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十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育技术
现阶段如何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
一、提高认识是前提
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推进农村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需要。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中小学的实验课就是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现代语文教学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果学校不建图书室,不配备相关图书资料,语文教学的要求就不可能达到目的;现代社会要求每个成员熟悉并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如果学校不配备相应的设备,不学习相关的信息知识,同样达不到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加强农村中小学装备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条件和保障。其次,加强农村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工作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时代在发展,教育也在发展。特别是落后农村中小学和城区或发达地区学校相比,各方面条件相对较差,要逐步缩小城乡差别,使青少年享有同等的教育,我们必须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地开展好教育技术装备工作。对于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要意义,要广泛宣传,逐步达到领导重视、群众理解、师生配合,形成认识一致、齐抓共管的格局。2000年,我镇6所中小学通过借、贷等办法自筹资金70万元建起了微机室,2003年,5所小学自筹资金购置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到目前为止,全镇11所中小学均实行了电脑办公。
二、整合资源是基础
由于农村中小学实行布局调整,一部分村小或教学点被撤并,一部分村小实行联村办学或高年级集中到中心完小,原有的实验仪器闲置或发挥效益不够。对此,我们确定被撤销的学校的装备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已经没有高年级的村小的装备除保留简易教具箱外,原则上调配到中心完小。通过调配、重组,中心完小的实验仪器、图书、电教设备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充实和完善,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集中发挥装备的使用效益。根据学校布局调整的论文格式需要,我们对相关装备进行再调配。2002年又筹资3万多元为三所初中添置了仪器、药品,同时对全镇17个校点的地面卫星接收站进行全面维护,并锁定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教育频道,充分发挥其电化教学的作用。
三、保证师资是关键
要提高师资水平,必须狠抓培训学习。培训教育技术装备师资应包括两类人员,一类是管理人员,一类是操作人员。培训形式多样化:如外出参观学习;参加相应培训班;组织优质实验课、优质电教室评选活动;组织教师撰写相关论文;征订相关学习资料,如订阅《中小学实验与装备》期刊;开展相关教学研究等等。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训培养教育技术装备人员,从师资上保障了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开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师资水平的提高。如加强实验教学,促进了教师实验能力的提高;建立了微机室,培养了一大批懂电脑、会用多媒体教学的教师。
[摘要]
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充分认识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即使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就现代化了,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
这反映出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仍然很深,人们(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教师与领导)还没有从实质上理解素质教育或接受素质教育。显然,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完全是认知的主体,学习强调的不再是对知识的记忆,而是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信息能力。
因此,lnternet网巨大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以及它们所共同具备的友好的人机交互能力,为创建这种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最好的技术上的支持。
在我国,对于那些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还不够完备的广大学校和地区来说,实现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模式尚有困难;而且,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忽视了接受学习,根据奥苏贝尔的理论,发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获得的只是初级概念,因此,并非适合于所有课程的学习,而接受学习仍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点: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它同样可以实现意义学习,学习结果到底是意义的还是机械的,这要取决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
