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知识管理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精选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师教育知识;隐性知识;幼儿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0)04-0029-04

近年来,人们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工作,教师为本。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直接影响教育质量。笔者认为,在众多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中,教师的教育知识是重要因素。因为教师的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教育行为的决定因素,而教师的教育行为又直接影响教育教学的质量。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将更新教师的教育知识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突破口呢?

一、教师教育知识的重要性与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必要性

在教育领域,人们一直最关心的问题是教育的质量问题。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人们从不同侧面探索了影响教育质量的各种因素,其中教师和教学是大家公认的比较关键的两个因素。我们先分别考察一下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

在教师教育研究领域,以前人们常用的是“专家――新手”或“优秀教师――一般教师”的研究范式。人们期盼着把从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身上提炼出来的优秀品质传递给新手教师或一般教师,以使他们少走弯路,迅速成长。但实践证明,这种良好的愿望是不容易实现的。人们发现,从专家教师或优秀教师身上总结出来的“特质”难以“传递”给新手教师或一般教师。因为后者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会对那些所谓的“特质”进行选择、加工和改造。研究者渐渐认识到,只有了解教师个人的思维特点和个人知识,才能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关于教师知识的研究应运而生(Elbas,1981;Connelly,M.F.&Clandinin,1986;Marland,P.,1998等),教师教育的研究范式发生了转变,即从“专家――新手”型或“优秀教师――一般教师”型的研究转向对教师内在知识的研究。

过去,在教学研究领域,人们注重研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从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到对教师特征的研究,再到后来对教师有效行为的研究。然而,运用这种“过程――结果”的“黑箱式”研究却难以发现教师的教育行为与学生表现之间的必然联系。“关于什么是优秀的、好的或有效的教师没有统一的定义;教师的特征并不直接影响学生的成绩;个别教学行为之间的差异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差异并没有可靠的相关。”〔1〕研究者们逐渐发现,仅仅分析外在的教学行为不足以解释教学过程,因为最终决定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知识,是教师的思考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面临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教师如何理解这些信息并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决定着课堂中发生的一切。美国全国教育研究会在其年鉴中声称,通过研究改进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就是研究教师知识的结构和表达(被称为“玻璃杯式”的研究)。

教师教育研究范式的转变和教学研究的转向可谓是殊途同归。研究者渐渐认识到,教师的教育知识是影响教师行为的决定因素,也是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由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教育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优化。换句话说,我们是否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要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师专业化水平,就要对教师的教育知识进行系统的更新和优化。笔者认为,丰富、更新和优化教师的教育知识应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以组织知识管理促进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

笔者认为,组织知识管理是促进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重要途径。因为组织知识管理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知识共享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和标志,其最终目的在于达到组织的知识更新,提高组织的竞争力。教师个人的教育知识在此过程中也必然得到不断更新。

(一)知识管理的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

知识管理的实质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知识管理通过知识共享达到知识创新,并重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相互转换;组织知识管理的目标是,设计、构造良好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形式,挖掘固有知识,引导知识创新,实现知识共享,并通过对共享的知识进行有效利用,最终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实现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换一种角度讲,知识管理是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管理。显性知识比较容易管理,其主要目标是编码化、数据库化;隐性知识则较难管理,其目标在于显性化。传统的信息管理主要是对显性知识进行组织和处理,未将隐性知识纳入管理的范畴。知识管理则把隐性知识纳入其中,并使隐性知识的管理成为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有学者认为,组织知识中可以表达出来的显性知识只占10%,而企业员工大脑中的隐性知识大约要占企业知识总量的90%。也就是说,企业中的大多数知识存在于个人的头脑中,而不是在组织的文件中。隐性知识的管理既是知识管理的难点,也是知识管理的重点。也有许多研究者认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创新的源泉(Nonoka,1995;RonYoung,1998;Carl Frappuolo,1998)。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对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成为个人和组织成功的关键。一个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人身上隐藏着大量的隐性知识,挖掘这些隐性知识而不至于使其因个人的调离、退休而流失,这是知识管理的主要目的。

知识管理以知识为出发点和归宿,它以组织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以知识共享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和标志,其最终目的是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学者认为,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是实现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的开始和源泉,因此知识管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然后为组织所共享的过程(Nonoka,1995; Nijhof,1999)。“学校作为一个知识型组织,它的知识创新也遵循着这样的过程,通过个体知识创新、个体知识的组织共享、组织知识积累、组织知识的个体化的过程,使得学校的知识积累不断扩大,这个知识扩大和积累的过程也就是学校自身实力不断增强、更新和提升的过程。”〔2〕

可以看出,知识管理的直接目标在于知识创新和创新知识个体化,它恰恰契合了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需求。因此,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

(二)教师教育知识在知识管理中的更新

在我国,给知识下的比较经典的定义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见《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但在知识管理中,知识往往是指与行业有关的知识。例如,在一家电冰箱制造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都与电冰箱制造有关,而在一家电冰箱销售企业,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中的知识则与电冰箱销售有关。申继亮等人将教师的知识分为四类: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文化知识。〔3〕教育机构的行业知识更多地表现为条件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因此,教育机构知识管理中的“知识”指的是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它具体分为三个方面: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教与学的知识、学生成绩评价的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时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4〕它们被统称为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师的教育知识不仅是教育机构知识管理的对象,也是制约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

日本著名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Nonoka,1995)和竹内光隆(Takeuchii,1995)在《知识创造公司》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相互转换的四种模式(简称SECI模型):(1)社会化(或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个体交流和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最常见的就是工厂和教育机构中惯用的“师徒制”。(2)外化(extern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通过努力,个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并将其传授给他人。外化是知识创新的关键。这是将主观知识变成客观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常需要使用一定的技术来帮助个体将自己的观点和意象外化成词语、概念、形象化语言(如比喻、类比、描述、图像)。(3)组合(或融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这是将概念系统化为一个知识体系的过程,这个知识转化的模式将不同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个人抽取和组合知识主要通过媒体或网络。教育机构中的教育和训练通常采用这种形式。(4)内化(in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这是把显性知识应用为隐性知识的过程,与通过做来学习密切相关。在实践中,个人结合自身的隐性知识,将接收到的显性知识转化为内在的经验和智慧,变成个人有价值的知识财富。

如果对教育机构进行知识管理,那么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换过程既是组织知识创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过程。〔5-7〕“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个知识基础需要不断创新。知识转换的过程就是知识创新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是在模糊知识和明晰知识连续的能动的相互作用中动态生成的,包括知识的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教师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知识转换过程的内在联系,不断促进知识基础的创新。”〔8〕从SECI模型里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几个关键点。

1.学到别人的隐性知识。在“社会化”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观摩直接从同行或同伴的身上学到一些优秀的教育经验,从而“增添”自己的专业知识。例如,新手教师往往对课堂管理感到棘手,但通过观摩,他会学到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暗示法、冷落法、行为替换法等。

