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硕士

教育硕士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硕士生教育投资

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就是要通过分析、测算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制约因素在发生变化时所引起的投资经济效果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了解各种因素的变化对实现投资个体预期目标的影响程度,从而为硕士研究生教育人力资本投资的正确决策提供依据。

一、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敏感性分析的程序

进行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的敏感性分析首先要找出影响个人投资效果的最主要因素,并估算各种敏感性因素的偏差在多大范围内是可行的,从而有针对性的充分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其一般程序为:

(一)确定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具体经济效果评价指标,以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

通常,可以选择作为投资经济效果的评价指标有很多个,如个人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的净现值、净年值、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但通常不需要对所有指标都做敏感性分析,其指标的选择应针对个人投资决策的实际需要而定。指标选择的原则是:

1、敏感性分析的指标应与确定性分析的指标相一致,不应超出确定性分析所用指标的范围另立指标。

2、确定性分析中所用指标较多时,应选择最能够反映个人投资硕士研究生教育类型经济合理与否的一个或几个最重要的指标作为敏感性分析的对象,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决策来说,一般常用的敏感性分析的指标是内部收益率与净现值等动态指标,也可以将某些具体参数作为分析对象,如硕士研究生教育个人投资的总成本等。

(二)选择需要分析的不确定因素

全文阅读

亲历教育硕士

两年的教育硕士的求学经历,只是我人生中一段短暂的时光,但是这段经历,注定要成为我青春历程中最美妙的神话。

艰难的起步

我原来在山东省滨州市一所比较有名的小学工作,我是学校第一个考取硕士学位的教师。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可是,做梦也没有想到,我要重新读书,却是这样难。

第一难,是原单位的领导出于各种考虑做出了不准报考的决定。而根据有关规定,报考攻读在职教育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出具原单位的介绍信和准许报考的证明,否则,不许参加考试。

第一次向校长提出想参加考试的时候,他婉然拒绝,并笑着对我说:“在小学,有大学本科就够了,别读什么硕士了。如果咱们学校是所大学,我会积极鼓励你去报考。”当我再次提出并希望他支持的时候,他严肃地表示,这件事不是他一人说了算的,他要与学校其他领导商量,集体决定,让我耐心等待。

我在焦急中一天天地苦苦等待着。离报名材料邮寄截止的日期越来越近了,我决定不能坐等,于是请家人朋友帮忙做工作,寻求支持和理解。当离截止日期还有一天的时候,面对我的再次请求,校长终于同意了,但提出条件,说必须签定一份协议。能允许报考,什么条件我都顾不上了。手里拿着那红印未干的介绍信和协议书,我飞也似的奔到区教委政工科,换回了盖着区教委红印的介绍信,然后直奔邮局,把早就准备好的各种材料寄了出去。尽管这只是预报名,可是,从邮局出来,我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仿佛就在那一刻,我已经心愿有成,和我的心一起飞到了那所美丽的大学。

正式报名是在山东大学。从滨州到济南,至少需要三个半小时,尽管早上5点半就摸黑坐上去济南的车,可是到达报名处时,已经是近10点钟了,报名的队伍已经排出去至少50米了,因为不仅要再次检验各种材料,还要当场照相,队伍前移得十分缓慢。报完名,已经是下午2点多了,我这才感觉饥肠辘辘,匆匆吃点东西,买了几本参考书,就打道回府了。

第二难,复习的任务艰巨。毕竟离开大学校门已经12年了,许多东西重新拣拾起来需要时间,也需要毅力。白天,学校的事务繁忙,根本无暇学习;晚上,等儿子入睡后,又常常是筋疲力尽。可是,想到报名的艰辛,想到自己的梦想,背单词,读《大学英语》《新概念英语》、教育学、心理学等书籍,做各种模拟题,成为自己每天重要的功课,而且是挑灯夜战,乐此不疲。

全文阅读

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管控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与发展,大学具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得到不断地延伸及强化。而工程硕士教育的开展,本身就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综合需要,尤其是工程硕士以“工程应用”为特色的社会服务理念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本文在社会服务视角下,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进而提出提高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分析

工程硕士教育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工程硕士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研究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构成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特性。工程硕士的培养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也充分说明了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服务取向。在明确了工程硕士教育的定位后,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因素。

