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价值投资论文

价值投资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企业投资价值研究论文

投资是指为了获取将来某些不确定的价值而放弃一定价值的决策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获取一定数量的未来价值。同时,投资决策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时间和风险这两个因素。在明确了投资的基本含义之后,摆在经营者和其他相关主体面前需要解决的一个,就是合理衡量各种不同项目的投资价值,从而作出比较适当的投资决策。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对企业进行投资的价值作一番,具体投资价值的各个因素,以便为有关决策者提供建议。根据对投资价值影响方式的差异性,我们把相关因素分为影响投资价值的间接因素和直接因素两大类。本文以此展开研究。

一、影响投资价值的间接因素

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是市场机制能够发挥作用的基本条件之一。企业投资主体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无论企业投资主体采取何种组织形式,在确定投资项目价值并进行决策时,都将受到以下一些间接因素的影响,即它们是借助其他一些因素,间接而非直接影响投资价值。

1、企业自身的利益约束机制。不同的体制具有不同的利益约束。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统一制订各种类型的投资计划,投资风险完全由国家承担,企业只是名义上的投资主体,既没有真正自主的投资决策权,也不承担相应的风险,这必然造成名义上的投资主体完全不受投资成本和风险的约束。在不讲成本与收益的情况下,投资需求几平是无限的,不论计划者怎样周密安排,都很难制约这种投资饥渴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是完全意义上的独立利益主体,市场价格主要由供求关系决定,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调整。一旦投资需求大于投资供给,投资品的价格就会上涨,造成企业投资成本上升、预期利润减少,投资风险增大,从而造成企业采取收缩策略,导致投资总需求下降,并促使社会资源流向预期利润高的行业及企业。

2、企业投资主体的利润极大化。在市场经济中,投资活动以企业主体的经济利益为基础。如果预期利润比较高,投资就会增加;相反,预期利润比较低,投资就会减少。对全社会来讲,预期利润将不断趋于平均;但对不同行业和部门而言,利润水平又是经常变化的,从而诱导资金在不同行业和部门之间进行转移。同时,追求利润还需要服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在国有生产资料所有者参与企业投资时,投资活动可能并非以经济利润为主导因素,难以保证国有资产的有效增值。为此,政府应逐步减少和消除人为干预,而应注重宏观政策和经济杠杆的调控作用。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必须实现商品和生产要素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自由流动,消除妨碍资源流动的障碍,从而实现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市场配置与计划配置相互补充的资源配置模式。

3、产权界限。产权界限是影响企业投资价值的另一重要因素。国有企业虽然也作为投资主体参与市场投资活动,但产权关系不明,企业投资行为不符合市场规范,企业并没有真正的投资决策自,从而也无法承担相应的投资风险,企业投资行为必将演变为政府投资行为。在产权关系改革上,我们主要偏重两权——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希望通过“两极分离”解决企业经营自问题。实际上,两权分离是有一定限度的,经营必须以所有权为基础,没有所有权作基础的经营权必然是有限的经营权。企业应当建立并完善法人产权制度,确保企业能够独立自主、规范合理地进行投资决策活动。

二、影响投资价值的直接因素

企业的资产,不管是货币资产还是非货币资产,通常都具有两种用途可供选择:一是用于即期消费;二是为了满足未来消费而利用放弃即期消费的那部分资产进行投资。企业放弃当前消费的意愿必然与未来消费或者说是预期收益有直接联系。在此。我们把企业作为投资主体,把各种投资的具体表现形式作为投资客体。影响企业投资价值的直接因素实际上也就是投资主体和客体的属性。其中,前者主要是指无风险收益率和风险厌恶;后者主要是指预期收益、收益时点和风险水平。

全文阅读

传统净现值法投资价值分析论文

摘要:当外部决策环境不确定时,传统净现值法(NPV法)对项目投资决策进行评价时往往会忽视决策柔性的价值、项目等待的价值和项目战略的价值。其实传统NPV法忽视的这些价值就是实物期权理论中期权的价值,而实物期权价值对项目的投资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一、传统净现值法的局限性和解决方法

传统的财务投资理论认为,用净现值法(NPV法)来判断一项投资项目是否可行是最主要的方法,其基本原则是:首先预测并计算投资项目的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并预测和确定该投资项目所需支出的现值;其次计算上述两项现值之差额,即净现值NPV;最后,如果项目为非互斥项目时,项目的NPV大于零,则接受项目,NPV小于零,则拒绝之。另外,如果项目为互斥项目时,还需比较不同项目NPV的大小,选其最大者。传统NPV法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外部决策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决策过程的转变。众所周知,我国企业的决策环境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正式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企业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外部决策环境的不确定性变得越来越大。面对这种剧烈变化的市场环境,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就必须有足够的决策灵活性,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随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化而调整决策选择。决策环境的变化强烈要求决策者的决策过程由静态决策转变为动态决策,决策的重点从一般决策转移到战略决策。在这种环境中,传统NPV法的决策有效性就受到严重质疑。

