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祭拜先烈感言

祭拜先烈感言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清明节祭英烈”教育活动总结

活动形式: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开展“清明节祭英烈”活动:一是浏览中国文明网;二是浏览异地学生发表的祭拜感言;三是师生发表祭拜感言(写征文);四、出“清明节祭英烈”专刊。

活动目的:首先是让广大教师重视这次活动,其次广泛宣传该活动的目的----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

活动要求:各中队辅导员(班主任)广泛宣传,发动有条件的学生浏览中国文明网页,发表祭拜感言,同时在三年级以上班级开展“清明节祭先烈征文活动”,三年级以上每班选出1-3篇优秀的上报学校少先队大队部,由学校大队部审查后发表在学校专题版面上(班级征文除了写出班级和学生姓名外,还要写出指导老师姓名)。

活动情况:

一、学校领导重视。城关一小4月1日接到教育局“关于在独山县中小学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的通知”后,学校行政领导和少先队大队部非常重视该活动,于当天下午拟写了“独山县城关一小关于广泛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的通知”,并在独山县城关一的少先队活动版面上。

二、班级(中队)根据具体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清明节祭英烈”活动。4月2日城关一小大队部各、班级(中队)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在清明前夕开展形式多样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活动中,大队部和每个班级(中队)都出了一期以“我们的节日.清明节”为主题的黑板报,每个班(中队)的黑板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年龄段反映了孩子们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决心;还有的班级还以主题队会的形式开展了“文明祭扫、平安清明”、“网上祭先烈”、“清明节祭先烈征文活动”等活动;在清明节3天的假期里,让学生参与地方特色的寻根祭祖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有的同学在“网上祭先烈”活动中写到:我是贵州省独山县城关一小的一名少先队员,我们学校同学中家里有电脑的不多,在学校老师的指导下,今天我进入了中国文明网,看到全国的小朋友们用“网上祭先烈”的形式发表了清明节感言。看了后,我很激动,在这里我代表那些没有电脑的同学向革命先烈说上几句心里话:你们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要继承你们的遗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了祖国蒸蒸日上!为了祖国繁荣富强,接过先辈的旗帜,迎接明天的灿烂辉煌!

三、组织学生代表参加县里组织的“向烈士敬献花圈”活动。4月3日上午11:00,城关一小100多名师生代表在蒋建莉副校长的带领下,怀着崇敬而凝重的心绪齐聚烈士墓前,参加了由独山县文明办、团县委、县教育局、县关工委等部门组织的清明节纪念革命先烈活动,活动以“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活动中县城中小学约1000名师生代表以向烈士默哀三分钟、给烈士鞠躬、向纪念碑敬献花圈等形式祭奠为实现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先烈。最引人注目是活动结束时,城关一小少先队员们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敬献烈士墓碑前寄托哀思,他们肃立在烈士墓前向烈士们表示:一定要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立志报效祖国。

四、组织全体师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4月3日上午第三节课时间,城关一小在王作华校长的组织下,全体师生约1000名集中在操场上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们知道并明白:忙碌的学习生活也不能把英烈们给淡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该加倍珍惜,努力维护,努力创建。以“继承优良革命传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的革命传统教育大会在学校操场举行。虽然不在烈士碑前,但在庄严的国歌奏响之后,同学们都向烈士们默哀,向他们致敬。活动中同学们都认真听取了关工委的韦明光老爷爷给大家作的“革命传统教育”专题报告,并做好笔记(为了让学生对该报告更进一步的学习,学校将该报告的内容在。在听完韦明光老爷爷报告后,老师和学生代表都做了生动的发言,他们表示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报效祖国。整个会场表现出浓厚的感恩先烈的氛围,会后各班同学们都写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全文阅读

