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假日经济论文

假日经济论文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假日经济”初探

作者简介:刘浩宇,(1980.5-),性别:男,籍贯:广东省广州市,单位:广东省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职称:助理讲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

摘要:我国的公休假日已达到115天,“假日经济”一词也便应运而生,并渐渐成为了各大媒体争相热炒的一个话题。这个在经济学有关书籍上找不到的名词,其威力确实不容小觑。面对又一个长达一周的假期,人们跃跃欲试,希望过一个不同寻常的假期;各大商家也纷纷为如何在“黄金周”里尽量多地吸引人们的眼球,如何最多的赚取利润而绞尽着脑汁。本文正试图通过各种资料,对“假日经济”进行一番浅浅的论述。

关键词:假日经济;消费;管理

1、导言

从1999年开始,我国开始实行我国开始实行“五一”、“十一”长假政策,国家法定假日增至10天。至2007年12月,又调整为11天。如今,7天长假已被人们冠以“黄金周”的称谓,而元旦、清明、五一、中秋等几个节日,也被媒体称为“小长假”。到底过去的这几个“黄金周”,我们经历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又需要改进些什么,都是需要探讨一下的。

2、何谓“假日经济”

2.1“假日经济”的概念

掂量掂量“黄金”二字,感觉到的,不仅仅是数字的份量。仅仅是去年“五一小长假”,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人数超过了1000万,有些地方甚至超过了春运,景点游人、餐饮用量、饭店住客、运输数字在假日期间大幅度上升;据相关报道,去年“五一”仅广州一市的消费营收就达到了20亿元人民币,平日10万,双休日20万的人流量,到“五一”期间,增加至40万~50万,由此可见,假日经济在促进消费中的作用已是毋庸置疑了。

全文阅读

假日经济与假日新闻

假日经济旺了假日新闻

去年“五一”、国庆和今年春节、“五一”四个长假期间,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空前火爆。据报载,仅去年国庆节7天期间,云南旅游日进亿元;12万人涌进韶山冲;300万人在京城涌动。今年“五一”更是有7376万人出游。这种场面,着实让人感到假日经济的魅力,有学者更是断言:中国经济和中国社会从此汇入休闲消费这一世界性的潮流。假日经济一路利好,这使得与人们休闲消费直接或间接相关的新闻媒体当然不可能置若罔闻。假日新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所谓假日新闻,顾名思义,是由假日经济这个概念延伸过来的。它包括两层含义,从广义上讲是指报纸、广播、电视甚至网络等媒体在假日期间报道的所有新闻。从狭义上来说,即是指媒体围绕假日经济,以及与人民群众的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实,以引导消费、服务市场为主旨,侧重宣传服务性的经济新闻报道。

假日经济不仅为假日新闻的产生创造了前提,而且也为后者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有资料表明,国外现代报业节假日呈现出增版的趋势,如《纽约时报》平时为100版左右,而星期天版则有300版以上,且销量比平时增加两成以上。在我国,一些目光敏锐的新闻媒体,为了抢得先机,争夺节假日市场上新闻报道的主动权,可谓下足了功夫,从而使假日新闻出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报道空间。各类报刊纷纷调整编辑方针,在假日新闻的报道上,“规定动作”的稿件少了,“精耕细作”的版面多了,报道的内容、角度能够更多地关注百姓,关注社会生活。

假日新闻有误区

假日经济火了假日新闻,使其成为新闻媒体普遍看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但如何经营、开发好这个热点,不少媒体明显准备不足。一哄而上的报道给假日经济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作用。

误区一:认识偏差,“假日经济等于假日旅游”。现在一提起假日经济,人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旅游,似乎假日经济就等同于假日旅游。为什么会给人留下这种错觉呢?媒体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随便翻翻报刊、看看电视,在假日新闻的报道中,假日经济的内涵十分单一,几乎被假日旅游的报道所淹没。一旦临近“黄金周”,报纸、广播电视、甚至网络就开始连篇累牍、喋喋不休地宣传假日旅游。

其实,旅游只是假日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来评价,它在假日经济中的地位还相当低。2000年的“五一”长假确实极大地激发了居民的旅游热情,但也直接造成了近5个月的市场回落。毕竟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居民积累性消费特征依旧明显。一项权威调查显示,对于去年下半年增加的收入分配,只有26.7%的消费者选择把它们的全部或大部用于消费,城镇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仍集中在供子女上学、买住房、养老和医疗上,花在旅游上的钱只是家庭预算中的闲钱。可见,媒体把假日旅游与假日经济混为一谈,既不符合国情,对假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无益的。