(一)政府层面我国政府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导因素,在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大学一般归政府统一管理,虽然目前在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的大势所趋下,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和方式正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变,逐步由计划调控、直接管理模式向政府宏观决策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间接管理模式转变,下发给高校一定的办学自。但政府对工程硕士教育发展所提供的法规政策上的保障与支持,宏观层面上的引导、调控、监督和评价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合理、有效地发挥政府的职能和作用对于保障工程硕士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会外部环境社会外部环境构成了工程硕士教育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背景和场所,它直接影响到工程硕士教育系统能否顺利发展并正常发挥功能。就目前而言,工程硕士教育的社会外部环境主要有两大主体构成。

1.外部指导与咨询机构在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外部指导与咨询机构主要是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为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专家指导和咨询组织,作用是为政府和工程硕士培养单位提供咨询和建议。其主要职责是:指导、协调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活动,监督工程硕士教育质量,推动工程硕士教育与企业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员队伍建设的联系与协作,指导开展工程硕士教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2.用人单位工程硕士教育用人单位主要指企业。一方面企业是工程硕士教育产品和服务的主要需求者,企业的需求是工程硕士教育生存发展的生命线和动力源;另一方面,企业同时也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过程中资金投入、质量管理、监督评价的主要参与者。企业的全程参与、校企的合作联合培养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和质量保障之所在。

(三)培养单位培养单位的主体是高校。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是向现代企业源源不断提供能承担科技研发、科学管理重任的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肩负着工程硕士人才的培养重任,通过招生选拔、课程教学、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学位论文、考核评价等环节和手段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应用人才,提供社会服务,不断满足社会及企业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四)受教育者工程硕士学员的生源质量及学员对工程硕士教育的认知程度、投入学习与研究的精力等方面是影响工程硕士教育质量的一个内在的因素,通过工程硕士教育,让受教育者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使能力和人格均得到全面提升。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再用“系统原理”来分析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因素,研究与工程硕士教育发展相关联的系统。如果把“工程硕士教育”看作一个系统,那么与工程硕士教育相关联的系统主要是“培养单位”、“政府部门”和“外部环境”这3个系统,具体见图1。政府部门是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的关键因素,是“主导系统”。工程硕士教育是“目标系统”。政府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一是通过政策措施,直接影响工程硕士教育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二是通过高校间接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三是政府部门通过外部环境对工程硕士教育产生影响。外部环境通过两条路径对工程硕士教育施加影响,一条是直接的影响,另一条是通过培养单位间接对工程硕士教育进行影响,在这两条路径中直接影响是最强烈的。培养单位的影响是最直接的,没有什么间接的道路,影响是最强烈的。在对工程硕士教育系统的三个影响系统中,培养单位由于没有间接的影响道路,所以它的影响力应该是最大的。

全文阅读

法律硕士教育的冷思考

[摘要]法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问题之一。因此,保证与提高法律硕士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法律人才培养和法治现代化建设事业。然而,这一“热”现象却仍然存在“冷”问题。为此,本文结合法律硕士培养的实践经验,从法律硕士和法律硕士教育的本质着眼和思考,认为教育的过程性仍是法律硕士教育的核心、要求和期待,并对过程性作了制度性的探讨。

[关键词]法律硕士 教育 冷思考 过程教育

前言:“热”现象、“冷”问题。

自1996年我国开办和实施法律硕士教育以来,截止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先后开展了7次授权审批工作,全国共有8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招收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可见,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已成为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人才培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将在我国法治现代化建设进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数量日渐增多和培养规模的日趋扩大,法律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成为培养单位和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保证和提高法律硕士的培养质量就更成为法律硕士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法律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的实质是什么,怎样通过教育成为“法律硕士”也就成为此系统内的核心问题和关键。基于此,笔者以自己在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和西北政法大学的实践经验为鉴并放眼国内外,试图找出一条切实有效、确保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教育之路。

1.法律硕士是高层次的专业学位。“专业学位”是19世纪80年代后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引入中国的一个教育学上的概念。最初称“职业学位”,原意是指对经过某种专业训练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授予的某种职业性学位,并以此作为从业必备的资格条件。它是在结合我国实施学位制度实际以及人事制度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外国的相关概念并予以“本土化”的结果,其英文译名是professional degree。根据我国教育界的权威解释,它旨在培养在专业和专门技术上受到正规的、高水平的训练,在专门技术上做出成果的高层次人才,所授学位的标准应反映该专业领域的特点和对高层次人才在专门技术工作能力和学术上的要求。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讲,首先,设置专业学位的耿业一般都是那些专门技术层次较高,有独特的知识领域并有鲜明的实践性的专业技术职业;这种职业要求从业者有较高的学历起点,既要掌握本职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接受高水平的职业技能训练。然而有些职业虽然需要较高的职业技能训练,但并不需要很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如按摩师等,这些职业设低于术科的学位即可。所以,并不是所有的职业都可以设置相应的专业学位。而我们常讲的“职业背景”的含义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这种职业本身对专门人才在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方而有着较高学历上的要求,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一般要求硕士以上的层次;