2.使自己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外化”过程中,教师通过反思、符号化等手段使自己的隐性经验上升为理性知识,从而使自己的教育专业知识得到“明晰”和“升华”。例如,在实践中,教师多次使用暗示法,发现效果很好。在他把这个方法用语言(口头或书面)总结出来以后,他的这个隐性知识就显性化了。

3.把新近学到的显性知识与原有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在“组合”过程中,教师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参加研讨等把新近学到的显性知识(其中包括同行和同伴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后的知识)与原有的显性知识融合起来,以“添加”自己教育专业知识的“库存”。例如,当教师把“暗示法”归为“课堂管理的策略”时,他就实现了知识组合化的过程。

4.把显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智慧。在“内化”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显性知识的运用来内化显性知识。严格地说,只有内化为能指导教师行为的知识才能变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才是真正得到更新的知识。例如,教师在实践中使用“冷落法”并逐渐运用熟练以后,这个知识就成为他个人教育知识的组成部分。

在知识管理的过程中,知识转换得以实现,“增添”“明晰”“内化”等都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过程。但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最终标志应是组织创新的知识在教师身上得到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应用了组织创新的知识。这个过程就是组织创新知识个体化的过程。

三、促进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知识管理策略

组织知识管理是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一条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在教育机构里实施知识管理,可以使用“以问题为导向”的行动研究方式。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共享和创新都围绕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这样知识共享的内容就会很明确。知识创新的成果则表现在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得以解决,教育质量因此而提高,这就达到了知识管理的目的,同时也达到了教师教育知识更新的目的。

着眼于促进幼儿园教师教育知识的更新,笔者认为知识管理的策略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运用“师徒观摩”促进隐性知识的交流。“师徒制”被认为是隐性知识交流的最重要的方法。在幼儿园实行“师徒制”,即一名具有丰富经验的优秀教师带1~2名新手教师。新手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观摩优秀教师组织教育活动并与其研讨。观摩的主题为研究课题。当然,在此过程中,新手教师还可以学到优秀教师的一些实用的教育技能。在运用这种策略的过程中,应注意面对面交流,这样才能避免新手教师产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

2.运用“反思教学”促进隐性知识的显性化。以园本教研作为载体,以每位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课”“研讨”活动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实践,从经验中学习,使自己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变。在此过程中纠正不正确的经验知识,提升正确的经验知识。在这个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通过类比、隐喻等手段挖掘优秀教师的教育经验,并用案例形式呈现出来。运用信息技术,把总结出来的创新性显性知识(反思笔记、经验类文章等)拿到交流平台(BBS,BLOG,WIKI等)上共享。在运用这个策略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因为教师只有“以人为镜”才容易看出自己的问题。“让一个人仅仅通过自我反思改变思维方式,难度要大得多,但是通过倾听他人对同一事件的认识和感受却相对容易实现思维角度的转换。上述问题的解决都有赖于组织学习。事实上,通过组织学习,个人学习的效果能够实现倍增和飞跃。”〔9〕

3.运用“研究课”促进显性知识的隐性化,加强对创新知识的利用。知识在线公司首席知识官Ron Young(1998)说,显性知识必须很快地再转换为隐性知识,否则它的真实价值就不复存在。运用“研究课”是促进显性知识隐性化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专业发展重要途径的“研究课”指的是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组织的一种特殊的公开课,它集教学与研究于一体,是一种教师群体有计划、有目标、有理论指导的教学研究与交流的活动形式。在运用“研究课”促进显性知识隐性化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运用组织创新的新知识,使教师更加熟悉创新知识并掌握其在实践中的运用策略。我们还应该运用各种鼓励手段促使教师及时运用已有的显性知识以及从自己和他人隐性知识转换而成的显性知识,把这些知识逐渐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这样,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才算达到,教师的教育知识才能真正更新。

参考文献:

〔1〕郭良菁.迈向养成自主探究与反思的实践者的教师教育〔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1999:29.

〔2〕毛亚庆.知识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创新〔J〕.教育研究,2003,(6).

〔3〕〔4〕辛涛,申继亮,林崇德.从教师的知识结构看师范教育的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6).

〔5〕〔8〕阎德明.知识转换过程与教师专业发展〔J〕.课程・教材・教法,2005,(7).

〔6〕王歆军.知识创新SECI模式与教师教育知识自我更新〔J〕.经济师,2004,(10).

〔7〕杨南昌,等.SECI:一种教师共同体知识创新与专业发展的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5,(10).

〔9〕张鼎昆.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J〕.现代企业教育,2004,(10).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Renewal of Teacher’s Educational Knowledge

Liu Li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Beijing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Beijing, 100045)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超级秘书网: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根据国内外相关资料的分析研究,在教育知识管理和知识管理策略阐释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并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教育知识管理是运用信息技术对来自教育资源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序化,通过知识的获取、存储、共享和应用,提高知识的使用率,实现知识创新,在价值上实现个人和组织的提升,以促进教育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目前,在知识管理领域根据知识管理的两个维度:人和技术提出了两种策略,分类编码策略和个人化策略。事实,知识管理的组成要素:KM=(P+K)S,包含有四个内容:人、技术、知识和分享。因此,在现状研究基础上笔者把教育知识管理的维度扩充为四个,即:人、技术、知识和文化,由此构建了四维的教育知识管理策略

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

技术在教育知识管理整个流程巾起着重要的作用,如知识的编码、存取依赖于信息技术,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也要借助技术手段和工具进行设计实现。因此,技术是教育知识管理的重要维度之一。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主要体现在编码上,因此也称为编码化策略,它是指利用一定的信息技术把知识与知识开发者分离开来,使知识独立存在,再按照一定的标准编码并存储于知识库或资源库中,以实现人与编码知识的连接,便于组织成员的共享或随时反复调用。具体策略如下:

1、制定编码标准

编码标准便于对知识进行统一编码,给知识的存储和访问提供方便。如:对知识的编码格式做统一的要求。使不同的知识工作者在编码时都能做到有据可查,有椐可依。

2、建立分类标准

教育知识的范畴很大,因此应该对此进行非常详细的分类,按照类别进行编码存放,以便实现快速访问。

3、编码简洁化

在对知识进行编码时,力求做到剔除多余信息,将关键知识经过精心编码储存在知识库中,使教育组织中的成员能够方便的获取并利用这些精简的知识。

4、促进隐性知识交流

隐性知识的转化需要借助一定的信息技术,适度投资于信息技术,用于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便于组织中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以技术为主的策略使所有成员可以搜寻和提取经过编辑存储的知识,而无需与最初的知识生产者接触,使得知识可被反复使用,不受任何限制。