(一)传统NPV法忽视了项目投资中决策柔性的价值所谓决策柔性,是指当项目的外部决策环境发生变化时,决策者可以改变或调整原先初始选择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的灵活性,这种决策柔性是具有价值的。传统NPV法假设未来的变化总是按决策之初既定的环境发生,不论是对未来的现金流还是所需采用的风险折现率,都未考虑管理者对未来变化的适时调整,也就是说传统NPV法认为某项目一旦作出决策,就按原先的选择方案不折不扣的继续到底。事实上,很多项目的投资运营都有一定的期限,在这过程中,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管理者可以现在或将来根据市场条件的变化对项目的运营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项目决策的过程由静态决策转变为动态决策。如项目投资建成并运营后,如果市场环境有利,决策者可以追加投资,扩大项目规模;而如果市场环境不利时,可以缩减生产或者转产,当项目产品价格低于产品可变成本时,甚至可以暂时停止经营或转卖项目。这种经营决策灵活性的存在为未来现金流的精确预测带来了很大困难,它既改变了项目运营的风险,也为风险的规避提供了可能。然而,传统NPV法并没有考虑项目投资过程中的决策柔性,决策柔性的价值也无法进行评价。

(二)传统NPV法忽视了项目投资中等待的价值传统NPV法在对某一特定项目决策时有一个假设,那就是在某一时点上若项目净现值大于零则执行项目,若项目净现值小于零则拒绝该项目,永不执行。NPV法只对是否进行投资进行决策,而不考虑项目投资时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机的选择问题。然而,很多项目投资具有可延迟性,项目非竞争性的特征决定了对某个企业来说,项目可以现在投资,也可以等待一段时间,当项目有关的不确定信息进一步明朗以后,再行决定投资与否。许多信息的不确定性会随时间的推延而最终得以消除,因此,选择投资的时机不同决策时得到的信息支撑就不同,项目的风险和收益就会发生变化。一方面,延迟投资可以保留未来投资获利的机会;另一方面,延迟投资可以规避风险,使决策者有更多的时间和信息来检验自身对市场环境变化的预期以及提供不利环境下规避重大损失的机会。例1,某企业考虑一项建设投资,简单起见我们假设项目生命期仅为一年,初始投资额为I=110,一年后根据产品价格的变化,项目产生的净现金流有两种可能,P=50%的概率净现金流为242,另有P=50%的概率净现金流为55,市场收益率为10%(假设这里我们就用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如果现在投资,项目的净现值为NPV0=-110+0.5×2421.1+0.5×1.1=25,根据传统NPV法的决策标准,该项目的净现值大于零就可以马上执行。但是,该项目具有可延迟性,也就是说决策可以等待一年,当市场环境明朗以后再作决定。如果一年后市场出现第一种情况,那么那时决策者决定投资决策的现值为NPV0,1=0.5×(-1101.1+2421.12)=50;如果一年后市场出现第二种情况,那么该项目就不执行。这样,我们就发现一年后投资的净现值50要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于现在投资的净现值25,一年后投资将变得更有经济效率。在环境不确定的情况下,等待是有价值的,但传统NPV法并没有考虑这部分等待的价值,往往不能把握最佳的投资时机。

(三)传统NPV法忽视了项目投资中战略的价值对一个企业而言,项目投资可以分为一般项目投资和战略项目投资。传统NPV法的适用范围仅限于一般项目投资,净现值大于零接受,而净现值小于零则拒绝。至于战略项目投资,它与一般项目投资具有很大的差别,它并不十分注重现在或者短期内的经济效率,而相对注重的是项目长远的利益和长足的发展。对于一个战略项目投资,用传统NPV法对战略项目初始投资进行评价,结果净现值往往是负的,这不等于说该项目没有投资意义,因为该项目投资中具有战略价值,传统NPV法对投资的战略意义或间接价值及知识价值无法进行量化分析。在实际经营中,企业开展的投资活动并非都能立即获益,而且投资的目的也不一定单纯是为了获得财务上的利益,尤其是短期性的利益。从长期来看,企业当前投入的资本是为了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拥有某种专利或者是持有进入某个新兴市场的机会等,它们都是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战略项目投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使企业获得未来成长的机会。在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企业的第一目标。