(2)某一种专业学位通常与某一行业或某一职业岗位相对应;

(3)该行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涉及的面比较广,有的还与人类的生命财产关系密切。

全文阅读

专业学位硕士教育浅议

一、专业学位硕士的定义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属同一层次的不同类型。专业学位(professional degree)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相对于学术型学位(academic degree)而言的学位类型。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其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专业学位硕士的分类

专业硕士的类型,根据学习方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业余时间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每年10月份进行,名为“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只有学位证,没有学历证,学历依然是本科。

应届毕业生可以报考的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考试在每年1月份全国统考中进行,是随着国家进行硕士培养结构由学术型向专业型调整而诞生,有学位证和学历证,学历是研究生。

三、专业学位硕士的大致发展历程

从2010年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通过的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纳入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招生安排。一直以来,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在职攻读学位为主的局面被打破,专硕教育进入研究生招生的主渠道。

2013年是我国面向应届本科毕业生招收专业型硕士的第4年,大多数硕士研究生导师认为目前本科毕业生报考专业型硕士的数量越来越多。报考方向的选择上很多考生有这样的选择倾向,即想要继续深造的一般都报考学术型硕士,而倾向于毕业后马上就业的逐渐开始青睐专业型硕士。

全文阅读

硕士研究生之精英教育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在当今中国已不是稀有人才。从就业形势的角度来讲,硕士研究生的就业情况与本科生相比,并没有太过明显的优势;从世俗的惯性思维来看,硕士研究生已不再是那个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感叹词了;从硕士研究生本身来说,硕士研究生较之本科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小。硕士研究生比例的提高是当今教育的一大进步,但种种问题的出现,又让人不得不反思。本研究从硕士研究生和硕导的角度来解释与剖析上述问题,并将硕士研究生教育立足在精英教育的层面上。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 精英教育 硕导

很多年之前,大学生是一颗众人想去摘得的星星。很多年之后,大学生越来越多,硕士又变成了一颗闪耀着光芒的金星。今天,硕士生越来越多,那颗曾经光芒四射的星星已混迹于苍穹。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时代已成滚滚长江东逝水了,一浪更比一浪高的硕士时代在教育大众化的今天也感叹着它的苍凉。这是一个令人窒息的趋势,这是一个伊甸园式的梦境与残酷骨感的现实相互碰撞的节奏,这让我们不得不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头看看那留下的脚印,理理我们的思绪。

一、硕士研究生之自身篇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是学历的提升,但学历是否代表了综合素质的提升,代表了更高层次的提升呢?这是一个并不完全对等的平行,而从理想化的角度来讲,有着明显的不同或许才应该算更为合理的诠释。新型的精英教育应该更加偏重“教育的内质,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相对知识普及型教育而言的高层次高素质的教育,目的是让少数具有较佳天赋和潜质的学生成长为高精尖人才”。[1]

(一)懂科研

研究生之所以称为研究生,不懂科研之法,不懂科研之理,不会科研之实,这难免不是一大憾事,也不得不说是一大缺陷。所以懂科研,会科研,应该是研究生较之于本科生的一大区别,也是本科生上升到研究生的层次必须具备的一大素质。

(二)精专业

全文阅读

我国法律硕士教育论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依法治国对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需求,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土3次会议批准,在我国设置并试办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国家教委与司法部决定自1996年起招收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确定的首批试点招生单位有8所高等院校,1998年扩大到13所高等院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14次会议的有关要求,将“法律专业硕士学位”改称为“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创办法律硕士教育是中国法律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也由于法律硕士教育目前尚处于试验阶段,有许多问题要明确和探讨,本文对此谈点粗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一、法律硕士教育的概念及意义

