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类论文教育

教育类论文教育范文精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师范类体育教育论文

一、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1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

10所大学培养目标大同小异.不同学校在表述和侧重点上略有不同,总体上看贪大求全.在实际执行上培养目标定位为学术型培养的较多,重理论,轻实践,不能突出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没有形成师范类院校的个性特色,造成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关联度不高,致使毕业生就业方向不明确、就业率不高.

1.2课程设置不科学和培养过程较粗放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不科学,造成了各校在课程学分分布上针对性不强,具体课程设置上较为随意,不能很好地与社会需求对接[4],具体表现为1)课程学分分配不合理公共课和专业基础学分占比过重,选修课和实践课学分占比较低,“重理论、轻实践”,与目前社会对体育类研究生人才需求不匹配;2)课程内容过时课程内容停留在本科阶段,不能与时俱进,反映不出本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造成研究生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3)选修课范围受约束目前选修课大多局限在本学科或本专业内,学生不能完全按照自身需求自由选择跨学科的课程;4)授课形式单一教学组织形式大班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思维、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的状态;5)缺乏教师指导技术课是以学生自己练习为主,导师参与不多,学生技术动作不规范,基本功不扎实;6)缺乏课程质量管理由于各课程教师对课程质量掌控自由度较大,而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又缺乏有效监督管理,造成教师在教学和考核上较为随意.

1.3学制缺乏弹性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这10所大学中,有4所大学能执行严格的固定学制管理,规定不能提前毕业,其余的6所大学尽管实行弹性学制,但实际上更多的是形式上的,有的学校还规定学生申请提前毕业而未能提前毕业的按结业对待.这种较固定的学制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也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费.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目前,一是各校普遍存在师资紧缺,学科带头人缺乏,导师队伍没有形成梯队,导师组没有跨学科教师参与的现象;二是有些导师自身学术素养不高,责任心欠缺,表现为讲课内容缺乏前沿性,“大锅饭”式的培养方式较普遍;三是有的导师参与各种社会及学术活动较多,精力分散,对学生指导互动不够.同时,这10所大学缺乏全面衡量培养模式的评价和反馈系统,学校只管在校培养,学生毕业后是否受欢迎、社会和市场的评价如何不得而知,极大影响了人才培养与社会和市场的紧密联系.

二、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全文阅读

教育类课程设置英语教育论文

1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现状及问题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全文阅读

教育学类课程改革论文

一、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解读

1.儿童为本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作为未来的教师要了解儿童、发现儿童、尊重儿童,儿童为本是“以人为本”在教育中的具体体现。儿童为本一方面要求教师要尊重儿童,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儿童的基本人权,另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按照“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按照教育的科学规律去实施教育。这是重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重要依据。

2.实践取向

旧的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存在着专业意识淡薄、忽视儿童价值、实践环节薄弱以及培养与实践脱节等问题[2]。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教师工作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教师在复杂多变的实践情境中通过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经验的反思,而形成自身的实践智慧、发展教学风格的过程。教育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应当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结合起来。

3.终身学习

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种说法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需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个活的水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地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这样才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源源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最新的科学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强调,教师工作是一种“专业”,是“学习的专业”,是“终身学习的专业”。学习的专业需要专业的学习。当今的教师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

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策略

全文阅读

大农类远程教育论文

1大农类远程教育培养模式应包含的五个构成要素理论基础

指培养模式所赖以建立的培养理念或思想,即建立各个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②培养目标。指模式所能达到的培养结果,是教育者对某项教学活动在学习者身上将生产什么样的效果所作出的预先估计。③操作程序。指培养在时间上展开的逻辑步骤以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做法等。④实现条件(手段与策略)。指促使教学模式发挥效力的各种条件(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时间、空间等)的最佳组合和最好的方案。⑤评价。指评价的方法、标准等。每种教学模式一般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评价方法和标准。

