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政策措施

教育政策措施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科普教育场馆政策保障工作措施

一、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普教育场馆的意义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零零二年我国就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近几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也带动了科普事业的长足进步,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们的科学普及率还较低。发展科普事业,不仅要依靠国家的力量,也要依靠社会力量。近几年已经出现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科普事业和按市场机制运行的一些成功事例,为积极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发展科普事业,为了适应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依据国家、市政府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普教育场馆的相关政策,我局在原有基础上在做进一步的细化说明。

二、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普场馆优惠政策

为认真落实市政规定,鼓励企事业单位建立科普场馆的投资,加快规划投资速度,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

1、用地优惠政策:

投资者可依法通过出让、转让、租赁、入股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出让年限为七十年;除此之外,可适当利用土地用于将来商业性科普类开发。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建设性项目,在足额缴纳出让金后,由财政按照投资数额给予一定的奖励。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五百万万元至一千万万元的,按其所缴纳土地出让金的百分之五十的奖励;一千万元以上的,按其所缴纳土地出让金的百分之八十奖励。

2、财政扶持政策

建设科普场馆,需要投入大量资金,鼓励企事业单位投资在五百万万元以上的,自投资之日起,前两年按企业申报缴纳所得税地方财政留成部分的百分之百给予奖励,后三年按百分之五十给予奖励。固定资产投资在五百万至一千万元的,自投资之日起,三年内分别按企业申报缴纳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百分之三十给予奖励。

全文阅读

职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政策措施

1.制定有关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

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社区教育发展政策,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有关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文件。纵观这些文件,未曾发现专门关于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对于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要求都是散落在有关社区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社区建设等发展规划或文件中。而广州市在社区教育发展方面更是缺乏专门的政策文件。因此,应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促进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地方性政策,明确和落实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的职责,支持和鼓励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特别是要尽快出台有关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社区教育发展的指导意见或实施意见,对社区教育工作和高职院校参与社区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措施等进行全面部署。

2.加强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

统筹规划和组织领导是推进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证。市政府应加大对区域内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力度,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规划研究、指导管理、监督检查。为进一步加强对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统筹管理,应明确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社区教育工作中的职责,将社区教育工作列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的考核内容。要建立健全政府统筹领导、教育部门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群众自主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根据广州市的实际,要成立由市精神文明办、教育局、民政局等部门联合组成的市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或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具体工作机构可由市精神文明办和市教育局联合组建,可设在市教育局。各区县也要成立相应的指导协调机构和工作机构。

3.建立多元化的社区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经费是困扰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广州市的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主要靠科研项目经费或自主筹措经费,缺乏长效的经费投入机制。因此,要加快制定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经费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加大投入力度,要建立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专项资金,市、区县两级财政共同分担并落实到位,发挥专项资金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引导和鼓励高职院校面向社区居民开放,开展社区教育和培训活动。此外,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多渠道筹措经费,促进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社区等合作开展社区教育工作。

4.加强社区教育的指导

当前,广州市社区教育发展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城市来说还比较薄弱,各区县社区教育发展不平衡,进行社区教育实践探索的高职院校也不多,迫切需要加强社区教育的指导。目前,广州市已经依托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成立了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需要进一步健全广州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这一机构,配备足够人员,提供专项经费,让其切实承担起全市社区教育的业务指导、理论研究、政策咨询、资源开发、人员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功能,加强高职院校服务社区教育工作的实践探索和研究,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和建议。此外,要建立全市性的社区教育专家咨询机构和专家顾问队伍,积极吸收高职院校骨干管理人员和教师参与,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全文阅读