全文阅读

节假日需求高峰对消费者产品选择的影响

摘 要采用零售扫描数据研究我国节假日需求高峰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通过对具有代表意义的季节性商品和非季节性商品的购买记录依次进行品类、产品和消费者个体三个层面的分析,发现在春节等节假日需求高峰期,消费者对季节性商品的价格弹性显著变小,表现出对价高质好的产品的明显偏好,而对非季节性商品的选择则无明显变化。季节性商品的必需品属性和社会性属性在节假日需求高峰期有所增强,是导致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厂商在节假日期间应相应调整季节性商品的生产和价格策略,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

关键词需求高峰;产品选择;价格弹性;扫描数据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5)05-0026-07

一、引言及文献回顾

春节、五一和十一等节假日已经成为我国特有的需求高峰时期,由此形成的假日经济现象曾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和研究。早期的研究对其促进消费的效果有过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假日经济能拉动我国内需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张旭昆和徐俊,2001;陈海达等,2006;孙文凯和陈济冬,2009)[1-3],另一种观点认为假日经济带来的是消费在时空上的转移而不是消费总量的增加(傅晓霞和吴利学,2003;栾惠德,2007;徐维军和胡茂林,2008)[4-6]。观点虽有不同,但都是基于宏观经济视角进行分析的,均缺少微观数据的实证研究。事实上,从微观经济视角看,由于节假日期间季节性商品需求的明显增加,节假日成为研究需求高峰冲击下微观个体行为变化的一个很好的自然实验(Levy等,2010)[7]。

国外学者很早就注意到节假日期间消费现象的不同特点,并基于微观数据展开了一系列的讨论。以价格变化为切入点,他们发现节假日期间食品的需求明显增加但价格却下降(Warner和Barsky,1995;MacDonald,2000)[8-9],其解释是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在节假日期间显著变大,从而使降低价格成为商家应对这一变化的均衡策略。此后,消费者价格弹性是否变化以及如何变化成为节假日消费者行为研究的一个主要争论点。Chevalier等(2003)[10]通过门店层面加总数据的实证研究后发现,需求的价格弹性并没有变大,相反部分商品有显著下降,而需求高峰时期部分

商品价格的下降是由用于广告目的的吸引商品所引起的。Nevo和Hatzitaskos(2006)[11]使用相同的数据却否定了Chevalier 等(2003)[10]的结论,他们发现节假日期间消费者的产品偏好发生变化,尤其以金枪鱼为例,大斋节期间消费者更偏好价格便宜的产品,从而导致价格弹性在需求高峰时期显著变大。①

以上研究都是针对感恩节、圣诞节等西方节假日作出的,与之相比我国以春节为代表的节假日有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在我国特有的节假日背景下研究消费者的节假日行为也就显得尤为必要。尤其是基于微观经济数据的实证研究,一方面可以加深我们对我国节假日消费者行为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企业制定有针对性的市场竞争策略。但由于研究所需的微观数据长期以来难以获取,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非常匮乏。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这一数据瓶颈已经得以突破(冯芷艳等,2013)[12]。近年来已经有学者开始使用基于会员卡购买记录的扫描数据(scanner data)对节假日消费行为进行微观实证研究。肖俊极等(2012)[13]采用会员卡零售扫描数据,以女性时尚消费品为例,研究五一、十一黄金周时期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变化,发现价格弹性在黄金周显著变小而在店庆促销时显著变大;李国栋(2013,2014)[14-15]同样采用会员卡零售扫描数据,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假日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节假日期间消费者对季节性商品折扣的敏感度有所变大,而对非季节性商品的购买决策则出现异质性变化。这些研究关注的重点是消费者价格弹性在节假日期间的变化,均从价格敏感度变化的角度探讨消费者行为的假日效应。而根据Nevo 和Hatzitaskos(2006)[11]的发现,节假日期间消费者还可能出现产品选择行为的变化,但已有文献并未从这一角度进行探讨。此外,Nevo 和Hatzitaskos(2006)[11]的结论,即消费者在节假日期间更偏好价格低的产品(品牌),是否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也有待验证。因此,研究我国节假日对消费者产品选择行为的影响将是对已有研究成果的重要拓展。