(一)什么是法律硕士教育

法律硕士教育旨在培养从事法律实务和社会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招收的对象是45岁以下,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并通过入学考试的在职人员。以前,各招生单位可以采取单独考试的办法,自1998年起,在职攻读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入学考试实行全国所有试点院校统一的入学联合考试。学习期限3年左右,教学方式采取全日制脱产、半脱产及在职兼读并存的灵活方式。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论文答辩者,经培养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即授予法律硕士专业学位。

(二)创办法律硕士学位的意义

1、市场经济的需要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各种重大经济行为和社会进步、社会稳定密切相关的事务,无论在规模上或在水平上都日益复杂化、专门化和国际化,立法、司法、检察和法律服务部门急需补充大量高素质的专业和管理人员,尤其是需要一大批适应市场经济和法制建设需要的高层次法律实务人才。

2、依法治国的需要

全文阅读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分析

一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的特点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主要为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是对农科专业学位和全日制农学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进步。1招生对象。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对象是“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历)人员”。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多数来自农业技术推广第一线,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则不同,其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从生源来看,2009年是从参加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考生中调剂而来;20lO年采取“分列招生计划,分类报名考试,分别标准录取”的方式招生。2培养目标。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和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在培养目标上是一致的,都是以专业实践为导向,重视实践和应用。即为农业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农村发展,农业教育等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综合职业技能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人才。3学习方式及年限。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采取的“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学习年限一般为两年,不同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一般为3年”。

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教育面临的问题

1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

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大部分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且其中一部分是调剂生,他们与在职农业推广硕士攻读专业学位的动机存在差异。在职农业推广硕士进行专业学习的目的性强,而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对专业学位认识度不高,且其中一部分人的学习动机是先获得攻读研究生的机会,以获取硕士学位为翘板进而改变人生,以提升个人价值为前提,其直接目的是为就业增加砝码。此外,鉴于对目前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工作岗位待遇、农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考虑,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动到基层就业的意愿不高。目前的培养目标并不能完全符合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发展需求。

2入学形式专业性不突出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考试有每年10月份的“联考”和年初的全国研究生“统考”。其中,通过10月份“联考”入学的研究生按非全日制培养,通过全国研究生“统考”入学的研究生按全日制培养。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通过参加年初的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获取复试资格,专业课考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生的专业基础,但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报考人数不多,部分招生单位报考人数与招生计划人数持平,有的甚至报考人数低于招生计划人数。多重因素导致招生单位通过调剂渠道补充生源,从这两年的调剂情况来看,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调剂门槛较低,大多没有要求本科专业,这样一来,虽然满足了生源需求,但不可避免地降低了生源质量,专业素养不高的调剂生对本专业认识程度不高,保证培养质量成为一大难关。

3培养体制具体实施困难

全文阅读

工程硕士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工程硕士作为中国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面向企业、面向工程实际,所以更应该培养应用型、开发型、复合型人才,使其具备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然而,在我国,工程硕士的信息素养教育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工程硕士培养中值得思考与研究的新课题。

1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不足之处

1.1课程设置不够理想从内容上看,课程的实用性、前沿性不强,课程设置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形式上看,由于工程硕士是一种在职教育,因此在课程安排上,除在学校本部教学点上课外,同时更多会在校外教学点(或基地)集中授课,从而往往达不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教材上看,其在前沿性、实用性方面尚有欠缺,甚至部分教材内容较陈旧,针对性差。

1.2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由于工程硕士在生源的年龄、职业背景、工作年限以及大学阶段受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等不尽相同,信息素质现状表现出明显差异性。[1]有的在大学阶段学习过《科技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有的接受过信息素质的相关内容培训;有的仅会使用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而有些年龄较大的在职工程硕士甚至对信息素质相关内容一无所知。总体来看,工程硕士对信息的敏感意识普遍不强,信息素质能力参差不齐。

1.3表现出较强的学科专业性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联系紧密,职业需求的目标性强,对学科专业知识的需求明确。同样,工程硕士的信息素质教育也表现出明显的学科专业性,他们对本工程领域的信息表现出了极强的需求倾向。这在年龄偏大、已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实验经验的在职工程硕士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1.4应用性是根本要求工程硕士教育是为了培养其掌握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某一工程领域或工程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实施等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就连学位论文都要有工程技术背景。因此,基于工程实践的应用性是工程硕士信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1.5对信息源需求的多样性解决工程实践难题就是创新的过程。在这个工程中,占有信息并将其融于自己的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步。一方面可以通过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同行交流,获得同行专家的经验、理论指导等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正式途径获取信息,尤其是获取规范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报告等,通过吸收消化将其变为自己的知识,实现创新的目的。可见,工程硕士所需信息源不仅仅是图书馆购买的各类文献,他们需要的信息类型和获取信息的途径要广泛得多。