2大农类远程教育培养模式的现状

本校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高中、职业高中、技术学校和相当一部分普通中等毕业的求学者,从招生生源情况看,学员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示范户、乡镇干部、乡镇企业骨干、科技致富能手,他们大多在区县、乡镇或乡村岗位上工作,总体上说有一定的文化程度能力。但由于乡村基础教育相对薄弱,这些学员的文化基础不太扎实,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自学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这些学员的学习不能简单化为知识掌握。尽管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员获得更多的知识,但是,在信息时代,知识是学不完的。尤其我们培养的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现代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骨干力量。因此,我们所构建的教学模式应把人的实用能力培养与发展作为追求的目标,在知识认知的基础上沿情、意、行的程度不断内化、外化实用能力,从新生入学教育到学员实习毕业,从教学过程到学生学习,无不体现实用能力培养与发展的指导思想,这里所说的“实用能力”不仅是岗位能力,更应是职业岗位群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机能,也是创造性机能,也就是信息素养、实践技能、学习能力、应变能力、社交能力和市场意识、营销意识等。

3大农类远程教育培养模式的选择

远程教育中,教育技术是手段,教学应用是目的,远程教学模式实际上就是远程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不同而各异,同时又有交叉侧重。对于不同知识基础、家庭情况的学员,模式的选择大致可以体现为以下五种。

3.1讲授型模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老师讲、学生听,它是一种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远程教育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在于它突破了传统课堂中人数及地点的限制。在网络上授课,其学习人数可以无限多,而且不同地点的学生都可以参与学习,不必集中于同一地点。最大缺点是缺乏在课堂上面教学的氛围,学习情景的真实性不强,并缺少学员的反馈。讲授型模式又可以分为2种形式:①同步式讲授。这种模式除了教师、学生不在同一地点上课之外,学生可在同一时间聆听教师授课。教学过程中学员通过网络视频技术(包括文本、图形、声音),学习课程,直观易懂,是当前较为广泛使用的教学。②异步式讲授。这种模式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网页文件(或视频文件、图片文件、音频文件、文本文件等),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教学材料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便可以通过学习平台,或电子邮件等网络通讯设备询问教师,教师同样可以通过这类设备对疑难问题给予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就像我们在学校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一样。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教学活动可以全天24h进行,非常适合农村的部分学员,他们居住分散,难于集中,且存在工学矛盾,但同时又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学习时间、内容和进度,随时在网上下载学习内容或向教师请教,其主要缺点是缺乏实时的交互性,对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要求较高。这种教学模式要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有一套能充分体现学习者特点,并能适合网上信息表达与传输的图、文、声并茂的优秀网络教材;要为学生提供与该课程紧密配合的大量信息资料;此外还要建立一个专门负责解答学生疑难问题,并能对学生作形成性评价的应答与评测反馈系统。

3.2面授辅导模式根据农民学习的特点和要求,面授辅导不应是系统地讲授知识,其主要目的有三个:①是课程重点难点辅导;②是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自主学习;③是抓好远程学习的反馈信息。面授辅导要做到四个保证:时间保证、上机保证、质量保证,管理保证。一是要为学员安排足够的时间进行面授辅导,满足学员系统学习需求,为学员答疑解惑;二是要保证学员的上机条件、环境、资源和时间;三是辅导教师要从学员实际出发,“解难点、释疑点、清盲点,理出理论框架线”这就要求辅导教师认真掌握该门课程的知识结构、抓住教学重点难点知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上网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学校要通过定期检查学员的自学计划、学习记录、评改学生的作业等方法,了解学员的学习进度、学习困难和学习需求,及时给予指导,从而确保学员学习的质量。这种模式优点在于针对性强,可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更直接,缺点在于覆盖面狭小。

全文阅读

本质分类教育改革论文

一、本质的内涵

通过哲学的角度可以看出,本质首先是事物的内在规定性,也是此物之所以为此物的规定性。而且,这样的本质也具有一定的差别性,能够让它同其他事物区分开。哲学家对本质进行阐明时,将本质的属性与特点也进行了描述,制订出本质的内在规定性,这对于本质的认知非常有利。而对本质概念的认知对教育改革研究非常重要,它变成了研究教育改革本质的重要因素,由于哲学中所研究的本质是最普遍的含义,教育改革的本质属于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内涵,特殊性里包含了普遍性,不断对教育改革的本质进行研究,就是对哲学本质的研究。

