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统计工作计划

基础教育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基础会计系统论教学

一、《基础会计》的系统分析

《基础会计》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行业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影响,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学及实践活动中的互动,把一定的会计准则、会计理念、会计实务、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心理要求,内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素质和能力的教育。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我们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由于构成系统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和各自的功能作用不同,因此该系统又可以分为若干各具特色的“子系统”。从教学实施的主客体来划分,可以分为机构系统、教师系统和学生系统。其中,机构系统和教师系统是主体,学生系统是客体;从课程的实施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法律法规子系统、职业道德守则子系统、会计实务子系统和会计实战子系统;从实施过程来划分,可以分为目标子系统、内容子系统、途径子系统、方法子系统、管理子系统和评价子系统等等。这些子系统不仅纵向贯通,而且存在着密切的横向联系,构成一个多维的、网络化的、开放的、动态的、互动的《基础会计》课程系统。

二、《基础会计》的系统优化

(一)《基础会计》系统的规划优化

所谓《基础会计》系统的规划优化,就是按照系统的方法去认识《基础会计》的整体功能。“系统方法是根据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用系统论的理论框架来认识和考察对象的一种方法,是从系统观点出发,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系统与其外部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揭示对象的系统性质和运动规律,从而产生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进行《基础会计》系统的规划优化研究,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它进行系统研究时,必须把它放到整个会计专业的整体建设和发展中去动态考察,在它的系统内按照该系统结构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以便形成个人自学、学生互助学习和学校教学的合理互动、资源互补,以体现现代会计教学的整体教学观,发挥其整体功能,提高其整体效果。

(二)《基础会计》系统的管理优化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基础会计》可以说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决策、计划、组织、教学和控制等管理手段,有效地利用会计教学规律中的各种要素和手段,以实现其教学工作深入、细致、到位的教学管理活动。对《基础会计》进行系统管理,就要对它的组成要素、层次结构及与外部系统的联系做出科学、系统的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管理的决策和措施,制定一个工作规划和实施贯彻的系统设计。

(三)《基础会计》系统的结构优化

全文阅读

基于人才战略的统计教育

《统计与咨询杂志》2014年第四期

一、阶梯型统计教育的层次划分

阶梯型统计教育的阶梯划分特别突出统计思想的应用:第一,阶梯型统计教育层次划分的理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每个活动,都要追问它的有效性,探求能得到什么,走向精致的统计教育,坚定不移地走出形式主义的统计教育误区。第二,阶梯型统计教育的有效性:阶梯型设计的立足点、出发点是促进循序渐进的学以致用。通过统计教育的阶梯设计,掌握了各阶梯的统计知识树,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了自我实践。第三,阶梯型统计教育的创新性:统计应用于实际生活工作中,新手段在统计教育中的应用。根据统计教育内容与人才战略的关系,我们把阶梯型统计教育划分为四级层次来阐述。划分的原则遵循二元制统计教育体系,即重视统计职业教育、注重实际能力的培养,阶梯型统计教育的层次划分目的在于统计知识观重建与统计知识教育模式的变革。据此我们划分阶梯如下:第一阶梯“国民型统计教育”本阶梯以基础统计知识理论为基础,在中小学中推广统计知识,开设选修课程,在各级党政干部中普及统计知识理论,对社会公众进行统计宣传和教育,增强国民的统计素养,让他们将理解统计,从统计中获取资讯。第二阶梯“基础型统计教育”本阶梯以统计学为基础,辅助以实施调查、完成报表等实际技能,主要针对统计从业人员及与统计相关的人员,这是统计教育中的基础,必须要重视统计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一阶梯知识牢固才能为人才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石。第三阶梯“应用型统计教育”本阶梯以统计学和数学、计算机技术为基础,运用统计思想结合计算机应用能力,处理分析能力,设计调查和报表,通过统计学、数学和计算机的学习,在本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不论是在国内和国外继续深造学习,还是走向实际工作部门都有较大的可塑性,而且可以适应生物、教育、心理等广泛的统计应用。第四阶梯“领军型人才统计教育”本阶梯主要针对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在统计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国内外同行公认的重要成就;具有创新性、战略性思维,具有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具有较强的领导和协调能力,能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的统计学科带头人。由此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科学研究能力和成果的国内外同行认可度、带领本学科赶超或保持国际先进水平的能力和带领学术团队协同攻关能力是领军型人才统计教育的人物要素。统计教育方面通过资助海外留学交流,鼓励参加国内外统计及相关学科的学术会议,加强不同领域领军型人才之间的信息渠道建设,进而推动统计学科领军型人才的不断涌现。

