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

基础教育论坛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平台的建设与探索

【摘 要】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与能源学院团委结合自身优势创办了“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不断致力于发挥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并取得一定的收效。在后续探索阶段,论坛将被打造为第二课堂的创新形式,并赋予其发展人才个性的使命,力求营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发展的空间,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为学院“育人”工作增色。

【关键词】学生论坛;育人;第二课堂;创新

为贯彻五四讲话精神,紧密围绕“育人”工程,2014年陕西科技大学轻工与能源学院团委在致力结合学院特色与学生团学工作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了一项学生活动的新型载体――“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该平台将以在校学生、指导教师以及优秀毕业生为主要活动参与者,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并且有深度的交流平台。

一、工作目标与思路

(一)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与学的互动

开设“我有话要说”学生论坛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与学互动的必要途径。同时也是转变传统教学模式的积极实践。论坛的增设将为学生开辟一条自主学习的路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能促使人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储备丰富的理论知识。而犹如学生论坛般的第二课堂的开设,让学生能够内化知识和理论,给予巨大的创造和延展空间,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在论坛活动的进行中,学生们能够巩固和加深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论坛自主开展实践式的讨论与尝试,充分调动个人知识储备,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最大化。教与学的充分互动便在这样的模式下顺利开展。

(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全文阅读

研究生创新能力下教育学论文

一、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研究生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获取和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了解同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能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从而为学术创新奠定必要基础。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看,当研究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思想引起参会者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时,就有动机学习和创新,会使自己充满成就感,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科研创新动力,通过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还有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刻苦科研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学术热情,启发科学思维,在其读书报告基础上进行学术观点展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并逐渐凝练其研究领域成果。

(一)以“发现教法”为基础

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发现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探索法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充分运用发现法这种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集文献资料,形成学术观点。“发现”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我校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现法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加强学术坛活动建设。

1.高度重视

保障“有效开展”学术论坛“有效教学理论”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为了保障学术论坛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学的报告时间,做到了定时定人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此同时,每次论坛活动均要求报告同学邀请其导师在内的1-3名老师莅临指导,并针对同学拟定的报告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形式多样

营造“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师生群体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从心理学方面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可以从“刺激-反映”理论得到解释,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术论坛的形式是初级论坛中级论坛和高级论坛相结合。初级论坛在导师和学科教研小组的研讨指导后发展为中级论坛,以高级论坛带动初级论坛。论坛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发表。

全文阅读

教育论坛调整通知

各市、县教育学会,各分支机构,各会员单位,有关教育科研单位,中小学校、幼儿园:

《*教育论坛》(以下简称《论坛》)是*省教育厅主管、*省教育学会主办、面向全省基础教育的学术刊物。《论坛》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以下办刊宗旨:建设交流平台,服务基础教育,宣传各地经验,推进教育改革,展示学校风采,促进教师发展。为进一步办好《论坛》,扩大宣传力度,学会研究决定,在原有基础上,对《论坛》进行必要的改革,对栏目作较大调整。

20*年,《*教育论坛》拟设以下栏目:

1、专稿、专访。介绍省教育厅和各地教育部门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和重大举措。

2、局长论坛。请市、县、区教育局局长就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发表见解,畅谈思路,阐述举措。

3、区域教育。请市、县、区教育局介绍本地基础教育各项工作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特色。

4、热点关注。请市、县、区教育局和广大中小学就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热点问题(如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考试改革、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教育等问题)介绍本地的做法和经验。

5、校长论坛。请中小学校长畅谈教育和管理理念、论述治校方略或就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校文化建设等问题,发表见解,交流经验等。

全文阅读

长三角第二届家庭教育指导学术论坛综述

长三角第二届家庭教育论坛于2012年5月17-18日在上海市宝山区杨泰实验学校举行。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研究所、杭州市教科所和无锡市教育学会主办,由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承办、宝山区杨泰实验学校协办。

长三角家庭教育的本次论坛是在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基础教育面临转型和《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刚刚后举行的,论坛始终围绕着“家校合作与家庭教育”的主题进行。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赵忠心教授出席了论坛活动。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常务副所长汤林春、上海市宝山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陈振华分别致辞并介绍了上海市和宝山区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的情况。