二、教育改革本质的分类

分类是通过实物的特征、属性、规律、性质等采取划分的,是对事物本质采取分析的一个主要形式,它提供了人们通过不同维度看待事物的方式,对于人们由不同角度认识事物十分有利。而教育改革分类研究能够由方式维度、原因维度、内容维度、结构维度、对象维度、类型维度、方向维度、规模维度、时间维度等进行,而本文中将以时间维度、对象维度、内容维度以及方向维度介绍教育改革本质的分类。

1.通过时间维度进行区分

通过教育改革本质所划分时间的长短,能够把教育改革本质划分成长期式教育改革、中期式教育改革以及短期式教育改革。长期式教育改革,时间通常要超过5年,这样的教育改革大多目标相对远大,牵涉改革的方面也相对繁琐,通常具备了全局性以及战略性的特征。它的实施需要融入庞大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资源,需要通过成员的不断努力,还需要其他成员的长期配合才能够获得成效。中期式教育改革,通常时间控制在1至5年左右,它基本只涉及一项教育改革的阶段性目标,问题较为具体,可是改革的任务量相对较大,不易在短期里完成,它给短期式的改革提供了大概路线以及时间流程。短期式教育改革,时间大多是几个月或者一年,主要面对的是对一项相对具体的问题进行一种解决性的改革,问题较为单一、具体,涉及面不大,处理起来也较为简单、容易。通常而言,长期式教育改革可以给教育改革提供相对长远的目标,对总体的规划、统筹十分有利,可是长期性教育改革目标通常相对模糊,可预见性较弱,使得执行性也相对较差。可是,对于教育发展的长期性估计的欠缺,较长时间的教育改革同另一段时间的教育改革连接性不充分,还有的会产生相反的改革方向。因此,良好的教育改革应当属于长期、中期以及短期教育改革连接。

2.通过发起对象进行区分

通过改革的发起对象进行区分,能够分为官僚式教育改革、学者式教育改革、实践式教育改革以及校长式教育改革。官僚式教育改革指的是这样的教育改革主要是通过教育管理部门里的人员发展起来的,包含了教育局、教育厅、教育部等部门里的人员。官僚式的教育改革中的官僚气息相对较大,改革的过程里中等级层次相对明确,官僚意志相对较强,民主性氛围相对欠缺,可是这样类型的教育改革执行力度较为强烈,执行的效率也较为明显。学者式的教育改革指的是教育改革是通过进行学术研究的理论专家提出的教育改革,这些发起者大多是大学的专家亦或研究部门的专业研究者。这样的改革通常存在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存在相对严谨的逻辑体系,论证充足、思维紧密,可是这样的改革具有的问题却是操作性较差,同现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并且更多的是就教育论教育,而对教育同社会其他系统的关联则关注的较少。实践性教育改革指的是教育改革是从进行教育实践的教职人员提出来的,比如:中小学老师、学校的行政管理人员。这些人员对于现实具有深刻的感受,他们在现实体验中提出了自己的经验,这样的方式对于当时具体问题的解决十分有效,操控性较强。可是面对的不足就是就事论事,欠缺对问题整体关注以及系统思维,对于处理问题上无法长时间有效,对教育自身长期性的发展非常不利。校长式的教育改革指的是教育改革主要是通过校长发起的。校长兼具实践经验以及理论基础,应当是发起教育改革最理想的人选,可是校长常常忙于学校的各种事物,经常会被一些琐事困扰,从而会对教育改革欠缺有效的关注以及深入性的思考。对于教育改革的实践而言,教育改革由谁发起并非最关键的问题,而最关键的应当是教育改革发起以后,对教育方案进行的论证及修改。在教育方案的论证及修改上要加强多方参与以及论证,需要综合多方的观点,如此才会让教育改革更为有效。

全文阅读

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关系研究论文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病,也诱发产生了。同时,工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环境污染加剧。这些由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不良结果,已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类的健康与正常的生活构成潜在危害。为此,时代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历史使命,并提出许多新的课题,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突破传统体育教育价值观,从更加丰富的层面看待体育教育与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之间关系,理应把“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的传统体育价值观同“学会生存的必要知识和技能”这一新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一种符合时代要求和现代社会发展形势的全新体育教育价值观。

