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驾驶员心得体会

驾驶员心得体会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驾驶员群体的心理现状与应对方式

[摘 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的使用辆也越来越多,道路交通问题一直居高不下,车辆事故频繁发生,这些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与驾驶员的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关系,驾驶员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不成熟都会对行驶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提高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在一定的程度上消除驾驶员的消极心理,从而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可见加大对驾驶员群体心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驾驶员群体的心理现状出发,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主要包括增强驾驶员的职业道德、增强驾驶员的身体素质以及养成良好的驾驶习惯,旨在为增强驾驶员的心理素质,确保在驾驶过程中的行车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汽车驾驶员 心理因素 现状分析 应对方式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6-0349-01

1 引言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各类车辆也在不断的增加,道路交通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路况也越来越复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压力,然而要想保证行车的安全需要驾驶员集中体力、脑力、技术以及责任,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精神状态,并直接影响着开车行为的后果,可见驾驶员心理活动对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因此,要加大对驾驶员心理因素对驾驶负面影响的研究,从而保障行车安全,预防车辆事故。

2 驾驶员群体的心理现状

驾驶员心理不健康或者心理不成熟都会对行驶过程中造成很大的影响,有什么样的心理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不健康的心理直接影响到形式的安全,就目前驾驶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心理现状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种:

(1)疲劳心理以及厌倦心理。在驾驶员行车的过程中,由于长时间的行车很容易造成疲劳或者研究心理,这主要是由于在行驶的过程中驾驶员要时刻做好应对不测情况的发生,可以说精神处于高度的集中状态,所以就会形成一些紧张情绪,造成心理上的变化,再加上由于长时间的行驶或者长距离的行驶,因此对驾驶员的身体机能以及心脏活动都会造成影响,主要表现在首先是头脑会出现迷糊,反应也会变的迟钝,从而注意力不能够集中,当发生一些突况的时候不能正确的做出反应,还有就是会造成行动上的迟缓,减弱操作的准确性。

全文阅读

浅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侵犯驾驶行为研究

【论文关键词】计划行为理论 侵犯驾驶行为 驾驶态度 行为矫正 道路交通安全

【论文摘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进行分析;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研究构建了能揭示驾驶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并得出驾驶员对侵犯驾驶行为的态度、主观标准、知觉行为可控性等心理因素,通过行为意向的中介作用,对驾驶员实施侵犯驾驶行为具有预测作用的结论。同时,提出了从态度改变、建立社会支持体系、提高驾驶员的自我能力评估等方面入手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进行娇正的策略。

1引言

众所周知,在道路交通系统中,人的因素是最主动、最活跃的,尤其是机动车驾驶员,作为道路交通的强者成为影响道路交通安全运行的主要因素。有研究比较了欧美、日本等国家对道路交通事故原因的分析,得出驾驶员的失误约占总原因的70.8 %。因此,提高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水平是控制交通事故多发的重要内容。

围绕驾驶员安全驾驶,有许多研究已陆续地展开,其中侵犯驾驶行为是近几年国内外对驾驶员不良驾驶行为研究的一个新的领域。美国国家道路交通安全委员会(national highway traffic safetyadministration , nhtsa )(1997)认为侵犯驾驶是“一辆机动车以某种对他人或财产有害或可能有害的方式运行”。许多交通违法行为都可以属于侵犯驾驶行为,比如:争抢车道、转弯不打转向灯、闯红灯等等。以往的研究表明,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的发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韦华等(2以辫)也提出“在中国由于驾驶环境的复杂,驾驶员的驾驶行为需要一定的侵犯性,但侵犯性是不安全”的观点。

当前,对侵犯驾驶行为的研究角度比较多,例如:个性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心理学等。后者研究人际知觉、人际影响,考虑态度对行为的影响,认为驾驶员的侵犯驾驶行为是由其对驾驶行为不正确的态度所引起的,并最终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

出于对驾驶员侵犯行为矫正的目的,笔者认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为了能够揭示驾驶员对侵犯驾驶的态度是如何作用并产生侵犯驾驶行为的,该研究引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理论之一—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pb)作为研究思路的出发点,对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的产生动机进行研究,并期望研究结果能够为驾驶员侵犯驾驶行为矫正提供新颖且有力的理论依据和现实途径。

