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统计学

教育统计学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评估教育统计作用

一、商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地位

我国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94年开始对改革开放后建立的本科院校教学工作进行合格评估,19%年开始对国家重点建设大学进行教学工作优秀评估,1999年开始对介于前两者之间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进行随机水平评估,2003年正式确立了5年一次的周期性教学评估制度,目前教育部正在积极探索分类指导、分类评估的政策和制度。但不论是哪一阶段、哪个层次、哪种形式的教学评估,其评估的指标体系和评估的最终结论,都是建立在科学、准确掌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基础之上的。因此,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是开展教学评估工作的必要前提和基础。特别是从2《X拓年开始,教育部正式实施“阳光评估”,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基础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从以下两个方面可窥一斑:一方面,国家2(X)7年正式开展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将“建立高等学校基本状态数据检测体系”作为重点建设的项目之一,并明确提出要“定期采集各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信息和数据,统计和分析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和变化趋势,逐步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数据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教育部20()7年颁布执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学校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教育部每年采集公布的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是确定学校评估结论的重要依据之一,学校自评报告中引用的数据要与上报教育部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基本办学条件数据相符”,专家组进校后,还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认真核实,发现作假,“一票否决”。由此可见,做好高校教育统计工作,既是“质量工程”建设和教学评估工作顺利开展的必然要求,又是确保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的客观需要。

二、高校教育统计在教学评估中的作用

由于数字具有直观性的特点,高校教育统计在坚持全面、真实、准确的原则下,按照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地反映高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状态,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和高等学校确保教学评估成效的有效手段。

(一)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教学评估的重要依据作为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组织者和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定者,教育部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在对各高校上报的教育统计信息归纳、整理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状况,从而科学、合理地确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体系和教学评估指标体系,制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在2《X科年教育部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44个主要观测点中,就有34个观测点是需要用数据统计来体现的。另外,高校教育统计还是社会了解高校办学实力的重要依据。社会特别是考生家长对高校的了解,从目前来看主要有三种基本途径:一是高校自身的宣传;二是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三是民间机构的大学评价和排名。特别是民间机构的大学评价和排名,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考生家长的关注。暂且不说这类评价和排名指标体系的客观准确与否,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他们的基础数据绝大部分都是来源于高等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要性。

(二)高校教育统计是高等学校确保评估成效的有效手段教育部组织的教学评估只能是周期性的,各高等学校能否确保评估成效、保证教学质量,根本上是能否健全自身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关键是能否建立定期的自我评估制度。各高等学校通过高校教育统计,及时掌握自身的办学条件状况和教学基本状态,参照高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和教学评估指标,既能够衡量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和教学质量状况,找出差距,发现问题,又能在繁杂的数据和现象中理清思路,从个性中找到共性,从已知中预测未知,健全完善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评价体系,从而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的目标,达到加强各项教学建设、推动各项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水平、确保教育教学质量的最终目的。举个简单例子,“师资队伍”是教学评估重点考察的7个一级指标之一,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各高校普遍存在的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之一。只有全面掌握学校教师(特别是主讲教师)的总量,认真分析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才能准确地找到师资队伍建设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科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的中长期和近期建设规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和潜在的各类问题。而在此过程中,高校教育统计所起的作用是其他工作无法替代的。

三、做好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几点建议

随着高等学校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特别是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推动下,各高等学校对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正日益提高。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到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目前仍在低水平徘徊,并未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还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笔者曾长期负责东北农业大学高校教育综合统计工作,曾是学校2(X)4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2006年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的主要完成者。结合多年的实际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做好教育统计工作,除了领导重视和保证投人以外,还应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全文阅读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改革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 教育 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 发展 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 社会 经济 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 问题 ,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 科学 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 方法 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 分析 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 历史 看, 现代 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 研究 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 理论 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 理学 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 应用 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 学习 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 计算 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全文阅读

从统计学科的发展看统计教育改革

从统计学科的发展看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形式的发展,统计创新工作已经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统计创新包括统计实践创新和统计教育创新两个方面。统计教育的创新是统计创新的基础,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下面我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来探讨目前统计教育的改革方向。

1 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统计学的发展与其它学科的发展相似,也需要走与其它学科相联系的发展道路。