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未来的发展机会可能比眼前的收益更有价值。显然,采用传统NPV法不能为这些着眼于举例来反映战略的价值,例2,某企业有一战略投资项目,首先进行试探性投资,试探性投资成功则进行主体性投资。初始投资的投资成本I=110,一年后的现金流入有两种可能,经营顺利有P=0.5的概率现金流为220;经营不顺利则有另外P=0.5的概率血本无归,净现流为零。同时假设市场收益率为10%(这里我们同样用市场收益率作为折现率)。如果运用传统NPV法进行评估,初始项目投资的净现值NPV1=-10+220×0.5+0×0.51.1=-10为负,应该拒绝项目。但是,正如前面所述,该项目是战略投资项目,还必须考虑项目长远发展的战略价值。该项目试探性投资若成功,也就是说一年后项目的现金流为220,已经占领部分市场,接下去就可以进入主体性投资阶段,该阶段的投入成本是212,一年后现金流入情况是一半概率为440,另一半概率为220。这样项目整体的净现值为:NPV2=-10-0.5×2121.1+0.5×(0.5×440+0.5×220)1.12=-10+40=30,项目整体的净现值又为正。在此例中项目的战略价值为40,远远大于初始投资的损失10,所以该项目对企业是有益的。然而传统NPV法却会忽视这部分战略价值,最终导致错误的决策。超级秘书网

二、解决局限性的方法

全文阅读

证券市场价值投资评价论文

摘要:在现在证券投资领域中,价值投资策略以其独特的投资方法和超额投资回报成为证券市场的一项主流投资策略。文章试从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该策略的内在科学性,相较其他投资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并得出结论,旨在帮助我国投资者及相关人士更为深刻地理解现代价值投资理念。

关键词:价值投资;安全边际;金融市场理论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全文阅读

资金时间价值中企业投资论文

一、资金时间价值在项目投资中的应用

项目投资是对特定项目进行的投资,企业投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投资收益,投资决策就是在若干备选方案中,选择投资小、收益大的方案。投资决策方法通常有两类,一类是非贴现法,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另一类是贴现法,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由于非贴现法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是相同的,将不同时点的资金直接代入进行有关计算,不符合金融原理,其决策结果不一定正确。而贴现法下的各种方法则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将投资项目计算期内每年的净现金流量按折现率计算现值,把不同时点上的资金折算到同一时点上进行比较,能真实反映出不同时期的现金流入对投资收益的不同作用。所以,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以考虑了资金时间价值的贴现法为主。贴现法一般包括净现值法、获利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三种方法。净现值法是根据净现值(净现值=未来报酬总现值-投资总额的现值)的正、负来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净现值为正,方案可行,净现值为负,方案不可行,净现值越大越好。获利指数法则是根据获利指数(未来报酬总现值与投资总额的现值相除后得到的比值)的大小来判断投资方案是否可行,获利指数大于1,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获利指数越大越好。内含报酬率是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率,内含报酬率法是将内含报酬率与预期收益率进行比较,如果内含报酬率大于预期收益率,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内含报酬率越大,表明企业未来收益越大,对企业越有利。企业在进行投资时,可以采用上述的任何一种方法进行决策。假设,有这样一个案例,某企业有A,B,C三个投资方案可供选择,三个方案的投入与收益情况如表1所示:1.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决策方法静态回收期法是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它在决策中起辅助作用。根据表1的数据可计算得出A、B、C,三个方案的静态回收期分别为:PPA=1+(50000-28000)/32000=1.69(年)PPB=20000/9000=2.22(年)PPC=2+(50000-18000-18000)/18000=2.78(年)方案A的回收期最短,应选择A方案。2.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1)采用净现值法:NPVA=28000(P/F,10%,1)+32000(P/F,10%,2)-50000=50246.8-50000=246.8(元)NPVB=9000(P/A,10%,3)-20000=2382.1(元)NPVC=18000(P/A,10%,3)-50000=44764.2-50000=-5235.8(元)B方案的净现值最大,应选择B方案。(2)采用获利指数法:PIA=50246.8/50000=1.005PIB=22382.1/20000=1.119PIc=44764.2/50000=0.895B方案的获利指数最大,应选择B方案。3.采用内含报酬率法:设IRR为内含报酬率,计算过程如下:A方案:-50000+28000(P/F,IRR,1)+32000(P/F,IRR,2)=0通过插值法求出A方案内部收益率为:IRRA=11.86%>10%,方案可行。B方案:-20000+9000(P/A,IRR,3)=0通过插值法求出B方案内部收益率为:IRRB=16.77%>10%,方案可行。C方案:-50000+18000(P/A,IRR,3)=0通过插值法求出C方案内部收益率为:IRRC=3.94%<10%方案不可行。B方案的内部收益率最大,应选B方案。上述4种方法,得到两种结果,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选A方案,若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则选B方案,那么A、B两个方案,哪个决策结果更准确呢?通常回收期法计算简单,容易理解,能直观反映原始投资的返本期限,但是,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认为不同时点的资金价值相同,这不符合财务管理原理的。其次,没有考虑回收期满后继续发生的现金流量,而许多对企业的长期生存至关重要的较大型投资项目,并非在开始几年内就能带来投资收益。再次,如果以回收期作判别标准,往往会导致企业优先考虑急功近利的项目,放弃长期成功的方案。所以,投资回收期法不能正确反映投资方式不同对项目的影响。当互斥项目投资额不同时,净现值法与获利指数法的结果有时会有所不同。其原因在于净现值是绝对数,代表投资的效益,而获利指数是相对数,代表投资的效率,当互斥项目投资额不同时,投资收益的绝对数与相对数之间会产生差异。因为获利指数只反映投资回收的程度,不反映投资回收的多少,当两者产生差异时,应以净现值为准。当互斥项目初始投资不一致、现金流入的时间不一致时,净现值和内含报酬率比较法的决策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净现值法假定中期产生的现金流量重新投资,会产生相当于资本成本的利润率,而内含报酬率法假定中期产生的现金流量重新投资,会产生相当于内部报酬率的利润率。事实证明,净现值法总是正确的,而按照内含报酬率法却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尤其是当方案的期望未来现金流量中有一些为正、另外一些为负,并且正负号变化次数超过两次时,会出现多重报酬率的问题。此时,内含报酬率决策规则完全失去了作用。荆新、王华成(2006)指出,在无资本限量的情况下,利用净现值法在所有的投资评价中都能做出正确的决策。因此,在这三种贴现评价方法中,净现值法是最好的评价方法。上述例子中,按照净现值法,我们应选择B方案。