浙江:采取多项政策措施积极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浙江省以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为重点,以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为抓手,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等问题,不断完善政策措施,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面对不同教育阶段考试招生问题,浙江省有针对性提出多项举措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首先,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从2007年开始,对省内院校一律不留机动指标,对省外院校招生计划一律从教育部计划管理系统流转。修改大学生转学有关规定,提高转学门槛,转学人数从2006年354人降到2012年152人。全面取消与高考加分相挂钩的省级优秀学生评选。对高考体育加分实行限项目、降分值、减赛事,加分人数从2009年1030人降到2012年255人。其次,规范中小学校招生。坚持实行义务教育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建立捐赠资金审核鉴证制度,重拳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择校乱收费。目前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79个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实行“零择校”,其余11个学校的择校生比例降到5%以下。再次,规范高中招生。实行示范高中招生名额按比例分配制度,分配比例从2007年30%逐年提高到50%左右。实行中考加分省级备案制度,限制基层的中考加分权限。

同时,浙江省通过多项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促进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十一五”期间,省财政累计向欠发达地区基础教育拨款666亿元。实施教育对口支援工程,“十一五”期间,组织42个经济强市县共向26个欠发达县提供援助8016万元,援建校舍99万平方米。其次,促进校际教育均衡发展。2003年起,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使校际间的资源配置、办学水平大体平衡,目前全省已有1559所中小学通过省标准化学校建设检查,约占中小学总数的30%。鼓励各地实施名校集团化、城乡学校共同体,通过强校带弱校、名校带新校、城校带村校等方式,提高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再次,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实施“农村小规模学校调整改造工程”,惠及296所学校、13万多名农村学生。实施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使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每人有一张床,生均食堂面积达到1平方米。实施农村中小学“书香校园工程”,累计配送图书1000余万册。同时,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待遇和素质。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农村教师人均增资18万元。设定全省统一的中小学中高级教师岗位结构比例,让欠发达地区和农村教师有更多机会评聘到高级岗位。2008至2010年,在完成农村教师全员素质培训基础上,实施中小学教师“领雁工程”,培养教育教学领头人39万名。此外,加大对困难群体教育帮扶力度。2009年起,全面免除年人均收入4000元以下家庭中职学生学费。2011年起实施学前教育资助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制度,对困难家庭孩子按公办幼儿园保育费的50%进行资助,对普通高中学生按人均1500元进行资助。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和康复技能训练设施建设,全省40万人口以上的县全部设立特殊教育学校。加强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2012年全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

此外,浙江省着力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读书问题。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建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体系。2006年以来,先后对符合条件的外来民工子女免除学杂费和借读费、课本费。2009年以来,各级财政累计投入169亿元,完成民工子弟学校建设改造项目172个。目前,共有120万名外来民工子女在浙江省接受义务教育,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达到742%。2012年,研究制订门槛较低的外省籍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浙江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2013年,首批在浙江参加“异地高考”的外省籍学生达984名。

(来源:新华网)

全文阅读

促进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措施分析

摘 要:我国近年来特别重视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有利于开展创业活动的政策措施,分析我国促进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对加快推进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创业教育 创业投资 政策措施 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9-0076-01

一、我国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发展的主要政策分析

1.对高校创业教育与创业投资的优惠政策分析

1.1人社部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中提出3年引领45万名大学生实现创业,并规定:大学生创业符合规定条件的,可享受注册资金优惠、小额担保贷款、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大学毕业生开办网店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提供创业辅导和便利条件。建立一批大学生创业园,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低成本的生产经营场所和企业孵化服务;将创业实训、创业孵化、创业指导相结合,细化、规范服务流程,建立不同阶段大学生创业的全方位、阶梯型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制定大学生创业园区房租补贴、经营场地补贴政策等。

1.2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精神极大的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活动,将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创业训练、创业投资等创业活动推向新的阶段。

1.3我国《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政府从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税收政策扶持、完善创业投资退出机制等三大方面对创业投资企业的政策扶持措施,为创业投资企业提供特别法律保护。

全文阅读

浅论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公平取向及其实现措施

【摘 要】幼儿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未来,需要兼顾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文章重点分析了幼儿教育的公平取向问题,简要地探讨了国内幼儿教育不公平的原因,从多个方面提出了构建幼儿教育公平性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幼儿教育;公平;政策;办学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1-0120-02