1.1 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相结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统计方法基本是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得来的,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同时历史上一些着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另外,从学科体系上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统计方法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统计学的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学,与社会学相结合产生了社会统计学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社会统计学不仅仅属于统计学,同时也属于经济学、社会学、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的。这个发展趋势说明了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因此,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通晓相关的实质性学科的课程知识,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

1.2 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信息数据也越来越多,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信息过量、信息真假、信息安全等问题出现了,同时信息形式的不一致也导致信息难以统一处理。于是如何从大量的信息中找出有用的信息?如何提高信息的利用率?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随之应运而生了。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们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 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 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所以,对于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2 统计教育的改革

全文阅读

大学教育统计工作改革

1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把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力地推动了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出现了联办、民办教育等多种办学形式。在这一过程中,高等教育统计工作对国家在宏观上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和高校在自身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发显得重要。然而,相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发展却明显滞后。因此,必须对现有的统计工作制度进行不断完善,对现有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办法。目前高等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现行的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满足新形势的发展需求①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高等教育的改革已打破国家包办高等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出现了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体系已不能反映出多种形式办学的宏观情况。②我国的高等教育统计较全面地反映了高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为高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发展规划司的《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但由于高校在教学、科研与管理等各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统计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调查主体内容,因此延用的一些统计指标明显落后,其统计出来的数据也没有实际意义,而学校在不断的改革过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因素在指标中没有反映。例如:高等职业教育的各项指标需要完善,自成体系;对于一些实行“学分制”的高校,在学生管理上打破了传统的学年制,而《普通高校基层报表》中的学生数指标是按学年制设立的,结果信息失真;没有设立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指标,不能体现高校的经济管理和运营情况等。

(2)高等教育统计基础工作薄弱,统计质量有待提高统计基础工作贯穿整个统计工作的始终,决定了统计工作质量的高低。然而,目前统计基础工作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有些高校,统计原始资料不存档或不全面,统计台账不完整,统计档案缺失、不规范,无法为相关统计提供准确的基础资料;有些高校,统计工作虽然完成,但只停留于应付上级报表,没有开展统计分析,统计资料没能很好地为领导决策提供服务;有些高校对统计工作不够重视,没有把其作为科学管理的一项重要手段,投入不够,甚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拍脑袋、凑数据。

(3)高等教育统计队伍亟待稳定,统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统计工作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专业工作,不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实践,很难把握整套统计报表的统计口径。因此,统计队伍的相对稳定显得非常重要。此外,在新形势下,信息日益发达,对统计人员的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然而当前统计队伍中兼职人员多,专职人员少,粗通业务的多,精通业务的少,真正学习统计专业的人员更少,缺乏现代统计科学知识和计算机应用知识。

(4)统计方法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要,统计分析不能完全实现其服务职能目前的高等教育统计仍主要以收集、整理内部数据为主,统计分析也只是单纯的数据说明,缺少对外部相关数据的搜集、整理、加工和分析,不能为领导的决策提供全方位的、科学的参考和服务,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5)统计信息处理手段和技术落后主要表现在对统计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全面,不少人将统计信息化建设等同于统计信息自动化建设,只注重单一的信息资源存储系统建设,不重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建设;重视信息的基础化,忽视应用系统建设,从而造成了统计信息处理技术跟不上时展的需求。

2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的改革创新思路

全文阅读

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思考

统计学是一门关于方法论的科学, 统计思想方法的应用性具有广泛性,从全世界来看,无论是否发达国家,对统计工作都十分重视;从社会发展来看,无论是以前、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能离开统计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成和完善, 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一、我国统计学的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进入了中小学教材。但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开始,统计学规模性普及教育还未开始。国外发达国家成千上百所高校中统计学的相关教学内容已成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国专门的统计人才主要集中在政府部门,培养统计专业人才集中在财经类高等院校,人力、物力资源相对薄弱。

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从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可看出端倪,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 统计学的普及教育会得到长足发展。统计学教育也会在普及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下进一步普及。

二、统计学的普及教育

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势在必行,统计普及教育须高瞻远瞩。应在各类中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在教学指导思想、师资力量、学习评价等方面来强化实践教学的师资培训工作,定期沟通和交流各高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情况和经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笔者在高校统计学作为公共选修课教学的过程中发现,部分选课的学生是非理工类的学生,原因是对统计学比较感兴趣,意识到了统计学知识的重要性,想增加自己的知识量,因而选择在校期间为自己补充经济、管理类相关课程,但由于统计学理论性较强,公式多、概念又比较抽象、运算复杂,尤其是非理工类专业的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较差,普遍反映难学。由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 在低年级得到扎实的高等数学教育, 培养了严格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分析已成为能力,故统计学的课程中还以数学推导为主的讲授方式是不合适的。