2研究的构思及假设

全文阅读

低驾龄驾驶人典型驾驶行为特性研究

[摘 要]通过对低驾龄驾驶人的驾驶心理与行为进行分析,借助心理综合测试系统,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以行车实验为依据,利用眼动仪,在汽车驾驶模拟器上进行实验,对低龄驾驶人的注意特征、紧张性等心理特性和信息处理能力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低驾龄驾驶人在紧张性、注意品质、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存在欠缺。

[关键词]驾驶行为;驾龄;注意特性

中图分类号:U491.2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8-0313-01

1 低驾龄驾驶员生心理特征分析

1.1 低驾龄驾驶员生理特性

低驾龄驾驶员的心率过速基本上是生理性心率过速,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心率,如驾驶改变、情绪焦虑、兴奋、恐惧、激动等,都可使心率增快,个别情况下也会出现减缓的现象。

低驾龄驾驶员在平直道路上安全行驶时,呼吸的节奏是比较平稳的,当遇到对向来车或被超车时,驾驶员会自然的适度产生紧张的心理状态,将会出现呼吸抑制,造成浅呼吸现象,使平均进气量变小。

低驾龄驾驶员的眼动特性主要包括注视、跳印⒆匪妗Q劬Χ宰寄勘晡铮使其影像落在视网膜的中央窝上,以达到最清楚的视觉活动叫做注视。眼睛在搜索目标物,驾驶员根据需要将注视点由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使注视点对准那个位置时,眼球并不是在做平滑移动,而是在做跳跃运动。追随是眼球的一种较为平稳的运动方式。在头部保持不动的状态下或是当头部和身体运动时眼球做追随运动。

全文阅读

浅谈汽车安全意识的培养方法

摘要:安全行车的重要障碍就是不好的驾驶习惯,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培养汽车安全意识,才能逐步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尽量降低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本文围绕汽车安全驾驶意识这一问题,主要分析了不良驾驶的具体表现,影响驾驶安全的因素,培养安全驾驶意识的方法。

关键词:汽车驾驶;安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一、不良驾驶的具体表现

(一)出车之前没有必要的准备

例如缺乏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很难集中注意力;不了解有关车辆的安全技术知识以及车辆行驶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问题,没有很好的扮演驾驶角色。

(二)过于强调自我

将自我需求作为基本前提,超车越线、随意变道;逆向驾驶、强行占道、没有遵守驾驶规定让行等。这些现象集中体现了驾驶人员缺少责任感与法律意识,主要取决于人的性格与气质、心理特点。

全文阅读

浅谈道路交通中驾驶员的因素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汽车进入了千家万户,驾驶员的人数快速提高,交通事故却也频频发生。在引发交通事故的众多因素中,人为因素位列第一。驾驶员的心理变化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针对影响驾驶员心理,生理和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可提高道路交通安全。

关键词:驾驶员;心理;生理;主观

引言

组成道路交通的因素很多,简单的说,道路交通就是一个由人、车、路等各个环节共同组成的动态系统,所以交通事故的发生也是由人的因素、车的因素和路的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驾驶员因素是造成交通事故的最主要的因素。人的特性使驾驶员成为道路交通环节中很难被严格控制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不起眼的外部情况可能都会引起驾驶员心理和生理方面的波动,从而影响驾驶员的行车质量,造成交通事故。更多的还是驾驶员的一些主观因素如违反交通规则、疲劳驾驶、酒后驾车等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危害更大。

一 驾驶员的心理因素

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时时刻刻的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外部环境中一个细微的环节可能就会引起驾驶员心理的波动,从而影响到正常的驾驶,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所以,驾驶员的心理因素对道路交通的安全是十分重要的。

1.1 驾驶员的注意力

在驾驶员从事驾驶活动的过程中,注意力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注意力,即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能否避免外界不相干的事物的干扰,全神贯注于驾驶行为。当驾驶员对于外部的车辆、行人、道路、交通指示、环境状况缺乏足够的注意力,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就会反应迟缓、判断错误,更有甚者,就会直接酿成交通事故。

全文阅读

有关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影响要素探究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汽车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而走进千家万户,汽车安全驾驶关系到人们的切身利益而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汽车安全驾驶的重要性入手,详细分析了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影响要素,并提出了改善汽车安全驾驶的有效途径,以期为规范我国交通管理,有效促进汽车安全驾驶作出贡献。

【关键词】汽车;安全驾驶;关键影响要素;改善途径

1.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影响要素

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驾驶员对车辆的熟悉程度、驾驶技能、驾驶经验、驾驶习惯、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等均会影响驾驶安全。为了交通畅通和人们的人身安全,对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影响要素进行探究十分重要且必要。