二、以人为主的策略

在教育知识管理中,人是最关键因素,不仅仅因为人是知识的载体,是知识创造和传播的内生力量,更重要的是教育组织产品本身也是人一人才。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人的参与。在社会化阶段,人们通过师传生受的方式传播隐性知识,人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起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技术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知识的组合阶段,人们应用知识进行知识创新和教育创新,这一阶段人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以人为主的策略是指知识与知识生产者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知识主要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接触进行共享,信息技术的作用只是帮助人们更好地沟通知识,而不是储存,具体策略有:

1、提供多种交互方式

知识与知识生产者不分离,为进行知识共享必须和知识生产者进行交流,因此要提供交流的环境。目前常见的有面对面交流,还可以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在线交流,如聊天工具、论坛、留言簿等。

2、交互工具简单实用

交流工具应该是给人带来方便,如果过于复杂无论是教育者和学生都可能对此失去兴趣,造成交互不利,影响教育知识管理的实施。因此,在交互工具设计时应以简单实用为准则,提供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促进知识的流动。

在这里知识并未被编码,知识是在交流与实践中发生转移的。为了让该策略行之有效,需要建立网络系统,扩大交流的范围,使知识不仅仅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还通过电话、电子邮件、视频、论坛、博客等形式进行交流与共享。

三、以知识为主的策略

知识是教育知识管理的客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维度。教育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促进知识共享和创新,知识创新就是知识转化的螺旋上升过程。因此,以知识为主的策略就是促进知识转化的策略,具体有:

1、从教育行政的角度促进知识转化

通过教育行政引导资源积累和配置,它可以从激励、培训制度以及设立教育知识管理的组织结构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及知识资本的有效互动,提升知识的价值。建立平衡高效的组织激励机制,一般从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对那些为知识转化作出较大贡献的个人、团队和部门进行相应的物质或精神激励,促进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切合需求的高质量培训,可增加成员的知识存量,提高成员的经验技能,因此组织必须为成员提供持续不断的培训和学习机会,让他们有能力不断获取知识并创造新知识,丰富组织知识资源。同时设立以知识校长为首的组织结构,各负其责,实现合理、有效的知识转化。

2、构建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组织文化

“认知影响行为”,组织要想鼓励成员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转化,就要从整个组织的认知入手,建立支持知识转化的价值和规范的文化氛围。组织文化和知识转化联系得非常紧密。组织文化是决定知识转化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同时文化问题也是教育知识管理中最难处理却又必须处理的问题。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气氛的组织文化,由文化驱动知识转化。

3、加强合作与科研兴教的意识

知识经济时代,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开展科研活动,它不但代表了组织的科研水平,也意味着组织的知识水平。科研活动不是一个人来完成的,一个科研任务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围绕每项任务建立相应的科研团队。在团队内,各种具有不同技能的教职员工被组织起来,运用各自的特殊才能完成特定的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成员要分工合作,完成共同的项目。通过合作研究一方面可促进组织向民主、合作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成员的相互沟通和交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交流、共享、转化和创新。因此,合作与科研兴教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转化,特别是隐性知识的转化,而且更有利于实现知识的创新。

四、以共享文化为主的策略

在知识管理要素中,知识分享处在指数级的位置,表明了分享型的组织文化的重要性,组织可以通过创建适宜的组织文化来强化和推动知识获取、分享、应用和创新的程度和速度。因此,在教育知识管理过程中,共享的组织文化也是重要的一维,经研究笔者认为构建共享文化的策略有:

1、创建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就是通过组织成员不断学习而达到改革组织本身的目的,学习和工作同时进展,且两者统一。教育组织通过创建学习型组织,可以促进内部知识的流通、隐性知识的外化、知识的共享,从而提高教育者和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形成有利于知识共享和创新的组织文化。

2、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营造共享环境

面对面的交流非常有局限性,为不受时间、空间和人员的限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是一个最有效的工具。因此,建立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提供多种知识获取和交流的方式,不但可以实现显性知识的共享,还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交流工具,实现异地、异步,与陌生人的知识交流。

3、简化教育组织结构。使共享渠道畅通

传统的组织管理结构等级分明,信息传递慢,在低层和高层人员沟通上存在很大弊端,无法真正实现共享。因此,设计简单的组织层次结构,利于教育组织中成员的沟通,从而形成开放型的组织结构。

4、建立激励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4篇

多明尼克大学布伦南商学院(BrennanSchoolofBusiness,DominiqueUniversity)和图书情报学院(SchoolofLibraryandInformation,Do-miniqueUniversity)都有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两个学院还联合设立了工商管理图书情报双学位硕士[4],其目的是为大型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培养管理者。双学位硕士课程里包含有知识管理,旨在传授盈利和非盈利性组织的知识管理理论和知识基础,讨论知识资产对组织的价值,研究知识获取、评估、评价、管理、组织和传播的分析工具和技术,本课程还要求分析一个商业案例,并且要求学生进行知识管理项目设计和实施的演讲,以获得实践和经验。另外,多明尼克大学还开设有一个知识管理证书的认证课程[5]又称学士后课程(postbaccalaureate)。目的是为给有意从事知识管理者一个知识管理的教育背景,故拥有任何专业学士学位证书者都可以申请该认证课程。其课程体系包括:信息政策、组织分析、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工具和技术。

2马里兰大学

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商学院(RobertSmithSchoolofBusiness,UniversityofMar-yland)的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和全球商务与知识管理研究选修系列课程[6]。马里兰大学信息研究学院是ischools的成员之一,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7]。这门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熟悉知识管理的理论、实践和工具技术,帮助学生在盈利或非盈利性组织的信息部门中工作。为了能管理组织的智力资本,学生还需学习如何决定组织的基础架构,具体学习内容包括:知识管理,学习型组织,知识资本和相关术语;知识管理的历史、概念和成功的知识管理系统;为了培养学生的知识管理分析能力,且以研讨会的形式进行课程。

3澳新及港台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3.1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所调查的3所澳大利亚大学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莫纳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知识管理专业设有知识管理的选修课程,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文凭项目开设了全面的知识管理课程。南威尔士大学的法学院开设了法律服务中的知识管理,信息系统、技术与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系统与技术。悉尼科技大学信息学院设有信息与知识管理的硕士学位课程。而2所新加坡高校都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还开设有知识管理硕士专业。具体见表4所示。(1)莫纳什大学。莫纳什大学(MonashUniversi-ty)信息和知识管理硕士学位(GraduateDiploma)[8]招收一年全日制或两年在职学生,且只招收已经拥有信息和知识管理对应专业的初级资格证书的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相关概念和知识管理理论,并更深一步学习信息和知识管理领域中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例如图书管理,档案管理,档案科学,信息架构,知识管理)。课程目标包括:掌握信息和知识管理以及信息技术领域的基本理论,认识和理解在信息技术领域的技术使学生能更好的适应信息技术领域的持续变革,借助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对于信息和知识管理的深层理解,提供符合澳大利亚图书馆和信息协会(ALIA)和澳大利亚档案管理协会(ASA)需求的信息和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2)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SchoolofComputerScience,NanyangTechnologicalUniversity)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专业[9]。通过研究分析知识管理的文献和课程可以发现管理、技术和信息是知识管理的三个基础学科,而知识管理的专业学习中这三个核心主题领域的覆盖率存在着普遍差异。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有着超过其他知识管理专业的独特优势,因为通信与信息学院还有两个与信息研究相关的硕士专业:信息研究和信息系统,可以有效地支持知识管理的技术与信息需求。该专业把这三个基础学科(管理、技术和信息)并重,并把它们看作知识管理的三大支柱学科。学生可以选择通过课程和论文或者只通过课程来完成学业。选择课程和论文模式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6门选修课程并提交论文;选择只修习课程的学生要修习3门核心课程,8门选修课程。