论坛听取了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谭虎教授有关“家长委员会”的专题报告。由于谭教授主持过“我国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发展现状”的调研并参与了《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的起草,他对文件制订过程的介绍和内容的解读,对与会代表准确地理解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提供了可靠的、有力的依据。

论坛听取了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郁琴芳、杭州市富阳市富春二小胡群亚和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章佳三项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介绍。特殊人群家庭教育特点与指导对策的实证研究、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感性发言和学校与家庭互动方式的理性提炼,她们为大家展示了家庭教育研究中的不同研究方法和研究的不同风格。

宝山区中小学向论坛代表展示了家庭教育指导的集体性指导活动。宝林三小、泗东小学和泗塘中学的教师、家长和学生围绕“让我把幸福告诉你”、“合理团队共同成长”和“家校携手凝聚育人合力”等主题,采用报告、讨论、辨析、亲子活动指导、小品表演、童话人物穿插和家长现场谈体会等丰富多样、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形式,为代表们展示了宝山区家庭教育指导的一幅生动画面。活动还引导论坛代表自然地介入到指导活动之中,将指导活动的互动状态从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亲师互动,进一步提升到展示单位与与会代表间互动的高度。

论坛分“家校合作中的组织管理”、“家校合作中的亲师关系”和“家校合作的内容与形式”三个分论坛进行了成果交流和研讨,从不同的层面探讨了家校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疑惑和应对策略。

全文阅读

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即将举办

随着“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启动和实施,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广大高校和教师关注的焦点,为了更好地研究、探索经济管理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提高经济管理类课程教学质量,2007年11月9―11日,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与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相关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共同举办“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

首届中国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高层论坛将聘请教育部经济学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逢锦聚、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刘志鹏担任组委会主任,并邀请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高等学校一线教师等共同交流我国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基础课程教学的最新创新成果;研讨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促进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等,大会同时将展示近年来各高校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

本届论坛主要内容包括:

11论坛主报告:行业主管部门、教育主管部门领导讲话,海内外知名经济学专家、管理学专家介绍经济管理学科教学的最新进展。

21论坛分报告:优秀论文作者、优秀课程资源主持人专题报告。

31高校优秀课程教学资源成果展示。本届大会将开辟专门场地,展示各高校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优秀的课程教学资源成果包括精品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仿真模拟系统等。

本届论坛专题主要内容:

(一)经济类基础课程教学

全文阅读

首届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隆重召开

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发起,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中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会及有关高校共同举办的首届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于2006年11月10日在上海交通大学隆重召开。

出席本届论坛的有: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教授,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施蕴渝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院士,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光美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贺林院士,邓子新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全国高等学校教学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杨祥,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印杰副校长等有关领导和来自全国200余所高校的近400名代表。两院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高校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知名教授和一线教师齐聚一堂,是近年来高校生命科学教学研讨和交流的一次盛况空前的高规格大会。

大会开幕式上本届论坛执行委员会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施蕴渝院士、上海交通大学马德秀书记、高等教育出版社张增顺总编辑分别致辞。周远清会长、许智宏院士、施蕴渝院士、郑光美院士等作了大会专题报告。

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系列报告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为全国高校生命科学教师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教学研讨和交流平台,推动优质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本次论坛以“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为主题,共设10个大会报告、1场专家访谈、并分5个组进行分组报告与交流,另有百余篇书面交流论文张贴展示。报告从不同角度,结合各校的课程教学实际,围绕高校生命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中心建设、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广泛交流与深入研讨。论文集中就当前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热点、核心问题进行论述,探讨了目前生命科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与会代表彼此分享在改革探索和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大家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等方面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和共识。相信本论坛将对推动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促进生命科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次论坛报告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专家、院士到一线教师都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气氛热烈、和谐。

(首届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秘书组)

全文阅读

教育逻辑教材编写论文

论文摘要:形式逻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在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但由于教材缺乏个性等原因,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建设中,应该做到“四化”,即: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恰3-"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现代化;实用化;简约化;个性化

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分支的逻辑科学体系。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问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同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列为第二位。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以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基础课之一,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笔者通过长期对所教学班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繁琐、枯燥、乏味、无用”,由此也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关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表明该现象具有普遍性。学生对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形成“无用”认识并产生“厌学”现象,对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文阅读