1.1主观影响要素

1.1.1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问题

据调查显示,有超过一半的交通事故均是由驾驶员的不正确驾驶习惯所导致的。比如有些司机在驾驶车辆的过程中不专心开车,不断地打电话、聊天、听歌、喝水,还有的司机座椅不合理、开车速度过快、在汽车安全气囊上摆放物品等等。由此可见,驾驶习惯是影响汽车安全驾驶的关键要素,一定要引起驾驶人员的重视。

1.1.2驾驶员的心理素质问题

全文阅读

驾驶员安全驾驶心理素质要求

[摘 要]本文在我国驾驶员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从疲劳驾驶、外界因素、利益驱使和侥幸心理等方面,对影响驾驶员安全驾驶心理素质的因素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从职业道德、身体素质和驾驶习惯三个方面,对驾驶员安全驾驶心理素质要求,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驾驶员 安全驾驶 行车安全 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D92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7-0389-01

0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私家车和货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交通道路安全的形势日新月异,安全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受到驾驶员考核方式的限制,无法全方位的检验驾驶员的水平,如没有相应的心理素质检测环节,使得很多心理素质较差的人员,能够获得驾驶证,在交通情况比较复杂的情况下,可以安全的驾驶。近些年我国交通的事故越来越多,通过实际的调查发现,很多事故都是由于驾驶员的心理素质较差,面对突况时,无法很好的应对,如面对突然出现逆向行驶的车辆,没有及时的做出反应,因此提高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于行车安全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影响驾驶员心理素质的因素分析

1.1 疲劳驾驶

驾驶员在行车的过程中,为了保证行车的安全,精神通常会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尤其是在高速公路等快速行驶中,一点点的疏忽,就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如果长时间的处于这种精神状态,会导致驾驶员的心脏活动和身体机能受到影响,出现精神麻木、反应迟钝,无法面对突发的情况。虽然我国已经对疲劳驾驶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有很多货车司机,驾驶时间会超过12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一些私家车为了赶时间,也会长时间的驾驶,导致驾驶员的四肢酸痛,经常打哈欠,对车辆的操作性降低,同时心理焦躁不安,无法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严重影响行车的安全。

全文阅读

管理者加强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国家强大起来,人民富裕起来,中国已经从原来的自行车王国变成了现在的汽车王国,随着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对驾驶员的需求量也不断增长,同时对驾驶员有了更加严格地要求,为了培养出合格的驾驶员,我们必须加强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推进,文章将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关于管理者加强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措施。

【关键词】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措施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新的形势新的发展目标对驾驶员提出来新的要求,我们即要深入研究驾驶员思想情况的新特征,也要探索好新形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是做好驾驶员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驾驶员培训的难点,也是驾车文明的基础,安全驾车的必要保证。在思想政治工作工作方面,我们仍然有着许多不足,面对不断增长中的驾驶员数目,如何进行加强驾驶员思想工作是摆在管理者面前的巨大难题。一方面,我们要处理好驾驶员培训工作的思想政治工作工作上的难题;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驾驶员在驾驶过程中的安全意识,从根本提高驾驶员思想道德修养。

一、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

(一)忽视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工作的特殊性,驾驶员很驾驶员管理者及教育者很难真正的把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重视起来,就算是真的把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重视起来,也不一定有合适的方法和措施把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实实在在是搞上去。有人认为,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无关紧要,可是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影响着驾驶员本身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社会能否形成一个安全驾车、文明驾车的大环境和大氛围。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特殊性就注定了可能要被一部分人当成软任务,这一部分人在做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时,很难尽心尽力,更不用说保质保量的完成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工作任务。于是,思想政治工作就很容易被人当作形式教育,形式工作,没有一点点实质意义上的作用。这种不正确的观点给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扰,使得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保质保量的落实,这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也会影响到驾驶员本身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并且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排斥心理。总的来说,要做好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先把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提上来,让驾驶员及相关部门正确认识到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这是实现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二)驾驶员素质修养不到位