体育教育应配合学校教育,致力于解决人类更好地生存这一新课题,使体育教育更好地为满足人类生存的多重需要和改善人类生存状态服务。

1体育教育与人类生存需要的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论,深刻地揭示出人类自身需要的本质。人类五个层次的需要与人对体育教育的需要本身就有着内在的联系。这是体育教育本质功能的表现,无论是自我价值实现,自我尊重的需要,还是自我安全、社交的需要,都与体育教育有着广泛的联系。

人类的生存需要除了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以满足自身外,还有人类生存需要所反映出的客观性,人不得不受到由人们的生存条件、生存能力、生存方式所决定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和制约。人类如何生存发展,这就需要解决人类怎样掌握生存和发展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和形成各种本领,养成良好习惯等。体育教育应在解决人类所需的这些实质性问题上发挥出自身应有的独特作用。从目的来看,体育教育应是为人类身心健康与人的发展服务的;从过程来看,应是一种有效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体育以及卫生保健常识、技能的学习过程,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从内容来看,应包含有人类生存与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生存能力的形成与提高的内容。

我们不仅仅在理论上认清身心培育的教育属性,而应在身心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反映出具有教育属性的身心培育活动。那种在实践中单一的运动性和活动性用来达到身心培育目的的做法以及把它简单地看作也是一种体育教育性质活动的观念是错误的。这只能反映出我们某些体育教育工作者在认识体育教育本质问题上,还存在着不足,具有不完全性和不深刻性,仅仅看到了体育的特殊性,没有看到教育的普遍性。

人们知道,当婴儿开始伸展四肢,幼儿开始学习走路时,表明每个人都具备基本活动的能力,它仅仅是运动的原始状态,包涵了体育运动要素中的一些而不是全部,这还与婴儿自发的本能需要有关,并未构成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科学性体育运动。它的本质理应是让人们通过一般教与学的活动过程,去掌握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去学会人类生存与发展所必备的某些生活能力和本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体育为人类生存发展服务的终极目的。

体育教育过程应是一种理论、实践、再理论、实践的过程。需要把握的体育知识、技术和方法以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和技能运用于体育运动实践和人类生活实践中去的,这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特征。

全文阅读

小学教育学类课程教学论文

一、加强小学教育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

文学教育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开,特别强调加强前者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

1.重新审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拓展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文学是一门软学科,它不像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学生可在较短的学习时间提升其某一方面的技能。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的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3]因而,对学生特别是这些将来要从事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文学教育必须是持续的、有效的。利用文学作品的品读教学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爱心与浩然之气,以便于他们将来能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教育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有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基本上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儿童文学”这几门课程。除去“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的三门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如冰心女士创作的小诗与中国古典诗词、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之间联系紧密,她的“爱的哲学”三个组成部分“爱自然、爱母亲、爱儿童”都可在泰戈尔先生的诗文寻找到相关的足迹。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具体文学创作中,后世作家对前世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或对同时期作家创作的学习,这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当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关键是要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持续的、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我们可在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加大力度,来强化对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儿童文学经典赏析”以及某些学校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都应该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首先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对其进行重视。将它们视为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必须接受较为全面和较长时间的文学品读训练。除此之外,对于以上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我们也应该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较长,经典文学作品较多,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因而我们可适当加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此类推,我们可适当减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32学时为标准,我们可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48或56学时,将“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为12学时。也许有人认为,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开设“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那么,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时安排或课程教学内容上做出灵活处理。我们可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放入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这门课程以内,根据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适当地给予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教学学时;或者干脆将其作为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将这部分的阅读纳入到最终的课程考核范围之内,也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课外必须选修课程。在文学已经走向全球化、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适当地理解外国文学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