我国教育技术专家也提出了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强调对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强调学习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建构,即实现意义学习。显然,“双主”教学模式更适合我国国情,有助于实现我国的素质教育。
因此,教学中必须增加培养学生对信息获取、检索、分析、处理能力的内容,信息能力也要作为教育的培养目标。可见,合作学习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必然要求。我们已跨迸21世纪的门槛,我们的社会即将跨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加快,新领域不断增多,学科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计算机的普及和Internet网的崛起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教育改革必须以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
1建设与应用总体思路
系统架构设计系统以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顶层设计方案为指导,遵循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采用基于J2EE平台且支持广域网运行模式的B/S三层网络架构体系,本着“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设计原则,以满足集中化部署过程中所面临的高并发、海量数据存储、复杂数据分析应用以及多业务应用集成等一系列应用要求,从而确保稳定、可靠、高效、安全地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管理信息化的规划蓝图。提出以省级集中部署为主,有条件的地市、区县可以单独部署的业务体系架构,如图1所示。如图2所示在部署和应用方面,采用以省级集中部署为主,有条件的地市、区县可以单独部署,省、市、县、校四级应用的模式,应用云技术架构,以“平台+多业务应用集成+统一数据仓库+辅助决策支持系统”为总体框架进行设计开发,其中省级采取省、市、县、校四级一体化部署和应用,实现了教育技术装备的基础数据采集和日常管理,确保数据动态变化的实时性、鲜活性。实现了全省各级装备管理部门对学校装备的数据统计分析,以及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差距分析等,为各级教育管理部门的重大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依据。核心功能及流程的设计1)基础数据采集。设计统一标准、庞大的教育资产分类数据目录,快速实现学校基本信息、装备人员信息、信息化基础设施、实验室和功能教室信息、图书馆图书等装备资产数据的电子台账,数据采集和审核流程如图3所示。2)日常使用管理。设计装备资产的“验收入库、调剂、报损报废、回收、变动、借用、维修、盘点”等日常业务管理信息功能,实现“规范、动态、监管、高效”的装备资产管理目标。动态的资产库存、使用时间效期、保修期、质量预警,即时帮助管理者进行决策判断。3)装备标准化测算。装备配备标准制定、,包括“实验室和功能教室建设标准”“学科仪器设备配备标准”“图书配备标准”三大类,支持省标、市标、县标3级标准体系。对各中小学校上述三大类办学条件的标配数、现有数、缺口数按区域、学科、城乡类别等多视角进行统计,各区域的学校达标比例、科目达标比例、均衡程度的宏观分析,以及具体学校、具体仪器设备的品目配齐率、学科配齐率、缺口金额的微观分析。4)查询统计分析。提供按行政管理机构、年度、资产分类等多条件组合方式的数据查询统计,可量身定制各种装备统计报表,设计从学校到县、从县到市、从市到教育部的教育技术装备所要求的各种统计报表的统计与上报,自动生成教育部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报表,减少工作量、保证数据完整性、正确性。分步应用思路1)先集中采集,后分布应用。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是关乎整个装备管理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学仪器设备品目繁多,账册堆摞,且完善程度参差不齐,清理起来有较大难度。因此必须把基础数据采集作为建设任务中的重中之重,充分认识到任务的艰巨性,并且预留足够时间。省级要站在全省的高度统一要求、统一部署、搭建统一报送平台,保证采集范围覆盖到全省的每所学校。在此基础上,首先形成全省统一的基础数据库,摸清家底,为今后深化应用打下基础。2)应用先简单,后复杂。先推动简单、日常的功能应用,再逐步向精细化管理、个性化管理纵深发展。根据学校规模不同、装备条件不同、人员素质不同,实现差异化的管理要求。3)先有条件地区,后其他地区。由于地区性和经济性差异,各地装备条件也存在很大差异,信息化程度也不一样,鼓励和推动有条件的市、县(区)在全省完成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将应用拓展到日常管理、标准化测算等业务,率先实现装备管理信息化。在实现后,再逐步向偏远地区和农村学校扩展。4)联动建设,相互促进。在省、市、县、校管理联动、数据共享互通的基础上,省级重标准制定、宏观管理与监控,地方重具体应用和微观管理,同时加大操作培训力度,保障基层学校操作人员“会用”“想用”“爱用”。一方面,各地市在日常管理应用的基础上,可以产生真实、可信、鲜活的统计数据,提供给省级查询决策;另一方面,省级可以更好地贯彻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要求,并实现及时、动态监控管理,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宏观决策。
2主要特点