全文阅读

试析统计课堂教学教育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全文阅读

从统计学的发展方向谈统计教育革新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全文阅读

大学教育统计图书统计问题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教育统计是对高等教育实行有效监督、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高等教育统计工作由教育部下属的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管,以为教育事业发展服务、进一步完善教育事业统计报表制度为出发点,为国家统计工作报送教育统计数据,以反映高校综合办学状况。图书统计指标作为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中的一项基础内容,也是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客观地反映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水平,对扩大学校办学规模、争取更多的经费投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体系设计中涉及到图书馆的只有图书馆建筑面积、图书数量、数字资源量3项指标,尽管不是独立的图书馆统计[1],但有关图书馆的统计指标项目还是相对较少。教育统计主管部门应根据高校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并参照2009年颁布实施的新版《信息与文献图书馆统计》,充实和完善图书统计指标项目,以全面反映高校图书馆的真实状态和服务水平(以下所述的图书及其数量均指纸质图书及其数量)。

1图书统计指标在高等教育统计工作中的内涵

1.1高等教育统计指标中关于图书的指标解释在《高等教育统计指标解释》中,图书统计的相关指标项目被设置在一级指标“资产、校舍”之下,具体说明为:“图书:是指学校图书馆及院系(所)资料(情报)室拥有的正式出版的图书和电子出版物(以万册为计量单位)。”[2]图书属于学校固定资产,因此图书数量指标隶属于“资产”指标项目,并没有被单独设立为一级指标,图书数量指标的下面设有馆藏图书数量和当年新增图书数量2个子指标。1.2高校基本办学条件中关于图书的指标要求《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均图书。这些指标是衡量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的重要依据”[3];文件中还规定,“生均年进书量。这些指标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的补充,为全面分析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提供依据。”[3]《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主要用于对普通高等学校办学条件进行监测,并规定限制招生和暂停招生的主要构成要件。该文件中要求本科层次高等学校的生均图书数量不得少于70册,生均年进图书数量不得少于3册,凡是低于上述标准的高校均被视为该项指标不达标[3],有可能影响到该高校下一年度的招生计划。生均图书数量指标不仅可以用来判断高等学校图书经费的投入水平,还可以判断高等学校对图书馆投入的重视程度。

2现行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存在的不足

尽管以图书数量为基准统计的结果具有一定权威性,便于统计和计算且直观易行,但仍有不尽人意之处。图书馆是高校藏书最多的部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本文以高校图书馆为例,探讨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存在的问题。

2.1忽视了对图书金额的统计仅对图书数量进行统计的图书统计结果缺乏说服力、公正性和合理性。除馆藏图书数量外,馆藏图书总金额也能够反映学校图书馆纸质图书的状况。例如,数十页的图书价格仅为十几元或几十元,而数百上千页的图书价格可达到百元甚至上千元,价格之差达百倍之多,若仅以数量进行统计,则无法体现被统计图书的真正价值。随着纸张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出版社出版图书的成本增加,直接导致了图书价格的普遍上涨,使高校图书馆采购图书的成本较过去也有所增加。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的经费都来源于上级拨款,办学层次和类型不同的高校获得的拨款额度也不同。经费少的图书馆的图书采购难度相对较大,在图书经费有限、图书价格上涨的情况下,采购图书的数量必然会减少。如果图书馆仅为了达到教育统计所要求的指标而只采购便宜的图书增加馆藏数量,那又如何保证图书采购工作的质量?这种做法有只注重政绩之嫌,极易导致急功近利的现象发生,不利于图书馆的藏书建设工作。高校通常以金额拨款形式给图书馆划拨图书采购经费,图书采购的财务报账按图书金额和图书数量进行结算,因此,仅以图书数量作为图书统计的唯一指标无法客观地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真实情况。