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

教育创新的三种取向

教育旨在促进个性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

在观念层面应注重人本取向守成与创新是教育的两大主题 , 但在不同历史时期 , 其地位与作用是不同的。一部中国古代教育史 , 是偏重于守成的教育 , 而一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 , 则是偏于创新的教育。审视 1840 年以来的中国教育 , 创新是其突出的主题 , 而其创新的取向 , 大体沿着经济一一政治一一文化一一政 治一一经济这样的轨迹起伏变化 , 随着创新取向的转换 , 教育沦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工具 , 其自身的主体意议倒往往被遮蔽了。教育的本质是在维护人的生存和促进的发展 , 当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成为中国人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前提时 , 教育创新的取向不言而喻。改革开放时期 ,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以经济改革为指向的指引下 , 教育在 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得到提高 ," 科教兴国 " 就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应该承认 , 在个体或民族的生存成为第一急需时 , 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和宝贵人力资源的劳动者素质一直成为社会的关注点 , 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 , 我们在承认教育创新的经济取向具有现实合理性时 , 还要注意到合理性下面的负作用 , 也就是说经济的单维取向持续时间过长 , 有可能使教育创新偏离了终极方向 , 我们不自觉地会把教育创新的阶段性目标当做了终极性目标 , 把基础当成了方向 , 以生存需要取代了发展需要。

教育旨在促进人性 ( 个性 ) 的发展和成长 , 这是教育创新的人性论依据 , 也是教育创新的人本学基础。作为百年育人的基础性工程 , 教育创新必须牢牢夯实这一基础。 使单向度的人转化为复合性的人 , 使被动而单一发展的人转化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 这就是教育创新的意义所在 , 也是它的价值所在。

在制度层面应注重市场取向

教育创新的关键是制度创新 , 而制度创新的要义就是选择 , 为此 , 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

课程的选择一一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 , 除了少数实验学校或特色学校外 , 基本上是千人一面 , 已严重不适应网络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 更遑论因材施教的理想。基础教育界正在尝试设置的研究性 ( 探索性 ) 课程 , 就是通过开发内部资源 , 激发办学活力 , 来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各类选修课的开设和学分制的管理 , 正在成为基础学校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努力方向。随着学校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网的建立 ,《学会生存》所预言的人机互动、资源共享、 课程自主的教育趋势正在化为现实 , 课程选择已经成为学校深化内部改革的当务之急。

教师的选择一一教师的选择有着两方面的含义 , 一是指学校和教师具有互相选择的自 , 又是指教师和学生其有彼此选择的主动权。而课程的选择与教师的选择又是一体之两面 , 选择何种课程就是选择何类教师 , 反之亦然。 但是 , 对学生而言 , 教师的选择也许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 因为同一类 ( 门 ) 课程 , 由不同的教师执教 , 其呈现的价值也是不同的。教师是教育创新的核心资源 , 而选择机制正是激发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的动力源。

全文阅读

谱写粤港澳音乐教育交流合作新篇章

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十多年来,广东、香港、澳门三地(简称粤港澳三地)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充分体现出三地的天然地理优势和共同文化背景。在经济合作方面,国务院颁发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粤港澳三地建设成为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这标志着三地合作已成为国家行为。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三地文化部门确立了粤港澳文化合作机制,先后于2003年和2009年签署了《粤港澳艺文合作协议书》、《粤港澳文化交流合作发展规划(2009―2013)》。然而,与活跃而富有成效的经济和文化合作交流相比,粤港澳三地在教育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则显得相对迟缓和发展不平衡,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合作已经起步,但基础教育交流尚未真正开始;高等艺术教育的交流合作日渐活跃,但中小学音乐教育却尚无实质性接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共同发展,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比较及交流合作机制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6月11日至13日在广州大学城举办了“第一届粤港澳三地中小学音乐教育论坛”,以此正式拉开了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的序幕。

由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发起并主办的这次学术论坛,得到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大力支持,得到了香港、澳门、广东三地音乐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骨干音乐教师的积极响应,共有四十余位来自三地的音乐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参加了会议。