二、资金时间价值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

企业是否进行证券投资主要取决于投资以后获得的未来收益的现值和证券购买价格之间的对比,要想计算未来收益的现值,必须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未来收益的现值大于现在的购买价格,则此项投资是可行的,否则,则是不可行的。下面通过一个债券投资的例子来说明资金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案例:A公司准备购买债券作为投资,K为6%,现有在三家公司同时发行5年期债券,面值均为1000元,其中,甲:票面利率8%,每年付息一次,到期还本,发行价格为1041元;乙:票面利率8%,单利计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发行价格为1050元;丙:票面利率0,到期按面值还本,发行价格为750元。要求:通过计算甲、乙、丙三家公司债券的价值,决策投资哪种债券?本文下面分别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两个方面来分析:1.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根据题中给出的数据,从目前三个企业发行债券的价格来看丙公司债券的发行价格(750元,甲为1041元,乙为1050元)最低,应该选择丙公司债券进行投资。2.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则需要计算三种债券未来债券收益的现值,计算过程如下;(1)甲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P=1000*8%(P/A,6%,5)+1000(P/F,6%,5)=1084.29(元)>1041(元)(2)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P=1000(1+8%*5)(P/F,6%,5)=1046.22(元)<1050(元)(3)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P=1000(P/F,6%,5)=747.3(元)<750(元)通过计算分析,可以看出甲方案未来收益的现值为1084.29大于甲公司债券目前的发行价格1041元,投资甲公司债券是可行的,而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为1046.22元小于它目前的发行价格1050元,同样丙公司债券收益的现值为747.3元小于它目前的发行价格750元,也就是说若投资乙、丙公司的债券,它们未来的收益抵偿不了目前投资的支出,所以是不可行的,因此应该选择甲方案。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就有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

三、结束语

通过以上资金时间价值在项目投资、在证券投资二个方面的应用,可以看出资金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不同时点上的收益和支出折现到同一个时点上得出的结论才具有可比性,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使企业少一些风险,多一些收益。

作者:秦红霞单位:包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全文阅读

公司投资决策与灵活性价值论文

论文关键词:投资分析不确定性灵活性价值期权

论文摘要:传统的项目评估方法由于忽视了包含在投资项目中的灵活性价值而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本文从期权分析的角度#以可延迟投资的项目为例探讨灵活性价值的性质,估算方法以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问题的提出