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的基本准则之一,也是贯彻社会公平正义的具体表现之一。目前,幼儿教育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长此以往,会引发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因而需要在学前教育中不断融入公平的教育措施,实现社会弱势群体追求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权力。

一、幼儿教育公平的取向分析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所有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一个孩子的启蒙教育阶段,需要重视这一时期的教育,学生才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如果学前教育出现失衡,社会群体之间将产生矛盾,影响社会和谐。幼儿教育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的学前教育,可见幼儿教育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十分重要。同时,幼儿教育公平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是国家对教育部门的基本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孩子难以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这是教育部门需要努力的方向。

二、国内幼儿教育存在不公平的具体原因

目前,国内的幼儿教育出现不公平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资源结构性不足。所谓教育资源的结构性不足,是指目前国内一些地区的幼儿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的公办幼儿教育资源十分稀缺。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全文阅读

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对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推动措施简述

摘 要:通过简述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政策的现状,认为其多元文化教育政策,在国民教育中推动了国民对不同民族文化的认同,并对实现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沟通与相互融合具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加拿大;多元文化主义;族群文化认同

一、利用教育政策推动少数族群文化认同的必然性

1.加拿大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加拿大这个素有“枫叶之国”美誉的国家,是世界上民族构成与民族文化最具多元性特征的国家之一。除了英法裔族群以外,还生活着包括印第安人、因纽特人、梅斯蒂索人在内的土著族群,以及包括华裔、印度裔、美裔、菲律宾裔、法裔等在内的众多移民族群。如下表所示,在多伦多、温哥华等大都市,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已几乎占据了城市总人口数量的一半。

Visible Minorities in Canada and in main Metropolitan Areas (2006)

加拿大民族构成的多元化,也使得其文化格局呈现出十分明显的多元化特征。作为建国民族的英裔与法裔族群的文化、土著民族文化以及来自世界各个地区的移民族群的传统文化,都是加拿大整体文化格局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不同族群的文化之间在、民族语言、传统习俗、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方面,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加拿大的多元化是加拿大民族文化多元化的一个很好的说明,如下列表格所示,在加拿大的总人口中,除了基督教徒以外,天主教徒以及其他宗教信徒的比重呈现出不断增长的态势。

Religious Affiliation of the Canadian Population(Percentage)

全文阅读

教师轮岗政策教育

[摘要]教师轮岗制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项新举措,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以及轮岗教师存在后顾之忧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政策目标超出政策能力限度、政策相关者利益冲突、政策实施缺乏人文关怀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督查、纠偏不足密切相关。只有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健全政策督查与纠偏机制以及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才能保证该项教育政策取得预期效果,保证政策目标最终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均衡;教师轮岗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受历史、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存在非均衡发展问题。中小学教育绝大部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最直接的后果是侵害了一部分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我国义务教育法基本指导思想,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正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遏制“择校热”,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应该说,教师轮岗制的实施在平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等方面取得了部分预期效果,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轮岗制非国人创举,日本、韩国等国早已实施此制度数十年。但是,由于我们对这个“舶来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再加上教育非均衡问题的历史性以及我国国情的复杂性,我国教师轮岗制的实施状况的确有些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一项教育政策要得到有效执行,需要政策执行者具有较高的素养,能深刻领悟教育政策精神,切实担负起执行该项教育政策的责任。但在实际当中,政策执行者往往是利益关系人,当一项教育政策对其自身利益造成威胁时,这种内在的冲突往往使政策执行者阻碍政策的执行,从而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如:在对某市教师轮岗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优质学校的校长没有将真正的骨干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挑大梁”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者富余的学科教师交流出去。另外,一些被选派的轮岗教师也并非真心想帮助薄弱学校发展,而仅仅借机将这一政策当作捞取金钱的手段;还有一些被选派的轮岗教师根本不达标、也不对口,这也迫使薄弱学校不得不在接收轮岗教师上持一种“谨慎欢迎”的态度。