3.2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

中国台湾地区在被调查的6所大学中有4所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成功大学在本科和硕士阶段都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其中工学院为工程科学系在职硕士班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管理学院在本科的企业管理、资讯管理和国际工商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为管理学院博士开设有一门知识管理开放课程,为知识管理教育提供了新途径。台湾大学管理学院为资讯管理系和商学研究所的硕士和博士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该校的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系统教授知识管理的相关知识。台湾义守大学的管理学院也在本、硕、博三个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另外电机资讯学院资讯管理与医学院的医学管理专业在本科和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台湾政治大学管理学院在硕士和博士阶段为咨询科学系的学生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中国香港地区有2所高校开设有知识管理相关课程。其中香港城市大学的信息系统学院为商务资讯系的硕士生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同时还设立有电子商务及知识管理硕士学位,该硕士学位针对有本科学历证书且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商务人士开设旨在培养有电子商务和知识管理知识的管理者、专业人士和企业家。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硕士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课程并设立相应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具体见表5所示。(1)台湾大学。台湾大学的管理学院和图书信息学系都在研究生阶段开设有知识管理的课程。其中管理学院的资讯管理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商学研究所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服务创新课程,图书信息学系开设有知识管理学程。资讯管理专业的知识管理[10]旨在给学生一个关于知识管理及实践的综合视角,包括概念、理论和知识管理的技术,开发知识管理方案的流程和策略,知识管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行为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参与一个知识管理相关的小组项目,以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环节。图书资讯学系开设的知识管理学程源自于英国,是学校为了帮助特定群体的学生达到特定学习主题所规划的学习经验总和,并且透过规划必修、选修科目及修课流程来达到学程教学目标[11]。(2)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在知识管理教学、研究和推动其应用方面设置灵活,开设有香港及全国唯一的知识管理硕士学位[12]。其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拥有均衡的知识管理领域知识,使其对知识管理的工具、方法和设计与实现有深入了解,并熟悉知识管理领域的最新热门话题。该学科毕业生在获得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做首席知识官、首席学习官、创新经理、知识管理员和各种顾问等,或在组织和公司从事知识审计和实施知识管理项目。为了给学生最大的便利,该专业采用两种模式,学生选择其一修完30学分即可顺利得到学位。模式一要求学员修完10门课程,包含5门知识管理必修课,至少三门专业核心课程,和至少两门选修课;模式二要求学员完成7门课程,包括5门必修课,至少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和一门选修课程,另外还要完成学位论文。

4中国大陆地区高校知识管理教育现状与分析

在对于中国大陆高校的调查后发现,很多高校课程信息化建设还不够全面或不够公开,甚至是信息更新不及时,导致调查不够准确详细,只有少部分学校在其网站对本校的部分精品课程给出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大纲。在通过电话或邮件等方式联系后,综合得到中国大陆开设过知识管理课程的情况如表6所示。(1)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知识管理课程全部开设在研究生阶段[13]。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以授课、课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普通在校研究生和MBA学生开设知识管理课程。课程从知识管理与职业生涯设计、资源层面的知识管理、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设计这四个角度设计课程内容,其知识点主要包括:认知模式和自我知识构成诊断、知识社区与团队写作、知识创新与组织文化、知识和能力的价值链分析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生(博士和硕士)开设有知识与创新管理课程。采取课程讲授、案例教学与学生参与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从知识与创新管理的概念、理论研究和实践三个维度,阐释知识和创新管理的系统研究成果,并以知识与创新管理的前沿问题为核心,引导同学通过案例研究,发现知识与创新管理的真谛。课程以三个案例和一个测试为核心,重点讲述知识管理的战略选择和创新的机制与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创新类型与竞争优势;创新思维与创新环境;创新体系与创新架构;创新过程管理:从创意到财富;创新范围:从产品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知识管理战略:从模仿到超越;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转化;信息技术驱动的管理创新;组织学习与创新;知识与创新团队的管理。(2)武汉大学。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作为国内图书情报教育的先驱者,提供从本科到博士多层次、全方位的知识管理教育[14]。表7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知识管理课程概览。对于本科生阶段的知识管理教育,学院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档案学专业学生开设了“知识管理”选修课,由不同教师任教,教材选用邱均平教授所著《知识管理学概论》[17],参考张润彤、柯平、董金祥等所著教材[18-20]。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知识管理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管理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工具,学会运用理论方法与工具来分析和解决知识管理领域中的实际问题,为今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应有的基础。创造性地从理论、方法和应用三个视角全方位地构建了知识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在硕士阶段,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开设有知识管理与商务智能研究方向,情报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信息管理研究方向,档案学开设有知识管理与数字档案研究方向,信息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了知识管理与知识科学研究方向。博士阶段设立有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与知识管理以及知识管理与竞争情报研究方向,研究知识管理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知识管理流程和实施步骤、公司再造、业务流程重组等,并开设多门知识管理相关学位课程如知识管理与数据挖掘、知识管理与科学研究。

5国内外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对我国大陆的启示

我国于2009年和2010年相继颁布了六项知识组织相关国家标准[15],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知识管理的高度重视,知识管理教育和研究的蓬勃发展也是可以预见的。然而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虽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很多不足,对比国外及港台地区知识管理教育,给我国大陆知识管理教育的启示如下:

(1)尽快制定完善的知识管理学科体系,及早设置知识管理专业。国外和港台地区的多所高校在硕士研究生层次已经设立了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立了知识与信息系统管理专业;台湾大学也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等等,这些知识管理专业拥有更大的自,能更好的根据自身需要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达到知识管理的教学目标。目前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通常是依附于其他专业下,作为一个研究方向或仅是一门课程,不存在独立的知识管理专业,这是制约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构建一个具有一般指导意义、完整、全面、系统的知识管理学理论体系,对促进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管理实践活动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学科意义和价值[21]。