清明节主题活动情况汇报

根据中央文明办《关于在x年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通知》(文明办〔x〕20号)和市文明办《关于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的通知》(穗文明办〔x〕9号)要求,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xx大提出的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战略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东风街结合实际,在清明节期间组织开展了“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街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开展工作,把开展好“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作为全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街党工委、办事处要求全街各部门加强沟通协调,各展所长,紧扣主题,按照中央、市、区文明办的要求,创新活动开展形式,发动全街社区居民群众加入本次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珍惜生活、学会感恩。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街党工委、办事处积极配合全区“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要求各社区居委会利用辖内的宣传阵地,如墙报、宣传栏等张贴相关海报,大力普及节日知识。据统计,先后向居民群众发出了《广州市殡葬管理规定》等宣传单张XX多张,张贴殡改宣传画等100多张。各社区加大殡改的宣传力度,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办葬指引。社区工作者上门对居民群众进行宣传,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扩大影响力,积极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调动资源,组织活动

(一)开展“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群众性主题活动。

街党工委于3月31日在文化站五楼会议室组织了“缅怀先烈,继承传统”群众性主题活动,邀请了社区居民群众一同缅怀先烈事迹,旨在借此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全文阅读

《诗经》中的周代祭祀及其反映出的宗法观念

摘 要: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周代的祭祀制度打破了殷商一元神的崇拜,代之以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介便是“德”。周人理性思想的发展使其诸如祭祀这样的宗教活动更多地成为团结凝聚宗族的纽带,《诗经》对周人思想的这种变化作了多方面记录。

关键词: 《诗经》 周代祭祀 宗亲制度 宗法观念

祭祀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于超自然能力的“神灵”的崇拜,是为了建立、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而将物品进献给神灵的宗教仪式。它具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远古时期人类的祭祀对象、时刻和目的多种多样,祭祀占据着远古人类大部分的精神生活,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力的象征,成为族中长老对宗族成员进行约束的重要手段,与祭祀有关的物事,如祖庙、牌位、礼器等,对所有宗族成员的血缘感情都有着加强和叮咛作用,祭祀及其相关的物事也成为氏族或宗族凝聚力的象征。同时,祭祀不仅深刻影响着人类早期艺术的发展,而且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社会思想、礼仪制度和伦理道德观念,尤其是在祭祀中占主要地位的祖先崇拜。在西周、春秋时期,祖先崇拜的直接目的便是维护血缘宗法组织和家族秩序,宗法家族组织又是当时政治和伦理思想产生的基础,也决定着这些思想和由此产生的“礼”制的内容,因此,它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当时周人的文化发展。周礼便直接导源于远古时期的祭祀和神灵崇拜。

对周人来说,“天”不仅有意识,而且可以主宰吉凶祸福,所有政权的动荡、生活的艰辛、事业的坎坷、爱情的波折都是“天”的意志。他们对“天”怀有深深的崇敬和缠绵的依恋。在“天”无边的法力和功德面前,周人显得顺从而虔诚。《诗经》作为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存录了从商代中后期到春秋中叶的大量诗歌,其中很大一部分反映了周人的天命观,并有许多直接用于祭祀的祭祀诗。如《周颂》中的《清庙》、《维天之命》、《烈文》、《天作》、《我将》、《时迈》、《执竟》、《思文》等诗,多为歌颂祖先功业的颂诗。《维天之命》:“维天之命,于穆不已。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谥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天道是无穷尽的,文王的“德”纯粹不杂,又与天道合二而一,也是无穷尽的,这正是文王之遗惠。《思文》一诗颂先祖之德烈更为明显:“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我A民,莫非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后稷的功德可以和广大丰厚的上天之德相匹配,养育众民,至德无边,其农政之功,可施行于天下。另外还有一些直接记录祭祀仪式具体程序的诗,如《大雅・生民》:“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A之浮浮。”这是祭祀的准备工作。“载谋载惟,取萧祭脂,去羝以R。载燔载烈,以兴嗣岁。n盛于豆,于豆于登。”这是具体的祭祀仪式。而祭祀之目的诗中也已言明:“庶无罪悔”、“以兴嗣岁”。及至周建国以后,各种国家典礼仪式逐渐固定化,祭天之礼也随之变得更隆重更庄严。其大致程序如下:祭祀之日,天子率百官清早来到南郊。天子腰插大圭,手持镇圭,面向西方,立于圜丘东南侧。此时鼓乐齐鸣,报知天帝降临享祭。天子遂牵牺牲并杀之,随后,牺牲、璧、圭等被置于柴垛,由天子点燃并使烟火上升以闻于上帝。《诗经》中“圭璧既卒”(《大雅・云汉》)、“杀时颇怠(《周颂・良耜》)、“白牡U刚”(《鲁颂・s宫》)等文字,可为一证。以上行为称作“”,《大雅・生民》中有“不康祀”,《大雅・云汉》中有“不殄祀”,即指此。之后,乐声再起,尸登上祭坛,接受祭享受并答谢,如《小雅・楚茨》中所述:“芬孝祀,神嗜饮食。卜尔百福,如几如式。”最后,天子与乐队共舞《云门》之舞,并分酒醴而享之。周代的郊祭制度经过长期演化加工已经达到十分严格的规范化程度,其用物之制,用尸之制也完整而复杂,而这一切,在《诗经》中均可窥见一斑。