(二)轮岗教师存在后顾之忧

全文阅读

教师轮岗政策实施问题检视

[摘要]教师轮岗制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项新举措,但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以及轮岗教师存在后顾之忧两大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政策目标超出政策能力限度、政策相关者利益冲突、政策实施缺乏人文关怀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督查、纠偏不足密切相关。只有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利益冲突消解机制、畅通沟通渠道、健全政策督查与纠偏机制以及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才能保证该项教育政策取得预期效果,保证政策目标最终实现。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均衡;教师轮岗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但由于受历史、政策、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存在非均衡发展问题。中小学教育绝大部分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义务教育非均衡发展最直接的后果是侵害了一部分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这显然违背了我国义务教育法基本指导思想,不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师轮岗制(又称教师交流制或教师轮换制)正是一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遏制“择校热”,促进中小学教育均衡发展所采取的一项新举措。它是指为了促进教师成长和教育均衡,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其所属行政区域内的教师,在不同学校间进行定期或不定期交流任教的制度。应该说,教师轮岗制的实施在平衡教师资源、促进教育均衡等方面取得了部分预期效果,但是,其在实施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轮岗制非国人创举,日本、韩国等国早已实施此制度数十年。但是,由于我们对这个“舶来品”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再加上教育非均衡问题的历史性以及我国国情的复杂性,我国教师轮岗制的实施状况的确有些不尽如人意。中小学教师轮岗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一)政策未得到有效执行

一项教育政策要得到有效执行,需要政策执行者具有较高的素养,能深刻领悟教育政策精神,切实担负起执行该项教育政策的责任。但在实际当中,政策执行者往往是利益关系人,当一项教育政策对其自身利益造成威胁时,这种内在的冲突往往使政策执行者阻碍政策的执行,从而影响政策的执行效果。如:在对某市教师轮岗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优质学校的校长没有将真正的骨干教师交流出去,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挑大梁”的班主任或者学科教师留下,而将教学水平一般或者富余的学科教师交流出去。另外,一些被选派的轮岗教师也并非真心想帮助薄弱学校发展,而仅仅借机将这一政策当作捞取金钱的手段;还有一些被选派的轮岗教师根本不达标、也不对口,这也迫使薄弱学校不得不在接收轮岗教师上持一种“谨慎欢迎”的态度。

(二)轮岗教师存在后顾之忧

全文阅读

中俄两国现代教育政策的比较

一、政策背景分析

1.国家创新发展的选择

中俄作为国际上两个重要的大国,都面临着21世纪的战略抉择,国家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在围绕一个问题,那就是人才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已成为两国的共识,成为国家的战略选择。《规划》和《纲要》两个文件分别于2012年6月和2011年2月出台,都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作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路径,强国必先强教,这是社会的选择,也是历史的必然。俄罗斯为了提升国际竞争力,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高度,将教育纳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的基本需要,力求俄联邦2020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世界领先强国之列,国内生产总值跻身世界五强。同时,在《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理念》中明确提出国家教育政策的战略目标就是保障教育要符合经济创新发展的需求,使俄罗斯民众不分地位、身份、财产及健康状况都能享受到创新型社会发展要求的优质教育和现代教育。事实上,这个《纲要》的实施是第一个五年计划《2006—2010年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延续,即第二个五年计划。《规划》的实施同样建立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中国同样面临选择,那就是重视教育,党的十七大明确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部署,同样也提出了教育要适应创新型国家目标建设的需要,可以说教育的影响力正潜移默化向各面渗透,它是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跨越式突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2.教育现代化的选择