(2)完善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丰富知识管理的教育形式。国外和港台知识管理的高等教育覆盖了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而且知识管理教育形式丰富,形成了以正规教育为基础,远程教育、证书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辅的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完备的高等教育培养层次使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形成了合理的格局,多元化的知识管理教育弥补了正规教育的不足[22],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知识管理教育,使得知识管理教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增强了知识管理学科的活力,促进了知识管理的良性发展。我国大陆地区的知识管理教育大部分集中在硕士层次,在承担培养大批次优质人才的本科阶段只有极少机构开设了知识管理课程。且教学形式上大都局限于传统正规教育模式,只有清华大学的总裁培训班开设了知识管理的培训课程。但这并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于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不利于为硕士和博士层次的知识管理教育提供充足的人才储备,也不利于知识管理教育的快速发展。因此,应该完善知识管理教育在我国大陆高等教育中的培养层次。

(3)依托相关学科,发展知识管理教育。国外及港台地区的知识管理高等教育分布在信息科学、管理类、计算机科学、图书情报科学等多个学科,很多高校在不同的学院,不同专业下同时开设了多门知识管理课程,如台湾大学在图书信息学系开设了知识管理学程,又在管理学院开设了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与创新服务课程,这些课程与所在学科相联系,使得知识管理课程的内容丰富,满足了社会对不同方向知识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是这些学科自身发展和融合的需要[23]。我国大陆地区知识管理还没有形成单独的学科专业,知识管理高等教育现阶段也处于依附其他学科的教育形式,但仅出现在管理学院和图书情报学院,鲜有其他学院开设知识管理的相关课程。而这些学院中的知识管理课程数量少,基础薄弱,往往只能传授知识管理的基本理论。我国要发展知识管理教育首先要在相关学科中根据本学科与知识管理的联系广泛开设知识管理相关课程,与其他学科融合,形成一个知识管理的就业方向,扩大知识管理的影响力,夯实知识管理的专业化基础。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智能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奇特现象。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既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又保持了低通货膨胀率和低失业率:既能在相对长时间内实现经济的持续繁荣,又能够避免经济危机的发生,这是传统的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探究其原因,经济学家研究并发现了经济活动中的内生要素——知识和科技的作用。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知识经济”所及的知识,既包括科学技术知识,又包括社会科学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部分。知识经济是建筑在知识和信息基础之上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直接依据的经济,知识是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增长的驱动器。这是按照知识和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地位和作用的飞跃来界定的崭新经济形态。

同以往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如下主要特征:第一,知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第二,世界经济一体化,一体化是知识经济依靠无形资产的投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第三,高速信息网络成为最重要的基础没施。第四,由教育业、科研业、信息业构成的知识业成为主要产业。第五,以科技企业为主的知识企业成为重要企业。第六,生活和消费方式走向知识化和智能化。第七,企业、政府和大学或研究机构的全面互动——以创新为特征的国家科学系统——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生产(发展和提供新知识)、传授(教育和开发人才资源)和转让(传播知识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的主力军。第八,以素质教育、通才教育、终身教育为特征的全面教育是知识经济的中心,学习成为个人或组织发展的有效工具。走向知识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也必然走向知识经济。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知识经济最重要的升华是把关注的重心从物、资本、信息、知识产业等“身外物”转到人本身,在知识经济的微观或宏观经济环境中,制胜的不是资源量、资本量,甚至也不是知识量,而是知识人量,具有创新能力者的密集度决定企业和国家的命运,人力资源成为国家的最根本的资源。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动力的经济,教育和学习成了名副其实的发动机,教育的责任空前重大,教育必须改革。

1.加强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智能的培养。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信息科学和信息传播手段的快速发展,知识量的急骤增长,使人的大脑来不及包容如此巨量的信息。只有让学生掌握好宽厚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以简驭繁,触类旁通,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瞬息万变的局面。要认识加强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避免过早地把学生引入专门训练.然而,教育的职能,绝不可停留在单纯传播知识这个层面上,许多人把传播知识作为“看得见的硬任务”,把培养智能看成是“摸不着的软任务”。将素质教育误认为非知识教育,非考试教育,非升学教育。非课堂教育。

可编篡的知识都可用编码技术作成软件,而难以表述的知识存在于称之为湿件的个人大脑中。随着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把大部分的可编篡的知识由计算机来完成,人类自身主要生产难以表述的知识以及实现后者向前者的转换。即生产观念、创意和心智。培养学生的智能,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面对知识经济的教育的核心不再是知识,而是获取、运用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学问”,而且要教“学习”,将从学“知识”转向学会“学习”,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每个个人和每个国家的国民整体素质的核心。发展以培养获取、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为中心的素质教育是当前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心内容,也是新世纪的主导教育思想。

2.大学教育应更加注重通才教育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具有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大学,尤其是那些教学科研型大学,利用人才资源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显著优势,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对培养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跨世纪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知识经济时代,学科知识将向两个方向纵深发展,即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这给教育带来新的课题,即如何处理好培养“通才”与培养“专才”的关系,如何在培养“专才”同时,注重抓好“通才教育”。努力培养通才,培养除具有较深的专业外,还要有知识面广博并基础扎实的“图钉式”人才,这是跨世纪人才所必需的。依我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向,应注重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必须改革现有的高等院校系科结构,在深人调查研究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有计划按步骤、积极稳妥地进行学科调整。建立一批具有文科和理、工、医、农各科的真正综合性大学,这无疑会大大提高目前一些高等学校的整体水平。第二,建立跨学科的专业。如环境科学、系统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专业,并在现有课程内容上向综合化方向进行改革。第三,强调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和相互交叉。在试行学分制的基础上,增加选修科目,允许学生在系际、校际选修课程,必要时应同意中途转系、转校。第四,面对知识经济培养厚基础、宽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跨世纪人才.不仅要有很强的专业能力,还要培养其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综合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在教学管理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化综合素质的教育,实现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的统一、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德智体全面发展与人的个性化的统一。

3.推行“终身教育”。提高国民整体的科学文化素质。当今时代被称为“知识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知识产业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快速膨胀,新知识大量涌现,知识老化周期加速。新的知识将产生新的产业和新的职业,同时老的职业将被逐步淘汰。这促使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教育成为社会生活的中心。学习和教育将贯穿人的一生,“终身教育”是面向知识经济的教育发展趋势。对此应注意做好以下几点::第一,构建大职教体系。在政府统筹下,发挥部门、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职能,促进各类企业承担职业教育的责任,深化教学改革。第二,我国业已实施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自学考试,十分有益。在今后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改革中,进一步探索实施“终身教育”的适当形式,给予“终身教育”以更为重要的地位。第三,在各类专业人员的“终身教育”中,高等院校教师的“终身教育”至关重要。高等院校教师的进修提高有待解决。第四,支持和引导社会教育机构担当起从幼儿智力开发到成年人的职业教育等一系列教育任务。第五,作为知识经济教育的现代科学技术教育,不可能完全依靠学校的课堂,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介和公共文化设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程恩寓,徐惠平.政治经济学[M].高等教育版社,2007.5.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6篇