从《诗经》祭祀诗的记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的祭祀制度较之殷商已有很大的不同。祭祀制度的发展反映了宗教观念的变化,宗教观念源于人类对自然异己力量的崇拜,经过万物有灵观念阶段而逐渐分化,随着社会关系中对抗力量的变化,一元神的崇拜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商人的宗教思想带有很浓的原始宗教意味,从甲骨卜辞中无处不在的“帝”“上帝”等字眼来看,商代正是一元神宗教支配着人们的思想。祖宗与天帝合一的观念是殷商时代最重要的宗教观念,在商人的思想观念中,上帝是万能的,能够决定包括人在内的世界万物的一切。只有取悦、求助于上帝,由上帝安排方能免遭灾难,重神道、轻人事是商人宗教思想的特征。这些在《诗经》的《商颂》中都可以得到印证。然而商代灭亡,殷鉴不远,商人于“天”不可谓不诚,祭祀不可谓不勤,但仍未逃脱亡国之祸,因此周人对“天”不免有所怀疑,发出了诸如“天难忱斯”(《大雅・大明》)、“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大雅・荡》)这样的感叹。尽管如此,历史决定了周人的思想还不能发展到否定天命的地步,周人只是用“以德配天”的观点来解释天命的无常。他们相信天命是可以改变的,问题在于君主是否能“明德保民”,君主有德则得天下顺天命,反之,则失天下违天命。《大雅・皇矣》一诗充分体现了这种天命观。诗篇首章写上帝考察民间疾苦,看到殷的恶政,产生对殷的憎恶,后当其西望时,看到周民得以安居的善政。以下各章写太王、王季、文王之德,上帝考察后终决定以明德之周代“其政不获”的殷。于是,“德”的概念被周人用为周族取代殷人统治天下的根据。对于“天命”,周人不再像商人那样把上帝作为人间一切的主宰,被动接受天的安排,而是把天命与人事既联系又分离,天命不再仅仅是上帝的一种主观意志,它还需要参验人事来进行决断。如此一来,一元神观念便变为先祖与天地既分立又配合的观念,而连接祖与天的中介便是“德”。这在《诗经》中也可得到印证,《诗经》周代祭祀诗中对祖先的颂扬不在其“神威”或超自然的神力,而重在对祖先德烈的歌颂,这一点在《大雅》中表现得更明显、更丰富。《大雅》的《生民》、《公刘》、《帛系》、《大明》是近世一直受到关注的一组周族史诗。如果把这组史诗和《商颂》的作品配合起来,参互应照,即可看到那种由较为空洞的赞颂到不容人质疑的切实史迹的展示,从而给人一种真实感,让人确信周祖的奕世功德,也让人看到周族祖先作为人间英雄、道德楷模的一个个伟大的历史身影。他们是亲切的人王,而不是殷人那样狞厉威严的祖先神灵。他们虽受命于天,却是以保民之“德”而矗立起光耀后世的伟大形象的。

全文阅读

清明节扫墓习俗

一、清明节的祭祀活动。 清明节是中国三大鬼节之一(另外两个鬼节是七月十五、十月一)。“鬼节”即是悼念亡人之节,是和祭祀天神、地神的节日相对而言的。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