公司投资决策分析的基本目标是设法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中正确选择投资方向,以实现企业有限资源的最优配置。为此,企业需要对每一可能的投资项目作出合理评价,因而项目评估成为投资决策分析的主要内容。在现有的各类项目评估办法中,DCF法应用的比较普遍。DCF(discounted-cash-flow)包括净现值法(简称NPW法)和内部收益率法.其中又以DCF法最为常见.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的前提条件与现实情况差距过大,常常使其在评估真实的项目价值时遇到几乎无法克服的障碍,大量的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是现实经济的本质特征.无论是来自大自然的挑战,如自然灾害,还是来自人类的行为。如竞争对手的加入,都会加剧项目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项目现金流价值的随机波动,增加投资分析的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用事先预计的贴现率估算项目的净现值,十之八九会超出投资人的预期。除了其假设条件不符合充满着不确定因素的现实情况外。由于DCF完全不考虑投资人对不确定性所采取的能动性反映,就必然忽视了由此给项目价值带来的变化。总之,传统的DCF法实际上遗漏了隐含在项目之中。极大地影响着项目投资价值的某类重要因素,后面的分析表明,这一致命的遗漏很可能会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酿成大错。以下我们将揭示这类重要因素。

二、灵活性价值的性质及来源

先看一个简单常见的例子:假设一个项目的投资额为667万元,一年后"该项目产生的现金流有两种情况,180万元或者60万元,两种情况的概率各为50%。项目寿命期是1年,无风险利率是8%经风险调整的贴现率为20%该项目是一个好的投资项目吗?

根据NPV法,项目的现值是:V=E(C1)(1+K)=50%*(180+60)(1+20%)=100

项目的净现值是:NPV=(E(C1)(1+K)-Ij=100-1100=-10%按照传统NPV法的评判标准,净现值为负数的项目是不应该被考虑的"所以结论是“不投资”。

全文阅读

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在现在证券投资领域中,价值投资策略以其独特的投资方法和超额投资回报成为证券市场的一项主流投资策略。文章试从金融市场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来分析该策略的内在科学性,相较其他投资方法的优势与劣势,并得出结论,旨在帮助我国投资者及相关人士更为深刻地理解现代价值投资理念。

关键词:价值投资;安全边际;金融市场理论

一、价值投资策略的产生和发展

美国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大卫·多德在1934年出版了《证券分析》一书,证券市场价值投资理论及策略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尽管证券的价格波动很大,其内在价值稳定且可测量。短期内证券市场价格会经常偏离其内在价值,但市场存在自我纠偏的机制,长期来看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趋同。价值投资的精髓是在市场价格明显低于内在价值时买人证券,在显著高出时卖出。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间的差额——安全边际越大.投资风险就越小。预期收益就越高。从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出发,通过分析资产价值、盈利价值和成长性价值来计算投资对象的内在价值。关于备受争议的公司成长性价值,格雷厄姆指出,唯一能给投资者带来利润的成长是那些资本回报超过资本成本的增长,只有具备经济特许权(企业受壁垒保护,对手难以进人该行业)的成长性才是有价值的。格雷厄姆投资思想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启蒙和经典,其实质便是选择买人被市场一定程度低估的股票并且在其被高估时卖出。

《证券分析》出版之际,正值1929年-1933年美国股灾结束,华尔街处于历史性的熊市,市场中充斥着股价跌破净资产的股票,是价值投资的大好时机。此时,通过大量收集上市公司财务数据,格累厄姆及其追随者找到无数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股票,并在随后的反弹行情中获得巨额收益。但是此后数十年,随着公司财务信息日益透明,投资者素质提升,想在美国证券市场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优质股票已经日趋困难。到20世纪70年代大牛市中,市场中已很难找到传统价值型股票,格雷厄姆本人也宣称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投资者运用传统的价值投资策略很难再获得超额利润。然而此时及以后的数十年间,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者继承和发展了格雷厄姆的投资理念,并创造出一系列极其成功的投资记录。巴菲特认为选择股票的本质是选择上市公司。他的投资策略便是以合适的价格购入具备持续竞争优势的超级明星企业股票并长期集中持有。在权益证券评估方法上,只认可现金流量贴现模型,即任何证券的内在价值取决于其未来现金流量以适当贴现率贴现的现值之和。

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虽然价值投资方法的本质依然是通过判定证券内在价值与市场价格的偏离而寻求投资机会,但具体的投资策略却有着极大发展并各有特点。证券的基本面分析成为了价值投资方法的核心。由此逐步形成了从宏观经济、行业研究到公司分析和证券定价的三步定价法。从过去仅仅侧重于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到关注报表数据之外的因素(如品牌、技术领先程度和管理层品质等);从过去地关注上市公司历史和现状分析,发展到现在兼顾公司未来成长性分析;指标分析上亦从侧重于市净率和分红派息,到现在对一揽子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市盈率、价格销售额比率和经营性现金流量等)。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方法逐步得到优化,内在价值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得以扩大,分门别类的价值投资也有着以下共同特征:(1)安全边际的留存,使得买入的股票相对比较便宜,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值相对较低,因此在熊市中操作较多,在股市泡沫中操作较少;(2)更倾向于中长期投资,对于证券市场的短期波动相对不敏感;(3)投资组合相对集中;(4)更适用于相对成熟的证券市场。