2.打破常规,改变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模式。在笔者所调查过的十所高校中,大部分学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文学类课程教学均被设置为理论课程,实际上,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对中外文学经典的了解,更需要的是在对相关作品的阅读、品味过程中去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开阔知识见解。“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今天的课堂。对于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而言,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变相关文学类课程原有的教学模式,非常重要。在制定课程教学规划的时候,首先一定要规定清楚某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的数量,以便于相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落实。另外,我们还可将课堂讲解、训练与课外学习相结合,采用规定课外学习内容、发放课外阅读资料的方式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进行课外延伸,不过对于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一定得纳入相应的考核范围,否则,收效甚微。要想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除了在学时上做出硬性规定之外,还应该在课程教学上形成有效的课程教学体系,例如我们可将“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分为两部分来进行,或者说是分成两门课程来教学,即“儿童文学与创作”和“儿童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这两门课程可同时开设,第一门课程应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第二门课程可设置为专业选修课程,后一门课程是对第一门课程教学的延伸。且这两门课程的教学均应注意理论讲解和实践训练的结合,老师的讲授和学生的训练应该互补。另外,在具体课程的教学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多名教师合作教学的方式来完成该课程的教学。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直就有众多教授来“抬课”的优良传统,也就是说一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让不同的教师来讲,让每一个教师讲解其研究得最深的那一部分课程内容,让学生能够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解读作品,这样就会大大提高其学习效果。当然,各个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不尽相同,要想使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状况得到彻底的好转,需要有关院校做出持续和有效的努力。文学是一门滋养人的心灵的学问,但愿我们相关高校能科学对待文学类课程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教育人才。

全文阅读

有教无类钢琴音乐教育论文

1.以“教”面对“贵贱”

把“无”放前头,无论“贵贱”都得“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马融、何晏、黄侃说的“无类”都是无“贵贱”,符合孔子的原意。“贵贱”,在孔子的年代,是指当时社会等级制度下的“贵贱”,而不是一般意义下的“贵贱”。其实“有教无类”中的关键字是“无”。尤其是面对“庶鄙”、“贱”能不能“无”。有了“无”这面镜子,“教”者便能照见自己是什么德行、什么担当。现在说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儒学创始人,这都没错,可孔子也是有政治理想的。孔子所处的时代,是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瓦解的时代,这正好为文化人的文化自觉提供了空间。人们开始琢磨天道、人生和社会秩序上的事。私学兴起,文化下移,学在官府的局面得到改变,原来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渐入民间。孔子出身没落贵族家庭,在当时的时代,孔子怀有强烈的个人抱负。他创办私学,广招门徒,并且“有教无类”,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文化垄断,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弟子三千,从者芸芸,周游列国,奔走呼号,使儒学一时成为显学,其本人遂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儒家”。不论初衷如何,孔子留给我们的“有教无类”仍是个好东西,它至今还具有“普世”的价值。因此,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里的“教”,就不仅仅是指狭义的教育,多半应该是指“教化”,是要教化人的内心思想、规范人的外在行为,从而规范社会。从广义上讲,教化是一种政治、道德和教育三者的有机结合。黄侃说“有教无类”时,给了最要紧的话:“教之则善”。就是要教你“善”:不只是教人读书写字学文化,主要是教人学好。有人说,儒家思想的逻辑起点是“性本善”。比如,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具有四体也。”孟子认为,“四端”是人的本性所原有的,与生俱来。《礼记•经解》:“故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就是说,人生下来就是好的,再接着教他学好,他就会一直好下去,就能抵御外邪侵入,“止邪也于未形”。由此看出,“有教”是多么重要!即使不能让人全好,半好不坏,也是不得了的事情。

2.钢琴音乐教育也要“有教无类”