全文阅读

中西管理中的“人性” 假设理论及其发展

人是管理活动的核心,是管理工作的本质,对于客观、全面认识人性假设理论有助于我们在管理活动中体现不同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该文对中国传统人性的四种理论和西方人性假设的五种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分析了当代人性假设发展的趋势,对今后研究“人性”假设理论具有借鉴意义。

[课题项目]本文系大学《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阶段性成果。

一直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于人性假设理论的探讨都没有停止过,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历程。中国“人性”理论大致经历了“性善论”、“性恶论”、“善恶兼有论”、“善恶均无论”四个具有代表性理论,而西方关于“人性”理论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政治人假设”、18世纪的“经济人假设”、20世纪的“社会人假设”、“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等。

中国“人性”理论

性善论。“性善论”是由战国中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提出来的,孟子一生推崇“仁政”。他认为人生来就是善良的,有“仁、义、理、智”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他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环境改变把人与生俱有的四端激发出来。孟子认为,人有自我修养,自我反省,自我完善的功能,太过于理想化。

性恶论。“性恶论”是和“性善论”相对应的,由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提出来的。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是恶的,他说“人性之恶,其善者,伪也。”他还说:“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快。”等等。荀子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恶的,是生来具有的,之所以有善,是因为后天环境的影响的结果,所以必须用制度和礼数来规范人们。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当时秦国统一势在必得,荀子认识到当时的现实社会,故而提出“性恶论”。

善恶均无论。“善恶均无论”这种观点是由战国时期告子提出来的,告子的“善恶均无论”观点是和孟子在辩论关于人性时提出来的。告子说:“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他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后天环境对人很重要,好的环境可以使人向善,坏的环境使人向恶,把人的善恶完全归结于环境,忽视了人性本来的属性。

善恶兼有论。“善恶兼有论”是由西汉学者、官吏杨雄提出来的。杨雄非常重视儒家学说,认为“人之性的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如果修善即成善人,如果修恶即成恶人,修善修恶对人很重要,起决定性因素。因此杨雄很重视教化百姓,极力反对法家处以重刑的思想。

全文阅读

中国假日经济发展状况探析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025-02

摘要本文在借鉴各个参考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假日经济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论述以及假日经济的产生条件、研究目的和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对中国各个省市假日经济的发展和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状况进行评价和比较,得出假日经济的发展与国民生产总值密切相关以及发展假日经济可以缩短地区间经济差距的结论。

关键词假日经济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潜力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一)假日经济的内涵

假日经济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可支配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加,导致人们假日集中消费的一种经济现象。鉴于假日经济包含所有节假日的消费行为,所以假日经济含义应为:所有节假日期间由于各种资源的配置、供给和需求所引发的经济行为。通俗地说,就是大众利用节假日集中进行购物、休闲、旅游、健身、和闲暇等消费,从而带动供给增加,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作为一种节假日特有的经济现象,与常规经济形态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性,分别为集中性和消费性。

(二)我国假日经济发展现状

我国假日经济经过近十余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假日旅游为龙头地位,以旅游、餐饮、零售、娱乐休闲等一系列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发展现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全文阅读

谈“假日经济”向休闲经济的转变

[摘要] “假日经济”现象曾作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和研究。在国家推行长假制以来,“假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刺激了消费,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然而也暴露出其自身的局限性。本文通过文献收集和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假日经济的的消费特点和发展局限进行研究,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假日经济势必要增加文化内涵,向休闲经济模式转变。

[关键词] 假日经济 休闲经济 局限 转变

一、“假日经济”的消费特征及发展局限

1.“假日经济”消费的特征

假日消费的形式有旅游、购物、餐饮、宾馆酒店、交通、文化活动、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等。它的特征主要有:(1)假日消费的短期集中性。从时间上看,假消费在假日开始时出现,随节日的结束而结束,具有明显的短期集中性。假日期间,商家会采取延时经营、打折让利销售等促销方式,而许多精明的消费者也会将近期内的消费集中在这几天进行。使消费者的消费时间区域进行了移动变化。(2)假日消费的群体性。假日消费多是以一定的群体形式进行。假日期间人们纷纷走出自己的家门,或外出旅游,或购物休闲,或探亲访友,这些活动多是以家庭、同事、朋友等不同的群体来进行。无论是老人、年轻人、还是小孩,都有积极参与的热情。(3)假日消费的享受性。假日消费大多涉及较高层次的需求,主要以促进人们素质的全面提高,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共同目的。因此,享受消费正业已通过假日消费热潮显现出来,并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