1.知识管理理论。斯克姆对知识管理的定义是:为实现组织目标,通过创造、收集、组织、传播、应用和开发等一系列规范化、系统化的管理手段对知识进行管理。知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知识本身的管理,即对显性知识、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相互作用的管理。野中郁次郎将知识的特性(隐性和显性)与知识创新主体结合,提出了SECI组织知识创新螺旋模型。该模型将知识创造过程划分为社会化、外在化、组合化、内在化四个模式,反映了组织知识创新的动态特征和创新的全过程。知识社会化是隐性知识之间通过共享手段转化成新的隐性知识;知识外在化是通过言语和行为等手段将隐形知识表现出来,形成显性知识;知识组合化是将显性知识与显性知识融合起来,形成更加系统、完整的显性知识;知识内在化是通过学习等手段将显性知识变成自己的隐性知识。第二种是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体现知识线性价值链,其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取、表示、共享、应用、创新以及存储等几个环节。

2.系统设计思路。基于知识管理理论,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应该符合如下要求:

(1)符合“省级管理部门-试点县区-试点学校-试点班级”四级知识主体的要求。

(2)符合项目信息采集、项目活动计划、项目过程监控、项目成果总结四个环节的知识管理需求。

(3)符合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获取、表示、存储和共享的特点。其中,从知识基本过程的管理角度来设计,针对知识获取,拟收集项目基础数据、教师和学生能力状态数据,以及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通知、方案、活动人员名单或总结报告等数据文档,再进行归类整理,提供搜索,形成可用的、有价值的统计信息和知识;针对知识存储,规定统一的数据结构和规范,利用数据库对适用性知识进行存储,便于相互交流借鉴;针对知识共享,遴选推荐优秀案例或总结报告,推送至前台门户网站,将存储的知识分享给项目参加人员,并构建邮件系统和异步交流论坛,促进项目参加人员分享显性和隐性知识。

二、总体架构设计

基础教育改革项目管理系统分为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两大部分,其中,后台管理系统包括基本数据管理、项目信息管理、项目活动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学生发展状态监测、站内通知邮件、在线论坛、前台门户管理七个模块。前台门户网站对外宣传试点项目的通知公告、文件、活动、成效等。根据试点项目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的要求,系统采取省级、县区、试点学校、实验教师四级管理模式,操作用户相应分为省级部门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县区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试点学校管理用户(含管理员和领导)、实验教师和项目专家等四大类。用户登录之后,可以访问后台管理系统。前台门户网站面向公众用户开放。

三、功能模块设计

1.基础管理。该模块用于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和设置,分为基础数据管理、系统参数设置、模块管理、用户权限管理、系统帮助等子模块。系统管理员利用模块管理,可以对后台系统的菜单模块进行添加、删除和禁用,指定模块标示和ASPX页面,动态维护后台系统的菜单结构。用户权限管理模块,用于实现系统权限的分配和管理,包括用户管理、角色管理、用户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基础教育改革试点项目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的部门层级多,用户人员广。有鉴于此,该系统采用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来实现用户与访问权限的逻辑分离,RBAC的基本思想是:定义一组用户集和角色集,在特定的环境里,权限被赋予角色,而角色被指定给一个用户,此用户就拥有了该角色所拥有的权限。

2.项目信息管理。该模块对参加试点项目的部门和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管理,包括试点县区管理、试点学校管理、实验班级管理、实验教师管理、项目专家管理等子模块。各级项目管理人员可以对所辖区域内的项目信息进行查询、统计、导出和打印,以图表方式查阅统计结果,及时掌握试点学校、实验班级和实验教师的数量与结构。其中,数据图表采用JavascriptCharts实现。

3.项目活动管理。该模块用于对各级部门、各类项目活动的计划、实施、总结的整个周期进行管理,便于上级部门监控下级部门的项目工作状态,以及收集下级部门开展项目的佐证性材料,实现项目知识的获取与存储。

(1)活动计划管理,包括上报活动计划、审核活动计划、查阅活动计划统计。每级部门均可上报本级的活动计划,活动计划表需要填写活动内容、起止时间、参加对象人员、活动地点、活动类型、活动负责人及联系信息等。其中,活动类型包括考察学习类、会议研讨类、培训训练类、展示观摩类、实验研究类、评比竞赛类、检查评估类等。下级单位的上报活动计划为待审状态,经上级单位审核后,即进入已审核待实施状态。

(2)活动实施管理,包括实施活动、填写活动报名表、审核学员报名。活动计划经过上级单位审核后,可以向下级单位活动通知,将活动添加到活动实施表,后的活动进入“正在实施”状态,纳入进程监督和考核验收的范围,活动承担部门需要定期上报活动完成的比率。上级部门可以通过所属地市、试验县区、活动实施状态等字段,筛选监控活动实施情况和完成率,可以对完成率进行排序比对。活动参加人员名单是项目活动的重要佐证材料。经授予权限,实验人员和非实验人员可以填报活动回执进行报名。活动承担部门能够对报名名单进行审核,并导出活动人员名单用于会务工作。

(3)活动总结与存档,包括填报活动总结、审阅和浏览活动总结。活动结束后,要求参加教师撰写教师个人总结,活动承担部门撰写活动总结报告,作为项目活动开展的过程性资料进行存档。活动总结的主要属性有:活动效果评级(1~5级)、审阅状态(不存档、存档)、分享范围(不共享、本级部门内共享、后台共享、前台共享)、上传附件(活动的文档资料、视频、图片等)。

4.教师能力状态监测。该模块包括掌握进度监测和能力档案监测,用于对教师参加项目所需能力的掌握进度进行监测,对教师参加项目的教案、获奖、参加活动情况及总结报告等各种档案信息进行管理。教师能力状态监测利用一个基于系统设定的、包含二级项目的评价量规,由教师本人及上级管理部门进行评价,具体分为个人自评、学校评价、县区评价、自治区级评价等四级评价。评价量规中的每个评分项目由未知、知道、理解、掌握、精通五级(用1~5分表示)构成。定期评价教师能力状态,及时更新教师得分。各级管理人员可以按教师、学校、县区三个层面,对教师掌握能力情况的得分进行查询和统计。

5.学生发展状态监测。该模块用于对实验学校学生的中高考成绩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发展状态进行监测,包括上报监测数据、学生发展状态分析等子模块。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7篇

随着时代的发展,音乐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娱乐形式,音乐教育也逐渐兴起,成为被人们接受的教育学科,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音乐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教学方法,也需要适当的管理。本文将探究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问题。

关键词:

知识管理;实践理论;音乐教育管理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但是音乐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致管理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别。