既然孔圣说的“有教无类”的“教”多半是教化的意思,那还拿来在本文主要要说的钢琴音乐教育说事,是不是有点“攀”?答案,不是。理由是:首先,教育被包含于孔子“有教无类”的“教”里面,钢琴音乐教育属于教育范畴,此逻辑关系成立。钢琴音乐教育不能例外:有“教化”。其次,钢琴音乐教育属于教育范畴,狭义的教育是它主要的属性,但韩愈说的“传道,授业,解惑”和现在讲的“教书育人”,也阐明了即使是狭义教育的本身,其实也包涵教化能力。钢琴音乐教育不能例外,也有“教化”之责。这样看来,钢琴音乐教育跟“有教无类”的“有教”有关系了,钢琴音乐教育遵从“有教无类”,不是“说事”,而是责无旁贷。而且,关于音乐教育,孔子是有说法的。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是把“乐”归结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育过程所应追求的最终目标。“诗”、“礼”、“乐”,儒家思想认为是关于一个人认知发展的递进过程,是人从立身到教化自身以及影响他人所应遵循的途径。孔子说,“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呈现的音乐就不成其为“乐”。自己不仁,犹奏乐影响他人,就是要令他人也不仁。“乐”,是人的精神家园,是“诗”与“礼”的升华,是“诗”与“礼”的体现。孔子本人也有很好的音乐素养,特别是擅长琴奏。《史记•孔子世家》就说孔子“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看来孔子的音乐记忆力也巨强。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对音乐有独特的乐感、乐论,反对只重形式和技艺的练习,把情感体验和情操陶冶作为“乐”的重心,强调对音乐要“得其志”。有孔子习乐“十日不进”的记载,可见孔子对音乐是何等的虔诚。如此说来,钢琴音乐和钢琴音乐教育虽然是舶来品,但它们属于“乐”,跟“有教无类”的“有教”关系密切,钢琴音乐和钢琴音乐教育同样负有“教化”的责任。正所谓,“教化废而奸邪并出,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清•严可均辑《全汉文》)”。看看吧,音乐教育,这还涉及社会风尚,江山社稷呢!细想,“有教无类”的“有教”里还应包涵“有学”。教和学,才能形成教育的有机体。钢琴音乐教育除开上面说过的“重要意义”以外,参与钢琴音乐教育,人言其起码有以下好处:其一,助修养。好的音乐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人的音乐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时对人的道德风尚,情感情操,人格塑造,都会起到潜移默化的正面感召作用。其二,启敏智。钢琴演奏是身心合一的动态状态,要听觉、视觉专注,“形神相通”,这对于培养整体思维和协调动作的能力有极大裨益;双手的“不对称运动”更兼开发大脑的功用。事实上,从幼年起就学习钢琴的孩子确在理解能力、接受能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方面,都明显强于一般孩子。其三,宜赏鉴。学习钢琴音乐就有机会去阅读和试听优秀钢琴作品,复以实践,那些钢琴艺术的饕餮大餐就会滋养人;那些高阶的艺术基因就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植入人的内心,使人获得较高的艺术鉴赏力。其四,铸心力。钢琴演奏必须具备相对娴熟的技术、技巧,而其获得必然伴随着枯燥、不断重复的训练过程,在此过程中需要克服心理以及生理上的持续困惑,在这个“解脱”的过程中,人的毅力、耐力、抑制力、信心和进取精神都经受了考验。因此,钢琴学习对于培养人坚韧的意志、顽强品质都有良好作用。其五,积财富。这条有两个方面,一精神、一物质。钢琴作为功能最强的单体和声乐器,拥有其它任何乐器无可匹敌的巨量的独奏曲目。在这些钢琴独奏曲中,包含着众多属于最杰出范例的上乘之作,这无疑是一笔无价的、具有永恒魅力的精神财富。钢琴大师霍夫曼说,这种精神上的财富是不能用金钱购买也不能用暴力抢夺的。从物质上来说,无论你是专业钢琴家还是业余钢琴手,你将不仅在乐队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到中坚力量的作用,同时这种“一技之长”也会帮助你拓展出更宽的生存空间。上面五条,切中肯綮,都不错。前四条在此不加赘述,就捡第五条最后那个“一技之长”说一下。其实这一句说得挺含蓄,“一技之长……”,要一技之长干嘛?可以安身立命呗!不吃嗟来之食,靠本事生活,这不会让“艺术”蒙羞。《史记•孔子世家》有一条卫灵公问孔子年薪的事,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孔子答,“奉粟六万”,卫灵公也不含糊也给孔子“六万”。“奉粟六万”就是六万斗粟,合二十四万斤粟(小米),按现在市价,值几十万人民币吧。啧啧,圣人也是要吃饭的!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意思已经讲的很明白了。有人贬斥说孔子假清高真贪财,那请问,以他的学识和对社会的贡献,拿那点小米多么,算贪财么?比起现在那些“不稼不穑”的“君子”们,孔子他亏大发了。谙音善奏是一技之长,是生产精神食粮“美”的,教者给了旁人“美”了,习者也想要用学成这个“美”换个生存,竟然还“心惴惴”、又恐有损斯文,岂不怪哉!科技是生产力,创造和传播精神食粮的就不是生产力?说是“上层建筑”,有点玄。前头把“有教无类”其中的“有教”想说的基本都说了,下边说一下“有教无类”中的“无类”。关于“无类”,前文已把它的原意以及马融、何晏、黄侃等历代大咖有关的注释介绍过了。时代不同了,没有“贵”、“贱”封建等级了,都是平等的人了。但“类”还有,只是含义有所不同。现在,对于钢琴音乐教育来说,授业者所面对“类”的层次是多样的。专业的(这里还分不同的层级)、业余的,老年人、青年人、少年儿童,甚至有学龄前儿童。每个层次还有不同的需求,这还涉及到供需关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总体来说,现在说“有教无类”的“无类”,授业者应该秉持的就应是因材施教的原则。说到因材施教,一般都会想到《论语》中的一则,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孔子对同一个问题给出不相同的回答是“因”提问的人(材)不同,给予不同的指导(施教)。这里显示出孔子对于他指导对象的判别能力,针对特定的对象给予相应的指导,使之都能从各自的答案里找到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是“因材施教”。其实钢琴音乐教育因材施教的要点也是“识人”,就是对教育对象的正确判别,这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孔子有一句曰可以用这,叫做“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结语