系统的建成,深度融合教育装备“建、配、管、用”业务,促进装备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主要特点如下。提供科学快速的决策支持建立起全省统一的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资产、人员、标准等装备基础数据库,确保全省基础数据的集中和统一,提高了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客观性。建立起全省统一的装备标准化评估分析管理,提升装备管理的决策能力水平。利用信息化的数据查询、统计与分析手段,为教育决策者提供丰富准确数据统计报表,使决策更加快捷、更加准确和科学。创建现代装备管理规范体系实现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管理手段,形成资源节约型、办事高效型、业务联动协同型的管理模式。解决了教育装备家底不清的难题,摸清全省中小学教育装备配备现状情况;解决了教育装备实时、动态、预警、监管的难题,能够实时、方便、快捷地呈现教育装备动态变化情况与预警提示,同时实现学校教育装备电子台账的规范管理;解决了标准化建设管理的难题,通过装备现状与标准匹配自动得出达标情况、缺口差距以及达标率,为市、县区、学校按照标科学测算、准科学规划提供信息系统和技术手段支撑;解决了年年装备统计难的问题,学校通过装备基础数据库自动生成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装备统计”报表,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提高管理工作效率通过系统建设与应用,实现教育装备电子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降低了基层装备管理人员的工作烦琐程度,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有力促进了管理的规范化和人员的能力提升。
3下一步研究方向
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的建设已经完成,投入运行后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一定问题。如各地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不一致,个性化需求比较普遍,应用深度推进艰难,数据基础不准、不全的现象,对推动后续装备日常管理、实验教学活动管理、数据统计等带来严重制约,部分学校不愿花一定的时间来适应各地新业务管理规范,因此需要在后期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下一步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各地管理标准和管理模式的兼容性、个性化与共享化的融合性、基础数据校准和完整性、业务管理模块可视性和可读性,以及实验教学管理功能的完备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4结束语
本文对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系统做了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探索了全省四层分布式应用和集中管理模式,实践了全省一体化的小学教育技术装备管理。这项研究成果能有效地为各级教育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教育装备业务管理、动态监测和评估提供信息化服务,能加快实现我省教育装备管理现代化。
从21世纪初开始,教育装备领域经历了管理方法的寻求,经历了概念建立与界定的讨论,经历了在教育中本质作用地位的研究,经历了发展历史的探索,其基础理论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并臻于完善。2011年4月21日,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2013年2月7日,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正式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2013年8月13日,教育部教育装备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至此,教育装备领域理论与实践的重要性已经被确认,但是这个领域的人才需求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重视,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
一、教育装备人才现状与需求
2012年3月,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为了准备《中国教育装备行业蓝皮书(2012版)》的编撰而进行数据收集工作,从而向我国东部、中部地区的各个省市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的部分问题是用于了解各省市一级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人员配置现状的。据不完全统计,在职称方面,各省市教育装备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平均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22.30%,中级职称人员占35.81%,初级及以下职称人员占41.89%。在学历方面,平均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人员占6.01%,本科学历人员占49.73%,专科及以下学历人员占44.26%。从职称结构上看,感觉还是基本合理的,但是如果从学历结构上看,就显得学历层次过低了。进一步还了解到,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工作经历也显得与教育装备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异。目前,教育装备管理人员所学专业较为复杂,其中管理学与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的人员所占比例稍微多一些;在工作经历方面,从事过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占有一定比例但数量不多。在全部参与调查的人员中,教育装备专业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如凤毛麟角。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事业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是教育装备人才缺乏的现状,教育装备人才培养问题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
目前,教育装备的人才需求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研发方面的人才;(2)管理方面的人才;(3)理论方面的人才。教育装备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所以这3个方面的人才首先应该在教育教学上具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不懂教育教学是不具备成为教育装备人才基本条件的。若从学历层次考虑,一般地讲,研发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管理方面的人才应该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而理论方面人才应该具有博士研究生学历。