二、祭祀的对象。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各地有所差异。

三、祭祀的场所。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

四、祭祀的方式或项目。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五、扫墓的方法。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从风水的角度来讲,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

六、扫墓的目的。是慰藉祖灵,因此要虔诚奉拜。就如在阳间,会亲友一样,要以怀念心,亲切感来相会,若非出自内心尊敬,反而不好,况且扫墓也是祈求先灵庇佑最好的方法。扫墓时准备花、香、烛、扫帚、水桶、水果等,把墓地前污物,清洗墓石。整个墓地打扫后参拜、点烛、上香、敬果、献花等,供全物品参拜后大家一起与先灵共餐,剩下物品一定要带回家,不可留在墓地,免发生腐烂、生虫等引起卫生问题,参拜上香后合掌,表示先灵与吾心合一,慰藉先灵早日往生西方,感谢庇佑子孙平安。要求保护往后子孙之幸福。

七、清明节祭扫的具体日期如何确定。祭扫的日期,各地风俗均有不同,有的是在清明节的前十天后十天;有的称"前三后三";有的在清明前后逢"单"日举行;有些地方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

八、时间的限制。黑暗时墓地有很多无缘灵、浮游灵容易凭依,因此扫墓不可在天未亮时或太阳下山时,更不可在晚上扫墓,晚间阴气重,无缘灵、浮游灵多,容易附在人身,受到灵障。因为公共墓地广阔,而且无子孙扫墓的墓地很多,因此这些无主之灵变成无缘灵、浮游灵凭依人身,而最容易发生意外事,因此扫墓时间最好在已午未时(美国day light saving time 10:00am----4:00pm) 为最恰当时间,此时阳光充足,阳气最重。之后,因为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全文阅读

从西周青铜器铭文探讨祭祖问题

摘要: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本文通过商周出土大量青铜器资料,就其铭文中有关祭祖问题的记载进行研究,对周代祭祀礼仪中的孝道意识做简单的讨论。

关键词:西周 青铜器 铭文 祭祖

中华民族,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崇祖观念,后逐渐在“社会生活中固化为人们长期恪守的“礼”。 西周时期,祖先崇拜与政权相结合形成了宗法制度,成为维系当时社会政治的重要的伦理制度,并逐步整合成为周礼的重要组成部分。《礼记》中说“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注1)

古人既敬神,也敬祖。中国至周代达到了祭祖的高潮, 成为是神权崇拜的主流,并在祖先崇拜的信仰中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传承基础。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长篇铭文,也为我们研究商周祖先崇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一、祭祖与祖先崇拜的产生和发展

古人认为:“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祖先崇拜最早是由鬼魂信仰发展而来, 从距今两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出现最早的埋葬开始就已产生了原始的宗教灵魂观念。至奴隶时代,人们有了明确的父系血缘关系后, 以血缘亲属的鬼魂作为崇拜的对象, 才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祖先崇拜。商代时政权被神化,商人对祭祀极尽狂热,祭上帝和鬼神同样体现着政治内容。西周时期,以宗教和政权相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宗法文化逐渐代替了原始社会的巫卜文化。周礼以新型的祭祀谱系和等级差异体现周人强烈的宗教意识: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不断整合成周礼的组成部分。(注2)

西周在祖先崇拜的基础上建立的宗法制.因为宗法制度要求有严格的世系相承的关系,那些有建功立国的贵族,他们的子孙都要享受他们的余荫,所以必须要祭祀祖先,并且追述祖先功勋,祭告自己所获得荣耀,感谢祖先,使自己在宗族中获得地位。

至春秋战国, 诸子学说成为主流,古代宗教开始衰落。祭祖虽也开始衰落, 但并没有被废除,而是被作出新的诠释, 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祭祀文化。 秦汉以来,在这个时代的很长时期里, 中国传统文化在尊崇儒学的口号下发展, 先后经历了儒法合流、儒道合流、儒释道合流, 前一个时代形成的祭祀文化则一直延续下来, 祭祀的文化内涵基本没有改变, 只是各个朝代的具体祭祀活动有所不同而已。(注3)

全文阅读

代客扫墓:慎终追远能否代劳?