综上所述,若果真能有“教育平等”(下回专说这个),若果真能有钢琴音乐教育的“有教无类”,则可天下大乐啦!现在是人吃饱了、生活好了,学钢琴的人就多了。学识的高低不能与人的道德情操等同,可学琴的人多了,说脏话的人少了毕竟是好事。对钢琴音乐教育有所求:无论是想成钢琴家、做钢琴匠、求钢琴职、受钢琴惠、玩钢琴票都是正事。子曰:“有教无类”,“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让咱们都来弹钢琴吧,咱们弹琴咱们唱歌,“不忧不惧”,“怡怡如也”。

作者:马冬妮

全文阅读

财经类实验教学之教育技术论文

一、良好的教学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全文阅读

航海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一、航海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同层面中的几个问题

航海类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不是几个人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在此,笔者把改革大体划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大的层面,国家社会层面;二是具体层面,各航海类高职院校层面。在大的层面上,航海类高等职业教育和其他类别高职教育没有太大分别,需要各级教育主管机关政策的推动、引导和支持,这是改革能否成功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更需要全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有正确的认识,吸引更多优秀的人选择高等职业教育。因此,在国家社会层面上,笔者想强调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要为高等职业教育“正名分”。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曾在多个场合强调:职业教育是教育中的一个类型,而不代表层级;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层次低于本科教育的,培养廉价劳动力的教育,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宁可上三流的本科,也不会选择进入一流的高职,进入高职院校就意味着比本科低人一等。当前,要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强调职业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先给职业教育正名。认识需要一个过程,但也只有在公众心中对现代职业教育普遍有了全新的认识之后,才标志改革已经成功。另一个方面,要为高等职业教育“找出路”。一是拓宽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的路。积极推进航海类中职和高职教育的衔接,包括建立从初中毕业后开始的现代航海职业教育。同时探索改革现有高考模式,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在高中阶段,采用技能加文化知识的培养模式,为擅长或者立志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学生开辟道路。更重要的是,积极开辟走出去的路,应探索在航海类高职教育阶段之后,建立应用本科、专业硕士甚至博士的后续教育阶段,让航海类高职教育能够继续得到延伸。科学合理的政策支持,为各航海类高职院校改革提供了动力,同时各院校的改革也来自于各方面的压力,包括招生的压力、学生就业的压力,甚至是学校生存的压力。高职院校的改革从大的方面看是为了履行高校的社会责任,同时也是为了提升学校的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在竞争中谋求生存和更大的发展。航海是个特殊行业,这也决定着航海类高职院校的改革需要充分认识到其区别于普通高职的行业特点。同时,我国国情又决定着对高职教育的改革不能搞一刀切,政策只能起到规范、推动和指导的作用,需要各航海类院校充分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切合自身发展的改革方案。结合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的情况,笔者认为改革中应注意把握如下几点。