二、阶梯型统计教育的实践思路

显然,阶梯型统计教育强调的是重结论的教育,而适应未来的统计教育不仅重视结论,而且强调过程。实践的思路:一是搭建由政府统计精英、高校专家教师、企业资深从业人员组成的阶梯型统计教育师资体系。划分教育层次,选拔统计行业专家,组建不同阶梯的导师团,负责该层次的统计教育定位及职业规划等,以及能力提升培训;二是建立分层递进统计教育机制。为每个层次的人员制定成长成才计划,根据统计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分别安排基础培训、提升培训、拓展培训,实现培训模式与个人需求有效统一。三是规范统计教育体系、建立统计教育档案。由导师团作为培训课程设计者,收集、整编不同层次培训内容,形成统计业务知识学习手册,用于各层次统计教育活动。成长成才计划及统计教育实际情况也可以作为人才筛选的重要依据。四是科学测评、分层测试。每个层次阶梯都要设计不同的职业发展路线,引进新的统计教育方法,时刻关注统计知识的前沿,将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与统计学科相结合,如利用R、Python等新手段进行数据处理,而且统计的发展也随着在各种各样的新兴行业中的应用得到拓展,包括大数据和新的数据挖掘、分布式计算Hadoop和Spark等实时数据的处理统计,这些也衍生出互联网数据分析师、精算师、量化投资分析师等不同的职业发展方向。每个层次阶梯都要设计社会实践教育,这是现代统计教育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强化实践过程中,更有效的训练方式是让我们真正参与社会活动,参与企业活动、参与政府统计。社会实践我们重点设计三个结合的办法,就是“统计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国家组织的各项统计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院校科研课题相结合,与企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三、统计教育服务于统计人才发展规划

《国家统计局人才发展规划》中,统计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和造就素质优良、作风扎实、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统计人才队伍,不断提高统计人才对统计事业发展的贡献,为推动统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人才培养是统计教育的目的,如何将统计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对接做到有的放矢,还要考虑政策和制度的协调性以及长期性。统计教育要强调以人为本,阶梯型统计教育以目标、成就、评价为循环组织单元,其价值在于鼓励统计人才选择自己的道路,一步步的攀登,开阔统计视野。这样才能不断提升统计行业整体素质,优化统计人才结构。阶梯型统计教育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是统计教育和人才发展规划的统一,是过程和结论的统一。由统计行业委员会设定阶梯统计教育的标准,或者设立评测库,对人才进行评测以确定阶梯,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阶梯型统计教育需要政策和制度的支持,对统计行业领军型人才的产出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关政策的出台,体现了统计行业对统计人才的重视和战略意图,对统计人才的职业规划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初步形成了统计人才梯队培养的格局。统计人才结构与统计教育要求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类型结构、年龄结构逐步优化。通过不断革新统计教育模式,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将会大幅度提升。统计人才环境逐步优化。拓宽人才发展渠道,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风气和工作环境。使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促进人才健康发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在行业内外促进统计人才的交流,政府统计做到专业技术人员交换专业,横向了解,广博与专精相结合,上下级统计局之间,省级统计局要到基层去,基层要到省级统计局去,同级统计局岗位交流,行业内与行业外人才交流,拓宽人才的视野,形成行业人才的良性互动,推动统计行业的大发展。最后,国家人才计划是一个金字塔式的阶梯结构,阶梯型统计教育追寻的目标一般也是循序渐进,逐个层级提高的过程。人才兴统居于统计发展战略的首位。我们不但要在统计教育上下功夫,还要在吸引人才进入统计队伍上下功夫,为他们提供优厚的条件。因此,兴盛统计不能光靠统计人才还要引进不同学科的人才相互激励才能创造出适应国家发展的统计人才战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兴统战略,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等方面充分贯彻统计人才战略的思想更具深远意义。