事实上,两国在教育发展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民众对接受优质教育拥有迫切愿望这两个问题上,而原有的教育政策在指导性、规范性方面已不能满足现有社会发展需求,已严重影响了国家方针政策效力和作用的发挥。当前,俄罗斯教育主要面临三个问题:一是生源和师资流失。根据数据显示,近10年来俄罗斯中小学生数量减少了40%以上,2009年高校大学生总量是740万人,而2013年预测总量仅为420万人,下降了40%;与此同时,只有30%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愿意进入学校工作,职业教育领域的教师总量预计将减少20%-30%,而已达到退休年龄的高校教师数量还很庞大。二是享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不均,学前教育阶段尤为显著。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部普通教育司司长叶烈娜•尼基因科(ЕленаНизиенко)认为,俄罗斯学前教育的发展无论是传统形式还是非传统形式,都将成为俄罗斯国家2011-2015年期间的重要任务之一。三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目前,俄罗斯教育机构所提供的教育服务与劳动力市场对教育质量要求之间存在脱节,不仅普通教育有所体现,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中也都有所表现。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和专业人才的不合理使用以及与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薪酬低廉之间的矛盾,都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教育的创新发展。而中国在教育中同样遇到了挑战。一是生源大幅下降。据教育部资料显示,虽然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达到915万人,但这已是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的第四个年头;另一方面,“弃考”自2009年第一次强烈吸引世人的眼球以来,到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接近4年报考总人数的一成。而且大学生就业信心率持续下滑和就业市场信任缺失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虽然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9年就业率为68%,2011年初次就业率就达到77.8%,但其可信度却并没有得到公认。二是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依然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最大短板,它俨然已成为我国“最昂贵的教育”,“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大议题。根据2008年教育部统计数据,当年全国农村在园幼儿占全国在园幼儿数的74.81%,城市为25.19%。但城乡学前教育以及地区学前教育的距离却越来越大,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为56%,农村为36%,相差20%。这些都表明了当前存在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较为滞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和外部氛围,在政策制定中就必须有所考虑、有所涉及,如何解决当前的主要矛盾、如何化解当前的危机成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政策内容分析

1.目标任务与措施

所谓政策目标就是政策制定者借助各种行动所达到的效果和目的,它源自于政策问题,对政策问题、政策背景的准确把脉是找到解决办法、选择有效政策工具的唯一方式。政策目标的设定实际上也是清晰理顺教育发展脉络,发现教育规律的必经途径。俄罗斯《纲要》正文分为6个部分,其主要目标是加大公民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使教育符合俄罗斯面向创新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分为两个维度:一个是根据现代教育标准,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化和公平化;一个是教育要符合现代化标准的程度。对此,《纲要》提出了三项任务,分别是:推进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保障国家教育倡议的“我们的新学校”的顺利推行;完善和更新职业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使之符合社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构建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需求评价体系。与此同时,对每项任务又具体采用了不同措施,针对推进普通教育和学前教育的现代化,主要采取将“我们的新学校”国家教育倡议确定为国家各主体优先发展方向,推广两个模式,即儿童成功社会化的现代模式、普通教育和补充教育的整合模式。针对完善职业教育内容和结构,主要通过制定、实施区域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规划,在竞争中给予必要的支持;开展关于教育机构能源保障的项目设计以及职业教育机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针对发展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需求评价体系,主要采取建立和引进独立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对专业人才和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技能资格认证;以学生信息系统为基础,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系统;实施外部鉴定评价,形成对教育大纲进行社会———职业鉴定的机制。中国《规划》正文主要分为12个部分,其总体目标是全面提高教育服务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奠定坚实基础。它又分为四个具体目标,分别是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教育支撑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目标、教育服务社会和文化建设目标。与此同时,《规划》又从10个方面制定了具体措施,即构建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创新国家教育制度、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扩大和保障公平受教育机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实施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加强教育条件保障、组织实施。从这一点来看,两个国家在目标设定上具有高度统一性,阐述非常清晰,都涉及到教育的现代化,都考虑了本国的国情和社情,有纲有目,而且措施也比较得当,但单从这两个文件包含的部分来看,似乎中国《规划》更为完善,其实则不然,俄罗斯《纲要》除了正文以外,还包含10个附件,而且这10个附件是对前6个部分的具体阐述。附件1主要是关于年度实施进程的具体评价指标,附件2和附件3则主要涵盖3项任务、采用的具体措施以及相应的经费投入,而附件4到附件9则涉及各主体教育经费投入总量、拨款机制、年度任务措施及经费保障,这就使得俄罗斯《纲要》的教育政策体系更完善,既有宏观层面的规划,又有具体指导性操作,因而更显丰满、更加规范。