二、金融市场理论对价值投资策略的解释及争议

金融市场在整个20世纪有着长足的发展,分门别类的金融理论和投资策略亦层出不穷,各有发展。时至今日。证券市场的主流投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基本面分析理论的价值投资和成长投资、基于空中楼阁理论的技术分析和基于有效市场假设的指数化投资。而行为金融学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起便逐步异军突起,成为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金融理论。

全文阅读

股票投资价值灰色系统论文

内容提要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随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却难以采用。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方法。本文探讨了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在股票价格预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是极为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如何进行反应,即使最高明最富经验的分析师也难以稳操胜券,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信息对市场影响的传导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传导模型,不能准确把握金融政策、利率政策、公司状况、国际市场及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方式和作用,只能似是而非地对价格走势进行把握,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判断或预测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员的极大兴趣,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价方法向着量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大量令人振奋的定价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年《证券分析》一书对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暴跌的深刻反思,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会由于各种非理性原因偏离“内在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会得到纠正而回到“内在价值”,因此,股票价格的未来表现可通过与“内在价值”的比较而加以判断。但“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因此,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及其现金流的准确把握将是非常关键的。此后,戈登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定价的现金流量模型即“戈登模型”,然而,公司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为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带来麻烦,为此,关于股票定价的早期研究就集中在确定公司未来现金流。费雪(Fisher)教授认为未来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可用概率分布来描述,马夏克(Marschak)、希克斯(Hicks)等学者经过一系列研究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可以看作是对投资于未来收益的概率分布矩的偏好,并可用均方差空间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同时,他们还发现“大数定律”在包含多种风险资产投资中会发挥某种作用。戈登模型在股票价值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单只股票估价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该方法并没有解决股票投资风险与未来现金流折现率的关系,直到亨利·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建立才对这一基本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该模型的致命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投资者会将所有的投资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建立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以统计学上的均值和方差等概念来衡量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给出了投资者如何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最优组合以最大化其投资收益,并将风险分解为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从而,指导投资者最优化其投资行为。此后,其学生威廉·夏普(M·Sharpe)、林特纳(Lintner)等为强化该理论的应用,将其注意力从马科维茨的微观研究转向整个市场,将其复杂形态简化为以市场指数为基础的单因素关系,并发现在均衡市场条件下资本资产的收益与风险遵循线性关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前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所要求的前提过于严格限制了其应用,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研究在一定弱化条件下的定价理论,他们是迈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场化资产的投资定价理论、罗斯(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消费增长率的线性关系模型(CCAPM)等等为数众多的数量化投资模型,为市场投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

Roberts和Osbome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漫步”或“随机游动”的规律,由此,以Fama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会作出合理的反应,将市场信息与股票价格相结合。进入1980年代,在探寻一般均衡定价模型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将定价理论的研究方向转向注重市场信息的考察。经过实证检验,邦德特和塞勒(BondtandTheler1985)发现股市存在投资者有时对某些消息反应过度(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莱曼(Lehmann1990)等则发现了股价短期滞后反应现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认为投资者对有关公司长远发展的消息往往有过度的反应,而对只影响短期收益的消息则反应不足,关于这一点仍然存在着争论,尽管如此,信息与股价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关系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同,并且,弗伦奇和罗尔(Roll)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股价波动幅度与可获得信息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定价理论在现代经济金融学家的推动下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了“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缺乏有效的解释手段反映了我们科学体系的不成熟”,面对这一现实,金融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非线性方法与混沌思想来理解股票市场行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概念、半自回归方法和半非参数估计以及近年兴起的系统仿真等新方法,试图解释信息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将成为股票定价理论的新兴的令人激动的发展领域。

全文阅读

货币时间价值与投资决策相关论文

内容摘要:货币时间价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理财上也忽视了这个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周转的困难甚至破产。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产生实质、与投资决策的关系,以及在投资决策中的具体运用(用一个例子说明)等问题。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投资决策

我们知道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有时甚至决定投资的成败。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某人手中现在有100元钱,他可以花掉它,也可以将它存入银行,还可以用它进行投资。假如此人选择了存入银行,当时银行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此人可从银行取出110元,与一年前相比,他手中多出了10元钱,这10元钱是怎么多出来的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货币时间价值与投资决策。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其产生