作者:刘智龙单位:黑龙江省统计局

全文阅读

工作过程系统化理念下的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摘要: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是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理论上的创新,让学生在从新手到专家、从简单到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使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学习实现融合。本文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的理念引入进来,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进行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工作过程系统化;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37-02

目前,计算机已经直接渗透到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获得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高校教育的入门课程和必修课程。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通过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在未来岗位上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与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

一、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它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教学体系中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目前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下。

1.《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目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中,内容多集中在常规计算机知识应用方面,教学内容缺少与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融合。

2.《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有的学生在高中的时候就学过,课程的授课方法多是以教师多媒体讲授为主,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没什么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全文阅读

浅谈我校应用化学专业课程建设和学生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学生能力

论文摘要:本文指出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宏观框架。通过用人单位的反馈说明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毕业生基本达到了专业教学计划要求的知识和能力。

关键词:西安工程大学 应用化学专业 专业教学计划 课程建设 学生能力

新形势下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对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1]的制定与实施,培养造就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多样化人才成为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专业教学计划是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的宏观框架。专业建设是通过教学计划的制定和计划中的课程的设置来实现的,而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所以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是统领专业课程建设的纲。

目前,国内外的高校对教学计划的制定主要采取了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学生自己选课,自己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而另一种是由专业统一制定教学计划。前一种可以照顾学生的兴趣,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但对学生的素质要求更高,但是也要有学校的框架性指导。我校根据自己的特点,采取的是后一种形式。

我校应用化学专业2001年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七届毕业生。我校应用化学专业特色是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和物理化学四大化学为基础;已形成材料物理与化学、界面与胶体化学、精细化学品化学与工业分析四个专业方向;拥有博士后1人,博士6人,教授1人,副教授8人,教学和实验人员共19人的稳定合理的教学团队,(团队绝大多数成员出身是211大学),在教学科研上取得了省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个,校级特色专业,校级精品课程一门,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几十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数十篇sci科研论文,申报数项专利的显著成绩。七年来学生年就业率平均为90%。我校应用化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较坚实的化学基础理论、较宽广的应用化学知识、较强的基本实验技能、现代实验技术及初步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化学工艺生产知识和化工技能,能从事化学、化工应用基础研究、科研开发与管理、解决一般化工生产问题的应用型人才。业务培养要求为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化学及其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相关工程技术知识,使学生受到化学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备运用所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进行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和科研管理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知识和能力。

(1)具有本专业所需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外语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文献阅读能力,并熟悉文献检索方法。

(2)掌握化学及化学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和方法;受到较为系统的科学研究训练;具有较为宽广的知识面和适应能力,能够分析解决与化学有关的生产、科研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问题。

全文阅读

五、教学计划

(一)教学计划的定义和作用

教学计划是教育管理部门或学校、院系分别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学科专业制定的有关教学工作的规划指导性文件。

教学计划是学校或院系组织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教学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课程设置、实验环节、学制学分、毕业论文、毕业学位等等,都需要在教学计划中一一作出明确规定。教学计划对教学管理部门的管理、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可以说,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教学活动,必须靠教学计划才能体现其系统性和科学性。

(二)教学计划的特点

1.预见性

教学计划是教学工作的蓝图,它产生于教学工作之前,要有充分的预见性,才能准确、合理地安排各项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并达到教学目的。

2.规划性

教学计划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规划方案,一个专业的教学工作,其涉及面甚广。所谓的规划性是指教学中各个要素的搭配和各个环节的衔接能够做到科学、合理。

全文阅读

区域性基础教育业务管理建设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数据中心系统平台建设及应用案例,从需求获取分析、平台框架构成设计、系统数据标准定义,平台基础管理服务构建,以及教育决策支持高级应用等方面,全面阐述了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的建设策略和方法。

关键词:

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平台框架构成;数据标准;编码规范;教育决策支持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推进过程中,各类区域性基础教育软件系统的建成和应用,有效地规范了各类项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极大地提高了相关教育业务工作的效率。然而,当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希望利用系统运行产生的业务数据,综合分析区域教育发展状况,并为教育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时,却常常显得异常困难,甚至无法做到。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软件都是被孤立成单个的业务系统而实施设计开发的。无论是数据标准制定,还是业务流程设计,都各不相同的。软件上线运行后,系统之间更是互不相关。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围绕着不同教育业务的“信息孤岛”。面对“信息孤岛”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根本无法整合各类软件的业务数据和开展有效的教育管理决策支持分析。为此,区域性基础教育应用软件系统的开发建设,应当强调需求导向、整体规划、规范建设的原则。通过构建统一的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统整开发各类教育业务软件系统,并最终实现全面整合各类教育业务系统和共享应用数据信息的愿景目标。

二、区域性基础教育综合业务管理平台建设要点分析

1.开展需求获取分析,确定建设愿景目标

全文阅读

街道统计普法教育工作计划

2014年是统计“六五”普法教育的关键之年,为认真抓好街道统计“六五”普法教育工作,按照《2014年全区统计普法教育工作计划》的部署和安排,制定本工作计划。

一、深入开展统计法学习活动

街道将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和机关干部学法工作,以集体学法和个人学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学法活动,学习通用法律知识、统计法制法规及依法行政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活动,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统计的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加强统计人员学法工作,重点加强《统计法》、《统计法实施条例》、《浙江省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学习,充分利用法制培训、法制讲座等形式,深入开展统计人员学习统计法律法规活动,提高统计人员依法统计、诚信统计意识。

二、加强基层统计人员普法教育工作

街道将以第三次经济普查、统计继续教育、统计检查指导、统计业务培训、年报会议和各类经济工作会议等形式,积极开展对基层统计单位统计人员的统计普法教育工作,向统计负责人和统计人员宣讲统计法律法规,把统计普法教育融入统计行政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进一步提高基层统计单位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律意识和统计法律素质。

三、认真做好“六五”普法查漏补缺工作。

根据街道统计“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对20__年以来全街道统计“六五”普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回头看,认真做好查漏补缺工作。

四、大力开展统计普法宣传教育工作

全文阅读

2010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及其启示

[摘要]美国在全球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发展教育技术的纲领性文件,通过介绍2010年版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提出的背景和总目标,概述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重要方面,并结合我国教育信息化现存的问题,得出了该计划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启示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672―0008(2010)04-0047-04

一、引言

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是美国发展教育技术的纲领性文件。1996年,美国教育部制定了第一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使美国学生为进入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教育的挑战,该计划的关注点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2000年,美国教育部提出了第二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数字化学习:让所有孩子能够随时随地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该计划关注信息技术设备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利用率,支持并鼓励学生在教室、学校、社区及家庭中随时随地应用信息技术。2005年,美国教育部正式颁布了第三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迈向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当代学生变革展望。该计划总结了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变化,以及示范学校的教学变革,重点提出了发展教育技术的七项行动建议。

自第三个教育技术计划以来,技术的进步、对学习研究的新成果为教育创造了许多机遇。2010年3月5日,美国教育部教育技术办公室(of fice of Education Technology)正式了题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计划提出了一个技术推动的21世纪学习模式,围绕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生产力五个方面,提出了主要发展目标和建议。

二、提出的背景及总目标

1 提出的背景

全文阅读

关于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大学生计算机能力培养是职业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由于各个专业学生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侧重点不同,而计算机专业教师却难以胜任这种要求。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大范围整合计算机教师资源、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增加学生选修计算机课程的种类将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计算机教学 基础教育 资源整合

一、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现状

1.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软硬资源的不足

目前,依靠网络技术的计算机,已经成为职业院校解决自己的科研问题必备的工具,成为非计算机类大学生的必备素质之一。教育部上世纪90年代末就专门制定了职业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基础教育的“三个层次”培养模式。即第一层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为主,第二层次的计算机程序语言与软件、硬件基础为主,第三层次结合专业特点的计算机应用教育为主的教育模式。从山东省的各大职业院校看,前两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大多数毕业的大学生基本上操作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基本编程能力。但是,在第三个层次的培养上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的差距还是很大的,整体效果并不够理想。主要原因是专业规划不够合理,教师实践资源不够丰富,计算机软件硬件资源一短缺。但是,这里有些问题不是不能克服的,有些问题我们只须付出小的努力就可以取得巨大的效果。

