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学教育

教育学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小学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一、结合学科特点,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体育学科落实德育教育的要求,必须要结合小学体育学科的特点来进行。小学体育学科教学的任务是通过教给学生一些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合理锻炼,同时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纪律观念、团队意识等。这里更为关键的是根据新颁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时期小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和目标是使学生们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锻炼理念,要求学生从小就能够掌握一定的健康卫生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重视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磨练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要关注学生对体育锻炼认识的提升,而不是仅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就可以了,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成长需求,有利于学生使体育锻炼成为自我成长和发展的需求,从而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认识。

二、注重德育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上的体现

德育教育作为小学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是要把德育教育工作落实到体育课堂教学的每一部分,所以,在体育课上,教师要注意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把德育教育工作渗透进来。在教学内容中,如一些长跑项目的练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在团队项目中引导学生们意识到集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而在教学形式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安排来落实德育教育,如上课整队要迅速,队列纪律要严格,培养学生遵规守纪的意识;在学生在进行运动项目的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安全,相互保护,心中有他人;在利用器材进行活动时,要注意对于器材的合理使用,养成爱护集体公物的品质。总之,小学体育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从细节着手,对小学生进行反复、细致的引导,这样非常有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无形之中也就能够落实小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目标。

三、针对学生年龄特征,因材施教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强调要以生为本,即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一定要结合学生们的实际,这样才能够最大化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的落实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教学历时六年,学生的学习时间跨度大,也意味着学生们会有不同的变化,所以,在小学体育课上的德育教育也要客观上尊重这种变化,从学情出发来因材施教。总体来看,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和思想认识方面还未成形,这时教师要注意循序善诱,耐心的、反复地予以引导,这样他们才可能把一种行为上升到一种好的习惯;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发挥其喜欢表现自己的优点,教师一方面要对其行为认识予以引导,同时也要利用好“表扬”这一有利武器,对于学生的进步及时的予以肯定,这样既能够鼓励一部分学生,同时也能够树立榜样的作用,起到示范的效果。

四、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马卡连柯认为:“制度越明确,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与行为习惯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教育

摘要:本文从系统原理出发,通过对体育教学及其过程的分析并确定其基本构成因素,把握它们的性质和职能,促进其同步发展与优化组合,从根本上增强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应,以提高体育课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体育教学;整体效应;教学思考

体育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但对于相关因素的认定,目前国内说法不一,有“二因素”、“三因素”、“四因素”等。根据“要素——结构——功能”系统基本理论的指导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整体效应。下面就从获得最佳的体育教学效果出发,探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构成因素及其职能,如何增强体育教学整体效应展开讨论。

一、提高认识,摆正位置

体育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与教学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抓好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实现。从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体育课的有关规定看,它是从小学到大学唯一连续开设的必修课,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体育教学是依照国家统一颁发的体育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来进行的,具有强制性和统一性;它固定教师、班级、课表上课,有体育场地器材设施的基本保证,具有可实现性、稳定性和实效性;并且它还是必须面向全体学生的学校体育组织形式,有其明确方向性。这些充分展示体育课在学校体育中的核心位置,体育课对学校体育的存在与发展产生关键性、决定性作用。而且体育作为一门教育课程,包括了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任务。因此,搞好体育教学是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把握相关因素及其职能

对于体育教学,国际上并无统一定论。就国内而言,无论是《体育理论》,还是《学校体育学》和《体育教学论》中,虽都有过界定,但其说不尽同。归纳起来,其共同点是:①体育教学是根据学校教育计划和体育教学大纲安排进行的;②体育教学必须向全体学生传授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人体运动技术技能,并通过学习掌握和运用的过程,锻炼学生身体,形成多种身体技能,提高机体工作能力,增进健康,增强体质;③体育教学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过程”;④体育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从“三论”观点来看,体育教学过程则是教师在特定的环境中,把从体育教学大纲、教材、体育文献和教学论中获得信息和有关学生体质、健康、体能、技能、智力和心态方面的信息,加工成教学信息,用一定媒介手段将其传输给学生;学生接收从教师、教材及其它来源(如报刊、电视、同学群体等)中得到的信息,并将其加工(如认知、体验、反复练习和运用等);再按教学目标要求和教师的要求,用答问、练习、测验、运用等方式,把学生关于掌握体育课程大纲教材质量和效果,反馈给教师(当然也同时反馈给学生),教师再加工传输,学生再接收并加工。这个过程不断循环重复,每次循环重复都是在前一次的基础上的提高,直到全面实现体育教学目标。若站在管理学角度分析,则又可将体育教学过程视为一个“确定目标——组织实施——评估效果”的过程。总之,体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过程。因此,潜心探求其相关因素,协调其关系,就成为事关体育教学整体效率和效益的首要课题。