专家观点

刘晓春

中山大学教授

代客扫墓现象的出现,是传统习俗在现代社会遭遇的冲突。现代社会人口大量流动,人口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很多人工作和生活的地方,跟传统乡土的“根”是脱离的。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统伦理的表达遇到障碍,才出现了代客扫墓的现象。从情感上说,慎终追远,由子孙亲自去表达更合适,如果能够到要尽量亲自拜祭。但如果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实在无法亲自到场,请他人代为表达自己的感情,也可以理解。

苑广阔

时事评论员

对商家来说,由于有利可图,代客扫墓不足为奇。但如果真有人出钱购买这种服务,就有些让人难以理解了。尽管我国古代也存在代人扫墓,但其范围基本限于亲朋好友之间,完全是出于情义而绝非商业交易。眼下一些网络商家的代客扫墓,则完全是建立在金钱关系上的一种商业交易。

其实,除了这种只有金钱交换而没有感情基础的代客扫墓,我们完全可以找到其他替代办法。比如,如果亲人有生前照片的话,可以把他的照片擦拭干净,摆放整齐,在厅前点上几根香,给家人讲讲逝去亲人的生平事迹。又比如,通过建立“网络祠堂”祭奠先人,以寄哀思。

全文阅读

2017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

2017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一:

清明节是我国人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人民群众都要举行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深情缅怀为维护国家尊严、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和人民自由幸福而英勇献身的无数英烈。在清明节期间共同开展“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网上公祭活动,是网络时代弘扬民族精神、祭奠民族英烈的新方式,可以充分发挥网络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优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全校学生,教师及家长的参与愿望。师生们通过网络可以向民族先烈敬献虚拟的鲜花,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铭记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和抗争历程,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表达复兴中华的豪迈心声和坚定信念,激励学生继承先烈遗志,珍惜幸福生活。

一、活动目的

以深化“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继续在未成年人中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活动,引导未成年人慎终追远、缅怀先辈,铭记革命先烈光荣事迹,珍惜今天幸福生活,树立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的人生志向。

二、活动时间

4月1日至4月8日

三、活动内容

1、了解民族传统文化、学国历史、学习英模事迹,在网上向先贤先烈鞠躬献花、抒写感言寄语。

全文阅读

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大全

2017年网上祭英烈活动方案一:

为加强小学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根据活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决定在今年清明节前后,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以“缅怀先烈,学会感恩” 为主题的网上祭英烈活动。为确保活动顺利开展,特制定如下方案。

一、活动时间

3月31日 ― 4月5日

二、活动目的

通过祭扫“网上祭英烈” 活动,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激发学生对革命先烈们的深深崇敬和怀念之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学习,牢固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深刻领会在和平年代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的意义。

三、活动内容

组织全体学生登录中国文明网,在其首页开设的“网上祭英烈”栏目,进行网上祭拜、献花、留言。同时,开展文明清明志愿服务行动,引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革命先烈的景仰和追思。

全文阅读

儒教之争与宗教学

儒教是不是宗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搞清什么是宗教。但是,恰好就在“宗教”这个概念的理解上,不仅古今不同,中外有别,而且在当代学者之中也没有统一的认识。特别是随着宗教学的发展,研究者在近百年来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研究宗教,在宗教研究领域中建立了不同的分支学科。他们对于“宗教”概念的本质性规定的理解,以及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不是走向一致,而是趋向多元化,甚至相互抵悟和冲突。即使是宗教比较研究的专家,也会感到难以作出一个揭示宗教本质的概括论断。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规定宗教的本质和特性,似乎都可以找到例外的反证。这说明宗教这一社会文化现象内涵丰富并多姿多态。

大家知道,现代宗教学脱胎于基督教神学,在作为一门学科发展或作宗教比较研究时,自然会以基督教为基准。由此而产生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在适用于其他宗教时常常会产生文化错位,从而引起学术误导及不必要的争论。此外,自从上世纪末国际宗教学学会改名为宗教史学学会以来,学术界对于以前的宗教学内容有所反思和扬弃。宗教哲学在国外被有的学者视为“世俗化的神学”,但在国内,宗教哲学却大行其道。国内大量翻译的著作,都是约翰·希克、潘尼卡、库比特等神学家的著作。这些著作自有其价值,但用于指导儒教之争,恐怕只会添乱。