驾驶员因为自己的暂时的利益,因为自己的错误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对社会的大环境造成很恶劣的影响,这不仅仅是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更加是驾驶员的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觉悟的问题。要想做好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驾驶员的素质修养是第一难点,也是第一要点。如果提高了驾驶员的素质修养,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可以很容易的落实下去;一旦认真抓好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必然会对驾驶员的个人思想素质产生巨大的正面的影响。要想真正的把驾驶员的思想素质提高起来,就要坚持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绝不马虎。坚持提高驾驶员个人素质修养,坚持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展开,这将是文明驾车的有力保障。盖因其不仅仅能够促进驾驶员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也能够从根本上提高驾驶员的思想修养,驾驶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必将改变整个驾驶的大环境、大氛围,展示出它巨大的作用。

全文阅读

交通环境中行驶疲劳的形成模板分析

作者:谢晓莉李平生王书云单位:长安大学公路学院长安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北京市市政工程研究院

1973年卡恩曼[21](D.Kahneman)提出的注意的能量模型(图1),可以用于解释唤醒在注意方面及在操作方面的作用。根据该模型,认知系统的加工能力或资源是有限的,人可以利用的资源数量不是完全固定的,而是和唤醒相连的,即唤醒是有效注意能量唯一的决定因素,在一定时间内可利用的资源量随个体的唤醒水平而变化。一般说来,刺激越强烈,越具有不可预见性,则它需要的注意越多。1908年,耶基斯(R.M.Yerkes)和多德森(J.D.Dodson)[22]提出的模型(图2),详细地解释了唤醒水平和任务操作之间的关系。该模型认为,过高或过低的唤醒水平与较差的任务操作有关;最好的任务操作与适度的唤醒水平有关。这个水平被称作“最优唤醒水平”。同时,简单的、易学会的任务需要较高的唤醒水平,而困难的、不熟悉的任务需要中等的唤醒水平。环境心理学认为,周围环境刺激,无论视觉、听觉、嗅觉或触觉,都会引起神经系统一定水平的唤醒。唤醒水平变化与刺激强度有着密切关系[23]。另外,环境刺激的不定性与个体唤醒水平之间呈直线正相关关系[24],如图3所示。环境心理学还认为,感觉上的刺激不足和生理上的饥渴同样令人难以忍受。这种心理上的饥渴状态,会驱使个体饥不择食地到环境中去寻求刺激。1.2理论应用和推理将上述理论应用到驾驶工作领域,并对驾驶员在驾驶疲劳生成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推理。最优唤醒水平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2],驾驶员驾驶工作的难度决定其完成驾驶工作时应具备的最优唤醒水平。驾驶员在一定的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时,需要具备与道路交通环境相一致的唤醒水平。由于每个驾驶员所具有的个性特征、驾驶技能及对道路的熟悉程度不同,所以,对于不同的驾驶员来说,在同样的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驾驶工作难度不一定相同。因此,每个驾驶员所应具备的最优唤醒水平不同。同样的道路交通环境,对经验丰富的驾驶员来说,驾驶工作相对简单,需要具备较高的最优唤醒水平;而对新手驾驶员来说,驾驶工作相对困难,则需具备较低的最优唤醒水平。当前唤醒水平根据环境心理学中环境不定性与唤醒水平的关系[24],当驾驶员在道路交通环境中驾驶车辆时,道路条件、路侧景观、行驶速度等通过刺激使驾驶员处于一定的唤醒水平,笔者将其称之为当前唤醒水平。道路条件越差、路侧景观越危险、行驶速度越高、道路交通环境的不定性越大,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越高;反之,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越低。唤醒水平的变化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必须不断观察道路交通情况的变化,迅速进行判断并决定自己的操纵动作。当驾驶时间过长时,驾驶员会出现身体疲劳和精神疲劳,当前唤醒水平降低。然而,驾驶疲劳并不一定在长时间驾驶后才出现。研究表明[9-11],在单调环境中驾驶时,驾驶员的唤醒水平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原因是:随着驾驶时间增加,在单调情况下,道路交通环境的不定性会很快降低,根据环境不定性与唤醒水平的线性关系,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随之下降。与此同时,道路交通环境不定性的降低会使得驾驶难度相对变小,进而引起完成驾驶任务所需的最优唤醒水平升高。异常驾驶状态一般认为在驾驶初期,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位于最优唤醒水平范围内。根据1.2.3节的分析,随着驾驶时间增加和道路交通环境变化,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和最优唤醒水平都可能会发生变化。当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降低时,根据卡恩曼的注意能量模型[21],驾驶员可利用的注意能量减小。在需要驾驶员注意的对象并未减小的情况下,可利用能量的减小会导致驾驶员注意对象个数的减少,同时可利用能量的减少也会导致驾驶员用于每个注意对象上的注意能量的减少,这样驾驶员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足的症状。当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低于最优唤醒水平时,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22],驾驶员的驾驶操作能力也会下降。当注意力不足和操作能力下降等症状出现的时候,驾驶员就不在正常驾驶状态了。因此,当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低于最优唤醒水平时,驾驶员处于异常驾驶状态。抵抗阶段当驾驶员感觉到自身注意力不足或操作能力下降时,为了行车安全,往往会主动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抵抗。