鉴于上述对体育教学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体育教学至少与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介手段等因素相关。这几个因素,国内体育界习惯称之为体育教学的“四大要素”。但仔细加以考察之后,就会深刻感觉到,上述各因素效能是否得到应有发挥,应当怎样发挥其功能才会使体育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率更高、产生的效果更好,实实在在又无时无处不涉及到一个评估的问题。评估与教学效果息息相关,离开评估的体育教学无疑是盲目的,必然影响实现教学目标的速度和水准。若站在管理学角度观察,体育教学过程中,管理者教师和被管理者学生都是人,而人是管理的核心,其积极性则是管理的动力。且人的积极性发挥程度与管理效能成正比。而科学评估则直接影响到师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的程度。此外,上述五个因素的职能活动一般都是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发生,换句话说,离开了特定教学环境,体育教学同样无法进行或无法取得良好效果。例如,有的学校体育馆里经常几个班挤满一堂同时上课,彼此内容不一,形态各异,显得闹哄哄、乱纷纷,讲解听不清,观看示范注意力不集中,散开练习还随时可能发生伤害事故;有的班级受到“文化至上”的思想影响,体育课上学生要动不动,怕出汗耗体力影响文化课学习;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关系紧张,彼此缺少理解与支持等。类似这样的环境,断然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学生、教材、媒介手段、评估和环境都是直接影响体育教学过程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缺一不可。它们的性质和功能彼此独立、相互区别又相互作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堪称一个系统,其整体功能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它们的性质与职能可分别概括如下: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研究

德育教育不论在文化课中还是在体育课中,都是必须要贯穿始终的,是一个人成才的前提。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去追求、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入一些德育教育内容,将有助于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公民。下面本人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贯穿德育教育。

一、在教材中贯穿德育教育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是重要载体,根据教材内容进行灵活教学是一名教师教学能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1.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和失败,敢于挑战的精神。在一些比如山羊、鞍马等跳跃性项目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项目特点,及时抓住德育教育的契机,培养敢于挑战的精神。这些项目从学生身体本身来分析,他们不论身体素质还是完成动作的一些情况,都是没有问题的。随着项目难度的逐步加大,就会有一部分学生要么动作不得要领,要么犯一些技术性错误。每次遇到这些情况,我都会让同组优秀的学生做示范,以调动起其他学生的积极性。由此可见,充分利用一些体育项目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培养他们敢于挑战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活泼、顽强拼搏的精神。在以跳短绳为主要内容的体育课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一些使学生能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运动训练的环节。我们都知道韵律操现在非常普及,它的特点就是在欢快的音乐声中,让学生完成一系列运动项目,从而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借鉴这一点,在学生的跳绳训练中配以节奏和谐的音乐,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他们在活泼、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训练。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成功,看待失败;正确对待个人和集体的关系,由此培养学生活泼、不怕困难、顽强拼搏的心理素质。

二、结合课程特点进行德育教育

1.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场地和器材,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备场地和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过来,使学生产生要参与训练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指导要有计划和针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安全教育、公共财物教育。

2.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鼓励的手段,积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利用鼓励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体育教学的准备环节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可以规定他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准备,无需教师亲自带领。至于准备过程中选择怎样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己去决定,当然对于不足之处教师还应当及时补充和完善。这样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就会逐渐树立起来。这种活动就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我们知道:体育活动不仅能使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巧和技能,而且还能发展智力、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组织性、纪律性。但它的后几种功能往往被人们忽视,认为智育是硬任务,为了抓智育而可以不管或少管体育教学。可是,体育教学除了锻炼学生的体魄外,还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下面我就肤浅地谈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几种做法:

一、注重课堂,强化常规教育

1、提出要求,落实课堂常规训练。新课程教学要求以人为本,注重学生个性的张扬,但是加强课堂常规教育也是必要的。课堂常规的内容,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好思想、好作风,向学生进行礼貌、组织纪律等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具体情况,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如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比赛和锻炼中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做准备活动,要让学生从中得到思想陶冶、情感熏陶和渗透,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如做“交替跳远”、“接力跑”、“两人三足竞赛”等准备活动,就要对学生进行集体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教育。