全文阅读

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实践程序及推进策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为贯彻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改革目标,2010年12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一批改革目标明确、政策措施具体的教育改革费支持体系和监督评估体系。物质保障体系主要涉及:调整学校布局、改善办学条件、资源共享等政策:人事流动体系是政策体系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教师双向流动政策、人事管理特别是编制政策、教师聘任、培训、晋升政策、教师轮岗特岗政策等:经费支持体系主要涉及从财政及经费方面对流动教师予以保障的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加大投入、实行财政倾斜政策、流动补偿政策、各类津贴政策、同同程度地得到实施,并涌现出了诸如杭州临安市的城乡教师短期交流模式、山东寿光市“人走关系留”的支教模式、上海江宁区“人走关系动”的定期流动模式、沈阳根据具体情况将“人走关系动”和“人走关系留”相结合的模式等。然而,总的来说,各个地区的模式都有待完善。通过对典型地区教师流动实践模式的剖析,我们认为,要更加有效地实施教师流动,必须推进以下策略:第一,进一步加大教师流动项目完成备案程序,这标志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试点工程全面启动,此次教育体制改革涉及教育系统内外的诸多方面,主要着力解决的是11个方面的体制机制问题。其中“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际交流制度”,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议题,

一、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实践程序

教师流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需要各个部门紧密配合。不仅需要政府从政策、法律、财政上予以保障,还需要各级政府、学校和教师科学、合理地执行。同时,社会舆论的支持和良好氛围的营造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只有明晰教师校际流动的操作程序,才能在错综复杂的现实面前明确方向、找对路子、提高效率。

教师校际流动,是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教师的合理流动有赖于体制机制的完善及有效的落实路径。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实践程序应该是由中央(宏观)、地方(中观)和学校(微观)构成的三级政策体系。其中,中央层级的政策具有全局性、方向性和主导性。其体系可分为:物质保障体系、人事流动体系、经工同酬政策等。监督评估体系主要包括对下级政府及学校的各类督导评价政策,这是教师流动政策能否发挥应有作用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以教师流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保障。地方政府(中观)的政策则具有地方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其基本职责是在上级政策体系的推动下,结合本地师资和教师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出教师流动的具体措施并予以组织实施。具体措施主要包括:教师流动的形式与比例、条件与对象、保障教师流动的政策与措施及评价考核体系,学校(微观)在当地政府政策的指导下,一方面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在充分调研教师流动意愿的基础上,科学确定流出人员及需要流入教师的数量、任教科目、职称要求等,报有关部门统一规划: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流入教师的岗位并负责流入教师的业务管理和考核。与此同时,制定流出教师岗位空缺补充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意味着学校政策的执行性更为突出,也更加细致具体,

二、中小学教师校际流动的推进策略

作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举措,教师校际流动已在全国各地不宣传力度。加强对城乡教师流动的意义、政策等方面的宣传,从而形成教育界内外人士了解、支持并监督教师流动的良好氛围。第二,广泛开展调查,深入透析当地教师流动实际。只有开展广泛的调查,才能发现当地教师流动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本质性根源,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的流动对策,第三,制定、健全各类相关政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旨在促进教师流动的各类相关政策,第四,配置物资,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从物力财力上为教师流动提供保障。第五,坚决把好督导评价关。在各项措施的实施中,要密切关注它们的过程与效果,把教师流动作为评价各级政府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因地制宜,坚持分区规划、分步实施、审时度势、循序渐进,恰当地把握教师流动的方向、步骤与发展进程,制定出切合实际的实施策略。要加强宏观统筹,处理好教师流动的规模与效益、流动与稳定的关系,确保实现以教师流动带动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双赢局面。

(责编:子君)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