能够培养教育装备人才的人员应该是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十分全面而且复杂;除了要懂得教育教学以外,他们应该懂得装备的工作原理和设计制造,尤其应该具有电子科学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方面的知识和设计制造经历,即应具有理科与工科的知识背景。同时,他们还要具备管理学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科学化管理(如项目管理、运筹学等)的理论与方法。另外,还要对一些交叉学科的知识有所掌握,如教育传播学、人机工程学、教育技术学等。当然,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知识与经验,应该在教育学、教学论、教育心理学等方面具有研究造诣。之所以要对教育装备人才提出这样高的要求,是由教育装备的本质决定的,因为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是宇宙间最为复杂的人的头脑、人的心智(详见《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2012年11期《教育装备的作用对象以及主客体关系》一文)。
二、教育装备学科建设历史与经验
2002年7月,首都师范大学开始建立教育技术系,并于当年9月份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入学,专业为教育技术学,共计1个班31名学生。2002年下半年至2003年年初,北京市各高校开始申报新专业,教育技术系也开始考虑建设新专业问题。2002年年底,教育技术系聘请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为新建专业进行策划。在祝智庭教授的建议下,教育技术系决定申报两个新专业: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其中教育装备技术的名称为祝智庭教授所起,并提议逐步建立教育装备学学科体系。2003年9月份教育技术系招收2003级本科生78名,教育装备技术专业和教育软件工程专业各一个班,每班学生39名。自此,全国第一个教育装备本科学科(3级学科)正式建立起来,专业定位为教育装备设计、开发、生产管理人才培养方面。
教育装备技术本科专业设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21世纪,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在教育技术领域从事教育教学装备的设计、开发、管理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包括各种教育设备开发公司、各种教学仪器公司、各大专院校条装处、政府机关设备管理部门。”确定的培养规格为:“(1)具有良好的政治品质和职业道德。(2)系统掌握教育装备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创新精神,掌握计算机、电子电气、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具有本专业领域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能从事与职业有关的科研工作。(3)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4)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在课程设置方面,为了体现知识的教育性与交叉性,同时还开设了教育学基础、教育技术学导论、教学设计、实验心理学、人体工程学等课程。
“教育装备”一词的广泛使用相对于“教育技术”“教育技术装备”等词汇来说时间上要晚得多,政府部门(教育部)正式使用“教育装备”一词的文件出现在2013年2月7日,文件为《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教育部教学仪器研究所更名为教育部教育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的通知》。此前出现在正式文件上的称呼为“教育技术装备”或“技术装备”。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使用“教育装备”来命名比这个要早一些,2011年6月9日,原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但是在更名的过程中,关于使用“教育装备”还是“教育技术装备”经历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
相对于“教育装备”一词,“教育技术装备”就显得比较含混,对它存在两种理解:第一,可理解为“教育之技术装备”,即教育的技术装备;第二,可理解为“教育技术之装备”,即教育技术的装备。
首先对“技术装备”进行分析,其中对于“技术”的理解非常关键。德国技术哲学家弗里德里希·拉普(Friedrich Rapp)在他的著作《技术哲学导论》中对技术一词做了明确的解释:“如果注意的不是活动过程而是从事这些活动的物质基础,那么可以把技术看作有目的引起的自然过程的结果。因为在人类未触及到的自然界中不会出现这样的技术对象和技术过程,所以说它们是人造的。……希腊词techne反映了这种两重性,它既指人造物品、精巧的器具,又指人的创造天才和技能。”[1]于是可以看出,人造物品或称为人工物就是技术物,就是含有技术成分的物品或事物。而装备被定义为“人类赖以生存的人工资源”(见本刊2014年5期《话说装备十一:教育装备概念的界定》),所以技术物就是人工物,也就是装备。因为装备本身已经含有技术成分,则技术装备其实就是装备,“技术”在此仅仅强调了装备的技术性,却没有改变装备的任何性质。这样就对“教育技术装备”的第一种理解“教育之技术装备”有了进一步的解释:教育之技术装备=教育之装备=教育装备,即教育之技术装备就是教育装备。