2、严密组织,紧扣课堂教学程序进行教育。在体育教学中,严密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课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队列队形的运用、场地器材的布置、干部的使用等等,都是课堂组织教学的内容。在教学中,运用队列队形时,有组织而迅速地调动队伍,可以培养学生动作整齐、敏捷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布置场地器材和收拾器材,可以加强学生热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在学生进行活动时,使用和充分发挥干部和积极分子的作用,以及组织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和保护,能培养学生之间的友爱等等。

二、挖掘内容,培养良好品质

1、利用教材特点进行心理品质训练。在体育教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思想性强等特点,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利因素。由于各个运动项目内容的不同,达到的教育效果也不同,但多渠道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如田径中的长距离跑,学生往往感到枯燥乏味,但坚持练习却能培养顽强、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各种球类运动项目需要在同伴配合下进行,对于培养团结友爱等集体主义精神和思维的机敏,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体育游戏是在规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能培养诚实等思想品质。

2、结合游戏教学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纪律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证之一,一定要利用体育学科的优越条件,对学生加强组织纪律和法制教育。我的做法是: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理解新教育思想中“开放”和“解放”的内涵。“开放”不是放手,“解放”不等于“放羊式”;结合特点严格执行教学常规,要求学生自觉遵守课堂纪律。

3、掌握学生自身弱点,强化责任心教育。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在家里大多享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特权,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他们吃好的,穿漂亮的,玩高级的,父母的溺爱包办了本该属于孩子自己做的事情,导致了孩子责任心差。针对孩子存在的这一普遍现象,我在体育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了对待任何事情要认真,要负责的责任性教育。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策略

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开展成为了诸多体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只有将德育教育有效渗透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够切实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入手,对德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进行探讨,以此来为日后体育教学活动的科学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对策

作为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过去的时间里,体育教学的重点几乎全都放在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方面,却忽略了德育教育,但在素质教育如此深入的今天,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至关重要,需要体育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以此来推动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一、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开展德育教育

就当前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可谓是丰富多彩,内容多样,每一项运动所达到的教学目的都有所不同。针对这种现象,体育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时候,首先应该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做到全面、系统的掌握与了解,然后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开展教学活动,实现德育教育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教学活动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在体育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体育健儿的成功事迹,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掌握所学知识,另一方面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1]。在此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特点的研究,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确保德育教育目标可以顺利完成。

二、在教学组织形式中体现德育教育

目前,应用于体育教学中的组织形式有很多,教师应该选择最佳的组织形式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意志力和行为有效结合在一起,以此来使德育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教师可以通过困难情境的有效设计,使学生在逆境中学会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设定困难情境的项目有很多,例如拔河比赛、篮球(足球)对抗赛等,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另一方面则可以让学生正确对待比赛,在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教训中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再比如,在进行队列练习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当渗透德育教育,由于每个学生的协调性和技能方面存在差异,所以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势必会预见诸多问题,这时教师便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

三、正确认识体育精神,提高学生品德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体育教学不仅注重提高各种体育运动的技巧与技能,增强身体体质,而且要注重人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磨练学生的意志,学会在竞技中与同伴竞争和配合。为何要加强体育中德育的教学呢?这是教育的普遍性也是体育教育的特殊性决定的。在动的过程中由于激烈的身体运动和对抗很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因怕出现伤害事故而怕这怕那,牺牲学生的身体教育。为了既保证学生在身体运动中的自身安全,又不耽误学生身体素质的强化和训练,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那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教师之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常言道:“行动是无声的命令。”“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这就不仅要求体现教师人格和才学的真、善、美,而且要求教师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空洞的说教历来是苍白无力的。体育课中教师要着装大方、清洁、朴素,动作要落落大方,精神抖擞,举手投足间让学生感到亲切而不失尊严。教师除了讲解动作要领外,同时要介绍动作对健身健美的作用,特别是游戏竞赛规则,把传授知识,运动技能和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结合起来。营造师生关系融洽、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学会和学生融为一体,和他们一起比赛,一起做游戏。在玩中学,在玩中练,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习,把体育课上活。同时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加以鼓励,然而对学生故意犯的错误,要严肃地批评教育;对学生无意犯的错误,则要能够宽容,不要过于指责,点到为止。体育教师不能简单粗暴,特别不能采取体罚方式管教,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讲清利弊,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就要求教师要严于律己以、以身作则,尊重、爱护、体贴学生。