2.2忽视了对图书利用率的统计图书利用率是反映图书流通情况的最重要指示。随着“以人为本”理念的普及,利用已经成为图书收藏的本质和最终目的。然而,有些图书从进馆开始就很少有人问津甚至从未被读者借阅过,这些图书的数量和金额虽然每次被人为地纳入统计范畴,但却毫无统计价值,影响下一年的采购计划,造成了采购资金的浪费和书架空间的拥挤。

3完善高等教育统计中图书统计指标的建议

全文阅读

创新学校教育统计工作

学校统计工作涉及学校的人事、财务、教学、学生、科技、资产等方面,负责对学校综合情况的统计,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对外是为教育行政部门加强教育事业宏观管理,实行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对内是为学校领导提高管理与决策的质量、效益与水平服务。学校统计工作是对学校实行科学管理,监督整个学校活动的重要手段,是学校制定政策和规划的主要依据。

一、加强统计工作是教育系统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以来,各类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但是这些学校的办学实力是否能够达标,是否与其招生规模相符,需要通过评估。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必须通过对学校软硬件水平的监控,规定各层次学校办学的硬性条件,使教育质量达到应有的水平。

(一)统计工作是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教育质量高,培养的高端人才就能够在社会发展得好,教育质量低,培养的学生能力层次、综合素质等就会落后于人。通过对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统计、对学校教师各方面层次的统计,对学校的学科建设、科研能力、师资力量进行综合测量,能够体现学校的整体水平。

(二)统计工作是制定相关教育政策的依据通过统计数据,对我国教育实力进行考核,制定相关的教育政策,尤其是在对学校规模的控制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正是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严格控制学校各项指标,对教育发展战略意义重大。

(三)统计工作数据是学校办学的参考学校通过月、季度和年度的教育统计报表,如果发现办学指标中有重要疏漏,要及时采取措施弥补。比如说教学行政用房比不达标,就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找出办学软硬件条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办学实力制定相关的发展规划。

二、创新教育统计工作

加强对学校的统计人员进行统计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的培训,重点针对统计报表的编报、统计软件的使用、统计资料的管理、统计人员的职责等内容进行认真细致的讲解学习,并积极组织统计人员相互交流经验,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统计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使大家成为懂政策、懂业务的行家能手。掌握统计调查及整理、分析统计资料的基本技能,减少技术性误差,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主动参与学校管理,积极提供统计资料。学校统计信息量日益增大,层次繁杂,要想将其及时搜集、整理、加工、传递、利用,没有一支健全的统计队伍是难以胜任的。要采取措施,保持统计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统计队伍相对稳定,有利于统计人员安心工作,钻研业务,积累经验,有利于不断提高从事统计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因此,建立一支稳定的统计队伍是加强学校统计工作的先决条件。

全文阅读

统计学教育探究论文

一、建构主义理论学生“学”的特点

建构主义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本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认为学生学习有如下特点:

1、学生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而是基于原有知识经验背景的建构。即学生在学习统计课程之前,头脑里并非一片空白。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各种渠道和自身的实践,对客观世界中各种自然现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建构了大量的朴素概念或前学科概念。这些前概念形形,共同构成了影响学生学习统计学概念的系统。学生的前概念是极为重要的,它是影响统计学学习的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前概念指导或决定着学生的感知过程,还会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行为和学习过程产生影响。

2、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主体建构的过程,要突出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充实、丰富和改造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在这种建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对当前信息的理解要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超越外部信息本身;另一方面,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运用又不只是简单地提取和套用,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经验对原有经验本身也做出某种调整和改造,即同化和顺应两方面的统一。学生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这种建构不可能由其他人代替。因此,教师不能直接将知识传递给学生,而是要组织、引导,使学生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

3、学生学习既是个体建构过程,也是社会建构过程。虽然知识是在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但社会性的相互作用也很重要,甚至更重要。因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性相互作用内化的结果(正如统计的特点具有社会性)。此外,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对某种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假设和推论,学习者可以通过相互沟通和交流,相互争辩和讨论,合作完成一定的任务,共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更丰富、更灵活的理解。同时,学生可以与教师、统计专家等展开充分沟通。这种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为知识建构创设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从而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因此,课堂上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活动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学习共同体”的形成以及对课堂社会环境和情境的营建是学生获得学习成效的重要途径。

二、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教”的特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在课堂中的作用,可以概括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发现者和中介者。

1、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和导向作用。教师应当发挥“导向”的作用和教学组织者的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进而去“解决问题”。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