2.“假日经济”的消极因素

(1)假日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消费平衡.假日经济对社会零售总额来讲,既有增量,也有转移量,还有减量。使得市场忽冷忽热,节假日的旺销伴随着非假日的清淡;名店、大商场的销售增长使一些中小型商场的销售下降;新兴业态的发展与传统业态的衰落并存;中心商业区的热闹与边缘地段的冷清同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市场平衡。(2)集中消费造成商品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下降,不规范现象滋生。由于假日经济中的需求比较集中,在短期内,市场的供求状况发生变化,使得有的商品或服务出现暂时的供不应求,从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商品以次充好和价格欺诈等“假日欺诈”现象不断出现。(3)人口过于密集及部分国民素质不高,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由于旅游者的大量涌入,带来排污量激增,从而使遗产地水和空气的质量下降,噪声增加;人口密度增大,交通堵塞,造成当地居民生活空间变得狭小;过量接待,造成遗产地历史风貌的破坏,造成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和生态系统的破坏;过于泛滥的接待设施,也使原有的自然景观受到威胁。

二、休闲经济

全文阅读

论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影响

[摘 要]2007年11月9日,经过一年多的多方研究论证比较,国家发改委公布法定节假日调整的整体方案,并在网上征求意见,民意调查将持续至15日。根据新方案,“五一”黄金周取消,五一假日减为1天,清明、端午、中秋、元旦、除夕各放假1天。这条信息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关评论及新闻报道铺天盖地,在整个社会也是讨论声一片,有褒有贬,各持己见。本文将从假日旅游产生的背景、对旅游经济的影响,以及如何更好的利用假日旅游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几方面论述。

[关键词]假日旅游, 旅游经济, 发展

假日旅游的出现,成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一大增长亮点,初步形成了以旅游为主导的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一个新现象。假日旅游的发展,可以带动如交通运输业、商业、饭店业、旅行社业等行业的发展,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假日旅游的发展,有利于各地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发展。然而假日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逐渐的凸显出一些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政策与措施,但实际中问题也是层出不穷。

一、假日旅游的产生

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下称《办法》)的决定,《办法》将国家法定节假日由10天增加为11天,取消“五一”黄金周,“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日由3天调整为1天,同时将除夕、清明、端午和中秋节等四个民族传统节日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法定节假日形成连休。此次国家法定节假制度调整方案的制订体现了以下原则:一是法定休假日天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二是法定节假日安排要有利于弘扬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三是节假日制度安排要尽量减少对经济社会运行影响和冲击;四是休假制度安排要体现社会公平,让全体公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五是法定节假日调整和带薪休假制度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国民旅游需求。假日旅游经济是以节假日为契机,实现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的互动扩张,从而拉动经济增长的一种新的假日经济形式。假日旅游经济的出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产生有深刻的背景。

二、假日旅游的影响

任何新事物在其初级阶段的时期,总是呈现其旺盛的发展力,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总会凸显出各种问题,假日旅游的发展作为一种正处于成长和完善阶段的事物,在显示其巨大发展潜力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假日旅游对旅游经济的正面影响

全文阅读

对可持续发展视阈的假日制度思考

摘 要:考核假日制度安排是否科学和是否需要调整,需要充分考虑国家当前发展节点的特殊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影响,从而实现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尤其是假日制度安排对中国当前以扩大内需为目标的经济发展、以稳定和谐和共同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为目标的社会民生、以未来文化竞争为核心的国家综合实力构建,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影响。在当前假日制度已经为大家所质疑、存在明显弊病的情况下,需要对假日制度进行必要的调整。

关键词:假日制度 可持续发展 和谐社会 黄金周

自国家对假日制度调整以来,关于我国假日问题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大家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两个:一是黄金周的存废和应否调整,二是传统节日的假日化。吊诡之处在于,争论的依据都是从“民意”的角度阐发,用“经济数据”说话,以有利于发展为方向,但却得出了完全不一致、甚至对立的结论和观点。

