指向、确定的标准,让教学行为与策略的改进有明确依据。这有效克服了当前高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越位、缺位、简单依赖个人经验”等现象,带来了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师也不再是仅仅基于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是通过各种科学设计的评价方法来证明学生在学业上的进步,不断获得与目标紧密联系的自己教到什么程度的证据,并引导学生走向成功。[3]

事件三:某工厂里正在进行工人搬运铁块的实验。这个工厂的原材料是由一组记日工搬运的,工人每天挣1.15美元,这在当时是标准工资,每天搬运铁块的重量是12~13吨,对工人的奖励和惩罚的方法就是找工人谈话或者开除,有时也可以选拔一些较好的工人到车间里做等级工,并且可得到略高的工资。研究者观察研究了75名工人,从中挑出了四个,又对这四个人进行了研究,调查了他们的背景、习惯和抱负,最后挑了一个叫施密特的人,这个人非常爱财并且很小气。研究者要求这个人按照新的要求工作,每天给他1.85美元的报酬。通过仔细研究,使其转换各种工作因素,来观察不同的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例如,弯腰搬运,直腰搬运,行走速度,握持铁块的位置等因素,通过精细的观察试验,并把劳动时间和休息时间很好地搭配起来。研究者认为,工人每天的工作量可以由现在的12~13吨提高到47吨,工人并不会感到疲劳,采用计件工资制,工人每天搬运量达到47吨后,工资也会升到1.85美元。这样施密特按照这种科学实验的方式工作后,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吨,拿到了1.85美元的工资。其他工人也渐渐按照这种方法来搬运了,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很多。[4]

对比上述三者,我们可以找寻到它们之间的共同之处:明确的标准、科学的过程、可操作的工具、有效的评价。事实上,场景三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是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所做的著名的三大实验之一。泰罗首次将科学的方法引入管理学,建构了科学管理的范式,开创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先河。而事件二发生在近几年的无锡锡山高中。锡山高中与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合作,实施“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在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和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引人瞩目。至于场景一,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一定都不会陌生,课堂观察已经从专家的理论逐渐成为日常教研活动的方式之一。什么是科学管理?泰罗对科学管理作了这样的定义,他说:“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它可以概括如下:科学,不是单凭经验的方法。协调,不是不和。合作不是个人主义。最高的产量,取代有限的产量。发挥每个人最高的效率,实现最大的富裕。”[5]这个定义,既阐明了科学管理的真正内涵,又切合了“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模式的特点。"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崔允漷教授及其团队所指导的以课标分解方法、学习目标叙写规范、目标导引教学和促进学习的课堂评价为技术路径,并引入课堂观察实践活动来推动教师教学行为的改进,从而实现有效教学的模式。以课程标准的要求为出发点、运用科学的方法、注重团队的合作、追求教学的有效性正是它所倡导的。不难发现,科学管理的取向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正在进行一场并不悄悄的革命。以南京市教研系统近三年的几次主要大型培训为例,更能印证这一点。

其实不只是南京,近几年来,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研员之家已经为全国各地教研员开办了30余期培训班。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为主题的教研活动、课题研究逐步从市级、区级专家讲座、教师培训、教研反馈向校本推进,成为教师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活动方式。如同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最初的遭遇相似,以课标分解、课堂观察技术为特征的“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无论在他的支持者还是反对者那里,都遇到了不同的解读和阐释。支持者认为“基于标准的课堂教学与评价”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可操作的技术手段,能够成为落实有效教学、提高效率强有力的抓手。但是课标的分解技术对一线教师来说,无论是难度还是时间上都有困难,希望专家们把各学科的课标分解好,给一线教师去用。课堂观察最好能把4维度20视角68观察点量表全部开发出来,甚至提供一些量表的常模,比如一节课到底多少次提问算合理?一节课几次合作学习合适等作为参考。反对者则认为教育是一门艺术,它的复杂性、场景性无法用机械的、技术的手段去研究;以生命的体验、意义的获得为标志的教育,是个性化的,难以用科学的逻辑、规范的话语、毫无生气的数据来表达。面对这一有着鲜明科学管理取向的教学实践变革,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的工具性?它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它的局限性又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将影响教学实践改革的方向。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脉络或许能给我们有益的启发。#p#分页标题#e#

一、通过工具发展专业

全文阅读

名校设计基础教育研究

一、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目的

(1)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鼓励学生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进行艺术创作,而不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这非常有利于解放学生的束缚并促使他们展现非凡的艺术才能,从而获得自由艺术创作的勇气。

(2)帮助学生准确定位优势之处

在艺术的领域中,每个学生的兴趣和专长不尽相同。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目的之一就在于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适合的、容易成功的方面,进行有针对的学习和训练。在这种教育之下,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灵感所在,进而学有所长。明确优势项目之后,学生可以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选取发展方向,在各个领域中展现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设计灵感。

(3)培养专业的艺术家人才

包豪斯的设计教育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因此在教学中常常教授学生们作为艺术家所必须的技术和基本知识。在教学中,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色彩与形态研究区认识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另一方面使其明白二者之间存在的主观、客观的互动,展现出艺术创作上的多样性。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研究艺术形态的本质,着重培养学生的立体感和技法表现能力,最终提高视觉感知水平,进而达到专业上的高度。

二、研究包豪斯设计基础教育的现实意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