再来看对“教育技术之装备”的解释,这首先要了解教育技术的概念。国内教育技术界普遍采用的教育技术定义一直都是由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简称AECT)所规定的。AECT在2005年为教育技术赋予最新的定义,称为AECT05定义。该定义的英文原文为:“Educa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study and ethical practice of facilitating learning and improving performance by creating, using, and managing appropriate technological processes and resources.”被国内学者翻译成公认的中文形式是:“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按照通常的汉语语法理解,教育技术应该是一种研究与一种实践,而研究与实践都属于一种社会活动,在此处这个社会活动应该就是教育。进一步分析可知,这个研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而这个实践则必须是符合伦理道德的。所以,教育技术是教育活动中的一种特殊的活动,属于教育范畴。于是可以断定,教育技术之装备属于教育装备的范畴,是教育装备中一种特殊的装备。
至此,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概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如果将其理解为“教育之技术装备”则就是教育装备;而如果将其理解为“教育技术之装备”则其属于教育装备的一个特殊部分。教育装备不等于“教育技术之装备”,教育装备是一个更大的概念,而教育技术之装备是教育装备这个概念下的一个小些的概念,是教育技术领域内的装备。为了使得概念更加清晰,同时也为了让概念所涵盖的范围最大化,在整个教育领域使用教育装备要比使用教育技术装备更好。
虽然教育装备作为一个正式启用的名词出现得比较晚,但是关于它的概念、作用、意义等早已被人们所熟知。为了能够对这个判断有比较客观、量化与可视化的认识,笔者在互联网上利用百度地图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对比搜索,得出明显的结论。搜索时间为2014年3月29日,输入的关键词分别为“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装备”。
对“教育装备”一词的搜索结果如图1所示,全国共计有1562个热点。其中最多的是江苏省,省内有224个热点;最少的是香港特别行政区,仅有1个热点。
对“教育技术装备”一词的搜索结果如图2所示,全国共计有139个热点。其中最多的是北京市,市内有31个热点;最少的有安徽省、福建省、海南省、河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重庆市等7个省市,各省市内均仅有1个热点。
2013年4月9日至10日,由中国现代教育装备杂志社主办,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上海市教育技术装备部等10个城市的教育技术装备部门共同倡议发起的“第三届城市教育装备合作与发展论坛”在成都召开。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相关领导、各省市教育技术装备部门代表、国内知名中学校长和教师以及教育装备企业代表参加了论坛。
本届论坛主要围绕《中小学实验室规程》的落实,研究实验室内涵发展与提升,探讨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整合,努力使教育装备工作促进教育信息化、均衡化发展。
一、主论坛之高屋建瓴
从总揽全局的角度,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技术装备处乔玉全处长作了题为《新形势 新机遇 新挑战―加强和改进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报告,他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对于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要求―紧密围绕贯彻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字工作方针,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围绕服务于中小学实验教学,开展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技术装备管理工作专题研究。乔处长同时指出,2013年教育技术装备工作的重点在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和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尤其是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
对于教育装备如何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南京市教育装备与勤工俭学办公室后有为主任提出了“技术提供动力、形式改变行为、装备推动发展”“用技术与形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技术装备方法论。后主任从教改着眼,通过案例举证,剖析了现代教育装备存在的问题,引起了与会嘉宾的共鸣。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张庆所长介绍了他们通过教育装备工程建设、建立多层面联动机制,在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要求下装备工作的轮廓与路线图;太原市教育装备中心许原芝主任介绍了通过加强行政管理、实验教师、任课教师三支队伍建设来逐步提高教育装备发展水平的做法。
除各级教育装备部门的主题报告外,主论坛还深入到了校级层面,由知名校长进行经验交流。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校长作了题为《学校转型下的资源配置》的报告,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和大家分享了走班制学校教育装备配置的经验与做法。上海市市西中学的林勤副校长向与会嘉宾介绍了学校“思维广场”的建设情况,以及如何把先进的电子设备、各种形式的交流探讨活动引入课堂,同样在打破班级制的基础上,尝试探索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思维训练途径的装备配置新思路。作为特邀嘉宾,台北市教育局聘任督学韩长泽先生作了题为《资讯科技装备在高中以下学校之配置与应用》的报告,通过生动翔实的视频资料为大家展现了海峡对岸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别样视角。
二、分论坛之各抒高见
为充分了解“信息化建设”和“实验教学”两方面的教育装备工作现状,本届论坛还分设了与之相关的两个分论坛。
《“教育装备依赖”现象分析》的主题应该是反对教育技术的“过度”使用,作者使用的说法是“教育装备依赖”。本人更愿意认为“依赖”是一个中性的词汇,它只表示对某个事物的依靠和借力。如果作者是反对教育技术的“过度”使用,其观点很容易被读者接受,什么东西一过度肯定就出现不适,但是这个理念只是一句话的事儿。