由于道路交通环境中的道路条件、路侧景观是已经客观存在、不能改变的,所以,驾驶员往往通过改变行驶速度来避免异常驾驶状态[12-13]。许多驾驶员都意识到当速度增大或交通量增加时,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14],心理紧张程度也随之增加[15]。另外,当速度提高时,不可避免地增加与其他车辆的冲突次数,因此换车道次数也会随之增加;在与其他车辆发生冲突时,难免增减速度,因此行驶速度也会随之频繁变化[16-17]。除加速这一措施外,当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低于最优唤醒水平时,驾驶员还会采取其他一些预防驾驶疲劳的行为措施,如:自我提醒、吸烟、喝咖啡、听音乐、聊天等。所有这些措施,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以改变当前唤醒水平和最优唤醒水平之间的关系为目的的。根据卡恩曼模型[21],对能量要求的评价这一很重要的反馈因素使得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注意力现状主动调整当前唤醒水平以提供更多的注意能量。自我提醒、吸烟和喝咖啡等措施可以起到直接提高当前唤醒水平的作用,缩小与最优唤醒水平之间的差距,恢复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加速、换车道等措施使道路交通环境的不定性增高,一方面,提高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使其恢复注意力和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会造成驾驶员的驾驶工作难度相对增加,使得驾驶员较好完成驾驶工作所需的最优唤醒水平相对降低。这样,也使得当前唤醒水平与最优唤醒水平之间的差距缩小。听音乐、聊天等措施相当于增加驾驶工作的难度,从而降低驾驶员完成驾驶工作所需的最优唤醒水平,缩小与当前唤醒水平之间的差距。然而,这种通过降低最优唤醒水平以使当前唤醒水平与最优唤醒水平持平的做法其实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能起到提高当前唤醒水平以恢复注意力和操作能力的作用。

模型建立

根据以上的理论应用和推理,建立驾驶疲劳的生成模型,如图4所示。驾驶员的特征和道路交通环境共同决定该驾驶员完成驾驶工作的难度,从而决定驾驶员较好完成驾驶工作所应具备的最优唤醒水平。同时,道路交通环境通过刺激驾驶员使其处于一定的唤醒水平,即为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一般在初始情况下,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位于最优唤醒水平范围内,驾驶员处于正常驾驶状态。随着驾驶时间的增加,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逐渐降低。一旦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低于最佳唤醒水平,驾驶员就处于异常驾驶状态,开始出现注意力不足、操作能力下降等症状。一般为行车安全,驾驶员并不会听任这种异常状态持续发展,而是会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抵抗。通过调整当前唤醒水平或最优唤醒水平,使当前唤醒水平又回到最优唤醒水平范围内。然而,这些措施的效果并不持久。因为,道路交通环境的不定性会随着驾驶员逐渐熟悉情况而降低。当道路交通环境的不定性降低后,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降低、最优唤醒水平升高。当前唤醒水平又重新低于最优唤醒水平了。这时,驾驶员又会继续采取措施来调整这两种唤醒水平之间的关系。随驾驶时间的延长,这一调整过程不断循环。直到驾驶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因持续时间过长而采取抑制性保护的时候,这些措施都将不再起作用。之后,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将一直低于最优唤醒水平,驾驶员处于疲劳驾驶状态。