二、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目前一些学校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升学率和文化课成绩,而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从而学生也从心里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而且个别学生利用体育课自由活动时间想法设法挤时间学习文化课。教师要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使学生积极地、主动地、自觉地进行体育训练,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学当中的德育教育至关重要。让学生明确课程的内容、任务及要求,以及学习体育的意义。还要加强对所有学生的组织纪律教育,使他们能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体育教学的始终让学生了解体育运动的性能、目的、锻炼方法,使学生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懂得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的好处,养成自觉地锻炼身体的习惯。

三、让德育教育贯穿体育教学的始终

体育课安全隐患很多,可能致使体育教学中造成很多伤害事故。体育教学是以“动”为主。这种行为关系复杂而频繁,思想与身体活动十分活跃。有个人与个人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的活动。一跑、一跳、一投,一个随意的推拉动作,如果麻痹大意等都可能导致自己身体损伤或是他人受伤。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就要求体育教师要把安全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对伤害事故的产生及预防方法进行细致分析,严格要求。体育教师在学期开始的前几个星期,可以安排“安全教育月”活动,加强师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加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培养。教师上课时对安全隐患讲解清楚,严格要求:若有不利于安全的,教师要及时制止,讲清楚利弊,引起学生的注意。做好课前准备——备好课: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的隐患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在技术动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同时要严格要求,错误动作出现后立刻纠正。学生做较危险的动作或难度稍大的动作时,教师一定要亲自进行监督。对抗激烈的集体性项目,教师要明确要求,组织好学生,控制好学生情绪。当学生兴奋性过高、场面稍乱时,教师要有意识地暂停一下练习,简单地讲评后再练习。搞好课的组织,合理利用好场地、器材:教学内容的安排,场地、器材的利用一定要合理。体育教师课前要提前沟通,协调好各种环节,处理好班与班、内容与场地、班与场地之间的关系,使班与班之间上课既不相互干扰,又合理利用场地。经常检修场地器材:在平时的工作中,对场地和器材都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对有质量问题的器材要及时发现,及时修理;对安装不牢固的器械要及时修复。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爱惜器材的教育,力争自然损坏和人为损坏都降低到最低限度。使德育教育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积极的德育教育让学生不管是训练时还是比赛时都把安全放在第一位,要严格遵守竞赛规则,要学会尊重对方,保护自己。这样把体育课中的伤害降到最低点的,有利于体育教学顺利有序的开展。重视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有利于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学校的体育教育不能只注重体育技能的提高和训练,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要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重视体育中的德育教育有利于体育课安全顺利地开展。

四、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不同途径渗透德育教育

全文阅读

体育德育教育教学途径

1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的意义

首先,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及团队协作意识。在高校开设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基本都是以团队形式出现的,很多的项目的完成都必须要依靠团队的合作和互助来完成。所以,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实施德育教育就可以让大学生都能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要明白在一个集体团队中任何人都是不能太自私自利,也是不能只看重自我利益的得失的,要意识到只有集体中任何成员都相互合作和配合之后才能获得胜利和荣誉。如此以来,就可以不断提高大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集体荣誉感及团队合作意识。其次,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竞争理念。因为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带有很强的竞争性的运动,在体育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时刻都是伴随着各种富有对抗性的训练和比赛的。有部分学生因为太在意结果往往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冲突和矛盾,为了能有效化解这种问题就很有必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从而使得大学生都能明白体育训练或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的过程,重要的是对体育精神的尊重,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大学生“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体育竞争理念。最后,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有效缓解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可以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普遍都比较差,当前的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压力,比如竞争的压力、学习的压力及就业的压力等,经常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因为压力太大而发生很多的不该发生的事件。而通过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就可以帮助大学生减轻压力,使得自己的心理得到有效调节和缓解,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使得自己的焦虑心态得以改变。另外,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还可以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渗透和实施德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改变对体育训练不耐烦的态度,可以使学生明白很多的枯燥的动作学习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一种熟练,这样学生就能最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动作规范,形成自己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能使这种习惯在其学习、工作及生活中表现出来。

2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教育的路径

2.1通过开展集体的体育活动来实施德育教育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基本都是需要通过一定的集体活动来实现的,这些集体的活动项目都有具体的比赛规则,所以通过开展集体体育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不断进取和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当然,在通过开展集体的体育活动来实施德育教育的时候必须要所有的学生都尽可能参加,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集体的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他们为集体努力做出贡献后获得收获的荣誉感。