近来有人认为,“宗教”应该是一个宽泛而动态的类概念,与之相似一点的有“体育”这样的类概念。过去有人尝试将宗教分为三大类型:闪族排他型的先知宗教;印度吸收型的神秘宗教;中国哲理型的圣贤宗教。这种划分还缺乏细致的比较研究为依据,而且也不完全。不过可以使我们从多元的世界文化背景,用新的宽泛视阈,重新审视儒教是否宗教的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存在一个与社会结构紧密结合而又延绵数千年的传统宗教,这已被越来越多的事实所证实。在儒教之争中,有些问题之所以争论不清,我以为在于对中国传统及制度的基础和核心是祖先崇拜认识不足所致。

自远古以来,氏族和家族制度在中国一直非常稳定,存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在宗法制内,并非所有的人都有祭祀权,宗子才能祭祀父祖。一般习惯,家祠私祭由家长主祭,只有家内人口参加,而岁时的族祭则于族祠进行,由族长主祭,全族参加。家长族长如大宗宗子,在这种情况下负有宗教职能。因为,“中国的家族是看重祖先崇拜的,家族的绵延,团结一切家族的伦理,都以祖先崇拜为中心———我们甚至可以说,家族的存在亦无非为了祖先的崇拜”,“或可说为了使祖先能永享血食,故必使家族永久延续不辍,祖先崇拜可能是第一目的,或最终的目的”(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所以,整个社会把“慎终追远”视为头等大事。国有太庙,族有宗祠,家有祖龛,自天子到士庶,祭祀亲祖成了最普遍、仪规最为详尽的宗教礼仪。祭天在政治上极为重要,但限于朝廷大典,而敬祖却渗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代代相传,经久不绝。在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潜意识中,祖宗神灵就是他们的终极关怀和至上的心理依托。

斯宾塞曾经指出,祖先崇拜作为对于血亲死者的崇拜,应视为一切宗教的根源和开端。虽然世界各地各宗教都有过祖先崇拜,但只有中国是“标准的祖先崇拜的国家”,显示了祖先崇拜的一切基本特征和特殊含义。祖先崇拜以灵魂不灭和鬼神观念为基础,但仍是对人的崇拜。人神统一的纽带是血缘关系。祖宗本身就是氏族功绩和宗法伦理的人格典型,来自人世而非彼岸世界,因此产生的宗教观念也带有强烈的世俗性、此岸性。既超出于人伦日常世界,又立足于当世血亲人情。

全文阅读

文化乱了 第3期

这一阵子,我感到挺闹心的。

当学生时,老师们就要求我们做有文化的人。我是乖学生,这话听到了现在,只要有空,就看书学习,担心三天不学习,撵不上人家文化人。我常去的地方是书店,虽说书价高得薄情寡义,我还是节衣缩食买回来,敬起来。

但这一阵子,我犯了难。书店里摆满了《圣哲庄子》、《〈论语〉的智慧》、《读〈老子〉悟人生》、《〈论语〉新译》、《智通庄子》,解读原典的版本琳琅满目,看得我眼花缭乱,不晓得挑哪一本为好。翻翻看看,更叫我觉得头大眼昏。这边说孔子就是现代人的心灵按摩师,那边就说孔子是惶惶不可终日的“丧家犬”;这边说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做人楷模,那边就说诸葛亮是“历史上最虚伪的人”;这边说李清照端庄秀丽是一代才女,那边就说李清照“好赌、好酒、好色”……到底听谁的?是相信,还是怀疑?这是读书人最大的问题,虽影响不到生存,但影响到心情。这些圣贤在我心里已有确定的形象,如今却要我颠覆他们,无异于叫我“精神分裂”,困惑是小,痛苦是大。