一、专题报告――

国家艺术教育未来发展策略的解读

作为启动粤港澳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与合作进程的第一次正式会议,与会代表特别是来自香港和澳门两地的专家学者认为,三地的交流合作不仅需要彼此了解对方的音乐教育发展状况,而且也需要了解目前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政策和策略,必须在国家艺术教育整体发展大背景下来共商三地学校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大计。为此,本次论坛特别邀请了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艺术处处长万丽君博士做了题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发展与推进策略》的专题报告。

万丽君的报告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现状和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面的解读。报告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前学校艺术教育所面临的挑战,侧重从艺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艺术课程开课率、艺术教育办学条件尤其是师资和设备等方面客观陈述了艺术教育所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关于学校艺术教育所应秉承的基本理念,提出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目标――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传承优秀文化,构建精神家园;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炼了学校艺术教育的三大属性即公平性、规定性、奠基性,总结了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校园文化所具有的导向性、哺乳性、濡染性、参与性等特质。第三部分解读了国家关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推进策略,包括制订相关政策法规、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学生艺术活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第四部分是绘制了我国学校艺术教育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提出至2020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目标为:实现惠及全体的艺术教育,提供丰富优质的艺术教育,构建体系完备的艺术教育。

在报告中,万丽君特别肯定了粤港澳三地的交流合作对于我国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所可能产生的影响,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加强三地音乐教育交流合作,并将其影响和成果辐射到全国,也期待香港和澳门的音乐教育专家多关心和支持内地的音乐教育改革。该报告不仅让粤港澳三地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了国家有关艺术教育的方针政策和现实情况,而且也极大地增加了未来三地开展音乐教育交流合

作的决心和信心。

全文阅读

关于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几点思考

论文摘要:形式逻辑是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在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作为基础课开设,但由于教材缺乏个性等原因,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加强教材建设。在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建设中,应该做到“四化”,即: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恰3-"处理理论与应用的关系,实现教材的实用化;充分体现形式逻辑的基础课特性,实现教材的简约化;遵循教师教育专业特点,实现教材的个性化。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现代化;实用化;简约化;个性化

逻辑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在两三千年前就已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现在发展成为一门多层次、多分支的逻辑科学体系。197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制的学科分类中,把逻辑学与数学、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地球科学和空问科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同列为相对于技术科学的七大基础学科之一,逻辑学被列为第二位。形式逻辑是逻辑学的基础,它以研究人们的思维活动为目的,是人们正确思维、论证和表述思想的重要工具。它作为基础课之一,在汉语言文学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等教师教育专业开设。笔者通过长期对所教学班级学生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繁琐、枯燥、乏味、无用”,由此也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有关文章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表明该现象具有普遍性。学生对于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工具性学科形成“无用”认识并产生“厌学”现象,对于教学的正常开展及质量的提高极为不利。究其原因,主要有教材、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及考试等诸多方面的原因。本文仅从如何加强教材建设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一、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实现教材的现代化

形式逻辑教材编写要紧跟时展步伐,积极吸纳最新研究成果,大力推进现代化,展现“新”的特,这是逻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之一,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的编写亦不例外。

一方面,要积极引进现代逻辑的成果。现代化是逻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逻辑学界探讨较多且已逐步形成共识的问题,近些年出版的形式逻辑教材或多或少引进了现代数理逻辑的内容,比较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趋向。但在引进现代数理逻辑内容时,要十分注意适度、恰当和融合。特别是对于文科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其长期养成的思维倾向,对于过多的现代逻辑符号及公式,会出现“排异”反映,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利于教学。

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要及时收集“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新观点、新材料、新成果,认真分析,审慎筛选提炼,充实进教材,吐故纳新,使教材充满生机并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对于逻辑,可以分为“讲坛逻辑”、“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所谓“讲坛逻辑”也即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的逻辑,所谓“论坛逻辑”就是人们在各类媒体发表的关于逻辑的理论研究成果,所谓“实践逻辑”就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及学习等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逻辑成果。目前,存在着“讲坛逻辑”与“论坛逻辑”、“实践逻辑”脱节的现实,使得许多很有见地的“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的成果不能及时充实进教材,被“讲坛逻辑”所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把“论坛逻辑”和“实践逻辑”中的内容引入“讲坛逻辑”,这本来就是逻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教师教育专业形式逻辑教材编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