2.2从体育学科中各个项目的特点出发来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

在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实施德育教育,教师要根据开展的每个体育项目的特点来进行。比如在学习体操项目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有意识地结合项目特点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顽强的拼搏精神,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起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在进行球类项目的学习和实践中就可以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集体合作意识。在进行田径类运动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公正、公平办事的意识。在进行长跑类教学时就可以培养大学生敢于挑战困难、敢于挑战自我,敢于战胜困难的顽强意志。

2.3结合高校体育教材中理论部分的内容及特点实施德育教育

全文阅读

体育教学中的美育教育

摘要: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动作技能,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中去体会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对“美”得到感受和理解,从而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行为。

关键词:体育教学;美育教育;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96?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0-0172-02

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体育和美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学习中去体会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使学生对“美”得到感受和理解,从而培育学生美好的心灵、美好的行为,激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使学生为实现理想和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发向上。

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在明确了教学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性之后,就应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思想情操和审美能力,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行为规范,创设环境,语言交流,视频展示,让学生不仅仅是简单的直观操练,而是心灵的感悟,从而把体育看作是一种有益身心锻炼的活动,感到快乐,在快乐中学好知识。那么,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美育教育呢?

首先,教师要自身美。卢梭说过:“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以前,自己就必须造就成一个人,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教师作为美的向导,自身美的修养自然不可忽视。教学过程既是师生的思想交流,知识授受,同时也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教师自身所释放的美就会象“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名体育教师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使身体保持和谐健美,利用自身形体美,姿态美的感召力,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同时也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严格要求自己,注意自己的言行,讲究文明礼仪、仪表端正、富有朝气、教态自然,给学生以美好的感受,尽最大努力以最佳审美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通过自身展示完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形体、姿态、仪表等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反之,如果教师只要求学生服装整洁,而自己衣着不整,灰迹斑斑;要求学生不怕冷,不怕热,而自己缩脖插兜、在荫处乘凉;这些都会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实施教学时,组织混乱,语言野蛮,动作笨拙等都会令学生生厌,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我在教学生队形队列时,示范动作规范,动作协调、准确、美观。同时也提到了国庆大阅兵的方队,学生就仿佛觉得自己置身于方队的行列中,正在接受检阅,立即会情不自禁地积极的投入到练习中去。另外采取一些相关的游戏来增加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掌握正确动作,提高动作技能水平,达到整齐优美,深刻体会到体育活动中美的存在。

其次,教学环境美。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获得怎样的印象。合理的组织安排,善于创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所授内容,以及学生的心理,用美学的观点来设计场地,使其布局合理、美观。如8字形场地、椭圆形接力场地、扇形投掷区……用各种几何图形和直、曲、弧线组成的图形场地标志线清晰、图形新颖。器材干净整齐,色彩鲜艳,给学生一种赏心悦目的感受。这样就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增强了学生对美的情感体验,陶冶了学生情操,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美。因此,我们要多学习美学知识,从教材中去思考美、挖掘美,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美学中的颜色、线条、图形等美学知识,精心创设、合理安排,给学生增添美感,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引发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唤起学生内在的审美感情,产生积极的效应,实现高效课堂。

第三,教学语言美。教学中使用何种语言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体育教学也需要语言美,有激励性和感染性的语言形式,经科学设计,巧妙应用,对营造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注意自己的语言,随便开口、表达不清晰、讽刺挖苦学生,会让学生反感。相反,如果教师口齿清楚,口令宏亮,专业术语简明扼要,经常带有诱发性、引导性、激励性,充分发挥语言生动形象的直观作用,往往能加强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对体育教学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例如,练习实心球时,可以礼貌相邀:“现在,轮到某某同学练习了,请出列。”“大家在练习时,请注意老师讲的动作要领,好不好?”“有没有动作要领不清楚的同学?”在练习过程中发现某位同学的错误动作时,应说“某某同学请你注意,这个动作应该这样……而不是……”“不要着急慢慢来,一定会掌握的”等等,使学生在操场感到老师的关心和体贴,同学之间的鼓励和支持;当同学们进行运动时,不妨对动作优美的同学说:“真不错,继续努力。”“你的动作标准,太棒了!”“你进步得很快,会成功的。”这样会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更加积极地进行练习,树立学生战胜困难的自信心,更加认真地投入操练,争取更好的成绩。