文化人跟文化人掐架,自古有之,热闹时还有“百家争鸣”、“舌战群儒”,道理辩则明,一言堂则昏。但面对先人圣贤,心无半点敬畏,胸有满腔私欲,为了引起轰动,一朝出名,而恶搞文化圣人,先一棒搞臭、一笔封死,再编造事实、杜撰证据,你说东我偏说西,你说香我偏说臭,你说正我偏说邪,“语不惊人死不休”,蒙了人还要蒙鬼神,乱了“俱往矣”还要乱今朝,直搅得文化圈里乱象环生、险象迭出,过去的“百家争鸣”就显然沦落成了“百家争名”,越来越多的读书人只能在功利嘈杂的文化迷阵里迷失到找不着北斗七星。

按说现代人对古人应是恭敬有加,不然大小公祭何以你方唱罢我登场?我们不但祭拜确有其人的孔子孟子,而且祭拜传说中的神仙女娲。有人说如此大兴土木、劳民伤财,还不如祭拜在心。是的,不管是从表达怀念的虔诚度看,还是从省钱环保看,公祭远没有私祭好。但公祭有公祭的好处,这气象宏大啊,在眼球经济时代是多强大的吸引力啊,还形似当年的政治运动,还管它什么“烧钱的文化秀”,官员们要的只是公祭出来的“形象”和“政绩”。这可苦了老百姓和文化人,以前破“四旧”的时候,这也不让祭,那也不让拜,现在可好,一下子冒出来这么多先祖偶像要你扬眉吐气、轰轰烈烈地一祭再祭,一拜再拜,还众目睽睽着,媒体舆论着,咱还真不好适应呢。

随着公祭之风愈演愈烈,人家争了亚圣、准亚圣,后来连西门庆、高力士也抢了,剩下的地方就只能争抢神公公仙婆婆了。花笔钱多请几个文化人来论证论证,咱也“莫须有”地公祭一番,学学汉文帝,“不问苍生问鬼神”,咱要的就是这等气派嘛。不过,这公祭一乱,最受不了的绝不是搭台唱戏的官员们,他们哪儿有老百姓和真正的文化人那样真心诚意呢?真心者累,诚意者累,假面狂欢者自在逍遥,何况有人公款追星,我公款祭祖也顺理成章。

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做了一个不完全的统计,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各类型的文化节庆活动已超过5000个。5000个啊,真真切切见证了浩浩荡荡5000年文明史。可现在还真叫人担心,如果5000个文化节庆将来都被尝到各种甜头的“标新立异”者、公祭热衷者和市场运作者们盯上、咬上、骑上,那文化圈里岂不乱成了一锅粥、一地鸡毛?当然,因乱而散,散成一盘沙,筑不成文化上的“万里长城”,担负不起继承历史、传承文化的重任,更难以发展创新、发扬光大。文化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现代人的欲望和贪婪,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被摇身一变成了浮浅庸俗的贱骨头,更没有像现在乱得叫人分不出精华、辨不出糟粕。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有些激进偏激,但当时人们至少还知道旧文化糟在哪里,毒在哪里,你砸烂它,不吃它就是了。而现在,人们明明知道是精华,可是人家一顿棒喝,你就不知道该不该下口了;想做文化人的人拼命地吃快餐,明明知道其中有糟粕,可是这据说很安全便捷,不吃白不吃,吃了也毒不死哪一个。

现在文化的乱,不止是对原典、对历史文化名人的乱,还有对名胜古迹旧建筑的乱。有魔幻家要让圆明园重新崛起了,有狂想家要让中华文明标志城标志自己住在“文化副都”了,有实干家要锁定怒江大峡谷的怒潮了……即使有人骂这不是乱搞吗,可是人家的步子一点儿也不乱,“稳坐钓鱼台”呢,誓将生米煮熟饭,纵然将来有夹生、有沙粒、有赃物、有“黑心米”,你也将就着吃吧,你吃了就不会不给我饭钱。是哩,他要的无非是文化饥饿者的饭钱,文化就是文化人的食粮啊,所需食粮在利益博弈中都市场化了,你还哪里有地方、有机会享受到原汁原味儿的“绿色食粮”?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