2.计算机后续教育缺乏规划

从整体看,很多职业院校都加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规划与人、财投入力度,这对促进人才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计算机的普及与兴起以及软件业的发展速度惊人,以及各个学科的相互渗透日益明显,很多专业软件工具不仅可以解决自己专业的许多问题,而且对其他专业也有极大的帮助。而这正是教育部强调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第三层次”课程应该解决的问题。但长期以来,职业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的规划要么是由计算机专业院系统一规划,要么是各个学科的院系自己规划。这就造成这样的问题,一方面计算机专业院系对各专业的需求了解少,缺乏对特定专业的软件的了解和使用知识。另一方面各个学科的院系只考虑自己学生的需求,而缺乏对整个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宏观把握,甚至还缺乏这些课程的老师。至于其他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是否适应自己专业的问题更是缺乏了解。这两种情况造成的直接问题是:一方面计算机应用型教育资源短缺,另一方面因为教育资源的受益面小而造成浪费。其实,这里的主要问题是对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资源的使用缺乏规划,这里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

二、职业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思考

全文阅读

浅议加强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

摘要:作为对教育未来发展规划及预测的重要依据,教育统计依靠“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理论来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而“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分析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教育最基层(学校)的基础数据,加强基层基础统计工作是教育统计工作环节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教育 基层 基础统计

统计学根据原理划分可以分为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两部分。描述统计学即研究简缩数据和描述这些数据,通过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通过多种图形、表格方法呈现出来,对这些数据进行计算得出的“集中量数” “差异量数”和“相关系数”等特征数值。对有关教育活动的典型性、波动幅度以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表述,对教育的内在规律予以表现;而推断统计学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以及非参数统计等多种方式进行的科学判断。也就是通过一定的置信度,参考一部分数据而对教育发展情况进行推理判断,通过推断统计得出的结论能广泛应用于教育范围之中。

现行的教育统计主要依靠“描述统计学”理论来进行教育统计,进而对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进行分析。教育统计作为一项基础工作,是进行宏观决策、实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运用“推断统计学”理论来规划和预测教育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说,教育统计工作的认真落实,对教育计划的制订与监测、发展规划的执行与落实有着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教育统计工作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教育不断发展的有利因素。如何扎实地开展教育统计工作,保证教育统计数据质量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在教育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求真务实,与时俱进”是教育今后发展的追求目标。基于此,规范与加强教育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工作,务必要通过一整套卓有成效的实践措施。教育统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业务流程标准化、任务落实制度化、统计调查法治化、统计人员专业化和统计手段现代化的工作机制,是当前各级教育统计机构以及每个基层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应当重点落实的工作任务。笔者做统计工作已有十个年头,现就统计工作经验,对如何加强教育基层统计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当前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现状

(一)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

部分统计对象因认知程度不高,配合不到位,导致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无法保障。在传统观念中,“七分统计,三分估计”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些统计对象(学校)在一些不正当利益的驱使下,对教育基层基础统计工作的严肃性与重要性持不配合的态度。少数统计对象(学校)因惧怕实底的泄露,有意识地进行虚报与瞒报。还有对统计资料的提供不及时,统计资料的真实性也有待商榷。这种由统计对象(学校)人为制造的影响因素,对统计基础资料的收集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与此同时,一部分基层单位在报表的收集过程中缺乏及时性与积极性,不能自觉准时提交统计资料,给基层源头数据的收集造成极大不便。每次在报表送审的最后期限内,不管是定期的报表或者是抽样调查表,都需要县级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反复的催促与跟进才能将报表收集到手。催报时间长、催报难度大,基础教育统计工作人员在基层源头数据的收集上花费的精力与时间过长,都严重影响到报表录入及处理分析。

(二)教育基层统计机构力量薄弱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