笔者简单的为货币时间价值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

货币时间价值问题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经常会遇到这类问题,我们是花30万买一幢现房值呢,还是花27万买一年以后才能住进的期房值呢?我们若想买一辆汽车,是花20万现金一次性购买值呢,还是每月支付6000元,共付4年更合算呢?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也就是金融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货币是具有时间价值的,今天的一元钱比明天的一元钱值钱。

那么,货币时间价值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刚才那人将钱存入银行,银行为什么会多给10元钱,是不是对那人没将钱拿去消费从而推迟消费的耐心的一种补偿呢,在西方,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货币时间价值是对货币所有者推迟消费的耐心应给予的报酬,如果是这样,我们大可以将钱放在家里不消费,等到以后在消费,这样也是推迟消费,而且比存银行更方便,因为钱在自己手上,想何时用就何时用,想怎样用就怎样用,这样的货币会增值吗?显然不会。他们所得出的概念只是说明了一些现象,并没有说明时间价值的本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告诉了我们货币时间价值的产生实质。在马克思经济学原理中,马克思并没有用到“时间价值”这个概念,但正是他揭示了所谓“时间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流通的变化形态是G-W-G.企业首先将一笔资金G投入生产,用于购买必要的生产资料、劳动力等必需的资源,生产出产品,然后将产品送到流通领域销售出去,最终获得一笔资金G.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它们在生产过程中被消耗并转换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而且,工人除了创造了补偿其劳动消耗所必需的价值之外,还创造出了剩余价值,这部分价值使生产出的产品的价值(C+V+M)大于初投入的价值(C+V),因此,销售产品所获得的资金G大于投入资金G,即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有了一个增值,即货币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了一个增加的价值,这部分增加的价值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时间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它不可能由“时间”创造,也不可能由“耐心”创造,只能由工人的劳动创造,如果没有工人的劳动,就算有一大笔资金也不会产生时间价值。这也告诉我们,货币如果闲置不用是没有时间价值的,只有当作资本投入生产和流通后才能增值,因为货币时间价值既然来源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如果闲置不用,也就是企业未将资金投入生产,没有必要的生产资源,工人怎么可能创造剩余价值,那又怎么可能产生时间价值呢?由此可见,多出的十元钱是由于银行将其存款投入生产流通领域,在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增值即货币时间价值,并不是对耐心的补偿。

在理解货币时间价值时,我们要注意两点:第一,货币时间价值是在没有风险和没有通货膨胀条件下的社会平均资金利润率,如果社会上存在风险和通货膨胀,我们还需将它们考虑进去。第二,不同时点单位货币的价值不等,不同时点的货币收支需换算到相同的时点上,才能进行比较和有关计算[1].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不同时点的资金进行直接比较,而应将它们换算到同一时点后再进行比较。

全文阅读

投资决策货币时间价值论文

内容摘要:货币时间价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企业在理财上也忽视了这个问题,从而导致企业周转的困难甚至破产。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产生实质、与投资决策的关系,以及在投资决策中的具体运用(用一个例子说明)等问题。

Abstract:Currency‘stimevalueisanveryimportantprobleminoureverydaylife,whileitisalwaysneglectful.Asweknow,someenterpriseshavedifficultyincapitaltumorerandevenresultinbankruptcy.Thereasonmainlyisthattheyneglecttheprobleminconductingfinancialtransactions.Thispaperchieflyexpoundsthedefinitionofcurrency’stimevalue,itsessenceforgeneration,itsrelationwithinvestment‘spolicyanditsspecificapplicationintheprocessofinvestment’spolicy-making.

关键词:货币时间价值投资投资决策

Keywords:currency‘stimevalueinvestment

investment‘spolicy

我们知道货币时间价值在投资决策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有时甚至决定投资的成败。在进入正文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某人手中现在有100元钱,他可以花掉它,也可以将它存入银行,还可以用它进行投资。假如此人选择了存入银行,当时银行利率是10%,那么一年后,此人可从银行取出110元,与一年前相比,他手中多出了10元钱,这10元钱是怎么多出来的呢?它又代表着什么呢?这就涉及到我们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货币时间价值与投资决策。

(一)货币时间价值的概念及其产生

笔者简单的为货币时间价值给出一个初步的定义:货币时间价值是指货币经历一定时间的投资和再投资所增加的价值,也称为资金的时间价值。它反映的是由于时间因素的作用而使现在的一笔资金高于将来某个时期的同等数量的资金的差额或者资金随时间推延所具有的增值能力。资金的循环和周转以及因此实现的货币增值,需要或多或少的时间,每完成一次循环,货币就增加一定数额,周转的次数越多,增值额也越大。因此,随着时间的延续,货币总量在循环和周转中按几何级数增大,使得货币具有时间价值。