2对学位论文教学的调查

全文阅读

中美硕士教育发展对比

一、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况

美国培养研究生的大学基本都设立研究院,这些学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发展研究生教育和进行科研发明创造为主;另一类以培养本科学士为主,同时也培养研究生。60年代,美国成立了全美研究院委员会(CGS),这个组织对于全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培养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其培养速度大大高于本科生的增长速度。全美的研究生数量,70年代增加到90•28万人,80年代达到150万人,1990年达到210万人。[2]研究生人数占全国人口的l/100。70年代中期开始,每年培养硕士生达到30万人,博士生3•3万人。每年在读研究生超过100万人,1995年在读研究生243•2万人[3]。1968年,研究生与大学生人数比例为1:6•8;1995年为1:5•9。[4]在一些著名大学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达到了1:1。据统计,在学研究生其中约31%从事社会与人文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学习和研究,约有26%从事数学、物理、化学、航空航天、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电子信息、环境科学等理科学习研究,约16%从事生物工程、生命基因、遗传科学、农业科学等学习研究,约25%从事材料工程、工艺过程和制造等学科的学习研究。

美国许多著名大学正朝着以培养研究生为重点的“研究型”大学发展,全美这类大学约有200所,其中最优秀的有50所,堪称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如世界高等教育权威本•维斯所说:“美国有20所著名大学,尤其是这些大学的研究院,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好的致力于科研和培养研究人员的园地”。《中国教育年鉴》1995年统计,我国现有普通高校1080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高校627所,招收硕士研究生的高校402所。[6]1997年增加到421所。1981年实行学位制度以来,研究生教育发展很快,1981年至1990年10年间全国共授予硕士学位178195人。1995年全国招收硕士生41718人,在校研究生达到12•79万人。[7]90年代中国高校在学研究生与大学生之比。美国大学数量是我国的3•4倍;招收研究生的学校是我国的3•7倍;每年在校大学生人数是我国的5•13倍(我国人口是美国的5•2倍),接近世界大学生总数的1/4;美国每年培养的硕士研究生是我国的近20倍(我国从80年代至今平均每年培养硕士生为1•7万人)。1995年美国在学研究生,接近我国在学大学生人数。1995年中美两国在学研究生与在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比例。

二、两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模式特点

1.研究生的入学选拔

美国的硕士研究生入学选拔,各州各校互不相同,灵活性较大,招生工作各校自主,一般程序为:①提交大学学习成绩;②GRE成绩;③推荐信;④个人申请书。各校一般都规定了入学最低标准,有的学校对上述材料审阅后,再进行面试,最终确定录取名单,不再进行入学考试。有的学校对录取后的研究生还要进行一次能力考试,目的是决定采取何种培养方式。哈佛大学地质系、生物化学系,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化学工程系,耶鲁大学交叉科学系、建筑与环境设计等专业,均不要求GRE成绩,主要看推荐人和面试的评价。麻省理工学院商业管理专业重视学生领导与创造能力的素质。各校都没有入学年龄限制。中国采取严格的研究生考试入学制度,有年龄限制。外语、政治课由国家教委统一命题,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由招生高校命题,考试要求“面广、量大、综合性强”。各校贯彻“保证质量、严格把关、宁缺勿滥”的原则,这种过分注重卷面考试成绩的制度,经常使一些各方面条件不错的考生仅以几分之差而失去深造的机会。

2.基础理论学习

美国社会各行业需要大量的硕士研究生,美国人一生平均更换工作达6次以上,求职者仅仅掌握一二门知识是不能适应社会生存的。美国各大学普遍认为:现代科技发展速度加快,只有掌握了广泛扎实的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才容易进行专业转换和知识更新。硕士中有许多人要再攻读博士学位,由一般人才向专家人才发展,广泛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在硕士生的培养阶段一定要掌握好。基于这些思想指导,美国对硕士生强调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训练,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领域内都要使学生掌握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有广泛知识的通用型人才,其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50%以上,专业学科占20%~30%。中国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强调教学与科研并重,除了4~5门学位课程以及专业理论课、必修课外,基础理论课程授课时数大约为总课程时数的25%,这与我国硕士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较为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有关,但对硕士生将来承担多学科教学和科研均不利。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