一、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具有良好的娱乐作用,能够让人们身心放松。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学校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和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因此,学校也应该以知识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决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帮助音乐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音乐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乐教学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音乐管理状况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划分为校、院、系这三个等级。[2]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生主要由系来管理,院级管理很少,校级管理更是基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各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或争议,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命令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而导致管理系统内部的矛盾。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音乐教学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时展的背景,音乐教学应该以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来引导音乐教育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音乐教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而且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欣赏、演唱、创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与相关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指定的实践平台。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平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合作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质量也难以保证。学校指定实践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明确实践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安排本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学校应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专家小组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对就业进行指导与规划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音乐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泛,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明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能够从事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目的,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师工作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想从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和礼仪等。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困难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园.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成熟,信息管理已经上升到知识管理的阶段近几年来,知识管理的理念在企业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借鉴管理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初步构建了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理论架构,探讨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成功的关键因素。

有知识就有知识管理。国家、企业、组织、个人都莫过于此。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资源,知识管理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知识管理受到全世界各级各类组织和个人的普遍重视和高度关注。知识管理的提出不仅对企业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它不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知识管理的兴起,对教育和教育技术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和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借鉴管理学领域最新的理论成果,将知识管理技术引入教育技术管理,结合信息化管理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教育技术的相关资源及相关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与协调,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创新和效益的提高。

一、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内涵

“知识管理”一词,有人说最早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也有人认为是美国麻省莱克星顿著名的思图维星国际咨询公司首次提出的。具体哪个说法更具权威性,我们已无从考证。知识管理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知识管理活动不仅仅涉及对知识自身的管理,而且还包含越来越广的外延。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管理的定义还处在一个“众说纷纭,百家争鸣”的阶段。

基于人们对知识应用的水平,主要存在着两 种理解:一种认为知识管理是以信息管理为基础,用信息管理的模式构建知识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作为信息管理的延伸和发展。另一种理解认为,知识管理基于人的知识创新过程与组织,重视人的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开发和培养,重视从体制与组织上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环境,重视人才结构与使用的优化管理。本文作者认为,以上两者都属于知识管理的范畴和体系,知识管理主要包含两个基本要素:一是通过对知识的积累、创新、推广实现组织的智力提升;二是组织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实现工作效率的提高。

二、知识管理与教育技术管理

教育技术管理与知识管理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两者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渗透、互相学习。教育技术活动是一种典型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技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为教育技术提供帮助与指导,两者主要都是处理与组织整体有关的任务与活动,都有着相似的理论思想源泉,都表现出鲜明的交叉与渗透的特性。

1.企业知识管理的成功运用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

经过多年在企业的成功应用,知识管理的方法、技术和工具、产品不断推陈出新,其内涵和外延也随之不断得到深化和扩展。从横向上看,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从纵向上看,知识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知识管理”扩展到由“国家/社会知识管理”——“机构/组织知识管理”——“个人知识管理”构成的多层次的应用领域。除此之外,目前开始应用知识管理的领域还有:医院、情报机构、出版传媒、军队、农业等。作为已经成功运行于企业的知识管理,其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系列管理思想、机制和方法来改造教育技术管理的模式,提升其创造、利用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提高其自身的竞争力和创造力。

2.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实行知识管理的天然优势

知识管理是“寻求将信息技术提供的数据和信息的处理能力以及人的发明创造这两方面进行有机结合”,其中信息技术、信息和知识、人的能力是三个核心要素。这三者,教育技术管理都有着天然的优势。随着知识时代的到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管理的应用范围也从最初的面向企业逐步推广到面向包括政府、教育机构、图书馆在内的众多不同的组织。信息技术为组织的知识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教育技术关注如何利用各种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来为教育服务,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信息技术是教育技术学的重要基础。相比其他施行知识管理的组织而言,教育技术组织有着天然的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教育技术组是知识密集型组织,是知识的集散地,是知识传播的中心。信息和知识是教育技术最宝贵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教育技术管理者及相关人员则是信息和知识查询、选择、获取、组织、存储、传播的专家。

在以往的教育技术管理中也存在着知识管理,但是是在不断地、无意识的执行,而这个过程总体而言表现出无意识和粗糙简约的特征。在当前形式下,教育技术尤其应当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收与整合新的理念与技术,抓住机遇,进行战略性调整与转变。这也正是本论文将知识管理引入现代教育技术管理的根本原因。

三、教育技术组织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

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一般包括“组织”及“信息技术”两个构面。在“组织活动”方面,强调组织成员必须分享本身的知识,与他人共同协力完成任务,并具有学习的动机;而在“信息技术方面”,则强调信息技术为知识管理的基础,其可以协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沟通、并储存知识以供组织成员需要时使用。

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应该理解为广义的“知识管理”,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知识资源的管理,它属于“科学的知识管理的范畴”,通过对知识的科学管理,促进知识的转化和创新,人是知识管理的主体,即教育技术人力资源是教育技术知识资源管理的主体;二是知识组织管理,它属于“组织的知识管理”范畴,类似于目前企业界正在实践的知识管理,主要目的是提高教育技术管理的效率,知识管理理论为教育技术组织管理的变革和创新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通过科学的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的有机结合,来提升教育技术管理的水平,促进教育技术管理的优化。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得以实现的技术基础和支撑,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是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教育技术管理应该具有如下的特点:重视对组织成员的精神激励,赋予组织成员更大的权力和责任,充分发挥其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重视知识的交流、共享和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重视组织知识和人才,促使组织成长为学习型组织,重视组织文化的建设。l2]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根本落脚点是对“人”的“组织”行为与思考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笔者在对知识管理、教育技术管理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知识管理理念,结合教育技术管理的特点,参考知识管理的典型架构,从宏观的管理学角度,从个人、组织和基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知识共享环境三个层面来构建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理论架构(见图1)。

(1)个人:教育技术组织中个人自身的知识管理和教育技术人力资源的管理,注重知识的获得、储存、分享、应用,并鼓励创新的精神。

(2)组织:加强组织的知识共享和教育技术管理组织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将教育技术管理组织建设成学习型组织,形成组织共享文化。

(3)基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知识共享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优势,为个人和组织层面的知识管理创建良好的知识共享环境。

四、教育技术组织实施知识管理的困难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困难

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和壮大,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对于教育技术知识管理而言,也是如此,其中也有非常多的阻力和障碍。知识管理在教育技术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中可能会碰到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点:

1.知识管理理念的欠缺:在教育技术管理中实施知识管理,首当其冲的障碍在于组织和个人知识管理观念普遍缺乏与不足。

2.无法确认自身所欠缺的知识:我们经常会忽视了自身所具有哪些方面优势知识,还欠缺哪些方面知识。这一点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应用中一个很大的障碍,因而,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教育技术工作者对自身知识体系与结构的认识,并运用教育统计理论与方法对知识进行专门的测评。

3.在知识分享方面还具有较大的困难:一是因为教育技术领域个人的知识大多是以个人化的内隐知识为主;二是这些个人自身的分享意愿性和主动性还不是很强烈。因而,还需要各种有力的途径促进内隐知识的转化与分享,且对知识的分享要采取种种激励机制,鼓励教育技术组织中的个人分享知识与贡献知识。