全文阅读

股票投资价值模型应用论文

内容提要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证券分析》一书中对股票价格波动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说明了“股票内在价值”对于投资的重要性,随后,这个领域的研究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的兴趣,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广泛应用的方法,但是,对于新兴市场和普通投资者却难以采用。这里,我们希望借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灰色系统理论,探索一套简便易用的股票投资价值预测方法。本文探讨了灰色预测方法及其在股票价格预测中应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以期能为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1.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是极为复杂且难以预测的。股票价格对市场信息如何进行反应,即使最高明最富经验的分析师也难以稳操胜券,这是因为,我们缺乏信息对市场影响的传导系统的结构和系统传导模型,不能准确把握金融政策、利率政策、公司状况、国际市场及投资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变化及其对市场的影响方式和作用,只能似是而非地对价格走势进行把握,其结果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判断或预测股票市场价格走势引起了众多经济金融学家和市场分析人员的极大兴趣,在许多经济学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价方法向着量化方向发展,建立了大量令人振奋的定价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年《证券分析》一书对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价格暴跌的深刻反思,认为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建立在股票“内在价值”基础上的,股票价格会由于各种非理性原因偏离“内在价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偏离会得到纠正而回到“内在价值”,因此,股票价格的未来表现可通过与“内在价值”的比较而加以判断。但“内在价值”取决于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因此,对公司未来盈利能力及其现金流的准确把握将是非常关键的。此后,戈登在对“内在价值”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定价的现金流量模型即“戈登模型”,然而,公司未来现金流是不确定的,为该模型的广泛应用带来麻烦,为此,关于股票定价的早期研究就集中在确定公司未来现金流。费雪(Fisher)教授认为未来资产收益的不确定性可用概率分布来描述,马夏克(Marschak)、希克斯(Hicks)等学者经过一系列研究认为投资者的投资偏好可以看作是对投资于未来收益的概率分布矩的偏好,并可用均方差空间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同时,他们还发现“大数定律”在包含多种风险资产投资中会发挥某种作用。戈登模型在股票价值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单只股票估价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该方法并没有解决股票投资风险与未来现金流折现率的关系,直到亨利·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的现代证券组合理论的建立才对这一基本问题有了明确的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该模型的致命缺陷。

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投资者会将所有的投资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马科维茨(H·M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资组合的概念,建立了现代证券组合理论,以统计学上的均值和方差等概念来衡量组合的收益和风险,给出了投资者如何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最优组合以最大化其投资收益,并将风险分解为系统和非系统风险,从而,指导投资者最优化其投资行为。此后,其学生威廉·夏普(M·Sharpe)、林特纳(Lintner)等为强化该理论的应用,将其注意力从马科维茨的微观研究转向整个市场,将其复杂形态简化为以市场指数为基础的单因素关系,并发现在均衡市场条件下资本资产的收益与风险遵循线性关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为前提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所要求的前提过于严格限制了其应用,许多经济学家试图研究在一定弱化条件下的定价理论,他们是迈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场化资产的投资定价理论、罗斯(Ross)的套利定价理论(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消费增长率的线性关系模型(CCAPM)等等为数众多的数量化投资模型,为市场投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定决策依据。

Roberts和Osbome在对股票市场价格的长期研究后,发现市场价格遵循“随机漫步”或“随机游动”的规律,由此,以Fama教授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有效市场理论,认为投资者对市场信息会作出合理的反应,将市场信息与股票价格相结合。进入1980年代,在探寻一般均衡定价模型进展不大的情况下,将定价理论的研究方向转向注重市场信息的考察。经过实证检验,邦德特和塞勒(BondtandTheler1985)发现股市存在投资者有时对某些消息反应过度(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莱曼(Lehmann1990)等则发现了股价短期滞后反应现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认为投资者对有关公司长远发展的消息往往有过度的反应,而对只影响短期收益的消息则反应不足,关于这一点仍然存在着争论,尽管如此,信息与股价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关系得到了经济学家们的认同,并且,弗伦奇和罗尔(Roll)的实证研究证明了股价波动幅度与可获得信息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正相关关系。

然而,这些定价理论在现代经济金融学家的推动下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表明了“对(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价格变动缺乏有效的解释手段反映了我们科学体系的不成熟”,面对这一现实,金融学家们开始尝试利用非线性方法与混沌思想来理解股票市场行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质的定价核概念、半自回归方法和半非参数估计以及近年兴起的系统仿真等新方法,试图解释信息对投资行为的影响,这些研究方法将成为股票定价理论的新兴的令人激动的发展领域。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