一是准确理解和把握当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政策,抓住机遇,加快学校的发展。以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为例,由于在行业内具有良好的声誉,海上专业的录取分数多年保持在较高水平,改革步伐缓慢,但随着取消提前专科批次录取,生源数量减少,招生质量下降明显。为了拓宽招生渠道,学院已和青岛某航海类中职院校联合招收初中毕业的“五年一贯制”学生。同时正在积极推进和某航海类本科院校协商,打通直接升本的渠道,并且为在未来兴办试点本科作前期准备,让学员进得来也出得去。二是不能一窝蜂地盲目改革,为了改革而改革,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一般三年制航海类高职院校一般课程的安排,第一学年以基础理论课为主,第二学年主要开展专业课和培训课程,第三学年主要任务就是集中精力准备船员适任证书的考试。显然,旨在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课程改革,应首先在第二学年的条件较为成熟的专业课中开展。以青岛船院航海系为例,首先选择了船舶货运等课程进行改革试点,进而带动其他课程改革逐步展开。三是引导教师顺势而变。目前,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原有模式下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万般努力,学生听而不闻,教师会有挫败感。与其抱怨学生接受能力差,不如积极地作出改变。首先要改变多年来对所从事的传统高职教育的认识,为积极推进高职教育改革出一份力;同时也要潜下心来研究教学方法,改变原有的知识传授型的教学模式,努力将教学中的挫败感转变为成就感。四是应注意到船员适任证书考试这根无形的指挥棒的影响。以青岛船院为例,培养的学生是符合STCW公约等国际标准的远洋船员,毕业前要参加满足《海船船员适任考试和发证规则》要求的适任证书考试,然而这种考察知识点的评价机制,并不适合评价通常以模块教学或者任务驱动型教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同时又不能否认,现阶段各院校适任证书考试的通过率是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无形指标,对这种不一致要给予特别考量。

二、对青岛船院船舶货运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教学改革终究还是要落脚于每门课的教学中。各院校有各自特色,每门课特点也不尽相同,课程改革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下笔者依然结合青岛船院实际情况,对船舶货运课程改革思考如下。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所学生适任证书考试考三门的航海类高职类院校,船舶货运课程不是航海技术专业考证课程,这是在船院开展船舶货运课程改革中最有利的条件。没有考大证的压力,为大胆进行课程改革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第一要合理设计教学模块或者教学任务。首先要改变原有列知识点式的教学大纲,设计以模块或任务为主要结构的课程标准,规范教学内容,避免上课的随意性。同时应注意设计模块的内容要覆盖相关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要求,同时要保证适度够用。当然对教材的改革也要同步进行。第二要逐步加大形成性评价在成绩评定中的比重。形成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学习态度、策略等方面的评价。由期末一张试卷来评定学生成绩,显然不能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完成既定任务和模块设定要求的能力和水平。形成性评价不是简单的平时成绩,是通过在学习中设定学习进程、学习目标以及成功标准等环节,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取得成就感和自我认同,促进学生学习。第三要灵活适度运用双语教学。英语对于国际船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教学中使用双语教学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在STCW公约中对船员英语水平的要求仅限于工作语言的使用,因此就船舶货运而言,由于课程本身也有一定难度,教学中应重在加强常用专业英语词汇的使用,以及实际工作定情境下专业英语的表达方式,着重提升英语实战能力,而不必过多使用英语。

三、结语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正在逐步深化。把船舶货运这门课程放在整个改革大背景下似乎微不足道,某个航海类高职院校的兴衰也不会多大程度上影响改革的进程,但改革关系到千万青年学生的发展就业,甚至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事航海高职教育的每个人把自己放在这个大背景下,作出自己的努力,这是我们航海类高等职业教育者的责任。

作者:齐绍江 李笑鹿 单位: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 中国船级社

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