对假日制度进行完整思考的出发点,应该是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有的长久影响力,都是由无数个关键时间节点作用延续加和而产生的。“治大国如烹小鲜”,在经济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多元化需求日益提升、社会矛盾复杂交织的现代中国,每一个关键点上的政策选择,都可能决定着今后较长时间的发展方向,每一项关键改革都关系到总体改革的成败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能力。因此,在可持续的概念中,既应该侧重长远永续发展的总体方向,也要关注各个重要社会变革时期的现实形势和调整需求,要在是否解决现期最迫切问题和是否有利于长远发展两个方面进行宏观战略思考,并实现目标统一。

一、重新审视和还原假日制度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更宏观的视阈,是探讨假日制度影响力、重要性的前提

首先,对假日制度在整个国家发展制度框架中的作用,要有更准确、宏观的定位。假日制度作为一个国家的时间制度安排,属于最高层次的制度框架体系范围,需要与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国家宏观制度构架相提并论。意即:其重要性与包括土地利用在内的各类资源使用制度、包括财税安排和价格变动在内的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包括公共财产和私有财产保护在内的权利确认制度、包括诉讼程序和管辖裁定在内的法律制度、包括行政构架及运行规则在内的政治制度等对国家起到根本影响的制度,应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在现实中,这种时间制度安排,影响力也是深远的,直接和间接地影响着社会形态、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和国家竞争软实力。只不过在整个社会链条都高速运转的当今中国社会体系中,由于人们都被社会转型期带来的诸多变化所裹挟,心态上不得不习惯快速变化、心理上也接受着变化的预期,而总体忽略着对各种变化的定位和思考,也忽略着对各种社会发展节奏的感知和判断,从而也忽略了时间制度的影响。

其次,对假日制度的判断,需要有完整而系统的视角。除了假日制度内容本身之外,还必须要考虑另外的两个方面,即面制度调整模式和机制、制度演进的内生动力生从现实的争论来看,对假日静态内容争论得多,对假日调整机制和演进动力关注得少。甚至有些学者把“国家制度既然重新定了,就要三到五年不变”也作为假日制度不能或不可改变的论据,从而忽略了一项制度需要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为社会发展服务这两个根本原则,也忽略了假日制度本身的动态性和科学性。

二、在改革深水期的关键节点上,假日制度的思辨需要兼顾当前困难和长远可持续目标

全文阅读

论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策略

摘 要: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并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国假日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从假日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入手,分析了假日经济形成的理论基础、我国假日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假日经济健康发展的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

假日经济;健康发展;消费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4-0009-02

1 假日经济的涵义与特征

假日经济是人们在节假日期间集中购物、集中消费从而带动市场繁荣、经济发展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模式。假日经济对于我国的消费市场有着巨大的拉动作用,是社会经济结构转轨时期必然出现的一种拉动消费的经济模式。假日经济主要涉及的是第三产业,除了支柱产业旅游业外,还涵盖了餐饮业、娱乐业、体育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等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人们在节假日爆发性、集中性的消费不仅极大地刺激了消费市场的活跃,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增长,而且节假日对于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假日经济不是简单的“假日+消费”,发展假日经济应该是不断满足消费、促进消费的过程,需要政府、商家、和消费者一起更新观念,激发创意,共同营造出假日经济的良好环境。

全文阅读

对我国假日旅游经济效益的再思考

摘要:近年来,对以“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日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众说纷纭。运用经济学理论提出: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基数大;人民消费水平低,消费习惯较落后;消费存在很大的可替代性,“黄金周”只是创造了一种“即期繁荣”,并没有实质性的扩大需求,假日旅游的经济效益并不象通常认为的那样显著。

关键词:假日旅游;经济效益;消费水平;“黄金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082-01

1 引言

“假日经济”是我国在1999年调整休假制度形成每年3个长假后才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模式,假日旅游在目前的假日经济中占据着消费的主导地位。我国推行“黄金周”制度至今,其是非功过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9年3月,全社会又掀起对恢复“五一”黄金周的热烈讨论。究竟如何评价假日旅游的经济效益呢?

之前有学者从成本收益层面分析,认为假日旅游需要付出大量的隐性的负外部成本,包括:行政管理成本、出行积极性及情绪成本、接待地居民生活受影响的成本以及旅游资源集中破坏的成本等,认为假日旅游并不如表面显示那样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而本文则从假日旅游的消费水平层面来人手,力图为该场争论增加理论上的解释。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