就我们观察的情况来看,教育技术在教学工作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已无法否认,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教育技术的使用已经相当普遍,已经成为常态,存在就总有合理的成分。目前的教育技术主要以多媒体课堂教学技术的形式存在,对这一技术的使用是有问题的,如有的年轻教师拷贝别人现成的电子教案,自己不做;有的教师不备课,课堂上讲课的进程由电子教案自动往下提醒;特别是有的电子教案本身设计得不科学、不精细,没有利用信息呈现动态控制的策略,将屏幕上展示的内容与教师的讲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破坏了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节奏。上述现象有的是管理问题,有些是技术运用问题。但从技术上讲,完全可以把电子教案的呈现方式分解到与黑板板书相同的程度,只是教师是否愿意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开发。总之,目前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使用技术的人的问题,当然技术本身的发展和完善是永无止境的。
如果作者单纯是想纠正教学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或者反对“过度”使用,无可厚非;如果因为技术使用过程中存在问题,而把技术一并,那就值得讨论了。就像汽车会造成伤害,主要责任在驾驶汽车的人,如果因此把汽车都摧毁掉,那就值得商榷了。
全文使用的是“教育装备”这个称谓,而没有使用教育技术,这就使得文章的立意产生了些许移位,虽然这样减少了风险,但明显使得文章的论述出现了一个悖论:教学工作如果不应该依赖教学装备,那是否应该依赖教学技术呢?显然文章不想做明确的否定答复。但如果做肯定的答复,那么由于教学技术依附于教学装备,又如何让教学工作不依赖于教学装备呢?
在教学装备配置和使用方面确实也存在问题,例如在学校机房、多媒体设备、校园网的建设方面盲目追求高品质、高规格,很多设备还未物尽其用,就被升级换代掉了。但作者好像不是在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另外,作者在文中论证“教育装备依赖”的论点时,似乎没有提供太多的证据,作者主要引用了两个国外的研究报告。但从年份上判断,这两部分研究工作不太可能研究“现代意义上的教育装备”。
关于学生成绩与学校水平无关的结论,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从国内的实际情况中很难得到有效的支持,否则社会上疯狂的“择校热”怎么解释,难道这么多人的判断都错了吗。当然这个问题与本文的主题无关。
结合自己的研究,我们的判断是,教育装备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变革必将再次引起教学工作发生颠覆性的变化,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再度提升会显现出对教育装备和教学技术的高度依赖,教育装备和教学技术将成为学校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的“刚需”,进而引起学校(中小学)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声望重新洗牌。只是这种技术的能量和爆发力还没有发挥出来,当然也还没有被大家所认识。例如最近两年各地启动了“电子书包”项目,由于大家对这项技术存在很多误判,导致这项技术的教学应用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其价值和意义没能充分展示出来,这也不全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就一般意义而言,高科技可以让其它行业发生巨变,那么对教育行业也不应该例外。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2014)的召开,是中国教育装备行业的一件大事,表明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十多年来积极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自2002年开始,迄今已连续召开五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教育战略的深入贯彻实施,教育装备事业的长足发展,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主题不断深化,从装备管理工作研究到应用实践研究,再到教育技术、教育装备与教育教学相互关系及其发展规律,内容涵盖了装备建设、配置、管理,信息化建设、实验教学、多功能教室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的深入探讨,也有实践应用的总结与创新,得到了愈来愈多的装备管理部门、科研、教育教学机构,特别是长期在基层一线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和广泛参与。
十余年来,连续五届的中国教育技术装备论坛构建了一个融汇教育教学、教育装备的理论研讨园地和广泛的实践交流平台,开阔了行业视野,拓展了思维,促进了实践创新,对装备队伍建设,提高教育装备应用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教育装备理论研究是教育装备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的发展又不断充实、丰富着理论研究内容和体系,决定着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过来又积极作用于装备实践活动,使人们能够更为深入、系统地发现探索装备事业的自身内部发展规律及其与外部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推动教育装备事业科学健康发展。同样,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也必须紧密联系装备工作实际,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变化,不断丰富、充实、修正和总结,才能正确地反映实践并指导实践。就这个意义而言,教育装备理论研究活动既是教育装备实践发展推动的产物,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教育装备是现代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保障条件。