模型应用

1预测驾驶疲劳的生成时刻根据以上分析,驾驶员的唤醒水平随驾驶时间可能会发生如图5所示的变化。图5中唤醒水平明显波动的阶段,就是驾驶员采取措施进行调整的阶段。驾驶员彻底疲劳,应该发生在该阶段之后。笔者认为唤醒水平刚开始发生明显波动的时刻即为驾驶疲劳刚开始产生之时。需要指明的是,由于人体自身生理调节及道路交通环境中的意外刺激的影响,实际中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和最优唤醒水平都一直存在微小波动。因此,由驾驶疲劳所引起的唤醒水平的波动阶段可能并没有那么明显。2驾驶疲劳的预防措施2.1驾驶时间由图4的驾驶疲劳生成模型可知,对于同一驾驶员来说,道路交通环境决定驾驶难度,从而决定该驾驶员较好完成驾驶任务所需的最优唤醒水平。同时,道路交通环境也决定驾驶员的初始当前唤醒水平。随驾驶时间的延长,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有逐渐降低的趋势。所以,对于简单的道路交通环境来说,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降低到最优唤醒水平以下的速度快、空间小,到达驾驶疲劳的驾驶时间相对较短;对于复杂的道路交通环境来说,驾驶员的当前唤醒水平降低到最优唤醒水平以下的速度慢、空间大,到达驾驶疲劳的驾驶时间相对较长。因此,道路交通环境对驾驶疲劳的形成时间有显著的影响。不管道路交通环境状况而采取统一的驾驶时间限制的做法是不恰当的。从驾驶时间的规定上来说,针对不同特点的道路,可以对驾驶员的唤醒水平进行研究,进而利用3.1的分析结果,对驾驶员进行适宜驾驶时间的提示。2.2路线设计除对驾驶时间进行合理规定外,设计适宜的道路交通环境也会延缓或减轻驾驶疲劳。例如:在道路交通环境的其他组成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过长的直线很容易引起驾驶员的疲劳。为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在路线设计时直线不宜过长。然而,适宜的最大直线长度与道路交通环境的其他组成因素是分不开的。道路上车辆的多少、路侧景观是否单调、路面条件的好坏、行驶速度的快慢等都会对驾驶员的唤醒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影响驾驶疲劳形成时间。因此,同驾驶时间的规定一样,对直线的最大长度也不宜规定统一的取值。同样可以利用3.1的分析结果来确定。2.3景观设计路侧景观是道路交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恰当设计路侧景观,也是有效预防驾驶疲劳的措施。一般做法是每隔一定的距离创造一些兴奋点,以唤起驾驶员的注意。关于兴奋点间距的取值,笔者认为应该利用3.1的分析结果,从驾驶员在该路段上驾驶疲劳的形成时间考虑,兴奋点间最大行程时间的取值就为驾驶疲劳的形成时间,而不宜采取统一的取值。实际中,当受条件所限不得不采用较长的直线或超过一定行程长度的隧道时,就可以通过改变路侧景观等来影响驾驶员的唤醒水平,从而延缓驾驶疲劳的产生。

结论

全文阅读

论驾驶员综合素质与安全驾驶

[摘要] 行车安全与汽车驾驶员的综合素质息息相关。该文从驾驶员的综合素质出发,探讨驾驶员安全驾驶所必需的心理、生理、技能、法律、思想道德和科技等素质,认为只有全面提高汽车驾驶员的综合素质才能实现安全驾驶,从根源上预防和减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降低交通安全风险。

[关键词] 驾驶员 综合素质 安全驾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连续几年井喷,全国汽车驾驶人数量保持快速增长趋势,而相对应的是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频发,我国目前正处于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期。鉴于在人、车、路、环境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交通安全系统中,汽车驾驶员作为交通参与者处于核心地位,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应当首先从驾驶员的因素入手。公安部交管局局长指出,据对我国28000起交通事故的分析,人的因素引起的交通事故占96.4%,由驾驶员违法所造成的事故占74%[1]。本文将分析驾驶员综合素质与道路交通安全的关系,探讨提高驾驶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为预防和控制交通事故,实现安全驾驶提出对策与建议。

1 驾驶员素质在道路交通安全中的地位及作用

行车过程中,道路交通环境要靠驾驶员感知,车辆行驶要靠驾驶员控制,交通安全与驾驶员的素质息息相关。汽车驾驶员的素质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囊括了心理、生理、技能、法律、思想道德和科技等素质的复杂综合体。

违法驾驶造成交通事故者占有较大的比例,据统计,驾驶人员酒后驾车、疲劳驾车、超速行驶等违章操作造成的交通事故占交通事故总数的80%[2]。可见,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是影响整个交通安全体系的主要因素和决定性因素。驾驶员的驾驶行为由其心理、生理等因素所决定,而这些因素综合作用的好坏又取决于驾驶员综合素质的高低,驾驶员队伍整体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交通安全。

2 驾驶员综合素质对安全驾驶的影响分析

2.1 驾驶员的心理素质对安全驾驶的影响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