4.没有成功范例的参照:毕竟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还是处在刚刚开始的起步研究上,还没有参照范例。

(二)教育技术知识管理成功的关键因素

将知识管理引入教育技术管理,必然是希望能够顺利地取得成功,能否取得成功要特别注意以下几项关键因素:

1.强调知识的分享与创新:知识是教育技术管理的核心,因而,对知识的分享与创新是发展教育技术知识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推动知识管理活动时,必须要积极地鼓励成员进行知识交流,使现在的组织文化循环渐进地改变,让成员对知识的分享产生正面的评价,并鼓励分享知识。

2.建立有效的奖励知识分享的激励机制:应该来说,知识分享心结的解开,将可能是知识管理碰到的一个最大障碍,毕竟,人们会根深蒂固地认为,知识是我个人的私人东西,为什么与别人分享,特别是在现代社会,拥有知识就意味着拥有权力与成就。因此,必须要发展出一种有效的知识分享文化,建立知识分享制度,让成员愿意分享其专业知识。

3.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助推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就是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育技术组织进行统整、组织和管理。

4.明确的目的及清楚的沟通方式(clear purposeandlanguage):在推动教育技术知识管理前,组织必须先定义出明确的目的,以指导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方向;而若要推动有效率的知识管理活动,则成员对知识的看法必须要有一定程度的一致性,这同时也代表了他们在沟通时必须要有共同的语言,在进行交流与分享时才不会产生认知上差异,而导致无法完成预定的目标。

5.着力为组织培养以下的四种能力,从而有效地提升组织知识的存量与价值:

(1)发展组织知识的共识能力,以增进个体知识的团体化。

(2)发展组织知识的创新能力,以增进内隐知识的外显化。

(3)发展组织知识的学习能力,以增进外部知识的内部化。

(4)发展组织知识的整合能力,以增进组织知识的增值化。

总而言之,知识管理涉及文化、流程和技术问题,并不是只集中在其中一个元素上,具体到教育技术管理而言,要处理组织文化、教育决策、管理流程以及技术等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向学习者提供一种适当的激励和工具来共享知识。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9篇

1.明确核心目标,透彻了解知识管理的内涵

如果想有效地实施创新知识管理,那么首要条件就是明确自己的目标,深刻了解到底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就是把知识作为一个主要的资源,对一个群体或者组织来进行一种科学有效地管理。利用知识来提高效率,形成一种良性的竞争,并创造出更好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新维度。

2.与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相结合

虽然原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是传统管理理念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集中的管理。传统教育管理中的教学系统性比较强,管理严格规范;师生、生生之间有充分交流。尽管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知识管理的创新发展,但同时也为创新积累了足够的可参考资料。而新的教育理念中更看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管理方式也比较自由。正所谓有反思才会有创新,要把积累的知识合理地运用到创新中去,两者相结合,取长补短,方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也就是说在系统性的教学管理思路中让学生自主学习,再由老师从中加以引导。

3.建立有效知识管理的安全架构和知识管理机构

我们需要在不损害原有研究生教育管理理念优点的基础上,合理构建一个安全有效的创新知识管理结构。同时,需要发展一种创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制定一种灵活的、参与性强的、安全有效的知识管理结构,以团队合作的概念,将相关人员集中起来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这就需要建立一个专业的知识管理机构,而一个专业的知识管理机构需要对知识进行搜集和加工,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机制,提高研究生对知识的利用率。只有建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才可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管理的作用,并依靠这样的专业团队来指导知识管理机构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知识管理的方式方法。

二、结语

教育知识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实践理论;音乐教育管理

音乐教育与其他教育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其他学科教育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等学校教育。但是音乐教育要培养的不仅是专业能力,还有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音乐教育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导致管理方式也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差别。

一、音乐教育管理的意义

音乐具有良好的娱乐作用,能够让人们身心放松。当前,我国的音乐事业正在不断发展,尤其是流行音乐发展迅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量也逐渐加大,这就需要学校改进音乐教育的方法,为社会培养更出色的专业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管理制度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学校和人才的要求。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的社会,因此,学校也应该以知识管理为主要的管理方向,解决内部管理系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管理能力,帮助音乐人才提高其实践能力,同时也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在音乐教育管理中,应用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丰富我国的音乐教育管理理论体系,提高音乐教育管理的能力和水平。[1]

二、音乐教学管理现状

就目前的音乐管理状况而言,普通高校的教学管理机构可以划分为校、院、系这三个等级。[2]在这种管理体系下,学生主要由系来管理,院级管理很少,校级管理更是基本发挥不了多大作用。各级之间还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或争议,因此,在管理的过程中,学生是比较被动的,对于不同级别的管理命令可能会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从而导致管理系统内部的矛盾。因此,学校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做到分工明确,权责清晰,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合理地安排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

三、音乐教学管理的方法

基于音乐教学管理的现状和时展的背景,音乐教学应该以知识管理实践理论来引导音乐教育管理,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让音乐教学为社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一)重视教学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任何条件下都适用的。学生是否掌握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而且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也有所不同,音乐学科的理论学习都是为实践服务的,在音乐学习中,学会欣赏、演唱、创作才是更重要的。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践。在以往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实践时间比较短,也没有固定的实践平台,在实践的过程中没有专业的导师进行指导,导致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能及时解决问题,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得不到有效提高,极大地削弱了教学实践的作用。针对这种现象,学校应加强在实践方面的管理,与相关单位合作,为学生安排指定的实践平台。学生自行寻找实践平台时可能会遇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而且合作单位的水平参差不齐,实践质量也难以保证。学校指定实践平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问题的产生。其次是明确实践的目的。在实践的过程中,应安排本校的专业教师以及合作单位的专业人员对实习学生进行跟踪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出适当的指导意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项专业技能,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在与其他单位进行合作的过程中,学校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才能使双方更好地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同时,学校应制定适当的评价机制,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实践成果进行检验,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校内教师评价、专家小组打分等方式,让学生在评价和考核的过程中也能实现自我能力的提高。

(二)对就业进行指导与规划

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就业。因此,学校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就业进行适当的指导,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音乐专业的就业面并不宽泛,学生的就业压力比较大。就业指导不能在学生即将毕业时才进行,而是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讲明音乐专业的就业方向以及能够从事的相关工作,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目的,对自己的就业方向有一定的规划,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技能,训练自己的能力。例如,想做教师工作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以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想从事歌唱表演工作就要学习舞台表演技巧和礼仪等。同时,学校还应开展就业指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帮助学生解决就业方面的困难和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

四、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音乐教育的时候,应该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念,为社会发展培养更优秀的音乐人才,进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田园.知识管理实践理论视角下的音乐教育管理研究[D].中国音乐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