教育装备建设与应用管理对于实现教育目标、实施素质教育、保障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教学内容的更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对教育装备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教育装备投入不断增加,大量新技术、新装备、新设施不断涌现,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包括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化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生物技术、卫星遥感遥测技术等高新技术为支撑的信息化、数字化产品为适应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均大量进入学校,应用于教育教学和科研;数字化实验数据采集、数字星球教学资源、虚拟仪器等信息化实验教学手段功能不断完善,性能不断提升;校园网、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互动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得到更加广泛应用。上述变化深刻反映了教育装备的形态、内容、功能正在发生着不同以往的深刻变化,教育装备的复合性、交叉性、专业化特征日益凸显。新的变化、趋势不仅对教育装备建设、管理、教学应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是教育装备理论与实践研究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回答并解决好新变化带来的新的实践问题,把握教育装备发展规律和趋势,可以更好地发挥出装备投入的巨大效益,积极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实践之树长青。教育装备具有的突出的实践性特征,要求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要注重贴近实践,深入一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注重总结实践经验,推动理论研究不断深化。要历史地、客观地总结过去,科学地规划未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促进转变观念,以期更好地指导实践、发展实践,改革创新,扎实地做好装备工作,适应教育装备发展需要。
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不仅是装备战线本身的任务,更需要处于应用一线的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本届论坛大多数征文均来自广大一线教师和装备管理工作者,这些研究论述深入具体反映了教育装备具体应用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的经验、变化和问题,提出了很多有力的措施、建议和解决方案,表明了装备理论研究已从专业部门走向实践基层一线,正在蔚成风气。中国教育装备论坛的实践证明以往“装备无理论”是只见物不见人的片面的认识,大量的理论研究活动正在实践发展中显现出其活跃的生命力,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教育装备的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的任务,经过10余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教育装备理论研究体系已具雏形,形成了有各级装备机构、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教育教学人员广泛参与,初具规模的理论研究格局,但也应看到,教育装备理论研究体系还很薄弱,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深入研究,某些方面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教育装备理论建设任重道远。教育装备战线的同志们还需要做坚持不懈的努力,依托丰富的实践资源和优势,把教育装备理论研究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教育装备行业要进一步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全面推动教育装备的规范发展、科学发展,为教育现代化做出积极贡献。
(本文是为《第五届中国教育装备论坛文献》所做序言。)
一、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
从名词的角度讲,教育技术装备,是作为一个学科或一种工作的分类;作为一种行为,是动词性的。也就是说,教育技术装备是指一个专门的学科时,是一个学科的名词,是名词性的;作为这个学科的行为时,是动词性的。因此,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可以理解如下:在教育活动中,支持承载教育活动的物质(配备物)、技术和使这种物质、技术获得的行为过程。
具体地表述为:教育技术装备,是指实施和保障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物质设施(包括教学仪器、教学设备设施、教学资料包括软件、工具和教育教学的环境)。
二、教育技术装备的内容
(一)按教育技术装备的使用属性来分:可分为公共通用类和学科专用类。
(二)按教育教学功能分。可分为教学技术类、校园文化类和行政公务类。
(三)按装备管理的相似性来分,可分为:教学器材类、基础设施类、系统工程类。
(四)按学科来划分。有多少学科与课程,就有多少相关的教育技术装备内容。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深入实施,我国教育装备建设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为了进一步促进教育装备事业的科学发展,服务教育现代化建设,现面向全国教育装备管理、研究机构,各级各类学校,各地行业协会,装备生产经营企业,以及从事教育装备工作的管理人员、研究人员、教师、企业生产经营等相关人员开展行业文化建设、国际交流专题征文活动。
一、举办单位
中国教育装备行业协会、《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二、征文内容
(一)教育装备行业文化建设:
1.教育装备行业文化的概念、定义、内涵与外延;
2.装备文化与行业文化的逻辑联系;
3.行业文化建设在教育装备建设、管理工作中的定位、功能、作用;