全文阅读

学校体育教学德育教学

【摘要】学校体育本身具有的特殊的德育属性,蕴含着许多写作论文德育内容。本文围绕在体育教学中如紧密结合德育教育这一重要课题展开论述,并探讨了一些具体思路和做法。

【关键词】学校体育德育属性和内容德育渗透思考途径

学校体育,就其目的、任务的特殊性而言,它不同于大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它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学校体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其它教育一样,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同时又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总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能力和良好思想品德,使其成为具有现代精神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因此,体育教学不仅担负着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而且还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

体育教学蕴含着许多德育内容。因此,如何在体育教学中紧密结合德育教育,是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新形势下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才能取得体育、德育“双丰收”呢?根据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就以下几个方面与同行们共同探讨。

一、突出体育教学的德育功能

体育教学中的思想教育是按照体育教学特点进行的。体育课突出的特点,就是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属性。体育是一种行动的教育。通过体育过程中的行为表现,有利于培养组织性、集体主义等道德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勇敢、机智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品质和意志,在体育的实际活动中,更容易表现出来,教师针对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时向学生进行教育,其效果比其他课程更实际。体育具有通过各种活动培养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道德作风的功能,这种特殊功能,是其它学科和活动所不可比拟的。

二、掌握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全文阅读

浅谈体育本质教育性教学的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1-000-02

摘 要 体育是人类以自身为对象,通过身体活动为手段和方法,“育体”“健心”“超越自我展现美”的教育。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德育教育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学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社会、家庭的各种显性与隐性的、良好的和不良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优势,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 体育教学 思想品德 教育

体育是以哲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的。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正确地阐明各种体育关系,研究体育矛盾,并进一步科学地揭示体育概念本质的总的指导方法,离开它就不可能对这些问题作出科学的解释。体育是以宽厚的体育实践活动为基础的。体育不同于自然,它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体育产生于实践,其前进和发展于是由人的现实的社会体育实践活动所推动的。人是体育的主体。体育作为人所创造的存在物,同其他物质客观相比,于人有更本质,更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于体育不能仅仅客体的理解,还应该作主体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揭示体育的深刻本质,建立起对人类体育的前途和命运高度负责的,能够指导人类体育健康发展的体育理论。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体育教师应认真研究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过程中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全面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

一、体育的本质

体育与人的关系是揭示体育本质的关键。由于多年体育学科呈现分化与整合严重失衡的发展取向,因此以往对体育与人之关系的探讨多是局限在具体分支学科中来进行的,比如,当身份是学生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增强体质,掌握三基”;当身份是运动员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就变了“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而当作对象是普通群众时,体育的主要目的又变成“强身健体,娱乐身心”了。这种归类研究的方法,突出了人这个矛盾统一体相对立的一面,而忽视了相统一的一面,即不管以什么样身份出现的人,都必将统一于人的“自然存在的生物个体”之中。忽视统一性不仅会使研究本身带形而上学的色彩,而且也会损害理论的实践指导价值。目前,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很难在理论层面达到和谐统一,个中原因,也与这种各自为政的研究取向有关。因此,当探讨体育与人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不能把这里的“体育”和“人”置换成某一专门领域的体育和具体特征类别的人,而必须是在他们的最一般的意义上来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归类研究才会有积极意义。

二、体育的教育性

“体育”一词在含义上有一个演化过程。概括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的社会地位。这一阶段我国对体育概念的研究的特点是:第一,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确立、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第二,从教育学、生物学视角研究体育概念;第三,将体育分为广义体育和狭义体育。当时的研究存在两点不足:一是在体育的定义中涉及“人”的问题在整体上不够;二是研究的角度整体上缺少心理学和社会学视角。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确立了体育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这一阶段对体育概念的研究,有一下几个特点:第一,在我国体育概念已经确立,包括体育(狭义的)、竞技运动、身体锻炼和身体娱乐。第二,体育概念的内涵扩大。第三,把体育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进一步提高了对体育的认识水平,及体育在社会中的地位。第四,在体育概念的研究中非常可喜的是重视了体育的主题—人的问题。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今,确立了人的发展在体育中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一阶段的突出特点:一是即肯定了人的个体发展,又肯定了社会对人发展的社会需求,二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二是注重人健康的生物观、心理观和社会观的统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类对体育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对体育功能和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人们认识体育运动不仅对人的身体健康和增强体质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人的智力开发,情绪调节,意志力等心里方面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体育的认识也由原先单纯的生物学的“身体教育”的观点。体育的本质是教育,体育脱离了教育就不能成立体育脱离了身体活动也不能成立,所以,“教育性”和“身体活动性”是构成体育的两个不可却少的本质属性。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